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狂熱岩漿怎麼擴充天然氣
擴展閱讀
白藍寶和鑽石的哪個閃 2025-02-07 19:54:27

石油狂熱岩漿怎麼擴充天然氣

發布時間: 2023-09-04 18:17:59

1. 地下滾燙的岩漿也能成為新能源淺談人類對乾熱岩的探索與利用

130多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宇宙。一開始,各種元素在宇宙中漫無目的地漂浮著,和其他元素碰撞融合,慢慢形成物質,最後演化為地球這類行星和各種天體。

此後,地球上的各種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 形成了我們如今所需的石油、礦、天然氣等各種資源

形成這些資源所需要的時間十分漫長, 短時間內無法再生 ,而人類文明又在飛速發展,各種資源的形成速度遠遠跟不上人類的開采消耗速度,照這樣下去, 地球上的資源遲早有用完的一天

這類傳統能源在使用的時候非常容易 對環境造成污染 ,廢氣的處理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科學家們開始 研究和尋找更加高效清潔的新能源 ,比如可燃冰就是其中一個較為成功的例子。可燃冰其實指的是甲烷氣水包合物,水以固體形態用晶格把大量甲烷包含在內。

可燃冰經常分布在 海洋淺水區域的底部 ,或者是海洋深層的沉積之中。科學家推測,這種物質是天然氣和水在高溫低壓下形成的。可燃冰具有 分布廣、總量大、能量密度高 等特點,被認為是 目前最有應用前景的新型替代能源

現在要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可燃冰的開采方式。因為可燃冰在常溫常壓下極不穩定,無法像礦藏那樣進行直接開采,現在為止提出的開采方法有三種設想,一 熱解法 二是降壓法,三是二氧化碳置換法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種方法會使大量甲烷泄露,造成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嚴重得多,會給地球環境帶來非常嚴重的威脅。 如果將地球上處在冰凍狀態的甲烷全部解凍,甚至可能造成物種滅絕。

當大多數國家還在攻克可燃冰的開采和輸送難題時, 我國已經在2017年5月完成了可燃冰的試采 ,與此同時,我國還在不斷進行其他新型能源的研發。

同年,我國在青海共和盆地首次鑽取了236攝氏度的高溫乾熱岩,並且在這里發現了大量可利用的 乾熱岩資源 。在發掘使用新型能源的道路上,我國又邁出了意義重大的一步。

那麼,乾熱岩到底是何方神聖?

乾熱岩其實屬於 地熱資源 的一種。而地熱能 來自於地核散發的熱量 ,這股熱量穿過地幔時 把岩漿加熱至滾燙 ,再傳達到最表層的地殼。同時,它也是引發火山噴發和地震的「元兇」。

目前我們只能對地殼淺層的地熱資源進行開發,這需要適宜的地質條件,比如地殼破裂的地方,或是板塊構造的邊緣地帶。

如果有一天能夠發明出開發深層地熱資源的技術,那麼我們的能源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因為地熱能源與地球共生,只要地球還擁有生命力,地熱就會源源不絕。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利用這種能量了,在早期只是直接使用被地熱升溫過後的水源,比如溫泉和用於取暖的地下熱水。

到了 科技 發達一些的近代,多將地熱能用於農業方面,比如搭建溫室 培育農作物 、控制環境水溫 提高水產養殖的效率 等等。

直到20世紀50年代左右,人們才真正認識到了地熱資源的可利用性,開始進行更進一步的開發使用。到了今天,這種能源多被用來 發電 ,人們常在地熱資源豐富的地區建造地熱發電站。

現在,各個國家都對地熱能的進一步開發利用進行了不同的嘗試,有的地方藉助地理優勢就能充分利用地熱資源,比如被大西洋中脊穿過的冰島。光聽這個名字我們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寒冷的國家,事實上,冰島並不冷。

冰島位於兩大地質板塊之間, 地面之下蘊含著豐富的地熱能 ,冰島整個國家的電力幾乎都是由這些地熱能提供的。藉助這樣的天時地利,冰島成為了世界上清潔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國家。也正是因為這些豐富的地熱資源,冰島雖然看起來冰天雪地,但到處都是溫泉。

