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我國的石油年年補貼,是賠錢嗎
樓上說得有理
賠錢,原油進口漲價,國企幹部漲薪,成本大於利潤了,得補貼,貼了又被私吞和挪用(經理給老婆炒股去了),所以下一年還賠,就要在補貼……………………循環
『貳』 中國石油20年所涉及的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優惠,就是指為了配合國家在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總目標,政府利用稅收制度,按預定目的,在稅收方面相應採取的激勵和照顧措施,以減輕某些納稅人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來補貼納稅人的某些活動或相應的納稅人。
【拓展資料】
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有些企業在某一時期可能同時適用多項稅收優惠政策,這就需要通過嚴謹的比較分析,綜合平衡,擇優採納,以取得稅後利益大化。因為,稅收優惠政策是針對特定的稅種、產品或區域而制訂的,同時企業通常都會需要繳納多種稅款,而這些稅種之間又往往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比如,節約了流轉稅的支出會增加企業所得稅的計稅所得額。因此,評價某項稅收優惠政策帶來的經濟利益,必須通過實施該項稅務籌劃後所產生的稅後總收益或優惠期內產生的稅後總收益的現值等經濟指標來進行考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過去,人們一般都認為稅收只是政府取得財政收入的工具,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稅收優惠和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用稅式支出來對稅收優惠進行管理和限制,認為稅收優惠是政府通過稅收體系進行的支出,因此稱之為稅式支出,認為稅式支出與財政支出一樣,都是由政府進行的支出,只是支出形式不同而已。財政支出是直接給支出單位撥款,而稅式支出是將國家應收的稅款不徵收上來,以稅收優惠的形式給予納稅人,其實質是一樣的,甚至比財政支出更及時。納入預算管理。目前,中國稅收理論界開始重視稅式支出,也形成了共識,認為對稅收優惠也與對財政支出一樣,應於盡快納入預算管理,編制出中國的稅式支出目錄。實踐中,盡管中國對稅收優惠嚴格按照稅收法律的規定執行,對稅收優惠的條款進行了清理,但還沒有編制中國的稅式支出目錄。
綜觀中國的稅法,稅收優惠主要用於鼓勵農、林、牧、漁、水利等行業的發展,鼓勵能源、交通、郵電等基礎產業的發展,促進科技、教育、文化、宣傳、衛生、體育等事業的進步,體現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扶持社會福利事業,鼓勵發展第三產業,鼓勵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鼓勵商品出口,吸引外商投資,搞好經濟特區。
中國早在公元前4世紀的秦國,就曾採取過鼓勵農業生產的稅收減免措施。如對努力耕織,增產粟帛的,免除其力役負擔;為解決本國地多人少、不利於農業發展的矛盾,對鄰國農民自願入秦的,除提供田宅外,還給予免除三代徭役的照顧。現代各國採取的稅收優惠形式,主要包括有減稅、免稅、退稅、稅式支出、投資抵免、稅前還貸、加速折舊、虧損結轉抵補和延期納稅等。
『叄』 國家每年給中石油補貼多少錢
103.47億元。中國石油去螞吵年以103.47億元的政府補貼成為2022年的補貼王,其2022年的政府補貼額為10.97億元悶纖侍。中石油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以油氣業務、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豎余程建設。
『肆』 油價補貼政策是什麼
這一政策事實上是為我國新的成品油定價機製做了必要補充,再次確認了石油價格市場化的方向,並為今後油價的上升打開了空間。
根據規定可看出,我國設立了一個油價底線作為補貼啟動的標志。當國家確定的汽油出廠價高於4400元/噸、柴油高於3870元/噸時,國家將啟動油價補貼機制;而出廠價低於以上價格水平時,國家會停止油價補貼。
用油價來劃分是否應該補貼
「這個補貼機制跟去年國家在油價走高時對國內各個相關方的補貼,沒有很大的區別。」廈門大學教授、能源專家林伯強對CBN記者說道。他認為,在成品油定價機制形成之後,該機制的出台是早晚的事。
原油價格波動—國內汽柴油出廠價調整—零售價變動,這是我國新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核心內容。這也是為何政府要用汽柴油出廠價,作為補貼分水嶺的原因所在。
