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原油價格這么低,中石油、中石化為什麼還在加足馬力生產原油
這主要是因為中石油、中石化等油田企業的職能不光是為了盈利, 還有一項重要職責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目前,中國原油進口依賴度已經很高了。2010年以來,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波動上升,從53.7%上升到2019年的70.8%。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2019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增長9.5%,至1016萬桶/日;中國原油進口金額為2413.19億美元,同比增長0.4%。大量的原油進口不僅要耗費巨額的外匯儲備,更重要的是主動權掌握在別人的手,一旦產油國、運輸線路等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對我們的能源安全影響將是致命的,對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國家安全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面對這樣的形勢,即便原油價格這么低,中石油、中石化又怎麼能不加足馬力生產呢!
中石油,中石化,必須大力生產,石油是戰略物資,如果讓人卡脖子,那就厲害了,石油生產是一個復雜工程,不是說停就停。
石油馬上就要降價了,關貿總協定生效後,外國的石油產品馬上就能進入國內,化工燃油一定降價
與國際接軌,引進外國油企,打破壟斷。中國油企要精簡機構,輕裝上陣。
原油是個江湖,一旦脫離這個江湖,可能就沒有你的位置了!
這就必須要提到原油的市場份額問題了。我們知道各個產油國產油的油品質量和規格都不一樣,有低硫、中硫和高硫等各種規格。而石油進口國將會根據這些油品的相應規格,來進行生產設備的匹配。這種一旦匹配完畢,通常情況下不會進行變更,因為變更需要較大的成本。所以,除非原油進口國供給不上,否則一般消費國就不會對進口國進行改變。
因為一旦失去了市場份額,要想再拿回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原油產量的慣性作用,需要時間緩沖,市場上才有感覺!原油產量確實正在減少——只是減少的速度還不夠快,因為原油市場像一個慣性很大的龐然大物,存在滯後效應。就像一列正常運轉的火車,當火車頭感受到前方危險信號想停下來時,後面的車廂仍然具有向前沖的慣性,需要一段時間來緩沖。
原油貿易的基礎設施本身有一個緩慢的慣性。管道中的原油可能需要數周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意味著 3 月中旬購買的石油可能仍需要在 4 月中旬達到。
原油價格越低,越需要資金的補充;石油生產者不願意在急需現金的時候減產。事實上,在許多情況下,對於一家從長遠考慮的石油公司來說,虧損著經營油氣井運轉可能是正確的經濟決策。非常之期要有非常之舉,只要原油價格大於零,一口正常運轉的油氣井仍然會帶來一些現金流。因為石油公司還有人員費用、資產折舊、租賃費用等固定成本,這些東西哪怕沒有任何收入他們也必須承擔。從這幾個角度考慮的話,即使他們整體上虧損,保持良好的運行也可能比完全關停沒有任何收入更好。簡而言之,許多公司認為還沒有達到他們關閉油氣井的價格。
原油價格的未來寄予願望,期待價格反彈。只要不死,總會有希望。許多石油公司仍對未來寄予厚望,哪怕未來是多麼的不確定。雖然石油行業最糟糕的時期似乎即將到來,但需求和價格最終仍有望反彈。人們的生活總要恢復,世界生產和貿易仍要進行。甚至一些樂觀的分析師預測,目前石油公司的停產和產能縮減,實際上可能推動油價未來升至每桶100美元。
油井一旦關停,重新開啟的費用更加巨大。油氣井不像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時打開和關閉的電燈開關。一口已經關停的油氣井,可能很難重新打開。此外,如果一口正常運轉的油井被關閉,然後石油公司決定重新運轉,你將不得不在油井上投入更多資金,才能使其產量達到原來的同一水平。而且,除了關閉油氣井本身之外還有其他復雜因素要考慮,比如原來和客戶簽訂的法律合同如何處理。
企業的性質也決定的原油的產量,是否減產或增產。比如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企業是國有企業,政府可以通過下達行政命令實現減產。但是美國的石油生產企業都是私營企業,每個企業都有各自的利益,所以政府很難通過行政手段直接下達減產額度。行政的減產和市場化的減產,達成減產的時間周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也是油價這么低了,為什麼各產油國不立刻減產的另外一個原因。
他們虧損?你也信!
