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海洋石油鑽井平台有哪些
一、海洋石油鑽井技術特點
1.作業范圍廣且質量要求高
移動式鑽井平台(船)不是在固定海域作業,應適應移位、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業。移位、就位、生產作業、風暴雨雪等復雜作業工況對鑽井平台(船)提出很高的質量要求。如半潛式鑽井平台工作水深達1500~3500米,而且要適應高海況持續作業、13級風浪時不解脫等高標准要求。
2.使用壽命長,可靠性指標高
高可靠性主要體現在:(1)強度要求高,永久系泊在海上,除了要經受風、浪、流的作用外,還要考慮台風、冰、地震等災害性環境力的作用;(2)疲勞壽命要求高,一般要求25~40年不進塢維修,因此對結構防腐、高應力區結構形式以及焊接工藝等提出了更高要求;(3)建造工藝要求高,為了保證海洋工程的質量,採用了高強度或特殊鋼材(包括Z向鋼材、大厚度板材和管材);(4)生產管理要求高,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運輸、海上安裝甚為復雜,生產管理明顯地高於常規船舶。
3.安全性要求高
由於海洋石油工程裝置所產生的海損事故十分嚴重,隨著海洋油氣開發向深海區域發展、海上安全與技術規范條款的變化、海上生產和生活水準的提高等因素變化,對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的安全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特別是對包括安全設計與要求、火災與消防及環保設計等HSE的貫徹執行更加嚴格。
4.學科交叉,技術復雜
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結構設計與分析涉及了海洋環境、流體動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鋼結構、船舶技術等多門學科。因此,只有運用當代造船技術、衛星定位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現代機電與液壓技術、現代環保與防腐蝕技術等先進的綜合性科學技術,方能有效解決海洋石油開發在海洋中定位、建立海上固定平台或深海浮動式平台的泊位、浮動狀態的海上鑽井、完井、油氣水分離處理、廢水排放和海上油氣的儲存、輸送等一系列難題。
二、總體歷程
海洋石油鑽井的特點決定了它的難度,隨著技術的進步,鑽井平台也得到快速發展。
海洋石油的勘探開發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海洋鑽井平台作為海洋石油開採的必備裝備,從一開始就與海洋石油的勘探開發同步發展著。189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Summer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一座76.2米長的木架,把鑽機放在上面打井,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鑽井。那是人類海洋石油開發的開端,也是海洋鑽井平台發展的伊始。圖34-12是海洋石油平台發展歷程簡圖。
縱觀世界海洋鑽井平台的發展歷史,自1887年世界上最早的海上石油勘探開發工作起源以來,直到50多年以後,也就是20世紀40年代末期,海上石油工程才開始有了起色,並發生了較大變化。當時世界范圍內共有3個國家能夠從事海上石油開發工作,所用的平台都是固定式平台,且結構和鑽井方式均比較簡單,平台適應水深的能力只有幾十米。但隨著裝備技術的不斷進步及石油的戰略意義和石油本身帶給人們巨額利潤的誘惑,致使海洋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60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以美國、挪威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海洋勘探開發水平已上升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無論從鑽井平台本身而言,還是從鑽井裝備能力、控制技術及適應性而言,均為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一方面鑽井平台的數量劇增,品種多樣;另一方面,適應水深和鑽深的能力越來越強。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僅移動式鑽井平台數量已接近700台,最大適應水深能力已超過3000米,鑽井深度已超過12000米。不僅如此,世界范圍內具備從事海洋勘探開發能力的國家和海洋油氣開采量也同樣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全球范圍內能夠從事海洋勘探開發的國家和地區已達到100多個,所開發的油氣產量已佔全球總油氣產量的35%左右,其發展速度非常迅猛。
