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勝利石油的油是怎麼煉成的
擴展閱讀
成單費用怎麼寫 2025-02-08 04:54:06
學術資源的網站哪個好 2025-02-08 04:50:18
鑽石畫叫什麼名字 2025-02-08 04:35:04

勝利石油的油是怎麼煉成的

發布時間: 2023-08-31 14:11:36

Ⅰ 岩層下的石油是如何生成的中國地下石油儲量是多少按照目前採油速度還能開采多少年

岩層下的石油是由生物質經過一定的化學反應而形弊鬧喚成的有機化合物。在地球歷史的不同階段,海洋中死去生物殘骸租凱和植物遺體被沉積在海底泥沙中,而這些有機質會隨著地殼板塊的運動和擠壓被埋藏到深處。高溫高壓等地質條件促進了這些有機質在地下通過裂解和氧化發生化學反應,最終形成石油。

據統計,中國擁有相當數量的石油儲量,目前為全球第五大石油生產國。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原油年末探明儲量為173.68億噸,可采儲量為12.2億噸。中國目前每年開采彎並約5億噸原油。

按照目前採油速度來看,如果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勘探和開采技術創新,並盡可能控制採油速度,中國還能開采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世界范圍內對於低碳化、環保化越來越重視,未來將面臨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升級的壓力與挑戰。

Ⅱ 原油是怎樣開采出來的

經過了大量的勘探研究,一旦確定油氣田有工業開采價值,就要進行開發、采出石油的工作。要使石油和天然氣流到地表,首先要打好鑽井。經過地質勘探和開發人員的艱苦勞動和研究,找到了地下的油氣藏,確定了打井的位置、數量和深度,鑽井工人就要在定好的井位上鑽井。目前常用的鑽井技術是轉盤(旋轉)鑽井。它由一套地面設備(包括鑽機、井架)和一套提升系統及鑽桿、鑽具和鑽頭等組成。通過提升系統將鑽具提起、放下,靠轉盤轉動帶動鑽具轉動,再轉動鑽頭破碎岩石。被破碎的岩石碎屑被泥漿泵帶人井內的泥漿循環再帶到地面。鑽頭磨損了,就再將鑽具提上來,更換新鑽頭,放入井底再次鑽進,直至目的層。這是目前世界上使用得最廣泛的鑽井方法。在鑽進的過程中,要及時地在鑽孔中安置一根叫套管的鋼管,並用水泥封固在通道井壁上,防止地層坍塌。套管的口徑向下逐漸變細,在套管中間再下一根引油鋼管,叫油管。地面井口上還要安裝一套井口設備,上面布滿了各種壓力閥門和各個方向的管線,很像一棵樹,所以人們叫它「採油樹」。

是否能把原油從地下採到地面來,還取決於地下油層壓力的大小。我國大慶、勝利、遼河、塔里木、大港等油田的許多油藏的地下油層壓力都很大,只要一打開採油樹的閘門,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氣就會不停地往外噴,這就是「自噴井」。現在世界上60%—72%的石油是靠自噴井采出來的。有的自噴井最高日產量可達萬噸以上。

地下深處的石油能從鑽井中源源不斷地噴出,除了充足的油源,還要使油層中有足夠大的地層壓力。石油原來所埋藏的地層深處有來自上覆岩層和地層水的巨大壓力。鑽井打開油層之前,壓力處於平衡狀態。一旦油層之上的地層被打開一條「煙囪」,這種平衡就被打破了,石油就會從井的四周向壓力突然降低的油井底部流動。另外,石油中還常常含有許多天然氣,它和石油在地層中幾乎密不可分,就好像一個裝滿汽水的瓶子,鑽井就像是打開了汽水瓶的蓋子,油層里的石油隨著溶解氣體的膨脹,先湧向井孔,然後由井筒噴出井口。

經過一段時間的自噴以後,由於地層壓力降低,油井的噴力就會慢幔下降,以後就會噴噴停停,最後就無法自噴了。目前國內外維持油層壓力的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是「以水驅油」的注水開采法,就是把水從另外的一些鑽井中打到油層下面,用水補充由於石油開采而留下的空間,從而保持地層的壓力,這是使油井順利產油、保持自噴的關鍵。我國大慶油田採取的早期內部注水開發措施,使油層壓力長期保持不變。有的開發區雖已開采了20餘年,油層壓力不但未下降,還有上升的趨勢,使油田的開發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有的油田從剛一開始採油就無法自噴。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比如地下油層壓力

Ⅲ 原油是怎麼形成的

原油指未被加工的石油,即直接從地下開采出來未經提煉或加工的物質,也稱黑色金子,是一種化石燃料,可用來生產許多不同的物質。下面由我為你詳細介紹原油的相關知識。

原油是怎麼形成的:

原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在岩層孔隙內,常以液體或氣態(天然氣)存在;有時部份凝結成固態。原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石油在地層中一點一滴地生成,並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系,油點在每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當此封閉內的油點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油田。 儲油氣構造 一個良好的儲存油氣的封閉構造,除應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及滲透率的儲油層外,此儲油層的上方必須有緻密不透油、氣、水的岩層,如頁岩、泥岩等,這就是所謂的蓋層,其作用為封蓋住進來的油氣,不讓油氣向上逃逸。 一般常見的儲油氣封閉構造依其型態可分為構造封閉如背斜、斷層等,及地層封閉,聯合封閉。

原油主要性質

原油原油的性質包含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兩個方面。物理性質包括顏色、密度、粘度、凝固點、溶解性、發熱量、熒光性、旋光性等;化學性質包括化學組成、組分組成和雜質含量等。

原油密度

原油相對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間,少數大於0.95或小於0.75,相對密度在0.9~1.0的稱為重質原油,小於0.9的稱為輕質原油。

原油粘度

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動時所引起的內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決於溫 度、壓力、溶解氣量及其化學組成。溫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壓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氣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輕質油組分增加,粘度降低。原油粘度變化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間,粘度大的原油俗稱稠油,稠油由於流動性差而開發難度增大。一般來說,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較大。

原油凝固點

原油冷卻到由液體變為固體時的溫度稱為凝固點。 原油的凝固點大約在-50℃~35℃之間。凝固點的高低與石油中的組分含量有關,輕質組分含量高,凝固點低,重質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蠟含量高,凝固點就高。

原油含蠟量

含蠟量是指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蠟和地蠟的百分比。石蠟是一種白色或淡黃色固體,由高級烷烴組成,熔點為37℃~76℃。石蠟在地下以膠體狀溶於石油中,當壓力和溫度降低時,可從石油中析出。地層原油中的石蠟開始結晶析出的溫度叫析蠟溫度,含蠟量越高,析蠟溫度越高。

析蠟溫度高,油井容易結蠟,對油井管理不利。

原油含硫量

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單質硫分)的百分數。原油中含硫量較小,一般小於1%,但對原油性質的影響很大,對管線有腐蝕作用,對人體健康有害。根據硫含量不同,可以分為低硫或含硫石油。

原油含膠量

含膠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膠質的百分數。原油的含膠量一般在5%~20%之間。膠質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呈半固態分散狀溶解於原油中。膠質易溶於石油醚、潤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機溶劑中。

其他

原油中瀝青質的含量較少,一般小於1%。瀝青質是一種高分子量(大於1000以上)具有多環結構的黑色固體物質,不溶於酒精和石油醚,易溶於苯、氯仿、二硫化碳。瀝青質含量增高時,原油質量變壞。

原油中的烴類成分主要分為烷烴、環烷烴、芳香烴。根據烴類成分的不同,可分為的石蠟基石油、環烷基石油和中間基石油三類。石蠟基石油含烷烴較多;環烷基石油含環烷烴、芳香烴較多;中間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中國已開採的原油以低硫石蠟基居多。大慶等地原油均屬此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慶原油,硫含量低,蠟含量高,凝點高,能生產出優質煤油、柴油、溶劑油、潤滑油和商品石蠟。勝利原油膠質含量高(29%),比重較大(0.91左右),含蠟量高(約15-21%),屬含硫中間基。汽油餾分感鉛性好,且富有環烷烴和芳香烴,故是重整的良好原料。

原油成分組成

平均而言,原油由以下幾種元素或化合物組成:

碳——84%;

氫——14%;

硫——1到3%(硫化氫、硫化物、二硫化物和單質硫);

氮——低於1%(帶胺基的鹼性化合物);

氧——低於1%(存在於二氧化碳、苯酚、酮和羧酸等有機化合物中);

金屬——低於1%(鎳、鐵、釩、銅、砷)。

原油煉制

原油的問題在於它含有幾百種不同類型的烴,並且這些物質全部混合在一起。需要把不同種類的烴分離開來,以提煉出其中的有用物質。幸運的是,有一種簡單 方法 可以分離這些物質,這就是石油精煉。石油精煉過程始於一個分餾柱。隨著烴鏈長度的增加,其沸點也會逐漸升高,因此可以通過蒸餾法將其全部分離。這就是煉油廠里發生的過程——在精煉過程的一個環節中,原油被加熱,在不同的蒸發溫度下,會將不同長度的烴鏈分離出來。每種長度不同的鏈都具有不同的性質,從而對應不同的用途。為了理解原油組分的多樣性,以及為什麼石油精煉對社會如此重要,看看下面所列出的利用原油生產出來的產品:

石油氣

用於加熱、烹飪和製造塑料,小分子烷烴(1-4個碳原子),俗稱的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沸程=低於40℃,經常被加壓液化為LPG(液化石油氣)。

石腦油或輕石油

一種中間產物,將被進一步加工為汽油 ,含有5-9個碳原子的烷烴的混合物,沸程=60-100℃。

汽油汽油

發動機燃料,液體,烷烴和環烷烴(5-12個碳原子)的混合物,沸程=40-205℃。

煤油

噴氣發動機和 拖拉機 的燃料;製造其他產品的原材料,液體,烷烴(10-18個碳原子)和芳香烴的混合物,沸程=175-325℃。

柴油或分餾柴油

用作柴油機燃料或加熱用油;製造其他產品的原材料,液體碳原子數大於等於12的烷烴,

沸程=250-350℃。

潤滑油

用於發動機潤滑油、潤滑脂和其他潤滑劑,液體,長鏈(20-50個碳原子)的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沸程=300-370℃。

重油或燃料油

用作工業燃料;製造其他產品的原材料,液體,長鏈(20-70個碳原子)的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沸程=370-600℃。

渣油

Ⅳ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今年來又有專家提出新的觀點認為是地殼中的甲烷等再地殼內高壓,高溫聚會生成

○眾所周知,石油成因的權威說法是古代生物生成石油,教科書上也是一直這么寫的

○實際上在地質界有關石油的成因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

○有科學根據的不同學說的爭論,體現著科學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化石燃料」來稱呼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經過千百萬年才形成的,埋藏在地層中的能源。在煤層中,人們早已發現了樹木的性狀和由樹木的脂類物質形成的琥珀等直接證據,表明煤炭確是由死去的植物變成的;對於天然氣,石油地質工作者們也已證明,它們可以由石油、甲烷細菌的生物化學作用、煤炭的分解作用而形成,還可以從地下深處的岩漿中釋放出來富含甲烷的「無機成因天然氣」。石油是由古代生物(包括動物與植物,尤以浮游生物為主) 生成的,既有機成因,這一點也被大多數學者認同。然而,隨著全球范圍內石油勘探難度的增加和人們對油田的認識加深,越來越多的現象用「石油有機成因」的理論無法解釋,長期失寵的無機成油理論又重新受到世界石油地質家的普遍重視。

與傳統石油有機成因理論相悖的現象

近年來,傳統石油地質理論和長期從事油氣勘探的專家學者們遇到的許多問題,難以用傳統的石油「有機成因理論」圓滿地解釋:

一、一些地區為什麼找到了大約15億年前形成的石油?而按照傳統的石油地質與生物學理論,當時的生物量似乎並不足以形成石油。為什麼在不含生物的地層中也能找到石油?比如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阿塔巴斯河區和美國堪薩斯的克拉富特———普魯斯油田,都是在沒有富含生物的沉積岩層。

二、為什麼許多大型油氣田都分布在地殼的大型線狀斷裂帶上?

它們的分布顯然受地球板塊的邊界控制,比如美國在洛杉磯的逆掩斷裂帶上就發現了19個油田。為什麼一些油氣田都與大山脈相鄰——那裡大多是板塊或者地塊的結合帶。我國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在著名的「克——烏大斷裂帶」附近就找到了十餘個油氣田,而離開這條斷裂帶就很難發現油氣田。

三、為什麼世界上的大型、超大型油氣田大多集中分布?比如中東地區,這僅僅用「那裡的海相地層可以更多地富集有機質」的觀點解釋恐怕難以令人信服。

四、為什麼大型油氣田的分布區內,往往地熱值都較高?而且大油田的地層深部大多存在著一個地幔柱—那是油藏與地下深處相通的證據。

五、為什麼世界上許多油田的汞含量都很高?其含量高於大氣中含量的幾十到幾百倍。為什麼一些油氣區中的的氦含量也高得驚人(比如我國四川南部天然氣田中的氦的比例相當高,經過提純後可以生產工業性氦)?為什麼在世界許多大型鉛鋅礦中都發現了大量碳質瀝青?而鉛鋅礦富集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殼深部的熱液上涌。

六、1973年遼寧省大地震後,遼河油田的石油勘探形勢突然好轉,1986年產量突破1000萬噸,一躍成為繼大慶、勝利油田之後我國第三大油田。而且,遼河盆地內平均每平方公里年產原油近一萬噸;山東勝利油田的面積僅為3000平方公里,但采出的原油已達3000萬噸;玉門老君廟油田經過60 年的開采以後,已經采出了幾倍於原來探明的地質儲量,這些都是用常規的石油地質理論難以解釋的。

