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噸石油全部燃燒能產生多少物質每種物質的數量
石油化工的基礎原料 石油化工的基礎原料有 4 類:炔烴 ( 乙炔 ) 、烯烴 ( 乙烯、丙烯、丁烯和丁二烯 ) 、芳烴 ( 苯、甲苯、二甲苯 ) 及合成氣。由這些基礎原料可以制備出各種重要的有機化工產品和合成材料 天然氣化工 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學工業簡稱天然氣化工。其主要內容有: 1 )天然氣制碳黑; 2 )天然氣提取氦氣; 3 )天然氣制氫; 4 )天然氣制氨; 5 )天然氣制甲醇; 6 )天然氣制乙炔; 7 )天然氣制氯甲烷; 8 )天然氣制四氯化碳; 9 )天然氣制硝基甲烷; 10 )天然氣制二硫化碳; 11 )天然氣制乙烯; 12 )天然氣制硫磺等。 100×104 t 原油加工的化工原料 據資料統計, 100×104 t 原油加工可產出:乙烯 15×104 t ,丙烯 9×104 t ,丁二烯 2.5×104 t ,芳烴 8×104 t ,汽油 9×104 t ,燃料油 47.5×104 t 。 煉油廠的分類 可分為 4 種類型。 1 )燃料油型生產汽油、煤油、輕重柴油和鍋爐燃料。 2 )燃料潤滑油型除生產各種燃料油外,還生產各種潤滑油。 3 )燃料化工型以生產燃料油和化工產品為主。 4 )燃料潤滑油化工型它是綜合型煉廠,既生產各種燃料、化工原料或產品同時又生產潤滑油。� 原油評價試驗 當加工一種原油前,先要測定原油的顏色與氣味、沸點與餾程、密度、粘度、凝點、閃點、燃點、自燃點、殘炭、含硫量等指標,即是原油評價試驗。� 煉廠的一、二、三次加工裝置 把原油蒸餾分為幾個不同的沸點范圍 ( 即餾分 ) 叫一次加工;將一次加工得到的餾分再加工成商品油叫二次加工;將二次加工得到的商品油製取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的工藝叫三次加工。一次加工裝置;常壓蒸餾或常減壓蒸餾。二次加工裝置:催化、加氫裂化、延遲焦化、催化重整、烴基化、加氫精製等。三次加工裝置:裂解工藝製取乙烯、芳烴等化工原料。� 辛烷值 辛烷值是表示汽油在汽油機中燃燒時的抗震性指標。常以標准異辛烷值規定為 100 ,正庚烷的辛烷值規定為零,這兩種標准燃料以不同的體積比混合起來,可得到各種不同的抗震性等級的混合液,在發動機工作相同條件下,與待測燃料進行對比。抗震性與樣品相等的混合液中所含異辛烷百分數,即為該樣品的辛烷值。汽油辛烷值大,抗震性好,質量也好。 十六烷值 十六烷值就是表示柴油在柴油機中燃燒時的自燃性指標。常以純正十六烷的十六烷值定為 100 ,純甲基萘的十六烷值定為零,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來,可以得到十六烷值 0 至 100 的不同抗爆性等級的標准燃料,並在一定結構的單缸試驗機上與待測柴油做對比。 催化裂化主要化學反應 1 )裂化反應。裂化反應是 C-C 鍵斷裂反應,反應速度較快。 2 )異構化反應。它是在分子量大小不變的情況下,烴類分子發生結構和空間位置的變化。 3 )氫轉移反應。即某一烴分子上的氫脫下來,立即加到另一烯烴分子上,使這一烯烴得到飽和的反應。 4 )芳構化反應。芳構化反應是烷烴、烯烴環化後進一步氫轉移反應,反應過程不斷放出氫原子,最後生成芳烴。 焦化及其產品 焦化是使重質油品加熱裂解聚合變成輕質油、中間餾分油和焦炭的加工過程。產品有: 1 )氣體; 2 )汽油; 3 )柴油; 4 )蠟油; 5 )石油焦。� 加氫裂化的主要原料及產品 加氫裂化的主要原料是重質餾分油,包括催化裂化循環油和焦化餾出油等。它的產品主要是優質輕質油品,特別是生產優質航空煤油和低凝點柴油。 催化重整工藝在煉油工業中的重要地位 這是因為它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能把辛烷值很低的直餾汽油變成 80 至 90 號的高辛烷值汽油。二是能生產大量苯、甲苯和二甲苯,這些都是生產合成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基本原料。三是可副產大量廉價氫氣。 溶劑脫瀝青在煉廠中的地位 溶劑脫瀝青裝置既是生產重質潤滑油的 " 龍頭 " 裝置,又是一個重油加工裝置,它在煉廠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減壓渣油經溶劑脫瀝青裝置後,脫除瀝青質、膠質和含金屬的非烴化合物。脫瀝青油既可做重質潤滑油原料,又可做催化裂化原料;脫油瀝青直接調合成道路瀝青或氧化成建築瀝青,重質潤滑油料在脫蠟後還可生產地蠟。 國內外脫蠟工藝方法 冷榨脫蠟、混合溶劑脫蠟、分子篩脫蠟、尿素脫蠟、細菌脫蠟、催化臨氫降凝及噴霧脫蠟等方法。� 乙烯的主要用途 乙烯用量最大的是生產聚乙烯,約占乙烯耗量的 45% ;其次是由乙烯生產的二氯乙烷和氯乙烯;乙烯氧化制環氧乙烷和乙二醇。另外乙烯烴化可制苯乙烯,乙烯氧化制乙醛、乙烯合成酒精、乙烯製取高級醇。 丙烯的主要用途 丙烯用量最大的是生產聚丙烯,另外丙烯可制丙烯腈、異丙醇、苯酚和丙酮、丁醇和辛醇、丙烯酸及其脂類以及制環氧丙烷和丙二醇、環氧氯丙烷和合成甘油等。 丁烯的用途 丁烯的利用是以混合丁烯生產高辛烷值汽油組分為主,約占丁烯消費量的 60% ,另有 11% 的混合丁烯用作工業或民用燃料。用作石油化工原料的丁烯僅占丁烯消費量的 29% ,其中正丁烯主要用於丁二烯的生產,其餘用於生產順丁烯二酸酐和仲丁醇、庚烯、聚丁烯、乙酸酐等。� 丁乙烯的用途 丁二烯是合成橡膠和合成樹脂的重要單體。由於二烯可生產順丁橡膠、丁苯橡膠、丁腈橡膠、氯丁橡膠、也可生產聚丁二烯、 ABS 、 BS 等樹脂。此外還可生產丁二醇、己二胺 ( 尼龍的單體 ) 。 苯的主要用途 苯的最大用途是作為生產苯乙烯的單體原料,約佔世界苯消耗量的 50% 。環已烷和苯酚也是苯重要消費領域。二者各占苯消費量的 15%-18% 。此外,苯胺、烷基苯、順丁烯二酸酐也都是由苯生產的重要衍生物。� 目前我國的化肥品種 有尿素、硝酸銨、碳酸氫銨、氯化銨、氨水、液氨、硫酸銨、重過磷酸鈣、普鈣、鈣鎂磷肥、磷酸銨、氯化鉀、硫酸鉀、微量元素脂料、腐殖酸類肥料等。 酚精煉及在煉廠中的地位 目的是除去潤滑油中非理想組分、提高油品的抗氧化安定性,改善油品的粘溫性能和色度,降低酸值和殘炭值。地位:酚精製是潤滑油生產的一個重要生產工序。從蒸餾來的減壓二、三、四線和丙烷脫瀝青來的殘渣油料,首先經過酚精煉、然後經脫蠟,補充精製,調合生產成品潤油油。因此,酚精煉在煉廠的潤滑油生產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流體的流量與流速種類 流體的流量和流速,可分為質量流量、質量流速與體積流量、體積流速兩種。質量流量是,單位時間內流過管道或設備的任一截面上的流體質量。質量流量通常用符號 G 表示,單位為 kg/s 。體積流量是,單位時間內流過管道或設備的任一截面上的流體體積。體積流量通常用符號 V 表示,單位為 m3/s 。