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東石油收入多少億
擴展閱讀
手機如何調出錄屏工具 2025-02-07 13:46:25

中東石油收入多少億

發布時間: 2023-09-05 15:12:54

㈠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中東地區」或「中東」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東北部與亞洲大陸西南部的地區。中東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葉門、阿曼、卡達、巴林等,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如表24-1所示。

表24-1中東地區產油國石油和天然氣儲量(2006年)

由上可見,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量最高,剩餘儲量也是最多,如果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沙烏地阿拉伯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供血者,其石油石化投資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顯示其經濟的強勁發展。石油工業是沙烏地阿拉伯經濟的主要支柱,為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從達蘭至黎巴嫩的賽達,築有中東最長的輸油管(長1770千米),近年又修築了從東岸石油區到西岸的油管與液化氣管道。

2005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產量5.26億噸,出口石油4.3億噸,剩餘可采儲量363億噸(佔世界儲量的26%),三項指標均居世界首位。天然氣年產量640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6.9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

石油和石化工業是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命脈,石化產品外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石油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占出口總額的93%。2005年沙烏地阿拉伯原油日產量為1050萬桶。近年來,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充分利用本國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大力發展鋼鐵、煉鋁、水泥、海水淡化、電力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非石油產業,依賴石油的單一經濟結構有所改觀。

沙烏地阿拉伯的大型油田產量佔中東的96%,其中沙特阿美公司最能代表沙烏地阿拉伯海洋油氣田的開發。沙特阿美公司作為沙烏地阿拉伯唯一石油公司,100%由沙烏地阿拉伯政府控制。在應對這一需求增長方面無疑能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制定了史無前例的龐大投資規劃。

在過去很多年當中,沙特阿美公司每天為世界石油市場提供14%的石油資源,有102個油氣田,有世界上最大的陸上油田,總產量達到1000億桶,此外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大概產量現在達到150億桶。

多年來,沙特阿美公司一直是美國《石油情報周刊》根據石油儲量、天然氣儲量、石油產量、天然氣產量、石油加工能力和油品銷售量六項指標綜合測算排名的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世界原油證實儲量的大約66%都集中在中東,而其中26%則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勘探開發和生產又全部由沙特阿美公司控制。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整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經濟生活中,在國際能源與經濟領域中都起著重大的作用。

㈡ 曾一度被稱為世界上最有錢國,中東土豪科威特為什麼突然沒錢了

本以為背靠石油好發家,結果沒享受個多少年,石油大國們如今都開始縮衣減食,還有一國家國庫即將耗盡,窮到連工資都發不起。 這個國家就是科威特,曾一度被稱為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自1938年發現石油後,科威特的石油儲量高達140億噸,一度佔到全球儲量的10%,已探明石油儲量940億桶,自此後科威特就成為了土豪國家,開啟「躺著賺錢」的時代,100多萬人,守著那麼多的石油,想不發財都難! 科威特賣石油賺的錢自然回饋給了民眾,民眾福利好到爆炸,在科威特,所有公民都享有教育免費、水電免費、看病住院免費(連住院的伙食費都由政府出!),還有各種生育補貼、結婚補貼、教育補貼發放,而且數額都不低,這樣的福利誰看了不說一聲羨慕! 其次科威特的工資收入也非常高,就業也不用擔心,大學生畢業後的月薪就有2000第納爾,摺合人民幣約44000元,這是在中國畢業生進大廠才有的工資水平。而且,在科威特,每個家庭是這樣的配置——至少一棟別墅,並配有兩個外籍傭人,名不虛傳土豪國! 2019年,科威特GDP總量為1369.4億美元,人均GDP高達32550美元,誰能料到科威特居然沒挺過疫情的打擊? 自2014年,原油價格就持續低迷,今年疫情沖擊下,原油價格持續走低,對科威特這樣的石油大國影響非常大,2020年,科威特的石油收入只有2014年的三分之一,要知道石油是科威特主要的收入來源。 收入驟降,但花錢可沒有減少,據彭博社統計,80%的科威特人被國有石油公司僱傭,他們每月的福利就高達2000美元。2019年,科威特的財政赤字達460億美元,現如今科威特的流動資金完全不能填補這一空缺,科威特還稱10月份後就沒有足夠的錢給職員發工資了。原油價格的走低就讓曾經的土豪國科威特沒錢了,真是成也石油敗也石油。 好在科威特早在1976年就留了一手:每年將賣石油收入的10%拿出來,設立專項基金,名字叫「未來一代人基金」,如今,「未來一代人基金」已累積到5500億美元,有這筆錢,科威特還是能順利度過難關的,而擺脫對石油的高度依賴是科威特未來必須需要考慮的。

㈢ 1973中東石油問題怎麼解決的

A 1973年10月16日,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機爆發


在10月中東戰爭中,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作為捍衛國家主權,收復失地和反對霸權主義的戰略武器,採取減產、提價、禁運以及國有化等措施開展了一場震憾世界的石油鬥爭,成為第三世界反霸斗爭的一個偉大創舉。

