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海洋中有多少噸石油
海底蘊藏了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在世界油氣勘探開發中,許多國家和地區海上都有新發現和新油氣田投產。海洋的油氣儲量和產量都顯示出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海洋石油儲量佔世界石油儲量的20%至22%,石油產量占總產量的25%至26%,海洋的天然氣儲量和產量佔世界天然氣儲量和產量的15%至16%左右。據1995年的估計,世界淺海已探明的石油資源儲量為379億噸,天然氣的儲量為39萬億立方米。據不完全統計,海底蘊藏的油氣資源儲量約佔全球油氣儲量的三分之一。許多國家的專家預測,如果今後海上年產油量增大率以3.5%至6%往上升,海上年產氣量增長率以1.5%至3%往上漲,不久的將來年產油氣量,路上和海上可能平分秋色,各佔一半,預計世界未來的油氣儲量和產量將主要來源於海洋。總之,海上油氣有很大的潛力,後備資源充足。我國陸架區海域遼闊,面積達200萬平方千米,其中沉積盆地面積近90萬平方千米,共有大、中型的中、新生代含油盆地20多個,估計淺海石油總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可達14萬億立方米。我國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東部、東海西部、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等7個大型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和90多個含油氣構造,現已勘探證實具有工業價值的油氣田40多個。全世界大陸架面積約為3000萬平方米,佔世界海洋面積的8%。關於海洋石油的儲藏量,由於勘探資料和計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法國石油研究機構的一項估計是:全球石油資源的極限儲量為1萬億噸,可采儲量為3000億噸。其中海洋石油儲量約佔45%,即可采儲量為1350億噸。中東地區的波斯灣、美國、墨西哥之間的墨西哥灣、英國、挪威之間的北海、中國近海,包括南沙群島海底,都是世界公認的海洋石油最豐富的區域。
2. 21世紀開采自海底的原油天然氣約佔多少
開采自海底的原油、天然氣約佔1/3
進入21世紀,海上油氣開始占據海洋四大支柱產業之首的位置,開采自海底的原油、天然氣約佔1/3。今天,人類已經可以開采3000多米水深海底下的石油。隨著海洋科技的進步,不久的將來,60%新發現的油氣都將來自海底,特別是深海海底。深海海底也被認為是地球剩餘油氣資源重要儲存區域,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世界上現在剩下的石油約1/4可能儲藏在北冰洋洋底之下。
3. 中國每年進口多少噸石油
中國每年進口5億噸石油。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顯示,中國每年進口5億噸石油,3億噸煤碳,國產煤石油40億噸和2億噸,用於火電煤化工石油化工,解決工業交通動力及民用電力。
4. 世界油氣運輸通道
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國是西方和泛太平洋的工業化國家,而產油區主要集中在中東、裏海、南美和西非這幾個欠發達的地區,這種格局必然導致石油貿易的國際化。國際石油貿易涉及的地區范圍廣泛,它由數十萬千米的管道、數百個口岸、數千艘油輪和龐大的航線網構成海陸聯運系統。石油運輸可以採取海運、陸運、空運、聯運、管道運輸等多種形式。由於主要的石油進口國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之間遠隔重洋,而且進口數量龐大,所以,目前石油運輸主要是海上船運。海上船運具有運量大、運費低、不受道路和鐵路限制等優點。而天然氣則由於其多以氣態的形式存在,因而天然氣的運輸比石油更復雜,它還涉及氣態天然氣液化的問題。
海上航線 目前,海上運輸線主要有: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航線,波斯灣—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日本線,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西歐、北美線等。隨著國際石油貿易的蓬勃發展,各大運輸通道發揮的作用和重要性都大大提高了。作為這些航線的起點或是中繼站的海峽與運河,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成為保障石油航運順暢無阻的「咽喉」。
海上運輸線
(1)曼德海峽。
曼德海峽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與非洲大陸之間,周邊國家有吉布地、厄利垂亞和葉門,該海峽呈西北—東南走向,連接紅海南端與阿拉伯海亞丁灣,被世人稱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長18千米,寬25~32千米,在入口處有幾個小島,其中較大的是丕林島,面積為13平方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20萬~33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美國和亞洲。
(2)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伊朗和阿拉伯半島之間,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64~97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30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北美、東南亞和大洋洲。
