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以前販石油的人叫什麼
擴展閱讀
零可變成本企業有哪些 2025-02-05 18:49:53
個體戶注銷費用怎麼計算 2025-02-05 18:33:41

以前販石油的人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9-21 00:24:13

A. 石油是誰發現的

問題一:中國石油是誰發現的? 「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式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
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問題二:世界上第一個發現汽油的人是誰? 汽油是誰先發現並利用的?
早在發明內燃機之前,人類就已經製造出汽油了。但在很長時間內,汽油被認為是將原油冶煉成煤油後,一種無用的副產品。而石油和石油化工業之所以能夠如此重要,獲得如此廣泛應用,是圍繞其所進行的一系列創新的結果。
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煤油是標準的點燈用燃料。當時的石油冶煉依賴簡單的蒸餾過程,將石油中沸點不同的成分分離出來。煤油的沸點較高,很容易同沸點較低的汽油以及其他雜質分離開來。煤油成為原油煉制的主要產品,而汽油和其他成分則往往被白白燒掉。到20世紀前20年,研究人員發現,內燃機採用汽油這樣的輕型燃料,反而運轉得更好。但採用蒸餾法,僅能從原油中提煉出20%%的汽油。盡管美國石油勘探人員在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州、奧克拉荷馬州及德克薩斯州打出很多油井,但冶煉汽油的低效率,極大地阻礙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美國「標准石油公司」的兩名工程師,威廉姆・伯頓(公司副總裁)和羅伯特・哈姆福瑞斯(實驗室主任)解決了提煉汽油的低效率問題。他們對蒸餾法進行了改進,在其標准加熱過程中增大壓力,將煤油「裂解」成汽油。這種「熱裂解」工藝使汽油的冶煉效率增加了一倍,出油率達到40%。1913年,伯頓獲得了有關這一工藝的專利。美國生產的汽油從此趕上了汽車需求的步伐。

問題三:大慶油田是誰發現的t

問題四:中褲沒國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石油並命名的人是誰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東漢的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漢書》中記載了「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陝西延長附近,洧水是延河的支流。「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見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這里的「肥」就是指的石油。到公元863年前後,唐朝段成武的《酉陽雜俎》記載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采以燃燈,極明」。西晉《博物志》(成書於267年)、《水經注》都記載了「甘肅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燃極明,與膏無異,膏與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
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把這種天然礦物稱為「石油」,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他試著用原油燃燒生成的煤煙制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沈括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他已經預見石油將來大有用途。
到了元朝,《元一統志》記述「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拾斤,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納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還說,「石油,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水澄而取之,氣雖臭而味可療駝馬羊牛疥癬。」說明約800年前,陝枝飢北已經正式手工挖井採油,其用途已擴大到治療牲畜皮膚病,而且由官方收購入庫。

問題五: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石油的人?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成書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湖泊池沼也。「澤中有火」,意指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之現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我國人民利用石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漢和西晉。據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漢書・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雲:「定陽,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淆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距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此後在《北史・西域傳胡搭納》中,也記錄了新疆龜茲(今庫車)一帶石油的產出:「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狀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產地也頗豐富,明李時珍在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州、延長、雲南之緬甸、廣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式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志》有雲:「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水上有墨脂……」。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在延壽縣(今甘肅省玉門一帶)處援引《博物志》(西晉張華著)言:「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_□,注地為溝……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淆水也」自沈括以後,後人多稱石油。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氣味和雄硫同,故殺蟲治瘡」。明曹學儉《蜀中廣記》說:「國朝正德末年,嘉州開鹽井偶得油水,……此是石油,但出於井爾」。又見於清朝趙學敏所輯錄的《本草綱目拾遺》:「西陲赤金衛(今甘肅玉門赤金堡一帶)東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1]。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問題六:石油是誰先發現的 第一個發現石油的是我們中國人宋代的沈括,他在《夢溪筆談》里第一次提到了石油

問題七:最先發現石油的國家是哪個? 中國

問題八:汽油是誰發明的? 發明人:美國「標准石油公司」的兩名工程師,威廉姆・伯頓(公司副總裁)和羅伯特・哈姆福瑞斯(實驗室主任)
在此種情況下發明:
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煤油是標準的點燈用燃料。當時的石油冶煉依賴簡單的蒸餾程石油中沸點不同的成分分離出來。煤油的沸點較高,很容易同沸點較低的汽油以及其他雜質分離開來。煤油成為原油煉制的主要產品,而汽油和其他成分則往往被白白燒掉。到20世紀前20年,研究人員發現,內燃機採用汽油這樣的輕型燃料,反而運轉得更好。但採用蒸餾法,僅能從原油中提煉出20%%的汽油。盡管美國石油勘探人員在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州、奧克拉荷馬州及德克薩斯州打出很多油井,但冶煉汽油的低效率,極大地阻礙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美國「標准石油公司」的兩名工程師,威廉姆・伯頓(公司副總裁)和羅伯特・哈姆福瑞斯(實驗室主任)解決了提煉汽油的低效率問題。他們對蒸餾法進行了改進,在其標准加熱過程中增大壓力,將煤油「裂解」成汽油。這種「熱裂解」工藝使汽油的冶煉效率增加了一倍,出油率達到40%。1913年,伯頓獲得了有關這一工藝的專利。美國生產的汽油從此趕上了汽車需求的步伐。

