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做好一名石油工人
首 先,要做事,先做人,忠於自己的事業。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對員工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誠」「信」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嚴。企業把員工的誠信度看成第一 素質要求,很多企業極力營造一種人文關懷的氛圍,就是要為企業培養出集「專業技能與誠實可靠」為一體的敬業員工。因此當一名員工必須要先忠於自己的事業, 忠於自己的企業才能有所發展。長慶油田就是一家擁有良好企業文化氛圍的大公司,這不能不成為我為之努力奮斗的首要動力。只要通過努力,公司與我一定會有一 個美好的明天。
其次是「通過嚴格遵守紀律來培養自尊,自信和責任感」。對於企業組織而言,紀律是重要的事情,是其能否生存的最基本前提。長慶油田有著規范的制度我會時時警紀每一款內容來約束完善自己,將自己的內在素質不斷提高。
再者「在單位上不斷學習掌握新的技能」對於石油行業的專業知識我現在還只有一個初步的認知,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還非常多。在我以後的工作中我必將還是一個對知識充滿渴望的學生,每天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積累,才能滿足長慶對專業人才的要求,才能跟上集體發展的腳步。
最後是「勇於承擔責任」。在工作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麻煩。因此必須發揮自己的才智,盡力解決,盡可能把工作乾的更好,不把問題留給上級。工作中出了錯,不管是由於上級指揮無方還是自己工作不力,都應主動勇敢的承擔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
曾 經穿梭過不同職場的我,如今堅定的選擇了長慶油田,無怨無悔。或許會有人在我耳畔說:那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荒涼之地。可是,比起老一輩的石油工人在荒野里開 墾石油的場景,我們將要受的苦又算什麼呢。長慶油田良好的企業氛圍,完善的企業保障制度。是令多少莘莘學子嚮往的工作單位,若不是因為我們的父輩為石油奉 獻一生的代價,我們會有這樣的機會跨入石油的大門嗎。我感嘆人生,但我更懂得珍惜現在所有的一切,人這一生都是在奮斗與拼搏中去充實和完善自己,在我即將 跨入25歲這個黃金年齡的時候我會比任何人更努力去開創自己的事業。所以我要先做一名合格的員工,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對待我們與生俱來的使命,去完成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貳』 大慶油田的王進喜,為何為成為石油行業的英雄人物
石油對生產生活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大慶油田沒有被發現之前,西方國家一直堅持中國無油論。好在我們發現了大慶石油,並且在王進喜等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努力下,1960年底,就生產出來90多噸原油,這是我國石油行業第一次重大突破。王進喜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也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因而王進喜成為了石油行業的英雄人物。
王進喜的事跡被傳出去之後,他被授予了“勞動模範”的稱號,他帶領的鑽井隊也成功鑽井,1960年年底,大慶油田就產出了石油,由此也開創了中國石油的新局面。王進喜也激勵了千千萬萬的石油工人,大家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他們是石油行業的英雄。
『叄』 講我國石油故事
我國石油故事:
鐵人王進喜那個時代的石油工人,為了一個崇高而朴實的理想--打出石油,他們人扛肩扛,端井打水,用肉體和鋼鐵相撞,為了石油,他們跳進泥漿池中,用身體壓住了井噴;為了石油,他們風餐露宿,日夜堅守在井架下,連家都不回;為了石油,他們承受著飢餓和死亡的威脅,展示了民族的自尊和骨氣,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在目睹了腿傷未愈的王進喜又跳進寒冷的泥漿池中,終於制服了井噴後一聲贊嘆脫口而出:「你真是個鐵人啊」,正因為如此,鐵人的稱號才顯示出了無上的光榮和自豪,而王進喜也更加值得世人尊敬。
『肆』 石油工程第一師白手起家奠基石油聲名遠播,這支部隊是怎樣產生的請與介紹
1950年5月,漢中軍分區和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合並,師長張復振和政委張文彬兼漢中軍分區司令員和政委。在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發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19軍57師成建制改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1952年8月1日,57師在漢中北校場舉行隆重的「石油師」命名典禮和誓師大會。「石油師」整編成3個團,一團去延安棗園學習鑽井技術,二團赴玉門學習基建工程,三團在漢中就地訓練汽車駕駛。半年過後,「石油師」官兵全部奔赴石油戰線,成為當時石油工業的生力軍。當時全國所有石油工人加在一起不到1萬人,『石油師』為石油戰線增加了近8000名鋼鐵戰士。
第19軍第57師下轄3個團:
169團的前身是1942年2月由212旅所屬三個團合編的太岳軍區212旅兼第4軍分區第54團,1943年3月改稱212旅兼太岳軍區第3軍分區54團,1945年12月5日編入新組建的太岳軍區第24旅為第72團,1946年初改稱太岳軍區獨立旅3團,1947年5月12日隨所在旅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為第12旅36團,1948年6月7日改稱陝南軍區第12旅36團,1949年5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57師169團。1952年8月,169團改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1團,即棗園鑽井教導團。石油工業部鑽探局主要以石油1團發展而來。
170團的前身是45年7月17日起義的楊虎城舊部第38軍第17師50團,46年9月編入西北民主聯軍仍為第38軍17師50團,1947年8月隨所在軍編入陳謝兵團,1948年6月7日改稱陝南軍區第17師50團,49年5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57師170團。 170團改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2團,主要承擔了玉門油田的基本建設,新建了玉門煉油廠的潤滑油廠、制蠟廠、瀝青廠,改擴建了真空廠、蒸餾廠、裂煉廠,使玉門煉油廠成為一個裝置齊全,年加工原油50萬噸的煉油廠,玉門油田配套為一個年產140萬噸的新中國最大的油田。石油二團為大慶油田會戰、遼河油田建設、大慶乙烯工程、中國第一條克-獨長輸管道建設提供大量人才。
171團的前身是1948年2月陝南軍區第4軍分區組建的鄖白獨立團,1949年1月5日改稱陝南軍區兩鄖軍分區鄖白獨立團。170團改編為石油工程第1師第3團,1953年10月,與西北石油管理局運銷公司的運輸部分合並,在酒泉成立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第一支運輸隊伍-玉門油礦運輸處。1957年4月,以這支部隊為基礎,組建了石油工業部運輸公司,部分發展為石油工業部管道局。
從此以後,曾經在晉冀魯豫烽火前線接受抗戰洗禮的英雄隊伍,經過鄂豫陝等地區解放戰爭考驗的威武之師,走入了石油大軍的行列。當年近8000名幹部戰士,以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以無堅不摧的創業精神,打造了一支「有高度組織紀律性的戰斗隊」和「熟練技術的建設突擊隊」,為中國石油事業輸送了大批優秀的幹部和技術人員。「馳騁疆場攻關奪險推翻三座大山打先鋒,轉業石油覆地翻天建設四化強國創基業」。歷經半個多世紀艱苦卓絕的拼搏奮斗,石油師指戰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為中國石油石化發展壯大建功立業,已經成為威名遠播國內外石油戰線的百萬雄師,即今中國石油集團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總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總公司所屬企業。
