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二次石油危機的介紹
1978年底,伊朗政局動盪,之後又爆發兩伊戰爭,伊朗的石油產量因此大受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隨著產量劇減,全球市場上每天都有560萬桶的缺口。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1年的34美元,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出現。
『貳』 為什麼國際上有兩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人的贖罪日,阿拉伯人利用這個時機發動了打擊以色列、收復失地的新的中東戰爭。與此同時,阿拉伯產油國同外國石油公司集團進行提高石油標價的談判。10月14日談判破裂。10月16日,海灣五個阿拉伯產油國和伊朗的代表在科威特開會,決定單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標價提高70%。幾十年來國際石油資本寡頭壟斷集團控制石油市場價格的局面宣告終結。10月17日,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部長決定逐步削減對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石油供應量。美國沒有重視這一舉措,10月19日宣布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緊急軍事援助,這一舉動激怒了主要產油國。當天,利比亞首先宣布對美國禁運石油。10月20日,沙特等海灣阿拉伯產油國停止向美國供應石油。到12月,世界市場每天的石油供應量減少了500萬桶。12月下旬,歐佩克德黑蘭會議決定再次提高石油價格。
提價、減產和禁運同時發生,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1美元,兩個月後,到1973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二次危機(1979—1980年):1978年底,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國王統治的「伊斯蘭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應突然減少了500萬桶/日,再加上西方各國政府和石油公司競相在現貨市場上搶購石油,造成石油供應短缺,石油價格飛漲,從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緊接著,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襲伊朗。兩伊戰爭的爆發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度暴漲到每桶42美元。但由於1979年以來持續一年多的搶購,使西方國家有了較充足的石油儲備,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國石油產量,所以到1981年油價終於穩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歐佩克標價范圍內。
這兩次油價暴漲給發達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推動了發達國家在非歐佩克地區的石油勘探開發。因此,1982年以後,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了石油供大於求。
『叄』 歷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機有什麼共同點
三次石油危機的共同特點都是因事關中東戰略地位的各種問題而引起戰爭,導致油價飆升,沖擊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發展,使他們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或者呈現下降趨勢。三次世界危機的引爆點都在中東,都是中東擁有石油的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爭奪石油這一戰略資源而引爆。
第3次石油危機時發生在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的獨裁者薩達姆居然要吞並自己隔壁的石油產量大國科威特。伊拉克本來就是石油大國,如果再讓薩達姆控制了科威特,薩達姆便可以利用石油這一武器對西方國家發動攻擊,這是美國萬萬不願意看到的,所以1999年悍然發動了海灣戰爭。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憑借高精尖的武器優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消滅了伊拉克部隊,迫使薩達姆不得不被迫求和,撤出了科威特。
『肆』 史上石油危機有哪些
歷史上的「石油危機」,是因為原油供應銳減或原油在短時間內大幅漲價對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而導致的經濟危機。這樣的石油危機有3次。 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起因是發生於1973年的第四次阿以戰爭。為了報復在這次戰爭中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石油輸出國組織收回了石油定價權,實行石油減產並對西方國家採取石油禁運,這使得原油價格在短期內上漲4倍,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造成了石油恐慌以及經濟兩位百分數的下滑。 第二次石油危機開始於1978年底,當時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的伊朗發生了反西方伊斯蘭革命,伊朗的石油出口銳減直至最後停止,加之1980年開始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使原油價格增長近兩倍,使世界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停滯甚至衰退。 第三次石油危機開始於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隨著國際社會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生效以及日後的波斯灣戰爭,伊拉克石油出口嚴重受阻,對依賴石油進口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 這3次石油危機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的。目前世界市場上出現的石油漲價原因較復雜,主要表現在:第一,此次的石油漲價不是因為原油供應下降而起;第二,近幾年世界能源需求大幅增長;第三,存在國際石油期貨商的炒作。▲
『伍』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兩次石油價格飛漲曾引起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停滯和危機但為什麼近年的石油價格
70-80年代中, 兩次石油危機。這一時期, 國際石油市場供需狀況開始發生逆轉, 石油價格不斷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費國消費量日益上升, 但由於國內儲量有限, 生產很難有較大突破, 從
而造成供不應求, 需要從國際石油市場上進口石油,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已逐步由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另一方面, 由於中東主要石油生產國反對美國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中東政策, 自1973年開始兩次對這些國家採取「 石油禁運」 政策,從而導致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兩次大幅度攀升。兒大石油市場的價格都比前一時期明顯提高。1973一1979年, 每桶石油價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79一1985年進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過30美元的水平。
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放寬了對能源產業的限制,採取了多項措施鼓勵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如對乙醇的大力利用和開發。近年來,美國燃料乙醇加速發展,美國乙醇汽油消費總量已超過汽油消費總量的20%,全美玉米產量有12%用於生產燃料乙醇。加上現有的完備的石油戰略體系使得西方國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性不如以前。同時中東也接收到了以前的教訓,意識到了石油上漲會迫使主要消費國減少石油的出口。所以說這是雙方共贏的一個局面
我國從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進口量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受到國際石油市場的波動和影響。盡管尚未有遭遇大規模的石油危機,但供需矛盾日益加劇下高漲的油價與石油緊缺依然對我國生產生活以及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少影響,具體體現為:
1.石油短缺對工業與經濟的影響重大
石油作為用途廣泛的重要工業和化工原料,其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對於國家
經濟發展異常重要。目前我國已進入重工業化階段,與20世紀90年代初相比,
經濟增長對能源和石油的依賴度明顯增加。2003年我國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費彈
性系數比1991年提高了接近2倍;2003年我國石油消費比重達到22.7%比1991
年高5.6個百分點;2003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35%。嚴重石油供應短缺一旦發
生,將會對我國經濟和生產造成重大影響。
2.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導致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並可能會形成通貨膨脹作為工業社會的基礎性燃料與原材料,石油構成了工業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油價格的上漲伴隨著生產成本向消費成本的轉移,全社會物價水平就會提高,會加速通貨膨脹的形成。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本來就高於其他國家,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將使我國承受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只考慮油價因素,石油價格從30美元漲至60美元,CPI將上漲1.8個百分點,如果考慮我國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調整的不同步,上一次石油價格上漲也需要消化,那麼,國內物價的上升或許會更多。
3.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將影響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
在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漸提高的前提下,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上漲將打破
我國原有的貿易平衡。2004年,我國為石油價格上漲多支付了200億美元,而
當年的貿易順差總額為320億美元,如果不考慮為高價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匯。
2004年的貿易順差能夠達到520億美元2003年我國進口石油約9100萬噸。而
當年的平均油價每桶29.6美元,即使進口保持1億噸的水平,我國僅為高油價
支付需要200億美元。總之,在世界經濟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國際原油價格上漲
可能使我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
4.改變居民消費結構,抑制居民消費
石油價格越高,產品成本越大,價格也隨之提高,這將阻礙原有消費需求的擴大,新的消費需求熱點形成也將受阻。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汽車消費,油價升高使得居民購車的意願受到壓抑,許多人擔心買得起車,養不起車,因而選擇持幣觀望。高油價也會改變大眾的住房消費模式,但隨著油價的不斷上揚,房子和工作地點間的距離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旅遊業也因於油價持續上漲帶來航空、長途汽車等交通費用的上升而增加成本,進而影響到部分消費者的旅遊需求。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儲備的效益,不僅僅體現在對石油價格的平抑作用上,更應體現在對國民經濟和生產間接和潛在損失的彌補作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