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怎麼從地球上跑到汽車油箱里
擴展閱讀
公司業務成本怎麼算 2025-02-05 21:38:51

石油怎麼從地球上跑到汽車油箱里

發布時間: 2023-09-19 16:14:43

① 植物石油是怎麼來的

能源危機是當代世界四大危機之一,人類目前正在享用的地下燃料礦藏:煤、石油、天然氣,再過成百上千年就將消耗殆盡!

從植物中提取石油,是許多國家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的重要課題。

據報道,現在已發現大量可直接生產燃料油的植物,主要屬於大戟科,如綠玉樹、三角大戟、續隨子等。這些石油植物能生產低分子量氫化物,加工後可合成汽油和柴油的代用品,有些植物中的油無需加工,能直接用作燃料油,與柴油相似。

澳大利亞有兩種野草叫按葉騰和牛角瓜,用溶解法從其莖葉中提取白色汁液,然後再製取石油。

在菲律賓發現了一種叫「邦伊倫邦」的果樹,它每年開花結果3次,每棵樹1年可采120~140粒果實,這種果實碰上火種,就會像汽油那樣燃燒起來,每個果實可燃燒約15分鍾,常常被當地居民用來點燈。科學家們對這種果實進行了化驗,發現果內含有16%的純酒精。這個消息頓時轟動菲律賓和全世界,菲律賓政府立即展開了廣泛的擴種和繁殖。生化學家們也在研究這種樹木的潛力,准備用此樹燒煉出油液代替石油。

美國化學家卡爾文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發現一種樹,它分泌的汁液可直接用作汽車燃料油,因此可將它直接注入汽車油箱,車子就可啟動了。據估計,1英畝土地如果種上100棵香膠樹,可年產石油25桶。這對貧油國來說,真是一個福音,這種樹叫香膠樹,此樹在巴西已有種植場。目前香膠樹是大自然中能夠直接提供「生物石油」的比較理想的能源植物。

在巴西還有一種名叫「苦配巴」的大樹,只要在樹干鑽孔,即可出油,1晝夜可獲20~25公升,每隔40天取1次,此樹亦稱柴油樹。

巴拿馬也有一種「蠟燭樹」,果實里含60%的油脂,可用此照明。

我國海南島也有能產「柴油」的油楠樹,高度可達30多米,將樹伐倒後,油從鋸面汩汩流出,每株可收流液10~25公斤,最多可產50公斤以上,這種油與柴油相似。

美國加州大學已成功地栽培了「石油樹」,此樹切割後流出的乳液,經脫水後可製成原油,再煉制加工可得汽油,此樹已在美國3個州栽培,每英畝年產10桶油。

能源植物的發現,為人類尋找新的財源,又開辟了一條新路,目前科學家正在為尋找在質量上、數量上以及「生產速度」上足以代替珍貴的煤、石油、天然氣的能源植物而孜孜以求不懈努力。

② 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阿拉伯國家有如此豐富的石油資源的原因:阿拉伯在中東,中東地區是海洋生活著許多海洋生物,石油就是這些海洋生物和這些熱帶植物的屍體所組成的。

(2)石油怎麼從地球上跑到汽車油箱里擴展閱讀: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

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油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