10月6日爆發戰爭當天,敘利亞首先切斷了一條輸油管,黎巴嫩也關閉了輸送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頓。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將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屬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埃克森和莫比爾兩家聯合擁有的股份收歸國有。接著,阿拉伯各產油國在短短幾天內連續採取了三個重要步驟:10月16日,海灣地區的科威特、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五個阿拉伯國家和伊朗決定,將海灣地區的原油市場價格提高17%。

10月17日,阿爾及利亞等10國參加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部長級會議宣布,立即減少石油產量,決定以9月份各成員國的產量為基礎,每月遞減5%;對於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的石油供應,逐月減少5%。

10月18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阿布扎比酋長國決定完全停止向美國輸出石油。接著利比亞、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產國也都先後宣布中斷向美國出口石油。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鬥爭,突破了美國石油壟斷資本對國際石油產銷的控制,沉重打擊了美國在世界石油領域的霸權地位。美國每天的石油進口減少了兩百萬桶,許多工廠因而關閉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機困擾的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並採取了一系列節省石油和電力的緊急措施,其中包括:減少班機航次,限制車速,對取暖用油實行配給,星期天關閉全國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戶外燈光廣告等。甚至連白宮頂上和聯合國大廈周圍的電燈也限時關掉,尼克松還下令減低他的座機飛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護航飛機。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授權總統對所有石油產品實行全國配給。美國國防部正常石油供應幾乎有一半中斷,美國在歐洲的駐軍和地中海的第六艦隊不得不動用它們的戰時石油儲備。

美國為了對抗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鬥爭,威脅要使用武力佔領這些國家的油田,美國的恫嚇遭到阿拉伯國家的迎頭痛擊。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亞發出嚴正警告,如果美國膽敢武裝入侵,就立即炸毀油田和有關設施,徹底摧毀美國在中東的全部石油利益。阿拉伯國家的堅決態度,迫使美國不敢貿然動手。

為了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擊美以侵略者,阿拉伯國家對石油進口國採取分別對待的策略,根據其對這場戰爭的不同態度,將它們分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類。凡是對以色列實行某種經濟制裁或斷絕外交關系或為阿拉伯各國提供某種軍事援助的國家,劃為友好一類,可以獲得減產前的供應數量。凡是積極支持援助以色列侵略者、反對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斗爭事業的國家,則被劃為不友好一類,停止對它們的石油供應,對中立國家,適當限制對它們的石油供應。

這場石油鬥爭,不僅在經濟上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歐、日本與美國的關系,孤立和打擊了美國和以色列。許多西歐國家為了獲得中東的石油供應,都對美國支持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的政策,採取拒絕合作的態度。例如,英國不許美國利用它的國內和海外領地的運輸設施為以色列轉運補給,西德禁止美國供應以色列的軍火從西德港口起運,西班牙、希臘和義大利等國都不允許美國飛機在其領土著陸或飛越其領空,歐洲經濟共同體九國外長會議發表的聯合聲明進一步提出:以色列必須結束從1965年沖突以來所保持的領土佔領,必須考慮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日本起初採取所謂「中立」立場,阿拉伯國家限制了對它的石油供應。11月22日,日本政府發表四點聲明,表示以色列軍隊應從「六·五」戰爭所佔領的土地撤出,應當承認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利,並敦促以色列遵守聯合國憲章原則,否則「將重新考慮對以色列的政策」。美國國務院對此十分懊惱地說:「我們的一些盟國實際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把它們自己同我們公開分開。」

石油本來是阿拉伯國家的寶藏,可是多年來它並不能為阿拉伯人民造福,卻成了帝國主義掠奪的對象。這一次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把寶藏當作「武器」,在反對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石油武器的運用,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給予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以沉重的打擊,大長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志氣。阿拉伯人民通過這場斗爭,在政治上揚眉吐氣,進一步覺醒,認識到自己手中握有制服帝國主義的有效力量,他們決心要掌握自己的資源,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石油鬥爭大大加強了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實力。僅提價一項使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億美元,極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保護民族經濟權益的斗爭,它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爭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

㈣ 中東主要的產油國從出口石油中賺了很多錢

是的。如阿聯酋的老闆買了曼城俱樂部,10年的球場冠名費據說達到4億英鎊!
不過,如沙特,也早在調整產業結構。其非油產業快達到總產值的一半左右了。

中東地區是個天然大油庫,2005年石油剩餘可采儲量1001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57%;石油產量11.3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31%。多少年來,中東以其極其豐富的石油資源促進了人類的繁榮和進步,但也成了無數戰亂的根源。
2002年中東出口石油8.9億噸,佔世界石油總貿易量的41%,其中向美國出口1.14億噸,向西歐出口1.6億噸,向中國出口3890萬噸,向日本出口1.95億噸,向亞洲地區其他國家出口3.1億噸。由此可見,中東是主要石油消費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國。
毫無疑問,中東在21世紀仍將是世界石油供應的中流砥柱。由於這一特殊地位,也將成為經濟、政治、軍事激烈爭奪的焦點。戰亂此起彼伏,將使中東人民在享有石油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蒙受油田被破壞的損失,石油產量升降無序,以致人民生命遭受巨大犧牲。

