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煤炭和石油對地球本身有什麼作用
擴展閱讀

煤炭和石油對地球本身有什麼作用

發布時間: 2023-09-18 03:06:48

㈠ 為什麼煤、石油、天然氣能成為人類的主要能源

因為這些能源目前是儲量比較大,開采比較方便,使用起來也比較簡單,便於運輸,而且在很多領域的使用也是難以被替代。

㈡ 煤炭和石油都能為我們生活帶來什麼

能源家族成員種類繁多,而且新成員不斷加入。只要能為人類利用以獲取有用能量的各種來源都可以加入到能源家族中來。

能源家族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不同的成員,從其產生的方式可分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能源。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是千百萬年前理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又稱為化石能源,它們是當今世界中一次能源的三大支柱,構成了全球能源家族結構的基本框架。一次能源中還包括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以及核能等。二次能源是指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必須經過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電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這里要讓學生了解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概念,電能是從其它形式的一次能源轉化而來的。

木材、草類、肉類等由生命物質提供的能量稱為生物質能。生物質能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能源之一,人類和動物從植物或其他動物獲取生物質能以維持生命。

從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分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㈢ 人類可利用的能源資源

煤炭、石油、天然氣、風能、潮汐能等。

1、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物。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雖然煤炭的價值大不如從前。

但畢竟目前和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煤炭還是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必不可缺的能量來源之一,煤炭的供應也關繫到我國的工業乃至整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的穩定,煤炭的供應安全問題也是我國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環。

2、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3、天然氣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切氣體,包括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各種自然過程形成的氣體(包括油田氣、氣田氣、泥火山氣、煤層氣和生物生成氣等)。

而人們長期以來通用的「天然氣」的定義,是從能量角度出發的狹義定義,是指天然蘊藏於地層中的烴類和非烴類氣體的混合物。在石油地質學中,通常指油田氣和氣田氣。其組成以烴類為主,並含有非烴氣體。

4、風能是因空氣流做功而提供給人類的一種可利用的能量,屬於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能等)。空氣流具有的動能稱風能。空氣流速越高,動能越大。人們可以用風車把風的動能轉化為旋轉的動作去推動發電機,以產生電力,方法是透過傳動軸,將轉子(由以空氣動力推動的扇葉組成)的旋轉動力傳送至發電機。

5、潮汐能海水周期性漲落運動中所具有的能量。其水位差表現為勢能,其潮流的速度表現為動能。這兩種能量都可以利用,是一種可再生能源。由於在海水的各種運動中潮汐最守信,最具規律性,又漲落於岸邊,也最早為人們所認識和利用,在各種海洋能的利用中,潮汐能的利用是最成熟的。

㈣ 煤和石油的利弊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煤是工業的糧食,從這兩個比喻你就應該知道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

近年來,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有了重大改進,這主要是考慮了大氣中氣溶膠(空氣中懸浮的微小顆粒)的作用。因為在燃燒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時也釋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氣溶膠。這種氣溶膠會遮擋部分陽光到達地面,因此使地面氣溫降低,起到冷卻作用。其數值據IPCC估計可達-0.5瓦/米2。即相當於CO2增溫效應(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溫效應(+0.47瓦/米2)還略大。主要根據這個改進,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個《報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後全球平均氣溫的升溫值從1.5℃-4.5℃,修改為1.0℃-3.5℃。評估報告中還指出,由於海洋的巨大熱慣性,到2100年這個增溫值中大約只有50%-90%得以實現。

然而,模式計算結果還說明,全球平均增溫1.0℃-3.5℃不均勻分布於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熱帶地區不升溫或幾乎不升溫,升溫主要集中在高緯度地區,數量可達6℃-8℃甚至更大。這一來便引起另一嚴重後果,即兩極和格陵蘭的冰蓋會發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緯度大陸的凍土帶也會融化或變薄,引起大范圍地區沼澤化。還有,海洋變暖後海水體積膨脹也會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評估報告中預計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應升溫1.5℃-4.5℃),第二次評估報告中比第一次評估結果降低了約25% (相應升溫1.0℃一3.5℃),最可能值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評估報告還指出,從19世紀末以來的百年間,由於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應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直接淹沒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大陸沿海低地地區,因此後果十分嚴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次會議上,44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盟,為他們的生存權而呼籲。

