❶ 什麼是「後石油時代」的到來
1901年,美國得克薩斯州斯潘德爾托普油井,開始工業化生產石油,從此世界進入石油時代。100多年來,石油改變了世界,創造了人類新的文明,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為了延續和發展這種文明,地質學家和工程師們始終在苦苦探索,創新石油地質理論,開發新技術,希望從地球上找到並開發出更多的石油。然而石油是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礦藏,資源的有限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石油的產量不可能始終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種種跡象表明,世界的石油產量正在接近高峰,即使按樂觀的估計,在2030年世界石油產量到達高峰,也不是很長的時間,後石油時代就在眼前。
後石油時代的典型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世界石油產量已處於高峰平台期。
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於20世紀50年代最早系統地提出了石油峰值理論,並成功地預測了美國的石油峰值。他認為產量在初期高速增長,到成熟期達到高峰,隨後便開始下降。但是,對於最高處是一個點還是平台期,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其實,無論是峰值點,還是峰值進入平台期,這都是後石油時代的開始,是後石油時代的重要標志。從生產實際情況來看,2000年後每年新發現的油田數量和相應的規模、儲量,較以往都有所下降;老油田的石油產量加速遞減;勘探技術取得飛躍發展,但是並沒有看到像20世紀60年代儲量發現一樣的頂峰;投入開發利用的資源量,佔世界已發現的資源量比例逐年升高;在投資不斷增長、油價迅猛攀升的情況下,石油產量並沒有大幅度增加;另外,國際能源機構專家表示,大部分歐佩克國家的剩餘產量多數是品質較差的原油。總之,近幾年的世界石油產量的變動幅度,一直圍繞1%上下浮動,根本就沒有大的突破。
(2)石油勘探開發的投資回報值在不斷降低。
能源投資回報值,簡稱為EROI,其簡要的計算公式是整個生產過程中能源產出總和與能源投入總和的比值。公式中的產出與投入,考慮了在能源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如資源成本、環境成本、人力成本、資金投入等,充分體現了能源、經濟、生態環境的有效結合。近年來,能源問題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范圍更加廣泛,影響程度逐漸加深,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評價理論來看待能源。而EROI評價方法,全面衡量了石油等能源的生產價值,是後石油時代下非常重要的指標之一。
(3)峰值時間的爭論讓人們忽視了它已經來臨。
1956年,哈伯特准確預測美國石油峰值將在1967—1971年間出現後,遭到了很多人士的批判,並引發了激烈爭論。但是,就在那時,美國正漸漸走向石油峰值。從峰值時間的提出、討論再到1970年峰值真正來臨,僅僅經歷了10多年的時間。其實,就在人們對峰值時間問題進行激烈討論的時候,我們已經悄然踏向峰值期,就是這種爭論使人們忽視了這樣的事實。最後,可能只有當世界遭受了巨大的石油短缺帶來的沖擊後,才恍然大悟。
(4)油價將繼續攀升並高位震盪。
自2003年起,油價開始過快上漲。至2008年7月,國際原油價格達到147美元/桶的高點。此時意味著廉價石油時代已經終結。據國際能源機構2008年預測,2030年世界原油價格將達到約206美元/桶。這已經是保守估計。雖然全球的經濟危機使油價於2008年12月曾跌破40美元/桶,但這是暫時的、無法維持的。油價升高是必然趨勢。因為油價高低的影響因素是供需關系,而其他因素都只是起到暫時的上下拉動作用和推波助瀾的作用。
世界石油產量正在接近或許已經達到高峰。我們正在走向後石油時代。
制定對策積極應對後石油時代的到來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包括制定積極的價格稅收政策,引導理性的石油消費;加強節油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加大資金投入,開發新技術,擴大石油資源基礎;革新石油加工工藝,轉變石化產品的原料路線;加快生物燃料技術開發,盡早實現規模化生產;重視非常規石油資源的開發利用等。
❷ 石油上位史
19世紀大西洋中的捕鯨場景
對捕鯨者來說,那是個黃金時代,價格不斷上漲。但對消費者來說就不同了,他們不希望為照明用油付每加侖2.5美元的價錢,而且價格肯定還要上漲。
人們也開發了一些比較便宜的照明用油,但質量都不行。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從松脂中提煉出來的松脂油,它能產生很好的光亮,卻易燃,更令人生畏的是可能在家中爆炸。
還有從煤中提煉的「城氣」被用管道引入街燈中和越來越多的城市中上層家庭,但「城氣」很貴。對可靠、相對便宜的照明物質的需求急劇上漲,還有對潤滑劑的需要。
機器生產的發展導致了動力織機和蒸汽印刷機的使用,對於豬油等常用潤滑劑來說,這些機器造成的摩擦太大了。
19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企業家的創造活動已經開始對這些需求做出反應,從煤和其他碳氫化合物中提煉照明和潤滑用油。英國和北美一批形形色色的企業家到處搜尋,確定市場,開發提煉技術,為後來的石油工業打下基礎。
(作者:[美]丹尼爾耶金)
摘編自《獎賞:石油、金錢與權力全球大博弈》,中信出版社出版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❸ 後石油時代指的是什麼