③ 石油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問題一:石油的首次發現時間,地點? 石油(petroleum)這個名稱源於希臘語的petra (岩石)和oleum(油)。原油(crude oil),有時俗稱黑黃金,是一種粘稠的、黑棕色或綠色的液體。一種比較普遍的荒誕說法是:油本身是易燃的,而事實上是從油蒸發出來的氣體是易燃的。石油存在於地殼某些區域的上層。石油的另外一種叫法為石腦油(naphtha),來自於波斯語naft或nafátá(流動)。石油是由各種碳氫化合物所組成的復雜混合物,主要是烷烴鏈。不同的石油可能在外觀、成分、和純度上有些變化。石油是一個重要的「初級能源」,石油也是許多化學產品的原材料,包括溶劑、肥料、殺蟲劑和塑料等。
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駭志一》:「 ~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最初用於照明。
當然,我們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項東西,但文字記載最早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鑽探出來的。人們把鑽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鹽水並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於制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來鋪設街道的,這些柏油是從該地域天然易採的石油中獲取的。公元9世紀,人們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開發油田來生產石腦油。公元10世紀時地理學家Masudi和13世紀時馬克・波羅都曾記載了這些油田的情況,後者曾描述這些油井的產量可以裝數百隻船。
石油近代史始於1853年石油蒸餾工藝的發明。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1848年俄國工程師F.N. Semyenov在巴庫東北方的Aspheron半島開采了第一口現代油井。
20世紀50年代中期,煤仍舊是世界上首要的燃料,但油很快就取而代之。在1973年和1979年的能源危機之後,經常出現對石油供應的重大媒體報道,這使得人們意識到:作為一種經濟的能源,石油是一種最終將被耗盡的有限資源。當時大部分流行的預言都非常可怕,其中許多並沒有實現。作為燃料,石油的前景仍有爭議。今日美國報新聞(2004)報道:地下的石油儲備量只剩下40年。一些言論認為石油的總量是有限的,1970年的可怕預言只不過是被延期了而已。另一種言論則是技術上可以使廉價的碳氫化合物得以繼續生產,並且地球擁有巨大的以瀝青砂、瀝青田和油頁岩形式存在的非傳統石油儲備來源,這使得石油的使用在未來還能持續非常長的時間。
如今,大約90%的車輛燃料需求通過油來滿足。石油佔美國全部能源消費的40%,但卻僅占電力生產的2%。作為大量交通工具的便捷能源,以及作為許多工業化學品的基礎,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對石油的獲取成為引發幾次軍事沖突的一個主要因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波斯灣戰爭。世界上約80%的易開采儲備在中東,其中62.5%來自於5個 *** 國家:沙特 *** (12.5%)、 *** 聯合酋長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美國只擁......>>

問題二:石油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西晉人司馬彪(公元?~306年)著《後漢書・郡國志》,對延壽縣(現今甘肅酒泉一帶)有如下記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莒,注池為溝,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說明當時古人已經開始對石油表徵有所認識,並巳取之利用.這大概是最早利用石油的開始吧!
早在公元1 800多年前,漢代史學家班固著《漢書・地理志》,記有「高奴有洧水可燃」。描述了現今陝西延安一帶的延河支流洧水水面上見到的可燃物質。這也應該是最早發現石油的記載了!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雜志一》:「 ~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最初用於照明。
當然,我們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項東西,但文字記載最早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鑽探出來的。人們把鑽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鹽水並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於制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來鋪設街道的,這些柏油是從該地域天然易採的石油中獲取的。公元9世紀,人們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開發油田來生產石腦油。公元10世紀時地理學家Masudi和13世紀時馬克・波羅都曾記載了這些油田的情況,後者曾描述這些油井的產量可以裝數百隻船。
石油近代史始於1853年石油蒸餾工藝的發明。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問題三:石油開始成為重要能源是什麼時候 具體時間我不清楚,但可以給你些參考,高中歷史書上有關於石油的這些介紹:北周武帝以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石油用於照明,治病,潤滑,戰爭。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石油因為內燃機的發明而被大量使用,石油成為一種日益重要的新能源,所以,石油作為能源應該在1870年前後,應耿差不了多遠。
自從中國使用了內燃機開始,沒有油就沒有動力啊,新中國成立後,發現了好多大油田,如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等,石油開采量大大提高,石油開采能力大大提高,並逐步走向海外。

