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石油為什麼出不了國際巨頭
擴展閱讀
中國石油線上筆試考什麼 2025-02-05 22:09:08

中石油為什麼出不了國際巨頭

發布時間: 2023-09-20 03:45:04

⑴ 中國石油為什麼會一直跌

1、因為中國石油上市的當天,股價高開了不少,超過了機構承受的底線。高開導致了中石油透支了預期的利潤,散戶的高位接盤造就了800億的高位套牢盤,導致股價一路下滑,但是至少說明散戶對中石油的期望還是很高的。
2、中國石油A股的估值過高,它的H股只18港元多,相比30元左右的股價比較合適。上市當天開價48.60元,估值太高,當然就要下跌了,同時,大家都看好並搶購的股票風險就大,建議遠離這樣的股票。而且A股股指偏高,上證指數達到了5500-6000的區間,顯然是很高的點位了,前期藍籌泡沫論也很熱鬧,中石油定價這么高,下跌也是必然。

⑵ 石油工業的中國石油工業怪現狀

一邊巨虧600多億元一邊近9000萬噸產能閑置 今年前三季度,中石油煉油業務虧損415.39億元,中石化煉油板塊虧損231億元。
對於中石油、中石化來說,煉油虧損早已不是新聞。2007年,中石油煉油與銷售板塊虧損206.8億元、中石化煉油虧損104.52億元;2008年,兩者分別虧損829.7億元、615億元。2008年3月,中石化還據此獲得123億元財政補貼。
對於今年前三季度的虧損,中石油稱是「受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及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控力度加強影響」,中石化解釋說是「煉油廠到廠原油成本比較高」。
然而,有意思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國內煉油行業累計虧損僅18.4億元--雖然統計時段和口徑有些差別,但兩個數據之間的巨大差異依然不免讓人吃驚。
是誰對沖了石化雙雄煉油業務的巨額虧損?顯然,只能是國內其他煉油企業--目前中石油、中石化煉油產能約佔全行業的80%,此外還有60多家地方煉油企業,其中半數在山東。
「我們只要有油可煉就會有盈利,無非是盈利多少的問題。」山東東營一家煉油廠負責人說,「我們煉的是品質差的燃料油,比煉原油成本高很多,還能不虧損;中石油、中石化煉油為什麼會虧損,我也不大明白。」
這家煉油廠負責人說,地方煉廠最苦惱的事不是虧損,而是沒有穩定的油源;沒有油源就等於無米下鍋,沒法開工。
據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統計,目前我國地方煉油廠約有1.3億噸煉油能力,但每年煉油只有約4000萬噸,近9000萬噸的產能被浪費。
「正常情況下,地方煉廠的平均開工率僅有30%-40%,所以大量產能閑置浪費。」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執行會長、江蘇泰達藍燕石化集團總經理錢其連說。
東方油氣網數據顯示,今年8月底,山東地煉整體開工率僅為35.3%;近幾個月以來國內柴油資源緊張,地方煉廠開工率有所提高,至11月初,山東煉廠開工率提高至45.7%。石化雙雄掌控采貿煉售地方煉廠夾縫中求生存一邊是能生產但頻頻虧損,另一邊是不虧損但不能生產,國內煉油業「怪現狀」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症結?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等業內專家指出,當前石油業從上游的原油開采和進口,到中游的煉化,再到下游的成品油銷售各個環節,石化雙雄都牢牢掌握了主導權;在整個產業鏈中,民營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打個比方,地方煉廠的『咽喉』扼在壟斷巨頭的手裡--巨頭的手鬆開,地方煉廠可以吃飽甚至利得財富;它們的手一緊,地方煉廠就要『鬧飢荒』。」韓曉平說。
民營企業不但難以獲得國內的油氣開采權,也沒有從國外進口原油的自主權。據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秘書長馬莉介紹,加入WTO以後,商務部每年批准一定的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量信託網指標,今年是2910萬噸,僅占原油進口量的約十分之一。「數量少不說,非國營原油進口得持有中石油、中石化的排產證明才能入關,而且都必須返銷給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煉廠,不能供地方煉廠使用。」
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中石油、中石化每年統一配給地方煉廠的原油僅179萬噸,與1.3億噸的煉能相比,這點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當前地方煉廠最主要的油源是燃料油--燃料油是原油在煉廠加工過程中的一種渣油,可以提煉出一部分成品油,但是成本比原油提煉要高得多。
「用燃料油煉油的成本要比用原油的成本每噸高出約1300元。2009年以後,國家把燃料油消費稅由0.1元/升提高至0.8元/升,僅繳稅的部分,燃料油就比原油每噸要高800塊錢。」馬莉說。
而在下游的成品油批發零售環節,石化雙雄同樣主宰著市場。「目前全國共有加油站11萬多家,其中民營加油站約5萬家。」馬莉說,「雖然民營加油站數量占總數的46%,但民營加油站多在偏遠地方,大城市、主幹線的加油站主要是中石化、中石油的,所以民營加油站的成品油零售量比例並不高。」

