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石油企業戰略是什麼
中國石油計劃分兩步實施「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際能源公司」的經營目標。
第一步:「十一五」期間,堅持持續有效快速發展,集中發展核心業務,不斷拓展新興能源業務,保持公司綜合實力的國內領先地位,努力把中國石油建設成為國際能源公司。
第二步:到2020年,進一步鞏固國內領先地位,國際化經營獲得質的飛躍,世界石油公司綜合排名進一步提升,利潤增長和投資回報達到同行業國際水平;國際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成為全球石油石化產品重要的生產商和銷售商之一;綜合跨國指數大幅提升,建設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際能源公司。 資源戰略
該公司以謀求油氣資源最大化、多元化和有序接替作為戰略的基點,堅持油氣並重、加強國內、擴大境外、拓展海域、增強儲備、發展替代的原則,實現油氣產量快速增長,新興能源取得突破,鞏固上游業務在國內的主導地位,不斷增強該公司持續發展的基礎。
市場戰略
該公司謀求持續的市場主導地位和最大效益,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優勢和上下游一體化的優勢,鞏固成熟市場,擴大高效市場,開拓戰略市場,發展國際市場,不斷增強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能力。
國際化戰略
按照積極穩妥、互利雙贏的原則,按照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資源、市場、技術和資本相結合的思路,以發展油氣業務為主,加大國際合作和資本運作力度,重點加強海外油氣勘探開發,謹慎、有效、適度發展中下游業務,積極推進資源進口來源多元化,擴大國際油氣貿易的規模,形成國際競爭力較強的跨國公司。
發展方向
「十二五」期間,中國石油仍處於重要戰略發展機遇期,公司將實行穩健的經營策略,突出油氣核心業務,培育發展新優勢,搶占發展制高點,不斷提升公司成長性,打造綠色、國際、可持續的中國石油。
Ⅱ 中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戰略
一、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建立資源接替基地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行性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地質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加強地質工作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提高國內資源供給能力的重要舉措,對保障人民生活,保護生存環境,支持城鄉建設,以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做好新形勢下的地質工作,要堅持立足國內、適度超前、突出重點、完善體制、依靠科技的原則,努力做到「四個統籌」,即統籌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地質勘查,統籌礦產地質勘查與環境地質勘查,統籌國內地質事業發展與地質領域對外開放。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要以石油、天然氣等重要礦產勘查為突破口,盡快形成一批新的資源接替基地;要加強基礎地質、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工作,搞好地質災害防治,全面增強地質服務功能;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政府與企業合理分工、有機結合的工作機制,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地質勘查區別運行、相互促進的勘查體系,中央與地方各負其責、相互協調的管理體制,勘查與開發緊密銜接、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集中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大力推進成礦理論、找礦方法和勘探開發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實現地質科技新的突破;要大力發展地質教育,用好現有人才,吸引優秀人才,培養傑出人才,加快地質人才隊伍建設;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地質工作的領導和支持,國土資源部門要統籌管理地質工作,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並落實相關政策;全社會都要關心和支持地質工作,與廣大地質工作者上下一心,團結奮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加強國際合作,確保石油安全,保護天然氣安全
我國石油資源相對不足,利用國外石油資源勢在必行。加強與能源國和消費大國的合作,是中國石油大突圍的必由之路。
在國外石油資源利用上,除購買石油外,主要依靠參與資源國勘探開發,利用技術和資金優勢,取得合法權益和份額油。參與或獨家開發境外油氣田,購並海外石油企業等,是我國實施國際石油合作的主要戰略。
我國利用國外石油資源已有10多年歷史。到目前為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已參與全世界60多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項目,如對外石油戰略實施順利,我國獲取可控石油資源量將達2/5以上。
除上述途徑外,在國內建立合資企業引入石油資源,也是一種途徑。2005年7月8日,由中石化參與投資的福建煉化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得以實施的基礎,是沙特石油公司年提供1200萬噸原油。此類資源獲取方式,將是我國石油石化企業今後開展對外合作的方式之一。