問題九:北宋時期石油何時開採的 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石油的是誰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中國古人就已發現並利用了石油。那麼在古代到底是誰首次發現並利用了石油?據史料記載:他就是北宋時期的沈括。
在古代到底是誰首次發現並利用了石油?
沈括(公元1031~1095年),漢族,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他是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我國最早記述石油與石油開採的記載也來自於沈括的《夢溪筆談》。那是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50歲,出任陝西延安府太守,在西北前線對抗強敵西夏的入侵。他在緊張的軍旅生活中,仍不忘考察民間開採石油的過程,在《夢溪筆談》中他記錄了石油的存在狀態與開采過程。他是這樣寫的:
「在~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就是過去說的高奴縣脂水,脂水就是石油。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火炬,冒著很濃的煙,帳幕沾上了油煙都變成了黑色。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只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根據現有的史料,他是第一個使用石油的人,他將石油燃燒後產生的煙塵製成了墨,他還寫過一首《延州詩》,描述了延州開採石油形成煙塵滾滾的盛景:「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沈括,最早描繪石油形態與開采過程的是沈括,最早用石油煙塵代替松煙制墨的也是沈括。他筆下的延州石油如今已形成我國著名的長慶油田,年產量達到了二千萬噸,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問題十:石油最早是誰發現的? 王進喜。我國已有兩千多年利用石油的歷史。在古代我國石油主要用在五個方面:①用於照明;②用做潤滑劑;③用於醫葯;④用於軍事;⑤用於制墨等。但整體上我國古代石油科技的發展極其緩慢,對石油的開發與運用也只限於對現成原油的開采與使用,未能對石油的來源及其產生的地質條件進行研究。
「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觸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
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B. 誰是中國最早的石油人

中國的石油工業是何時起步的呢?當時又是什麼狀態呢?那還得從100多年前講起……

一般認為,中國近代石油工業以清政府在台灣設立中國第一個開發石油的行政管理機構——礦油局,並於1878年聘請美國鑽井技師購進石油機械鑽機,在苗栗鑽出了第一口油井算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石油工業已經歷了70年漫長而艱辛的探索之路。

(1)早期石油地質調查和對中國石油資源的評價。

近代地質科學是由西方國家於清朝末年傳入中國的。19世紀70年代,華衡芳等人將萊伊爾的《地質學原理》和丹納的《金石識別》譯成中文,介紹到中國來。19世紀末,清政府洋務派在南京設立了礦路學堂,開始講授地質學。魯迅先生曾在這里求學,畢業後於1903年發表了《中國地質略論》一文。1905年留美回國的鄺榮光編制了中國第一幅地質圖——《直隸省地質圖》。

辛亥革命成功後,1912年孫中山組織臨時政府,在實業部礦務(政)局下設置了地質科(章鴻釗任科長)。1913年,地質科改為農(工)商部地質調查所(丁文江任所長),後又設立了地質研究所(由章鴻釗任所長),實為培養地質人才的講習所。經過3年培養,於1916年6月,30名學生中有18人取得了畢業證書,並都進入了地質調查所,成為中國地質界的骨乾和開拓者。

中國近代石油地質的調查開展是依附於地質調查開展工作的。中國近代早期的地質調查工作是由外國地質學家開始進行的,如美國人龐培萊、德國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1916年中國有了自己培養的地質人才以後,在中國大地上,逐步開展了地質調查工作,其中包括石油地質調查。

(2)中國近代石油地質調查。

玉門油礦(著名畫家吳作人作於1944年,原圖為彩色油畫)

1928年,張人鑒赴河西走廊調查,再次向國內詳細介紹了玉門縣赤金堡石油河和白楊河石油溝的油苗露頭、地理位置、地層情況等,提出了開發計劃。由於當時政局不定,地方政府無能,計劃被無限期擱置。

20世紀30年代我國石油地質研究很活躍。1930年謝家榮所著《石油》問世,這是我國近代繼張丙昌的《石油概論》之後的一部較早的重要石油專著,為我國石油地質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該書作者認為我國油田的分布,「大抵自新疆北部,沿南山(即祁連山)北麓而至玉門、敦煌,復自甘肅東部,延入陝西北部,越秦嶺山脈,而至四川盆地,適繞西藏高原之半」,同時指出,「熱河、奉天有油母頁岩,直、晉、魯、豫諸省就地質上推想,或亦有此項頁岩,在中國缺油之地,將來必能居為重要之富源」。

黃汲清

我國四川地區由於有2000多年油氣開發歷史,歷來為中外地質學家所重視。20年代末和30年代,我國地質界的趙亞曾、黃汲清、譚錫疇、李春昱、陸貫一、潘鍾祥等曾先後到四川調查石油地質。1933年,譚錫疇、李春昱發表地質報告《四川石油概論》,這是我國地質學家關於四川油氣資源的一部重要論著。他們認為,四川盆地含油地層不止一層,地層更非一系,與石油產生有關系者為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而各系之中又分上下層位,共七層,已出油者六層;原生油量在六層之中,多寡未必一律,如有一層原生油量多,即有成為富集油田之可能,因此四川油田頗有發展之希望。

C. 石油工人又稱呼什麼

王進喜石油工人一聲吼

鐵人——石油工人的詩

王鐵人文化不高,他自己說「學會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但他仍以詩抒發了當代石油工人特有的粗獷和豪邁: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北風當電扇,大雪當炒麵,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干!干!干!

當新中國迎著高天滾滾的寒流,戰勝重重困難走向初步繁榮富強時,涌現出了有「鐵人」之稱的英模王進喜。他不僅是大慶精神的象徵,更是社會主義時代中國工人階級骨氣和志氣的象徵。他去世雖然已有許多年,但「鐵人精神」卻深深根植於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