圖34-13隨水深增大的鑽井平台的發展
三、詳細歷程
世界現代石油工業最早誕生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村。一個名為喬治·比爾斯的人於1855年請美國耶魯大學西利曼教授對石油進行了化學分析,石油通過加熱蒸餾分離成幾部分,每部分都含有碳和氫的成分,其中一種就是高質量的用以發光照明的油。1858年比爾斯請德雷克上校帶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鑽至69英尺時,終於獲得了石油。從此,利用鑽井獲取石油、利用蒸餾法煉制煤油的技術真正實現了工業化,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了。
隨著人類對石油研究的不斷深入,到了20世紀,石油不僅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能源材料,而且其五花八門的產品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被人們稱為「黑色的金子」,「現代工業的血液」,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現代文明的進程。高額的石油利潤極大推動了石油勘探開采活動,除了陸地石油勘探外,對於海洋石油資源的開發也日益深入。
189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Summer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一座76.2米長的木架,把鑽機放在上面打井,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鑽井。
1897年,在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鑽井的旁邊,美國人威廉姆斯在同一個地方造了一座與海岸垂直的棧橋,鑽機、井架等放在上面鑽井。由於棧橋與陸地相連,物資供應就方便多了。另外,鑽機在棧橋上可以隨意浮動,從而在一個棧橋上可打許多口井。在海邊搭架子,造棧橋基本上是陸地的延伸,與陸地鑽井沒有差別。
1920年,委內瑞拉搭制了木製平台進行鑽井。
1932年,美國得克薩斯公司造了一條鑽井駁船「Mcbride」,上面放了幾只錨,到路易斯安那Plaquemines地區「Garden」島灣中打井。這是人類第一次「浮船鑽井」,即這個駁船在平靜的海面上漂浮著,用錨固定進行鑽井。但是由於船上裝了許多設備物資器材,在鑽井的時候,該駁船就坐到海底了。從此以後,就一直用這樣的方式進行鑽探。這就是第一艘坐底式鑽井平台。同年,該公司按設計意圖建造了一條坐底式鑽井駁船「Gilliasso」。1933年這艘駁船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號井」,鑽井進尺5700英尺。以後的許多年,設計和製造了不同型號的許多坐底式鑽井駁船,如1947年,Johnhayward設計的一條「布勒道20號」,平台支撐件高出駁船20多米,平台上備有動力設備、泵等。它的使用標志著現代海上鑽井業的誕生。
1936年美國為了開發墨西哥灣陸上油田的延續部分,鑽成功第一口海上油井並建造了木製結構生產平台,於1938年成功地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海洋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木製結構平台改為鋼管架平台。
1953年,Cuss財團建造的「Submarex」鑽井船是世界第一條鑽井浮船,它由海軍的一艘巡邏艦改裝建成,在加利福尼亞州近海3000英尺水深處打了一口取心井。1957年,「卡斯一號」鑽井船改裝完畢,長78米,寬12.5米,型深4.5米,吃水3米,總噸位3000噸,用6台錨機和6根鋼纜把船系於浮筒上。用浮船鑽井會帶來一系列問題,由於波浪、潮汐至少給船帶來三種運動,即漂移、搖晃、上下升沉,鑽頭隨時可能離開井底,鑽井液返回漏失,鑽遇高壓油氣大直徑的導管伸縮運動而不能耐高壓等。這樣就把防噴器放到海底。該船首先使用簡易的水下設備,從而把浮船鑽井技術向前推進了一步。浮船鑽井的特點是比較靈活,移位快,能在深水中鑽探,比較經濟。但它的缺點是受風浪海況影響大,穩定性相對較差,給鑽井帶來困難。
1954年,第一條自升式鑽井船「迪龍一號」問世,12個圓柱形樁腿。隨後幾條自升式鑽井平台,皆為多腿式。1956年造的「斯考皮號」平台是第一條三腿式的自升式平台,用電動機驅動小齒輪沿樁腿上的齒條升降船體。1957年製造的「卡斯二號」是帶有沉墊和4條圓柱形樁腿的平台。由於經濟原因,自升式鑽井平台開始興起,濱海鑽井承包商們認識到在40英尺或更深的水中工作,升降系統的造價比坐底式船要低得多。自升式鑽井平台的腿是可以升降的,不鑽井時,把腿升高,平台坐到水面,拖船把平台拖到工區,然後使腿下降伸到海底,再加壓,平台升到一定高度,脫離潮、浪、涌的影響,得以鑽井。
1954年提出張力腿式鑽井平台(TLP)設想,英國北海Hutton油田首次於生產中使用此平台,1983年安裝,1984年投產。
