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怎麼增產的
擴展閱讀
食鹽和工業鹽哪個價格高 2025-02-08 00:10:49

石油怎麼增產的

發布時間: 2023-09-03 02:26:45

1. 石油是如何提煉出來的

提煉方法

石油的煉制的基本方法較多,這里只介紹幾種主要的煉制方法。

1、蒸餾:利用氣化和冷凝的原理,將石油分割成沸點范圍不同的各個組分,這種加工過程叫做石油的蒸餾。

蒸餾通常分為常壓蒸餾和減壓蒸餾。在常壓下進行的蒸餾叫常壓蒸餾,在減壓下進行的蒸餾叫減壓蒸餾,減壓蒸可降低碳氫化合物的沸點,以防重質組分在高溫下的裂解。

2、裂化:在一定條件下,使重質油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以增加輕質成分比例的加工過程叫裂化。 

裂化通常分為熱裂化、減粘裂化、催化裂化、加氫裂化等。

3、重整:用加熱或催化的方法,使輕餾分中的烴類分子改變結構的過程叫做重整。它分為熱重整和催化重整,催化重整又因催化劑不同,分為鉑重整、鉑錸重整、多金屬重整等。

4、異構化:是提高汽油辛烷值的重要手段。即將直餾汽油、氣體汽油中的戊烷、已烷轉化成異構烷烴。也可將正丁烷轉變為異丁烷,用作烷基化原料。

經過石油煉制的基本方法得到的,只是成品油的餾分,還要通過精製和調合等程序,加入添加劑,改善其性能,以達到產品的指標要求,才能得到最後的成品油料,出廠供使用。

(1)石油怎麼增產的擴展閱讀:

煉制特點

(1)煉油生產是裝置流程生產,石油沿著工藝順序流經各裝置,在不同的溫度、壓力、流量、時間條件下,分解為不同餾分,完成產品生產的各個階段。

一套裝置可同時生產幾種不同的產品,而同一產品又可以由不同的裝置來生產,產品品種多。因此,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在管理上需採用先進的組織管理方法,恰當安排不同裝置的生產。

(2) 煉油裝置一般是聯動裝置,加工對象為液體或氣體,需要在密閉的管道中輸送,生產過程連續性強,工序間連接緊密。在管理上需按照要求保持平穩連續作業,均衡生產。

(3) 煉油生產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腐蝕等特點,安全上要求特別嚴格。在管理上,要防止油氣泄漏,保持良好通風,嚴格控制火源,保證安全生產。

(4) 煉油生產過程基本上密閉的,直觀性差,且不同原料的加工要求和工藝條件也不同。在管理上需要正確確定產品加工方案,優選工藝條件和工藝過程。

(5) 煉油生產過程通過高溫加熱使石油分離,經冷卻後調合為不同油品或進一步加工為其它產品。在管理上必須保持整個生產過程的物料平衡,按工藝規定比例配料生產,同時還要組織好企業的熱平衡,以不斷降低能耗。

2. 石油怎麼產生的

石油的產生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植物和動物死亡後的有機物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沉積物不斷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沉積層變為油頁岩,後退化為碳氫化合物,聚在一起形成了油田。
還有一種說法是:地殼內的碳元素同氫元素結合漂浮在岩石表面層,經過時間沖刷形成石油。

3.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 六千米 。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從地下開采出的石油,因為未經加工,所以又稱原油.原油是由數百萬年海洋生物殘骸形成的

4. 石油怎樣增產

對單口井來說,上措施可以增產,措施根據實際情況包括
1、射孔
2、酸壓
3、注水
4、壓裂
如果是問開發區塊的話,那就是在片區多打開發井,可以增產

5. 石油有什麼用,主要有什麼作用 和怎麼生產成汽油,

石油的奇妙作用
石油中的蠟質經過微生物的「加工」,就變成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有人作了這樣的估計,全世界每年開采 20億噸石油,如果只用其中的 2%作原料,就能生產 250萬噸至 300萬噸蛋白質,可以滿足 2億人一年的營養需要。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在研究和生產石油蛋白。

石油可以化工合成什麼:
石油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眾所周知,它是汽車飛機潛艇坦克等設備作動力的燃料,利用現有的技術,它還可以合成出各種纖維、橡膠、化肥等化合物。工業上最常用的就是將石油變成非常活潑的化合物乙烯,然後用乙烯可以合成多種物質。
石油「大家庭」的第一代產品
(一)透明的汽油
汽油可以分為車用汽油和航空汽油兩種,車用汽油是作為開動各種形式活塞式發動機汽車的動力;而航空汽油則是供裝有活塞式發動機的螺旋槳式飛機使用的。

(二)淡黃色的煤油
煤油除了點燈照明外,還在工業上被用作航空煤油和洗滌劑,在農業上用作殺蟲葯的溶劑等。
煤油的另一種重要產品是航空煤油。航空煤油主要用於噴氣式戰斗機的燃料。這種飛機要求飛行高度高、續航里程遠、飛行速度快。
(三)褐色的柴油
農村的拖拉機、農用排灌機械、大型載重汽車等壓燃式發動機都要用柴油做燃料。柴油分為用在高速柴油機的輕柴油和用在低速度柴油機的重柴油兩種。
(四)多種功能的潤滑油
對於"潤滑"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當在自行車的軸上加點油,騎起來就會輕松省力得多。實際上,宇宙火箭、通訊衛星、飛機、火車、汽車、輪船、拖拉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電風扇、縫紉機、手錶等等,凡是運動著的機器,轉動著的部件,都離不開起潤滑作用的潤滑油。