地熱資源分為水熱型和乾熱岩型。其中,乾熱岩型比水熱型的資源量要多得多。對於乾熱岩的定義,各個國家現在還沒有達成共識。

不過,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 乾熱岩是一種埋在地下3到10公里處,溫度大於180攝氏度,內部緻密不透水的熱岩體 。我們在開采乾熱岩時,能夠人工對這種岩體造成裂隙,再將冷水從裂隙中注入,等到冷水被加熱成熱水和水蒸氣之後再將熱量提取出來。

有研究人員稱,地熱資源是因為地核產生的,那麼, 只要深度足夠,任何地方都能夠開發出乾熱岩

乾熱岩具有高效、清潔的特點 ,而且是 可再生 的。在乾熱岩的開發過程中,能夠保證安全、環保,並且能夠在具備 高效率 的同時 節能

而且乾熱岩還具有熱能連續性不受季節氣候影響、成本低等優勢,如今已經成為了世界廣泛關注的新型能源。

世界上第一個利用乾熱岩資源的項目是美國在1974年啟動的,在這個項目的進行過程中,美國使用了先前開采 頁岩氣的水力壓裂技術,產出的乾熱岩 最高溫度為192攝氏度

200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表了一篇名為《地熱源的未來》的研究報告,在裡面提出了增強地熱系統技術的設想,認為可以用這種技術來開采乾熱岩。並且, 美國很有希望在未來10到15年內實現乾熱岩開采技術的商業化使用。

在我們最開始使用地熱能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直接利用的 水熱型地熱資源 ,而乾熱岩附近並不常有豐富的水資源。

增強地熱系統的工作方式則是通過 注入冷水 的方式將地層之間的 縫隙擴寬 ,從而使地下水的流通效果更好,再由水充分 吸收地熱 ,最後把熱水或是水蒸氣收集起來提取熱能。

這是目前最流行的開采方式,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我們暫時還 無法精準控制地層裂隙擴寬的方向和程度 。在這種工程中,誤差是非常致命的,除了無法達到提取熱能的目的之外,還有可能出現我們無法預料的結果。

而且,地層裂隙擴大,隨之而來的就是地震風險的提升。如果沒能開採到熱能,還使這片區域成為了 「人造地震帶」 ,那就得不償失了。

1973年,英國也開始了對乾熱岩資源的開發研究,這項研究被命名為羅斯曼奴斯項目,因為是在羅斯曼奴斯火山地區進行的。

1977年,英國啟動了 歷史 上規模第二大的乾熱岩項目,不過,這次英國只探測到了2600米的深度,所測得的溫度為100攝氏度。

在2009年,這個項目還獲得了歐盟的贊助。目前,英國還計劃對一處位於地下4千米的地熱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發電站一旦建成,能夠為英國提供十分之一的用電量。

1987年,法國、德國、英國合作進行乾熱岩相關的實驗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摸索乾熱岩的開采技術,如今已經趨於成熟。1997年,國際能源署制定了為期四年的 「乾熱岩行動計劃」 ,除了美、德、英之外,澳大利亞、日本和瑞典也加入到了計劃之中。

其中,澳大利亞是對乾熱岩研究起步最晚的國家。2003年,澳大利亞在庫珀盆地進行乾熱岩項目的開發,據當時澳公司的網站稱,在這個盆地下方, 地熱資源的儲量和500億桶油相當 。澳大利亞這次的鑽井深度達到了4500米,測得溫度有270攝氏度。

第一個實現用乾熱岩穩定發電的是法國的 Soultz發電站 ,這是1987年時德法合作的一個地熱研究項目。

經過30多年的不斷研究和嘗試,終於研發出了 將乾熱岩能量轉化為電能 的技術,這是人類在地熱能源研究方面的一大突破,因此,即便這個發電站的投資回報率並不高,依舊在國際科學界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我國對乾熱岩的研究起步時間比澳大利亞稍早一些,但在研究初期,並沒有澳大利亞發展迅速。


1993年,我國與日本在北京房山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合作,專注研究乾熱岩發電的相關實驗項目。此後,我國團隊開始了解各種乾熱岩的開采技術,獨立研究相關的開發問題。