㈤ 石油產量最多的國家

問題一:世界石油儲量最多的十大國家分別是哪些 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國家Top10:奈及利亞
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生產國,奈及利亞已經探明的石油儲存量達到了353億桶。
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國家Top9:利比亞
利比亞擁有豐富的原油資源,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藏量為391億桶,利比亞原油產量達到160萬桶/日,國內消費約25萬桶/日,凈出口約120萬桶/日。
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國家Top8:哈薩克
哈薩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除了擁有較多的石油儲存量,還擁有大量的礦石資源,其中鈾礦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哈薩克已探明的石油儲存量為396億桶。
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國家Top7:俄羅斯
俄羅斯是世界上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有豐富石油、天然氣、礦產、稀有金屬等資源,而俄羅斯的已探明石油儲存量為723億桶。
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國家Top6:阿聯酋
阿聯酋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出口大國,而阿聯酋的已探明石油儲存量為978億桶。
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國家Top5:科威特
科威特主要以石油的出口和天然氣作為國民的經濟支柱,而科威特已探明的石油儲存量為990億桶。
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國家Top4:伊拉克
伊拉克的經濟體制以石油出口為主,但也有一定的農牧業,伊拉克的石油已探明的儲藏量為1150億桶。
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國家Top3:伊朗
伊朗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伊朗開采出的石油一部分國內銷售,同時一部分進行出口,而伊朗已探明的石油儲存量為1325億桶。
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國家Top2:沙特 ***
沙特 *** 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石油儲存,其國家90%的經濟來自於出口石油燃料。沙特 *** 的石油儲存量為2650億桶,是世界上石油儲存量最高的國家。
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國家Top1: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在最近幾年探明了儲存石油量為2960億桶,成為了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儲存量最多的國家。但在石油出口上仍舊無法與沙特 *** 比較。

問題二:世界石油產量最大的國家 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沙特以「石油王國」著稱,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極為豐富。石油工業是沙經濟的主要支柱,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石油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約占出口總額的90%。截止2001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氣儲量為6.0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石油產量估算,沙石油仍可開采80年左右。此外,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是世界第四大黃金市場。水力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全國的海水淡化總量佔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1%左右。蓄水池共有184個,擁有6.4億立方米蓄水能力。石油和石化工業為沙特的經濟命脈。年產原油4~5億噸,石油收入約400~500億美元。沙特特別重視農業。全國有可耕地3200萬公頃,耕種面積360萬公頃。在中東地區各國中,沙特的國內生產總值最高,在發展中國家裡堪稱高水平。沙特以石油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石油部門在沙特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其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30%以上。沙特出口以石油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90%,石化及某些工業產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漸增加。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等消費品和化工產品。沙特是高福利國家。實行免費醫療。貨幣名稱:沙特里亞爾。

問題三:原油產量最大的國家是那些國家? 界石油資源分布各地:中東波斯灣沿岸,北美洲,歐洲及歐洲大陸,亞太地區等。西亞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豐富,石油產量及其輸出量最多的地區,這個地區的石油產量往往是世界總產量的1/4,石油儲量是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沙特 *** 、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世界上重要的產油國。俄羅斯不僅石油儲量豐富,而且近幾年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家

問題四:產石油最多的國家是那個國家 應該是俄羅斯。
這是2014年數據。

問題五:世界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是哪個 以前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一直都是沙特 *** ,現在已經被委內瑞拉超過,委內瑞拉成為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
今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今年委內瑞拉已探明石油儲量為2965億桶,佔全球18%,超過沙特 *** 成為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第一大國;沙特 *** 為2654億桶,佔全球16%,加拿大緊隨其後,為1752億桶,佔11%。
所以,現在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是委內瑞拉!
希望對您有幫助!

問題六: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多是哪一個國家?CO 記得原來一直是沙特,前幾年查韋斯曾宣稱委內瑞拉將是世界首位,可信度要打折。現在許多說的算上海洋石油儲量,很難說
已知最大的常規石油儲量在沙特,約2670億桶/375億噸;與沙特儲量規模相仿的還有加拿大阿爾伯達油砂和委內瑞拉奧利諾克重油帶,儲量分別是1790億桶和2000+億桶---來源網路
俄羅斯,沙特石油不少沒錯但地太少總量還是有限的,俄羅斯雖沒沙特那樣高質量易開採的石油但總量上還是佔有優勢的---來源網路

問題七:非洲石油產量最多的國家是哪一個 奈及利亞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探明石油儲量佔世界第9位。自1970年代以來,石油出口逐漸成為該國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目前,奈及利亞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是世界第12大產油國和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出口收入占出口總收入的98%,占國家總收入的83%。