(五)默默無聞的黑色瀝青
從煉油廠的常、減壓塔底渣油以及催化裂化等裝置都可生產出各種牌號的瀝青產品。這種黑色瀝青,它為人類發達交通事業作出了默默無聞的貢獻。行駛在柏油路面上的汽車,其平均時速要比砂石路面提高25%。
由於瀝青具有很好的粘結性、絕緣性、隔熱性及防濕、防滲、防水、防腐、防銹等性能,所以,除了鋪路外,還有很廣泛的用途。在修建防屋時,常用瀝青做防水層,修建冷藏庫時,常用瀝青和木屑混合製成隔熱層;鐵路枕木上塗上瀝青可以防腐;地下管道塗上瀝青可以防銹;水庫水壩鋪上一層瀝青可以防滲、防漏;橋梁板面接合處注入瀝青可以起到熱脹冷縮的作用。
瀝青還可以與其它材料混合製成瀝青油漆、瀝青油氈、瀝青橡膠、瀝青塗料、瀝青絕緣膠等產品。
在建築材料方面,將瀝青和土混合,可製成強度高、吸水性小、美觀耐用的瀝青磚和瀝青板,這是一種新型的建築材料。在農業方面,將瀝青和肥料混合後噴灑在土壤表面,可起到保溫、減少水份蒸發、防止肥料流失的作用。在電氣工業方面,可用瀝青作絕緣材料和電纜保護層,尤其是地下電纜、水下電纜更離不了瀝青。
另外,若將瀝青作進一步加工處理,可製得煉鋼工業必需的石油焦,也可提供製造宇宙飛船必需的碳素纖維等等。可見瀝青的用途甚廣,它也正稱得上人類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的一位默默無聞的功臣。
(六)深受人們贊美的石蠟
石蠟的用途是十分廣泛的。將紙張浸入石蠟後就可製取有良好防水性能的各種蠟紙,可以用於食品、葯品等包裝、金屬防銹和印刷業上;石蠟加入棉紗後,可使紡織品柔軟、光滑而又有彈性;石蠟還可以製得洗滌劑、乳化劑、分散劑、增塑劑、潤滑脂最等。

石油「大家庭」的第二代產品
(一)人人喜愛的塑料製品
塑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東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離不開它。塑料杯子,塑料涼鞋,塑料水壺,塑料雨衣,塑料薄膜,以及塑料燈頭、開關、電話外殼等等,都是塑料製品。它具有價錢便宜,顏色漂亮,攜帶方便,輕巧耐用等優點。
塑料除了可用來做生活用品外,在工農業生產和國防工業方面還有極為廣泛的用途。如果一輛汽車平均用45公斤塑料,就可以代替100多公斤的金屬材料;假如將塑料薄膜用於農業育秧,就可以保證苗床溫度,促使早熟,達到增產效果。使用一噸塑料薄膜育秧,可增產十噸糧食。用於生產蔬菜時,可增加產量1~3倍。
塑料是以合成樹脂為基本原料,在一定條件下(如溫度、壓力等),塑製成的一定形狀的材料,這種材料能夠在常溫下保持形狀不變。有的塑料製品,除了主要成分是樹脂外,還加入一定量的增塑劑、穩定劑、潤滑劑、色料等。
塑料既然是以合成樹脂為基本原料,那麼,什麼是合成樹脂呢?近年來,人們主要以石油、天然氣、煉廠氣等為原料,通過化學方法,合成一種性能比天然樹脂更優異的高分子聚合物,這就被人們說成是合成樹脂。
根據塑料受熱後表現出來的共性,可分成熱塑性塑料和熱固性塑料兩大類。
所謂熱塑性塑料,即它在受熱時就會變軟,甚至成為可流動的粘稠物,這時可將其塑製成一定形狀的製品,冷卻時保持塑形變硬。如果再加熱又可變軟,並可改變原來塑形為另一種塑形。如此可反復進行多次。具有這種特性的塑料,就叫熱塑性塑料。製成熱塑性塑料的合成樹脂有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靡、聚甲醛等。
所謂熱固性塑料,它在受熱初期變軟,具有可塑性,可製成各種形狀的製品。繼續加熱就硬化定形,再加熱也不會變軟和改變它的形狀。例如燈頭或電插座等電木製品,就是這類塑料製成的,這些東西,就不能通過回收再加利用。製取熱固性塑料的合成樹脂有:酚醛樹脂、環氧樹脂、氨基樹脂、聚氨脂等。
(二)五彩繽紛的合成纖維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許多長度要比其直徑大很多倍,並且具有一定柔韌性的纖細物質,統統叫做纖維。在自然界中,諸如從植物生長出來的棉、麻;從動物身上產生出來的蠶絲、羊毛;從礦物中開采出來的石棉等,他們都是天然纖維。近年來,人們主要從石油化工中取得原料來合成這類高分子聚合物,然後再進行抽絲成纖維,這就叫合成纖維。目前市場上合成纖維品種很多,小品種除外尚有30種以上。從它們的性能、用途和工業水平等方面來看,發展最大的有錦綸、滌綸、脂綸、丙綸、維綸、氯綸等六種。前三者產量幾乎占合成纖維總產量的90%。石油「大家庭」的第二代產品。
(三)工農業與國防工業的重要靠山----合成橡膠
天然橡膠的生產受到地區和氣候條件的限制,己不能滿足目益發展的需要,合成橡膠就必然蓬勃地發展起來了。
合成橡膠所需要的大量原料,如:乙烯、丙烯、丁烯和芳香烴,都可以來自石油化工。先從石油中獲得生產合成橡膠的單體,然而通過聚合,也像塑料中的聚合物分子一樣,連結成一條很長的「鏈條」。不過,它不是一條筆直的"鏈條",而是彎彎曲曲的,既能屈能伸,又能作旋轉運動的"鏈條",這就使合成橡膠單體聚聯成具有彈性的大分子固體。
合成橡膠品種繁多,習慣上根據合成橡膠的主要用途,大致分為通用合成橡膠和特種合成橡膠兩大類。一般通用橡膠產量較大,主要用來生產各種輪胎,工業用品和生活用品及醫療衛生用品。特種橡膠專門用作在特殊條件下使用的橡膠製品。如:丁脂橡膠主要特點是耐油性好,廣泛用於製造各種耐油膠管、油箱、密封墊片等。又如某些含氟橡膠不僅能耐高溫,而且不受化學葯劑的侵蝕,用這種橡膠製成的各種密封環在攝氏200度腐蝕液中可以經受6萬次反復變形,而能保持性能不變。
(四)農田、果園的營養品-------化肥
土地是需要不斷補充營養,才能為人們不斷地提供糧食、蔬菜、瓜果、棉花等農作物。土地的營養來自肥料。
由於自然界中各種天然的有機肥,例如人畜的糞尿、廄肥、草木灰和各種腐植質等,己越來越滿足不了實際農業生產的需求,所以,人們就逐步探索並發展了採取化學的辦法來合成肥料,這種肥料就叫化學肥料。簡稱為化肥。
化肥中以氮肥在農業生產中用量最大,目前世界上各國的化肥生產中,氮肥的生產均占首位。
氮肥的品種很多:常用的有尿素、硫酸銨、硝酸銨、碳酸氫銨和氯化銨。它們都是白色顆粒狀晶體,並都易溶於水以便在土壤中被植物根部所吸收。氮是農作物體內蛋白質、核酸和葉綠素的重要組成成分,它能促進作物生長,使莖、葉茂盛,葉色濃綠,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使作物增長。如一斤硫酸銨用於施肥可增產4斤糧食。而尿素比硫銨含氮高2倍以上,肥效更大,並且可以在任何土壤中使用,不破壞土壤。目前我國不少化肥廠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製取氫氣的。人們從「空中取氮」,「油中取氫」後,將它們按要求比例混合,然後,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化學反應,就可以得到合成氨了。有了氨,就有了氮肥。有了氮肥,也就有了農田增產的保證。
除了以上介紹的產品外,以石油為原料還可以製得染料、農葯、醫葯、洗滌劑、炸葯、合成蛋白質以及其它有機合成工業用的原料。
總之,利用現代的石油加工技術,從石油寶庫中人們已能獲取5000種以上的產品,可以說石油產品已遍及到工業、農業、國防、交通運輸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去了。石油是管線或者運輸到煉油廠通過常壓蒸餾、減壓蒸餾、催化裂化、加氫裂化等工藝流程加工成不同牌號的汽油的。