2007年,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和澳大利亞公司同樣進行了兩年時間的合作。在這期間,兩國專家來到可能含有豐富乾熱岩資源的地區進行調查,對收集到的樣本進行分析檢測。

發現 大慶市的地熱資源分布面積達到了5000平方千米 ,這些地熱資源是當時全市油氣能量的 一萬倍


2012年,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中為乾熱岩研究項目部署了四個課題,分別下發給我國四所高校,其中身為項目領頭單位的是吉林大學。

我國第一次鑽井獲得質量優越的高溫乾熱岩是在2014年。當時,專家通過研究分析各種地質資料,輔以多種勘測技術, 推斷青海共和盆地的中北部存在大量乾熱岩資源

共和盆地的勘測井在2013年6月動工,經過10個月的努力,首次在地下2230米的地方鑽到了乾熱岩,這里的乾熱岩溫度只有153攝氏度。直到大約3年之後,勘測團隊在地下3705米的地方鑽獲了 溫度高達236攝氏度 的乾熱岩, 打破了此前勘測到的乾熱岩的最高溫度記錄

在青海共和盆地,乾熱岩的分布范圍達到了230平方公里,而且在地下2.1千米到6千米之間的乾熱岩, 能量換算成標准煤之後重量接近45億噸 。專家指出,這次 在青海共和盆地的發現,是個推動我國乾熱岩研究事業再進一個台階的動力

2019年,我國在山東日照、威海等地發現了大量乾熱岩資源, 摺合標准煤超過187億噸 。同年,我國科學家前往法國和義大利進行學術交流,對地熱發電站進行考察,吸收學習乾熱岩發電方面的經驗和先進技術。

如今,我國的乾熱岩研究事業仍舊在不斷發展當中,相信在未來,一定能夠攻克技術難關,實現乾熱岩資源的高效利用,解決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能源問題。

2. 天然氣是怎樣生成的

歐洲北海、西西伯利亞北部大型產氣區以及世界各地許多大氣田的陸續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天然氣與石油是一對「孿生姊妹」,它們在成因上既密切聯系又有顯著區別,天然氣比石油有更廣泛的形成條件和儲存空間。因而,天然氣形成機理的深入研究和天然氣成因類型概念的進一步釐清將有助於科技界以更開闊的視野認識天然氣形成、富集規律,拓展天然氣勘探的更大空間。
天然氣成因在學術界爭論由來已久。但理論成果和勘探實踐使人們普遍接受了自然界存在有機成因氣和無機成因氣這一基本事實。當然,自然界也廣泛存在成因上既有無機來源又有有機來源混雜在一起的天然氣,被視為混合成因氣。但在勘探實踐中,多用「混合氣」來描述由油和煤、油和生物甲烷菌作用形成的天然氣混合物。
按照天然氣的來源機制,有機成因氣以其生烴母質類型一般劃分為腐泥型、腐殖型,實際上也存在介於兩者之間的混合型。有學者把腐泥型有機質的熱解氣和裂解氣歸為油型氣,而把腐殖型有機質(主要為煤系中的煤層和分散有機質)的熱解氣和裂解氣歸為煤型氣。生物化學氣產出多在熱演化初期階段。有學者還主張存在「生物—熱催化氣」。
生物化學氣系指在低溫(小於75℃)還原環境下,厭氧細菌對沉積有機質進行生物化學降解所形成的富含甲烷的氣體,也稱生物氣。20世紀60年代在西西伯利亞北部白堊系砂岩中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產氣區即為生物化學氣區。我國青海柴達木盆地廣泛發育有第四系沉積,勘探工作者業已在其中發現多個大、中型生物氣田,地質儲量達1300億立方米以上。在我國東海、雲南陸良、百色盆地等地都有生物成因的天然氣田發現。
油型氣指腐泥型乾酪根進入成熟階段以後所形成的天然氣,它包括伴隨生油過程形成的濕氣以及高成熟和過成熟階段由乾酪根和液態烴裂解形成的凝析油伴生氣和裂解干氣。油型氣的演化途徑有:一是乾酪根熱降解為石油,隨地溫增高裂解為氣態烴;二是乾酪根直接熱降解為氣態烴。
煤型氣是指和煤系有關的由煤系有機質熱演化形成的天然氣。煤型氣的原始有機質基本組成是碳水化合物及木質素,主要來自於各種門類的植物遺體。它們隨著埋深的增加,經煤化作用演變成不同煤階的煤,或者伴隨礦物質經成岩作用形成腐殖型乾酪根。從成因上講,煤成氣和煤層氣都屬於煤型氣,但兩者在產狀和賦存狀態上存在著差異。
無機成因氣泛指無機物質在各種自然環境下經復雜地質作用形成的天然氣,通常包括地球深部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無機礦物分解作用、放射作用所形成的岩漿氣、變質岩氣和各種無機岩分解氣以及宇宙空間所產生的宇宙氣體。由此看來,這類天然氣的形成一般是不涉及有機物質的參與和反應的。因而,總體上可認為,來自幔源的岩漿活動、變質作用以及相伴的無機礦物熱分解作用是無機成因氣的主要成因。深大斷裂活動常與無機成因氣的分布有關。非烴天然氣大量來自無機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研究表明甲烷也有無機成因來源。
此外,在地球的大氣圈和岩石圈中還廣泛存在著由上述各種成因氣體混合而成的氣體。這種混合成因氣在物質組成、形成背景和賦存狀態上往往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例如,大氣就是典型的混合成因氣;氣體水合物中所含的甲烷也是來自有機和無機成因的甲烷氣體。已有研究和勘探實踐表明,許多油氣藏的油氣來源並非是單一的,而是來自不同岩層、不同成因的混合氣,例如上地幔形成的無機成因氣經運移進入沉積層中與有機成因氣混合形成混合氣。由混源氣形成的氣藏相當普遍,在油氣地質研究中應予以足夠重視。