質量流速是,單位時間內,管道或設備的單位截面上流過的流體質量。通常用符號 WG 表示,單位為 kg/s·m2 。體積流速是,單位時間內,管道或設備的單位截面流過的流體體積。體積流速通常用符號 WV 表示,單位為 m3/s·m2 或 m/s 。 重度、密度、比重 單位體積的物料所具有的重量,稱為重度,單位: kg/m3 。單位體積內所具有的物質質量稱為密度,單位: g/cm3 。比重是指物質的重量與同體積的純水在 4℃ 時的重量之比。液體比重是指相同體積的液體重量與水的重量之比,是一沒有單位的數值。 粘度 流體在流動時,相鄰流體層間存在著相對運動,則該兩流體層間會產生摩擦阻力,稱為粘滯力。粘度是用來衡量粘滯力大小的一個物性數據。粘度有動力粘度,其單位:帕斯卡秒 (Pa·s) ;運動粘度是在工程計算中,物質的動力粘度與其密度之比,其單位為: (m2/s) 。在石油工業中還使用 " 恩氏粘度 " ,它不是上面介紹的粘度概念。而是流體在恩格拉粘度中直接測定的讀數。� 當前車用汽油牌號 90# 、 93# 和 97# 三個牌號,仍保留 70# 老牌號。汽車的壓縮比為 7.0 以下的東風、解放等老式汽車用 70# 車用汽油。汽車的壓縮比在 7.0 以上的新式汽車如:桑塔那、奧迪、解放 CA141 、躍進 NJG131 等小轎車用 90# 汽油。� 含鉛汽油的毒性 四乙基鉛有強烈的毒性,它通過皮膚、呼吸道或食道進入人體並不易排出,積累一定程度就有中毒現象,輕度引起失眠、惡心、頭痛、血壓降低等,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當前柴油的品級和牌號 有優級品、一級品、合格品。牌號有 10# 、 0#-10# 、 -20# 、 -35# 、 -50# 。� 企業能量平衡技術指標 主要有 4 項技術指標: 1 )單位能耗:單位產量或單位產值的某種能源消耗量; 2 )單位綜合能耗:單位產量或單位產值的綜合能耗量,以噸標准煤 /t 、 t 標准煤 /× 104 m 或噸標准 /×104 元表示; 3 )設備效率:有效能量 / 供給能量 ×100% ; 4 )企業能源利用:企業有效利用能量 / 企業總綜合能耗量 ×100% 。笗£之‰戀… 回答採納率:30.5% 2009-01-24 19:27 原油中碳元素佔83%一87%,氫元素佔11%一14%,其它部分則是硫、氮、氧及金屬等雜質。
B. 全國石油儲量、產量增長趨勢
(一)石油儲量
1.全國石油地質儲量增長趨勢
截至2005年底,全國石油探明程度33.72%,進入勘探中期,正處於儲量增長的高峰階段。取綜合預測的匯總結果進行分析,2006~2020年,全國石油探明儲量仍處於高峰階段,2006~2010年年均探明9.65×108t,2011~2015年年均探明9.74×108t,2016~2020年年均探明9.48×108t,均高於「十一五」的年均探明8.78×108t。2021~2030年,探明儲量年平均值仍維持在8.2×108t。2006~2030年,全國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合計為226.42×108t。
與美國對比看,1996年以來,我國的石油儲量保持平穩上升的勢頭,與美國1946~1966年的高基值增長階段相當。我國的石油儲量增長高峰期應該延續20~25年,儲量增長明顯下降的態勢應該在2020年以後出現(圖5-16、表5-22)。
圖5-16 全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增長趨勢預測圖
表5-22 全國石油地質儲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2.大區石油地質儲量增長趨勢
從大區匯總結果來看,東部區石油探明儲量下降趨勢比較明顯,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儲量分別為4.14×108t、3.88×108t、3.53×108t、3.0×108t、2.52×108t;從2006~2010年年均探明儲量4.14×108t降到了2026~2030年均探明儲量2.52×108t,25年中,降幅接近一半。中部區石油探明儲量呈現緩慢下降的態勢,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儲量分別為1.60×108t、1.59×108t、1.50×108t、1.46×108t、1.41×108t,降幅只有12%;西部區石油探明儲量在2020年前呈現先緩慢上升,之後逐步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儲量分別為2.29×108t、2.45×108t、2.69×108t、2.58×108t、2.32×108t,總體波動不大。南方區隨著勘探的加強,預計在2010年以後將會出現較好的儲量發現,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為0.01×108t、0.06×108t、0.10×108t、0.11×108t、0.11×108t;青藏區由於地理條件所限,2020年以後可能會有石油探明儲量,預計2021~2030年年均探明0.11×108t;海域區的石油探明程度還比較低,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1.62×108t、1.78×108t、1.66×108t、1.43×108t、1.23×108t,儲量上升的態勢還能持續10年以上,2020年之後有所下降,至2030年年探明石油儲量仍能保持在1.0×108t以上(表5-23)。
表5-23 大區石油儲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3.基本結論
(1)石油地質儲量增長保持較高水平。
2006~2030年我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總體呈平緩下降趨勢,但年探明儲量維持在8×108~10×108t之間,與過去50多年的勘探歷史比照來看,屬於穩定增長的高峰期。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是我國石油儲量發現的最高峰,但整體還屬於儲量發現的初期;1985年以來為高峰平台期,主要特點是儲量穩定增長,年均在6×108t以上,波動不如勘探初期那樣強烈。
目前,我國的石油資源探明程度為33.7%,預計「十一五」將累計探明48.25×108t,2010年探明程度達到40%以上;2020年探明程度為52.6%;2030年探明程度為63.3%,屆時將進入儲量發現的衰減期。2006~2030年可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26.42×108t左右,年均探明9.06×108t(表5-24)。
表5-24 全國石油地質儲量預測結果表
(2)大盆地對全國石油地質儲量的貢獻佔主體。