隨著鑽井技術的提高,在一個鑽井平台上可以打許多口井而鑽井平台不必移動,特別是近海的開發井。這樣,固定式平台也有發展。固定式平台就是建立永久性鑽井平台,大都是鋼結構,打樁,然後升出海面;也有些是水泥結構件。
1962年,殼牌石油公司用世界上第一艘「碧水一號」半潛式鑽井船鑽井成功。「碧水一號」原來是一條坐底式平台,工作水深23米。當時為了減少移位時間,該公司在吃水12米的半潛狀態下拖航。在拖航過程中,發現此時平台穩定,可以鑽井,這樣就得到了啟示,後把該平台改裝成半潛式鑽井平台。1964年7月,一條專門設計的半潛式平台「碧水二號」在加利福尼亞州開鑽了。第一條三角形的半潛式平台是1963年完工的「海洋鑽工號」,第二條是1965年完工的「賽德柯135」。
隨著海上鑽井的不斷發展,人類把目光移向更深的海域。半潛式鑽井平台就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在海況惡劣的北海,更是稱雄,與之配套的水下鑽井設備也隨之發展,從原來簡單型逐漸趨於完善。半潛式鑽井平台一般都是用錨系定位的,而深海必須使用動力定位。第一條動力定位船是「Cussl」,能在12000英尺水深處工作,獲取600英尺的岩心。以後出現了動力定位船「格洛瑪·挑戰者號」,它於1968年投入工作,一直用於大洋取心鑽井。世界上真正用於海上石油勘探的第一條動力定位船是1971年建成的「賽柯船445」鑽井船,工作水深在動力定位時可達600米以上。
1950—1970年,由於石油鑽采技術的迅速發展,陸地和近海勘探發現大量油氣儲,石油產量劇增,工業發達國家紛紛棄煤用油,加上汽車工業特別是家用汽車迅猛發展,大量耗油促使產油和煉油大增。
1971—1980年,由於中東戰爭等因素,油價攀升至每桶約32美元,促使海洋石油工業大發展,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設計建造數量從1975年的304艘增至1985年的772艘。由於油價從1981年開始下跌的延後效應(最低下跌至每桶不足16美元)。
1981—1996年,海洋石油鑽井採油陷入不景氣的低谷,投入海上勘探開發鑽井逐年減少,1996年海洋鑽井平台減至567艘,各石油設備製造廠商也大幅度萎縮或合並,海上新平台建造也較少,多數將舊平台更新改造,用以適應鑽井水深和鑽井深度向深部推進的需求。
1997—2004年,由於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的諸多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中東伊拉克對科威特戰爭和相隨而至的兩次美伊戰事等原因,油價又逐漸上升,海上移動式鑽井平台從1996年的56艘增至2002年的670艘。2003—2007年,各年依次為677艘、678艘、673艘、641艘和654艘(參見《世界石油》,2007年10月號),其中超水深的平台驟增,如2006年,世界工作水深不小於1524米(5000英尺)的超深水鑽井平台(船)已111艘(包括83艘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和28艘超深水鑽井船)。
2001年,墨西哥灣鑽井水深達2964米。
2002年,雪佛龍公司鑽井垂深達9210米。
2003年,雪佛龍德士古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鑽井工作水深突破3000米。
四、發展趨勢
在海上石油開採的最初階段,由於向海上進軍難度很大,在海上建造平台與在海上鑽井的難度很大,所以最初的海上平台只是靠近海岸、在淺海處、用木頭建造的近海結構物,而進行的也不過是在水深很淺的海域進行簡單的鑽井活動,還未能開始進行油氣的規模開采。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建築材料的掌握更加深入,因此構建海洋鑽井平台的材料由木材變成了鋼材,離海岸的距離也逐漸變遠,從由海岸建築向海洋延伸逐漸轉變為出現在海面上的鑽井平台。
當鑽井平台由近海位置向海洋方向進發時,海洋平台下方海水的深度會發生變化,逐漸增大,特別是達到大陸架的范圍之後。此時海洋鑽井平台就出現了各種類型,如適於較淺深度的穩性較高的重力式平台、便於移動的半浮式平台、在風浪中能夠保持穩定的張力腿式平台。
(1)海洋鑽井平台被少數國家長期壟斷的局面將逐漸被打破。
在海洋鑽井平台技術發展過程中,美國、挪威等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起步早已積累了一定經驗,尤其是在海洋深水技術開發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和壟斷地位,但隨著近幾年世界多個國家涉足海洋勘探開發領域,尤其是中國、巴西、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崛起,今後海洋裝備技術將呈現出多渠道、多國化、百花齊放的發展局面。
(2)海洋鑽井平台將向高可靠性、自動化方向發展。