3.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問題一: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岩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

問題二:石油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煤主要是由於森林長期被埋在地下形成的;石油、天然氣主要是由於動物屍體長期被埋在地下,經過化學變化形成的。
石油到底是怎樣產生的
美國休斯頓一家石油勘探公司提出一個新理論:所有的石油都是從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並非通常認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動物或者植物等有機體在壓力和熱的作用下分解轉化而成。這一觀點得到3位俄羅斯同行的贊同,但相關論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一發表,便引起廣泛爭議。
該公司負責人肯尼認為,從岩層斷裂處釋放出 的地熱,使埋藏於地底100公里深處的碳化無機物和水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了碳氫化合物,所有的石油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而且現在還有大量的礦點未被發掘。
石油地理學家已經部分接受了這一觀點。美國地理調查部門的麥克・盧萬表示,有一部分石油來自無機物,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對於肯尼提出的「石油不可能由淺層岩石中的有機物形成」這一論斷,他則堅決反對。新澤西州礦產及礦產資源部的布雷恩・布里斯特認為,肯尼的觀點是對有機化學理論以及幾十年來在石油地理化學領域所進行的研究的蔑視。
目前普遍認同的理論是,埋藏在地下的遠古時代未被細菌分解的有機物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經過幾百萬年的演變,形成了可供開採的石油。微生物將地表以下的有機物轉化為碳氫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層地底的有機物則在溫度和壓力下經過分解及復雜的化學反應生成石油。通常具有商業價值的油田都位於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處,最深的油井在約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處則根本不會有石油或天然氣。
肯尼認為,淺層地表形成的低壓條件更容易產生甲烷,而不是較重的碳氫化合物。他在實驗室中將氧化鐵、卵石和水加熱至900攝氏度高溫時得到重碳氫化合物。據此他認為,穩定的石油只有在30000個大氣壓條件下,也就是100公里以下的地底才能形成。
不過,即使肯尼關於石油形成的理論只有部分正確,也可能為石油勘查工作打開一扇新的探索之門。

