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時代預言什麼
擴展閱讀
公司業務成本怎麼算 2025-02-05 21:38:51

石油時代預言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9-19 04:20:32

A. 石油化工哪個方向以後最有前景

從行業生命周期看化工行業發展趨勢
石油時代已過 100
年,原油帶來我們的不僅僅是能源,還有基於原油的各類化工產品,它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包括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塗料、膠粘劑、有機玻璃、醫葯等。在這 100
多年中,許多企業抓緊行業發展的先機,利用技術或資源優勢,成為化工行業的開創者,又在全球化時代下通過成立合資公司、收購兼並等方式,進一步優化產品線,進行新的市場和新的行業,逐漸成為綜合性的化工生產企業。
我們認為行業的發展趨勢,無論是一體化和平台化,還是集聚化和高端化,都是企業為了保持健康發展,維持公司產品線盈利能力,降低產業鏈風險和行業波動風險所做的有益措施。
高端化進軍化工新材料,電子化學品首當其位
目前我國許多高端化工產品都
依賴進口,許多在全球范圍內已經處於成熟期的行業,在我國上屬於萌芽期和成長期,並且自主品牌和產品競爭能力較弱。化工新材料主要為了與基礎化工品進行區別,在我國化工新材料細分行業首推電子化學品和碳纖維。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原油產量 仍然保持穩步增長 。根據 BP 能源統計數據,2016
年全球原油產量 43.82億噸,同比增長 0.53%,近 5 年復合增速 1.80%,近 10 年復合增速 1.01%,近 50 年復合增速
1.91%,從產量增速來看,全球原油產量近 5 年依然保持較高增速。從產量來源結構上看,2016 年 OPEC 組織原油產量達到 18.64 億噸,佔比
42.5%,俄羅斯和美國是 OPEC 外產油量最大的兩個國家,2016 年原油產量分別是 5.54 億噸和 5.43 億噸,分別佔比 12.6%和
12.4%。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市場 ,產業結構有待優化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半導體市場約占其中的三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市場。201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長緩慢,主要是由於需求疲軟、美元走強以及市場趨勢和周期性等因素的疊加,而中國區是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地區,2015
年銷售額同比增長 7.7%。從產業鏈看,不同於全球 5:3:2 結構,我國封裝測試業仍是集成電路產業鏈中佔比最大的環節。