世界正在走向「後石油時代」。後石油時代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成長和發展時期,也是石油替代產品的培育、成長和發育時期。
當前石油供應安全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石油需求不斷增長使現有資源產量難以滿足;二是礦物能源遲早要枯竭,目前沒有替代能源能擔當石油的角色;三是無節制地使用石油已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石油供應的瓶頸問題,已經給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的壓力。
第十屆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中國新能源產業峰會」,邀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領域主管領導、專家、企業領袖集聚一堂,就共同關心的「可再生能源2007年發展預測、政策扶植」、「加快生物質能轉化與產業化」、「太陽能、風能的產業化發展與市場開發」等熱點問題深入研討,為後石油時代中國能源產業的發展拓展新空間,助推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❹ 被稱為石油時代的時期是
石油時代(英語:Age of oil、英語:Oil Age或英語:Petroleum Age)代表在人類歷史中人類使用石油生產或作為燃料,並對石油需求大增的一個時期。雖然自古以來,未精製的石油已用於各種用途,但在19世紀開始才有精細的石油開采技術和汽油發動機,因此石油時代被公認為始於19世紀。
歷史
自從工業革命發生後,化石燃料便一直被用作一個能源。煤炭開始被廣泛使用,並繼續保持著人類主要能源的地位,直到20世紀。然而,兩個事件徹底改變了石油時代的發展。第一件事是亞伯拉罕·皮諾·格斯納於1846年發明了煤油,將煤和石油變成照明燃料。煤油這一發明提高了石油的可用性,並因此增加其需求。而第二事則是埃德溫·德雷克於1859年發明了用於現代深水油井的鑽井技術,並導致石油開采業開始蓬勃發展。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於1870年創立壟斷世界石油產業的標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亦於1870年至1897年期間擔任主席一位。可惜的是,標准石油於1911年被美國最高法院勒令拆解。卡爾·本茨亦於1885年他設計和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能實際應用的內燃機發動的汽車,致使石油需求大增。
石油時代後期
石油時代後期則通常被認為始於1901年。當時,石油公司在斯平德爾托普發現大量石油。自此,石油便被大量開挖,並令到大規模消耗石油變得可能。
電力的出現亦使得石油的使用量大增,而始於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那一年開始的經濟擴張亦促使世界對石油相關產品的需求大增,並導致石油需求大增。人口爆炸亦增加了對石油的需求。至今,石油需求仍然在上升。
結束
石油時代早期
自從20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許多工業化國家的石油產量達到頂峰,不少學者便認為全球產量將會達到頂峰。於1956年,地球物理學家M·金·哈伯特推導美國的石油產量將會在1965年至1970年期間達到頂峰。而實際上美國的石油產量是在1971年。哈伯特亦根據1956年的石油產量數據推導出世界石油產量將會在21世紀初達到頂峰。於1989年,科林·坎貝爾預計世界石油產量將會在2007年達到頂峰,但石油產量在2012年仍然創了新高。
盡管石油產量將會在2010年代達到頂峰,但石油時代仍然不會因此而馬上完結。哈伯特估計石油產量將會在2050年減半,而這才可能結束石油時代。石油輸出國組織亦於2004年預計2025年的石油需求將會增加近一倍。這顯示石油將會變得供不應求,並可能結束石油時代。
除了石油產量和需求會導致石油時代結束,其他燃料亦可能取代石油的主要燃料地位,並因此結束石油時代。隨著三位一體核試於1945年成功和核能的發展,許多學者在20世紀中葉均認為石油時代即將結束,並會被核子時代取代。但是,核能至今仍然很難取代石油的地位。
❺ 石油峰值論的事件爭論
「後石油時代」之爭
實際上,盡管人類很早就發現並利用石油,而真正的「石油時代」始自1859年美國人愛得溫·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打出的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然而,石油時代還能持續多少年,目前在石油時代處於什麼時期,後石油時代是否已經來臨,是眾多學者及世界極為關注的問題。而關於後石油時代的含義,目前國內外的學者並沒有給出清晰的界定和描述。一般來說,可以從生物學、供需、峰值論等角度綜合給出「後石油時代」的含義。
首先,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事物一般要經歷孕育、生長、強壯、衰老和死亡的生命過程,某個油區或油田的石油勘探開發等一系列的生產過程也是如此,一旦經歷由強轉衰的過程和「衰老」、「死亡」兩個生命階段即可定義為後石油時代。
其次,從供需角度來講,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石油的需求迅猛增加,而產量卻沒有因技術、投資而有大的增長,供需缺口逐漸加大、矛盾凸顯,又暫時沒有新能源來彌補這個缺口,此時人類就是處在後石油時代。