問題三: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1、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主要是動物)的遺體;
2、海洋(不是河流和湖泊)。
形成的過程是這樣:
遺體進入海洋,因海洋含有大量的鹽份,保證了遺體不會馬上被細菌分解,大量地被保存下來,讓遺體得以沉入海底,又因海底的低溫進一步延長了遺體被保存的時間.就是這個時間讓遺體得以積累,並得以被泥沙覆蓋,被海水(鹽水)浸泡過的遺體,又被泥沙或者岩石覆蓋起來,後來在地熱的作用下,時間長了,就成了石油.
有一個簡單的關於石油形成的實驗,人人都可以做:買一個陶罐(比作海床),罐里灌上加入足夠鹽的水(比作海水),再買幾枚鴨蛋(比作遺體,殼要完好,比作泥沙)放入鹽水中,大約2個月後(比作時間),取出來,煮熟(比作地熱),然後再用刀切開(比作石油開采),你就會發現蛋裡面有油(石油)。

問題四: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問題五: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問題六: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

問題七:石油是什麼形成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問題八: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條件是什麼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油氣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沉積有機質,還需要適當的溫度、時間、細菌、催化劑等物理和化學及生物化學條件。其中,溫度和時間是油氣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

問題九: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天然氣的形成:
分散的沉積有機質或可燃有機礦產(油、煤和油頁岩),在其成岩成熟過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耿解作用形成的以烴氣為主的天然氣,

4. 石油大亨岩漿怎麼養天然氣


石油大亨里有非常多獨特的玩法內容,其中就包括養氣,但是很多玩家都不知道該如何操作,那麼石油大亨岩漿怎畝備老么養天然氣?下面就給大家帶滾芹來相關的攻略,需要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哦!
養天然氣方法介紹
上圖所示,天然氣只有平原地圖以及,雪地才有
第一種養法,首先你要確定你已經升級了這項技能
這種天然氣養法也是最簡單的
越早發現天然氣,早點養起來最好,比如圖上我4月19日養的
到了十一月份,如圖所示,擴大速度不是很快(具體關繫到升級程度,我開的是單人模式)
說一點;看天然氣有多大,來決定花多少時間放氣
舉個例子圖上這種,最少需要一個迅升月來排氣,排到5/1時候,一波賣。一定不要忘記升級馬車,建議花費750+1000升滿,防止掉價了馬車依舊沒有賣完
ps:(基本上都是卡著最後一個月賣的)
關於熱力沸騰dlc
小技巧:油全部轉換天然氣後,不要急著放氣了,還會繼續變大。
ps:上圖所示,要用四個管子連接一點,相信聰明的人早就知道了,主要用途,可以加快轉化天然氣或者加速擴大天然氣規模,注意的一點是,別拉四條以上管道,不要問我為什麼
玩通關了石油大亨後,基本上都玩懂了
關於岩漿把天氣氣擴大,也是差不多原理

5. 石油和天然氣生成之謎

石油和天然氣是非常寶貴的礦物資源,人們對石油和天然氣生成的認識,是在勘探和開發實踐中逐步加深的。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問題是自然科學領域中爭論最激烈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是石油地質學界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

為了認識石油和天然氣是怎樣生成的,首先應該了解什麼是石油和天然氣。

(一)石油和天然氣成分探秘

石油可分為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兩種。天然石油是從油氣田裡直接開采出來的,如克拉瑪依油田、塔河油田、大慶油田等開采出來的石油。人造石油是從油頁岩或煤干餾出來的,如東北撫順和廣東茂名等地利用油頁岩干餾得到的石油。石油在提煉以前稱為原油。從原油中可以提煉出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石油化工產品,如乙烯、化肥等。

石油有哪些特性呢?從外觀上看,石油的顏色多種多樣,有的油田的石油是棕黑色的,像煙袋油,如克拉瑪依油田的;有的呈黑綠色,如獨山子油田的;還有淺棕黃色,如柯克亞油田的;有些油氣田采出來的石油無色透明,像清水一樣,如巴楚地區的巴什托凝析油氣田和呼圖壁凝析油氣田的。

聞氣味也是認識石油的一種方法。石油中含有汽油和煤油,所以可以聞到特殊的煤油味。有一些石油中含有硫化氫,聞起來有一股臭雞蛋味。還有一些石油含有較多的芳香烴(一種有機化合物),聞起來又特別香。