2006~2030年對全國石油探明儲量貢獻最大的盆地依次為:渤海灣(陸上)、鄂爾多斯、塔里木、渤海灣(海域)、松遼和准噶爾盆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分別為40.41×108t、35.09×108t、32.41×108t、30.78×108t、26.04×108t、19.51×108t,對全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貢獻率為17.85%、15.50%、14.31%、13.59%、11.50%、8.62%,累計達81.37%,大盆地依然是未來全國石油儲量增長的主體。而盆地對儲量的貢獻率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其中渤海灣(陸上)、渤海灣(海域)、松遼盆地的貢獻率逐漸變小,鄂爾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貢獻率變大,准噶爾盆地基本持平。
(3)中西部與海域儲量增長可彌補東部儲量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探明儲量貢獻率為57.10%,東部為40.90%,2010年後東部的年增儲量呈下降之勢,中西部上升,海域略有下降,2026~203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探明儲量貢獻率可達64.42%,東部降為32.73%,此時,南方區和青藏區的貢獻率達到2.86%,東部老油區的儲量發現的減少可得到其他地區的補充。
(二)石油產量
1.全國石油產量增長趨勢
目前,我國的石油產量處於平穩上升階段,尚未達到高峰值。通過將各盆地石油產量預測結果匯總,得到全國的石油產量增長趨勢。從匯總結果看,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19 036×104t、20 559×104t、21 700×104t、22 182×104t、21 777×104t,我國石油產量在今後15~20年內還將進一步穩步上升,在2021~2025年之間達到高峰,高峰產量達到2.22×108t以上,2025年之後呈緩慢下降趨勢。2030年之後產量將降到2.1×108t以下(圖5-17、表5-25)。2006~2030年,全國累計產油52.88×108t。在以上儲量和產量情況下,可保持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基本穩定在22×108~25×108t,變化基本平穩,儲采比在11左右,基本合理(圖5-18)。
表5-25 全國石油產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圖5-17 全國石油產量增長趨勢預測圖
圖5-18 石油地質儲量、產量和剩餘可采儲量變化趨勢
2.大區石油產量增長趨勢
從大區的預測結果來看,未來25年東部區仍將是我國最主要石油產區,但其產量逐漸下降,在全國的比重明顯減小,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10 508×104t、10 265×104t、10 224×104t、10 137×104t、9 642×104t;中部區將隨著鄂爾多斯盆地石油產量的快速上升而在全國的比重呈上升態勢,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2 348×104t、2 697×104t、2 816×104t、2 867×104t、2 903×104t;西部區石油產量上升最快,2030年還未達到高峰值,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3 067×104t、3 789×104t、4 390×104t、4 777×104t、4 926×104t;南方區的石油產量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在2020年以後將會有較明顯的增長,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4×108t、10×108t、10×108t、20×108t、24×108t;青藏區預計在2025年以後各項條件能夠成熟,會有一定的石油產量,2026~2030年年均產量24×108t;海域區的石油產量在2020年之前增速較快,之後增速放緩,並在2025年以後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3 117×108t、3 799×108t、4 261×108t、4 380×108t、4 187×108t(表5-26)。
表5-26 大區石油產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3.基本結論
(1)石油產量平穩增長,2030年仍保持在2×108 t以上。
2006~2030年我國石油產量總體呈平穩上升趨勢,在2016~2025年達到最高值,年均產量2.2×108 t,在2025年後開始下降,2030年還能維持2.1×108 t的水平,之後將降到2.1×108 t以下。
目前,我國的石油產出程度為21.1%,預計「十一五」累計產量9.59×108t,2015年產出程度超過30%,2030年產出程度達到46.0%,整體進入開發的中後期。2006~2030年可累計產出52.88×108 t,超過了目前我國石油的累計產量(表5-27)。
表5-27 全國石油產量預測結果表
(2)大盆地對全國產量的貢獻佔主體。
2006~2030年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最大的盆地依次為:渤海灣(陸上)、松遼、鄂爾多斯、渤海灣(海域)、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其累計產量分別為12.87×108t、10.84×108t、6.73×108t、6.03×108t、4.968×108t、3.86×108t,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率為24.34%、20.49%、12.73%、11.39%、9.38%、7.29%,累計達85.62%,在未來全國石油產量增長中佔主導地位。而盆地對產量的貢獻率隨著時間的延伸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渤海灣(陸上)和松遼盆地的貢獻率逐漸變小,渤海灣(海域)、鄂爾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貢獻率逐步變大。
