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沈陽頂峰石油怎麼樣
擴展閱讀
手機屏幕製造成本多少 2025-02-08 10:05:16
經絡拍打工具怎麼選 2025-02-08 09:31:28

沈陽頂峰石油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8-30 03:05:34

❶ 最近原油大漲是什麼原因

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沙特油田遭受襲擊,減產一般。其他的原因下面也有分析,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原油庫存

薔薇財經9月5日訊,根據EIA的報道,過去一周商業存儲的石油儲量減少了540萬桶。這一降幅實際上相當大,雖然它比API估計的近580萬桶的降幅要小,但它遠比分析師預期的180萬桶的降幅大得多。
與此同時,根據EIA的報告,石油產品的「其他」庫存在近期有所增加。原油和石油產品總儲量上周較前一周相比共下降110萬桶,原油庫存整體下降。
二.美國原油日產量

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石油產量穩步上升。據EIA估計,本周美國石油日產比上周每日增加約2000桶。從圖中可以看出,這種增加並未超出預期。

三.美國石油需求數據
根據可以查到的數據,本周估計汽油需求強勁為每天984.6萬桶每日,高於前一周的962.9萬桶每日,同時遠遠高於去年同期的951.1萬桶每日。
四.石油鑽井平台的數量
可以很有把握地說,如果油價沒有大幅上升,石油鑽井平台的數量已經達到了頂峰,而且很可能不會再次上升。同時近期鑽井平台數量正在逐步減少。

五.與去年同期相比

在上面的圖表中,可以看到,盡管今年早些時候的原油庫存總量巨大,但近幾周的情況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原油庫存大幅下跌,事實上,在最近的一周,原油庫存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740萬桶,遠低於去年同期水平。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雖然美國石油產量穩步上升,但是並未超出預期。同時鑽井平台數量停止增加也意味著未來石油產量的增加有限。加上本土石油需求強勁,石油需求數量遠高於去年同期水平。可以想像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美國原油庫存繼續下降,並且很有可能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歐佩克和非歐佩克國家減產執行完成度也居高不下,這些都支撐原油價格上行,建議投資者可以逢低做多原油。

❷ 石油和天然氣會面臨枯竭么,油價還會繼續升高嗎

石油和天然氣根本不是緊缺資源,從沒有面臨枯竭。油價也不會一直升高。

一直以來,我們上學時課本上就告訴我們世界上的石油越來越少,可能幾十年以後就枯竭了。

但實際上,地球上的石油資源並不是在枯竭,而是越采越多,反而有些過剩。而且,隨著採油技術的發展,石油的產量增加也越來越容易。

因此,製造什麼和怎麼製造,才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單純依靠挖石油賣石油是不會成為大國的,只能坐等製造業強國的收割。世界經濟是可以影響石油價格的,但石油價格絕對不會主導世界經濟。所以,都把心放肚裡,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石油只能原來越多,不會枯竭的。

❸ 石油會不會用完啊

會的,其為不可再生的。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較廣為接受的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為工業名詞,是相對礦產資源而言,通常所說的石油工業,在石油勘探過程中,根據勘探程度和探明情況,計算並確定石油儲量。石油儲量是地質勘探成果,為一種待開發的原始礦產資源量。

(3)沈陽頂峰石油怎麼樣擴展閱讀:

石油資源利用要求規定:

1、礦產資源的儲量按當前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能夠開發利用的量進行統計的。隨著開采、冶煉和提取技術的提高,一些低品位礦產和礦石中伴生礦物也將被利用起來。

2、在勘探和評價某些礦產時,應進行綜合評價;在采礦、選礦和冶煉時,應力求綜合開發,綜合利用。

3、利用統計負責對制定的自然資源儲量、 自然資源再生和保護,以及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計劃的 執行情況進行監督。

❹ 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因素

國際石油市場近年來強勢震盪,諸多因素互動突出,油市前景撲朔迷離。
2010

10
月以來,伴隨美國實施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國際油價呈上漲趨勢。
2011
年初,中東北非動亂局勢及相關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刺激市場恐慌,油價大
幅攀升。
2