石油比水輕,又不溶於水。石油的相對密度(在20℃時,與同體積的水相比)介於0.75~1.0之間,相對密度小於0.9的石油稱為輕質石油,相對密度大於0.9的稱為重質石油。由於石油比水輕,又不溶於水,所以當石油遇到水時,就漂浮在水面上,呈現出五顏六色的油膜。

石油不像水那樣容易流動,具有一定的黏性,黏度越大,越不容易流動。石油的黏度隨著溫度的增高而減小,有些石油在地面看起來很稠,很不容易流動,但是在地下比較高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它的流動性可能是很好的。

以上幾點突出的物理性質,可以幫助我們去認識石油。物理性質是化學組成的反映,因此,要認識石油還必須認識它的實質,即它的化學組成。

有許多有用礦產的化學組成是比較簡單的,如煤,主要是由碳(C)組成的。石油的化學組成比較復雜,它既不是由單一的元素組成的,也不是由簡單的化合物組成的,而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多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石油是由碳(C)、氫(H)和少量的氧(O)、硫(S)、氮(N)等元素構成的。其中兩種主要元素碳和氫構成碳氫化合物,化學上稱為烴,這是取碳字中的「火」字和氫字中的「」而構成的。烴類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它占石油成分的97%~99%,其餘的成分是含氧的化合物、含硫的化合物和含氮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只佔1%~3%。在自然界里,大多數含碳化合物中,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鹽以外,都是有機化合物。所以說,石油是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的大家族。

石油中的碳氫化合物,按照結構的不同分為三類:

(1)烷族碳氫化合物:它是通式為CnH2n+2的飽和烴,「n」表示碳的個數。在室溫下,C1—C4為氣態,C5—C16是液態,是石油的主要成分;C16以上的為固態,懸浮在石油中(表4-3-1)。

探索新疆地質礦產資源奧秘

表4-3-1 石油中的部分碳氫化合物

(2)環烷族碳氫化合物:通式為CnH2n,屬飽和烴。碳元素呈環狀結構,以五元環和六元環最多。

探索新疆地質礦產資源奧秘

在多數情況下,環烷族烴占石油成分的主要部分。

(3)芳香族碳氫化合物:通式為CnH2n-6,屬不飽和烴,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芳香烴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在石油中的比例比較小。

還有其他不飽和的碳氫化合物混雜在石油中,如烯烴類(表4-3-1),但是數量很少,對石油的成分影響不大。

不同油田的石油,所含各類碳氫化合物的比例是不同的。新疆大多數油田的石油含烷烴較多,其次是環烷烴,芳香烴較少,屬於烷族-環烷族石油。

組成石油的碳氫化合物,在一般情況下,有一部分呈氣體狀態。在油田裡都含有一定數量的這種氣體,稱為天然氣,或稱油田氣。

實際上,石油和天然氣是個「雙胞胎」,它們的生成物質和生成環境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當我們了解了石油的特性以後,還應該了解天然氣的特性。

天然氣的成分也不是單一的,是各種氣體的混合物,其中主要的氣體是氣態碳氫化合物,其次有少量的碳酸氣〔(即: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氮氣(N2)、氫氣(H2)、氦氣(He)和氬氣(Ar)等,有時還有少量硫化氫氣(H2S)。

天然氣中的氣態碳氫化合物主要是烷烴類,而且以甲烷最多,一般占氣體成分的80%~90%,另外還有少量的乙烷(C2H6)、丙烷(C3H8)和丁烷(C4H10)等。在氣態的烷烴中,乙烷以上的烴類稱為「重烴」。不同的油氣田的天然氣中,重烴的含量是不同的(表4-3-2),重烴含量較高的天然氣稱為「濕氣」或稱富氣。含有很少量重烴的天然氣稱為「干氣」或稱貧氣。干氣常以氣田的形式出現,如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氣田。油田中的天然氣多為濕氣。

表4-3-2 天然氣、煤田氣和沼氣中各種氣體成分含量百分比

天然氣作為燃料已廣泛用於國民經濟當中,已利用天然氣煉鋼、發電等。在人口集中的城鎮利用天然氣取代煤炭作為清潔能源供居民燃燒使用。新疆的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喀什、和田、阿克蘇、庫爾勒、石河子和呼圖壁等城鎮居民就已使用上了這種清潔能源,大大地改善了空氣質量,保護了人類的生存環境。