問題八:世界石油儲量最多是哪一個國家 截至2012年,世界各國的石油已探明儲量的排名。委內瑞拉2965億桶,力壓沙特排名第一。

問題九:石油儲備最多的國家 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曾今公布了世界上石油儲量前十個國家最新排名,有關統計數字如下:
1、沙特 ***
已探明儲量:2667億桶
每日總產:1070萬桶
原油日產量:926萬桶
日消費:229萬桶
出口到美國(2007年): 149萬桶
2、加拿大
已探明儲備:1785.9億桶
每日總產:335萬桶
原油日產量:259萬桶
日消費:226萬桶
出口到美國(2007年): 245萬桶
3 、伊朗
已探明儲量:1384億桶
每日總產:417萬桶
原油日產量:405萬桶
日消費:180萬桶
沒有出口到美國(2007年)
4 、伊拉克
已探明儲量:1150億桶
每日總產:239萬桶
原油日產量238萬桶
日消費:63.8萬桶
出口到美國(2007年): 48.4萬桶
5、科威特
已探明儲量:1040億桶
每日總產:274萬桶
原油日產量:259萬桶
日消費量32.5萬桶
出口到美國(2007年): 18.1萬桶
6、阿聯酋
已探明儲量:978億桶
日總產量:305萬桶
原油日生產:268萬桶
日消費:46.3萬桶
出口到美國(2007年):1萬桶
7 、委內瑞拉
已探明儲量:870.3億桶
總日產量:264萬桶
日原油生產: 392萬桶
日消費:76萬桶
出口到美國(2007年):136萬桶
8 、俄羅斯
已探明儲量:600億桶
總日產量:979萬桶
原油日產量936萬桶
日消費:290萬桶
出口到美國(2007):41.4萬桶
9、利比亞
已探明儲備:415億桶
總日產量:188萬桶
原油日生產:174萬桶
日消費:27.3萬桶
出口到美國(2007):11.7萬桶
10 、奈及利亞
已探明儲量:362億桶
總日產量:216.8萬桶
原油日產量:216.5萬桶
日消費:28.6萬桶
出口到美國(2007):113萬桶...>>

問題十: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多的國家是哪些 世界10大石油出口國 根據歐佩克最新統計,分別是: 1、沙特 2、俄羅斯 3、伊朗 4、科威特 5、奈及利亞 6、瑞典 7、阿聯酋 8、印度尼西亞 9、巴西 10、伊拉克

㈥ 石油交易佔中東經濟大概多少百分比 石油交易對於中東的國家有多重要請舉出具體例子和資料出處。

以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長期世界第一的沙烏地阿拉伯為例:
2012年沙特石油出口量將超過26.8億桶,價值達1.089萬億沙特里亞爾,收入同比增長5.6%。石油出口增加可實現約1700億美元貿易盈餘,石油收入占沙特總收入的88%。

對於國民收入比重如此之高的石油出口,資源枯竭給中東經濟帶來的影響無疑是毀滅性的,然而這個假設在目前來看還不太實際,因為中東地區還有大量未探明的油氣儲量,未來開采年限不可預估。

更為實際的問題是中東各國本國的能源消費,由於中東地區氣候炎熱,需要大量的電力來保證公共設施、居民和工業設施的正常運作,而基本上中東各國的發電燃料均為石油和天然氣。不斷增長的國內需求目前已經超過了其石油增產額度,並不斷擠占其能源出口量。美國某能源投資網站甚至預計到2030年前後沙特會成為石油進口國。

如果上述假設真的發生,且中東國家不著力發展新能源和其他支柱產業(目前看還沒有跡象,沙特除石油工業外唯一重視的就是農業)。一旦石油出口收入大幅縮水,則會導致公共設施無法正常運作,人民福利大幅下降,人口和資本大量外逃等等社會動盪問題,最後導致國家分裂、政權更替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㈦ 世上最大的石油出產國是哪個國家

截至2019年,最大的石油出產國是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以「石油王國」著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銷售量最多的國家之一。1984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50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 34885億立方米。石油收入是國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1981年石油產量達 4.9億噸,收入1032億美元。

1983年以來,受石油價格下跌影響,產量和收入銳減,1985年產量為1.65億噸,收入340億美元。巨額石油收入使沙烏地阿拉伯從傳統的落後的農牧業經濟迅速向以石油工業為基礎的經濟結構轉變,到70年代已成為世界上人均國民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

1984年國內生產總值約1090億美元,人均收入 30000美元。沙特政府利用石油收入,制定了龐大的經濟發展計劃。沙特政府實行經濟多樣化政策,重點發展現代工業和基礎工業,以逐步改變單純依賴石油收入的狀況,建立現代化、多樣化的國民經濟體系。

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繼加拿大之後第二大的已探明石油的儲備國(擁有全球已勘探石油總量的24%),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主要成員國。石油產業的收入佔全國總收入的大約75%,GDP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

GDP的大約40%來自於私有經濟。在1999年OPEC與其他石油輸出國調漲油價期間,沙烏地阿拉伯是主要的推動者,在這期間OPEC的成員成功地通過減少石油產量將石油價格推高到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高水平。

(7)中東石油收入多少億擴展閱讀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簡稱「歐佩克」。

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歐佩克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現在,歐佩克旨在通過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價格波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上石油價格的穩定,保證各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㈧ 為什麼稱中東為「世界石油寶庫」