22
日,紐約市場油價收報每桶
93.57
美元,當日漲幅為
8.55%
,創
2008

10
月份以來的新高。
2011
剛開始,
我國也逐漸幾次調動了石油價格。

油不僅與國際以及各個國家相關,
而且還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
那麼,

響石油價格變動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影響近期國際油價走勢的因素分析

1
、供求關系因素。
影響石油價格的供給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儲量、石油供給
結構以及石油生產成本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變化、

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因素

國際石油市場近年來強勢震盪,諸多因素互動突出,油市前景撲朔迷離。
2010

10
月以來,伴隨美國實施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國際油價呈上漲趨勢。
2011
年初,中東北非動亂局勢及相關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刺激市場恐慌,油價大
幅攀升。
2

22
日,紐約市場油價收報每桶
93.57
美元,當日漲幅為
8.55%
,創
2008

10
月份以來的新高。
2011
剛開始,
我國也逐漸幾次調動了石油價格。

油不僅與國際以及各個國家相關,
而且還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
那麼,

響石油價格變動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影響近期國際油價走勢的因素分析

1
、供求關系因素。
影響石油價格的供給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儲量、石油供給
結構以及石油生產成本。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變化、

代能源的發展和節能技術的應用決定。

石油產量必須以石油儲量為基礎,近幾年不會出現全球范圍的石油供給短
缺現象。但是由於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國際能源機構(
IEA
)預測世界石油
產量將在
2015
年以前達到頂峰,全球石油供給逐步進入滑坡階段。

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特點也對石油供給具有重大影響。目前世界石油市場
的供給方主要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和非
OPEC
國家。但
2002
年以來,受
強勁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價刺激,
OPEC
產量激增,原油剩餘產能從
2002
年的
560
萬桶
/
日急劇下降到
2006
年的
140
萬桶
/
日左右,產能利用率高於
90
%,通
過增加產量平抑油價的能力減弱。

此外,石油生產成本也將對石油供給產生影響。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
源,其生產成本會影響生產者跨時期的產量配置決策,進而影響到市場供給量,
間接地引起石油價格波動。
世界石油價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區的石油生
產決定,而低成本地區的石油決定了價格的波動幅度。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變化、替代能源的發展和節
能技術的應用決定。
替代能源的成本將決定石油價格的上限。
當石油價格高於替
代能源成本時,
消費者將傾向於使用替代能源。
而節能將使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
矛盾趨於緩和。
目前各國都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
這勢必將對石油
價格的長期走勢產生影響。

2
、金融市場與投機因素。
美國的定量寬松政策向全球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拉
低了美元,而美元匯率持續下跌成油價升高推手,石油越來越凸顯

金融性

,美
元與石油價格之間呈負相關性。
美元貶值之後,
很多投資者就拋棄美元資產,

向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從而推高國際油價的上漲。

3
、短期因素如政治動盪、自然災害等不確定性因素。
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和
自然災害風險加大了油價上漲可能性。

1.
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
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
產國際化的發展,
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
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
重要原因。

2.
異常氣候

歐美許多國家用石油作為取暖的燃料,因此,當氣候變化異常時,會引起
燃料油需求的短期變動,
從而帶動原油和其他油品的價格變化。
另外,
異常的天
氣可能會對石油生產設施造成破壞,導致供給中斷,從而影響油價。

3.
匯率變動和利率變動

相關研究表明,石油價格變動和美元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存在
2
、金融市場與投機因素。
美國的定量寬松政策向全球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拉
低了美元,而美元匯率持續下跌成油價升高推手,石油越來越凸顯

金融性

,美
元與石油價格之間呈負相關性。
美元貶值之後,
很多投資者就拋棄美元資產,

向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從而推高國際油價的上漲。

3
、短期因素如政治動盪、自然災害等不確定性因素。
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和
自然災害風險加大了油價上漲可能性。

