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什麼能用生態農業替代石油農業
擴展閱讀
鑽石為什麼有點偏黃 2024-10-20 00:07:50

什麼能用生態農業替代石油農業

發布時間: 2022-01-23 16:08:13

1. 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石油農業和生態農業各有什麼特點

原始農業:刀耕火種
傳統農業:大量應用牲畜
石油農業:薄膜、化肥開始應用
生態農業: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應用生物制劑
不是很完善,拋磚引玉

2. 生態農業既充分利用了什麼,又保護了什麼

資源 環境
[A]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B]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所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它具有生產率高、穩定持續、綜合性、有機性和效益性特點。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調整農業生態結構;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廢物循環轉化率;保護並合理利用與增殖自然資源:防治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加強農村能源建設;擴大綠色植被面積,提高森林綠地覆蓋率: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的主要類型有:①農村立體結構:②水陸交換物質循環生態系統:③農漁禽水生生態系統;④生物物種共生生態系統;⑤污水自凈工程系統;⑥山區綜合開發的復合生態系統:⑦庭園經濟生態系統;⑧多功能農工聯營生態系統;⑨物質和能量多層利用系統等。當前我國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實用技術有沼氣利用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細綠萍養殖及綜合利用技術、稻田養蟹技術、食用菌栽培技術、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等。生態農業不同於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它廢棄了石油農業的弊端,總結、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它具有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再生的生態系統主要功能,因而使其太陽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和有機廢物的再生率都較高。
[C]生態農業是一種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盡量不排或少排廢物的良性農業生產循環體系。
早在本世紀60年代,一些國家已經開始發展生態農業。這種生態農場以農業為主,林牧副漁綜合發展,自己建有加工農畜產品的工廠。農作物的秸稈,樹林里的樹葉,以及面料廠和肉類加工廠的下腳料,作為牲畜的飼料;牲畜糞便及廢棄雜物送入沼氣池製取沼氣;沼氣可用於發電和做燃料,為加工廠提供能源;沼氣池裡的殘渣經過處理,又可做飼料或肥料用。這樣的循環利用,既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又控制了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
我國部分地區,也根據當地的生產狀況和自然條件,建立了不同類型的農業生態體系。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有一種以生產淡水魚、甘蔗、糖、蠶繭為主的農業生態體系。農民在魚塘的基埂上種桑,桑葉可養蠶出繭,蠶糞和蠶蛹投入池塘喂魚,撈上來的塘泥又可為桑樹施肥。如果不種桑而種甘蔗,蔗稈用於榨糖,葉子喂豬,豬糞又可喂魚,魚塘的唐泥可做肥料。
生態農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合理安排生產,可以取得較好的綜合性生產效益;同時,也保護了環境,維持了生態平衡。生態農業的建立和發展,為農業生產展現了良好的前景。
[D]在地球上,人類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已有了約一萬年的歷史了。在此過程中,農業生產技術出現了三大發展階段。
一、人類農業活動發展三階段:第一階段: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持續時間約為7000年)。特點:刀耕火種、熟荒、撂荒,基本只有種和收兩個環節。問題:只取不給,土地營養平衡完全靠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復。第二階段: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持續時間:近3000年來)。特點:以人力、畜力為主要動力,輸入低;以人糞尿、動物糞便、綠肥等有機肥為土地提供營養;採用間作、輪作、套作等方式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進行農業生產,注意到了保持地力常新;注意天時地利來進行農業生產,注重順應自然規律。問題:由於以人畜力為主,勞動生產低效;對自然的依附狀態不能得到改善;難以在較大規模上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比如林、牧、農、漁的綜合生產。第3階段:集約化生產的石油農業(至今約150多年)。開始時間是19世紀40年代,鼎盛時期是20世紀60年代,特點:以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和電氣化來進行農業生產;直接和間接依賴石化能源;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提高(比如在美國,1%的人種糧養活著全國其餘的人)。問題:高輸入、高能耗,加劇世界能源危機;機械化耕作與不合理的種植導致嚴重的土壤流失;化肥和農葯用量上升,但大部分進入了環境,引起嚴重環境污染;單一種植使生態失衡,引發大規模病蟲害;人工創造的高產品種廣泛取代了各地農畜品種的多樣性,使後者的基因快速滅絕。