再次,從峰值論角度來講,石油峰值是指某一區域(全球、地區、國家、油區等)石油產量的最大值及其來臨的時間,後石油時代始於產量達到峰值之時,是指產量到達峰值並轉入下降的整個時間段,這個時間段隨著新能源的接替有可能延長。後石油時代下,易開采、低成本的石油資源越來越少,難開采、高成本的石油資源越來越多。
事實上,根據國際能源機構對全球800多家油田的調查顯示,許多大型油田已經過了產能最為旺盛的黃金時期,產量正在以超出之前預期一倍的速度迅速下降。此外,全球有大約66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已經跨越了石油峰值的預定產量。
從19世紀中葉到21世紀,石油勘探技術已從依賴油苗和地面構造尋找發現油氣發展到依靠尖端地球物理工具和地質模型來找油找氣,並採用高技術鑽井和生產油氣,但是石油、天然氣的勘探以及生產形勢並不令人振奮,進入後石油時代已是毋庸質疑的。
「石油末日」之說
「石油末日」還很遙遠?近年來,對世界石油產量影響最大的就是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限產保價,這個從1980年代中期一直持續到現今的主流政策,人為地降低了已開發油田的產量,使它們長期有相當大數量的「剩餘產能」。
前蘇聯的解體和隨之而來的原成員國的大動盪,使主要產油國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產量大幅度下降,直到現在其增儲上產的進程仍受到相當大的阻礙。
除此之外,另一非OPEC重要產油國墨西哥,國內不同政治勢力都把國家石油公司(Pemex)當成「搖錢樹」藉以爭取選票,卻使其成為全國最大的負債戶而無力投資產能,導致墨西哥石油產量長期徘徊,並在2004年後出現每年3.12%的負增長。
現在資料說明,常規石油資源還有將近一半沒有開發利用;另一方面非常規的石油資源、油氣資源,還有相當的數量;同時還有遠期的,碳氫水合物這樣的碳氫化合物等,儲藏量還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從地質條件上來看,還不能說已經到峰值或不能增產了。
早在2006年9月,沙烏地阿拉伯國有企業、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高管曾發表演講稱,以目前的開采速度而言,全世界還有100多年的充足原油儲量。
這位高管在OPEC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也曾表示,全世界只開采了1萬億桶原油,約佔地球5.7萬億桶總可開采原油儲量的18%。「這一事實本身就令石油產量即將達到峰頂的理論站不住腳,大家不必對未來石油供給問題憂心忡忡。」以目前的開采速度來看,剩下的4.5萬億桶原油儲量應該能持續供應140年。
此外,不少反對「峰值論」的人士堅持認為,世界石油資源是豐富的,北極、深海和油砂都存在人類可以利用的大量石油資源,石油相關技術的進步會打破所謂「峰值」的預言。
美國地質調查局也樂觀地認為,世界石油與天然氣資源量為33450億桶,剩餘石油儲量足以輕松滿足2020年前的需求。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高級主管馬克·諾蘭日前援引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數據說,全球常規可開采原油超過3萬億桶,對重油等非常規石油的開采可使全球可開采原油量增至4萬億桶,而全球目前僅開采了1萬億桶原油,因此「石油末日」還很遙遠。
操縱石油價格的「噱頭」?
有分析人士認為,小布希政府上台後,為了推動石油價格、增加國際市場對美元的需求以及更加牢固美元的主導地位,美國繼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又重新拋出了美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的「石油峰值理論」。
在2002年7月的石油儲備討論會上,愛爾蘭地質學家坎貝爾指出,全球石油供給最早將於2010年達到巔峰,然後開始走下坡路。隨後美國布希政府的能源政策顧問、美國能源投資銀行家馬修·R·西蒙斯在2003年的石油峰會上指出,由於石油峰值將臨,其後果將是毀滅性的,因為世界還沒有做好應對的准備。顯然,這些輿論為日後石油價格的飆升找到了「由頭」。
與過去的「石油峰值理論」截然相反的是,美國去年又拋出了美國政府科學家的北極資源政府評估,表示北極地區擁有900億桶的未探明石油儲量,「佔全球未探明可採油氣資源總量的五分之一強,從而確定了其作為石油巨頭最後主戰場的潛力。」
該分析人士認為,無論是「北極說」還是「峰值說」,都是西方財團操縱石油價格的「噱頭」。資源的分布不均,包括資源的各種形式的壟斷,國家壟斷、大財團壟斷或者長期的帝國主義瓜分形成的勢力范圍,使石油資源的投資受到種種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想非常輕易的大量的增產是不容易的。
20多年來,世界石油儲產量增長的勢頭是被人為的因素壓低了。從石油地質上看,全球油氣儲量仍有很大的增產潛力。按照美國地質調查所2000年所作的資源量測算,全球儲量在約30年內有再增加1倍的可能性。
許多人在「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最終會枯竭」的正確前提下簡單的輕信了一些石油在近、中期將在達到峰值而後走向枯竭的結論。這種悲觀的認識已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流傳,從而容易接受油價將有更大漲勢的宣傳。
從理論上說,石油已經是稀缺資源,且行將枯竭;從市場上看,油價不斷上升;兩者之間似乎在互相證明彼此的正確,結果致使泡沫越鼓越大,油價越來越高。因而,就連某些峰值論的倡導者也不得不承認這類認識是油價大漲的「幕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