(二)石油和天然氣生成探秘

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分比較復雜,而且它們又能流動,現在發現的油氣礦藏往往並不是它們的出生地,這與煤、鐵等固體礦藏顯著不同。因此,長期以來,對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問題,有過許多激烈的爭論,直到現在對這個問題還在繼續實踐和認識。

從18世紀70年代到現在230多年來,人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問題,先後提出了幾十種假說。這些假說中,大多數是根據實驗室里試驗、天文觀測和勘探開發油氣田的實踐。把許多種假說歸結起來,可分為兩大學派,即:無機生成說和有機生成說。

1.無機生成的學說

無機生成說是根據實驗室內由無機物製成甲烷、乙烷、乙炔及苯等類碳氫化合物,認為石油和天然氣是由無機物變成的。在石油無機生成說中,又有碳化物說、宇宙說及岩漿說。現簡介如下:

(1)碳化物說:俄國著名化學家Д·И·門捷列夫在1876年提出。他認為在地球形成時期,溫度很高,使碳和鐵變為液態,互相作用而成碳化鐵,並保存在地球深處。後來地表水沿地殼裂縫向下滲透,與碳化鐵作用產生碳氫化合物,後來又沿著裂隙上升到地殼比較冷卻的部分,冷凝下來形成石油,並在孔隙性岩層中聚集而成油氣礦藏。

門捷列夫還指出:在「山脊」上升時期是地球成油最有利的時期,因為這時容易造成裂隙,成為地表水向下滲透和油氣向上運移的通道。他以當時大多數地表油氣苗顯示和油田都位於山脊附近的事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2)宇宙說:俄國天文學家В·Д·索可洛夫在1889年提出。當時天文學獲得了巨大成就,光譜分析證明彗星頭部氣圈中含有碳氫化合物,在其他行星(木星、土星等)大氣中也含有碳氫化合物,有的直接存在著甲烷氣體。

宇宙說主張在地球呈熔融狀態時,碳氫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氣圈中,隨著地球冷凝,碳氫化合物被冷凝岩漿吸收,最後凝結於地殼中而成石油。

由於碳化物說和宇宙說所依據的是由無機物製成簡單碳氫化合物的實驗,至今未找到任何實地證據說明在自然界中也發生過這樣的過程。所以,20世紀以來,上述的石油無機生成學說,逐漸被人們忘記。但是,到20世紀50年代,蘇聯地質界又再次興起無機生成思潮,就是岩漿說。

(3)岩漿說:1949年,蘇聯著名的地質學家Н·А·庫得梁采夫提出了石油起源岩漿說。他認為石油的生成是同基性岩漿冷卻時碳氫化合物的合成有關,這個過程是在高壓條件下完成的,因而可以促使不飽和碳氫化合物聚合而成飽和碳氫化合物。他還指出,因岩漿中形成石油的過程在不斷進行著,古老的油氣通過擴散作用早已消失。所以,所有的油藏都是年輕的油藏。並且依靠石油才在地球上產生了生物,石油中含有生物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因此,石油不是來自有機物質,恰好相反,有機物質卻是來源於石油。

2.有機生成的學說

石油有機生成說也有早期成油說和晚期成油說兩種認識。

(1)石油有機生成早期成油說:早在1763年,俄國的化學家М·В·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石油是煤在地熱作用下干餾產生的有機生成說。今天用它來解釋歐洲北海的油氣田仍然有效。但實踐表明,很多地區的油氣田並不與煤共生。因此,人們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了混在沉積岩中的、在數量上比煤大得多但卻又分散的有機物質。經過多年對沉積岩中分散有機物質的野外觀察和實驗室研究,從地質、地球化學各個方面進行總結,逐漸形成了石油是由沉積岩中分散有機質生成的思想。20世紀40~50年代,石油地質工作者普遍認為:石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這就是有機生成早期成油說。