二、「生態農業」概念在國際上出現
「生態農業」概念在國際上出現時間:20世紀60年代後期。指導思想:要用生態學原理指導農業生產。「生態農業」有多種叫法:肥力農業、腐殖質農業、自然農業、有機農業、生物動力農業、綜合農業、持久農業、生物生態農業、科學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生態農業」一詞提出的時間:1970年,提出該詞的學者為美國土壤學家W.Albreche。「生態農業」明確定義的時間是1981年,提出定義的學者是英國農學家M.Worthington。當時對「生態農業」的定義: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生態農業有以下明顯的特點:能有效發展農業生產;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農業生產力;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怎樣理解生態農業系統呢?生態農業是人們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不斷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以獲取一系列社會必需的生活與生產資料的人工生態系統。生態農業系統的8個基本原則:①戰略性(用農業發展的長遠眼光來制定自己的生態農業戰略);②地域性(按照自己的地域特色和特有農業品種來設計能發揮當地優勢的生態農業模式);③多樣性(注重品種和栽種的多樣性,利於物質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和減少病蟲害);④整體性(注重農、林、牧、副、漁、工、商、運輸等方面整體發展);⑤協調性(注重林、田、水、草等與經濟、技術、生態環境有機配合);⑥層次性(利用生物界的食物鏈關系來設計農業生產模式,由此獲得多方面收益);⑦高效性(重視提高植物中儲存的太陽能的轉換率,充分合理利用其它自然資源);⑧持續性(重視保護資源和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使資源利用具有持久性)。
生態農業包含多種產品:各類食品;多種生活用品(衣料、洗滌劑、包裝材料);建築材料(比如:牆體隔熱材料、屋頂材料);工業原料(能源、潤滑油、塗料、蠟等);城市居民假日休閑的去處;為城市退休者提供養老居住地。(摘自《國內外生態農業對比、理論與實踐》)
[E] 生態農業是在現代石油〔注〕農業面臨嚴重挑戰前,在總結和吸收了人類社會所經歷的多種農業生產實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生態學原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所建立起來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簡單地說生態農業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
〔注〕:現代石油農業指現代的用高能量(如農業機械、化肥、農葯、塑料薄膜、電力、燃油等)換取高產量的農業。其特點是:(1)生態農業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基礎上的一種科學性的農業。(2)生態農業是一種大農業生產,是注重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一種綜合性的農業;(3)生態農業是一種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產出的高效農業;(4)生態農業是一種優化了的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其內部組成與結構復雜,具有較強的抵抗外界干擾的緩沖能力和較高的自我調節能力,是一種具有穩定和持續發展能力的農業。(5)生態農業是一個自我維持系統,一切副產品都要再循環,盡量減少損失,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輪作以及正確處理和使用農家肥料等技術來保持土壤肥力。
[F]生態農業是指利用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能量轉換定律和生物之間的共生、互養規律,結合本地資源結構,建立一個或多個「一業為主、綜合發展、多級轉換、良性循環」的高效無廢料系統。它是農業系統工程結構中的重要系統之一,是搞好「人地糧」和「水土肥」平衡的重要內容。例如,近年來我國各地推廣的多種經營內空的「壟稻溝魚」、「壟稻溝蛙」、「壟稻溝蝦」、「瓜菜魚」等。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建立的「養殖業—沼氣—種植業」循環模式,以沼氣建設為紐帶,畜牧業(主要是養豬)、沼氣互相促進,沼液、沼渣又促進種植業(主要是糧食、水果)的發展。這是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
[G] 生態農業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按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農業體系。它要求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把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把大農業與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利用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H]生態農業是指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農業生態系統內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生態和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三個效益"的統一。中國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模式的類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三個類型:

(1)時空結構型。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徵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有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使處於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2)食物鏈型。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種養加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

(3)時空食物鏈綜合型。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高效益的模式類型。

3.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遵循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的新型農業。它運用現代系統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系,建立起一個在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高產出的農業生態系統。

生態農業運用生態學中生物占據各自生態位的原理,充分利用了空間結構.使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陽能。生態農田的作物實行間作、套種,增加了溫度、陽光、水分和肥料的垂直利用程度。譬如,玉米稈兒高、葉片大,喜歡強光照,且根系發達,需要的水、肥較多;而大豆和花生莖低矮、葉片小,不需要太強的陽光,根系淺且能固氮。將它們間作,高矮相間,不但加大了土壤耕作層和地上空間的利用率,而且提高了農田的通風透光程度,使不同的作物各取所需。

生態農業還促使生物之間進行互利互惠的「共生」,這樣,系統內每種生物的生長,會促進另一種生物的生長。例如,在「稻田養魚」的例子中,給稻田施肥後孳生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成了魚的餌料,而魚的糞便和食物殘渣,又成了水稻的有機肥料,這樣,稻和魚之間便互利互惠,互相促進生長。

生態農業還減少了化肥、農葯的使用量,使農業與環境協調發展。因此,生態農業是農業的發展方向。

生態農業是由美國土壤學家威廉·阿爾伯里奇首先提出的。他看到現代「石油農業」盡管使糧食增產了,物質豐富了,但給農田留下了說不完的災難和危害。要克服使用化肥、農葯帶來的弊病,同時又要保證農業的收獲,他認為,應該把農業放到自然生態循環之中,讓農業在能量、物質營養方面都進行良性的自然循環,據此提出了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要全面規劃、相互協調,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著眼於系統的整體功能中,而且生態農業考慮的標准有3條:一是經濟效益,即生產要發展,農民要富裕;二是社會效益,要滿足社會對農副產品的日益增長的需求;三是生態效益,即要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生態農業不局限於種植業,而是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全面發展。從生產實踐出發,一方面立足於耕地,努力提高土地單產;另一方面又把全部土地當做生產場所,發揮多種經營的優勢。

4. 生態農業不同於一般農業嗎

生態農業是相對於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是一個原則性的模式而不是嚴格的標准,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主導,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生態農業不同於一般農業,它不僅避免了石油農業的弊端,並發揮其優越性,21世紀創造了許多具有明顯增產增收效益的生態農業模式。
遠景設計院提出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可以有以下解決方式:
1.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2. 建立穩固的農業投資體系,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
3. 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4. 創新農業組織形式,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
5.抓好生產基地建設,實施農業品牌戰略
6.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7.極爭取省及國家對我市農業的扶持政策和資金支持

5. 什麼是生態農業什麼是有機農業什麼是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建立起來的農業、有機農業主要特徵是不使用化肥農葯、植物生正調節劑、以有機肥為主、的農業、現代農業是利用現代技術對傳統農業改造、引入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叫現代農業。

6.   為什麼說「生態農業」可以避免「石油農業」所帶來的一些弊病

「石油農業」耗能多,投資大,成本高,並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形成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較好地處理了人類生活和農業生產與能源、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因而可以避免「石油農業」所帶來的一些弊病。

7. 生態農業合乎哪些要求

在20世紀以前,世界各國都以傳統的有機農業為主,產量很低。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石油、化工、機電工業的發展,興起了無機農業又稱石油農業。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等,農業產量空前提高,但也造成了土壤、大氣、水源、食品的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為此,1971年美國密蘇里大學土壤學家7.A.阿伯奇特首先提出「生態農業」概念。1981年,英國的M.K.沃辛頓進一步指出,生態農業是生態上低輸入、自我維持、經濟上可行的小型農業系統,旨在對環境不致造成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具有最大的生產力。生態農業的特點是利用半數以上的耕地種植多年生牧草,發展養牛,實行農作物輪作,種植豆科植物,利用牲畜糞肥和含有礦物質的岩石,採用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特性,提高土壤肥力,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化肥、農葯等。它在有效地利用農業資源、保持水土、減少污染等方面均有較好效果。但由於生態農業主要依靠生物本身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進行生產,轉化效率低,農作物產量不高。

生態農業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來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生態農業必須合乎下列這樣一些最基本的生態學要求:

第一,生產結構的確定,產品布局的安排等都必須切實做到因地制宜,和當地的環境條件相匹配;

第二,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能超過資源的可更新能力;

第三,在能量和物質的利用上,要做到有取有補,維護生態平衡;

第四,在利用可更新自然資源的同時,要注意撫育和增殖自然資源,使整個生產發展走向良性循環。

生態農業是全面規劃、相互協調的整體農業。生態農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著眼於系統的整體功能。

8.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農業,是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生態經濟規律進行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根據生態農業系統的結構特徵和功能,生態農業分別有以下幾種模式:
1、物質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在此類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系統中的物質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多次循環利用。如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建設等。
2、綜合開發與全面建設的生態農業。即在一定區域內,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綜合發展生態型農、林、牧、副、漁、工、貿各產業,帶動山、水、林、田、路、渠的全面建設,並採取配套生態措施進行系統調控,使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在較高層次上達到良性循環。如生態家園富民示範村建設等。
3、生物立體共生的生態農業。在這種生態農業系統中,處於不同生態位的各種生物在類群中各得其所,共生共榮,能獲得較高的資源利用率和生物產品產出。如立體生態農業。
4、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建設的生態農業。主要是對水土流失、乾旱、地力低下、石漠化、鹽鹼化、農業生產用地污染等影響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因素進行人工生態調控。如沃土工程、節水生態農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等。
5、以庭院經濟為主的生態農業。即在一家一戶的生產單元中,建立小型循環生態系統,把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獲得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6、資源開發的生態農業。主要根據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及物種生長特徵,按照生態經濟規律,開發利用資源。在我市,主要是根據山區自然資源和物種生長特點,建設山地資源復合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利用太陽能、小水電等

