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石油產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石油工業從誕生到現在的近一個半世紀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表現出一般工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徵之外,更由於石油資源本身的特殊性和石油工業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意義,呈現出如下特徵。
(1)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由於石油資源在地下蘊藏情況的復雜性和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石油勘探迄今仍是一項需要極大資金投入而未來收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風險投資行業。但也正是因此,石油工業成為一旦成功就能獲得極大投資回報的高利潤行業。正所謂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一般勘探井(野貓井)的成功率僅為1%,但一旦獲得成功,所獲利潤同投資的比率可以高達千倍之多。直到今年,即使技術最為先進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每年所鑽勘探井的成功率平均也仍不到50%。除了上述商業風險外,石油公司還會面臨潛在的政治風險,例如資源國政府做出對石油公司投資和經營環境不利或預料之外的政策調整(產權、財政政策等的改變)。即使如此,石油公司仍然願意「鋌而走險」,決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因為,石油工業的利潤是如此巨大,成為各家石油公司無法拒絕的誘惑。甚至在東道國要求獲得風險勘探後利潤的85%~90%的情況下,國際各大石油公司依然會堅持在該國從事油氣業務。這也表明了石油勘探和開發中的利潤是多麼可觀。
(2)產業壟斷性。
同其他行業相比,石油行業形成集中壟斷的時間最早、壟斷程度較高、企業規模較大。西方最大的50家壟斷工業公司中,石油及與石油相關的企業占據了30多家。而在2006年世界500強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5席之多。並且,石油行業的資本密集度和石油開採的高額成本也成為許多公司想進入該行業的天然壁壘。從某種意義上講,石油產業的壟斷性特徵與其投資巨大、風險較高、利潤極豐的基本特徵密切相關。除非資金雄厚、技術人才密集的大型或特大型企業或是藉助於國家資本的企業集團,一般的企業很難經營得起。
一個多世紀以來,石油公司通過壟斷形成的壟斷價格賺取了巨額利潤。事實上,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今天,國際石油價格在某種意義上一直都是「壟斷價格」。
19世紀70年代中葉,洛克菲勒集團率先完成了對美國和世界石油工業的獨家壟斷,並在1882年組成了資本主義世界裡的第一個托拉斯。此後,雖然這一獨家壟斷局面由於其他壟斷集團的出現而進入了「寡頭壟斷」、「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階段,參與成員也不斷變化,但其基本的性質卻始終未變。尤其是在1928—1973年這一段時期,石油七姊妹對國際石油產業進行了長達45年之久的壟斷統治,左右國際石油價格,對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70年代中期,以OPEC為主的第三世界石油資源國收回石油主權後,曾一度出現過OPEC主導世界石油價格的局面。直到1986年之後,才逐漸形成了美、英等發達國家的主要跨國石油公司與OPEC中的沙烏地阿拉伯等六個主要國家共同影響國際石油行業的寡頭壟斷局面。
然而,這種壟斷又恰恰是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形成的。壟斷非但沒有消滅競爭和斗爭,反而使競爭和斗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和斗爭主要包括壟斷集團同廣大的中小生產者的競爭和斗爭,壟斷集團同力圖擠入壟斷者行列的新興起的大石油公司間的競爭和斗爭以及各壟斷集團之間的競爭和斗爭。
(3)資源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衡性。
石油產業屬於資源採掘型產業,生存發展受到石油資源的約束。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二是一塊油藏的產量具有隨著開采而逐步遞減的規律。這意味著其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新增儲量的接替,其成長性也體現在這一點。因此,石油資源佔有量對於各家石油公司以至各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
然而,世界油氣資源分布極不均衡。以OPEC為代表的少數產油國占據了世界絕大部分的已探明油氣資源。而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地則是石油儲量相對較少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種石油產、銷之間的地域性差別,構成了極為復雜的石油地緣結構,使得石油產業同國際政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與沖突。
(4)戰略屬性。