(3)中西部與海域產量的增長可彌補東部產量的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率為44.82%,東部為55.20%,佔主要地位,之後東部的產量逐漸下降,中西部與海域則快速上升,2026~203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率已達55.18%,東部降為44.28%,兩者的比例已發生了互換。此時,南方區和青藏區的石油產量仍然較少,東部老油區的產量遞減主要靠中西部與海域補充。
(4)石油產量至2030年保持在2.1×108t水平,有資源保證。
首先,2005年底,我國靜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24.90×108t,2005年的產量為1.82×108t,儲采比為13.7。近25×108t的剩餘可采儲量提供了產量增長的基礎。
其次,未來我國石油可采儲量將有很大程度的增長,主要來自三部分:一是通過新區勘探獲得新增石油可采儲量,二是未動用儲量的動用,三是老油田通過提高採收率技術增加石油可采儲量。
新增石油可采儲量。2006~2030年全國可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20×108t左右,年均探明8.5×108t以上,按2005年新增儲量的採收率18%計算,到2030年可累計新增加石油可采儲量39.3×108t。
未動用儲量的有效動用。目前已探明未動用儲量中還有10×108t石油地質儲量可投入開發,可增加石油可采儲量2×108t。
老油田提高採收率增加可采儲量。目前全國已開發油田的採收率平均為27.1%,除去大慶油田高達41.1%的採收率,其他已開發油田平均採收率只有22.7%,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油田採收率相比差距較大,通過技術手段提高油田採收率的潛力還比較大。按照中石油水驅採收率年均提高0.2%考慮,預計2030年前可提高5%~7%,此可增加石油可采儲量5×108~7×108t。此外,通過加大對注聚合物驅、三元復合驅以及微生物驅等三次採油技術的研究開發、技術儲備和推廣應用,可進一步提高老油田採收率,如大慶油田通過聚合物驅提高採收率12%以上。在提高採收率技術條件下,按平均採收率提高5%~10%,全國石油的平均採收率可達到32%~37%,預計可增加石油可采儲量約9×108~11×108t。
以上各部分相加,則到2030年我國將共有約75×108t石油可采儲量,在2.1×108t的水平穩產20年是有儲量保證的。
C. 為什麼石油污染是海洋最普遍也是最嚴重的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來自:第一,陸地上的各種內燃機和車輛。它們排放的含油廢氣經由大氣最終沉降入海,估計全世界僅汽車排出的廢氣每年就將180萬噸石油帶入海中。第二,港口、碼頭石油和石油產品的泄漏。沿海城市的工廠,尤其是煉油廠,也將大量石油帶入海中。近年來,儲油設施有所發展,目前有的國家已建成高60米、直徑82米、儲油能力達7萬噸的海底油庫。一旦發生事故,將給海洋帶來災難性的污染。第三,海上石油勘探、開采。全球石油最終儲量約2954億噸,其中約有1/3在海底。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在海上進行石油勘探,其中約23個國家開采海上油田。海上的鑽井、試油、井噴、事故性漏油,都會造成污染。據不完全統計,1955—1980年間,世界上共發生較大的海上鑽井事故131起。平均1000口油井要發生1次少量溢油事故,平均10000口油井發生1次油井事故。第四,海上石油運輸。現在世界每年石油產量約30多億噸,其中約5億噸來自海底油田,約10億噸從產地到消費地是通過海上運輸,並且運輸量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目前,世界上共有油輪4000多艘,其中20萬噸級以上的超級油輪約700艘。油輪在營運期間會排放出廢油和艙底油污水、油泥、燃油艙的壓艙水、油船的貨油艙壓艙水及洗艙水,輸油管及連接部位也會漏油。據估計,每年因人類活動進入海洋的石油約達1000萬噸。
在黑海,由於有5萬多艘海輪航行,每年因事故在海上泄漏的石油達到11萬噸,一些海域甚至漂浮著成片的油污,並形成油膜,對黑海環境造成很大的威脅。由於注入黑海的淡水較少,有專家警告,如再不採取措施控制污染,幾十年後這里將可能變成死海。
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重的是溢油污染。溢油量有時可達幾十萬噸,大量的石油瞬間溢散入海洋,危害嚴重。溢油主要來自船舶作業和船舶事故,以及石油平台、儲油和輸油設施的偶發性事故。油船事故溢油每年約40萬噸,占入海石油總量的10%~15%。其中約75%的事故發生於港口船舶正常作業,如裝卸油。但這類事故溢油量較小,其中92%以上小於7噸,每年的總溢出量不到2萬噸。而油輪碰撞與擱淺事故所造成的溢油,其中約有1/4都在700噸以上。1956—1980年,全世界發生100噸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約101起。我國在1974—1984年期間發生的100噸以上的溢油事故為19起。
目前海洋石油污染最多的來源是油船海難事件。船舶,主要是油輪在航行途中因觸礁、碰撞、擱淺和失火等意外情況而遇難,所載石油全部或一部分流入海洋。在一般情況下,一旦油船沉入海中,油艙或油槽里的油料便通過甲板上的漏洞或裂縫源源不斷地流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海岸警備隊查明有61艘油船,總載油量84萬噸沉沒在美國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並不斷冒出油來。另外,船舶沉沒後,即使當時船舶油槽中的油品沒有泄漏,但在甲板被海水腐蝕穿孔之後仍然會泄漏出來。如1940年4月,一艘德國巡洋艦在挪威奧斯陸峽灣沉沒,到1969年才開始漏出油來。
D. 一噸原油大概能提煉出多少汽柴油
我們僅以目前國內的提煉水平,看看中石油和中石化提煉原油出產產品的平均水平.必須先明確一點,國內出產的原油以高硫高酸的重質原油為主,而中石化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質石油買家.根據2004年數據:中石化:全年加工原油13295萬噸,其中汽油2358萬噸,柴油5089萬噸,煤油636萬噸;中石油:全年加工原油11077.5萬噸,其中汽油2386.6萬噸,柴油4363.4萬噸,煤油306.1萬噸;中石化:1噸原油提煉汽油0.177噸、柴油0.383噸.成品油率60.8%.中石油:1噸原油提煉汽油0.215噸、柴油0.394噸.成品油率63.7%.國際水平:1噸原油提煉汽油0.29噸、柴油0.49噸.成品油率80%以上.另外,也看到一個數據:100萬噸原油加工可產出:乙烯15萬噸,丙烯9萬噸,丁二烯2.5萬噸,芳烴8萬噸,汽油9萬噸,\x0d燃料油47.5萬噸.我認為這個數據應該是提煉技術不發達,也就是還沒有大規模的使用催化裂化技術時的數據.