但未來幾十年,我國在能源領域與西方的摩擦將日趨激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購並優尼科,只是中美雙方在石油領域展開商業競爭的鋒芒初試。為化解西方敵意,我國可考慮加入「西方石油俱樂部」———國際能源機構,以與西方展開對雙方有利的戰略合作和外交協調,同時分享石油資訊,共同防止石油危機產生,並減少與西方的摩擦。
確保石油進口通道安全,也是我國開展國際石油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六甲海峽是聯結亞、非、歐三大洲的要沖,在國際海運業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每天通過該海峽的各類船隻達200多艘,年穿行船隻超過8萬艘,且以年8%的速度增長。日本及中國進口原油的80%、近一半的其他進出口物資途經該海峽。美國一直想以「反恐」為由向該海峽派駐軍隊,雖然遭到海峽共同管理國馬來西亞、印度和新加坡三國的反對暫未實現,但其企圖已暴露無遺。無論馬六甲海峽由於海運繁忙自身可能引起安全問題,還是國際強勢軍事實體,甚或恐怖勢力控制海峽通道,對中國而言都可能引發海峽困局。為確保進口的中東和非洲等地原油,特別是新增進口石油資源運輸安全,現有海上運輸通道不宜再大幅增加運量,應加快研究其他海上或陸上通道
目前亞太地區(包括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天然氣貿易佔全球總進口貿易量的66.7%,中國的加入很有可能讓亞太地區成為世界天然氣貿易的新中心。這將對敏感的能源地緣政治帶來影響。
近年來,美國和歐洲大量購進天然氣,國際天然氣市場將很快由買方市場轉向賣方市場。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天然氣安全將和石油安全一樣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國際資源,取得安全、充足、穩定的天然氣供應,以及在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配合,是維護天然氣安全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應加強勘探技術,保護國內天然氣資源。
三、建立和完善石油儲備制度
目前,世界各國對有限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爭奪激烈,形勢嚴峻。國外各大跨國公司基本控制了全球幾乎所有已探明儲量的油氣資源。除了中東、拉美、西非等油氣資源富集地區外,近年來中亞和裏海地區新開發的油氣田又成了各國爭奪的新熱點。西方大國紛紛加緊全面推進全球石油戰略布局,搶占石油地緣戰略支點,強化石油領域的國際合作,加速油源地區的石油開發,搶灘新油源地區的石油資源盡管當前國際油氣市場不能全面提供穩定的能源保障,我國依然需要積極爭取國際油氣資源,完善能源儲備,為國家發展提供穩定的能源保障。
從全球的觀點,所謂「能源安全」實際就是「石油安全」。發達國家一向重視能源,特別是石油的儲備。為了防範石油供應突然中斷對國家安全和經濟造成威脅,美國早已建立了戰略石油儲備計劃。而我國長期缺乏這方面的戰略。2004年,我國石油凈進口1.1億噸,並且有逐年擴大的趨勢,石油安全刻不容緩。因此,利用國際油氣市場的價格波動,建立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夠最大程度地抵禦突如其來的能源供應短缺。
四、實施可持續發展
國家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能源,也包括石油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首先是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認真處理好國民經濟良性增長與石油的合理消費的關系。我國石油資源數量難以支撐粗放的經濟結構和能源消費的超常增長,要切實改變我國石油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現狀。其次是制定化石能源的可持續開采規劃。化石能源屬於一次性能源,保持化石能源的可持續開采非常重要。要採用先進技術,提高石油綜合採收率,制定開采規劃,確定石油資源的遠景接替,尤其在西部大開發中,要避免盲目低效開采。再次是要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結合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實踐,要重點突破的技術有:油氣地球物理勘探與鉛井新技術、海洋石油天然氣開發技術、提高石油採收率新技術、難采和劣質資源的開采技術、石油資源節能技術、石油替代相關技術等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五、促進天然氣終端市場開發和市場成熟
天然氣市場開發和成熟最重要的部分是價格體制改革,政府應逐步放開價格管制,培育良好的市場環境,而不是直接通過指令干預市場。同時,天然氣市場開發前期投入巨大,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另外,市場區域化也需要政府提供津貼,鼓勵特定地區使用天然氣,促進經濟發達地區清潔能源的推廣使用。
隨著天然氣行業的持續發展,單純進行開采、加工和管輸的天然氣企業職能將進一步細化,分別從事進口、管道運輸、LNG等新的企業部門將建立和得到完善。國家應有目的地培養這些企業,促進天然氣行業的完善。
Ⅲ 中國石油集團在經濟新常太下砥礪前行,首次將什麼納入總什發展戰略將資源市場代
創新。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挺起「石油脊樑」。中國石油集團在經濟新常態下砥礪前行,首次將「創新」納入總體發展戰略,變資源、市場、國際化「三駕馬車」為「四輪驅動」,加速駛向世界一流;在低油價風暴中,奮勇開拓,穩油增氣,加快建設中緬原油管道、中俄東線、陝京四線等一系列重點工程,構築能源安全網,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