1.
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
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
產國際化的發展,
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
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
重要原因。

2.
異常氣候

歐美許多國家用石油作為取暖的燃料,因此,當氣候變化異常時,會引起
燃料油需求的短期變動,
從而帶動原油和其他油品的價格變化。
另外,
異常的天
氣可能會對石油生產設施造成破壞,導致供給中斷,從而影響油價。

3.
匯率變動和利率變動

相關研究表明,石油價格變動和美元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存在
弱相關關系。
由於美元持續貶值,
以美元標價的石油產品的實際收入下降,
導致
石油輸出國組織以維持原油高價作為應對措施。
利率的上升會導致未來開采價值
相對現在開采價值減少,
因此會使得開采路徑凸向現在而遠離未來。
高利率會減
少資本投資,導致較小的初始開采規模;高利率也會提高替代技術的資本成本,
導致開采速度下降。

4. OPEC
和國際能源署(
IEA
)的市場干預

OPEC
控制著全球剩餘石油產能的絕大部分,
IEA
則擁有大量的石油儲備,
它們能在短時期內改變市場供求格局,從而改變人們對石油價格走勢的預期。
OPEC
的主要政策是限產保價和降價保產。
IEA

26
個成員國共同控制著大量石
油庫存以應付緊急情況

❺ 現在的石油行業怎麼樣呢,出路如何

權威部門預測,在全球交通用能中,石油消費比重緩慢下降,2050年仍佔83.5%左右。而在中國交通用能方面,2030年前後或將會開始出現下降,交通用能中石油比重將會從目前的90%降至2050年的77%,天然氣和電力比重升至2050年的21%,較目前提高12個百分點。
近年來,印度與我國近來都提出有利於電動汽車和其它使用汽油以外替代能源的車輛的新政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未來新能源汽車產量將出現明顯的上升,預計2020年將達到317萬輛,占整體保有量比例為1.3%;2030年達到1660萬輛,佔比4.5%。
而電動汽車數量的增長將大大減少我國石油需求量,預計,截止2040年,電動車的逐漸普及將削減石油需求近800萬桶.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成品油的消費在2035年之後,隨著燃油經濟性不斷提高、燃油替代和電動化普及加快,消費量將出現較快下降,到2050年下降到2.8億噸左右;交通用電所佔比重將由目前的1.8%上升至2050年的3%。
未來石油需求量在到達頂峰後,將出現急劇下降。當前,一些大公司正全力以赴的在生產新能源汽車,未來石油行業在交通運輸領域將持續承壓。

❻ 石油的探明儲量和消耗量有什麼關系啊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佔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1.1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1.2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1.3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06年的石油產量為4.7億噸。中亞的哈薩克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產油國。

1.4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奈及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目前,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1.5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於委內瑞拉。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孫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1.6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也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21.9億噸、7.7億噸、5.8億噸和4.1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越南也於2006年取代汶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

地下儲藏量和各國的備用儲藏

各個不同的來源對世界上的石油儲藏量的估計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計世界的總儲藏量為1.26兆(萬億)桶(1717億噸),同年英國石油公司的估計為1.148兆桶(1566億噸)。《科學》甚至估計世界總儲藏量為3兆桶。今天已經確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術能夠經濟地開採的儲藏量近年來甚至有所上漲,2004年的數據是目前最高的。由於每年的開采和勘探工作的不足,中東、東亞和南美洲的儲藏量有所下降,同時非洲和歐洲的儲藏量有所上升。有人預言今天的世界儲藏量還僅夠用50年。但由於過去就已經有過類似的預言,而且這個預言從未實現,這個數據也被人戲稱為「石油常數」。2003年最大的石油儲藏位於沙烏地阿拉伯(2627億桶)、伊朗(1307億桶)和伊拉克(1150億桶),其後為阿聯、科威特和委內瑞拉。