進入20世紀以來,石油逐漸成為世界軍用、民用各類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能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一步成了許多國家的主要能源和新興的石油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材料,是各國經濟、政治、軍事及日常生活穩定的基礎和保障。但由於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各國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愈發激烈,其戰略屬性由此凸顯。
從1859年世界現代石油工業建立到19世紀末,石油不過是一種新興的作照明用的礦物燃料。19世紀80年代前後,人類發明了以石油為能源的內燃機。隨後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人類相繼發明了以燃油內燃機為發動機的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及軍事運載工具和武器,並把石油用作戰車、軍艦的燃料。石油成了平時關繫到一國的綜合國力,戰時關繫到一國勝敗存亡的重要戰略物資,成了各大國必爭的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重要軍事地位進一步加強,同時由於其用途擴大到發電、採暖等許多方面,在各國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成為世界主要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石油和天然氣又成為世界新興的、關繫到各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及產值以千億美元計的石油化工工業的主要原料,更成了各國須臾不可短缺的重要物資。因此,石油的商品屬性日漸淡化,而其關繫到一個國家整體經濟與國防安全的戰略屬性卻日益增強。
(5)政治屬性。
由於石油及其產品的廣泛用途,關繫到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因而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半個多世紀中,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保證本國石油供應、取得石油資源和建立本國的石油工業已成為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
除美國外,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的石油工業和主要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扶植甚至直接參與下建立起來的,並且從一開始就直接或間接地負有保證本國石油供應的明確責任,例如,英國石油公司、法國的道達爾公司和埃爾夫公司以及義大利的埃尼集團等,至於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的日本石油公團則更是日本政府設立的一個為保證日本石油供應的官方機構。即使一貫被認為是私人公司的美國石油公司,其所開展的每一項重大海外活動也無不是秉承美國政府的意志並且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甚至軍事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發展的。此外,以OPEC為主的各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絕大多數也都是這些國家為維護本國利益而建立起來的國有公司。
實際上,從21世紀開始以來,世界石油工業的活動和發展已同世界各國對內對外的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外交、軍事政策和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各國實現本國國家目標的一種重要工具。世界上沒有不支持本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國家,也不存在不靠國家的支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石油工業,由此就必不可免地造成了各國政府的石油政策及其每一重大變動,必然迅速地對這些國家的石油工業和石油市場,乃至世界石油工業和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
(6)科技是決定石油工業發展和命運的根本力量。
科學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著石油工業的面貌。19世紀中葉,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局限性,石油僅能作為一種照明用的普通礦物資源。隨著內燃機等重大科技發明,石油的重要價值才被逐步發現,成為整個20世紀至21世紀人類社會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因此,可以說相關產業的科技水平成了石油工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1860—2005年世界原油產量變化趨勢而石油工業自身的科技水平也同樣主導著石油工業的命運。第一次石油科學技術革命發生在20世紀20—30年代,石油工業由初始階段進入了大發展時期。先進技術的使用,使石油勘探與開采從僅僅利用油氣苗、山溝河谷的露頭確定井位,發展到在背斜理論指導下找油開井的階段,原油產量大幅提升,也極大地帶動了石油及相關行業的發展。