面對風、浪、流等各種復雜的海洋作業環境及海上安全與技術規范條款的要求等,石油裝備的高可靠性是保證海洋油氣能否順利開發的先決條件。同時,為了提高平台作業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及減小手工操作的誤差率,海洋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技術已得到較好的應用。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尚需對DP3定位系統、自動化管子處理系統以及海洋水下設備下入工具等做進一步研究。
(3)海洋鑽井平台向多功能化方向發展趨勢明顯。
20世紀90年代後期,部分鑽井平台開始向多功能化方向發展。新型的多功能海洋平台不僅具有鑽井功能,同時還具備修井、採油、生活和動力等多種功能。如具有動力定位裝置的FPSO,不僅完全具備上述功能,而且還可以作為穿梭油輪,實現一條船開發一個海上大型油田的目標。多功能半潛式鑽井平台不僅可用作鑽井平台,也可用作生產平台、起重平台、鋪管平台、生活平台以及海上科研基地,甚至可用作導彈發射平台等,適用范圍越來越廣。
(4)海洋鑽井平台向深水領域發展必將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世界主要海洋裝備製造強國均已開始研究並製造大型化的海洋油氣開發裝備,作業水深已由早先的10~25米發展到當今的3000米以上,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的最大鑽井深度可達12000米。目前,第5代、第6代超深水半潛式平台已成為發展潮流。根據美國權威機構統計分析,2001—2007年全世界投入的海洋油氣開發項目為434個,其中水深大於500米的深水項目佔48%,水深大於1200米的超深水項目達到22%,各大石油公司在深海領域的投資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海洋鑽井平台正不斷向深水領域發展。
❷ 中南海東部石油開采
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成立於1983年6月,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屬的四個地區油公司之一。負責南海東部東經113°10′以東、面積約13.1萬平方千米海域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業務,主要是珠江口盆地,授權全面執行該海域的對外合作的石油合同和協議。1996年產油量超過1000萬噸,1997年1297萬噸,發現油田和含油氣構造24個,探明優質儲量近5億噸,南海東部連續10年油氣產量超千萬立方米。2008年產量達到1200萬噸。
一、油氣歷史
1974年,開始海洋石油物探作業。
1976年,西沙群島永興島鑽探了南海第一口深探井——西永1井。
1983年,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成立。
1983年11月,恩平構造上鑽探對外合作第一口探井,發現第一個含油構造。
1984年,菲利普斯公司在西江24-3獲得第一口高產油井,發現西江24-3油田。
1985年8月,發現惠州21-1油田。
1987年,發現陸豐13-1油田。
1996年,原油產量超過1000萬噸,成為全國第四大油田。
1996年5月,流花11-1油田與美國阿莫科公司合作投產,成為當時我國海上最大對外合作油田。
1997年1月,與聖太非石油公司合作發現番禺4-2油田。
1997年6月,與菲利普斯公司和派克頓公司合作,我國第一口大位移井——南海西江24-3-A14井鑽探成功,標志著我國在鑽井上又一進步。
2005年12月,南海東部海域第一個自營開發的油田——陸豐13-1油田投產,證實了技術的提高。
2006年,通過與哈斯基公司的精誠合作,中國海上第一口水深超千米的探井——荔灣3-1-1井獲得成功。南海珠江口盆地荔灣深水天然氣構造的重大發現,填補了中國深水油氣發現的空白。該構造擁有約1000億立方米的探明儲量,大大增強了公司對中國海域深水勘探前景的信心。
2007年8月7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新加坡石油有限公司就26/18區塊簽訂產品分成合同,這是中國海油與新加坡石油的首度合作。據知,26/18區塊位於中國南海東部海域的珠江口盆地,區塊面積4961平方千米,水深85~200米。根據合同規定,在勘探期內,新加坡石油將在26/18區塊進行二維地震數據採集,並鑽探預探井。在勘探期內,新加坡石油將承擔全部的勘探費用。中國海油將有權參與合同區內所有商業油氣發現最多51%的權益。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勘探部總經理朱偉林先生表示,中國海域豐富的勘探潛力有著高度的吸引力,也正緣於此,我們才能不斷地迎來新老朋友,合作勘探中國海域的油氣資源。
2009年,陸豐13-1油田成為中國海油第一個因石油合同到期而回歸自營的油田。
二、惠州油田群
由惠州21-1油田、惠州26-1油田、惠州32-2油田、惠州32-3油田和惠州32-5油田形成惠州油田群。其中,惠州21-1油田於1985年8月發現,1990年9月投產。惠州26-1油田於1988年3月發現,1991年11月投產。惠州32-2油田於1990年12月發現,1995年6月投產。惠州32-3油田於1991年1月發現,1995年6月投產。惠州32-5油田於1996年9月發現,1999年2月投產。
