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的問題,中國石油為什麼這么貴,美國那麼便宜可以進口啊
原油價格不同是因為運費,油的品質,當地供需以及資金的操縱,還有布倫特,迪拜,辛塔的原油盤子小,可以有資金在裡面運作(這不是臆測可以看布倫特原油和紐約原油的走勢圖而且中國油價屏住不動一天賺很多的,應該知道我想說什麼了吧)而紐約商品交易所由於交易量大不容易操縱。
美國人賣的原油不都是進口的,美國德克薩斯州也產油而且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看不出來吧)離著近管道運輸便宜,而布倫特,迪拜,辛塔大多要海運
Ⅱ 為什麼美國攻打伊拉克後不把伊拉克石油占為己有
假的!現在所有伊拉克開採的石油收入美國都有10%的銷售純紅利,這遠比開采伊拉克石油賺得多。所以,不是美國不佔有伊拉克石油,而是美國以另外一種方式掩蓋自己的強盜行為。
由於當地的反美情緒很嚴重,美國很難去直接開采伊拉克的石油,而且還因為美國本身就是石油儲量大國,這使得美國開采伊拉克石油沒有用,他同樣得倒手第三方才能兌換成美元。所以,當時的美國就推出了一種策略,那就是合作分成股。在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拉克的油井大部分是法國跟東亞某國的。美國將這些油井歸還給這兩國,但是條件就是美國抽10%銷售純紅利。兩國答應了,兩國每年在伊拉克開採石油總價值1200億美元左右,美國可以分成120億美元左右。伊拉克戰爭至今已經過去16年了,直接轉化成美國紅利是1800億美元左右。
除了這些有主(中法)油井外,伊拉克的石油開發權也在美國手裡,美國把這些開發權以公開招標的方式賣掉,大約賣了1500億美元左右,而且賣掉的時候又簽訂一個霸王條款,必須從美國采購石油開采設備石油,為此美國又賣出了大約500億美元的採油設備。
打伊拉克確實花了不少錢,美國看起來虧慘了,但美國人還是賺大發了。
當然了,美國人民是掙不到這錢的,而是美國政府背後的金主們、利益集團掙了去。
各大軍工企業、安保公司、甚至建築商等等,一大票的公司從美國政府那裡拿到了源源不斷的訂單。
錢是花出去了,可最後大都流進了利益集團的腰包。
伊拉克的石油,確實很多,但美國人看不上。
用政治和經濟手段去控制一個國家,遠比實控它的土地、資源有效的多,也實惠的多。
如果美國真要控制伊拉克的油田,就伊拉克那混亂的治安,恐怕美國人挖出來的油還不夠安保人員的開支。
就像你在一個沙漠里開採金礦,周圍是無窮無盡的虎視眈眈的充滿敵意的人群,你能順利地挖出多少石油?還要順利地運出去?幾十美元一桶的油價!
操著賣白粉的心,掙著賣白菜的錢,美國人會幹麼?
石油是很寶貴,但美國本身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也是首屈一指的石油出口大國。
歸根基地,美國人打伊拉克,最核心的是打一場「石油美元」的保衛戰。
薩達姆一直對美國強烈不滿,正好歐元橫空出世,老薩尋思著用歐元。
伊拉克畢竟也是石油生產大國,萬一真被老薩搗鼓出什麼東西來,對石油美元總是個威脅。
石油美元是美國霸權的基礎,只有全世界都在用美元,美國人才能肆無忌憚的在全世界薅羊毛。
所以得把老薩的想法扼殺在搖籃里,不能讓老薩對其他土豪產生不好的影響。
老薩真的也滿牛的的!一身硬骨頭,到死也不認慫!