批評者懷疑這些數據,他們指出出於政治原因許多國家篡改它們的數據,此外許多國家雖然每年開采大量原油,但其數據始終不變,這說明這些數據已經陳舊了。有些專家認為21世紀初人類將到達哈伯特頂點,這時開采量將達到頂峰,此後開采量無法繼續提高,由於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油價將高漲。

因此許多國家備有短期的儲藏來防止短期供不應求導致的危機。歐洲聯盟的國家必須擁有足夠90天的備用儲藏。

2、世界石油消費

2.1石油進口國家

目前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為約8400萬桶。2003年最大的石油消耗國為美國(2060萬桶每日)、中國(727萬桶每日)、日本(550萬桶每日)和德國(270萬桶每日)。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長率為2%。

2007年的統計資料

●消費國(以下均為每日消費量)

· 美國:2068萬桶

· 中國:757萬桶

· 日本:501萬桶

· 俄羅斯:282萬桶

· 印度:280萬桶

· 德國:246萬桶

· 巴西:240萬桶

· 加拿大:237萬桶

· 韓國:221萬桶

· 沙烏地阿拉伯:221萬桶

· 墨西哥:211萬桶

· 法國:195萬桶

· 英國:174萬桶

· 伊朗:171萬桶

· 義大利:170萬桶

工業國家的人均石油消耗量比發展中國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要高得多。2003年美國每年人平均石油消耗量為26桶,德國為11.7桶,中國為1.7桶,印度為0.8桶,孟加拉國只有0.2桶。

2.2世界石油消費現狀

2.2.1世界石油供需基本處於平衡,但區域性供需失衡

2006年世界石油供需基本處於平衡狀態,石油產量85.3百萬桶/日,消費量84.38百萬桶/日,產量略大於消費量,但區域性供需嚴重失衡。世界上52%的石油產量來自中東、獨聯體和非洲地區,但這3個地區的石油消費量卻只佔世界消費總量的15%。相反,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石油產量只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3%,而消費量卻佔世界消費總量的80%;其中,2006年亞太地區石油需求量24.3萬桶/日,佔世界總需求量的28.8%,而石油產量7.8萬桶/日,佔世界總產量的9.2%,供需嚴重失衡;北美地區2006年石油需求量25.4萬桶/日,佔世界總需求量的31%,而石油產量14.3萬捅/日,佔世界總產量的16.8%,供需失衡也較嚴重。石油產地與消費地的明顯分離,導致世界石油貿易量的不斷增加。

2.2.2世界石油消費集中在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

據IEA的OMR(2007年1月)統計,2006年世界石油消費量為84.38百萬桶/日,比2005年增長0.95%。石油消費主要集中在北美(佔世界消費總量的30.11%)、亞太(佔28.78%)和歐洲(佔18.31%)地區,這3個地區的石油消費量佔世界消費總量的近80%。

2006年世界前三大石油消費國為美國(佔世界消費總量的24.1%)、中國(佔9.0%)和日本(佔6.0%)。其中,美國和日本消費量較為穩定,而中國正處於需求上升期。

2.3世界石油供需趨勢

2.3.1世界石油產量將保持增長趨勢

據IEA預測,2007-2011年世界石油產量將保持增長趨勢,2007年將達到約8000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約9300萬桶/日,2006-2011年年均增長率為1.6%。 2007年OPEC國家石油產量將達到3373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3631萬桶/日,年均增加52萬桶/日(表14)。OPEC國家石油產量增長將主要來自中東地區,中東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將逐年提高,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將更大。 2007年非OPEC國家石油產量將達到5301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5668萬桶/日,年均增加73萬桶/日。石油產量增長將主要來自獨聯體、中南美和非洲地區。

2.3.2未來石油消費量增速將略快於產量增速,供應將趨緊

據IEA預測,2007-2011年世界石油消費量將保持上升趨勢,2007年將達到8620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9380萬桶/日,2006-2011年年均增長率為1.8%。