B. 什麼是「後石油時代」的到來

1901年,美國得克薩斯州斯潘德爾托普油井,開始工業化生產石油,從此世界進入石油時代。100多年來,石油改變了世界,創造了人類新的文明,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為了延續和發展這種文明,地質學家和工程師們始終在苦苦探索,創新石油地質理論,開發新技術,希望從地球上找到並開發出更多的石油。然而石油是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礦藏,資源的有限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石油的產量不可能始終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種種跡象表明,世界的石油產量正在接近高峰,即使按樂觀的估計,在2030年世界石油產量到達高峰,也不是很長的時間,後石油時代就在眼前。
後石油時代的典型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世界石油產量已處於高峰平台期。
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於20世紀50年代最早系統地提出了石油峰值理論,並成功地預測了美國的石油峰值。他認為產量在初期高速增長,到成熟期達到高峰,隨後便開始下降。但是,對於最高處是一個點還是平台期,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其實,無論是峰值點,還是峰值進入平台期,這都是後石油時代的開始,是後石油時代的重要標志。從生產實際情況來看,2000年後每年新發現的油田數量和相應的規模、儲量,較以往都有所下降;老油田的石油產量加速遞減;勘探技術取得飛躍發展,但是並沒有看到像20世紀60年代儲量發現一樣的頂峰;投入開發利用的資源量,佔世界已發現的資源量比例逐年升高;在投資不斷增長、油價迅猛攀升的情況下,石油產量並沒有大幅度增加;另外,國際能源機構專家表示,大部分歐佩克國家的剩餘產量多數是品質較差的原油。總之,近幾年的世界石油產量的變動幅度,一直圍繞1%上下浮動,根本就沒有大的突破。
(2)石油勘探開發的投資回報值在不斷降低。
能源投資回報值,簡稱為EROI,其簡要的計算公式是整個生產過程中能源產出總和與能源投入總和的比值。公式中的產出與投入,考慮了在能源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如資源成本、環境成本、人力成本、資金投入等,充分體現了能源、經濟、生態環境的有效結合。近年來,能源問題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范圍更加廣泛,影響程度逐漸加深,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評價理論來看待能源。而EROI評價方法,全面衡量了石油等能源的生產價值,是後石油時代下非常重要的指標之一。
(3)峰值時間的爭論讓人們忽視了它已經來臨。
1956年,哈伯特准確預測美國石油峰值將在1967—1971年間出現後,遭到了很多人士的批判,並引發了激烈爭論。但是,就在那時,美國正漸漸走向石油峰值。從峰值時間的提出、討論再到1970年峰值真正來臨,僅僅經歷了10多年的時間。其實,就在人們對峰值時間問題進行激烈討論的時候,我們已經悄然踏向峰值期,就是這種爭論使人們忽視了這樣的事實。最後,可能只有當世界遭受了巨大的石油短缺帶來的沖擊後,才恍然大悟。
(4)油價將繼續攀升並高位震盪。
自2003年起,油價開始過快上漲。至2008年7月,國際原油價格達到147美元/桶的高點。此時意味著廉價石油時代已經終結。據國際能源機構2008年預測,2030年世界原油價格將達到約206美元/桶。這已經是保守估計。雖然全球的經濟危機使油價於2008年12月曾跌破40美元/桶,但這是暫時的、無法維持的。油價升高是必然趨勢。因為油價高低的影響因素是供需關系,而其他因素都只是起到暫時的上下拉動作用和推波助瀾的作用。
世界石油產量正在接近或許已經達到高峰。我們正在走向後石油時代。
制定對策積極應對後石油時代的到來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包括制定積極的價格稅收政策,引導理性的石油消費;加強節油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加大資金投入,開發新技術,擴大石油資源基礎;革新石油加工工藝,轉變石化產品的原料路線;加快生物燃料技術開發,盡早實現規模化生產;重視非常規石油資源的開發利用等。

C. 後石油時代指的是什麼

世界正在走向「後石油時代」。後石油時代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成長和發展時期,也是石油替代產品的培育、成長和發育時期。

當前石油供應安全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石油需求不斷增長使現有資源產量難以滿足;二是礦物能源遲早要枯竭,目前沒有替代能源能擔當石油的角色;三是無節制地使用石油已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石油供應的瓶頸問題,已經給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的壓力。

第十屆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中國新能源產業峰會」,邀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領域主管領導、專家、企業領袖集聚一堂,就共同關心的「可再生能源2007年發展預測、政策扶植」、「加快生物質能轉化與產業化」、「太陽能、風能的產業化發展與市場開發」等熱點問題深入研討,為後石油時代中國能源產業的發展拓展新空間,助推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D. 石油產量峰值論的警示是什麼

「石油產量峰值」源於1949年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發現的礦物資源「鍾形曲線」規律。哈伯特認為,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點;達到峰值後,該地區的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直至枯竭。這是石油峰值理論的核心。
石油峰值問題真正進入公眾視野緣於兩個經典預測。
1956年,哈伯特大膽預言美國石油產量將在1967—1971年達到峰值,以後便會下降。當時美國的石油工業蒸蒸日上,他的這一言論引來很多的批判和嘲笑。但後來,美國的確於1970年達到石油峰值,歷史證明了他預測的正確性。以後, 哈伯特將其模型發展應用於探明可采儲量的發現規律和最終可采資源量的預測,並應用於北美及其他地區可采資源量的預測,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他學者也曾應用概率統計學原理,建立了動態勘探發現模型,用於預測美國的最終可采資源量。目前,該模型在勘探、開發領域已得到廣泛的應用。
愛爾蘭地質學家坎貝爾發展了石油峰值研究。坎貝爾曾在BP、殼牌、菲納財團、埃克森和雪佛龍等大石油公司擔任首席地質學家和副總裁。他繼承了哈伯特的理論,繼續研究石油峰值,並成立了石油峰值研究會。1998年,他發表了《廉價石油時代的終結》,在油價還十分低迷的時候,得出廉價石油時代必將終結的結論。近來的高油價似乎驗證了其結論。這也使其成為另一個經典的預測。隨後,關於石油峰值的研究也在全球擴展開來。
我國學者對石油峰值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著名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翁文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提出了著名的「泊松旋迴」模型。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油氣田儲量、產量中長期預測模型,通常稱之為「翁氏模型」。由於具有生油條件的源岩在地下空間的分布是有限的,蓋層的地下空間分布也是有限的,地下的石油絕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預測的石油資源量絕不是可以找到的石油儲量,有限的石油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目前或今後若干年的石油產量尚可滿足人類的需求,但不斷提高世界石油產量將成為無法實現的良好願望。正如世界上開發多年的老油田早已過了產量增長的黃金歲月,現已衰老,步入減產期,世界石油產量必然存在峰值。
利用廣義「翁氏模型」,對世界石油產量峰值的預測結果為:世界石油的峰值產量為4013億噸,峰值出現時間大約在2020年。
中國的石油峰值到底是哪一年?峰值論派一致認為,中國的石油峰值是2015年,天然氣峰值是2035年。