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輪通過該海峽後,分三條航道將石油源源不斷地送到消費國家和地區:一條經波斯灣—好望角—北大西洋,到歐洲國家;一條經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也到歐洲國家;另一條經波斯灣—馬六甲海峽—太平洋,到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國家。因此,霍爾木茲海峽可謂西方國家的石油「大動脈」。在波斯語中,「霍爾木茲」意為「光明之神」,一旦它被封鎖或受到影響,西方世界將陷入黑暗之中。
(3)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爾海峽,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海峽全長30.4千米,最寬處為3.4千米,最窄處708米,最深處為120米,最淺處只有27.5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200萬桶,幾乎全部為南向運輸,主要是原油,外加每日數十萬桶的成品油。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西歐和南歐。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溝通歐亞兩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地理位置尤具戰略意義。
該海峽雖然最狹窄之處僅有708米,但卻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大約有5萬艘船隻通過,包括5500艘左右的油輪,從而使其成為世界上最難航行的「咽喉」水道。海灣石油的眾多出口線路中,有許多是向西經過黑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達地中海和世界石油市場上的。
(4)巴拿馬運河/穿越巴拿馬的石油管線。
巴拿馬運河位於美洲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連接位於太平洋的巴拿馬城和位於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馬港),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千米,水深13~15米不等,河寬150~304米,整個運河的水位高出兩大洋26米,設有6座船閘。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61.3萬桶。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北美。
2002年,在所有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載物資總量(以噸位統計)中,石油和成品油的運輸量最大,佔16%。油輪中有64%的船隻是南向行使,通過運河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且以運輸成品油為主。
(5)蘇伊士運河/薩米德石油管線。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道,溝通紅海與地中海,將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運河全長175千米,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深度為22.5米。蘇伊士運河/薩米德(Sumed)石油管線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80萬桶,其中薩米德管線的日輸量(石油全部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為250萬桶,剩餘130萬桶通過運河運輸。石油出口目的地絕大部分運往歐洲,也有一小部分運往美國。
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水道。如果蘇伊士運河和薩米德管線因故遭封鎖而中斷石油運輸,那所有的油輪不得不繞道好望角,這將導致運輸時間和成本大大增加。
(6)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及太平洋的一條狹窄水道,全長約1080千米,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海運通道,號稱「東方直布羅陀」。海峽的東南出口處就是新加坡。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030萬桶。石油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其他環太平洋國家。
(7)俄羅斯油氣出口管線/港口。
俄羅斯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六位,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俄羅斯的油氣出口港主要是位於黑海的新羅西斯克港和位於波羅的海的普里莫爾斯克港(列寧格勒州北部、芬蘭灣沿岸)。油氣出口管線主要經過烏克蘭、白俄羅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東歐國家。2002年,俄羅斯石油日出口量超過450萬桶;天然氣年出口量超過67000億立方英尺(合1896億立方米)。油氣出口目的地包括東歐、荷蘭、義大利、德國、法國以及其他西歐國家。