從世界各地區未來石油消費情況來看,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將強勁增長,2007年石油消費量將達到2450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2890萬桶/日,年均增加700萬桶/日,亞太地區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區;北美地區的消費量將繼續保持增長,2007年石油消費將達到2560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2740萬桶/日;歐洲地區的石油消費量將略有增加,2007年石油消費將達到2000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2060萬桶/日。

3、世界石油貿易

據統計,全球原油的日交易量可達4 300萬桶,略多於日產量的一半。石油貿易何以能夠得以實現?由於油輪運送石油的低成本、高效率,特別是其靈活性,國際石油貿易成為可能。全球石油(包括原油與成品油)貿易量的三分之二依賴於油輪在世界各地「流動」著。

石油運送所經由的海路一般都取道於固定的航運航線,由此,油輪航行必然要通過全球數個地理位置上的「咽喉要道」——即連接各個大洋或大水體的通道,如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唯一的水上出口,馬六甲海峽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其它的「咽喉要道」還包括由阿拉伯海至紅海的曼德海峽、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與巴拿馬管線、連接紅海與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與蘇伊士一地中海管線(Sumed)、使地中海與黑海互通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這些「咽喉要道」,共同構成了世界石油貿易的「節點」。由於航運石油的貿易量如此巨大,而「咽喉要道」又如此之狹窄,又極易遭受到劫掠者的攻擊以及發生各種航運事故,理論上其在短時期內很有可能被封鎖住,確保這些「咽喉要道」的通暢無阻,是世界石油貿易能夠正常進行的根本保障。

在石油船運貿易中,並不是所有的航線都採用相同規模的油輪,基於航程的長短、港口的規模、油輪所必經地理上「咽喉要道」的各種限制等客觀因素,一般每條航運路線都有其綜合經濟效益最佳的石油運送量。如從中東出口的原油,運送量巨大、航程遙遠,每個航程主要都是通過大型油輪(VLCC)(運量160 000—319 999萬噸)運送200萬桶以上。

石油輸送管線,一般被用以在大陸內部輸送石油。就內陸地區的原油供應而言,當某些敏感性的區域面對供應受阻甚至處於中斷狀況時,與油輪輸送相互補充,輸油管線的作用和意義更是至關重要的。管線輸送石油,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區域性貿易。與鐵路、駁船和公路運送石油相比,管線輸送的成本至少較前者低一個數量級。在諸如美國與加拿大這樣的兩國之間,相互在政治上的沖突對立很小甚至幾乎就不存在,管線輸送更是成為兩國相互間石油供應方式的首選。盡管供應系統以及輸送的距離都相對較小,管線輸送已成為歐洲國家石油供應的重要構成部分。

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隨著世界主要地區間石油需求和石油生產缺口的不斷拉大,1997~2020年世界石油貿易量將大幅上升,從2800萬桶/日增加到6000萬桶/日.OECD三個地區和非OECD亞洲國家,無論從進口絕對量還是從進口依賴度上來說都將增大.石油需求的增長,大部分來自運輸部門,而石油需求增長量大都由歐佩克來滿足.與1997年相比,到2020年OECD的石油進口依賴度將從54.3%上升到70%,中國的石油進口依賴度將從22%上升到76%,俄羅斯的石油凈出口量經過一段時間的上升後將回落至1997年350萬桶/日的水平,而巴西有可能從石油凈進口國變為凈出口國.

世界各大產油區,由於區內石油工業布局的不平衡,石油出口和進口往往並存,有的是出口大於進口的凈出口區,有的是進口大於出口的凈進口區

從上述概念出發,根據世界石油貿易的進出口的情況,可以看出,世界有四大石油出口區:

中東、前蘇聯、非洲、拉美依次為世界四大石油凈出口區。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2001年石油進口量5.64億噸,佔世界貿易總量的26.1%,美國的凈進口量5.24億噸,佔美國石油消費量8.97億噸的58.4%;歐洲5.70億噸,佔26.4%;日本2.57億噸,佔11.9%,中國883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