中東素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其石油蘊藏量之豐、油質之好、開采成本之低、運輸之便捷,令世界其他地區難以望其項背.據2003年的數據統計,全世界石油探明蘊藏總量為1734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儲量就有1066億噸,占將近2/3.而且,中東地區也是世界上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其探明儲量佔世界的1/3以上,中東石油儲量的98.3%集中在海灣及其周圍100萬平方千米的范圍內,也就是號稱「世界油極」的阿拉伯—伊朗石油沉積盆地,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等海灣八國是世界上主要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據美國《油氣雜志》2003年的數據顯示,在這一范圍內的各主要產油國中,沙特的石油剩餘探明儲量佔世界總剩餘探明儲量的20.49%,伊朗佔9.94%,伊拉克佔9.09%,阿聯酋佔7.73%,科威特佔7.62%.此外,海灣地區的石油油質好,以經濟價值較高的中、輕質油為主.在生產成本上,由於地質條件好,海灣開采一桶石油的平均成本僅需2美元/桶;而在北美和歐洲為11美元/桶;非洲7美元/桶;南亞6美元/桶;中國14美元/桶.在運輸方面,中東地區被稱為「五海三洲之地」,亞、非、歐三大洲在此交匯,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形成環抱之勢,油田距離海岸線一般不超過100千米,海陸運輸都極為便利.
二戰後,中東各國逐漸擺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取得了政治獨立,民族經濟也開始進入獨立發展的階段.70年代以後,中東產油國通過兩次大幅度提價,不僅有力地支持了前線阿拉伯國家的反以斗爭,而且有效地維護了自身的經濟利益,為自己帶來了滾滾財源——「石油美元」.目前18個中東國家中有8個國家人均GDP超過了一萬美元,除以色列外,都是海灣產油國.
2002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一路走高,使遭受亞洲金融危機和「9·11」後世界經濟低迷雙重打擊的中東經濟迎來了久違的暖春.2003年,阿聯酋國內生產總值較2002年增長了12%,達到800億美元.2004年,伊朗經濟增長率達到5.6%,沙特達到5.2%,均高於同期世界的平均水平.沙特、阿聯酋等海灣合作委員會六國2004年的石油出口收入達1800億美元,給各國帶來約600億美元的財政盈餘.2005年,國際油價一度曾達到創紀錄的70美元/桶,更是讓一些中東國家賺得盆滿缽滿.
石油作為「工業的血液」,對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的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中東地區作為世界石油資源儲藏量最豐富的地區,自然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能源爭奪的主戰場.目前,美國、西歐和日本對海外石油的依存度分別為51%、60%、99%.其中,美國的25%,歐洲的60%,日本的80%以上的石油進口都來自中東.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但也是消費能源最多的國家.據悉,美國平均每天消耗掉石油近2000萬桶,約佔世界總需求量的1/4.世界石油市場上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對美國經濟帶來程度不同的影響.另外,誰在中東確立了主導地位,誰就等於控制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命脈.

㈨  中東和北非的經濟合作組織

中東和北非是世界上油氣儲產量最豐富的地區,發達國家為了獲取這里的油氣資源不惜動用各種手段,為了捍衛石油利益和與發達國家相抗衡,中東北非的許多國家聯合成立並加入了許多該地區的多個組織。

一、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為了捍衛石油資源利益而與發達國家抗衡,1960年9月10日,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960年9月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1962年11月6日,歐佩克在聯合國秘書處備案,成為正式的國際組織。

它是一個自願結成的政府間組織,對其成員國的石油政策進行協調、統一。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最大限度地維護成員國的石油權益;確保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確保生產國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有效地、節約地和正常地向消費國供應石油,並使他們在石油業的投資中得到公平的收入。隨著時間的推移,歐佩克的政策重點也在一直發生變化,包括:協調歐佩克各成員國的石油生產立法,特別是在特許權制度和稅收方面要統一協調;組建國家石油公司與跨國公司相抗衡;通過國家公司購買股權在外國石油公司中獲得參股權;提高與石油有關的稅收;對外國石油公司實行國有化;與外國公司締結服務合同和供應合同;統一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為避免石油生產供過於求,確定各成員國的生產限額。歐佩克的成立不僅保衛了石油生產國的利益,而且在石油領域的每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都對世界政治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歐佩克大會是該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各成員國向大會派出以石油、礦產和能源部長(大臣)為首的代表團。大會每年召開兩次,如有需要還可召開特別會議。大會奉行全體成員國一致原則,每個成員國均為一票,負責制定該組織的大政方針,並決定以何種適當方式加以執行。大會審議通過對來自任何一個成員國的理事的任命,並選舉理事會主席。歐佩克理事會類似於普通商業機構的理事會,由各成員國提名並經大會通過的理事組成,每兩年為一屆。理事會負責管理歐佩克的日常事務,執行大會決議,起草年度預算報告,並提交給大會審議通過。理事會還審議由秘書長向大會提交的有關歐佩克日常事務的報告。

歐佩克組織條例要求該組織致力於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因此,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歐佩克將增加其石油產量,以阻止石油價格的飆升。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也有可能依據市場形勢減少石油的產量。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其成員除原來的五國外,又增加了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阿聯酋、卡達、加彭、厄瓜多等13國。歐佩克總部設在維也納。1992年厄瓜多退出歐佩克,1995年,加彭退出歐佩克。經過2003年的美伊戰爭,薩達姆下台後,美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輸出權,實際上,目前歐佩克的真正會員國就剩下10個。

