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石油加油站工作有前途嗎
讓我來說沒有太大的前途,我來加油站上班也只是過度而已,而且累的爆炸,想樓主稍微有點張方面的相關學歷應該要的油庫做計量員。
Ⅱ 在中國石油上班怎麼樣有前途嗎
總體而言還是很有前途的,並且福利眾多。
首先跟大家介紹下中國石油的工資構成情況
工資構成: 基本工資=崗位工資+技能工資 福利待遇=五險一金(部分省市六險兩金)+交通補助+勞保用品+旅遊費(部分崗) +烤火費+通話補貼+餐補 獎金=績效獎金+年終獎+其他
根據以往的的中石油上岸的小夥伴分享的情況,平均薪資水平在 職稱級別薪資劃分
1.合同化用工(校園招聘入職均為合同化用工) 合同化工是有編制的,直接和局級機關簽合同,福利待遇最好,無限期合同。 在中石油里的職稱級別可細分為普通員工、主管、副科、正科、副處、正處及以 上,不同級別也分別對應了不同的工資水平。
2.市場化用工 這類員工是和局級機關下屬單位簽合同,福利待遇僅次於合同工,起始工資稍低, 部分福利隨著工齡增長會逐漸增加。
3.屬地化用工 屬地化就是從當地勞務公司僱傭員工。相對於前兩者,各種福利基本都沒有。屬 地化員工和市場化員工的工資待遇差別不是很大。
拓展資料
晉升渠道及職稱評定 晉升渠道
(1)職稱評定:在中石油的內部晉升過程中,學歷越高,評職稱所要求的年限越 短。 ①大專畢業:工作滿 2 年評(初級)助理工程師,滿 8 年評(中級)工程師; ②本科畢業:工作滿 1 年評(初級)助理工程師,滿 5 年評(中級)工程師,評高 級工程師至少工作滿 12 年;
(2)崗位晉升:實習→員工→技術員→副班長→班長→工程師→主管→項目生產 副經理/技術副經理→經理→生產部副部長/市場部副部長→生產部部長/市場部部長
大家對於中國石油這樣的大型國企在職業發展上還是有很多機會的,對於應屆畢業的小夥伴來說校招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
Ⅲ 石油工人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果真如外界傳說的「人人月入過萬」嗎
石油工人工作條件異常艱苦,長期遠離城市,紮根荒漠危險性還高。也不是人人月入過萬。
引文:又到一年畢業季,今年三桶油擴招,將有大量的石油專業的學生進入石油行業,很多人在網上說鑽井工人的工資高,真實情況真是這樣嗎?
鑽井風險系數可能僅次於煤礦,盡管每個小組都配備有安全官員、安全監督員和非常標准化的hsse管理系統。公司每年都有月度檢查、季度檢查、半年度檢查等檢查和評估。基層隊的經歷肯定很深刻,但是每年的安全事故還是很多的,可以查查新聞。
你還覺得鑽井工人工資很高嗎?
網友摸微溫:一線工作者太辛苦了,拿不到比例回報!一個月一萬不算太多,關鍵還是各種危險。
Ⅳ 怎樣做好一名石油工人
首 先,要做事,先做人,忠於自己的事業。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對員工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誠」「信」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嚴。企業把員工的誠信度看成第一 素質要求,很多企業極力營造一種人文關懷的氛圍,就是要為企業培養出集「專業技能與誠實可靠」為一體的敬業員工。因此當一名員工必須要先忠於自己的事業, 忠於自己的企業才能有所發展。長慶油田就是一家擁有良好企業文化氛圍的大公司,這不能不成為我為之努力奮斗的首要動力。只要通過努力,公司與我一定會有一 個美好的明天。
其次是「通過嚴格遵守紀律來培養自尊,自信和責任感」。對於企業組織而言,紀律是重要的事情,是其能否生存的最基本前提。長慶油田有著規范的制度我會時時警紀每一款內容來約束完善自己,將自己的內在素質不斷提高。
再者「在單位上不斷學習掌握新的技能」對於石油行業的專業知識我現在還只有一個初步的認知,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還非常多。在我以後的工作中我必將還是一個對知識充滿渴望的學生,每天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積累,才能滿足長慶對專業人才的要求,才能跟上集體發展的腳步。
最後是「勇於承擔責任」。在工作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麻煩。因此必須發揮自己的才智,盡力解決,盡可能把工作乾的更好,不把問題留給上級。工作中出了錯,不管是由於上級指揮無方還是自己工作不力,都應主動勇敢的承擔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
曾 經穿梭過不同職場的我,如今堅定的選擇了長慶油田,無怨無悔。或許會有人在我耳畔說:那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荒涼之地。可是,比起老一輩的石油工人在荒野里開 墾石油的場景,我們將要受的苦又算什麼呢。長慶油田良好的企業氛圍,完善的企業保障制度。是令多少莘莘學子嚮往的工作單位,若不是因為我們的父輩為石油奉 獻一生的代價,我們會有這樣的機會跨入石油的大門嗎。我感嘆人生,但我更懂得珍惜現在所有的一切,人這一生都是在奮斗與拼搏中去充實和完善自己,在我即將 跨入25歲這個黃金年齡的時候我會比任何人更努力去開創自己的事業。所以我要先做一名合格的員工,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對待我們與生俱來的使命,去完成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Ⅳ 石油地質人員在石油行業是最好的職業嗎不是的話在石油做什麼待遇發展最好
地質人員是不錯的職業,因為地質是石油勘探階段的崗位,不管有沒有油,最後能不能打生產井,都需要地質人員。說白了,地質人員比鑽井採油崗位的人員需求更大。
地質包含的內容較多,有開發地質、綜合地質研究,地質建模,沉積相分析,地層研究,還有地震資料解釋、測井資料解釋、試井解釋等,有些偏現場,像本科和大專生畢業之後一般是從現場做起。一種是偏研究方向,室內工作為主,要求一些常用的地質軟體熟練。這些崗位發展都很不錯。
Ⅵ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Ⅶ 根據現在的低油價形式石油工人應該怎麼辦
1、立足崗位創效,千方百計在自身崗位圍繞創效安排部署各項工作,對效益有益的事多干,無效勞動少做。
2、提高效率,一崗多能,合並減少機構和冗員。
3、走出去,大膽到外部市場創效。
4、節約創效,會過緊日子,該花的錢大方花,不該花的錢決不亂花。
5、全員參與,創新管理方法,推廣新設備、新技術,大力開展工作方法創新,以科技創效。
6、用新思維應對新常態,做好過苦日子、緊日子的准備,積極支持企業改革發展各項新舉措、適應新的管理模式。
應該還有很多吧,需要石油工人在實踐中探索哈~ 市場無情,大家只能苦練內功、提高本領,立足創效、抱團取暖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