時間全球年產油量新理論新技術第一次技術革命1920—1930年由9437萬噸上升至19316萬噸石油地質由找油苗露頭轉入地下,開始採用地震反射波法,發現一批背斜構造油藏;採油以MER(最大有效產量)概念為主;鑽井以內燃機作為動力,有了牙輪鑽頭第二次技術革命1960—1970年由10億噸上升至20億噸板塊構造理論、有機地球化學、現代沉積學的進展發現一批岩性地層油藏;開始應用計算機;二次採油以強化注水為主,有了油藏工程概念;熱采工業化;鑽井採用噴射鑽井,開始有定向井,海上油田出現新技術革命當代維持30億噸左右計算機、信息技術影響深遠,油氣系統、盆地模擬、油藏描述、數值模擬大量採用;水平井、分支井技術得到發展;地震解析度不斷提高,非地震勘探方法重新興起;化學驅油在中國取得突破;海洋石油大發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路的應用,數字化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將使科技面貌大改觀
三次技術革命及其給世界石油產業帶來的變化20世紀60—70年代,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石油逐漸取代了煤,成為各國最為重要的能源。石油工業的科技創新也層出不窮,形成石油「新技術群」,極大地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使石油工業經歷了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
自80年代中期開始,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並與生物工程、新材料技術相結合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一直延續至今,並仍在向縱深發展,其影響將更加深遠。
隨著石油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以及科學技術自身的進步,僅靠單一學科已很難解決客觀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加強多學科的綜合和各有關部門之間的配合,多學科工作團組概念隨之出現。多學科工作團組一般由地質、地球物理、油藏工程、鑽井工程、測井、採油和地面工程人員組成,並組織研究、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實施各種調整方案。在石油開采日益復雜的今天,這種方式具有極大的優勢,尤其是在老油田開發和提高採收率的應用方面越來越受重視。很多油田都因此取得了明顯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提升。
綜合集成在現代石油科技中意味著從企業組織各個部分,綜合原始數據和信息,將不同人員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有機地集成起來,在較少的時間內做出更好的決策。能做到這一點的企業憑著發達的信息整合處理能力,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控制運營成本,並成為具有極強競爭力的石油企業。
此外,盆地模擬、油藏表徵、油藏經營、高解析度地震勘探、三維及四維地震勘探、層析成像、核磁測井、油氣混相輸送、油氣生產自動化與優化運行、遠程生產、深海作業等新概念、新理論、新工藝、新方法層出不窮,使石油技術革新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響了石油工業的生產、經營以至工作方式和思想觀念,極大地改變著今天石油工業的面貌。
❷ 請問石油資源的分布有哪些特點啊
世界石油資源在地區分布上的總的特點是相對集中。首先,全世界共有600多個沉積盆地,已發現油、氣田的只佔四分之一,其中37個盆地就集中了全世界較可靠的石油遠景儲量(1,500億噸)的95%,僅阿拉伯—波斯灣盆地即達710億噸之多;其它還有6個石油儲量在40~60億噸的大盆地,它們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57億噸),蘇聯的伏爾加—烏拉爾(54億噸)、西西伯利亞(50億噸),墨西哥的雷費馬—坎佩切(50億噸),美國的佩米安(42億噸),利比亞的錫爾特(42億噸)。其次,以全世界已發現的約三萬個油田說,其中僅37個儲量在6.7億噸以上巨型油田,合計儲量即佔世界總儲量的51%;儲量為0.67~6.7億噸的260個大型油田,合計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29%,儲量為670~6,700萬噸的700個中型油田,合計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5%,而其餘2.9萬個小油田合計僅佔世界總儲量的5%。第三,以世界160多個國家論,儲油國約有60多個,1982年初探明儲量在10億噸以上的只有16個,它們合計佔世界總儲量的92%,僅沙烏地阿拉伯一國即獨佔四分之一,以下依次為墨西哥、科威特、蘇聯、伊朗、阿聯酋、美國、伊拉克、利比亞、委內瑞拉、中國、奈及利亞、英國、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挪威。
我國的石油資源
石油資源的分布特點:我國石油資源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勘探程度差別也很大。目前石油探明儲量多集中在黑龍江、山東和遼寧省,其探明的可采量佔全國總量的70%。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至80年代初期全國已在19個省、市、自治區發現油氣田,投入開發的有122個。近海大陸架勘探中,發現了渤海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盆地等6個大型含油盆地。
主要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遼河油田。三個油田年產石油1000~5000萬噸;年產石油500~1000萬噸的有中原油田、新疆油田和華北油田。年產500萬噸以下的有大港、吉林、河南、長慶和江漢等油田。
❸ 石油的7個特點是什麼
我國石油的7個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供參考。
❹ 中國出產石油的地方有哪些
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等是我國石油資源的主要集中地