二、海灣合作委員會

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錢學文,2000)由沙特、阿聯酋、科威特、卡達、阿曼和巴林六國於1981年5月成立。旨在加強成員國之間各領域的協調與合作,推進一體化進程。總秘書處設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最高權力機構為最高理事會,由成員國元首組成,主席由各國元首輪流擔任,任期一年。

六國主要資源為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儲量500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45%,天然氣儲量25.6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16%。2001年GDP總值3300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2370億美元(中國外交部網站,2003)。六國政治、經濟體制相似,王室聯系緊密,在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方面有共同的利益,是中東地區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組織。

GCC六國處於東西兩半球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北與伊拉克、約旦接壤,南與葉門及阿拉伯海相鄰,東靠阿拉伯灣,西瀕紅海。境內絕大部分是沙漠,屬熱帶沙漠氣候。

GCC六國的自然條件和單一的資源狀況形成了單一的石油經濟結構。石油工業是六國的支柱工業,石油產值約占其GDP的30%,石油收入占其財政收入的70%。沙特石油儲量2615億桶,佔全球總儲量25%,居世界第一,年石油收入500億美元;阿聯酋980億桶,佔10%,居世界第三;科威特965億桶,佔9.6%,居世界第四。卡達天然氣儲量8.8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

為改變這種單一型經濟模式,GCC六國在經濟來源多樣化方面也取得一些進展。各國投巨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灌溉農業,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積極鼓勵發展加工業與金融、保險、旅遊等服務業。

對外貿易在GCC六國的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於其單一的經濟結構,除了石油和石化產品外,其他生活和生產所需大都依賴進口。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約2400億美元,主要出口國家為美國、日本、歐盟、韓國、東南亞等國,主要進口國家為歐盟、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國。

在GCC六國的出口產品中,石油出口佔90%以上,其餘為化肥、化工原料等;進口產品主要是機械設備、家用電器、糧油產品、紡織品、服裝、輕工產品等。

GCC六國貿易條件好,無外匯管制,關稅較低(一般關稅為4%~12%),進口無限制、無配額。

六國還決定於2010年發行統一貨幣。

三、中東北非經濟會議

1991年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後,中東和談取得了重大進展。巴勒斯坦和約旦相繼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協議,阿以關系出現重要轉變。中東、北非地區國家普遍希望藉此機會加強彼此間的經濟交往與合作,振興國家經濟,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和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發起召開中東、北非經濟首腦會議。

第一屆中東、北非經濟首腦會議於199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美國和俄羅斯總統任名譽主席,摩洛哥哈桑二世國王任大會主席。61個國家的官方代表團以及1100多名企業家和經濟界人士共2000多人與會。大會議題為「中東和北非:和平與經濟發展新夥伴」。大會舉行了地區投資環境、資本市場、基礎設施、旅遊、水資源、農業和約旦河谷開發等專題小組討論會。會議通過了《卡薩布蘭卡宣言》。會議同意建立四個地區機構:①建立中東、北非開發銀行,設立專家小組研究建行等地區籌資機制。②建立地區旅遊委員會。③建立地區私人企業商會和商務管理理事會。④大會決定設立指導委員會和秘書處。

第二屆中東北非經濟首腦會議於1995年10月29日至31日在約旦海珊國王主持下在約旦首都安曼舉行。這次首腦會議是由美國和俄羅斯聯邦共同發起的,得到了歐洲聯盟、加拿大和日本的支持。54個國家的官方代表團和400多家各國公司企業的代表,共約140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就地區投資環境、地區貿易集團、經貿政策、人力資源、私有化、證券市場、經濟特區、資本市場、中小企業作用、旅遊、貿易資助和水資源等方面舉行了十五場專題小組討論會。會議通過了《安曼宣言》。《宣言》強調要促進擴大私營部門對地區的投資,增強國營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能夠確保實現上述目標的合作,以及努力加強地區合作和發展。會議就建立中東北非開發銀行、地區旅遊委員會和地區實業委員會,啟用經濟首腦會議的行政秘書處等達成協議。作為對卡薩布蘭會議建議的地區機構的補充,多邊和平談判協調委員會決定在安曼建立一個常設性的地區經濟機構——地區經濟發展工作小組監控委員會秘書處,以促進和加強中東與北非地區的經濟合作。

第三屆中東北非經濟會議於1996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埃及開羅舉行。由於1996年5月內塔尼亞胡上台後執行強硬政策,使阿拉伯國家認為,以新政府缺少合作誠意,因此,對此次會議持消極態度。會議由首腦會議降格為經濟會議。此次大會的經濟色彩較前兩屆濃重。會議由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主持。來自中東、歐洲、美洲的87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團、52個國際、地區組織負責人及2600名企業家共4600人出席了會議。會議主題是建設未來、創造適宜的投資環境。以和平與發展、經濟氣氛、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投資和二十一世紀的中東北非國家等主題舉行了全體會議。就私有化、政府在發展經濟中的職能、水、BOT項目、金融貨幣等舉行了三十多場專題小組討論會。會議通過了《開羅宣言》。