6. 導致石油上漲的原因有哪些

今年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強勁復甦,全球原油需求增長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恐怖襲擊、罷工、產油國政局動盪等不確定因素頻頻發生,加上投機商乘機炒作,8月20日國際油價攀升至20多年來的最高位49.40美元,引發各界嚴重關注。我國經濟增長提速導致對原油需求不斷增加,對石油進口依賴越來越大,國內石油供求矛盾異常突出,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必將對我國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那麼,這種影響究竟有多大?是否在我們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高油價還將持續多久?我們又應該採取哪些對策?本文將對此作出分析。6GF/5s

推動國際油價上升的主要因素x

一般而言,決定國際原油價格的因素有以下幾點:第一,世界經濟對原油的依賴性(不可或缺和難以替代)與原油儲量和產量的限制,使原油價格對影響供求兩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動性較大。第二,原油供求結構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關系趨於緊張,從儲量、生產、運輸、煉油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因素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原油價格的波動。第三,盡管原油供求大致相當,但供給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個變數或影響到供給和需求方面的相關變數,往往在一定時間內決定著價格的走勢。如戰爭、恐怖襲擊、石油工人罷工以及其他突發事件等不確定性因素嚴重影響甚至左右油價走勢。第四,通常情況下,經濟衰退時期原油庫存的下降對油價支撐作用不大,原油庫存的增加對油價則有較大的破壞作用;而在經濟復甦和繁榮階段,原油庫存的增加對油價有平抑作用,但原油庫存下降則會極大地支撐油價上漲。第五,在經濟衰退,原油需求減少,價格下跌時,產油國減產措施往往難以起到抑制油價下跌的作用,增產將加速油價下跌;而在經濟復甦,原油需求增加,油價上升時,增產對平抑油價上漲作用有限,減產則會明顯加劇價格上漲。第六,原油市場的投機與市場預期往往加大了原油價格的波動,國際原油市場中投機因素對原油價格有著10%-20%的影響力。(A-Xa

從近期國際油價大幅攀升的情況分析,主要是以下六個因素作用的結果:h}@>

1、全球經濟復甦不斷拉動石油需求增加是基本誘因。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快速增長,對原油的需求超出國際權威機構事先的預計,尤其是世界前兩大原油消費國美國、中國經濟增勢強勁,第三大原油消費國日本的經濟形勢也明顯好轉。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最新預計,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量為每日260萬桶,增長3.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需求增幅更高達3.9%;全年全球市場每日需求總量為8220萬桶(見圖2)。而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僅為0.78%,2003年則上漲至2.2%。因此,近兩年全球經濟持續轉好,導致石油需求量大增逼近其最大供給能力,使供需處於一種脆弱的平衡關系,是引發此波油價持續走高的基本因素。,~r