9. 有哪些適用於農家生態旅遊的新型農業

(1)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的農業生產的一種模式。生態農業強調在盡量減少人工管理條件下進行農業生產,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保護土壤肥力和生物群體的多樣性,少用或不用化肥,減少環境壓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生態農業的基本內容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更多地強調人和化學能的低投入原則,把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銜接和保證資源環境的持續性放在首位;生態農業的核心是保證農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特徵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農業生產,恢復農業自然生態系;把生物工程技術引入農業,進行戰略性資源替代,最大限度地克服石油農業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目標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相結合建立起來,具有生態合理性、能良性循環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的最大特點是把農作物從陽光那裡得到的能量和物質多次利用,循環使用,這樣可以在較少的土地和較小的空間、較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使排出污染環境的廢物最少。生態農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選擇。

(2)有機農業。有機農業亦稱「有機耕作法」,類似的還有「有機園藝」,是總結了東方傳統農業發展幾千年長盛不衰的經驗後提出的。它是指不使用化肥、農葯,而代之以有機肥料和機械與生物防治病蟲害,在生產操作上具有特定的精確標准特點的作物栽培系統。有機農業准確定義為,一種完全不用化學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等化學合成物質,也不使用基因生物工程及其產物的生產體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其特點:一是天然性。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的農業生產體系,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二是安全性。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的產品,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標准加工成的有機食品,解決了當前農產品衛生、安全、營養的消費需求。

中國有機農業發展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所擁有地域優勢和勞動力優勢,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

(3)設施農業。設施農業又稱設施型及無土型農業,是通過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來調節生物體生活的環境,使之最適合進行農業生產。人口的持續增長、土地資源銳減、氣候異常等因素,促進了設施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像我國這樣人多地少、人均佔有資源稀缺的國家,設施型農業顯得更為重要。現代設施農業管理可通過計算機將生態環境控制在最適合植物生長發育的水平,在寒冷地帶、沙漠地帶甚至在宇宙空間也能生產新鮮蔬菜,使農業能像工業那樣有計劃、有規模地生產。我國農業資源短缺,設施農業是高效利用有限資源的重要途徑,建立在現代農業與工程科學技術基礎上的設施農業將促進我國農業走持續發展之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4)生物農業。生物農業就是利用自然條件,採用多種農作物輪作肥田、天然殺蟲、生物多樣化等科學方法種植農作物,在不使用化肥、除草劑和殺蟲劑條件下,建立農業開發管理體系,生產出接近天然植物的農產品。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修復被工業廢棄物污染的土壤,擴大農業的種植面積,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和經濟價值,是生物農業的一項內容。生物農業發展目標是生產不含殘留化學制劑、高質量的農業產品,尊重自然環境,應用先進的耕作技術,不斷增加和保持土壤的肥力。其研究領域有多個方面,如新植物品種和新的有機體的特性評價與生產,擴大耕作,多樣化耕作,強化生產,降低成本,以及鄉村環境保護等。生物農業強調農事和園藝操作中生物、技術、經濟和社會諸方面相互協調。

(5)其他適於農家生態旅遊的新型農業。立體高效型農業,是多層次配置、多時序、多級質能循環利用的主體種養結構,構建高效復合生態系統。擴大對空間、時間、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使群體光合性能有效提高,生產出高產優質的農產品。

保健型農業,以生產保健型、營養型、鮮嫩型、食療型等食品為主的農業生產體系。培育出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又有療效的農產品,如抗癌糧、富硒蔬菜、大米、防病瓜、長壽果、健腦雞、保肝蛋等。

工藝型農業,是以生產既可以食用又具有欣賞功能給人們帶來賞心悅目效果的農產品為目的的農業。如白茄子、方形西瓜、黑辣椒、球形胡蘿卜、方形樹、彩色棉、鵪鶉雞、豬肉狗,水果遮光化妝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