❺ 盛產石油地方有什麼特點
世界石油開采量在本世紀內以迅猛速度增長,1921年首次突破一億噸大關,1950年超過5億噸,1979年創造了31.7億噸的歷史最高記錄,近幾年略有下降。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委內瑞拉,在六十年代以前的一個世紀內,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中心,產量經常佔世界三分之二左右,號稱「石油帝國」。但六十年代後,美國石油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日趨下降,而中東新興產油區的地位日益上升。1973年波斯灣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8%,進入八十年代後由於人為的因素而有所下降,但仍佔世界總產量的近30%,該地區石油生產執世界牛耳的局面將長期保持下去。以國別論,1981年石油產量最大的國家是蘇聯(6.04億噸),其它還有5個年產石油在一億噸以上的國家,它們是沙烏地阿拉伯(4.82億噸)、美國(4.29億噸)、墨西哥(1.2億噸)、委內瑞拉(1.05億噸)和中國(1.01億噸)。年產2,500萬噸以上的國家還有英國、印尼、阿聯酋、伊朗、奈及利亞、利比亞、科威特、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和挪威等10國。以上16國合計產量24億多噸,約佔全世界石油總產量的87%。與世界石油生產地區相對集中的特點不同,世界石油消費地區分布極廣。由於石油對現代工業、農業、交通、軍事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石油的消費極為廣泛。而由於石油生產地區的相對集中,故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需要進口石油。不過從消費量看,以美國和西歐消費量為最大,以1977年為例,美國的石油消費量佔世界的30%,西歐約占近四分之一,其它為蘇聯、日本等國,而世界最大石油產區中東的消費量卻很小。由於世界石油資源及其消費量的顯著不平衡,造成世界石油貿易呈現出來源高度集中、銷售對象分布極廣的顯著特點。1979年石油的國際貿易量為18.3億噸(包括原油和石油製品),占總產量的58%,進口石油的約有140個國家,出口石油的國家卻不到30個。這些出口國在地理上可分為六組,即「一大五小」:(1)波斯灣地區1979年提世界石油總出口量的55%,主要供應歐、美及亞、太地區;(2)北部非洲(包括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和突尼西亞),佔世界石油出口量的9%,主要運往歐洲;(3)非洲幾內亞灣東岸(以奈及利亞為主,還包括加彭、安哥拉和剛果),佔世界的7%,多輸往西歐、北美;(4)拉丁美洲北部(以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為主,還包括厄瓜多、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佔世界的10%,主要供應北美;(5)蘇聯,佔世界的9%,大部分運往歐洲;(6)遠東(以印尼為主,還包括中國、汶萊和馬來西亞),佔世界的5%,主要供應日本。
❻ 石油化工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石油化工生產的主要特點主要是一些安全上考慮,就是它是一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這樣一種企業,所以生產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安全。
❼ 為什麼有的地方多產石油,而有的地方多產天然氣
為什麼有的地方生成石油多,有的地方生成天然氣多?這個問題的提出很自然,從目前我國的油氣分布現狀看確實會給人留下這樣的一個印象。我國東部石油儲量多,油田規模大,如大慶油田,勝利油田、遼河油田等使東部成為中國主要的石油生產基地。天然氣區則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近些年來在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發現了大氣田,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一些地區也有氣田發現。石油與天然氣能源在我國東西部的分布不夠均衡。這也正是國家建設「西氣東輸」工程以保證東部經濟持續發展的地質科學依據。
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為什麼會這樣分布?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由特定的地質、地球化學條件決定的。主要決定因素有兩點。
(l)有機質類型的差異是決定是生油還是生天然氣的最基本條件。
有機質類型,就是生油母質類型的不同是決定以生油為主還是以生氣為主的根本原因。而不同的生油母質類型又與形成有機物質的不同生物來源密切相關。大量研究表明,古湖泊中或古海洋中富含的低等水生生物(如浮游生物、各種藻類等)是生成石油最有利的生源物質來源。而帶入湖水中或海洋中的陸生高等植物,是有利於生成天然氣的母質類型。若是由兩種來源的生源組成,則既可生油也可生氣,但更多還是生油,且其生成量較第一種類型小。以水生生物為重要生源的有機質雖然可生成大量油,但在特定條件下,也可能生成大量天然氣。而以陸生生源為主的有機質類型,一般生油很少,而生成天然氣相對多。
在我國發現的大油田(如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都是以水生生物為主要生源的大型湖泊相沉積,其有機質屬最好的腐泥型乾酪根類型,因此形成了豐富的石油資源,而天然氣則相對較少。又如塔里木盆地庫車地區發現的大氣田,其生源物質主要來自陸生高等植物,其有機質主要屬於腐殖型乾酪根類型,因此基本形成的是天然氣資源。
(2)有機質的成熟度以及演化史是生成石油或天然氣的關鍵因素。