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最終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並建立了親美傀儡政權。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是其目的之一。考慮到伊拉克民眾的反美情緒,美國沒有直接插手伊拉克的石油開采,而是通過美國企業、戰前與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有交易的外國石油開采公司,合作開采伊拉克石油並對外銷售,美國則通過利益集團收取10%的石油銷售利潤。
表面上看,美國沒有將伊拉克石油據為己有,不是為了石油打擊伊拉克的。但是,美國通過空手套白狼的把戲,控制著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攝取了石油銷售利潤,賺得盆滿缽滿。
這也很簡單。
第一、美國稱霸世界有三大武器。一是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美國不僅擁有強大的海陸空軍,還在全世界各個重要戰略位置擁有軍事基地。只要需要,他們能快速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發起軍事行動。二是經濟上各個領域擁有定價權。比如全世界經濟都要看美聯儲是否加息。美聯儲是否加息成了金融從業者平時最關注的問題。三是美國的強大繁榮加上其所標榜的價值觀在全世界都催生出美粉。而親美的美粉基本都成了歐美外交和政治上重點利用的群體。輿論上保持美國的光輝形象需要美粉吹捧、粉飾,形成對他國的內政壓力促使他國按美國指揮棒辦事也需要美粉里應外合。從二戰後美國在各國搞的政變、培植反政府勢力、發動反政府行動看,這些美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總體上保持美國形象的體面是很重要的。
第二、美國打伊拉克原因也很簡單,美國要控制中東就必須有能按照美國指揮棒轉的代理人,薩達姆不聽美國指揮也就罷了,伊拉克與伊朗交戰符合美國利益,但伊拉克軍事壯大威脅阿拉伯其他成員國就觸動了美國這個保護國的權威。入侵科威特則擊破了美國的底線。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自己在阿拉伯世界保護國的權威,摧毀不聽話的薩達姆政權。什麼獨裁、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只是一個借口,都只是為了維護美國發動戰爭的正當性。而阿拉伯國家幾乎都獨裁。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霸佔伊拉克石油,那不是讓全世界都留下口實,它怎麼可能這么做?
第三、美國控制中東有兩大目的,一是控制這個連接歐亞非重要的戰略地,控制蘇伊士運河。二是控制石油出產地,一方面可以在爆發戰爭時第一時間切斷敵方的石油供應,另一個方面則是獲得石油定價權。石油價格上漲和下跌都是美國人說了算的,比如最近搋撲總統就要求沙特採取措施降低石油價格,而之前石油價格大跌,雖然石油重要出口國的俄國、伊朗沒有倒下,委內瑞拉倒下了。但也給俄國、伊朗能源經濟以重創。就是說石油價格還是一種攻擊制裁他國的武器。而美國吸金能力最大的方面並不是商品出口,而是金融和美元的霸主地位。在包括石油在內的各種重要物資上擁有定價權,就可以根據美國經濟利益需要、政治需要隨機調整價格,以達到對美國最有利的目的。
第四、伊拉克那點石油在整個石油產地里所佔份額微乎其微,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就是想去搶奪科威特更豐富的石油。比起石油定價權,伊拉克那點石油利益算什麼?比起維護美國發動戰爭的體面又算什麼?就是說伊拉克那點石油利益很小很小,如果美國霸佔伊拉克石油,那它在全世界將失去不計其數的美粉,因為太赤裸裸了。尤其中東的反美呼聲會更加高漲。沒有親美勢力,或者親美勢力變成完全邪惡的代名詞,美國又如何培植代理人、如何控制包括中東在內的各個角落。難道要全方位採用武力控制嗎?如果失去中東的控制權,那等於失去了石油定價權,失去了石油在戰爭中的戰略地控制權。那就太得不償失了。德法為何會收留那麼所謂敘利亞難民,很大程度就是為了維持西方尤其是歐洲的形象。藉此掩蓋敘利亞戰爭的不正當性。所以美國不可能為了伊拉克石油那麼芝麻點利益去霸佔。
美國當初顛覆伊拉克政權,絞死薩達姆的目的並非是為霸佔伊拉克的石油。其初衷是堅挺美元,是為石油美元在世界上建立霸權!