早期成油說的論據有:①世界上發現的2萬多個油氣田,99.9%都分布在沉積岩中,而且與富含有機質的細粒沉積物相伴隨。②石油普遍具有旋光性,旋光性只有生物有機質才具有。③石油中的某些化合物明顯來自動植物機體,如卟琳化合物、姥鮫烷、植烷等異戊二烯類化合物及甾烷類等。④石油的碳同位素組成與動植物或生物成因的物質相似,而與非生物成因的物質差別較大。⑤實驗證明,動植物機體的結構,在適當條件下,能生成一定數量的烴。⑥現代沉積和古代沉積中都有烴類物質存在。⑦在實驗中,用細菌作用於有機質,得到了少量比甲烷重的烴。

早期有機生成說在與無機生成說的斗爭中,逐漸建立起從生油物質、生油母岩、成油環境到轉化條件等一整套成油理論,為石油有機生成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石油有機生成晚期成油說:1963年,Р·Н·阿貝爾松提出,石油是沉積物(岩)中不溶有機質,即稱之為乾酪根(Kerogen)的一種物質,在成岩作用晚期,經過熱解生成的。這個學說認為,大量生油的時期,已經是含有大量有機質的沉積物處於成岩作用的晚期階段,同時生油原始物質主要是在岩石中。因此,人們常把這個學說簡稱為「晚期成油說」或「乾酪根成油說」。

晚期成油說認為:①根據原始有機質(乾酪根)類型,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母源分為三類:Ⅰ類,腐泥型乾酪根,它是富含類脂物和蛋白質的分解產物,生成液態石油烴的潛力高,是生成石油的主要母源物質;Ⅱ類,腐殖型乾酪根,生成液態石油烴的潛力低,是生成天然氣的主要母源物質;Ⅲ類,過渡型乾酪根,介於上述二類之間,其生油或生氣能力取決於它與腐泥型或腐殖型的接近程度。②有機質轉化成石油和天然氣的過程,要經過一個物理化學作用。有機體死亡之後沉入水底堆積起來或從大陸搬運到湖泊、海洋水底堆積起來,在搬運和沉積過程中,水中的游離氧和氧化劑(NO2、SO42-等)大量地氧化有機體的殘骸,使之成為CO2和H2O。加之,水對有機質中的可溶組分的溶解,只有一部分有機質能夠到達水盆底,同礦物質一起堆積起來,只有這部分有機質才能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開始向烴的方向轉化。現已查明,向烴轉化過程中,生物化學作用、溫度、壓力和催化劑都起著重要作用。

(a)生物化學作用:與有機質轉化成油氣有關的生物化學作用有兩類,一是細菌對有機質的分解作用,二是酵素的催化作用。

細菌的種類很多,按其生存條件可分為喜氧細菌、厭氧細菌和通氣細菌三種。對油氣生成來說,有意義的是厭氧細菌。厭氧細菌在缺氧的條件下,對有機質進行分解,產生穩定的分散有機質。在其他因素作用下,有機質可進一步向石油轉化。

酵素,是動植物和微生物產生的一種高分子膠體物質,是一種有機催化劑。它在有機質改造中,可以加速有機質的分解,在有機質向油轉化過程中起著催化作用。

(b)溫度:無論是實驗室還是對含油氣盆地沉積岩剖面研究,都指出沉積岩中的有機質,在加熱溫度達400℃~500℃就能得到石油中的烷烴、環烷烴以及少量芳香烴及烯烴。因此,溫度對有機質轉化成油有決定性影響,只有當溫度增加到一定門限值(成熟溫度),有機質才能大量轉化成石油。由於這個原因,凡地溫梯度較高的盆地,一般地說,油氣就比較豐富,如塔里木盆地。

(c)壓力:究竟在多大的壓力下,有機質才能生成石油和天然氣?至今還沒有得到正確的答案。不過實驗證明,中溫高壓有利於石油的生成,如,大約50℃這樣的中等溫度,在30~70兆帕壓力時,有機質就可以產生出石油烴。實驗還證明,在1500~3000米深處,是有機質向石油轉化的主要階段,即主要生油期。

從一般化學反應來看,單純壓力作用,不利於低分子烴(尤其是氣態烴)生成,而有利於液態烴的保存,使之不易於甲烷化。故壓力對生成油氣作用的影響,不是表現在數量方面,而是主要表現在質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