此外,研究結果還指出,CO2增加不僅使全球變暖,還將造成全球大氣環流調整和氣候帶向極地擴展。包括我國北方在內的中緯度地區降水將減少,加上升溫使蒸發加大,因此氣候將趨乾旱化。大氣環流的調整,除了中緯度乾旱化之外,還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氣候異常和災害。例如,低緯度台風強度將增強,台風源地將向北擴展等。氣溫升高還會引起和加劇傳染病流行等。以瘧疾為例,過去5年中世界瘧疾發病率已翻了兩番,現在全世界每年約有5億人得瘧疾,其中200多萬人死亡。

但是,溫室效應也並非全是壞事。因為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增溫最大,因而農業區將向極地大幅度推進。CO2增加也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機物產量。還有論文指出,在我國和世界歷史時期中溫暖期多是降水較多、乾旱區退縮的繁榮時期,等等。

當然,在大氣溫室效應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例如,過去有些科學家認為目前數值模式還不成熟,計算結果過於誇大;百年升高0.3℃-0.6℃屬於正常氣候變化,不能證明是大氣溫室效應所造成,等等。當然這是少數人的意見。

盡管如此,但對於目前大氣中CO2濃度和全球溫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溫室氣體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的原理,都是沒有爭論的事實。我們如果等到問題發展到了人類可以明顯感知的水平,這時候往往已經難以逆轉,那麼就為時已晚。因此現在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便採取對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

溫室效應: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短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個大暖房。據估計,如果沒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
摘要:溫室效應會引發種種—系列不可想像的後果,只有減少CO2排放量才是最根本解決途徑。

溫室效應,臭氧、空調,酸雨……等等—系列空氣污染名詞,伴隨著我們人類踏上21世紀這塊新土地。它們環繞在我們周圍活動,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牽制著我們的行動。在這些新名詞中,最為顯眼的當屬溫室效應。因為它是—把「雙刃劍」,而產生這種作用的是CO2,曾經被人類稱為「最為乖巧的氣體」,現在都變得「叛逆」起來。

伴隨著各種監測技術的日益臻熟,人類對溫室效應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所謂溫室效應,簡而言之,就是地球變暖。這是人們對大氣對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稱。打個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凍,如果我們蓋個玻璃暖房,那麼暖房內的瓜果蔬菜則會—片生機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玻璃進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內的熱量散發到室外去,於是暖房內始終保持著恆溫。事實上,今天的地球也變成了個大暖房,這個能起「玻璃作用」的東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烴等氣體,這些氣體可讓太陽光噴射到地面,加熱地面使地球升溫。同時它又能吸收地面散發的長波輻射,然後通過逆輻射把熱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溫度升高,這種現象很像溫室的原理,故叫作「溫室效應」。

本來「溫室效應」對人類是比較「溫柔」的,它可以幫助調節溫差,使地面上的溫度不至於過高或過低,這對農業生產及其它方面是極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溫室效應」已不是原先的那個「乖巧兒」了。它已經走火入魔了,正向人類發起了攻勢。

由於「溫室效應」,海水變暖膨脹,海平面上升0.2—0.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導致了—些島國被淹,就拿南極洲來說,它上面有—個巨大的水蓋,厚度達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兒。現在天氣變暖,南極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斷上升。現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為了—片汪洋澤國。有不少專家指出,著名的「厄爾尼諾」現象就是由於全球變暖造成的。

「溫室效應」產生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而引發「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則「二氧化碳」。

