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日本為什麼沒在黑龍江挖出石油
擴展閱讀
委託代理成本什麼意思 2025-02-08 14:02:59
大綱工具找不到了怎麼辦 2025-02-08 13:45:05

日本為什麼沒在黑龍江挖出石油

發布時間: 2023-08-28 16:36:04

❶ 沒用間諜沒用衛星,日本人是如何獲得大慶油田情報的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因而當大慶油田被發現的初期,我們國家對其是有一定保密的,國內知道大慶油田地點的人並不多,國外更是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


因為日本曾在東北地區駐扎過數十年,且這個階段裡面,日本的石油挖掘團隊,從未放棄在東北找石油,去滿足自己工業化帶來的,石油日益短缺困境。

但遺憾的是,日本人直到自己退出了東北,都沒有找到大規模的油田。所以當中國對外宣布,自己發現了一個儲備極大的油田之時,很多國外媒體專家,都認為這是中國在故弄玄玉——假的。

不過隨著中國媒體,將大慶油田開工的照片,一張又一張的公開發行出來,那些質疑聲音漸漸的消失了,但緊接而來的是,國外對中國這個油田在那裡的好奇。


在大慶油田的具體信息公開之前,三菱重工就為大慶油田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設備采購方案。中國正式對外采購設備之時,基本是量身定做的日本方案,獲得中國青睞。

三菱重工用敏銳的分析,為他們贏得了中國這個大客戶。

❷ 日本勘探隊長因此自盡,經歷14年日軍為何沒有找到大慶油田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不管是領土還是資源都非常稀缺,因此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日本的野心一直都非常大,而且還特別喜歡搶奪別國的東西。日本完成改革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侵略行動,二戰期間日本主要負責亞洲戰場,給亞洲大部分國家帶來了深深的災難。

每到一個地方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大掃盪,抓婦女去當慰安婦,或者是抓壯丁去做苦力,而那些小孩或者是老人就被日軍殘忍的傷害,這段歷史不管過去多久都不會被我們忘記,而日本也永遠都沒有辦法洗刷自己的罪行

❸ 如果二戰期間,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還會去招惹美國嗎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石油只是原因之一,按照日本的計劃,就算有大慶油田,進攻東南亞,在進一步奪取對太平洋,印度洋的制海權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讓日本人徹底佔領了東南亞,必然將往南亞,西亞推進,往太平洋內部擴張,切斷印度洋到太平洋的航線,所以即便日本不主動招惹美國,美國也容不得日本繼續擴張了,那樣將直接威脅到美國的利益。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和日本保持著密切的往來,出口石油只是對日出口戰略資源中的一項,還有銅,鐵,機床等等,佔比都高達日本需求的50%以上,隨著日本的勢力開始往東南亞,太平洋擴張,歐洲戰場上,德國取得初期的勝利,美國政府感到形勢不利,開始針對性的對日本停售戰爭資源,日美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英國的殖民地逐漸被日本侵佔,和美國開始對日本發起多項制裁措施,涉及經濟,能源,貿易等多個方面,日本也在短期內,加大軍備生產,單是在1941年就生產飛機五千架,航母五艘,艦船多艘,這也讓美國感受到了直接的威脅。

日軍的迅速擴張,在一些裝備數量上甚至超過了盟軍,太平洋上的火葯味越來越濃,而此時日本政府也提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控制西太平洋勢在必行,美國作為太平洋上最強大的力量,日美沖突已經不可避免,這和有沒有發現大慶油田關系不大。

❹ 為何日本找了14年,都沒找到大慶油田

之所以日本找了14年都沒有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日本自己認為,但是大慶沒有油的,而日本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發現,日本人也沒有一雙慧眼,而且當時的那個環境下,日本人當時沒有想油有是多麼的重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設備不是很好。

所以說,日本人找老師四年都沒有找到大慶油田,也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❺ 日本怎麼看出中國的油田在大慶的

日搜集大慶油田情報揭秘

--------------------------------------
2001-08-31 12:36:40
從報道中得知「大慶」誕生

50年代末60年代初,日本商人就對我國的石油生產情況十分關心,為此進行了大量的情報活動。他們尤其關注中國的新油田———大慶油田的生產情況,但一時得不到大慶油田的確切情報。1964年4月20日,某報發表了該報記者寫的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日商從中獲悉我國又有一個新的大油田,名字叫大慶,他們立即把這一情報輸入計算機,並判斷既然中國的國家報紙都報道此事,說明「中國的大慶油田,確有其事」。但是,大慶油田究竟在什麼地點,這在當時是秘而不宣的,日本人還沒有材料,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他們只好繼續進行情報收集活動。這篇通訊附有一張「鐵人」王進喜等5名先進工人的合影照片,照片的文字說明是:「大慶油田建設初期的五面紅旗」。日商根據這張照片中王進喜等人穿的大棉襖和戴的棉帽斷定,大慶油田不會在南方,是在冬季氣溫為零下三十度的東北地區。

分析照片判斷油田地點

這篇通訊另有一張照片,畫面為一列列並排的原油罐車正整裝待發。照片的文字說明是:「大慶油田的原油裝車待運。」為了進一步調查證實,日本商人進行了很多的調查研究。他們當然到不了大慶,因為當時的大慶尚未向外國人開放。但是,日商可以到北京。後來到北京的日商乘火車時發現,那張照片中的原油罐車上有一層很厚的塵土。在北京火車站,日商從停著的一輛輛滿載石油的油罐車上取下一層塵土,作為樣品拿回國去化驗。從塵土的顏色和厚度來看,證實了他們的判斷:「大慶油田大致在哈爾濱與齊齊哈爾之間。」