美元是世界硬通貨,這得益於美國強大的軍力。美元最早是與黃金掛鉤的,哲學上有「金銀天生就是貨幣,貨幣天生並非金銀」的說法。黃金因為其價值高,體積小,方便攜帶的特點,也非常適合與美元掛鉤。這個時候,美元沒有疲軟,很「硬朗」,也非常講信譽,全世界也樂意使用這種貨幣。
越南戰爭爆發後,美國為了支撐戰爭開銷,就大量印刷美元。使得美元縮水嚴重, 無法支撐35美元兌1盎司黃金的價格 。美國總統尼克松總統於1971年當即立斷,放棄了此前的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承諾,這樣,美元與黃金就人為地脫鉤了。
這以後的10年,黃金從35美元1 盎司 漲到850美元1 盎司 。為了美國,尼克松的做法是對的!他如果不進行美元與黃金的脫鉤,美國的黃金儲備就有可能被各國政府兌換一空。如此一來,美國會失去巨額財富。
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信譽度下跌,美元本身遭受重創。為了美元恢復信譽,重新確立美元在全世界的霸凌地位。美國選擇石油與美元掛鉤。這是因為,石油是戰略資源,現實生活中,誰也離不開石油——尤其在西方表現得更為明顯。
但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卻不信任美元,他想以歐元做為自己國家石油貿易的貨幣。在軟硬兼施下,薩達姆始終不為美國所動。這在美國人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也徹底惹怒了小布希。須知,薩達姆 的做法無異於砸了美國的金庫啊。如果不滅薩達姆,就會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會引起連鎖反應,最終會使美國失去世界的統治地位。
於是,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拿一食管「洗衣粉」(普京戲評)到聯合國安理會,他一臉嚴肅,振振有詞地聲稱伊拉克有 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 。以此為借口,美國糾集了歐洲一幫小弟國家,悍然對伊拉克發動了入侵略戰爭,在絞死了薩達姆,扶植了親美傀儡上台,伊拉克民眾死亡的超過了一百萬後,在活著的伊拉克人民過著顛沛流離、忍飢挨餓的凄慘生活時,石油美元霸權終於站穩了腳跟。
不過,現在伊拉克出口的石油收入,美國也有10%的純紅利。也就是說,美國在石油美元霸權建立後,又終於以另一種方式,佔有了伊拉克石油。
只能說你被美國欺騙了,最簡單明了的例證,伊拉克想趕走美國卻趕不走,可想而知,引狼入室的後果很嚴重。
而美國狼是要吃肉的,伊拉克的石油被美國全部吞並了。
說伊拉克好的都是賣國賊,賣主求榮之輩,而普通老百姓實在太可憐了!至今很多老百姓無家可歸,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具體詳細解釋我在另一篇問答中已有解釋,請移步查看。
美國為了一己私利,置伊拉克普通人民生命財產於不顧,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很多人背井離鄉,逃亡周邊國家。
美國是世界動亂之源,我們對此必須清醒深刻認識,時刻准備著保家為國。警惕美國利用賣國賊搞亂中國,從而再次攫取我們的財富,美國最擅長無中生有,豪取強奪。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21世紀初,美國兩次攻打伊拉克,至今在伊仍有駐軍。至於美國為什麼打伊拉克,兩次都有明確理由:第一次是因為伊拉克佔領了科威特,安理會授權美英等國去「解放」科威特;後一次美國私自出兵攻打伊拉克,理由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幫助恐怖分子。
當然,透過表面的現象,美國攻打伊拉克肯定還有不可示人的目的,很多人說是為了伊拉克的石油,但後來美國似乎並沒有把伊油田據為己有。那麼美國到底為什麼攻打伊拉克呢?
第一,為了掌控中東局勢。中東因其能源及地緣優勢一直是美國關注的地區,美國一般是通過代理國或勢力來控制中東,決不允許這一地區出現一個反美的強國。而當時的伊拉克正是這樣一個「出頭鳥」。
第二,為了伊拉克石油。美國雖然沒有佔有伊油田,但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視伊拉克石油。戰爭結束後,伊拉克石油的開采基本都控制在美英石油公司手中(後來控股權有變化)。美國之所以沒有把大批石油運回美國,是因為美國已成為油氣出口國。當然,美國打伊拉克更重要的還是為了石油美元,這是美國收割羊毛的工具,而伊拉克擬接受其他貨幣,這是美國不能忍受的。
第三,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在於改造伊拉克。一方面,美國企圖打下伊拉克之後按照自已的意願和模式把其打造成一個「模版」,以此來規范其他中東國家;另一方面,美國在主導伊拉克戰後重建過程中也有巨大的經濟利益。
當然我們也不能低估美國軍工企業對戰爭的推動作用,對它們來說可謂是「槍炮一響,黃金萬兩」!
美國並未進行國家佔領,而是通過資本控制,更多是基於成本的考慮。
我們發現,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主要強國的版圖格局基本上沒有變化。是強國不再擴張了么?還是什麼原因?