2000年6月,惠州26-1北項目成功投產。
三、流花11-1油田
1987年發現流花11-1油田。
流花11-1油田是目前南中國海發現的最大的油田。該油田位於南中國海的珠江口盆地,在香港東南方向300米的水中。阿莫科於1985年從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獲得區塊29/04合同。經過初步勘探研究後,流花11-1A開鑽。測試產油量是每天2240桶重油。隨後進行的評價井鑽探流花11-1-3和流花11-1-4證實油儲量巨大,超過10億桶。1993年12月,科麥奇公司加入合作開發的隊伍,持有24.5%的股份,阿莫科也持有24.5%股份,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東部公司持有51%的股份。
1996年5月,流花11-1油田與美國阿莫科公司合作投產,成為當時我國海上最大對外合作油田。中外合作採用創7項世界第一、國際領先水平的開發生產技術。流花油田因此被世界海洋石油界譽為「國際海洋石油皇冠上的明珠」。
2003年7月24日,中國海油從跨國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和科麥奇手中接過油田所有權,隨即進行了機構重組,本部對油田作業的支持大大增強。同時,拓展管理思路、細化管理、強化成本控制、穩定骨幹隊伍等一系列措施得以實施。2004年,油田產量增加7.7%,生產時率提高至94.31%。2004年10月22日流花油田提前完成年度生產任務,產量甚至超過2001年生產高峰時期。與之對應的是,油田直接作業費減少3.9%,桶油成本降低10%,行政管理費壓縮到2003年的30%,並且逐年降低。
2006年5月17日,台風「珍珠」中心直襲流花11-1油田。在油田作業的「南海勝利」號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的6根錨鏈被台風刮斷,3根軟管斷裂,油艙破裂。油田被迫停產。中國海油自力更生,經過一年奮戰,流花油田提前成功復產,並取得7項創新成果,意味著中國人開始掌握深水油氣田設備維修技術,一舉打破了外國公司對世界深水工程領域的壟斷。
❸ 石油的鑽采設備及工藝
石油的鑽采設備及工藝【1】
[摘 要]本文回顧了石油鑽采設備製造概況,結合文獻資料梳理了石油鑽采設備發展方向,例舉了石油的鑽采設備新工藝,對發展石油鑽采設備提了兩方面的意見。
[關鍵詞]石油;鑽采設備;工藝
一、石油鑽采設備製造概況
石油鑽采設備系指專用於陸地和海洋石油、天然氣開採的裝備。
它主要包括陸上石油鑽采設備,海洋和沙漠石油鑽采專用設備、鑽具(井下鑽采工室外具)等。
在整個石油鑽采裝備中,石油鑽機佔70%,採油設備佔20%,其餘裝備佔10%。
當今,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和開采,但只有二十多個國家能夠製造石油鑽采設備,其中美國實力最強,水平最高。
我國鑽機製造水平已經領先於俄羅斯,與歐美先進廠家水平大體相當,但成本低20%-25%。
我國現已基本掌握國際先進的石油鑽采設備製造技術,先後開發了適用於陸地、石油鑽采設沙漠及海洋作業的石油鑽機,傳動技術已發展到機械傳動、直流電傳動、交流變頻電傳動及機電復合傳動並舉。
二、石油鑽采設備發展目標
1、鑽井設備及工藝。
開發全電驅動和復合電驅動(SCR滯留電驅動鑽機和VFD交流變頻電驅動鑽機)鑽機,提高鑽機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建造鑽機機、電、液、氣.信息和鑽井儀表、自動送鑽一體化網路平台。
①為縮短鑽機移動過程的拆卸、運輸、安裝時間,大力發展車裝鑽機和拖掛鑽機,4000m以上鑽機採用大拖掛方式,3000以下鑽機發展車裝交流變頻驅動和車裝全液壓驅動。
②在頂驅鑽機製造方面,進一步提高SCR頂驅液壓系統、電控系統的可靠性,發展系列變頻頂驅。
③提高常規型泥漿泵( 52MPa)的可靠性,開發研製智能化軟泵系統、自動檢測等單元技術,開發液缸起立環形布置泥漿泵和液壓泥漿泵。
2、採油設備及工藝。
機械採油設備研製方面。
機械採油設備的研究和開發,可滿足開采難度大的油井和稠油、結蠟、結鹽等油井的需要,提高經濟效益和節能降耗效果,提高整機效率和可靠性,提高自動化和智能化控制技術水平。
①開發三次採油設備和稠油採油裝備,加大在用量較大的游梁式抽油機等的節能降耗改造力度。
②修井機研製方面,努力提高產品的安全可靠性、自動化水平、集裝化程度和移運能力。
大力研製適適用於深井、邊遠地帶的修井設備,以及沼澤、嚴寒.沙漠地區使用的特殊修井機。
③固井壓裂設備研製方面。
大力發展大功率、多功能、自動化系列壓裂車,發展大排量、高砂比、多功能和自動化混砂車。
3、油氣輸送管道設備。
大力.發展油氣輸送鋼管和輸送設備,包括敷管鑽機、天然氣長輸管道增壓機、大口徑高壓油氣集輸管道閥門和油氣管道鋼管和器材。
中型管道非開挖敷設定向鑽機市場需求量較大,中型鑽機技術上優於小型管道鑽機,而難度遠低於大型管道鑽機,因此應大力發展。
三、我國石油鑽采設備工藝
1、我國首台12000米深井鑽機。
這是繼2006年9000米鑽機研製成功後,2007年又開發成功的我國首台陸用12000米交流變頻電驅動鑽機,也是目前全球技術最先進的特深井陸地石油鑽機。