補貼機制還規定:對農村道路客運、水路客運經營者等的油價補貼,當汽油出廠價在每噸4400元到5480元、柴油出廠價在每噸3870元到5070元時,中央財政將負擔差價部分的50%;當汽柴油高於5480元/噸、5070元/噸時,高出的部分中央財政將全額負擔;對城市計程車司機的臨時補貼,中央財政對東部省份負擔40%。
林伯強分析,之所以有上面的一系列數字出台,可能是介於一些對產業的虧損調查而得出的。「購買成品油的單位眾多。它們在哪種油價之上會承擔虧損,計算方式會比較復雜,因此可能政府是有一定區間的測算,做出了上述的價格限制。」
國金證券研究員劉波與林伯強的觀點基本一致。他認為,這個區間的油價應該可以反算回對應的原油價格的波動區間,國家根據以往產業受損情況給予相應的補貼。
『伍』 石油津貼是怎麼回事
就是給石油工人的一種補貼,可能是錢,可能是禮品。
津貼,是指補償職工在特殊條件下的勞動消耗及生活費額外支出的工資補充形式。常見的包括礦山井下津貼、高溫津貼、野外礦工津貼、林區津貼、山區津貼、駐島津貼、艱苦氣象台站津貼、保健津貼、醫療衛生津貼等,此外,生活費補貼、價格補貼也屬於津貼。
石油,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具有天然的產狀,被稱為「工業的血液」。石油又分為原油、天然氣、天然氣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習慣上仍將「石油」作為「原油」的定義用。
『陸』 誰能告訴我中國政府堅持扶持油價的原因
中國國內油價的調整不僅嚴重滯後於國際市場的變化,而且政府出於經濟與社會等目標的考慮,往往將國內成品油價格確定在國際市場價格水平之下。
因此,盡管現在國際石油價格持續飆升,但國內成品油基準價仍是發改委2007年底確定的,並沒有跟隨國際市場的油價走勢。所以,油價放開或接軌在相當意義上意味著油價的大幅度提高。
但是,政府的價格管制並沒有贏來掌聲一片,反而導致油企、下游的消費者等各方利益受損,相關各方怨聲載道。對石油企業來說,國內市場油價倒掛致使煉油板塊業務出現較大虧損,煉的越多,虧的越大。
當此時刻,煉油企業將採取少煉或者不煉等可能的措施來避免財務上的損失。而嚴格的價格管制在客觀上助長了石油壟斷企業以增加出口油品、減少市場供應的辦法,來抵消價格管制導致的虧損或者逼迫政府調高成品油定價。
為彌補國有油企的虧損,中央政府分別在2006、2007年和2008年一季度,為中石化提供補貼50億元、49億元、74億元。政府對油企的補貼被後者視為對其履行社會責任是必要的,但卻不足以彌補其損失,而在社會大眾看來,因為他們享有壟斷地位,這種補貼是不公的。
短期內,終端的石油消費者可以享受到因價格管制而生產的低價石油,但長期來看,政府管制帶給其他企業和個體消費者就不一定是福音。當價差拉大,油企擴大石油出口,煉油企業減少煉油或者選擇休煉,加油站選擇惜售,市場上油品供應不足,導致2003年以來頻頻發生油慌,終端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生產和生活因而大受影響。
從區域的角度看,長期以來,中國大部分油氣資源需從中西部的生產區域流向油氣消費中心的東部地區,中西部的能源支撐了東部的經濟起飛,但政府管制下的低油氣價格等於是變相地補貼了東部,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從企業的角度看,因為高耗能產業消耗更多的油氣資源,政府財政給予石化企業的補貼,實際上更多地流向了高耗能產業。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由於實際生活中富人往往要比窮人消耗更多的油氣資源,政府的價格管制和財政補貼等於是公共財政分配向富人的傾斜,客觀上更不利於弱勢群體。分配和受益的不均加劇了不同區域、行業、企業和個人的不平等感。
除上述弊端外,在國際油價節節攀升,國內外成品油價差不斷拉大的背景下,政府對成品油的價格管制也導致越來越大的外部性或者弊端。
嚴格的價格管制使得國內的需求和油價的飈漲陷入惡性循環。一方面,中國的石油需求並非世界油價上漲的決定性因素,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快速增長的石油需求成為國際油價上漲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因為政府的價格管制以及石油補貼,油價的上漲無法順利傳遞到終端消費者,價格並未對中國過快增長的石油消費有效發揮遏製作用。
2000年至2006年期間,中國國內石油消費年均增長60%。快速增長的石油需求進而為石油價格的上升推波助瀾。
此外,嚴格的價格管制也產生了巨大的環境方面的外部性。如下所述,政府的財政補貼實際上更多地最終流向高耗能企業。不受節制的能源消費導致提高能效的努力大打折扣,二氧化碳等廢氣物的排放有增無減,減排溫室氣體及遏制環境污染惡化的難度加大。
由此造成的後果是:價格管制的越嚴,補貼的越多,環境污染更加嚴重,節能減排越發困難重重。