第四屆中東北非經濟會議於1997年11月16日至18日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此次會議是在內塔尼亞胡政府繼續執行強硬政策,中東和平進程嚴重受挫,多數阿拉伯國家堅持在以不做讓步的情況下拒絕繼續同以進行經濟合作的形勢下召開的。埃及、沙特、摩洛哥等主要阿拉伯國家堅持將與會同巴以和談取得進展掛鉤,並最終抵制了此次會議。僅有阿曼等少數阿拉伯國家出席。各國與會級別較前降低。卡達埃米爾哈馬德主持了會議。會議主題為:「為2000年後的經濟、貿易發展建立一種新型公營、私營夥伴關系」。大會以中東北非地區21世紀展望、經濟政治改革、天然氣及基礎設施戰略、私有化為主題舉行了五次全會,還以水資源、石油及天然氣、巴勒斯坦經濟、糧食與農業等專題組織了三十九場研討會,並舉行了多次合作項目發布會。會議通過了《多哈宣言》。

四、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Union Maghreb Arabe-UMA)

1989年2月17日,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利比亞、茅利塔尼亞5國發起組織了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簡稱馬盟)。1994年11月,埃及正式要求加入馬盟,但馬盟迄今未審議埃及的要求。其宗旨是在尊重各成員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前提下,加強馬格裡布地區國家之間經濟互補合作,實現經濟一體化;在外交和國防領域協調立場,維護本地區利益,最終實現阿拉伯統一。

馬盟最高機構是元首委員會,由成員國元首組成,每年舉行一次例會,執行主席由各國元首輪流擔任,任期一年。會議主席由元首輪流擔任並在委員會休會期間任馬盟執行主席。外長理事會由各成員國外長組成,負責審議後續工作委員會和各部長專門委員會提交的工作報告,為元首會議作準備,並列席元首委員會例會。後續工作委員會由成員國負責馬格裡布事務的國務秘書組成,負責落實元首委員會的決議。部長專門委員會現有糧食安全、財政經濟、人力資源和基本建設4個專門委員會。

組織機構中常設秘書處:原為總秘書處,由各成員國一名代表組成,常設秘書處設在摩洛哥,秘書長任期為三年,可連任一屆。有咨詢委員會:即馬盟議會,設在阿爾及利亞,由成員國各20名立法代表組成,其主要職責是對元首委員會作出的決議、計劃提出意見,並就馬盟活動和實現目標提出建議。馬盟法院:由成員國各兩名法官組成,設在茅利塔尼亞。科學院和大學,將設在利比亞。馬盟與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馬爾他5國有對話關系(稱「5+5」會議)。

馬盟成立後至1994年共舉行6次元首會議,在地區一體化進程方面取得一定進展,通過了聯盟行動綱領,提出1995年實現關稅同盟和2000年建立經濟共同市場的發展戰略,並簽訂了大量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協議。但受諸多問題困擾,1995年以來,馬盟活動基本停頓,迄今未舉行過首腦會議。

盡管馬盟建設進展緩慢,但馬盟各國都認識到,唯有聯合自強才能應付國際劇變的挑戰,因此各國都不願放棄聯合。1998年2月馬盟成立9周年之際,各成員國元首互致賀電。1999年5月,馬盟後續委員會第35次會議在阿召開,會議確定10月在阿召開第18次外長理事會,並於年底前在阿舉行馬盟第7次首腦會議,但上述兩會至今尚未召開。

北非馬格裡布的石油天然氣的儲量也是十分豐富的,同中東、前蘇聯地區同屬於「石油心臟地帶」,在國際油氣版圖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

五、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LAS)

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議下,7個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伯聯盟憲章》,阿拉伯國家聯盟正式成立,簡稱阿拉伯聯盟或阿盟。其宗旨:密切成員國間的合作關系,協調彼此間的政治活動,捍衛阿拉伯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全面考慮阿拉伯國家的事務和利益,各成員國在經濟、財政、交通、文化、衛生、社會福利、國籍、護照、簽證、判決的執行以及引渡等方面進行密切合作。成員國相互尊重國家的政治制度,彼此之間的爭端不得訴諸武力解決,成員國與其他國家締結的條約和協定對其他國無約束力。

阿盟共有成員國22個(1999年),它們是:阿爾及利亞、阿聯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地、卡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沙特、蘇丹、索馬里、突尼西亞、敘利亞、葉門、伊拉克、約旦、葛摩。

阿盟憲章規定,阿盟總部的永久地址為開羅。阿盟的主要負責人為秘書長艾哈邁德·伊斯馬特·阿卜杜勒·馬吉德博士(Dr.Ahmed Esmat Abl Maguid),埃及人,1991年5月15日當選。1996年3月14日在阿盟第105次外長會議上蟬聯。從當年5月算起,任期5年。

