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挖不完抽不盡,大慶油田真的不會枯竭嗎石油短缺是騙局嗎
我認為大慶油田是會枯竭的,畢竟石油是不可勝的,資源並不會無窮無盡;石油短缺我覺得並不是騙局.
②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普遍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機理: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拓展資料: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③ 關於石油的問題 幫幫忙 謝謝了!
首先是能源需求和安全,中國國內石油產量長期低下,幾大油田一直減產,以中國第一大油田大慶為例,一噸油,九成是水,最近中石油、中石化投入巨資,提高了油田的回採率,但是,由於石油的地質構造中國與外國不同,導致中國產油成本大增。有句話:外國挖石油,是大盆裡面抓大魚;中國挖石油,是小盆里抓小魚。這也是中國石油產業為何一直處於一個自成一體的集中型產業的原因——小企業根本搞不了。就那麼多油,小企業這鑽口井、那鑽口井,時間長了就像煤炭一樣,毀了一個地質構造帶。石油是液態的,在底下,需要根據底下的分布和壓力進行開采,比如:如果一個油田東西分部,東邊開采西邊也開采,壓力減小,那這個油田用不了幾天就廢了。所以中國的石油產業必須是大型企業,又因為時又是能源經濟命脈,就要集中到國有資本手中。
近年來,中國石油的主產區正在向西北轉移,新疆估計總儲量高達200多億噸,但只是估計,目前勘探出來的可開採的油田,只有一兩成,真正投產的也不多。其他的都因為地層太深,或者油田太小,或者處於地震帶上不易開采而作罷。
中東的油田大多規模巨大,產量高、持續。是石油開採的天堂。中亞、俄羅斯、次之,東南亞、南美再次之。進口原油多元化的主因,是因為中國石油需求極大,每年都在飛速增長,而石油的定價權卻是歐美與歐佩克國家爭奪的結果,幾乎沒有中國什麼事兒。所以很多人說石油企業壟斷,根子不在這,而是再定價權的問題,這一點上,鐵礦石定價權中國也吃虧。
但是從中東進口原油有很多隱患,就是:要經過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台灣海峽、東海等地,運到中國沿海。波斯灣受制於美國,印度洋受制於美國、印度,馬六甲海峽是東盟和美國、南海爭端一直存在,又是東盟和美國,台海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東海是日本、美國。一路都受制於人,隨便哪個地方出問題,石油供應就受大影響。最近中國通沙特、科威特、阿聯酋、卡達和伊朗等國都加大了石油貿易的力度,但是中東問題復雜,美國勢力介入太多。而且伊朗與美國的沖突隨時可能激化。
中亞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自蘇聯解體後,中國一直想要進入,但是屢屢受制於俄國,尤其是普京上台俄羅斯逐漸強大,問題更加突出。2001年以來,美國進攻阿富汗,至今仍然駐軍,問題更加復雜。
東南亞國家中,緬甸一直是我們進口石油的主要來源,一方面可以修建管道,將波斯灣的原油運到緬甸,然後通過管道直接送到中國雲南(現在就是這樣做的),但是歐美國家一直在推動緬甸和平演變,極力推行西方民主制度,如果不是中國近幾年強大了,搞不好緬甸就是下一個伊拉克。
從俄羅斯進口石油最為簡單便利,但是俄羅斯也是一個大國,曾經的蘇聯是世界一極,俄羅斯無時無刻不夢想著成為恢復往日的榮光,對於中俄而言,以國家利益為前提的共同利益,隨時都受制於各自的國家利益,如果石油都從俄羅斯進口,那就等於讓俄羅斯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對俄羅斯而言,如果主要的出口國變成了中國,那他的利益與中國交匯就越多,到時候兩個國家綁到一起,中國發展這么快,對俄影響不見得是好事。所以中俄都不希望在石油這個問題上太單一。
中國的另一個石油進口區時非洲,不過非洲問題很復雜,中國大規模(小規模的很早就開始了)向非洲進軍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兒,效果好於不好有待觀察。還有一個是南美,不過南美一向被美國視為自己的後院,自然也不好處理。
總之,中國的石油能源安全,是隱患多、機會多、發展快、需求大。所以,問題很復雜,油價之所以一直提高,壟斷恐怕不是主因,各種問題復雜,又受制於人,恐怕才是問題所在。
④ 油井怎麼得minstry
油井的方法如下:
1、用機械泵或者迴旋泵或者熱能泵放到石油上,這種效率是最高的,因為是直接提取。
2、利用培養基配合孢子壓縮機壓榨出石油,不推薦使用,效率低費電。
3、利用石油鑽井拉沙子和水到石油鑽井,萬能鑽井,有沙子的地圖就能用,推薦使用。