管道運輸 採用管道運輸石油具有運量大、安全、方便和運費低等優點,因而成為各國油田與油港、煉油廠之間的紐帶,在石油進出口貿易中,也是與油輪相輔的運輸方式。世界油氣管道發展有兩個特點,一是形成了遠距離、大口徑的管道系統,二是管道分布廣,但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那裡的天然氣管道星羅棋布並已實現了國際聯網。例如,天然氣干線密度在美國為185米/平方千米,在荷蘭為265米/平方千米,法國48米/平方千米。美國在天然氣管輸基礎設施的規模和復雜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截至1999年末,美國有天然氣長輸管道40825公里,100餘個州際天然氣管輸公司,管網遍及本土48個州。此外,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還分別有6條和4條國際供氣管道。
西歐天然氣供應最初是區域性的,但從荷蘭發現格寧根氣田後,西歐開始了天然氣管網系統的建設。東歐也在積極擴建其輸氣管道。就參與國的數量而言,歐洲的天然氣市場是全世界最復雜的天然氣管網,天然氣用戶有兩億。
近幾年,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輸氣管道的建設穩定增長。歐洲對情節燃料需求的增長,正推動著由原蘇聯地區、北非以及北海外輸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實施。歐洲目前在建和計劃建設的項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爾及利亞的Zeepipe II管線、「歐洲管線」、霍爾滕管線以及歐洲—馬格裡布管線。在東歐輸氣、配氣管線的修復與新建計劃正在進行。北非輸氣管線長度的增長與歐洲天然氣擴建項目密切相關。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正在開始建設歐洲—馬格裡布管道系統在其本國的系統。在亞太地區,天然氣和管道建設發展前景巨大。由俄羅斯遠東地區向韓國和日本輸送天然氣項目正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管道項目。
就世界各國(地區)的管道建設與發展來看,有如下特點:
第一,油氣管道建設與經濟和資源的關系密切。世界油氣運輸,特別是天然氣運輸業最發達的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前兩者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後者是世界天然氣蘊藏量最大的地區。他們都有強烈的油氣消費慾望。
第二,油氣消費量是管道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北美、西歐、原蘇聯地區和中東地區是天然氣和石油管道最發達的地區,同時前三者也是世界天然氣最大的消費區。
第三,油氣產區遠離消費區是油氣管道發展的前提。從世界儲量分布分析,這種產、需區域嚴重分隔的現象將不斷推動油氣管道的發展。
液化天然氣船運 液化天然氣是將氣態的天然氣進行液化處理,以便於運輸,這種運輸主要是指海上船運。亞太地區是液化天然氣貿易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歐洲。出口液化天然氣的國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卡達、汶萊等國。其中亞太地區除馬來西亞有少量液化天然氣向歐洲出口到西班牙外,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的液化天然氣全部出口到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另外,中東地區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阿曼等國的液化天然氣除少量出口到歐美地區外,很大數量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日、韓兩國。中國可以從印度尼西亞等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確保中國能源供應的多元化。從以上液化天然氣的進出口國別來看,與石油進出口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其運輸特點也基本一致。要保證國家油氣供應必須兼顧所有這些運輸渠道的安全。
5. 東海的石油及天然汽儲量是多少
截至2020年3月11日,東海的石油及天然氣儲量暫無明確數字,據相關專家估算油氣儲量5萬億立方米左右。
根據國內外專家的估計,整個東海陸架盆地油氣資源儲量約為5萬億至6萬億立方米氣當量。而東海目前的儲量探明率還很低,勘探開發潛力非常大。早在1968年,聯合國的一份報告中就指出:「東海是另外一個波斯灣,這個海域擁有眾多被埋藏的寶藏,擁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
美國的東海問題研究專家哈里森認為:「東海大陸架上天然氣儲量大概在5萬億立方米,至少是沙烏地阿拉伯發現天然氣儲量的8倍,是美國天然氣儲量的1.5倍。」中國地質學界泰斗李四光生前也預言:「中國油氣資源的未來在東海。」
(5)每年有多少石油留進海里擴展閱讀:
相關勘探發展:
1、2000年我國東海油氣田已累計獲知天然氣探明儲量加控制儲量近2000億立方米。
2、上海海洋石油局已在浙江省以東海域的東海陸架盆地中部的西湖凹陷,發現了平湖、春曉、天外天、殘雪、斷橋、寶雲亭、武雲亭和孔雀亭等8個油氣田。此外,還發現了玉泉、龍井等若干個含油氣構造。
3、東海是一片由中、日、韓三國領土環繞形成的半封閉海域。東海大陸架位於三國之間,是中國大陸領土的自然延伸。東海大陸架蘊藏著非常豐富的水產、石油、天然氣以及稀有礦產資源。由於中日在東海劃界以及開採油氣田一直存在爭議,中、日雙方曾經過六輪磋商,仍未能取得任何突破。
6. 全球每年船運消耗多少石油
50億噸左右。通過查詢船運資料了解顯示得知,全球每年船運消耗50億噸左右石油的,航運(Shipping)表示透過水路運輸和空中運輸等方式來運送人或貨物,深受廣大用戶支持。
7. 世界海洋油氣儲量多少