『伍』 王進喜身先士卒,口中喊著勞動號子是什麼
口中喊著勞動號子:「石油漢子,呦嘿,一聲吼啊,呦嘿!地球也要,呦嘿,抖三抖啊,呦嘿!」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中國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石油工人。
王進喜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玉門解放後成為一名新中國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人稱「鐵人」。
1970年4月,王進喜被確診為胃癌晚期。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因胃癌醫治無效不幸病逝,終年47歲。
2009年9月10日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用身體制服井噴
1960年3月,他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發揚「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為結束「洋油」時代而頑強拼搏。他組織全隊職工把鑽機化整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奮戰3天3夜把井架聳立在荒原上。
打第一口井時,為解決供水不足,王進喜帶領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運水保開鑽。打第二口井時突然發生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決定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他不顧腿傷,帶頭跳進水泥漿池裡用身體攪拌,經全隊工人奮戰,終於制服井噴。
『陸』 中國石油師是怎樣產生的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57師指戰員挺進陝南,經過白河、馬盤山、牛蹄嶺等多次戰斗,解放了陝南進入漢中,師長張復振和政委張文彬率領部隊指戰員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反霸、肅特和剿匪的斗爭,漢中人民子弟踴躍參軍擁軍,為維護地方治安恢復生產而血沃秦巴山川。57師指戰員發揚延安艱苦奮斗精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國家創造財富,造福地方人民。1年多時間,開荒44935畝,修築水渠4950米,生產糧食290餘萬斤。57師在漢中開展「大生產運動」,不但進一步鍛煉了軍隊頑強的戰斗意志,而且更加密切了軍政關系增進了軍民團結。
1950年5月,漢中軍分區和解放軍第十九軍第五十七師合並,師長張復振和政委張文彬兼漢中軍分區司令員和政委。在57年前,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發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19軍57師成建制改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1952年8月1日,五十七師在漢中北校場舉行隆重的「石油師」命名典禮和誓師大會。「石油師」整編成3個團,一團去延安棗園學習鑽井技術,二團赴玉門學習基建工程,三團在漢中就地訓練汽車駕駛。半年過後,「石油師」官兵全部奔赴石油戰線,成為當時石油工業的生力軍。當時全國所有石油工人加在一起不到1萬人,『石油師』為石油戰線增加了近8000名鋼鐵戰士。
從此以後,曾經在晉冀魯豫烽火前線接受抗戰洗禮的英雄隊伍,經過鄂豫陝等地區解放戰爭考驗的威武之師,走入了石油大軍的行列。當年近8000名幹部戰士,以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以無堅不摧的創業精神,打造了一支「有高度組織紀律性的戰斗隊」和「熟練技術的建設突擊隊」,為中國石油事業輸送了大批優秀的幹部和技術人員。「馳騁疆場攻關奪險推翻三座大山打先鋒,轉業石油覆地翻天建設四化強國創基業」。歷經半個多世紀艱苦卓絕的拼搏奮斗,石油師指戰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為中國石油石化發展壯大建功立業,已經成為威名遠播國內外石油戰線的百萬雄師。
擴展閱讀:
1.1、金戈鐵馬憶崢嶸http://www.kjfpw.cn/bbs/viewthread.php?tid=1912&extra=page%3D1
2.2、1952年8月1日中國石油師在漢中北校場光榮誕生http://www.kjfpw.cn/bbs/viewthread.php?tid=1933&extra=page%3D1
3.3、中國石油師從漢中北校場整裝出發http://www.kjfpw.cn/bbs/viewthread.php?tid=1728&extra=page%3D1
4.4、大慶精神刻著「軍」字印章http://www.kjfpw.cn/bbs/viewthread.php?tid=1911&extra=page%3D1
5.5、中國石油師http://www.kjfpw.cn/bbs/viewthread.php?tid=1910
開放分類:
中國石油工程第一師
『柒』 石油工人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
石油工人說白了就是偏遠地方農村的野外工人。
不一定辛苦,但肯定艱苦。我的父母是石油工人,我的父親希望我也是石油工人,所以我是石油工人。石油工人幾乎都有風濕類疾病。
『捌』 20世紀60年代初,大慶石油會戰的英雄事跡
王進喜 ,甘肅玉門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玉門石油公司當工人,建國後歷任玉門石油管理局鑽井隊長、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隊長、大慶油田鑽井指揮部副指揮。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面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油田鐵人。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為石油戰線的勞動模範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車頂上背個大氣包,他奇怪地問別人:「背那傢伙幹啥?」人們告訴他:「因為沒有汽油,燒的煤氣。」這話像錐子一樣刺痛了他。王進喜後來說:「北京汽車上的煤氣包,把我壓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國家的壓力、民族的壓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們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
1960年春,我國石油戰線傳來喜訊━━發現大慶油田,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呈現在王進喜面前的是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鑽機到了,吊車不夠用,幾十噸的設備怎麼從車上卸下來?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奮戰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這就是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鑽機」。要開鑽了,可水管還沒有接通。王進喜振臂一呼,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場端了50噸水。經過艱苦奮戰,僅用5天零4小時就鑽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生產井。在重重困難面前,王進喜帶領全隊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苦幹5天5夜,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在隨後的10個月里,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和1202鑽井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在那些日子裡,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院;幾百斤重的鑽桿砸傷了他的腿,他拄著雙拐繼續指揮;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卻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井噴終於被制服,可是王進喜累得站不起來了。房東大娘心疼地說:「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鐵人」的名字就是這樣傳開的。王鐵人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於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