石油是國家的血脈,和糧食一樣都是戰略物資,必須要儲存。
壟斷經營,享受到了權利帶來的宏利。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競爭環境!壟斷就是原罪!這是根子里的病,治不好的。
因為馬上漲價了!多賣點
國外原油白送給他們,他們也要自己生產一些原油,不然怎樣為「虧損」找理由呢。
❷ 中石油、中石化的煉油為什麼會虧損煉油不能實現盈利嗎煉油如何實現的盈利
第一,「漲快跌慢」、「漲多跌少」帶來社會廣泛批評。油價國際接軌改革自2009年1月15日以來,成品油價共調整17次,調升12次、調降5次。改革3年來,國際油價有漲有跌,而我國油價漲多跌少、有失公正。
第二,忽視人民幣升值對按美元計價的油價上漲的部分抵消,誇大了國際油價實際漲幅。成品油調價是以按美元計的國際油價為準的。但3年多來人民幣不斷升值,若按人民幣實際價值計並沒有這么高。也就是說,如果按人民幣計價,2011年進口油價並不比2008年高,而我國汽油價同期卻上漲了40%,今年以來又上漲了10%以上。
第三,「22天、漲跌4%」調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將國內成品油定價權交給了國際石油壟斷勢力。國際石油炒家只要把22天的波幅按4%左右進行控制,就在一定程度上變相地控制住了中國的油價,損害了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第四,「油價國際接軌」改革政策推出時國內油價高、國際油價低,大幅度抬高了國內油價的定價基數的起點。2009年1月油改時,國內油價為5440元/噸,大約相當於780美元/噸;而受金融危機沖擊,國際原油價格已跌至約360美元/噸。以此低點為基礎,我國油價隨著國際油價上升而高上加高。
第五,高估國際油價對煉油企業的成本推動,低估企業的實際消化能力,將國際通脹壓力直接向國內轉移。
第六,未考慮我國在海外的份額油和外交關系油進而誇大了我進口油的實際價格。據統計,我國海外石油份額目前已達6000多萬噸,其中有大部分的生產成本和購進成本明顯低於國際水平,有的甚至低於國內。
第七,國內原油價格搭乘國際油價「便車」,明顯擴大了石油企業實際壟斷利益。根據兩公司年報,2011年,中石油每加工1噸原油的經營利潤為1600多元,中石化為330元/噸。
第八,現行稅收機製成為國際油價帶動國內油價上漲的助推器。2011年,我國原油生產的增值稅增長了31.7%,原油生產所得稅增長了77.5%,成倍高於全國稅收增長幅度。石油和成品油的生產與流通環節的增值稅和消費稅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而上升,加上徵收的石油特別收益金和資源稅的提高,也成為推動國內油價進一步上漲的重要因素。
❸ 中石化石油還有國家電網總是每年虧損多少多少億,其是怎麼能繼續生存下來的而且每年都有虧損
樓主你誤會了,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從來都沒有說過虧損,譬如中石油中石化一直都是我國的百強企業龍頭,從沒有過虧損,你把概念搞錯了!
國企中虧損的是指五大發電集團: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因為我國火電一直是主要電能來源,據相關網評透露是因為煤炭資源大幅漲價,火電入網電價偏高,專業術語叫做「市場煤,計劃電」,導致他們入不敷出,年年虧損。火電的虧損給民眾的直覺就是導致的就是火電企業消極發電,甚至停機不發電,當然這都是外界猜測,也沒有官方調查說明他們有消極發電,為了不加重全國電荒,鼓勵火電發電,緩解全國電荒,所以會按照一定的規定給予這些企業一定的財政補貼。
關於政治問題,我也只能發表個人看法。管理員不負責任的推薦別人信口雌黃的答案,實在誤導了太多的民眾。
❹ 中石油上半年巨虧300億,中石油為何每年都賠錢
中石油上半年巨虧300億,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中石油基本上年年處於虧損的狀態。
我們知道,在今年的上半年,由於疫情的持續影響,油價下降、需求萎縮,大幅沖擊了石油行業的中下游業務,煉油和銷售業務板塊虧損嚴重。中石油也表示,在過去的半年裡,中石油集團實現原油價格為39.02美元/桶,比2019年上半年的62.85美元/桶下降37.9%,剔除匯率影響,平均實現原油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35.6%。盡管如此,由於需求的下跌,中石油的業績還是非常難看,尤其是在分板塊業績上反應明顯。從中石油的半年報上來看,在2020年上半年,煉油和銷售業務板塊貢獻了絕大部分的虧損,分別出現虧損105.40億元和128.92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兩個板塊的虧損非常大,但是中石油的勘探與生產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03.51億元,同時,天然氣與管道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43.72億元。
總結起來,中石油之所以會出現虧損,一是因為疫情原因,二是因為國家油價大幅下跌,三是因為天然氣價格政策階段性調整。
❺ 為什麼中國油價比美國貴兩塊,中石油中石化還虧損
客觀來講:
1、中國的石油煉化成本比美國貴很多,主要是技術落後,但是中國又不能大量購買國外的成品油(類似於汽車行業,不能直接進口國外汽車,要加稅),為了保護國內的煉化企業。
2、國企有社會責任,有承擔稅務的責任,還必須每年給地方政府,國家上繳稅款,沒見哪個地方政府不要錢的(這部分也是錢啊)
3、國企時間久,必定會有些倚老賣老,或者某某之子,這樣類似不幹活的人,造成了成本增加
這三條是主要原因造成了現在的情況。
❻ 油價這么便宜,民間煉油廠都賺錢,中石油石化為什麼虧損這么多
一本萬利的生意,為何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虧損這么多?