眾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來源主要有三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動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燒。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燒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來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燒的也就看我們人類自己。工業革命以後,特別是20世紀末,隨著各國工業的不斷發展前進,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開狀態。就拿我國來說吧,1997年,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6%,僅次於美國。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不斷增加,對這科學家們各抒已見,—部分科學家認為高濃度的CO2會刺激植物的生長,無疑給人類帶來福單。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國《自然》雜志的—篇研究後果定會令他們大跌眼鏡,同時這也告示著世人。美國杜克大學幾位植物學家經過實驗得出結論: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只會在短時間內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長時間內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會有很大變化,仍會保持—定水平,這個結論是他們通過對兩組森林實驗所得到的。他們在第—組森林中不斷施放二氧化碳濃度為560ug,g-1cug,g-1為之—的氣體,以模擬60年後的濃度水平;第二組森林則保持日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濃度為365ug,g-1左右,在實驗開始的兩年裡,第—組森林的樹木在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顯增快,生長速度比第二組森林的生長速度快約25%。但兩年後生長速度卻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下降,最終與第二組森林的生長速度基本持平。

既然溫室效應導致這么多的危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是「溫室效應」的元兇。那麼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應當是今天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1997年9月30日,來自60個國家與地區包括9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1500多名科學家出席美國召開的「氣候變化高層科學會」。會議提出,必須開發清潔綠色新源來取代燃煤油令這些易散發二氧化碳的礦物燃料。如加大對太陽能的開發,大面積利用風能發電,潮汐能發電。這些都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的方法。

此外,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植樹造林,讓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來削弱溫室效應的產生條件,也有專家提出將煤經過科學處理用「環保煤」,我國用其燃燒時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變廢為寶,化合合成新的有用的東西,最近美國與挪威科學肌�試驗將礦物燃料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的岩石縫中,把這些使全球變暖的「元兇」打入海底冷宮。

總之,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人類必將能有效地控制全球變暖的趨勢,使氣候四季有序。

這是「溫室效應」 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須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長,科學使用燃料,加強植樹造林,綠化大地,防止溫室效應給全球帶來的巨大災難。
--------------------------

利:
(1)煤炭的可獲得性好,是可靠的能源,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的統計結果,1998年全球化石能源最終可采儲量中,煤炭佔89%,石油佔5.2%,天然氣佔5.8%,煤炭的儲量是油氣總和的8.1倍,與油氣資源相比,煤炭資源分布相對比較均勻。在中國化石能源儲量中,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僅佔5.7%,煤炭儲量佔94.3%,約為油氣儲量總和的17倍。煤的儲采比也顯著高於石油及天然氣的儲采比。從資源看,煤炭在世界和中國都是可靠的能源。
(2)煤是含碳元素豐富而又廉價的燃料。煤燃燒釋放的能量很高還便宜, 按同等發熱量計算,北京市天然氣、柴油、重油的價格約為動力煤價格的4倍、6倍和3倍。對各國的天然氣價格進行比較,中國的天然氣價格很高,約為美國的2.0倍,加拿大的4.5倍,英國的3倍。由此可見,在中國的化石能源價格中,煤是最便宜的,可以認為在中國煤炭是廉價的能源。
(3) 煤炭是可以潔凈利用的能源,潔凈煤技術是高效、潔凈的煤炭加工、燃燒、轉化和污染控制的技術。通過加工可減少煤的硫分、灰分;通過潔凈、高效的燃燒可顯著減排大量的SO2及一定量的CO2;通過轉化可把煤轉化為清潔的液體、氣體燃料,使煤炭得到清潔的利用。

弊:
(1)它是不可再生資源,不可能長期利用,終將存在資源枯竭的問題。
(2)煤燃燒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導致全球變暖。(3)若不採用高效的潔凈利用技術,煤燃燒產生的廢氣、煙塵等會嚴重污染環境,煤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SO2、NO2可形成酸雨,影響農業和生態環境。

㈤ 煤、石油、天然氣、液氫氣、太陽能、核能、風能的優缺點

1、煤、石油、天然氣地球上存儲含量少、使用過程有有害氣體(SO2、NOx等)產生,並會產生太多的溫室氣體;開采困難、危險,容易滲漏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或污染;優點是運用范圍廣,容易儲存,副產品多等。
液氫氣
提取還比較困難,保存液很困難,危險!不過這種能源比較衛生。
太陽能
不穩定,運用范圍較小,建築佔地面積大;優點是清潔、純天然、長久等等。
風能
也是一樣不穩定,使用范圍小,難以控制,效率低;優點是清潔、長久取之不盡等。
核能
危險、難以控制、為例太大、廢料難以處理、保存困難;優點是效率高,功能時間久、能量高等等。
2、
我認為未來可能會在生物能方面運用較廣,現在已經有研究生物電能等方面的東西。還有遠地太陽風能、地球運動能(包括自傳、公轉、地心運動、板塊運動、水體運動等)、宇宙輻射能;還有宇宙中本身存在巨大的能量,這一點尼古拉特斯拉可以證實,那些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絕對是好的選擇。