2、歐佩克產能所剩無幾是輔因。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預計,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供給量為8270萬桶,增長4.2%。其中,歐佩克原油供給量為每日2880萬桶,同比增長6.3%。因此,從供求關系來看,今年全球原油供給略大於需求,但是,主要發達國家商業庫存處於歷史較低水平,使得全球供給比較緊張,特別是目前歐佩克國家剩餘產能十分有限,僅存約每天100-150萬桶,除了沙特之外,其他成員國早已滿負荷產油。雖然未出現全球性的供應緊張,但歐佩克產量逼近現有能力極限是確定無疑的,這使得人們對世界原油的供應前景產生擔憂。0qp

3、年初歐佩克減產決定火上澆油。今年初,由於歐佩克擔心油價會下跌,採取限產保價政策,歐佩克對形勢的錯誤判斷使得油市火上澆油。歐佩克於2月10日在部長級會議決定,從4月1日起削減原油日產限額100萬桶,國際市場上原油價格應聲上揚。雖然歐佩克油價已連續80多個交易日超過28美元的價格控制上限,然而歐佩克非但不啟動增產機制,反而每日減產100萬桶來保持油價的高位。此外,由於世界經濟復甦勢頭強勁,因而歐佩克也就少了油價高企沖擊世界經濟進而造成兩敗俱傷的擔憂,想方設法將油價控制在高位自然成了歐佩克的理想選擇。0Tx6

4、美元匯價下跌。從2002年4月份以來,美元持續貶值,雖然近期有所回升,但由於長期以來石油出口主要以美元計價,因此導致石油出口收益大大縮水。一些歐佩克國家認為,美元貶值已經導致以美元計價的石油的實際價格下降,已經低於他們堅持的價格底線(25美元)2-3美元。因此,歐佩克國家事實上已經放棄了早前承諾的「油價連續20日高於28美元時啟動自動增產機制」,轉而傾向於將油價控制在價格帶的上限。QQ93

5、恐怖襲擊等不確定因素是短期波動主因。首先,美國對伊戰爭主要戰事結束後,針對石油設施的恐怖襲擊事件接連不斷,致使伊拉克局勢一直動盪不定,石油出口遲遲難以恢復到戰前水平,這給世界石油市場增添了新的陰影。其次,歐佩克第三大產油國委內瑞拉國內政局不穩,嚴重影響到原油的生產和出口。第三,今年5月,俄羅斯政府對尤科斯公司發出追繳巨額欠稅最後通牒,尤科斯石油公司銀行賬戶已被凍結,尤科斯公司面臨破產威脅,直接影響到石油生產和出口,而尤科斯公司石油日產量為170萬桶,佔全球總產量的2%。,

6、投機活動為油價飆升推波助瀾。石油供求關系趨於緊張以及各種地緣政治沖突頻頻發生這兩種因素為投機活動創造了條件,國際投機商的大肆炒作,增強了人們對國際市場原油供給緊張的心理預期,人為抬高了國際油價。據估計,目前國際石油期貨交易中,約有70%的交易屬於投機行為。根據近期路透社的一份調查顯示,分析家們預計投機因素使美國市場的原油價格每桶上漲了8美元左右。a)pB

未來數月國際油價走勢的基本判斷jHaoW?

對於下一階段國際油價走向的判斷,眾說紛紜,但不外乎以下三種看法:一是繼續攀升;二是高位運行;三是高位回落。ZpZ3G+

企業界、交易商以及投資分析師等認為,推高油價的一些關鍵因素短期內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國際油價短期內仍將居高不下。如果發生嚴重的沖擊原油供應的事件,很有可能引發油價在現有價位上再次上漲,並突破每桶50美元的「大關」。一旦市場上缺少伊拉克和委內瑞拉的石油,油價將爆漲到每桶70美元的高位。Y pO

石油公司、產油國等認為,國際油價將高位運行,回落空間有限。下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幅放緩並不會導致油價大幅下跌,因為即使需求放緩供需缺口仍舊很大,油價下跌的空間有限。由於目前OPEC等石油產出地區的產能利用已經基本上飽和,因此油價走低的壓力將非常緩和。唯一會推動油價跌勢加劇的就是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出現硬著陸,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和石油進口大國。|U~kT

部分國際機構認為,國際油價將從目前的高位回落。油價創下近50美元的高峰紀錄之後,將在幾個月內恢復到每桶30美元左右的穩定水平。一旦目前的動盪情況消失,市場力量最終將使油價穩定下來,並在幾個月內恢復到平衡價格。因為實際上世界石油供應增長潛力大於需求,產油國仍有一定增產能力,加之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擁有幾十億桶戰略石油儲備,許多國家也正在建立戰略儲備,因此國際石油市場仍有安全空間。i

我們認為,綜合分析各方信息,國際油價(WTI)維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上的高位運行時間不會太長,年底前有望穩步回落至每桶35美元左右的價位,全年平均約每桶38美元。這個判斷基於以下幾個原因:H`C9

首先,全球經濟增長有放緩的跡象。今年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向下修訂至2.8%,明顯低於經濟學家3.6%的預期,增幅比一季度減少1.7個百分點;日本經濟增長步伐也出現了放緩,二季度GDP僅增長1.7%,比一季度減少了3.9個百分點。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中國經濟增速也會適度放緩,對石油的需求將會有所減少。因此,在高油價和全球性升息的雙重打擊下,世界經濟增速有可能受到抑制,隨之將會減少對原油的需求。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預計,今年下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為2.6%,比上半年減少0.6個百分點。vG0Oy=

其次,經過一段時期的補充,原油庫存有所增加。截至7月底,美國商業原油庫存達到2.986億桶,比上年同期提高1840萬桶;而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6.645億桶。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最新報告,全球石油庫存今年前兩個季度分別以每天30萬桶和150萬桶的速度上升。B~=a