E. 俄擬定新石油戰略:「石油時代結束前,能賣的全賣」,未來石油需求會怎樣

未來全球的石油需求肯定會減少的。根據俄羅斯媒體的報道,最近俄羅斯政府正在准備一項計劃,他們打算在全球石油需求減少的背景之下,將已有的油田進行開發或者變賣。有專業人士指出,雖然全球的石油儲備依然有很多,但由於碳中和成為了大眾追捧的目標,所以石油的需求會在未來幾年大大降低。首先就是在汽車領域,新能源汽車的替代已經如火如荼,未來五年內,新能源車的銷售佔比會達到25%以上,屆時汽車行業對石油的需求開始直線減少。

F. 為什麼不再聽說石油危機即使再過一千年,石油都不會枯竭嗎

「到2030年世界將耗盡石油,到2050年將耗盡其他化石燃料」,相信各位已經不止一次聽到這個警告了,其實早在1973年時斯坦福大學的生態學家保羅·R·埃利希就警告過全世界:「到1990年,世界將耗盡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

現在人類就處在新的「紅銅」時代,因為當前是石油與多種能源混用的!石油最大的兩個用途是燃料和化工,未來電動時代的到來,燃料用途將會萎縮,石油將完全走向化工原料,而這些化工用途則有比較多的替代來源,因此未來的石油可能真的會走向短期內用不完的程度!

這個時間是多久,可能是1000年,甚至更久!

G. 石油峰值論的產生原因

據了解,石油峰值問題真正進入公眾視野緣於兩個經典預測。
1956年,哈伯特大膽預言美國石油產量將在1967年-1971年達到峰值,以後便會下降。當時美國的石油工業蒸蒸日上,他的這一言論引來很多的批判和嘲笑,但後來美國的確於1970年達到石油峰值,歷史證明了他預測的正確性。
愛爾蘭地質學家坎貝爾發展了石油峰值研究。坎貝爾曾在BP、殼牌、菲納財團、埃克森和雪佛龍等大石油公司擔任首席地質學家和副總裁。他繼承了哈伯特的理論,繼續研究石油峰值,並成立了石油峰值研究會(ASPO)。
1998年,他與法國石油地質學家Jean Laherrere發表了《廉價石油時代的終結》,在油價還十分低迷的時候得出廉價石油時代必將終結的結論。近來的高油價似乎驗證了其結論,這也使其成為另一個經典的預測。隨後,關於石油峰值的研究也在全球擴展開來。

H. 每天都有那麼多車在燒油,石油會不會哪天就用完了

石油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能源和化工原料,很難想像石油耗盡後世界的樣子,所以從石油被工業化開采以來,我們一直都能聽到石油即將耗盡的警告!

「世界將在10年內耗盡石油。」——美國礦業局(1914)

「世界將在13年內耗盡石油。」——美國內政部(1939和1950)

「到1990年,世界將耗盡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保羅·埃利希(Paul Erlich),《增長的極限》(1973)

「到2030年世界將耗盡石油,到2050年將耗盡其他化石燃料。」

非常有意思的警告,而且還能自動續約,我們最新的「合約」是到2030年耗盡石油,到2050年耗盡化石燃料,其中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氣和煤炭等。一個好可怕的結果,距離現在還有十年!