㈥ 煤石油的開采和利用對環境有什麼影響

煤石油的開采和利用對環境的影響:

1、地表塌陷

煤炭開采破壞了地殼內部原有的力學平衡狀態,由於連續不斷的開采,采空區范圍不斷擴大,當頂板自重超過頂板抗拉強度和煤校抗壓強度時,頂板岩土層會發生位移、斷裂,經冒落、下沉變化之後引起地表塌陷。地表塌陷後,原有生態系統受到破壞,這種破壞對各個方面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原有土地收益的減少或喪失,同時造成地表水利設施的破壞和生態環境惡化。

2、城市大氣污染

一次能源利用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化物、懸浮顆粒物及多種芳香烴化合物,已對一些國家的城市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污染。大氣污染不僅導致生態的破壞,而且危害人體健康。歐盟由於大氣污染造成的材料損壞、農作物和森林以及人體健康損失費用每年超過100億美元。中國僅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120億元人民幣。

3、溫室效應

工業革命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按體積計算是每100萬大氣單位中約有280個單位。之後,由於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燒,1988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349個單位。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1倍,全球平均表面溫度將上升1.5~3℃,極地溫度可能上升6~8℃。這樣的溫度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20~140厘米,將對全球許多國家的經濟、社會產生嚴重影響。

4、酸雨

燃燒化石能源而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化物等污染物通過空氣傳播,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大面積酸雨。酸雨會改變覆蓋區的土壤性質,危害農作物和森林生態系統;改變湖泊水庫的酸度,破壞水生生態系統;腐蝕材料和建築物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酸雨還可導致地區氣候改變,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

5、核廢料問題

人類發展核能技術,盡管對反應堆已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但世界范圍內的民用核能計劃的實施,已產生了上千噸的核廢料。這些核廢料的最終處理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在數百年內仍將存在放射性危害。

㈦ 煤,石油,天然氣具有的能量是從哪裡來的 他們與太陽能有什麼關系

首先說下煤的來歷,煤是動植物壓埋在地底下,在不透空氣或空氣不足的條件下,受到地下的高溫和高壓年久變質而形成的黑色或黑褐色礦物。石油和天然氣也差不多。

然後說下地球上的三大能源:第一類來自地球以外天體的能源,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太陽能。煤炭、油頁岩、石油、天然氣等也包括在此類。因為它們是由古代植物、動物固定下來的太陽能。水力、風力也都是有太陽能轉化而來的;第二類是地球自身所蘊藏的能源,如原子能、地下熱能等;第三類是地球與其他天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能源,如潮汐能。

㈧ 人類不停的開采燃燒煤炭石油,對地球的質量有影響嗎

我們知道,在現在我們人類社會當中許多的能源資源都是直接開采於大自然收獲的,所以說我們人類是地球資源的使用者也是掠奪者。因為我們越多地球上的資源供人類自己使用,而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和強盜的行為沒有什麼區別,但是這人類也是為了人們的生活,為了人們的未來才考慮這樣做。就拿現在我們地球上的石油資源,就已經面臨到匱乏的局面,而人類不停的開采燃燒煤炭石油,對於我們地球的質量會有影響嗎?當然是沒有任何問題。其中原因有以下幾點。

三、人類終將會在地球上尋找到其他的資源來代替煤炭和石油。

最後一點就是關於人類終將在地球上找到其他的資源,可以我們代替我們的煤炭和石油,例如現在廣為流行的核電站發電。

㈨ 煤和石油的用途

oad煤主主要用於電力,比如發電啊,當然工廠里用煤,還有家庭用煤(現在應該比較少了吧)
石油的用途多了,各種車,飛機,宇宙飛船,工廠里的煉油,煉鋼,煉鐵啊,還有很多機器要用到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