第三,目前影響國際油市的幾大不確定性因素有望緩解。一是隨著伊拉克恢復主權,有助於國內重建進程和國內局勢的緩和,穩定的國內環境是伊拉克向國際市場供給原油的前提條件。二是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在全民公決中獲勝,將繼續執政至2007年1月任期結束,這將有助於緩和委內瑞拉國內動盪局面,保證原油正常生產及出口。三是不管是被國有石油公司收購、外資參股,或是破產,歷經近一年的俄羅斯尤科斯事件在近期將會有個了結。"H

第四,前期介入油價炒作的國際投機機構的高位獲利了結,也將促使油價振盪走低。'

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_m;S

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製造業快速發展使得對石油等能源消費急劇增加,而且進口逐年攀升,對外依存度不斷加大。由於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實質性轉變,高耗能產業比重過高,單位能耗的GDP產值過低;同時,我國尚未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石油市場體系,貿易方式單一,定價機制僵硬,市場反應緩慢。毫無疑問,國際油價不斷飆升對我國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高油價不僅增加外匯支出、加大企業成本、增加居民消費支出,而且將會加劇通脹壓力。但是,目前高油價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趨勢。n
國際油價攀升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qR+

1、增加外匯開支,加大外匯平衡壓力。初步預計,今年平均每桶原油價格估計為每桶38美元左右,與去年28美元的均價相比,每桶上漲達10美元。預計我國全年將進口原油達到1.2億噸,摺合約8.8億桶。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每桶上漲達10美元將直接導致中國全年購買石油多支出外匯88億美元。而且,今年我國僅原油這一種產品的進口就將造成超過3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給我國貿易平衡帶來較大壓力。"G

2、加大企業成本,壓縮利潤空間。隨著石油價格上漲,必然引起與石油相關產品的價格上漲,造成我國企業成本提高,直接給交通運輸、冶金、漁業、輕工、石化、農業等相關產業帶來程度不同的影響。在當前供過於求的國際國內市場上,這些產業因油價上升抬高的生產成本不能全部或大部分向下游企業或最終消費者轉嫁出去,各行各業的盈利水平就會因此下降甚至導致嚴重虧損,企業可能收縮生產規模,全社會的經濟活力會因此下降。-s2 f:

3、增加居民消費支出。個人消費者將直接成為高油價的承受者,今年以來,由於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我國三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明顯增加了部分消費者在這方面的支出,並導致部分消費緊縮或消費轉移行為的產生。油價上漲已經成為今年家用轎車銷售疲軟的主要原因之一。h6

4、加劇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將抬升國內能源價格,並使以石油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關行業的價格上揚,形成新的漲價因素。我國始於去年底的新一輪物價上漲有兩個源頭,一個是糧食價格的上漲,另一個就是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由於國際油價不斷大幅上升的壓力,我國已經三次上調成品油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潛在通貨膨脹壓力。根據2004年5月國際能源署、OECD經濟部和IMF經研究部合作研究的報告,如果油價每桶上升10美元並持續一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將上升0.8個百分點。aa

5、惡化我國外部經濟環境。今年以來的高油價,已經對美日歐等國的經濟增長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從二季度的經濟數據來看,經濟增速出現放緩跡象。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我國外部需求,影響到我國外貿出口。n

但是,高油價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基本趨勢。首先,目前的石油價格上漲是各種偶然因素對接而成的結果,不具有長期性特徵,油價將回落到一個較適宜的價位。其次,一系列宏觀經濟調控措施有助緩解中國石油市場的緊缺現狀,緩解油價上漲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第三,目前我國企業的效益比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部分高油價帶來的成本壓力。今年前7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保持了39.7%的利潤增速。第四,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原煤等所佔的比重約70%,石油約佔23%,不具主導力量。原油、天然氣的比重雖然在升高,對中國經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其影響尚在掌控之中。第五,原油實際交易均價比人們通常印象中的價位要低。一方面,由於部分石油進口合同事先確定了價格;另一方面,大家普遍關注的紐約西德克薩斯原油是油質較好的品種,通常該油價高於歐洲布倫特油價每桶2-3美元,高於歐佩克一攬子油價每桶5-6美元。根據海關的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原油進口均價為每桶33.8美元,同比增長13%,成品油進口均價同比增長6.1%,遠低於同期紐約和歐洲市場21%的漲幅。u]@m1

近期應採取的應對措施4#0P5J

1、將節能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2003年,我國原油、原煤消耗量分別為世界的7.4%、31%,而創造的GDP僅相當世界的4%。我國的能耗非常大,能源利用率很低,節能的潛力巨大。面對不斷攀升的國際油價對我國經濟運行和人民生活的沖擊,我們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全面開展節約能源活動,應將節約能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a=

2、加快國內油品定價市場化步伐。目前國內「中准價格」仍由國家制定,且晚於國際市場一個月,從價格機制上看,中國油市還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近日燃料油期貨交易的推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但是,燃料油占我國石油消費總量的比重較小,燃料油期貨價格尚無法達到整個油品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作用。而其他油品目前市場化程度較低,無法進行期貨交易。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原油需求量不斷增加,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費國,以中國在亞洲原油市場所佔的份額,推出自己的原油相關品種期貨,完全有可能形成標志性的地區市場價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因此,我國應加快國內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步伐,改變油價漲多降少的狀況,進一步規范價格形成機制,加快推出成熟品種的期貨交易。]