對中國政府來說,盡管短期內價格管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抑制通貨膨脹的目標,但政府遠非價格管制的贏家。除了須付出上述的環境和低能效的高成本外,政府對油氣資源的補貼隨著油價的飈漲而不堪負荷。
政府為有效實施價格管制和補貼,也須付出龐大的行政執行和監督成本。因為價格管制而導致遲滯的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化,市場機制難以有效地發揮其內在的調節杠桿機制,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難以建立。
因價格失真,宏觀經濟背景下的投資項目調控難以擺脫「投資壓制-反彈」的循環局面。價格管制下的低價能源要素,也不利於企業為提高競爭力的技術創新。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既然政府的價格管製造成諸多方面的巨大的外部性,是否意味著政府的有形之手將迅速撤出,石油價格的接軌指日可待呢?實際上,中國政府在此一問題上正面臨著諸多的兩難選擇。
中國政府的兩難一在於接軌時機選擇上的矛盾。政府顯然在這方面應該汲取深刻教訓。在國際油價走低的時候,包括政府在內的各方面臨的經濟壓力小,缺乏動力去推動油價接軌。
在國際油價低迷而導致發改委制定的國內油價高於國際油價時,因為危及自身利益,石油壟斷企業甚至反對此種改革。但是,何為低油價?當2005年油價在30至40美元徘徊之時,同樣有人認為油價太高了,不適宜油價接軌。或許政府應該吸取的教訓是:政策的推行很難甚至不可能找到一個最好的時機,只能選擇一個相對適當的時間點。
顯然,今天中國面臨的實際與上述情形正好相反,那就是:油價接軌與持續上升的通脹壓力之間的內在矛盾。在國際油價不斷高企的同時,中國的物價指數也在攀升。
盡管政府管制下的國內成品油價格暫時成了一道保護閥,但隨著國際油價節節攀高,國內外油價落差加大,承受這種價差的政府和石油公司的負擔也越來越難以為繼,其所產生的外部性也隨之放大。
但另一方面,石油價格接軌意味著價格的大幅度上揚,此種上漲必然增加當前的通脹壓力,這與當前國家宏觀調控的「雙防」目標明顯相悖,社會各方面的承受力也將經受嚴峻考驗。
這樣的矛盾是考慮當前價格是否接軌的最重要考量,諸多的論述都談及這一點。但這一因素並未解答油價接軌為什麼長期沒有實現,特別是在經濟形勢較健康的時期。
長期以來,油價管制未得以放鬆的重要原因在於矛盾之二,即油價接軌與產業競爭力,尤其是與汽車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低廉的煤、油、水、電等資源類產品是吸引大量外資和構成中國產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油價的上漲不僅將增加交通運輸行業和計程車運營行業的成本壓力,引起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揚,而且將影響諸多以石油衍生品為材料的工農業如化肥、乙烯、塑料等行業的生產成本。
在當前世界經濟放緩的情勢下,產品成本的上升無疑將加劇吃緊的出口形勢,也損害農民的利益,傷害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油價的接軌有可能沉重打擊正在發展中的中國的汽車夢(特別是像廣州市做著東方底特律汽車夢的城市),中國以「汽車產業興國」的夢想就可能延遲甚至破滅。
其三在於壟斷與反壟斷之間的矛盾。中國現有的石油市場是一種寡頭壟斷格局,經由這種格局,政府對油價的管製成為可能。但國有油企的寡頭壟斷地位一直受到中國社會的批詬,在這一市場下,民營資本的力量因為政策限制而難以成長。
油價放開後,既有的壟斷格局將更加強化,政府因為喪失油價這一利器而更加難以通過國企實現其政策目標。然而,打破壟斷,又與政府扶植中國式跨國企業的工業政策目標以及國家對戰略性資源的控制需要相抵觸。
中國政府的兩難源自政策目標的多元化,如何在這些多元的目標間進行取捨,既考驗政府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又需要做恰當的准備,因為油價接軌並不意味著政府簡單地撒手不管。但在當前情況下,油價接軌的時機顯然很不成熟,政府也遠未准備好。
簡單地說,此時接軌除了勢必加劇當前「超八」的通脹壓力,而且因為石油市場的建設遠未到位。就當前的主要矛盾來說,僅佔GDP0.2%的燃油補貼上尚不足於對政府財政造成多大的困難;而且政府在壟斷與反壟斷之間的矛盾在當前並不是最突出的。不過中長期來看,油價接軌卻是必然,中國政府應該及早准備。 (陳紹鋒)
『柒』 中石油中石化為什麼還說要虧損補貼
因為中國的石油價格是由國家規定的
現在石油價格一直在漲 而中石油由於國家的限制 無法和國際接軌
中國石油有一部分需要進口 要按照國際價格 但出售只能按照國家的價格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