該鑽機採用國際最先進的全數字化交流變頻控制技術,作業全部實現了智能化控制,能保證在-40℃環境條件下進行正常鑽井作業。
鑽機的核心部件基本實現了國產化,12000米鑽機的快速成功問世,將把我國陸地深層和海洋深水油氣田、大位移井及其他復雜超深油氣藏的勘探開發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2、首台人工島環軌移動鑽機。
人工島7000米環軌移功摸塊鑽機,其環形軌道移動設計為全球首創技術。
填補了國內空白。
該鑽機主模塊把地面上搬家的設備全部集中到一個平台上,縮短了搬運安裝時間,大大提高廠鑽井時效,是加快我國近海地區石油氣開發、實現海陸採的戰略性精良鑽井裝備。
該鑽機主模塊開創了海洋鑽機陸用化的先河,其彎道滑移技術屬全球首創。
3、我國首套多功能海洋3000米鑽修井機。
這種鑽修井機集鑽井,完井、修井三項功能於一體,適用於自升自航式海洋多功能鑽井船作業。
在結構設計上,全部實現模塊化和高移運性。
大大減少設備的現場吊裝工作量,可滿足海上作業現場頻繁拆卸、移運和安裝的需要,能大大地提高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的工作效率。
該設備在國內第一條海洋多功能船上為多個油氣作業平台提供服務,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鑽采設備研製實現新的突破。
4、萬米以上石油開采鑽機交流變頻控制系統。
12000米超深鑽機交流變頻控制系統自主研發成功,標志著我國在超深井石油開采設備研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也代表目前我國鑽機電控系統的最高水平。
該系統可以根據鑽機在鑽探過程中的實際工作狀態,通過自動送鑽、冗餘控制、多電機負荷分配、一體化控制等技術,對深入地下的鑽機發出不同指令,使鑽機達列最佳工作狀態。
5、萬米測井絞車。
採用國內先進的電比例控制和液壓控制雙模式控制系統,液壓泵、液壓馬達、低速閥三級變數控制,實現了大范圍速度,超低速測井,速度范圍達到20-10000m/h,測井深度可達1.15萬米,比國際同類產品深1500米。
四、發展石油鑽采設備意見
1、技術政策方面。
一是參照美國API標准,完善我國鑽采設備標准體系,並認真組織貫徹執行。
對不符合標準的產品,主管部門要採取強制措施,使用部門有權拒絕使用。
二是加強淺灘、海洋和沙漠油田用的成套設備研製和技術攻關。
我國的近海和沙漠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特別是西部廣大沙漠地區,將是我國近期最重要的石油後備資源。
目前海洋石油開發設備還仍然主要依靠國外,國產設備所佔比例極少,而開發淺灘和沙漠油田的設備基本上尚屬空白。
因此,我們必須加快研製海洋、淺灘和沙漠油田設備的步伐,盡快擺脫依賴國外的被動局面。
三是加強基礎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攻關,開展產品的可靠性研究。
四是把發展成套鑽采設備所需配套產品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
我們在抓主機的同時,一定要把配套產品抓好。
五是發展變型產品、“積木式”產品,提高石油鑽采設備的多變性和適應能力。
2、組織措施方面。
一是要適當增加對石油鑽采設備關鍵技術攻關的投入。
二是應設立風險基金和獎勵基金。
應該設立風險基金,支持發展我國海洋、淺灘、沙漠的石油鑽采機械企業而承擔風險,並對支持發展國產設備有成績的使用部門、基層,要給予表彰和獎勵。
三是要嚴格控制進口。
為了盡快提高我國石油鑽采設備水平,縮小與國外的差距,一方面要保護“國貨”,國內能滿足的設備絕不去購買“洋貨”多,另方面要有選擇地購買一些樣機,供科研、製造單位進行解剖和研究,以資在自行研製時借鑒。
四是要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上打破部門、單位的封鎖。
引進國外技術應該採取行政手段,打破封鎖,全國受益,使引進技術在促進我國石油鑽采設備的發展中起到更大作用。
結語
近年來,石油鑽采機械設備及工藝,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科研,更新了老產品,開發了新產品,質量逐年提高,品種不斷增加,主要常規的鑽采機械設備已形成了系列,一些關鍵機械產品和設備實現了更新換代,實有鑽采設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軍國,郭誼民,韓延紅.油鑽采設備的防腐工藝研究[J]. 石油礦場機械,2002(06).
[2] 田 暉,楊宏治.中國石油鑽採製造業市場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7(03).
[3] 韓曉傑,胡慶明.2011年石油石化裝備面臨市場新契機[J].氣體分離,2011(04).
[4] 雷永剛.石油機械製造業產品與技術發展預測[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7(06).