問題四: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問題五: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 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即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1.0 g/cm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83%~87%)、氫(11%~14%),其餘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99%。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3類。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三分之一。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問題六:中國石油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起來的?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丹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問題七:人類大規模利用石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859年8月27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考級泰特斯維爾城的石油溪旁,埃德溫・德雷克(Edwin Drake)鑽的一口找油井湧出了油流。美國乃至國際上都把這件事看做世界石油工業的開端。
石油的利用發展歷程有不同劃分方式
一種是按石油產品的主要用途來劃分,國外有的學者劃分為:
(1)(燈用)煤油階段,從1859~1911年,到福特大規模生產汽車為止;
(2)汽油階段,汽車進入千家萬戶,使汽油成為主要石油產品,時間為1911~1945年;
(3)二戰後直到現在,石油化學工業大發展,成為石油化工階段。
一種是按油田開發的進程劃分為:
(1)近代工業初始階段,即一次採油(靠油井自然動力驅動)為主的階段,1859~1923年;
(2)注水二次採油階段,1924~1955年;
(3)強化採油階段,1956年以來。
一種是按石油市場的壟斷形成過程來劃分。
(1)1928年以前,出現了一個個國家內的石油壟斷;
(2)1928年開始形成「石油七姊妹」,對資本主義世界石油資源和石油市場的壟斷;
(3)1973年「七姊妹」壟斷的解體;
(4)1991年前蘇聯解體,世界統一石油市場形成,群雄並起。
還有一種用原油產量來劃分。
(1)1922年世界石油產量上1億噸,故1922年之前是世界石油工業初始階段;
(2)1922年到1960年,世界石油年產量突破10億噸,是第二階段;
(3)1960年到1979年,世界石油年產量首次超過30億噸,是急速上升的第三階段;
(4)1980年以後,世界石油產量在波動中緩慢增長,是第四階段。
再有一種按石油科學技術的發展來分期,理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1)1859年到10世紀20年代是第一階段,是盲目勘探開採的階段;
(2)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初,世界石油工業經歷了第一次石油科技革命,其標志是地球物理技術的形成和二次採油技術的成熟。
(3)二戰以後到20世紀50年代,世界石油工業經歷了第二次採油技術的革命,其標志是計算機在石油工業中的廣泛應用,是數字化階段;
(4)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標志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石油工業進入了信息化時代。
以你的問題來看,人類大規模利用石油應該說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以汽油為主要石油產品,從此石油的產量也有了極為快速的增長。

問題八:石油最早是誰發現的? 王進喜。我國已有兩千多年利用石油的歷史。在古代我國石油主要用在五個方面:①用於照明;②用做潤滑劑;③用於醫葯;④用於軍事;⑤用於制墨等。但整體上我國古代石油科技的發展極其緩慢,對石油的開發與運用也只限於對現成原油的開采與使用,未能對石油的來源及其產生的地質條件進行研究。
「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觸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
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問題九:石油會在什麼時候耗盡 現在全世界究竟有多少石油儲藏量?已經探明的大概為1萬1500億桶。雖然這比前兩年的估計數字增長了10%, 但以目前的開采速度計算,地球上的石油儲量只夠滿足全世界石油消費需要41年。
世界石油儲藏量主要分布在中東、拉美、歐洲、非洲、亞洲與北美。按儲量大小計算,前10個國家為沙地 *** 、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伊朗、委內瑞拉、俄羅斯與中亞國家、墨西哥、美國與中國。其中沙地 *** 的探明儲量最大,佔世界總儲量的25%,可以開采90年以上。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等國則可分別開采100年以上,美國按目前的產量計算只能開采10年。
據美國能源部門估計,今後20年內,世界石油還能供求平衡,但20年後就要面臨缺油的局面。雖然中東仍是世界最大的供應者,波斯灣仍將供應全球石油的一半或三分之二,但是沙特已經有幾十年沒有發現新油田,很多舊油井已經灌水。
目前世界還沒有油荒,跨國石油公司正在西非、俄國與其他地方尋找新的油源。但從長遠看,世界越來越接近油源枯竭的日子。這一天可能在一兩代人的時間內到來。

④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是當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那麼它的形成原因是怎樣的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石油是怎樣形成的,一起來看看吧!

