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1.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2.生物沉積變油學說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死去後,屍骸沉積在海底。海洋中含有很多鹽分,所以生物脂肪不能馬上降解,在強大壓力下,脂肪和蛋白質被逐漸液化,變成石油。
3.石化油學說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
② 油氣田勘探方法簡介是什麼
目前,勘探油氣田的方法有地質法、地球物理勘探法、地球化學法和鑽井法四類。
一、地質法
地質法是油氣田勘探工作中貫徹始終的基本工作方法,主要包括通過觀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古地層、岩石及油氣顯示,獲取相關地質資料並進行分析、解釋,判斷一個地區有無生成油氣和儲存油氣的地質條件,對該地區的地下含油氣遠景進行評價,確定有利的含油氣區。在岩石出露的地區,該方法有可能直接發現地下油氣藏。該方法還包括通過鑽井獲取地下岩心、岩屑等資料進行的地質錄井工作和實驗室分析工作,以及對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各種方法提供的大量間接資料進行地質解釋。
地質法除了要研究地下岩石、地層、地質構造以及地球發展史等基礎地質問題外,還著重研究地下區域和局部的油氣藏形成條件,如生油條件、儲油條件、運移條件、圈閉及保存條件等,以確定油氣藏是否存在並進行含油氣遠景評價。
二、地球物理勘探法
地球物理勘探法是根據地質學和物理學的原理,利用電子學和資訊理論等領域的新技術建立起來的一種間接尋找油氣的方法。它利用各種物理儀器在地面或空中觀測地殼表面上的各種物理現象,根據物理現象的變化推斷地下的地質構造特點,尋找可能的儲油、儲氣構造。
地球物理勘探法主要用於近代沉積發育的覆蓋地區、海湖地區,這些地區沒有地層和岩石出露,地質法受到很大限制,用大量鑽井取岩心的辦法了解地下地質情況,不僅成本高,效率也低。
地球物理勘探法主要包括重力勘探、電法勘探、磁法勘探和地震勘探等方法。目前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是地震勘探方法。
(一)地震勘探方法
在地下或水下淺層安置炸葯,炸葯爆炸引起的沖擊會產生巨大的震動,在壓力作用下,地下岩石發生壓縮和膨脹,從而產生岩石質點的震動,形成地震波。當地震波遇到不同密度岩層的分界面時,會產生三種現象:第一種是部分地震波從分界面反射回來,反射回來的波叫反射波。第二種是部分地震波透過界面向下傳播,這部分波叫透射波;透射波再遇到分界面時還會發生反射。第三種是部分地震波透過界面並沿著岩層分界面滑行一段再折射回來,折射回來的波叫折射波。根據接收和研究波的類型,地震勘探又可分為反射法和折射法。目前,反射法應用最為廣泛。
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岩石性質有關。通常,緻密堅硬的岩石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疏鬆的岩石地震波傳播速度慢(見表3-1)。
圖3-2陸上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圖
x—地震測線;t—地震波傳播時間
(三)電法勘探
地下不同岩石存在著導電性、導磁性、介電性的差異,在地面測量由這些差異引起的電場的變化,進而推斷地下地質構造和礦藏的方法,稱為電法勘探。按電場的成因,電法勘探可以分為天然場法和人工場法兩類。天然場法包括大地電磁法、聲頻電磁法,人工場法包括電阻率法、人工電磁法、激發激化法。
電法勘探在金屬勘探領域應用最廣泛,其次在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勘探方面也有較多應用。對石油勘探來說,主要用其中的電阻率法、大地電磁法、人工電磁法來測量地下地層界面深度,它可以研究區域地質情況和局部地質構造。
(四)磁法勘探
地下不同岩石存在著磁性的差異,在地面測量由地下磁性差異引起的地面磁場的變化(磁異常),進而推斷地下地質構造和礦藏的方法,稱為磁法勘探。磁法勘探可以研究大地構造單元、基底構造和沉積蓋層等。該方法可以在地面和空中進行,分別稱為地面磁力測量和航空磁力測量。
磁異常值是用磁力儀來觀測的。磁力儀分為垂直磁力儀和水平磁力儀兩種。測量方法有相對測量和絕對測量兩種。絕對測量主要用於正常磁場的測量,油氣勘探中主要採用相對測量。
磁異常解釋方法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正問題研究,即已知地下地質體的形態,分析其在地面形成的磁異常特徵,找出磁異常和地下地質體產狀之間的關系,以指導磁異常的地質解釋。二是對實測磁異常進行加工處理,消除干擾磁異常,突出地下地質因素引起的磁異常。三是反問題研究,即對實測磁異常進行地質分析,找出對應的地下地質特徵和礦產。
三、地球化學法
地球化學法是利用化學分析方法對岩石、土壤、氣體和水樣本中的各種成分進行分析,測定地下油氣的擴散所引起的各種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的變化,分析地下油氣存在與分布情況。地球化學法又稱為地球化學勘探法,主要包括氣測法、瀝青法、水化學法、細菌法等具體方法。