阿盟組織機構:①理事會:最高權力機構,由全體成員國代表組成。②聯合防禦理事會。理事會致力於統一各成員國的防務計劃,為加強其軍事力量而開展合作。③經社理事會。致力於實現阿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定的目標,並有權建立或取消任何專項組織,負責監督其運作情況。④秘書處:它是阿盟的常設行政機構和理事會及各專項部長理事會的執行機構。⑤首腦會議:1964年起開始舉行,商討地區性重大問題。2000年10月21至22日,阿拉伯國家特別首腦會議在開羅召開,決定每年定期舉行阿國首腦會議。其他組織機構有:聯合防禦理事會,經社理事會,阿拉伯內政部長理事會,阿拉伯衛生部長理事會,阿拉伯社會事務部長理事會,阿拉伯住房部長理事會,阿拉伯青年部長理事會,阿拉伯新聞部長理事會,阿拉伯經濟統一理事會,阿拉伯教育、文化和科學組織,阿拉伯工業發展組織,阿拉伯農業發展組織,阿拉伯國家民航理事會,阿拉伯國家廣播聯盟,阿拉伯勞工組織,阿拉伯通訊衛星組織等。

㈩ 中東地區油氣資源儲量分布

(1)中東地區油氣資源豐富,但石油儲量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中東地區石油資源量約為1840億t,約佔全球1/3;天然氣資源量約為128萬億m3,約佔全球1/4。其石油資源量主要分布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阿聯酋和科威特,這5個國家擁有的石油資源量約佔中東地區總量的94.8%。其天然氣資源量主要分布在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酋和伊拉克,這5個國家的天然氣資源量約佔中東地區總量的93.4%。過去10年間,中東石油儲量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06年達到歷史高峰1036億t,2007和2008年連續兩年出現小幅下降,2008年為1033億t,主要原因是伊朗石油儲量下降了0.43%(圖6.1)。中東地區的天然氣儲量呈增長態勢,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率高達3.2%,2008年為75.9萬億m3,同比增長2.3%;主要來自伊朗(5.3%)和沙特(3.6%)的增長(圖6.2;表6.1)。

(2)中東油氣勘探開發活動持續活躍,資源發現規模遠大於其他地區

1999~2008年,中東地區動用鑽機總數年均增長4.6%,呈逐年增長態勢。2008年月均動用鑽機總數增至2437台。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動用鑽機總數明顯下降,前9個月月均動用鑽機數減至1681台,較上年下降了31%。2008年共獲得39個油氣發現,獲油氣可采儲量4.5億t油當量。伊朗和沙特的發現油氣儲量佔地區總量的94.5%(如表6.1所示)。2009年前9個月,中東地區共獲得14個油氣發現,新增油氣儲量5.3億t油當量,平均發現規模0.4億t油當量,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704萬t油當量。最大石油發現是伊拉克沙漠地帶的Miran West 1發現(2.7億t),最大天然氣發現是以色列深水的Tamar1發現(1472億m3)。

圖6.1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石油儲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

圖6.1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天然氣儲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

表6.1 2008年中東地區勘探開發數據一覽表

續表

(3)石油產量增長受到限制,天然氣產量增長強勁

2000年以來,中東石油產量的年均增長1.18%,略高於1.05%的世界平均速度(圖6.3)。中東地區石油產量長期充當著世界石油供需平衡的調節器。2000年以來,中東石油產量有5年為正增長(2003~2006和2008年),3年為負增長(2001~2002和2007年),2003漲幅最大(7.7%),2002年跌幅最大(-6.3%)。2008年中東地區石油產量達到12.5億t,同比增長4.0%。石油增產主要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分別增加2110萬t和1410萬t。中東地區石油儲采比接近80,全球石油剩餘產能幾乎全部集中在中東地區,產量增長潛力很大。但受O PEC產量配額限制,伊拉克戰爭和對伊朗制裁等因素的影響,這種資源潛力沒有充分發揮。伊拉克計劃通過近期與外國石油公司簽訂的合同,在7年內將石油產量從目前的1.2億t提高到6.0億t。但在2012年前將不會出現大幅增加。預計隨著世界石油需求的回升,兩伊情況的逐步好轉,以及非歐佩克國家產量增長乏力,需要中東增加石油供應,其產量將有可能快速提高。

圖6.3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石油產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

中東地區天然氣探明剩餘儲量約佔世界的41%,產量只佔12.4%,發展潛力巨大。進入新世紀以來,中東天然氣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1999~2008年中東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率高達7.7%,遠高於同期全球3.1%的年均水平(圖6.4)。2008年,中東天然氣產量3811億m3,同比增長6.3%。自2004年以來,受到美國和歐洲加快從中東引進LNG計劃和快速上升的國際氣價影響,國際大石油公司紛紛投資中東LN G項目。卡達天然氣產量以年均19.5%的速度提高,2008年達到766億m3,同比增長20.9%。天然氣產量增長主要來自卡達,增產134億m3。2009年,卡達有3條液化能力均為780萬/t年的LNG 生產線投產。預計卡達LNG年產量在2009年底將達到6000萬t,並在2010年底達到7700萬t。但是,2009年以來出現新的變化,美國國內非常規天然氣產量快速提高,對外需求減少;經濟不景氣使歐洲對中東天然氣的需求下降,加之氣價下跌,未來中東天然氣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增長勢頭,將取決於全球供需狀況的變化。

圖6.4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天然氣產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