1966年7月的某畫報上,刊登了一幅「鐵人」王進喜的照片,只見他頭戴大皮帽,身穿大皮襖,背景是冰天雪地。日商根據他這身服裝,再次證實了大慶油田肯定在東北北部。

分析「鐵人」言行推算產量

1966年10月某雜志的第76頁上,有一篇歌頌大慶人的通訊,其中在介紹王進喜的事跡時,有這么一段:王進喜一進馬家窯,望著一片荒原,興奮地說:「好大的油海!這一下可以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這段報道和這句豪言壯語給日商提供了兩份情報:一、大慶油田在馬家窯;二、這是一個產量非常高的油田,產油量高到足以改變中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面貌,打破外國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日商於是從偽滿的軍用地圖上查到「馬家窯」是位於黑龍江省海倫縣東南的一個小村,並在馬家窯附近查到一個火車站,叫安達車站,馬家窯就在北安鐵路上這個小車站東邊10多里處。日商因此判斷:「最早鑽井是在安達東北的北安附近下手的。」

於是,日商終於查明了大慶油田的地理位置:馬家窯位於大慶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倫縣的慶安,西南穿過哈爾濱與齊齊哈爾鐵路的附近,包括公主峰西南的大來,南北400公里的范圍,統統稱為大慶油田。

地理位置確定後,日商開始分析大慶油田的開采時間。他們對王進喜的事跡報道作了進一步分析,並決定跟蹤王進喜的行蹤,以便從中找出大慶油田的開采時間。

從「鐵人」行蹤得知開采時間

有關報刊報道:「王進喜是甘肅玉門人,是玉門油礦工人,1938年在玉門油礦當徒工,解放後任鑽井隊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作為全國勞動模範到北京參加國慶活動,並於1959年10月1日出席全國群英會,登上了天安門城樓觀禮台。」以後王進喜的經歷就不見報道了。日商推斷:被群眾譽為「鐵人」的王進喜是在1959年10月以後參加大慶油田大會戰的,所以保密。他們推斷,大慶油田的開采時間大概在這段時間。

1964年4月20日,某報發表的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一文中說:「40來歲的王進喜是在1960年3月奉調前往大慶的。1960年3月他在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率領鑽井隊從玉門到大慶,克服重重困難,在大荒原上豎起了第一座井架,並打出第一口噴油井。」日商又找到1964年4月25日的中國報紙,從通訊《永不卷刃的尖刀———記大慶油田的一二○五鑽井隊》中知道: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是在1960年春天開鑽的。

日商判斷:大慶油田1959年就探明了,是為了向國慶十周年這一大慶獻禮而命名的。事實正跟日商判斷的相差無幾:1959年9月26日,我國一支石油勘探隊在松遼油田的荒原探明地下藏有開采價值的原油,而且儲油量非常高。於是,我國就決定在這里開發油田,這是一個特大型油田。有趣的是,勘探隊最初探明原油並挖出第一口井的地方正好跨兩個鎮,而這兩個鎮名稱的頭一個字分別是「大」字和「慶」字,勘探隊就將這個油田擬名為「大慶」上報黑龍江省委。當時的黑龍江省長說,1959年正好是我國建國十周年這一大慶的日子,為了紀念我國國慶十周年,就把這個油田叫大慶油田吧。大慶油田因此而得名。

從煙囪內徑匡算煉油規模

大慶油田建設初期的煉油規模及年產油量是這樣讓日商摸清的:1966年7月的某畫報發表了一張大慶煉油廠的照片,照片中有一個煉油廠的煙囪,日商就是通過這張照片匡算出大慶煉油廠的煉油規模的,其匡算的方法是:這張照片畫面上的大慶煉油廠煙囪旁邊有一道扶手欄桿,他們分析出扶手欄桿一般高度為一米多點,以扶手欄桿和煙囪的直徑相比,得知煙囪內徑是5米。因此日商推斷該煉油廠的加工能力為每日900千升。如果以殘留油為原油的

30%計算,原油加工能力為每日300千升,一年以330個工作日計算,年產量為100萬千升。而當時大慶油田已有820個井出油,年產量是360萬噸,日商估計到1971年大慶油田的年產油量將有1200萬噸,以後最多年產油量可高達5000萬噸(註:事實上,2000年大慶油田年產油量就是5500萬噸)。

准確的情報分析使日方獲得商機

根據這個油田出油能力與煉油廠規模,日商推斷:中國將在最近幾年必然感到煉油設備不足,買日本的輕油裂解設備是完全可能的,所要買的設備得滿足每日煉油1萬千升的需要。中國當時的產油能力遠遠超過煉油能力,要解決這個矛盾有兩方案:一是出口原油;二是進口煉油設備。日本資源貧乏,十分緊缺原油,正愁找不到原油,而一衣帶水的中國生產原油過剩,正好可以出口到日本。日本工業發達,產品急需尋找市場,有人要買其煉油設備,那是最好不過的事。

於是,日本很快就派出兩個代表團到中國進行經濟貿易,一個是談判購買我國原油的經貿代表團,另一個是向我國出口煉油設備的經貿代表團。不出所料,洽談一舉成功,日本從而獲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