自己做石油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電>水>孢子夾>石油,另一種是石油鑽井。無論哪種,產石油的工廠與煤廠的比例都是一比三。產出的煤通常會用來發電或者製作石墨,只要條件允許,建議使用油井來獲取石油。
油井每秒只需要0.6個沙子,剛好等於氣動鑽頭的產能,當鑽頭有水時,就能供兩個鑽井,這也是很多使用沙子發電藍圖的基礎結構,油井與抽水機配比為2比3。
如果用孢子夾的方式, 抽水機每秒出7.8水。 培養機每秒用10.8水。建議三比二或者五比四。培養機配孢子壓縮機6比1就足夠了。因為並不常用,這里僅給出一個簡單的油轉煤藍圖,需要石墨後面接石墨藍圖就可以了。
minstry焦油田攻略:
首先准備階段資源銅,鉛,石墨,硅,以及鈦要多帶點大概3.5k每種,塑鋼和玻璃不少於1k每種,初期直接去出怪點附近的遺跡挖煤弄電遺跡,自帶的煤離心機和其它附件挖掉只留下水泵和一部分導管。在出怪點前攔鈦牆位置如下圖,第一波怪為飛機和尖刀欄完牆可以直接用自己來解決。
解決第一波後在遺跡位置往下一點開始建立發電機,前期只需要四台渦輪把電連到牆建立蘭瑟或電弧以及治療和電防空(注意蘭瑟要多弄點還有治療)。
第三波開始擴建發電機開采廢料連一部分石油製造塑鋼,前期可以把除鈦以外的材料運回基地繼續,用電防空來防後勤。
准備工作做好後基本到12波左右,把塑鋼用容器來裝開始建氣旋炮,建成後不要直接連子彈,要知道用廢料製作塑鋼很慢大概25波時再通入子彈。
boos(在30波)基本進不來boos解決後就沒有威脅了,注意在建立氣旋炮之前先開采鈦大概兩個渦輪就夠了。
⑤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樣的地質更有可能藏有石油
為什麼你家後院挖不到石油?石油的形成,地質對石油的影響
形成油藏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一種富含碳氫化合物材料的烴源岩,其埋藏深度足以使地下熱量將其煮成石油;
一個多孔和可滲透的儲層岩石其中它可以累積;
一蓋層(密封)或其它機構,以防止油漏出到表面上。在這些儲層中,流體通常會像三層濾餅一樣組織自身,在油層之下有一層水;在油層之上有一層氣體,盡管不同層之間的大小不同。由於大多數碳氫化合物的密度低於岩石或水,因此它們通常向上移動穿過相鄰的岩石層,直到到達地表或被上方的不可滲透岩石截留在多孔岩石(稱為儲層)中。但是,該過程受地下水流的影響,導致石油在被困在儲層中之前,向水平方向遷移了數百公里甚至向下短距離遷移。當碳氫化合物在捕集阱中濃縮時,油田形式,可以通過鑽井和抽水從中提取液體
這是一個時間極為漫長且形成條件苛刻的過程,所以石油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挖到的。
⑥ 假設你所擁有的鄉下十畝地發現了石油,你會怎麼做
沿斷層斷裂疏導到地表的油苗是有的。但是不可能只有你家後院有,會在一定范圍出露,就是說你知道了,別人也會知道,事情就瞞不住啦。開採石油要有礦權,我國的石油的探礦權,一般只有三桶油能夠到國土資源部競標。
如果是你家最先發現的話,我建議不要私自開采了,難度大,危險系數高,風險大。我建議先了解你們那個地方的探礦權有沒有被哪個公司得到,然後以信息獲利。最後,現在油價這么便宜,勘探開發成本高,世界上大的石油相關的公司基本上都在精簡人員了。轉一則微博上看到的消息:「今年石油勘探與生產支出將下降超過1160億美元,降幅達17%。受此影響,整個油氣行業已宣布的裁員超過3萬人。 12月,哈里伯頓公司最近表示可能裁減更多員工。貝克休斯公司宣布將在全球范圍裁員7000人。而斯倫貝謝公司也在全球各地裁減了9000個職位。 」
⑦ 埋藏在地下千米的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是由古代生物(包括動物與植物,尤以浮游生物為主)生成的,既有機成因,這一點也被大多數學者認同。然而,隨著全球范圍內石油勘探難度的增加和人們對油田的認識加深,越來越多的現象用這種的理論無法解釋,長期失寵的無機成油理論又重新受到世界石油地質家的普遍重視。
但是在地殼裂開以後,那裡地幔的超高壓狀態被打破,原來的穩定結構被破壞,使之發生熱膨脹,不斷地釋放內能而蛻變為岩漿。沿著裂縫上涌的岩漿由於發生熱膨脹而不斷耗散內能,在特定的壓強和溫度下,重新達到內和外力平衡,進而演化出100多種元素。石油就是地幔發生熱膨脹時,在特定的環境中形成的一種新物質形態。大家有別的看法嗎?一起來交流呀。
⑧ 打石油井 有油抽不出油
鑽井的時候,岩屑中能翻出油花,說明還是鑽到油氣層位了;但後續的固井、射孔之類的後續工作,還需要技術跟上,如果射錯層位了,那麼肯定不會見油的。而且樓主還沒說產出水的時間為多久了,一般新井都有一段時間的反排時間。這個時間根據地層的孔隙度和滲透率、固井的質量和鑽井液的密度等等因素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