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石油的真正價值是多少
中國石油明年25~30倍動態市盈率及中國石化的市場估值測算,中國石油上市後的合理估值區間為23~27.6元
② 中國油價歷史最高時候多錢一升呢
2018年10月份油價突破了歷史之最,個別地方現在95號的汽油更是出現了9.32元一升的價格,這已經突破了國內歷史油價的最高紀錄!我國的油價大大小小一共進行了十八次調整,其中上調11次,下調6次,擱淺一次。但是在這十幾次的調整中,漲幅遠遠大於下調的幅度。
石油價格猛漲應該說只是一種市場恐慌,但是結構性供應危機談不上。無論從短期或長期來說,流動性泛濫、美元弱勢及對美元貶值的預期,導致油價將持續上漲,低油價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應做好應對長期高油價的准備。
油價新機制
2016年1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消息,決定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設置調控上下限。調控上限為每桶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
即當國際市場油價高於每桶13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少提;低於4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降低;在40美元-130美元之間運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正常調整,該漲就漲,該降就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油價
③ 誕生不久的新中國 石油極其稀缺,每年消耗的石油百分之多少是依賴進口
我國原油供需及對外依存度
中國從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也就是說從那一年開始,石油的出口和進口相抵後,進口量大於出口量,成為石油凈進口國。
④ 石油的歷史發展是怎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應用石油的國家,宋代著名學者沈括,對中國古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知識方面提出了極其卓越的見解。他的見解比西歐學者最初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遺跡要早。有一次沈括奉命察訪河北西路時,發現太行山山崖間有很多螺蚌殼及如鳥卵之石,從而推斷這里原來是太古時代的海濱,是由於海濱的介殼和淤泥堆積而形成的,並根據古生物的遺跡正確地推斷出海陸的變遷。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發現和考察了鹿延境內石油礦藏與用途。他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 道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同時,蘇聯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末,美、蘇成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國際貿易開始在全球能源貿易中占據顯要位置,推動了能源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並動搖了煤炭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主體地位。二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舉足輕重。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為盟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者。
二戰後,美國一度掌握世界原油產量的2/3。從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世界能源版圖被稱之為「墨西哥灣時代」。王亞棟認為,「墨西哥灣時代」的形成發展期同時也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膨脹,最終在西方世界確立其霸權的時期。這一時期幾乎與美國國內的石油開發同步。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鞏固了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石油成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劑。
⑤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⑥ 中國石油有多少
我國歷次油氣資源評價結果
年份 石油資源量(億噸) 天然氣資源量(萬億平方米)
1987
787.46
33.6
1994
940
38.04
2006
1068
52.65
建國以來,我國先後進行了三次油氣資源評價。最近的一次是2004-2005年。目前,已取得的初步評價成果是:石油1068億噸,天然氣52.65億立方米。油、氣總資源量比1994年分別提高了14%和38%;油、氣可采資源量比1994年分別提高了40%和57%。
此次油氣資源評價顯示,我國陸上石油資源為822億噸,其中東部419.7億噸,中西部372.38億噸,南方25億噸;海上石油資源246億噸。剩餘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噸,而待發現探明的石油可采資源為68億噸,其中,東部25億噸,西部21億噸,中部3.4億噸,海域19億噸。
我國陸上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松遼、渤海灣、塔里木、准噶爾和鄂爾多斯(行情 資訊)五大盆地。海上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渤海,占海域的48.7%。
從新增可采儲量的趨勢看,1991~1995年,中國年均新增石油探明可采儲量1.23億噸;1996~2000年,年均新增1.58億噸;2001~2005年,年均新增1.86億噸;預計2006~2010年間年均新增1.8億噸左右。
據有關資料統計,2001~2005年新增儲量中,隱蔽型油藏由1991年-1995年間的30%左右增至66%;低滲儲層儲量由45%升至65%,深層(大於3500米)和復雜碳酸鹽岩油藏儲量由46%升至66%。預計這種趨勢將會繼續加大。
國土資源部最近公布的統計結果表明: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石油剩餘經濟可采儲量20.43億噸,天然氣剩餘經濟可采儲量24490億立方米。
⑦ 盤點建國初期中國石油的家底有多少
建國初期,中國的石油工業十分落後、十分薄弱。截至1949年10月31日,全國共有鑽機8台,全年鑽井9口,總進尺5000米,生產原油12.1萬噸(天然原油7.0萬噸、人造石油5.1萬噸)、天然氣1671萬立方米,原油加工總能力為17萬噸,實際加工原油11.6萬噸,生產石油產品12種,產品總量3.5萬噸,加工損失率16%。
⑧ 建國初期我國石油工業是什麼樣的情況
建國初期,我國經濟十分落後,百業待舉,加上帝國主義卡脖子、搞封鎖,油料供應極為緊張,城市裡跑的公共汽車不得已都背上了大煤氣包。看到這種狀況,石油地質戰線上的工作人員心裡特別難受,恨不得兩手扒出油來。那時,石油戰線上的同志只有一個信念:艱難困苦無所懼,一定要把油找出來。然而,華北平原這么大,到哪裡去找油呢?這可真是大海撈針。
當時,一些外國專家斷定「華北無油」。長期以來,帝國主義極力散布「中國貧油」論調。他們的「權威」們主觀斷言,只有在海相沉積層中才能找到石油,中國大部分地區是陸相沉積層,「幾乎無石油蘊藏的可能」。而中國國內也有那麼一些人,也人雲亦雲,胡說什麼在渤海灣地區開發石油「是最沒有前途的」。就這樣,「中國貧油論」的精神枷鎖禁錮了人們的頭腦,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
隨著一五計劃的逐漸完成,中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已經陸續展開,工業戰線對作為工業血液石油的需求量大增。而此時,除去玉門油田能采出一些石油外,其他地方基本沒有石油采出。戴在中國頭上多年的「貧油國」的帽子還沒有被摘掉。石油的缺乏已經嚴重製約了中國經濟建設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