人類 社會 ,從奴隸制產生開始,就一直伴隨著征服與被征服。即使現代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歐洲,羅馬帝國、普魯士王朝、奧斯曼帝國,一直到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等,都是通過佔領更多地盤,攫取更多的生產資料,成就霸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得以修 養生 息,但是資本主義國家攫取世界發展紅利、攫取其他國家資本的行為不會停止,只是方式不再是採取佔領的方式,而是更多運用資本的力量進行控制,如果有反抗那麼就用軍隊進行鎮壓。
接上文,如果通過佔領並進行殖民控制,往往成本非常高昂。但是通過在當地進行投資,把當地資本產出的大量盈餘變成收益。這樣可以避免高昂的管理成本、避免高昂的人力資源成本,而且由於股本控制,其控制力更強,控制效果更好。
同時,在絕大多數的國家裡面,資本對於政治有天然的吸引力,資本可以很輕松實現對於政治的影響。
接上文,想要把資本對於政治的影響力變換為控制力,一個非常容易的辦法就是扶植代理人。曾經,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大量的財閥絕大多數都是美國的代理人,而且在俄羅斯政府高官裡面絕大多數已經被美國資本所控制,如果不是沒有美國資本背景的普京以鐵腕手段迅速消滅了7大財閥,那麼俄羅斯依然是牢牢控制在美國資本之下的小弟。
同時,運用殖民手段進行控制除了成本高昂之外,還存在一個巨大隱患,就是革命。美國曾經是英國、法國的殖民地,這些殖民者從初期作為宗主國控制殖民地的工具,到後來想獲得更大的利益和話語權,最後成為反抗宗主國的先鋒。例如,現在的美國早已脫離英聯邦,成為世界霸主。
但是,運用代理人來控制,被資本控制之下的代理人更容易屈從,運用本土的代理人進行本土化的控制更加容易,況且代理人出現問題可以隨時更換。
因此,美國現在不會通過佔領的方式佔領伊拉克油田,但是會通過資本滲透的方式控制伊拉克的資源。
美國打伊拉克不是為了佔有石油,而是為了石油美元體系。各個國家發展經濟、發動戰爭都需要石油,想要石油必須拿美元交換,持有美元就必須為美元的濫發買單。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讓美國出現財政赤字,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就濫發美元,讓所有持有美元的國家和個人為戰爭買單。伊拉克的薩達姆宣布石油貿易用歐元結算,讓美元和伊拉克的石油貿易脫鉤,而且要實現石油產業國有化,所以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在戰爭結束後,臨時政府就宣布石油貿易用美元結算。
Ⅲ 二戰後美國為什麼要不惜戰爭也要牢牢控制中東的石油和寧可與中國貿易戰,也要
首先這個問題的觀點前面是正確的,但是後半部分是錯誤的。
石油對於現在生產模式除了工業血液這樣的重要意義外,對於美國而言,是代表著金本位完結後,支撐美元體系的最重要一環,在美元為主導的世界交易貨幣體系裡,當世界經濟不斷發展,作為主流通貨幣美元流通性不足,就可以增發,享受世界經濟進步帶來的收益。
一個規則的建立,不僅僅是一個國家階段性實力導致的也是一個歷史環境的機遇,在正常時期很難復制,而它一旦建立,依附這樣關系的團體就勢必在一定時期里自覺去維護這樣的體系,如我們國家自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來,經濟發展和過去30年的成就,但凡有腦子的都能看清楚,所以在現階段,固然我們主方向努力提升自身本幣價值,但是維護美元體系同樣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貿易戰的博弈點並非在石油問題上,而是在現今全球供應鏈體系中,雙方由於自身歷史定位以及和目前產業結構以及未來發展定位形成的沖突導致的利益博弈。
Ⅳ 中國石油進口放緩,石油進口放緩的原因是啥
近些日子,中國石油進口不斷放緩,引進的進口石油量越來越少,這是為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數據。前陣子,國家公布的貿易數據顯示,亞洲7月份的石油進口需求,已經連續第二個月放緩,這很大決定因素是因為,中國跟美國的貿易爭端升級,開始逐漸造成國家經濟增長不斷減速。在過去兩個月,能源巨擘BP租用的四艘超級油輪在中國東部海岸遭遇擱置或延遲,而且在中國獨立煉廠需求放緩的情況下,無法完全卸載原油,所以以上種種因素,就是中國石油不斷放緩的主要原因了。
Ⅳ 中國買伊朗石油美國怎麼不制裁
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季莫費耶夫對媒體表示,美國不會將中國公司列入對伊制裁名單。他說:「中國將繼續購買伊朗石油。美國將中國公司列入對伊制裁名單的任何企圖,都將成為中美之間非常嚴重的政治問題。」
懷疑季莫費耶夫這番話有點挑畔離間不懷好意。認為美國不會對中國企業進行制裁的想法是有些天真。中國可以拿對美國油氣的進口作為牌,這也是很有力量的;中石油那是相當不怕美國制裁,美國制裁只會制裁自己不向中國賣油。當然,中國採取規避制裁的保底手段不容忽視。不要過分剌激特朗普,一定要低調低調再低調,悶頭發大財。