所以說我們並不是將會耗盡石油,只是石油可能會越來越貴,這不是石油儲量減少的問題,而是它開采成本將會越來越高,就像歐佩克主要創始人的謝赫·艾哈邁德·扎希·亞馬尼說過的一句著名的總結:「石器時代結束了,不是因為缺少石頭,石油時代就要結束了,但不是因為缺乏石油」。

因此說地球並不缺石油,它可能永遠都開采不完,未來不開採的唯一原因就是其它能源比石油更便宜!

I. 石油對世界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總體來說,20世紀是廉價的石油時代,低廉而又充足的石油支撐了人類工業的大發展,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廉價的石油在20世紀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幾次石油危機使世界為之震撼。20世紀世界石油工業的興起和蓬勃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高潮也有低谷,留給我們更多的是迷茫,因為我們到現在為止也不清楚地球到底蘊藏多少油氣資源,只是憑借我們現有的手段來發現我們能發現的油氣資源,盡量提高採收率,產出更多的油氣來。石油工業發展到今天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21世紀的世界石油工業充滿了希望,但隨著人類對油氣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及油氣資源的不斷減少,決定了油氣資源這種不可再生能源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 有人預測21世紀石油時代即將終結,因為人類已經通過各種手段從地下開采了一個多世紀的石油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油氣的產出急劇加大,油氣消費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油氣需求還在以比較快的速度增加著,以這種趨勢持續發展下去,人類將會在21世紀用完地下的油氣資源,石油時代將要在21世紀終結。而21世紀油氣對人類的影響將越來越大,人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得依靠油氣資源來維持發展。這里我們憑借自己有限的知識和認識,對21世紀的世界石油工業做一些初步展望。

希望採納

J. 人類沒有石油,世界將會怎樣

「石油將在60年內被開采完!」、「石油枯竭速度超出預期」......從上世紀下半葉開始,在一次次如同「狼來了」的警告和預言失效後,人們漸漸放鬆了對石油危機的緊張和擔憂。不過石油畢竟是不可再生資源,它的各種衍生產品早已深入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沒有石油的那天真的到來,世界將會變得怎樣?
不必擔心汽車「趴窩」
對石油資源枯竭的擔憂由來已久。早在1949年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哈波特就提出「石油峰值」理論,認為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峰,此後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羅馬俱樂部」1972年的報告《增長的極限》預言世界石油在20世紀末將會用光,隨後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更加深了這種擔憂,各國紛紛尋找石油的替代產品。
提起石油危機,人們首先想起的是燃料問題。石油時代和煤炭時代的交接標志就是內燃機取代蒸汽機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如果將來沒有了石油,全世界的汽車、飛機和輪船都要停航嗎?答案當然是「不會」,他們只需要換一種燃料就可以了:早在二戰期間,德國就已大規模利用煤炭和天然氣人工合成石油,只是現有的工藝要求和成本相對較高,產量有限。此外新型的生物燃料技術也能在一定程度彌補燃料的缺少。
能源領域替補多
而在更為廣泛的能源領域中,盡管還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但科學家已經選出了多種石油的替補者。就儲量而言,即使石油用完,地下埋藏的煤也能再用幾百上千年。不過煤與石油類似,自身化學組分非常復雜,需要經過復雜分離才能減少污染。如今很多科學家認為,成分更單純的天然氣才是未來相當長時間里的頭號石油替補者,其中又以儲量豐富的「可燃冰」最受關注。它的正式名稱是「天然氣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如同冰雪的固態物質。1立方米的純凈「可燃冰」可以釋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它燃燒後的產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具有燃燒值高、清潔無污染等特點。科學家估計,僅海底可燃冰的儲量就夠人類使用1000年。但由於可燃冰不像石油可以自噴流方便開采,也不像煤炭那樣物理狀態穩定,在開采搬運過程中甲烷會大量揮發,產生的溫室效應要遠大於二氧化碳。這也讓它的開發受到很多限制。
在更為綠色的可再生能源中,水電站因為建造周期長、環境影響大,爭議一直很大。與此相反,一度因切爾諾貝利事故令人談虎色變的核能,近年卻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30年,核能發電將占總發電量27%。除了核電,近年來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甚至垃圾焚燒電站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但他們距離真正大規模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仍有漫長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