E. 中國石油工業概況如何
石油和石油的衍生物,在一定條件下會出露於地表,所以很早就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古人以石油照明、葯用以及作為潤滑劑,以天然氣熬鹽,用瀝青塗船防腐和作建築材料等。
西周時期,我國就有了發現天然氣的記載。東周時,四川的勞動人民在臨邛(今四川邛州市)開鑿鹽井時發現了天然氣,並把產出天然氣的井,形象地稱為「火井」。臨邛因有「火井」而出名,在南北朝時被定名為「火井鎮」,隋朝時又改名為「火井縣」。後來在我國的陝西、甘肅、雲南、湖北、河北、浙江、江西等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天然氣。隨著對天然氣性能的逐漸認識,我國古代人民開始了有目的地開采和利用天然氣。據史書記載,從晉朝起,古代人民就開始利用天然氣熬鹽、煮飯和照明了。
西漢時期,陝北延安一帶的人們就採集漂浮在水面上的石油,用作燃料。到了北宋年間,又把石油加工成石燭,用來照明。元代以後,用石油生產石燭的規模越來越大,並且出現了加工石燭的工場。到了明代,陝北人又用石油熬制出了點燈用的油,這說明四百多年前,我國就已經初步掌握了從石油中提煉燈油的技術。
在古代,石油還被作為葯物使用。我們的祖先對石油的葯用性能曾做過很多嘗試和研究。早在南北朝時,石油就被作為葯物治療脫發病。明代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曾詳細地總結了古代勞動人民利用石油作為葯物的經驗,指出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可以與它葯合做丸散,塗瘡癬蟲癩……」。
利用石油煙制墨,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獨特發明。從漢代以來,我國多用松煙墨。北宋科學家沈括制出了黑光如漆的油煙墨。由於油煙墨比松煙墨好,一時間民間大量製造,流傳很廣。
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石油的文字,見於我國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中。書中記有「高奴高奴在今陝西省延長一帶,洧水是今延河一條支流。有洧水可燃」。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在我國古代,對石油、天然氣的研究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北宋科學家沈括。在九百多年前,沈括就首先提出了「石油」這個名字。沈括在11世紀末成書的《夢溪筆談》中說:「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1080年沈括曾在延長一帶對石油的產狀、性能、用途等作過實地考察。在世界古代科學著作中,他是論述石油最詳的第一人。沈括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今天這已被實踐所證實。
2.卓筒井的發明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大口淺井和小口深井兩個階段。北宋以前開鑿的井,一般為大口淺井,以後開鑿的井多為小口深井。大口淺井是由人直接下入井底,用鍬、鎬等簡單工具開挖出來的;小口深井是用專門的打井機械開鑿而成的,人們叫它「卓筒井」。
打卓筒井(圖1-1)需要較復雜的設備和較先進的工具。北宋中期,隨著冶鐵業的發展,勞動工具得到不斷創新和改造。滑輪、杠桿等簡單機械的發明與應用,為卓筒井技術的發明創造了必備的條件。
圖1-1打卓筒井示意圖
關於卓筒井的施工方法,在蘇軾著的《東坡志林》上曾經有過記載。開鑿這種井所用的鑽頭只有碗口那麼大,而深度可以達到幾丈。古代鑽鑿一口卓筒井,至少要四五年,有的需要十餘年時間。
古代發現的石油,僅僅是少量露出地面的油苗。為了得到更多的石油,就需要打開地下的寶庫。四川省自貢市1835年鑽成了一口天然氣井,井深1001.42m。這是近代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後來,這口井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我國古代發明的打卓筒井技術,是世界鑽井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後來,該技術傳入西方各國,推動了世界石油工業、采礦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對造福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被國外譽為世界石油「鑽井之父」、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列舉中國傳入歐洲的重大發明時稱:「中國的卓筒井技術,在11世紀就傳入西方。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深井,都是採用中國人創造的方法打成的。」
3.我國古代第一口油井和第一口氣井我國明代學者曹學佺在他的《蜀中廣記》中曾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2年),四川樂山一帶,在開鑿鹽井的時候,偶然發現有大量「油水」冒上來。這種「油水」引燃以後,可用於夜間照明。於是便繼續挖掘了幾口井,專門採集「油水」。美國的德雷克於1859年5月在賓夕法尼亞州打出了一口21.69m深的油井;俄國的謝苗諾夫於1848年在黑海沿岸上打了一口油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最早的油井比美國、俄國開鑿的油井早了三百多年。
我國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開鑿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口氣井的開鑿者。以前,西方學者大都以為世界上最早開鑿天然氣井的是英國。英國是1668年開始開采天然氣的,而我國古書上記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在四川開鑿出了著名的臨邛火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開鑿天然氣井的歷史,比英國至少早1500年。
4.我國最早開發的油田我國最早開發的油田,是台灣省的苗栗油田。1861年,一個叫邱苟的人,在新竹縣東南的出磺坑一帶發現了油苗。於是,他就在那裡挖了一個3m深的坑,每天可採集到6kg原油。他用這種原油點亮馬燈,還把剩餘的原油賣給當地農民,用於點燈或治病。這件事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清朝政府知道後,便於1876年收歸官辦,並從美國請來了技師,買來了鑽井機器,於1878年在苗栗鑽鑿出了第一口油井,每天產油約750kg。
中國內地最早開發的油田是陝北的延長油田。延長油田位於我國陝西省的延長縣。雖然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發現了石油,但真正投入開發卻是近百年的事。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紛紛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國,大肆掠奪我國的資源。德、日、美、俄都想獲得陝北石油的開采權。有識之士為了保護祖國的石油資源,1904年提出了開辦「延長油礦」的主張。1905年清政府批准成立了延長石油官廠,聘請日本技師到延長進行調查,最終得出了延長地區石油儲藏淺、油質好的結論。1907年延長候補知縣洪寅聘日本技師佐藤彌市郎等7人,從日本購得鑽機及煉油設備。當年4月在延長縣西門外勘定井位、安裝鑽機;6月5日開鑽;9月6日鑽到井深68.89m處見油,每日可產原油150~200kg;再向下鑽進,於9月10日鑽到井深81m處完井,名曰「延一井」,初期日產量1t。此井開采10年後,最高日產油量達到1.25t,以後逐漸減少,至1934年枯竭停產,總計產油2550t。1978年,該井加深至118m,壓裂後,初日產原油3.9t;1985年8月,再加深到152m,壓裂後初日產原油3t。隨著油井的開采,「延一井」上的採油工具也由原來的櫓台機器變為現代的抽油機。1985年延長油礦建礦80周年的時候,原國務院副總理兼石油部部長康世恩為「延一井」題詞「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11月20日,「延一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5.