石油形成的原因

1、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主要是動物)的遺體;

2、海洋(不是河流和湖泊)。 形成的過程是這樣:遺體進入海洋,因海洋含有大量的鹽份,保證了遺體不會馬上被細菌分解,大量地被保存下來,讓遺體得以沉入海底,又因海底的低溫進一步延長了遺體被保存的時間.就是這個時間讓遺體得以積累,並得以被泥沙覆蓋,被海水(鹽水)浸泡過的遺體,又被泥沙或者岩石覆蓋起來,後來在地熱的作用下,時間長了,就成了石油。

有一個簡單的關於石油形成的實驗,人人都可以做:買一個陶罐(比作海床),罐里灌上加入足夠鹽的水(比作海水),再買幾枚鴨蛋(比作遺體,殼要完好,比作泥沙)放入鹽水中,大約2個月後(比作時間),取出來,煮熟(比作地熱),然後再用刀切開(比作石油開采),你就會發現蛋裡面有油(石油)。

海洋中如此巨大的石油資源是如何形成的

在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有的時期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在海灣和河口地區,海水中氧氣和陽光充足,加之江河帶入大量的營養物和有機質,為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豐富的食糧,使許多海洋生物(如魚類以及其他浮游生物、軟體動物)迅速大量地繁殖。據計算,全球海洋海平面以下100米厚的水層中的浮游生物,其遺體一年便可產生600億噸的有機碳,這些有機碳就是生成海底石油的原料。

但是,僅有這些生物遺體還不能形成石油,還需要一定的條件和過程。海洋每年接受160億噸沉積物,特別是在河口區,每年帶入海洋的泥沙比其他地區多。這樣,年復一年地把大量生物遺體一層一層掩埋起來。如果這個地區處在不斷下沉之中,堆積的沉積物和掩埋的生物遺體便越來越厚。被埋藏的生物遺體與空氣隔絕,處在缺氧的環境中,再加上厚厚岩層的壓力、溫度的升高和細菌的作用,便開始慢慢分解,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這些生物遺體就逐漸變成了分散的石油。

分散的石油不利於開采。因此,海底油田的形成還依賴於有利於石油富集的地質構造。淺海大陸架一般被認為是石油生成與儲存的良好場所。在淺海,特別是在島嶼岬角阻隔的海灣中,水域處於平靜的半封閉狀態,最利於有機物的堆積。大量泥沙的沉積為石油的儲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石油儲集在砂岩孔隙中,就好像在海綿里充滿水一樣,不致石油流失而長期緩慢地沉降在大陸架淺海區。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層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區。在這些大型沉積盆地中,因受擠壓而突出的一些構造,又往往是儲積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層和儲油地層,又有很好的蓋層保護的儲油構造的地區。

石油的簡介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油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下面就這四個環節來追溯一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

“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有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路,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至於“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煉制工藝。

⑤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問題一: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岩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

問題二:石油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煤主要是由於森林長期被埋在地下形成的;石油、天然氣主要是由於動物屍體長期被埋在地下,經過化學變化形成的。
石油到底是怎樣產生的
美國休斯頓一家石油勘探公司提出一個新理論:所有的石油都是從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並非通常認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動物或者植物等有機體在壓力和熱的作用下分解轉化而成。這一觀點得到3位俄羅斯同行的贊同,但相關論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一發表,便引起廣泛爭議。
該公司負責人肯尼認為,從岩層斷裂處釋放出 的地熱,使埋藏於地底100公里深處的碳化無機物和水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了碳氫化合物,所有的石油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而且現在還有大量的礦點未被發掘。
石油地理學家已經部分接受了這一觀點。美國地理調查部門的麥克・盧萬表示,有一部分石油來自無機物,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對於肯尼提出的「石油不可能由淺層岩石中的有機物形成」這一論斷,他則堅決反對。新澤西州礦產及礦產資源部的布雷恩・布里斯特認為,肯尼的觀點是對有機化學理論以及幾十年來在石油地理化學領域所進行的研究的蔑視。
目前普遍認同的理論是,埋藏在地下的遠古時代未被細菌分解的有機物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經過幾百萬年的演變,形成了可供開採的石油。微生物將地表以下的有機物轉化為碳氫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層地底的有機物則在溫度和壓力下經過分解及復雜的化學反應生成石油。通常具有商業價值的油田都位於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處,最深的油井在約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處則根本不會有石油或天然氣。
肯尼認為,淺層地表形成的低壓條件更容易產生甲烷,而不是較重的碳氫化合物。他在實驗室中將氧化鐵、卵石和水加熱至900攝氏度高溫時得到重碳氫化合物。據此他認為,穩定的石油只有在30000個大氣壓條件下,也就是100公里以下的地底才能形成。
不過,即使肯尼關於石油形成的理論只有部分正確,也可能為石油勘查工作打開一扇新的探索之門。