(一)氣測法
氣測法是利用靈敏的氣體分析儀測定土壤、表層岩石或水中的碳氫化合物氣體的含量。其原理是:當地下油氣藏存在時,油氣就會向地表擴散,使其上部的地表出現氣體異常,碳氫化合物氣體含量較其他地區高。
目前氣測法還處於發展階段,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不夠完善,效果不理想。但地球物理測井的氣測法卻是在鑽井中判斷油氣層位的一種有效方法。
(二)瀝青法
瀝青法包括測定發光瀝青、氯仿瀝青「A」等方法。各種方法在地面和井下測得發光瀝青、氯仿瀝青「A」等異常時,說明本地區有著油氣生成、運移、擴散和氧化的過程存在,用來評價該區、該層的含油氣遠景。
(三)水化學法
水化學法主要是研究水中所含鹽類、微量元素、水型以及它們在地表的分布情況,用以進行含油氣可能性的判斷。
(四)細菌法
細菌法是一種間接的地球化學方法。由地下運移、擴散至地表的某些烴類(如甲烷、乙烷、丙烷)在油藏上方形成相對富集帶,而某些細菌對某種烴類有特殊嗜好,常在這些地區大量繁殖。通過采樣進行細菌培養,可反映烴類異常區,用作尋找油氣藏及評價含油氣遠景的重要指標。
四、鑽井法
鑽井是油氣田勘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無論是地質法、地球物理勘探法、地球化學法,對確定地下有利的含油氣構造或油氣藏,都屬間接方法。通過鑽井手段才能最後確定油氣藏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具有工業油氣流。但與其他方法比較,鑽井法卻是速度最慢、投資最多的一種方法。它必須在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方法綜合勘探的基礎上進行。
③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普遍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機理: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拓展資料: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④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勘探的原理是什麼
利用地下介質彈性和密度的差異,通過觀測和分析大地對人工激發地震波的響應,推斷地下岩層的性質和形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發地震波,在向地下傳播時,遇有介質性質不同的岩層分界面,地震波將發生反射與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檢波器接收這種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號與震源特性、檢波點的位置、地震波經過的地下岩層的性質和結構有關。通過對地震波記錄進行處理和解釋,可以推斷地下岩層的性質和形態。地震勘探在分層的詳細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優於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從數十米到數十千米。地震勘探的難題是解析度的提高,高解析度有助於對地下精細的構造研究,從而更詳細了解地層的構造與分布。
⑤ 四川發現十億噸大油田,科學家們是如何勘測石油的
地質勘探
如果說石油工作者的勘探會發現本區域有石油的存在,此時就會利用專業的技術在預先選定的位置處,打好圓柱並且還要到達地下油氣層而這樣的工作也就稱之為鑽井。要知道在石油勘探與遊艇開發的過程當中,鑽井騎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比如說查看已經正式尤其構造以及面積還有儲量,比如說四川發現的10億噸大油田正是通過這種方法才得到准確數據。
可以說關於油田以及地質資料的開發相關數據,包括將原油從地上輸送到地面,都是通過鑽井得以完成的,所以這項工作也是石油開采與勘探的重要環節之一。除了這些之外是有勘探的方法還有很多,由於篇幅選擇的原因也只能介紹到這里,如果感興趣可以尋找專業書籍。
⑥ 石油是怎麼來的,有哪幾種理論
現如今石油形成論中,主要有兩種觀點存在,即「生物成油論」和「非生物成油論」。大家可能從初中開始,接觸到最多的就是「生物成油論」。不過,這並沒有徹底打敗「非生物成油論」的支持者,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兩者之間的區別。
至於生物成油論中最重要的證據——動物化石,也有可能是動物不小心掉進表面石油坑裡,後來地質移動變化,將它們帶入了地底。這套邏輯解釋了生物成油論不能處理的一些問題,包括與大地構造的形成過程建立聯系,與地球這個天體物理形成過程建立起聯系,彌補了生物成油論一些邏輯上自相矛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