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1935—1938年,孫健初等人曾三次深入荒無人煙的甘肅祁連山地區實地考察。經過研究分析,認為玉門石油河畔的老君廟一帶具備儲藏油氣的有利條件。根據孫健初確定的井位,1939年3月開始挖掘一號井。5月6日,從延長油礦運來鑽機開始鑽井。8月11日鑽至115.5m時,發現油層,日噴原油10t左右。由此發現了老君廟油田,拉開了玉門油田開發的序幕。從1939年到1949年,玉門油田共生產原油近50×104t,占同期全國原油總產量的90%以上。不僅能滿足西北各省工業和民用的需要,同時也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1949年9月28日,玉門油田獲得解放,時任軍事總代表的康世恩宣布接管油田。根據彭德懷「要把玉門建設成為我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的指示,康世恩發動廣大職工積極生產原油,對解放軍進軍新疆和解放全國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援。新中國成立後,玉門油田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極大關懷和重視,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單位。油田的建設得到了全國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援。到1957年,玉門油田的原油年產量從1949年的9×104t增長到75.54×104t,占當年全國原油年產量的87.78%。新華社於1957年10月8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玉門建成。1958年,玉門油田原油產量突破百萬噸大關,1959年達到140×104t的高峰,撐起了當時中國石油的半壁江山。
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石油工業開始進入大發展時期,玉門油田曾先後調出7.8萬餘人、設備2000多台套,從人力、技術、設備等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全國各油田的建設。今天,無論是在茫茫的戈壁,還是在遼闊的草原,從天山之麓到渤海之濱,從江南水鄉到華北平原,「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進入20世紀90年代,玉門油田提出了「東山再起,再現青春」的響亮口號,以玉門為主體,先後開發了吐哈油田和青西油田。今天,玉門油田正在煥發新的青春。
6.我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兩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km,東西最寬處73km,總面積5470km2。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國家先後對松遼盆地北部、海拉爾盆地、依蘭—舒蘭地塹、三江盆地等進行了石油勘探。1959年4月11日正式開鑽的松遼盆地的第三口基準井——松基三井,9月26日噴出了原油,成為發現大慶油田的標志。
傳來這一特大喜訊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大慶前夕,當時黑龍江省的省委書記歐陽欽到現場祝賀時,提議把這個新發現的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從此大慶油田這個響亮的名字就和中國石油工業輝煌發展的歷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為了摘掉「貧油國」的帽子,1960年3月,黨中央決定由余秋里親自領導,調集37個廠礦及院校的職工、剛畢業的學生以及3萬多名復轉軍人會師大慶,展開了一場氣貫長虹的石油大會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職工,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僅用了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就摸清楚了該地區的含油麵積和儲量,不到兩年就初步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1963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就達到四百多萬噸。1963年12月3日,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庄嚴宣告:「我國石油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1964年初,毛澤東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從此,大慶油田成為中國工業的一面旗幟。
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油量突破5000×104t。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大慶油田走「科技興油」之路,積極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攻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石油地質開發理論。經過廣大石油職工的不懈努力,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連續27年穩定在5000×104t以上,達到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的先進水平。2006年,大慶油田生產原油4340.5×104t,天然氣24.5×108m3,實現油氣當量4535.9×104t。
大慶油田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為我國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培育出了「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優良工作作風和「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進入21世紀,大慶油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正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祖國大地,創造出石油工業新的輝煌。
7.我國現代石油工業成長歷程
1949年,我國原油產量只有12×104t,其中天然原油7×104t,人造原油5×104t;天然氣年產量為0.1×108m3;石油探明儲量為2900×104t;原油加工能力為17.5×104t均未包括台灣省。。
我國現代石油工業是與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年輕工業。20世紀50年代前期,我國積極恢復玉門、延長油礦以及東北的人造石油工業,同時在西北勘探石油。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104t。1956年發現克拉瑪依油田,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石油勘探戰略東移。1959年9月26日東北松遼盆地的松基三井噴油,揭開了開發大慶油田的序幕。1958年9月蘭州煉油廠第一期工程建成投產。這是中國第一個年加工能力100×104t的大型煉油廠。1953年10月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成立。1955年7月石油工業部成立。1958年10月石油科學研究院成立。1958年11月,我國第二所石油院校四川石油學院(現西南石油大學)成立。