問題三: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1、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主要是動物)的遺體;
2、海洋(不是河流和湖泊)。
形成的過程是這樣:
遺體進入海洋,因海洋含有大量的鹽份,保證了遺體不會馬上被細菌分解,大量地被保存下來,讓遺體得以沉入海底,又因海底的低溫進一步延長了遺體被保存的時間.就是這個時間讓遺體得以積累,並得以被泥沙覆蓋,被海水(鹽水)浸泡過的遺體,又被泥沙或者岩石覆蓋起來,後來在地熱的作用下,時間長了,就成了石油.
有一個簡單的關於石油形成的實驗,人人都可以做:買一個陶罐(比作海床),罐里灌上加入足夠鹽的水(比作海水),再買幾枚鴨蛋(比作遺體,殼要完好,比作泥沙)放入鹽水中,大約2個月後(比作時間),取出來,煮熟(比作地熱),然後再用刀切開(比作石油開采),你就會發現蛋裡面有油(石油)。

問題四: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問題五: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問題六: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

問題七:石油是什麼形成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問題八: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條件是什麼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油氣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沉積有機質,還需要適當的溫度、時間、細菌、催化劑等物理和化學及生物化學條件。其中,溫度和時間是油氣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

問題九: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天然氣的形成:
分散的沉積有機質或可燃有機礦產(油、煤和油頁岩),在其成岩成熟過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耿解作用形成的以烴氣為主的天然氣,

⑥ 石油是什麼

石油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石油,產於岩石中以碳氫化合物為主的油狀粘稠液體。未經提煉的天然石油稱為原油。其中含碳84-87%。氫12-14%,1-2%為硫、氧、氮、磷、釩等元素。 當代社會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不可再生能源之一。在中東地區-波斯灣一帶有豐富的儲藏,在俄羅斯、美國、中國、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儲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單位「桶」為一個容量單位,具體為159升。 因為各地出產的石油的密度不盡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一般地,一噸石油大約有8桶。
目錄
[隱藏]

* 1 石油的成因
o 1.1 現在最有力的看法
* 2 成分
* 3 相關條目
* 4 參看
o 4.1 References
* 5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6 Films about petroleum
* 7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編輯]

石油的成因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編輯]

現在最有力的看法

不過,少數科學家,包括著名的Thomas Gold,認為石油的起源與生物無關。這種看法認為,行星(地球)內部天然就存在著大量的碳,一部分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為碳氫化合物比岩石輕,逐漸浮向地表。由地底深處存在的微生物將各種碳氫化合物轉換排出。曾經一度枯竭的油井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還有可能再次產出原油,這也是現在最有力的看法的佐證。

最近,在2003年《Scientific American》雜志發表的新看法,認為碳氫化合物是由於地球內部的放射線的作用而產生的。
[編輯]

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脂肪烴為主要成分。

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CH4 (甲烷, methane) - 沸點 -107℃
* C2H6 (乙烷, ethane) - 沸點 -67℃
* C3H8 (丙烷, propane) - 沸點 -43℃
* C4H10 (丁烷, butane) - 沸點 -0.5℃

炭素數5~7の范囲の鎖狀炭化水素は、完全に軽質で、蒸発しやすい透明な性質のナフサになる。

ナフサの留分は溶媒、ドライクリーニングの溶剤あるいはその他の速乾性の製品に用いる。

C6H14からC12H26までの鎖狀炭化水素は配合調整されガソリン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數10~15の范囲の炭化水素からケロシンが作られジェット燃料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數10~20の范囲からディーゼル燃料(軽油)と燈油が、そして船舶のエンジンに用いられる重油と続く。これらの石油製品は常溫で液體である。