⑶ 兩桶油共虧350億,國外五大巨頭合計共虧18億,為何差距如此大

世界范圍內的油價下跌國內油價不僅沒變反而爆出來中國石油企業連連虧損的消息,很多人一頭霧水,但是這卻是情理之中的,不管是從政治戰略的角度來說還是從經營成本的角度來說都是意料之中的。

經營成本

從經營成本的角度來看,此次石油企業的收入減少了。我們要清楚的是石油企業此次面臨的油價下跌發生在一個特殊時期。據統計,2020年春節期間,中石化、中石油的成品油銷量只有上年春節同期的20%左右,但加油站仍然需要正常運營。銷量驟降仍要開工,這是國企的擔當。但對兩桶油打擊最大的,還是近期的原油價格暴跌——一個月就虧了至少750億。要知道,中石化2018全年的凈利潤才630億。

綜合以上兩個大方面,我們發現在疫情期間中國的石油企業出現原油價格下跌卻虧損的現象很正常,甚至我們可以說任何時候他們出現虧損都很正常。從更高、更深層次來看,他們肩負著更加重要的戰略任務,即便是虧損國家也不會放棄扶持的。

評論點贊,腰纏萬貫!添加關注,好運常伴!

⑷ 中石油、中石化等擬從紐交所退市,背後釋放了何種信號

有5個知名的企業擬從紐交所退市,分別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上海石化、中國人壽和中國鋁業。這樣的消息震驚了業內外的所有人,也釋放出了一些信號。按理說企業的上市和退市是市場的常態,但是這5個企業共同退市就不只能從商業角度進行考慮了。其實這與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有關系,也與國際經濟環境有著很大的聯系。

首先這個法案要求所有的外國企業只要在紐交所上市了,就需要被定期的問責,不然就要被迫強制退市。所以企業必須要被紐交所審查,需要提供一些詳細的數據,這就會讓企業的經營被暴露。再加上國際環境是不怎麼好的,也就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沖突,這些企業可能就是想要規避風險。

現在只是擬退市還沒有真正的退市,不知道之後會不會出現轉折。

⑸ 中石化,中石油為什麼不從歐洲買更先進的石油開采設備來開采南海的石油呢越南能怎麼能買到啊

因為中國奉行的政策原因,中國向來所有東西都希望自己擁有技術,自己製造,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所有事情,可以不受外部條件制約。所以我們國家能被稱為是一個在各個領域都可以自主的國家(地球上能做到這點的國家沒幾個)。因此我們國家一旦引進技術便會逆向研究以及仿製研發,最終掌握此項技術並進行深入探索和發展,而後此類技術,我們國家就成了先進國家的競爭對手。就這樣,先進國家一般不願意將自己的先進技術賣給中國。
再者,國際貿易,尤其是先進技術的貿易、轉讓,是跟隨政治利益走的,中國是大國,除了石油沒有什麼是能制約中國的撒手鐧,因此在中國,很多國家無法實現自己的不對稱政治利益。
而類似於越南這樣的國家,沒有能力仿製研究先進技術,即便研究明白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工業基礎來仿製、製造成品,更是一個科學技術不能自主的國家,很多原料甚至於成品都依賴於進口,他一旦承諾給別國利益許願,就根本無法擺脫。
這就出現了小國購買先進技術容易,而同樣技術對我們國家卻是嚴進出口的。
再者就是,我們國家現在的海軍還沒有能力保衛南海(不在於戰鬥力不足,關鍵在於補給困難,沒有可長期駐扎的海上大型平台,如果強制長期大力保衛經濟上無法承受),一個不安全的海域是不會有工作平台的。

⑹ 中石油為什麼虧損,中石油真的虧損了嗎

最近中石油發文稱,每天虧4個億,引來不少網友的罵聲,大家可能想不明白,隨著國際油價的大跌中石油不是應該更賺錢嗎?怎麼會說每天虧損4個億。

要想弄清中石油虧損的真正原因,其實我們首先要弄清一個概念,那就是,我國油價是有地板價的(地板價是40美元/桶),國際原油與地板價的差價利潤歸國家所有,當國際原油低於每桶40美元時,國內不再根據國際原油進行調價,也就是說即使國際油價低於40美元,這中間的差價也不能成為「三桶油」的利潤,差價帶來的利潤將作為風險儲備金歸國家所有。所以,對於中石油來說,國際原油的價格再怎麼跌也不會低於40美元,40美元每桶就是中石油的成本價,所以說國際油價越低,兩桶油越賠錢。

⑺ 我國深海採油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可為何我國海外油田並不多

開採油田不止需要先進的技術,也要考慮所處的環境。運用先進的技術開采完以後,需要把石油運到合適的地方,這個運送的步驟很難。

利布拉油田是巴西迄今勘探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單體鹽下層區塊,且為油的質量上乘,通過開發有望讓巴西成為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國之一,對當地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但是,這塊油田處於1英里厚的海鹽層之下的深海層,技術上的難題與資金的瓶頸令巴西本土石油公司不得不通過國際合作尋求突破,巴西尚且如此,我國亦然,不能沖動的進行深海採油。

深海採油固然是開採油田的一個好辦法,但是環境問題也不容小覷。我們要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與他國合作一起開採油田,不可貿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