1963年,我國原油年產量達到了648×104t,基本上滿足了國內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隨後,我國又相繼發現和開發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和華北油田,使全國原油產量迅速增長。從1973年起,中國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1978年我國原油年產量突破1×108t,從此跨入了世界產油大國的行列。1985年,全國原油年產量達到1.25×108t,排名世界第六位。20世紀90年代,中西部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相繼發現和開發了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初步形成了油氣資源的接替區。同時,我國在渤海、東海和南海三大海域的油氣勘探開發取得了成功。1996年,我國海洋石油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104t,標志著中國海洋石油工業跨上了新台階。
到2000年,全國原油年產量達到1.62×108t,連續13年名列世界第5位;天然氣產量227×108m3,名列世界第15位。到2006年,原油年產量達到1.84×108t,仍居世界第5位;天然氣產量達到595×108m3。
二、中國油氣資源與生產我國幅員遼闊,擁有廣闊的近海大陸架,具有形成石油、天然氣的良好條件。可能有石油、天然氣分布的沉積盆地面積達670×104km2,在世界各國沉積岩面積位次中居第三位,其中陸上面積約佔520×104km2,近海大陸架面積約佔150×104km2,大大小小的沉積盆地有500餘個。
由於石油、天然氣形成的環境比較復雜,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很不均衡。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西北地區和東南部海域;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於中部地區和西北地區。根據我國含油、氣盆地的地質特徵和勘探程度,可劃分為6個含油、氣區,它們是:
(1)東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2)中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重慶地區;(3)西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4)南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5)西藏含油氣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地區;(6)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和南海海域。
中國油氣資源相對豐富。根據2005年公布的中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初步結果,全國石油總資源量約1021×108t,其中陸上約775×108t;天然氣總資源量為47×1012m3,其中陸上38.9×1012m3。資源量是根據地質理論和有關技術預測的、遠景的量。資源量中經過鑽井、測試證實的那一部分油氣含量叫儲量。儲量與資源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凹陷儲量增長規律的分類研究,認為中國的最終石油可采資源量約為140×108~160×108t,最終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約為10×1012~15×1012m3。從整體上看,目前中國石油探明程度為33%,處於勘探中期階段,仍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天然氣探明程度不足10%,尚處於勘探早期階段,屬於快速增長期。
未來15~20年內,隨著勘探投入的增加,中國天然氣儲量將進入高基值穩定增長階段。年均增長量為1500×108~2000×108m3。儲量增長將為提高天然氣產量奠定資源基礎。石油資源勘探難度雖然不斷加大,但從石油資源總量和平均探明程度分析,中國石油資源還有較大的潛力。通過加大勘探力度、提高採收率、增加資金投入、科技創新提高技術水平等手段,可以有效彌補產能遞減,實現穩產增產目標,並有可能發現大型油田。
中國的非常規資源也很豐富。煤層氣資源量約30×1012m3,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排在第三位;油頁岩、油砂和瀝青等也有一定的儲量;中國海域還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可以作為常規油氣資源的補充。
現在,全國有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近海海域共發現了700多個油氣田,形成了6大油氣區。陸上建成了大慶、勝利、遼河、新疆、長慶、四川、中原、華北、大港、吉林、江漢、青海、河南等20多個主要生產基地。截止到2005年底,我國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50多億噸,累積可采儲量70×108t,剩餘可采儲量還有25×108t。2006—2010年,中國原油年產量將維持在1.8×108~2.0×108t之間。目前中國的儲采比只有14∶1,而中東國家達到80∶1,世界平均水平也是40∶1。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主要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在近幾年能源緊缺的背景下,中國陸地和海上氣田的開發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天然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為4.1×1012m3。中國天然氣儲量的增長已由幼年期進入了青年期。2005年我國天然氣的儲采比為45∶1,遠高於我國石油的儲采比。據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可能分別達到4.9×1012m3和7.5×1012m3,這就意味著至少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的儲量增長仍保持著青年期的特點。同時,我國天然氣產量也將快速增長,2010年達到900×108~1100×108m3,2020年達到1500×108~1700×108m3。
三、發展方針和任務中國是一個油氣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油氣消費大國。2006年我國一年生產的原油是1.84×108t,但我們消耗了3.30×108t,其中的1.46×108t從國外進口,對外依存度在44%左右。國際能源機構預測,2010年中國消費原油總量的50%需要從國外進口。油氣作為能源,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掌握了世界的經濟命脈。為此,必須盡快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加快改革和發展。在極力穩定東部老油田產量的同時,積極勘探開發西部新區和海上油氣資源,使之成為戰略接替油區。中國政府要求石油、石化企業努力走出去,到海外尋找資源,這也是我們必須的選擇。
我國天然氣資源豐富,但生產規模很小,遠未進行充分的勘探、開發和利用。我國在天然氣利用方面遠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全球天然氣占總能源消費的20%以上,而這一比重在我國只有3%,甚至低於印度的8%。
我國是石油消費大國,但石油資源使用不盡合理。能耗高、效率低、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因此,節約能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在石油的利用效率上,我國每千美元GDP是0.2t,而美國是0.1t。利用效率不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就石油、石化本身而言,在生產過程中,沒有把最好的寶貴資源全部變成成品油;另外在使用過程中,無論是我們的電力用油、汽車用油與國外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別。比如說我們使用燃料油發電,這本身就是一種浪費。