潤滑油和半固體的凡士林、炭素數16から炭素數20の范囲である。

炭素數20以上の鎖狀炭化水素は個體であり、パラフィンワックスを皮切りに、タール、アスファルトの順である。

用常壓蒸餾餾分的名稱和沸點(℃)來表示,就是:

石油エーテル(petrol ether):40 - 70℃ (溶媒用)
輕汽油(light petrol):60 - 100℃ (汽車燃料)
重汽油(heavy petrol):100 - 150℃ (汽車燃料)
輕煤油(light kerosene):120 - 150℃ (家用溶媒・燃料)
煤油(kerosene):150 - 300℃ (飛機油)
柴油(gas oil):250 - 350℃ (狄塞爾燃料/輕油/燈油)
潤滑油:> 300℃ (發動機油)
殘渣:焦油,柏油,瀝青,殘余燃料

[編輯]

相關條目

* 克拉馬依油田
* 大慶油田
* 中原油田
* 勝利油田
* 中東
* 沙烏地阿拉伯
* 伊拉克
* 阿拉伯國家
* 阿盟
* 石油大學
* 石油輸出國組織

[編輯]

參看

* 工業化
* 哈伯特頂點

[編輯]

References

1. 注 Kenney, J., Kutcherov, V., Bendeliani, N. and Alekseev, V. (2002). "The evolution of multicomponent systems at high pressures: VI. The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hydrogen–carbon system: The genesis of hydrocarbons and the origin of petroleu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99: 10976-10981. Article link
2. 注 Kenney, J., Shnyukov, A., Krayushkin, V., Karpov, I., Kutcherov, V. and Plotnikova, I. (2001). "Dismissal of the claims of a biological connection for natural petroleum". Energia 22: 26-34.

[編輯]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James Howard Kunstler (2005). 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tlantic Monthly Press. 0871138883.
* C.J. Campbell (2004). The Coming Oil Crisis. . .
* (2004). Out of Gas: The End of the Age of Oil. . .
* Amory B. Lovins (2004). Winning the Oil Endgame. 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1881071103.
* (2003). Hubbert's Peak : The Impending World Oil Shortage. . .
* Vaclav Smil (2003). Energy at the Crossroads :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Uncertainties. The MIT Press. 0262194929.
* Daniel Yergin (1991).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Simon & Schuster. 0671502484.
* Harold F. Williamson and Arnold R. Daum (1959).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 The Age of Illumin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 Harold F. Williamson, Ralph L. Andreano, Arnold R. Daum, and Gilbert C. Klose (1963).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I, The Age of Ener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編輯]

Films about petroleum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Burning of the Standard Oil Co.'s Tanks, Bayonne, N.J.》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California Oil Wells in Operation》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Canada Strikes Oil: Lec, Alberta 1947》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The End of Suburbia: Oil Depletion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American Dream》的資料 (外部鏈接)
o http://www.endofsuburbia.com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Hellfighters》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Incendio del pozo petrolero de Dos Bocas, Veracruz》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La Instria del Petróleo》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Instria petrolului》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 From Fossil to Flame》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Fires, Their Prevention and Extinguishment》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Storm》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Roughnecks: The Story of Oil Drillers》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Wildcatter: The Story of Texas Oil》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Lektionen in Finsternis》的資料 (外部鏈接)

[編輯]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 Colin J. Campbell
* Jay Hanson
* Kenneth S. Deffeyes
* David Goodstein
* Daniel Yergin
* Thomas Gold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7%9F%B3%E6%B2%B9"

頁面分類: Lubricants | Petroleum | Oils | 石油工業 | 燃料

⑦ 石油是怎麼出來的

石油埋藏在10公里以下的地層,承受著岩石的壓力,把地層打穿了之後,通過下面壓力和地表壓力有壓差,才能從密度不同的岩石里擠出石油,就像我們擠毛巾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