3、利用部分國債資金開發利用新能源。開發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潮流,也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當務之急。我國在太陽能熱水器、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地熱採暖和地熱發電、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等方面已經具備與常規能源競爭的能力,只要適當給予政策支持,有望成為替代能源。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盡量減輕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是我國今後能源建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可以考慮由政府利用部分國債資金,支持新能源的開發工作。y .UL

4、加大中國沿海石油勘探開發力度。目前南海、東海地區的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加大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中國石油的自產能力,可以減少對國外石油的依賴。我國在「擱置爭議」的同時,應當積極開發這些資源;同時,必須保持和周邊國家的良好關系,避免惡性石油資源的爭奪以及保證海路石油運輸的安全。[V

5、在國際油價高漲時盡可能調回海外份額油。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戰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中石油在蘇丹、委內瑞拉、秘魯和哈薩克等國都有份額油,已經累計在海外生產原油6000萬噸。另外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國石油企業也將觸角伸向了海外。在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國內進口成本急劇上升之時,應當盡可能地將我國石油企業生產的份額油調回國內,減少從國際市場上直接進口原油的價格風險。

7. 油水井增產增注措施是什麼

採油井或注水井,由於某些因素,使井底附近的油層堵塞,結果使油井產量降低,甚至不出油,或注水井注不進水,影響油層壓力和水驅油效果,降低油層採收率。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提出了改造油層的兩項技術措施:壓裂和酸化。

一、壓裂

壓裂,也稱水力壓裂,是利用地面高壓泵組,以超過地層吸收能力的排量將高黏液體(壓裂液)泵入井內,在井底產生高壓。當該壓力超過地層破裂壓力時,就在井底產生一條或數條裂縫。然後將帶有支撐劑的壓裂液注入裂縫中,停泵後,就可在地層中形成具有足夠長度、一定寬度和高度的不再閉合的裂縫。這種填砂裂縫具有很高的導流能力,從而大為改善近井地帶油氣的滲流條件,達到油井增產或水井增注的目的。

近年來,隨著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水力壓裂已成為低滲透儲集層改造和增產、增注的重要手段。

(一)壓裂液

壓裂液是水力壓裂改造油氣層過程中的工作液,起著傳遞壓力、形成和延伸裂縫、攜帶支撐劑的作用。壓裂液及其性能與造縫尺寸的大小和裂縫的導流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壓裂液是影響壓裂效果的重要因素。

壓裂液是壓裂施工液的總稱。根據壓裂液在壓裂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作用,可分為:

清孔液——5%HCl和0.2%的表面活性劑水溶液與堵球配合,疏通壓裂井段射孔孔眼。

前墊液——對水敏、結垢或含蠟量高的地層進行壓裂時,需要提前泵注黏土穩定劑、除垢劑或清蠟劑;同時,這段液體還可以對高溫、深井地層起到降低地層溫度的作用。

前置液——一般用不含支撐劑的壓裂液作前置液,用以壓開地層,降低地層溫度和延伸裂縫,為攜砂液進入裂縫准備空間。

攜砂液——用來進一步擴伸裂縫,攜帶支撐劑進入裂縫,填鋪高導流能力的砂床。攜砂液是完成壓裂作業、評價壓裂液性能的主體液。

頂替液——用來將攜砂液全部頂入地層裂縫,以免沉砂井底。頂替液量為井筒容積,不能過量頂替。

隨著壓裂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性能優越的壓裂液也不斷涌現。現在經常使用的壓裂液有水基壓裂液、油基壓裂液、乳狀壓裂液、泡沫壓裂液等。尤其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水基凍膠壓裂液具有黏度高、摩擦阻力低及懸砂性能好的優點,現已成為國內外使用最廣泛的壓裂液。

(1)活性水壓裂液(水基):在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劑的低黏壓裂液。此壓裂液配製簡單、成本低廉、黏度低、濾失量大、攜砂能力弱,適用於淺井低砂量、低砂比小型解堵壓裂和煤層氣井壓裂。

(2)稠化水壓裂液(水基):以稠化劑及表面活性劑配製的黏稠水溶液。稠化水壓裂液比活性水壓裂液黏度有所提高,攜砂能力稍強,降濾失性能稍好,主要用於低溫(小於60℃)、淺井(小於1000m)和低砂比(小於15%)的小型壓裂。

(3)水基凍膠壓裂液(水基):這是一種有彈性、不黏手和容器的膠凍狀壓裂液。水基凍膠壓裂液攜砂能力很強,摩擦阻力極小,是一種較理想的壓裂液。

(4)稠化油壓裂液(油基):是高分子聚合物溶於油中配成的壓裂液。其基液為原油、汽油、柴油、煤油、凝析油。其優點是黏度高、懸砂能力強、濾失量小、不傷害油層;缺點是成本高、流動時摩擦阻力高,且黏度隨溫度升高降低很快,因此只適用於低壓、親油、強水敏地層。

(5)乳化壓裂液:為一種液體分散於另一種與它不相混溶的液體中形成的多相分散體系。以液珠形式存在的一相稱為分散質(或稱內相、不連續相);起分散作用的一相稱為分散介質(或稱外相、連續相)。用作壓裂液的乳狀液中,一相是水或鹽水溶液、聚合物稠化水溶液、水凍膠溶液、酸液以及醇液;另一相則是原油、成品油、凝析油或液化石油氣。此外,體系中還須加入有利於形成穩定乳狀液的表面活性劑。乳化壓裂液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的黏度,濾失量低,對地層傷害小,但其摩擦阻力一般高於水或油,適用於水敏、低壓地層。