基於上述緣由,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方針是:「立足國內、開拓國際、加強勘探、合理開發、厲行節約、建立儲備。」我國石油工業將實施市場化、國際化、低成本、科技創新和持續重組戰略。重點進行結構調整,改善石油儲采結構,提高天然氣對原油產量的比例、增加境外份額油與國內原油的比例,優化油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以較小的經濟代價換取石油的長期穩定供應,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大力加強油氣勘探,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有限的資源。加速發展天然氣工業,積極改善儲采結構和消費結構。嚴格執行厲行節約的法規,抑制不合理消費。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戰略儲備體系,穩步發展石油替代產品。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國家石油供應的安全。
在「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任務和政策是: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力度。加強油氣資源調查評價,擴大勘探范圍。重點開拓海域、主要油氣盆地和陸地油氣新區。開展煤層氣、油頁岩、油砂、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調查勘探,推進油氣勘探開發主體的多元化。實行油氣並舉,穩定增加原油產量,提高天然氣產量。加強老油田穩產改造,延緩老油田的產量遞減。加快深海海域和塔里木、准噶爾、鄂爾多斯、柴達木、四川盆地等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堅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擴大境外油氣資源的合作開發。在沿海地區適度建設進口液化天然氣項目。擴建和新建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加快油氣干線管網和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逐步完善全國油氣管線網路。建成西油東送、北油南運的成品油輸送管道。適時建設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及陸路進口油氣管道。
F. 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地質情況!以及稠油開採在了克拉瑪依的應用如何和發展情況
稠油開發的現狀
稠油,國外叫重質原油,是指在油層條件下,原油粘度大於50mPa·s或者在油層溫度下脫氣原油粘度大於100mPa·s,密度大於0.934g/cm3的原油。近年來各國石油專家認為,輕質原油的開發受儲量的限制,不會有太多的輕質原油儲量供我們去開采。據有關資料估計,全世界輕質原油資源為3600億噸。可采儲量為1350億噸,而重質原油的資源有9000億噸,可采儲量為1800億噸。我國現已探明和開發的稠油油田已有20多個。主要有勝利油田的孤島油田,勝坨東營組、單家寺、草橋等油田,大港油田的棗園、羊三木上油組、孔店等油田,新疆的克拉瑪依六東區、黑油山油田,吉林的扶余油田。遼河油田稠油儲量佔全國第一位,產量占遼河油田年產1500萬噸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遼河油田的高升油田、曙一區、歡17塊、錦45塊、齊40塊、錦7塊、冷43.37塊、牛心坨、海外河及小窪油田。有的區塊稠油粘度高達13×104mPa·s。
1、稠油之所以稠,主要由於油中膠質、瀝青質含量高所致,原油中的膠質、瀝青質含量越高、油的粘度就越大。
2、由於稠油粘度大,流動性差,有的在地層溫度下根本無法流動,給開采帶來許多困難:
3、由於油稠,所以抽油機的負荷很大,這不僅耗電量大,而且機械事故(如斷抽油桿,斷懸繩等)也隨著增加,作業頻繁;
4、由於油稠,有時連抽油桿也下不去,影響正常生產;
5、由於油稠,地面管線回壓很高,增加了原油外輸困難;
6、由於有的油特稠,在地層條件下無法流動,不採取措施根本無法生產。
為了開采稠油,國內外石油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三十年代美國已開始試驗。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西德、荷蘭、法國、印度尼西亞、土耳其等國廣泛採取注蒸氣加熱油層,開采稠油的技術,我國從「六、五」期間開始研究採取注蒸汽(蒸汽吞吐、蒸汽驅)開采稠油,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這一技術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和能源。每年用與燒鍋爐產生過熱蒸汽要燒掉大量原油(或煤)。遼河油田每年需要燒掉總產量10%左右的原油用於製造蒸汽。
稠油分散降粘劑用於開采稠油的機理
用稠油分散降粘劑開采稠油,這一方法是將稠油分散降粘劑水溶液注到井下,在適當的溫度和攪拌條件下,使稠油以微小的油珠分散在活性水中形成水包油型O/W乳狀液,油珠被活性水膜包圍,其外相是水,使稠油分子間的摩擦變為水的摩擦,使粘度大幅度下降、從而使高粘度的稠油變為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化液采出。
稠油分散降粘劑的性質及影響因素
1、水包油型乳狀液的粘度只與水的粘度有關,而與油的粘度無關,這是由於水是處在連續相狀態,而油是處在分散相狀態。
2、水包油型乳狀液的粘度隨油在乳狀液中所佔的本積分數增加而指數也增加,即乳狀液粘度受油在乳狀液中所佔的體積分數的影響很大。可見,要使稠油乳化後能夠降粘,必要條件是要求它乳化後能形成水包油型乳狀液,而充分條件是要求油在乳狀液中所佔的體積分數(或油對水的體積比)不能太大,否則,即使形成水包油型乳狀液,它的粘度也會很高。稠油對水的體積比一般是70:30—80:20。在實際生產中,不可能完全形成理想的乳狀液,原油多呈較大顆粒分散在活性水中,形成一種水包油型粗分散體系,也可以大大降低流動阻力。另一方面,在油管壁和抽油桿壁上,形成一層活性水膜,使稠油與管壁、抽油桿的摩擦變成與水膜的摩擦,減小了摩擦阻力。大面積摻活性水降粘生產的降粘機理主要屬於潤濕減阻。
3、水包油乳狀液的粘度與溫度有關,乳狀液的粘度隨溫度升高而下降。
稠油分散降粘劑的配製及注入工藝
一)、配方:
1、自用:少量用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和濃縮高泡精兌水就可以用了。
2、有稠度配方: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濃縮高泡精+防腐劑+水+速溶耐酸鹼透明增稠粉+拉絲粉=稠油分散降粘劑
3、無稠度配方: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濃縮高泡精+防腐劑+水+拉絲粉=稠油分散降粘劑
4、高含量臘質的稠油,在配方中需要添加除臘除油乳化劑
5、稠油泥砂含量高的,在配方中需要添加原油泥砂自動分離劑.
二)、比例
1、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1—10%,視稠油的情況而定,特稠油加入量要高些。
2、濃縮高泡精1—2%
3、拉絲粉:每一百公斤產品加100—200克。
4、防腐劑適量。自用的話可以不加防腐劑,隨配隨用。
5、速溶耐酸鹼透明增稠粉用0.6—1%,視需要的稠度高低而定。
三)、生產流程
將稠油分散降粘乳化劑、濃縮高泡精、拉絲粉、防腐劑加入水中攪拌溶解,一小時後在攪拌均勻就行了。需要有稠度的後加入速溶耐酸鹼透明增稠粉攪拌就行了。
四)、注入工藝
在一定溫度下(0—90℃)把稠油分散降粘劑注入井下,通過機械攪拌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狀液。同時能夠在油層溫度下玻璃清洗解除岩石表面的油膜增加儲層的滲透率,使稠油順利開采出地面和集輸,使乳化降粘技術向油層降粘、解堵等多層次技術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