石油的鑽采設備及工藝【2】
摘 要:石油,作為支撐眾多行業工作正常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建設的主體。
從建國初期開始,我國一直將石油作為其主要發展的產業,所以對於石油的鑽采技術的研究就更為迫切。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眾多企業在進行油田開採的過程中採用的相關機械設備具有種類繁多的特點,其中包括不同類型以及特殊功能的鑽機、抽油機等等。
為了保證石油產業的健康發展,該文就目前所有勘探採集過程中所使用到的相關鑽采設備以及相應的工藝進行分析,具體研究內容做如下說明。
關鍵詞:石油產業 鑽機設備 工藝研究
我國在還未解放之前,其歸屬為半封建、半殖民狀態,所以其能夠擁有的製造業也是顯得寥寥無幾,對於石油這個產業的發展研究,更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隨著中國在國際中佔有力以及地位的不斷提升加速了各個行業的發展,這其中也包括石油產業。
為了石油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對石油的鑽采設備及工藝開發勢在必行。
1 我國石油鑽采設備發展歷史
1.1 19世紀60年代
我國最早的石油鑽采設備機械是太原礦山機器製造廠與蘭州通用機器製造廠生產的,但是那個時候沒有專門的鑽采機械製造業。
1.2 國民時代
由於一直是在引用國外的機械設備,因此中國那個時候只有一些鑽采設備修理廠。
1.3 開國以後
自從開國以後,由於國家對石油工業開發十分的重視,因此我國的石油鑽采機械從那個時候才得以迅速發展起來。
2 石油的.鑽采設備及工藝發展的四個階段
2.1 石油鑽采設備配件的製造工藝仿製階段
由於蘇聯、羅馬尼亞、匈牙利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對我國的石油開發提供了大量石油鑽采設備,從此為我國鑽井、採油提供了物質基礎。
在這期間,我國國內大型機器製造廠開始仿製這些國家的石油鑽采設備中的配件,當時大多數是為了及時對其進行維修。
2.2 石油鑽采設備製造工藝仿製階段
最早開始對石油鑽采設備仿製的機器製造廠是上海大隆機械廠,先開始生產石油鑽采機械的配件,後來成功仿製了蘇聯國家的泥漿泵,而且開始試著仿製其他機械。
繼而吸引更多的機械製造廠進行爭相效仿,不僅製造了多種型號的鑽采設備而且還仿製了很多質量較好的輔助設備。
2.3 我國自製研發石油鑽采設備以及相關製造工藝
由於我國倡導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我國在石油的鑽采設備上開始憑借自己國家的技術力量自主研發製造,終於通過對克拉瑪依油田的By―40鑽機進行技術改造,製造了起重百噸的鑽機搬家專用車以及井底電動鑽具。
隨後,很多的機械製造廠也製造出了更多關於油田開發的輔助設備。
1960年由蘭州石油機械研究所召開了相關協調會議,通過了我國當時第一個鑽機系列的協定,這個協調會議標志著我國的石油鑽采機械製造與科研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隨後漸漸制定了一些關於石油鑽機的相關規定,標志著我國石油鑽採製造業的興起。
2.4 石油鑽采設備製造工藝進入引進、開發、創新階段
中國近年來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開始引入了一批國外先進的石油鑽采設備,從此給我國鑽采事業開發、科研等各方面帶來了顯著的效果。
3 我國石油鑽采設備及工藝的顯著效果
3.1 科研開發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例如,渤海五號以及七號自升式鑽井船,都得到了我國的科技進步獎等等。
3.2 研究出新型工藝,製造出新型鑽采設
具有分析三缸單作用泥漿泵,其主要設計的依據,是計算數學模型,並較好的強化了套筒滾子鏈條工藝,並製造出了相關輔助設備,從此為我國鑽井技術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礎。
而且近幾年來,我國生產的相關設備配件還出口國外。
3.3 石油的鑽采設備零件標准化和產品系列化有了長足進展
自從1980年以後,我國的油田設備標准已過400多項(包含國家標准11項)。
3.4 石油鑽采設備科研機構和教育的發展
我國各大油田都建立有相關石油鑽采機械研究所以及鑽進工藝研究所,而且還具備了很多各種鑽采設備的試驗條件,從而促進我國石油鑽采設備機械製造業進一步發展。
3.5 加強各個機械製造業之間的探討與合作
1985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石油設備協會,從此推動我國石油設備製造業蓬勃發展。
3.6 我國製造的石油鑽采設備開始出口國外
我國從1981年就開始對國外出口我國製造的石油鑽采設備了。
隨後,越來越大的石油鑽采設備系列以及相關輔助設備出口國外。
4 結語
該文對石油的鑽采設備及製造工藝的發展史進行了闡述,由此可見,我國的石油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我國石油的鑽采設備及工藝的崛起,甚至令我國的鑽采設備、工藝以及相關輔助設備都出口國外,得到全世界的認同,因此,我國自主研發的鑽采設備、工藝以及相關輔助設備已經滿足我國石油的開發需要了。
參考文獻
[1] 何軍國,郭誼民,張勇,等.石油鑽采設備的防腐工藝研究[J].石油礦場機械,2002(3).