如圖2-2所示,海底可劃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基,海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大陸架,約佔全球海洋油氣資源的60%,其面積僅占整個海底面積的7.49%。大陸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氣資源潛力可觀,約佔30%。在全球海洋油氣探明儲量中,目前淺海仍佔主導地位,但隨著石油勘探技術的進步,將逐漸進軍深海。水深小於500米為淺海,大於500米為深海,1500米以上為超深海。2000—2005年,全球新增油氣探明儲量164億噸油當量,其中深海佔41%,淺海佔31%,陸上佔28%。
圖2-2海洋水深分類示意圖及比例圖
從區域看,海上石油勘探開發形成「三灣、兩海、兩湖」的格局。「三灣」即波斯灣、墨西哥灣和幾內亞灣;「兩海」即北海和南海;「兩湖」即裏海和馬拉開波湖。其中,波斯灣的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裏海沿岸的哈薩克、亞塞拜然和伊朗,北海沿岸的英國和挪威,還有美國、墨西哥、委內瑞拉、奈及利亞等,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國。目前世界最著名的海上產油區有波斯灣、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歐洲的北海和美洲的墨西哥灣,稱為四大海洋石油區;海上天然氣的儲量以波斯灣為第一,北海第二,墨西哥灣第三。
地球上海洋油氣資源總量極其豐富。海洋的石油資源量大概佔了全球石油總量的34%,但還處於勘探開發的早期階段。據統計,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為1757億噸,天然氣的探明儲量為173萬億立方米。全球海洋石油資源量約1350億噸,探明約380億噸;海洋天然氣資源約140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約40萬億立方米。
巴西近海、美國墨西哥灣、安哥拉和奈及利亞近海是備受關注的世界四大深海油區,幾乎集中了世界全部深海探井和新發現儲量。據2003年底的統計,在已發現的深海儲量中巴西有146億桶,其中的5大發現就超過100億桶;墨西哥灣有140個發現,儲量達115億桶;安哥拉近海有41個發現,儲量95億桶;奈及利亞的25個近海油田,儲量達83億桶。
2004年深水石油產量約佔全球5%,2010年佔世界的9%。在「金三角」區深水石油累計產量達6億噸,其中巴西佔57%,墨西哥灣佔39%,西非佔4%。按已發現的油氣田估計,金三角深水石油的產量可望達到3億噸左右。
2010年,全球深水油氣儲量達到40億噸左右,其中墨西哥灣約10億噸,西非海域22億噸,巴西海域8億噸。
與大西洋盆地相比,東南亞的深海油氣活動規模較小,對大型跨國公司的誘惑力不及西非、巴西和墨西哥灣,但東南亞未來的潛在利益為尋找深海區塊的石油公司提供了機遇。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未來將成為亞洲深海油氣活動的主要地區。
8. 中國石油進口佔比例是多少
中國石油進口佔比例是百分之73。
我國石油進口每年都不一樣,但是,自改革開放的這些年來,石油消費量和進口量每年都不斷上升,2020年我國石油總消費量為7.37億噸,其中我國自己生產的石油為1.95億噸。
進口的石油為5.42億噸,因此,我國進口石油的佔比為73.54%,實際上,這幾年,我國石油對外的依存度都在70%以上,雖然,我國這幾年也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但在短時間內,這個比例還是難以改變。
石油比例分析
沙烏地阿拉伯是我國進口石油排名第一的國家,2020年我國從沙特進口的石油總量為8492萬噸,佔全部進口石油的15.67%。沙特是中東石油國家的帶頭大國,一直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出口大國,國土底下的石油存量大並且開采成本低,石油資源的豐富讓世人羨慕。
俄羅斯是我國進口石油排名第二的國家,2020年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總量為8357萬噸,佔全部進口石油的15.42%。俄羅斯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石油出口大國。
我國與俄羅斯有長期的石油供應協議,也已經修建有直接的管道把俄羅斯的石油輸入我國黑龍江。沙特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的石油供應佔比為我國總進口的近三分之一。
9. 什麼是世界海洋石油安全環境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孕育了地球上的原始生命,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生產、生活資源和空間資源,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經濟迅速發展和人口激增的情況下,海洋對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在人們瘋狂地從大海中撈取利益的同時,海洋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其中石油污染表現得尤為突出。
隨著石油的發現和使用,石油污染相伴而生。從1859年德雷克在泰特斯維爾鑽出了第一口油井以來,石油污染開始表現。人們對石油重要性認識的加強和連續的戰後石油危機以及航海技術的發展,大量石油的開采、運輸和使用等使海洋石油污染空前嚴重。據統計,每年通過各種渠道泄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約佔全世界石油總產量的0.5%,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達200萬~1000萬噸,由於航運而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達160萬~200萬噸,其中1/3左右是油輪在海上發生事故導致石油泄漏造成的。我國海上各種溢油事故每年約發生500起,沿海地區海水含油量已超過國家規定的海水水質標准2~8倍,海洋石油污染十分嚴重。