王進喜干工作處處從國家利益著想,他重視調查研究,依靠群眾加速油田建設,艱苦奮斗,勤儉辦企業,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建立責任制,認真負責,嚴把油田質量關。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和「大慶經驗」,成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
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共產黨人的楷模。他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玖』 中石油歷史
1.中國石油的歷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
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 *** 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 *** 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
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
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
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2.中石油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油集團、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品銷售、油氣儲運、石油貿易、工程技術服務和石油裝備製造於一體的綜合性能源公司。2008年,中國石油在美國《石油情報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綜合排名中,位居第5位,在美國《財富》雜志2008年世界500強公司排名中居第25位。2010年5月30日,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研究機構的報告顯示,中石油當前市值達到3293億美元(截至2010年3月31日),位居全球500強企業榜首,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
油氣業務:勘探與生產、煉油與化工、銷售、天然氣與管道;
工程技術服務:物探、鑽井、測井、井下作業;
石油工程建設:油氣田地面工程、管道施工、煉化裝置建設;
石油裝備製造:勘探設備、鑽采裝備、煉化設備、石油專用管、動力設備;
金融服務:資金管理、金融保險;
運輸服務:危化品運輸、特種大件運輸、涉外(國外)運輸,社會物流等;
新能源開發:非常規油氣資源、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
3.中國石油的由來
中國石油歷史上曾在編國家 *** 部門叫石油部,80年代從 *** 部門改為中央企業,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簡稱中石油負責陸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
中國石化成立較晚,從開始就叫中國石油化工公司,簡稱中國石化,從事原油煉制和石油化工。90年代後期,國務院按照上下游一體化和建立競爭機制的原則,將兩個特大型中央企業以及負責成品油銷售的中國石油公司一並打亂重組,大致按南北把石油勘探開發和原油煉制、石油化工以及成品油銷售上下游組成兩個新的公司,即現在的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慶次之松風介紹的上市情況翔實,現在的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是指後來的上市公司,原來的母公司依舊叫集團中國石化集團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
4.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本帖最後由 布拉萬 於 2009-8-18 10:47 編輯 《讀書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
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
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
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 *** 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 *** 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
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
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
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
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
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 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
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
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
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
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
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
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
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
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
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
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
5.石油開采歷史
石油最早的發現者、採集者和應用者就是聰明而富於進取心的古代中國人。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易經》中就有了「澤中有火」的記載,中國的第二部歷史著作《漢書》中則進一步明確指出「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在今陝西延安一帶,洧水為延水支流,中國古代石油的發現、開采和應用全在這一地區;也可以說,陝北地區是石油的搖籃。晉代范曄著《後漢書》說:「延壽縣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其大如籮,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更細致地描繪了石油的性狀和用途:「高奴縣有洧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