(6)泡沫壓裂液:是氣體分散於液體中的分散體系。為了使泡沫穩定,通常加入起泡劑。體系中氣相為CO2、N2、空氣;液相為稠化水、水凍膠、酸液、醇或油;起泡劑多為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這種壓裂液的特點是:摩擦阻力損失小,濾失量少,返排速度快,攜砂能力強,對地層傷害小,適用於含氣砂岩或頁岩地層,低滲、低壓、水敏性地層。

(二)支撐劑

在水力壓裂中,支撐劑的作用在於充填壓裂產生的水力裂縫,使之在岩石應力作用下不再重新閉合,且形成具有一定導流能力的流動通道。顯然,被支撐裂縫的長度、寬度越大,裂縫的導流能力越強,裂縫的增產效果越好。

壓裂用的支撐劑可大致分為天然、人造和天然改性三大類型。天然的以石英砂為代表,人造的以陶粒為代表,天然改性的以樹脂包層砂為代表。

1.石英砂

石英是一種分布廣、硬度大的穩定性礦物,也是首先得到廣泛應用的支撐劑,至今在國內外的用量仍然居於首位。石英砂硬度大,性脆,遇硬地層破碎後將大大降低裂縫的導流能力,遇軟地層又容易嵌入裂縫裡面。但石英密度低,便於施工泵送;價格便宜,容易獲得;圓球度好,導流能力強,仍為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支撐劑。

2.人造陶粒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向深層、緻密層的勘探開發的需要,我國先後研製出噴吹的鋁礬土高強度支撐劑、中高密度高強度燒結鋁礬土陶粒和低密度中等強度燒結鋁礬土陶粒。我國將這些燒結或噴吹形成的人造支撐劑統稱為陶粒,其主要特點是:具有很高的強度,具有抗鹽、耐溫性能,破碎率低;但其相對密度較高,對壓裂液的性能及泵送條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加工工藝復雜,成本較高。

3.樹脂包層砂

樹脂包層砂是採用一種特殊工藝,將改性酚醛樹脂包裹在石英砂的表面,並經熱固處理製成的一種支撐劑。按樹脂的包裹方法,可分為預固化和(可)固化兩種包層砂,它們在壓裂中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前者是在石英砂的表麵包了一層樹脂,即使壓碎了包層內的砂子,外面的樹脂仍可以將碎塊、微粒包裹在一起,從而保持裂縫有較高的導流能力;後者是在石英砂表面上事先包裹一層與壓裂層溫度相匹配的樹脂,並作為尾隨支撐劑置於水力裂縫的近井縫段,當裂縫閉合且地層溫度恢復後,這種(可)固化的樹脂包層砂先在地層溫度下軟化成玻璃球狀,然後由軟至硬地將周圍相同的(可)固化的樹脂包層砂膠結起來,這樣在裂縫深處與井筒地帶形成一道「屏障」,起到防止縫內支撐劑反吐迴流的作用。

除上述類型外,20世紀50~60年代曾使用過的金屬鋁球、塑料球、核桃殼與玻璃球等支撐劑,由於受自身的缺點所限制,已被更好的支撐劑替代,現已不再使用。

(三)壓裂工藝

壓裂工藝包括壓裂井(層)的選擇、壓裂工藝方式的選擇、壓裂施工參數的優化設計等一系列工作。在壓裂液、支撐劑及壓裂設備都已確定的情況下,壓裂效果的好壞取決於壓裂工藝。

各地區的油層性質、壓力、溫度等條件不同,完井方法、技術設備條件也有差異,因此,壓裂工藝方式也不同。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壓裂工藝方法。

1.合層壓裂技術

油氣井的生產層往往是一個層組,壓裂時對這個層組的各個小層同時進行施工,就叫做合層壓裂,也叫籠統壓裂。對於裸眼完成的井,其裸眼段由於難以分小層,常用此方法壓裂。具體施工時又分為油管壓裂、套管壓裂和油套管同時壓裂三種情況。油管壓裂是將壓裂液由油管擠入井底,並採取了帶水力錨和套管加平衡壓力等保護措施;套管壓裂是井內不下油管,裝好井口直接壓裂;油套管同時壓裂是將油管和套管出口各接一些壓裂車,同時向井內注入壓裂液,從套管加砂。

2.分層壓裂技術

壓裂施工中,當目的層有多層時,為了達到徹底改造的目的,要採用分層壓裂技術。

目前國內外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壓裂技術是封隔器分層壓裂。它是通過封隔器分層管柱來實現的。封隔器是分層壓裂管柱的關鍵,它的作用是將目的層與上、下油層隔離開來,阻止壓裂液進入上、下油層,使目的層獨立地與壓裂管柱內壓力系統連接起來。對最下面一層,可以用單封隔器進行壓裂;對射開多層的井,可用雙封隔器對其中任意層進行壓裂;對射開多層的深井,也可以用「橋塞+封隔器」分層壓裂。

二、酸化

酸化是將按要求配製的酸液從地面經井注入到地層中,以用於除去近井地帶的堵塞物,恢復地層的滲透率,或通過酸、岩的化學反應,腐蝕油層中的某些成分,恢復或提高油層的滲透能力的一種化學增產增注措施。

(一)酸液類型

酸化時採用何種酸液,必須根據酸化井地層和堵塞物的特點、措施目的和施工要求進行選擇。

1.鹽酸

酸化時,鹽酸的濃度一般在6%~15%,但隨著高效緩蝕劑的出現,可直接使用工業鹽酸(濃度約30%)酸化。使用濃鹽酸可以酸化深層,減少地層水的稀釋,生成較多的CO2,利於殘酸的排出。

鹽酸可溶解堵塞水井的腐蝕產物,從而恢復地層的滲透率,例如:

根據地層條件、現場施工的實際情況,以及酸化目的的不同,可採用不同的酸化液進行酸化,如多組分酸、乳化酸、稠化酸、甲酸和乙酸等,都能起到不同的酸化效果。

(二)酸液添加劑

酸化用的酸液中,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的目的所加入的化學物質稱為酸液添加劑。常用的酸液添加劑主要有緩速劑、緩蝕劑和鐵離子穩定劑。

1.緩速劑

用來降低酸、岩反應速度,提高酸化半徑的物質稱緩速劑。加有緩速劑的酸液稱為緩速酸。常用的緩速劑有表面活性劑和增稠劑。

表面活性劑如十二烷基磺酸鈉等,它們吸附於岩石表面上,疏水基團向外阻止了酸液與岩石的接觸反應,降低了反應速度。另外,表面活性劑在井底附近地層吸附量大,酸、岩反應速度小;當酸液進入到地層深部,表面活性劑濃度減小,吸附量小,酸、岩反應速度大。表面活性劑的加入也有利於殘酸返排。表面活性劑加量在1%左右。

增稠劑常用黃原膠、聚乙二醇(低溫時用)、高分子聚合物(如聚陽離子化合物)。增稠劑的加入,使酸液黏度提高,降低了酸液中H+向岩石表面的擴散速度,從而降低了酸、岩反應速度。

2.緩蝕劑

用來降低酸液對井下金屬設備(如油管、套管)的腐蝕速度的化學物質稱為緩蝕劑。緩蝕劑分有無機緩蝕劑、有機緩蝕劑。油田常用的是含有O、S、N雜原子的有機緩蝕劑,如7701、咪唑啉等。

3.鐵離子穩定劑

當酸、岩反應後,酸液pH值降低,酸液中鐵鹽(尤其是Fe3+)水解析出沉澱,造成二次堵塞地層孔隙,因此常在酸液中加入鐵離子穩定劑。常用的鐵離子穩定劑有兩類:一類是絡合劑,如檸檬酸、EDTA鈉鹽等;一類是還原劑,如異抗壞血酸、亞硫酸等。

(三)酸處理方式和酸化技術

常用的酸處理方式有常規酸化和壓裂酸化兩種。

常規酸化是注酸壓力小於地層的破裂壓力的酸化,以解除井底附近地層的堵塞作用,所以也稱為解堵酸化。

壓裂酸化是注酸壓力大於岩石破裂壓力的酸化,即在壓裂的基礎上進行酸化,一方面靠水力作用形成裂縫,另一方面靠酸液的溶蝕作用把裂縫的壁面溶蝕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停泵卸壓後,裂縫壁面不能完全閉合,具有較高的導流能力。

近些年來,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酸化技術也越來越先進。除普通鹽酸、土酸酸化外,還出現了泡沫酸酸化、膠束酸酸化、乳化酸酸化、稠化酸酸化和化學緩速酸酸化等技術。

(四)殘酸液返排

酸化施工結束後,停留在地層中的殘酸水活性已基本消失,不能繼續溶蝕岩石,而且隨著其pH值的升高,原來不會沉澱的金屬會相繼產生金屬氫氧化物沉澱。為了防止生成沉澱二次堵塞地層孔隙,影響酸化效果,一般說來,應盡快把殘酸盡可能排出。為此,應在酸化前就做好排液和投產的准備工作,酸化施工結束後立即排液。

殘酸流到井底後,如果剩餘壓力(井底壓力)大於井筒液柱回壓,可依靠地層能量進行放噴排液;如果剩餘壓力低於井筒液柱回壓,就需要用人工方法將殘液從井筒排至地面。目前,常用的人工排液法有:一是降低液柱壓力或降低液體密度,如抽汲法、氣舉法;二是增注液體助噴,如增注液體二氧化碳法和液氮法等。

8. 石油是怎麼產生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岩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岩,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岩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油原料性質,以及由熱能引起的變化過程等的詳細資料。由此種資料即能進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遺骸逐漸堆積時的環境狀況。

大約1億7000萬年到200萬年前所發生的全球性規模「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時期,分布於廣大范圍的1億年前前後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大約3分之2就是此時期形成的。

9. 油井增產用什麼方法

人們都知道,在同樣地區開鑿的水井,有些井產水量多,有些井產水量少。油井的產量也有高有低,如1878年在台灣苗栗鑽的中國第一口油井每天只產油0.759噸,而1901年美國得克薩斯州鑽一口井日產油高達上萬噸。油井日產如此懸殊既有先天因素也有人為原因,如含油豐度、石油的油品性質都會直接影響油井產量;再有就是油層允許油流動的天然通道不一樣,更會直接影響油井產量。通道大,油流動時就容易些;通道小,石油流動就會很困難。以上幾個方面是影響油井產量的一些先天因素。至於人為原因,是指鑽井、修井、採油過程中,限於技術水平難免對油層造成污染,這種污染或多或少會堵塞油流通道,也會影響油井產量。

石油科技工作者一直在探索使油井增加產量的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已掌握了許多增加油井產量的技術。如:針對天然能量不足,採用向油層注水、注氣等方法提高地層能量,保持或增加油井產量;針對地下石油粘度大的問題,採用注蒸汽加熱的方法,使稠油變稀,增加油自身流動能力;粘度隨溫度變化的關系見原油粘?溫曲線示意圖。

針對油層油流通道小或油流通道堵塞的難題,人們發明了壓裂及酸化技術,用以有效地改善油流通道,可數倍地提高油井產量;針對易出砂的油井採用防砂採油、排砂採油以及壓裂和防砂相結合的工藝,增加這類井的產量;針對出水影響產量的油井,人們又研究出了各種堵水、調驅工藝。以上是油井增產較為常用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在國內外油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