內部操作,誰知道呢?這種利益豐厚的企業,蛀蟲肯定少不了。
數據報表美國原油近期大幅度下跌,甚至理論上來說,出現了倒貼的情況,為何中國石油石化還是不賺錢的,這讓很多人有了疑問,其實通俗易懂的來講,也就是進口原油所佔中國石油石化比例很小,其實大多數還是要,依靠自主勘測。這也就是為何國外油價暴跌,而我國油價依然沒有多大變化的主要原因。
以下為中國石油財務數據報表:上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遞減14.4%,總的來看,全部都是虧損。
本人非專業財經研究者,如有錯誤,敬請指出!但是清楚一點,不用擔心了,這些企業縱然虧損再多都有國家補貼。正如高速公路一樣,一年收費幾千億,但還是連續八年虧損。
你覺得虧損的原因是什麼?不妨直說
❼ 中石油中石化虧損是真的嗎為什麼還壟斷
有時候確實虧損,比如08年石油價格歷史最高時候。因為之前價格上確實有國家管制,不許根據自身經營狀況來對石油產品進行定價。往年也有虧損時候,因為其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容易引起關注,並且每當虧損都需要國家的財政補貼。但現在價格逐漸松動,價格一漲再漲。
但就實事求是的角度來講,其虧損的原因有很多,我個人認為有如下:
1、兩家石油公司員工數量龐大,附著企業繁重。解決就業問題是兩家公司的政治問題,人員工資福利是一項巨大開資(企業員工的薪資是比較高的)。相比之下,國外知名石油公司比如埃克森石油、BP石油、殼牌石油等全球雇員都遠遠低於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公司。
2、石油原料需大量進口,原材料價格高漲(目前也是超一百美元每桶),導致企業煉油成本提高,而煉油是兩家公司經營范圍的重要組成部分,導致企業虧損。其中中國石油有很多自家的油田,相比之下虧損應該比中石化要小。
3、雖然是央企,本是國家企業,全民所有,但作為企業自身,追求奢華享受,不論是辦公樓裝修、公車配置、出國考察、開會等等行政支出巨大,臃腫的管理機構,低效的管理模式,脫離艱苦奮斗的作風和奢侈浪費也是導致經營成本高的因素。
4、一小部分居於重要位置的貪腐官員謀私利,這部分無處無據可查,遐想即可。
5、生產工藝與國外發達工藝還是有一定差距,裝置的運行成本還是較國外同類型要高,這是我國自身技術發展的歷史因素和國外技術壟斷的現實造成,怨不得別人也不能過多埋怨自身。
6、喊餓的孩子多吃奶,企業特別希望從國家財政獲得更多的支持,習慣性哭窮。
7、等等其他我不知道的原因。
至於虧損為何不開放石油領域,這是因為石油產業是國家支柱產業,基礎產業,核心產業,屬於國家經濟命脈。中國資本市場,民間資本實力比較弱,開放石油領域,引進民間資本,本身沒有問題(它要出現的問題是能否公平公正參與產業重組並能否承擔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責任,在此是考慮國外資本介入,所以不予提出),但要考慮國外資本實力的滲入,擔心國家經濟命脈受國外控制,這對中國來說是極大有害。目前大部分核心產業都是由國家資本控制(含官僚資本)。中國不能像韓國,日本,中東等小國(日本屬於政治小國,這里小國是無力承擔挑戰)來依附美國,自身是避免不了以競爭者身份出現在世界舞台,對美國及歐洲列強形成巨大的挑戰,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各國以及反華勢力對中國全產業開放改革抱有極大興趣和贊賞。拿農業來講,我國一直對農業不予重視,空乏口號喊了無數年,就是不幹實事,而現在負面效益已經顯現,比如大豆製品受國外控制,失去定價權,以及轉基因農產品的發言權。此外也怕民間資本不受控制。
另外,國內一些利益群體在其中也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賺自己的錢賠國家的帳,也極大阻礙新三十六條的實施。這方面也無處無據可查,遐想即可。
有些事情不能說得太明,有些觀點不能道得過激,安心做人,小心生活,日子還要過啊。
以上是我認為的主要原因,倉促選答,歡迎補充指正。
❽ 兩桶油共虧350億,國外五大巨頭合計共虧18億,為何差距如此大
世界范圍內的油價下跌國內油價不僅沒變反而爆出來中國石油企業連連虧損的消息,很多人一頭霧水,但是這卻是情理之中的,不管是從政治戰略的角度來說還是從經營成本的角度來說都是意料之中的。
經營成本從經營成本的角度來看,此次石油企業的收入減少了。我們要清楚的是石油企業此次面臨的油價下跌發生在一個特殊時期。據統計,2020年春節期間,中石化、中石油的成品油銷量只有上年春節同期的20%左右,但加油站仍然需要正常運營。銷量驟降仍要開工,這是國企的擔當。但對兩桶油打擊最大的,還是近期的原油價格暴跌——一個月就虧了至少750億。要知道,中石化2018全年的凈利潤才630億。
綜合以上兩個大方面,我們發現在疫情期間中國的石油企業出現原油價格下跌卻虧損的現象很正常,甚至我們可以說任何時候他們出現虧損都很正常。從更高、更深層次來看,他們肩負著更加重要的戰略任務,即便是虧損國家也不會放棄扶持的。
評論點贊,腰纏萬貫!添加關注,好運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