七、傳統的石油地質理論認為,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數百萬年以上的時間,但是,最新的實驗室內熱模擬試驗表明,石油的生成並不需要太高的溫度和壓力,人們對美國黃石公園內熱泉的有機質研究也表明,生成石油的時間有幾千年足矣!更有甚者,墨西哥灣水域漂浮的藻類經太陽暴曬數周後,竟有液態的油滴生成。

面對這些向傳統石油地質理論挑戰的現象,人們似乎有理由認為:世界上有些油田的石油似乎正在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一些油氣可能來自地殼深處;石油的生成、運移、聚集可能與地震有關,而地震恰恰是地殼運動的表徵,它能把地下深處的油氣「送」上來嗎?

由來已久的「石油無機生成理論」

油氣生成可能是20世紀地質科學中爭論得最為激烈的問題之一,而且是一個古老而敏感的問題,從俄羅斯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算起,油氣無機成因的假說提出已有100多年了。

從20世紀初開始,一批又一批的俄羅斯科學家不斷地提出「石油無機生成」的理論和生成機制,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庫德良采夫、克魯泡特金、薩爾基索夫、波爾菲里也夫和波實卡雷夫等;西方則有羅賓遜、古德、阿布拉加諾、薩特馬里等。

盡管持「石油無機生成」觀點的學者也不少,但他們提出的「原理」歸納起來就是:石油來源於地幔,是地幔沿著地殼裂隙上涌過程中的衍生物。任何物體都是在特定的內力和外力作用下,處於力的動態平衡而顯現的一種物質形態。在超高壓和高溫的條件下,地幔的原子、原子核、直至基本粒子等層次上的物質都是地殼中的任何物質無與倫比的,而且都是與地殼中的元素呈現出的性狀不同的。所以地殼中不存在什麼構成原油的碳氫化合物。但是在地殼裂開以後,那裡地幔的超高壓狀態被打破,原來的穩定結構被破壞,使之發生熱膨脹,不斷地釋放內能而蛻變為岩漿。沿著裂縫上涌的岩漿由於發生熱膨脹而不斷耗散內能,在特定的壓強和溫度下,重新達到內和外力平衡,進而演化出100多種元素。石油就是地幔發生熱膨脹時,在特定的環境中形成的一種新物質形態。

在石油的形成過程中,率先上涌的岩漿,由於在地殼裂縫中所受的壓強極小而大幅度地發生熱膨脹,形成大量的岩漿氣,按照一定的組分組成氣體分子,比如乙炔、水等。

岩漿中不斷地析出的氣體,不僅使裂隙中的壓強和溫度不斷升高,而且使裂隙中形成的烴類分子的密度連續增大,它們的內聚力不斷加強,導致烴類分子趨向於形成復雜的結構。即乙炔→乙烯→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當裂隙中碳氫化合物氣體濃度以及裂隙中的壓強進一步升高時,就會使低碳類烴聚合為高碳烴烷,進而發生相態變化,也就是說,氣體的烴類變成了液體的烴類——石油。(這種)石油在形成的初期,因為顆粒極小,可以隨著熱而向上運動,它們到裂隙的上方大量聚合,就可以融合成更大的油珠。當密度大的油珠進一步融合,其重量將大於岩漿氣體熱膨脹時的所產生的推力,於是紛紛墜落或沿著裂隙壁面流向裂隙的底部並溢出岩漿。

由於裂隙中的壓強、溫度和碳氫化合物的氣體濃度達到相當高的標准後,才會形成石油,所以,石油淹沒的岩漿析出的氣體剛剛脫離岩漿就會遇到很高的壓強,不僅在原子的層次上形成穩定的結構,而且迅速化合為碳氫化合物。於是,岩漿氣體的一部分在石油里上浮的過程中,就化合為石油,而且會不斷地增加,漸漸地就可能形成油藏

Ⅳ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關於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一、生物沉積變油: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二、石化油: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

目前,第一種說法較廣為接受。

(5)勝利石油的油是怎麼煉成的擴展閱讀:

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它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Ⅵ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主要組成成分是碳和氫,碳氫化合物也簡稱為烴,烴是石油加工和利用的主要對象,石油中所含各種元素並不是以單質形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結合的各種碳氫及非碳氫化合物的形式而存在。

(6)勝利石油的油是怎麼煉成的擴展閱讀:

石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深紅、金黃、墨綠、黑、褐紅、至透明;石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的越高顏色越深。

我國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

無色石油的形成,可能同運移過程中,帶色的膠質和瀝青質被岩石吸附有關,但是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占絕對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