海洋石油環境污染主要是海底石油開采污染和油輪污染。
一、油輪
船舶污染主要是船舶壓艙水、洗艙水排放和油輪失事事件(觸礁、碰撞、擱淺等)。油輪作業排出的壓艙水和洗艙水,通常含油3%~5%,以前這些含油廢水大多直接排入海中,入海的油量可達百萬噸,幾乎接近總污染量的一半。後來,大多數油船實行了「洛特」(Lot)規定,對廢水中的油進行了回收,因而對海洋的污染減輕了。然而,多年來的調查仍表明,海上油運交通線水域的油污染一般要更嚴重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有數百艘油輪沉沒,估計損失石油1000萬噸,至今仍有石油從海底沉船的腐爛油箱中滲漏出來。在兩伊戰爭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油輪遭到襲擊,大量石油污染海灣。如圖39-1所示,污染後的處理,工人們將礫石裝桶,然後用高壓噴槍來清除油污。
圖39-4漏油事件所引起的海洋生態災難
若以每日漏油量最高達400萬加侖計算,再漏油3個月,就相當於漏出約3.78億加侖,「這可能成為和平時期(全球)最嚴重的漏油災難」。英國石油公司(BP)利用「滅頂法」堵塞墨西哥灣油井失敗。
2010年6月23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故再次惡化:原本用來控制漏油點的水下裝置因發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滾滾原油在被部分壓制了數周後,重新噴涌而出,繼續污染墨西哥灣廣大海域。
2010年7月15日,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近3個月後,英國石油公司15日宣布,新的控油裝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再無原油流入墨西哥灣」。
石油持續從海下流出;天然石油很容易跟海水融在一起;產生的黏稠混合物很難燃燒,甚至很難清理;這個季節的這片海域是非常脆弱的新生命的誕生地;海岸線上有大量很難清理的沼澤。大風和海浪促使石油直接流向一些最敏感的海岸地區: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澤地和周圍各州。這里有三種類型的海灘:砂質海灘、岩石海灘和沼澤海灘。例如佛羅里達州的砂質海灘上的浮油最容易清除。
最難清除的是沼澤地上的浮油,這里是深水地平線泄漏的石油最先流向的地方。肯尼爾表示,沼澤非常脆弱,清理浮油的嘗試會對它造成嚴重破壞。浮油一旦滲入,必須砍掉沼澤上的草才行。不過它還能滲透到土壤下面,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清除石油。
吃石油的正常細菌必須有氧氣才能產生作用,在沼澤地的土壤里,它們沒有足夠氧氣進行這一過程。此時正值墨西哥灣一年一度的魚類產卵和浮游生物繁盛期,也是這個脆弱的生態系統最易遭受破壞的階段。颶風季6月即將到來,專家相信到時浮油麵積會進一步擴大。盡管這聽起來似乎與直覺不符,但是一場大風暴將有助於驅散和沖淡浮油。歐文頓說:「颶風是一台天然真空吸塵器。」它經常會把一切清理干凈。但是對於持續不斷的石油泄漏事故來說,颶風起不到徹底清理的作用。
歐美國家很早就開始重視海洋石油環境保護問題,美國忌憚於石油泄漏引起的災難後果,下達了近海石油禁采令:
1969年加利福尼亞的濱海小城聖巴巴拉的海上鑽井平台發生井噴事故,溢出的石油使整個南加利福尼亞的海岸都受到了污染,給當地居民留下了痛苦的記憶。
此後,近海採油受到越來越多民眾和環保組織的抵制。於是,里根任期內的美國國會在1982年通過一項法律,禁止在大部分大陸架上從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范圍是距海岸線4.8~322千米。這項法案每年都被延期一次。
而由於1989年3月,「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在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海峽觸礁所引起毀滅性生態災難,1990年6月,時任總統的老布希簽署法令,命令內政部將禁采區域進一步擴大,除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亞拉巴馬和阿拉斯加(部分地區)以外的近海區域,均不可出租給石油公司進行開采,法令有效期延長至2000年。1998年,時任總統的柯林頓把法令有效期進一步延長至2012年。而奧巴馬政府迫於國內石油資源的緊張形勢,雖然提出解除近海石油開采禁令,但仍被美國聯邦法官否決。可見人們對海洋石油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
一個個觸目驚心的事實令人們不得不反省自己,在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我們必須同時充分保護海洋環境。海洋石油污染作為一種環境公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密切關注,防治海洋石油污染已經刻不容緩。
10. 中國每年進口多少石油
中國2020年進石油5.4億噸,2019年中國進石油5.06億噸。中國在2020年進口的原油量較上年增加近4000萬噸,總金額減少4484億元。中國原油進口量自2020年初開始一路走高,到6月達到全年單月最高值5318.07萬噸此後逐漸回落。到12月中國進口原油量僅為3846.9萬噸,跌至兩年多以來的最低點。
石油的形成
石油也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石油的形成目前有兩種說法生物沉積變油即各種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動植物死後的屍體,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長期的物理,化學作用,逐漸形成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