[2] 李謀成.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材料的腐蝕行為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金屬研究所),2002.
[3] 徐濱士,馬世寧,朱勝,等.再製造工程中的熱噴塗技術[C]//第十一次全國焊接會議論文集(第1冊).2005.
❹ 建造一塊兒油田需要花多少
不同國家國家石油開采建造成本不同。如中東其它國家10美元/桶、美國36美元/桶、中國50美元/桶。
各國採油成本最高最低相差近20倍,石油開采成本與儲量還有很大關系,中東、俄羅斯都是產油大戶,由於產量高,油田好,才把成本降下來。而相應其它國家油田質量差,成本也就上揚。
所有的石油都是從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並非通常認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動物或者植物等有機體在壓力和熱的作用下分解轉化而成。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黏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❺ 我國的石油儲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幾
前一段時期石油價格的波動引發了大家的關注,在疫情的影響下,石油價格跌跌不休,甚至出現了負數,取得我國某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出現了巨額虧損。石油是一個國家工業的命脈,石油價格暴跌,對於我國來說,其實是一個比較好的事情。因為,我國的石油進口依賴度很高,石油價格的暴跌,使我國可以買進大量的優質低價石油。
所以綜上所述,我國是一個石油資源相對比較匱乏,開采成本相當高,而我國迅速的發展則對於石油的需求又特別的大,對於石油的進口依賴程度很大,所以能源安全問題一直是我國一個極為重視的戰略問題。
❻ 為什麼說石油是工業發展的動力
因為不管什麼地方都需要用到石油。
由於阿曼意識到要提高該國中南部油田的採收率,阿曼蘇丹國採取了從西方石油公司接管業務的步驟。西方石油公司在阿曼進行了30年的強化石油採收率實驗,將該技術應用於美國二疊紀盆地的中部平台,並將阿曼油田提高了15倍,西方國家使用驅油技術在二疊紀盆地的中央平台上進行注氣作業。自1980年代以來,加拿大石油公司已將氣驅技術用於油砂,這是蒸汽輔助重力排水(SAGD)的縮寫。
❼ 石油儲量排名
其實世界各國石油儲量、日產量及開采成本是動態變化的,而且各個機構公布的數據往往差異也較大,本次主要是通過多方考證,得出目前各國大致數據概況,僅供大家參考。
典型國家石油概況點評:
第一名: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是世界石油大國,據英國石油公司(BP)在2016年6月公布的世界能源儲量統計,委內瑞拉已探明石油儲量估計為3009億桶。 今年3月16日道瓊斯信息,據歐佩克二手來源數據顯示,委內瑞拉石油產量自2003年以來首次跌破200萬桶/天。按目前這個產量,還能采408年,開采成本大概在23.5美元/桶。但目前處於較低位的油價讓主要以石油出口為主要財政收入來源的國家苦不堪言。
第二名:沙烏地阿拉伯
沙特一直以來都是富的流油,而且它的石油開采成本極低,多方報道的數據,他們的開采成本甚至10美元/桶,甚至有很多油田開采成本只有1美元/桶左右。已證實石油儲量,大致為2660億桶,該國的財富收入主要來自石油,其中石油銷售占該國出口總收入的75%。在今年1月13日電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大臣法利赫日前表示,沙特已將原油日產量削減至1000萬桶以下,降至近兩年來最低水平。即使按1000萬桶/天的消耗量,其存儲可供其使用73年,而且還有未探明的部分,所以這個國家在未來幾十年依然會非常富有。該國有3154萬人口,如果按每天生產1000萬桶石油,每桶按45美元的價格計算,每天人均僅石油生產帶來的收入就高達14美元以上。
第三名:伊朗
已證實石油儲量,1370億桶。據亞塞拜然通訊社(APA)2017年2月5日消息,伊朗到本財年底(2017年3月20日)將把每日石油產量提升至400萬桶。而同時,伊朗與歐佩克的一份協議則規定,伊朗日產石油量不得超出379萬桶水平。2016年11月底,歐佩克成員國決定將石油產量削減至3250萬桶/天。該組織宣布,2017年上半年內,各成員國平均產量將減少約120萬桶/天。但伊朗直接無視了歐佩克的減產協議。按照其每日消耗400萬桶計算,其存儲保守估計可供其使用94年。這個更多的原因還是前些年伊朗受到經濟制裁,這兩年適當放鬆制裁的力度,所以才拚命的擴大產能賺外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