有機質成熟度高低與生油或生氣密切相關。在開始生油時成熟度不是很高,但隨著地下溫度、壓力的增加有機質成熟度不斷增高,石油生成量會不斷增加;但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進入過成熟階段時,這時,就使已生成的原油不斷發生裂解開始生成濕氣,最後進入生成干氣(CH4)階段。在生成干氣階段,以生油為特色的腐泥型有機質也只能生成天然氣了。我國的四川產氣區和鄂爾多斯含氣區的中生界、上古生界的天然氣藏都屬於此類。這也是我國中部地區富含天然氣的重要原因。
此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我國石油界對天然氣的石油地質特徵並不十分了解,沒有摸清天然氣勘探的規律,而且對天然氣的勘探工作也重視不夠。經過學習與探索,我國的石油地質學家們已經認識到,自然界存在著從石油裂解出來的「油型氣」、由煤或煤系生成的「煤型氣」以及由厭氧甲烷菌生成的「生物氣」(就是俗稱的「沼氣」)等類型的天然氣。在我國開拓了越來越廣的找天然氣領域,不但在不同地區,而且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層系都發現了一些新的天然氣藏(層)。
❽ 石油工業有哪些特點
石油工業的五大特性:
(1)易燃性
燃燒的難易和石油產品的閃點,燃點和自燃點三個指標有密切關系。石油閃點是鑒定石油產品餾分組成和發生火災危險程度的重要標准。油品越輕閃點越低,著火危險性越大,但輕質油自燃點比重質油自燃點高,因此輕質油不會自燃。對重油來說閃點雖高,但自燃低,著火危險性同樣也較大,故罐區不應有油布等垃圾堆放,尤其是夏天,防止油品自燃起火。
(2)易爆性
石油產品易揮發產生可燃蒸氣,這些氣體和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濃度,一遇明火都有發生著火、爆炸危險。爆炸的危險性取決於物質的爆炸濃度范圍。
(3)易揮發、易擴散、易流淌性。
(4)易產生靜電
石油及產品本身是絕緣體,當它流經管路進入容器或在車輛運油過程中,都有產生靜電的特性,為了防止靜電引起火災,在油品儲運過程中,設備都應裝有導電接地設施;裝車要控制流速並防止油料噴濺、沖擊,盡量減少靜電發生。 (5)易受熱膨脹性
石油產品受熱後,溫度上升,體積迅速膨脹,若遇到容器內油品充裝過滿或管道輸油後內部未排空而又無泄壓設施,很容易體積膨脹使容器或管件爆破損壞,為了防止設備因油品受熱膨脹而受到損壞,裝油容器不準充裝過滿,一般只准充裝全容積的85-95%,輸油管線上均應裝泄壓閥。
石油產品是指石油煉制工業中由原油經過一系列石油煉制過程和石油產品精製而得到的各種產品。
石油產品的分類:
通常按其主要用途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燃料,如液化石油氣、汽油、噴氣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等;另一類作為原材料,如潤滑油、潤滑脂、石油蠟、石油瀝青、石油焦、以及石油化工原料等。
精製方法:
1、酸精製
是用硫酸處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膠質。
2、鹼精製
是用燒鹼水溶液處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潤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並可除去酸精製時殘留的硫酸。酸精製與鹼精製常聯合應用, 故稱酸鹼精製。
3、脫臭
是針對含硫高的原油製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產生惡臭,硫醇含量高時會引起油品生膠質,不易保存。可採用催化劑存在下,先用鹼液處理,再用空氣氧化。
4、加氫
是在催化劑存在下於300~425℃,1.5兆帕壓力下加氫,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屬雜質,改進油品的 儲存性能和腐蝕性、燃燒性,可用於各種油品。
5、脫蠟
主要用於精製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蠟,在低溫下形成蠟的結晶,影響流動性能,並易於堵塞管道。脫蠟對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脫蠟可用分子篩吸附。潤滑油的 精製常採用溶劑精製脫除不理想成分,以改善組成和顏色。有時需要脫蠟。
6、白土精製
一般放在精製工序的最後,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組成)吸附有害的物質。
7、潤滑油
原料主要來自原油的蒸餾,潤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安定性和潤滑性。生產潤滑油的基本過程實質上是除去原料油中的不理想組分,主要是膠質、瀝青質和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蠟、多環芳香烴,這些組分主要影響粘度、安定性、色澤。方法有溶劑精製、脫蠟和脫瀝青、加氫和白土精製。
8、溶劑精製
是利用溶劑對不同組分的溶解度不同達到精製的目的,為絕大多數的潤滑油生產過程所採用。常用溶劑有糠醛和苯酚。生產過程與重整裝置的芳香烴抽提相似。
9、溶劑脫蠟
是除去潤滑油原料中易在低溫下產生結晶的組分,主要指石蠟,脫蠟採用冷結晶法,為克服低溫下粘度過大,石蠟結晶太小不便過濾,常加入對蠟無溶解作用的混合溶劑,如甲苯- 甲基乙基酮,故脫蠟常稱為酮苯脫蠟。
❾ 石油化工生產有什麼特點
(1)化工生產使用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種類繁多,絕大部分是易燃物。對貯存和運輸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2)化工生產要求的工藝條件苛刻。有些化學反應在高溫、高壓下進行,有的要在低溫、高真空度下進行。
(3)生產規模大型化。大型化帶來潛在危險。
(4)生產方式的高度自動化與連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