有人說,「伊朗根本就看不起中國,不過是沒辦法了而已,一旦取消制裁,馬上撲到西方懷抱。」這次特朗普給它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對於我們說,能賺錢能獲利才是王道。
看多了美國的大棒外交新聞,有時候會有一種天真的想法:不僅僅是我們的外交工作做得好,還有我們愚蠢的對手太過慷慨,將權力利益拱手相讓。我們現在收獲的,是開國領袖留下的獨立自主外交大政方針的紅利。
Ⅵ 美國對中國進行石油遏制,怎麼辦
一、現在美國沒有控制的石油大國有伊朗,俄羅斯,委內瑞拉。因此中國可以從這些國家買到石油,但是價格會比較高。
二、收服南沙,南海被比喻成第二個波斯灣,石油儲量豐富。但是南海問題牽涉的國家比較多,一旦開戰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
Ⅶ 美國如何控制中東石油
中東地區國家之間及對中東以外國家間的戰爭和沖突、中東伊斯蘭激進主義和西方殖民主義情緒、恐怖主義對中東石油生產和運輸的破壞以及自然因素等都一定程度上對供給安全帶來威脅,各國基於對石油這一戰略性資源的安全考慮、為掌控這一資源而在中東地區實施不同的對外政策,以及該地區石油資源擁有國為保障國內經濟發展、維護政權穩定及在國際舞台上占據重要地位對該地區國家和地區以外國家實行不同的對外政策,從而導致石油資源控制權的爭奪。這種爭奪表現在該地區國家之間和該地區國家與其他國家間政治手段的零和博弈,而更激進的形式往往是戰爭和沖突,不管哪種形式都會危及石油供給安全。
對美國來說,石油資源對不僅是經濟上的利益,更多的是政治權力上的利益,作為增強其在世界超級大國地位的力量資本,控制該地區、控制石油,就能控制該地區和該地區以外的更多國家。自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中東地區霸主以來,其勢力就再未離開過這片土地。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坦言:「阿拉伯世界的石油對於歐洲會越來越重要,如果來自那裡的石油被切斷,歐洲的經濟就會崩潰,歐洲的經濟崩潰了,美國也會出現空前的困難「。
以1990年海灣戰爭為例,薩達姆·海珊對科威特的軍事行動,就是嚴重觸犯了美國在中東的根本利益——石油,影響到整個西方的經濟發展,且伊拉克的軍事擴張,也嚴重威脅到了美國控制中東的兩根支柱——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安全,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美國迅速出兵科威特來維護自己在該地區的根本利益。
雖然從單純的地理位置上來看,美國本土遠離中東地區,但由於石油資源所擁有的強大利益和權力的存在,使得美國利益在該地區不斷擴張。該地區的國家大多依賴石油資源來發展本國經濟,依賴石油地位的上升來獲得國際上相應的政治權力,它們把石油作為維護本國利益的武器。因此,由資源而引發的控制石油權力的爭奪就不可避免。
但資源爭奪既是武力爭斗,又是合作共同獲取利益。例如該地區尤為突出的是美國與沙特的關系。美沙關系中,石油因素便是基礎。沙特是美國最重要的石油供給國之一,沙特強大的剩餘生產能力和在OPEC中的地位,對於美國國內石油消費和穩定經濟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同樣是基於石油因素,沙特的經濟發展對美國具有較大依附性。石油貿易經濟促進了沙特的金融發展,美國通過「美沙合作委員會」為其建立了銀行系統和金融系統。尤其在軍事上,沙特為保障本國在該地區的安全,警惕伊朗威脅,大量購買美國先進武器裝備。海灣戰爭後,沙特與美國簽訂了300多億美元的武器采購合同。冷戰後,兩國簽訂了《共同防禦協定》、《經濟軍事協定》等,沙特允許美國在其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良好的美沙關系,不僅促進了雙方石油貿易的穩定,保障了兩國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沙特來說,能夠維護其在中東地區和OPEC中的主導地位,對美國來說,穩定這個世界性石油大國也保證了美國對世界石油的控制力和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可以看到,這種控制權的爭奪不單單只有矛盾的對立和沖突,這種對資源的控制權爭奪還存在著合作的形式。美國利用沙特在該地區發揮自身影響力,最主要的就是在控制了沙特這個世界上最大產油國的同時,也控制了該地區其他國家,尤其是在其利益受到挑戰時,能夠得到沙特等國家的協助。例如在海灣戰爭中,沙特就向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提供了大量的經濟、軍事、政治及外交的幫助,與美國立場保持高度一致。那麼,從沙特立場來看,正是出於更大限度的對該地區石油資源進行控制,獲得自身利益考慮才選擇與美國保持緊密關系的方式。所以,不管是美國還是沙特,都基於圍繞石油引發的多重根本利益而保持了高度的協同合作。
Ⅷ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是否我們過度依賴進口
中國的石油主要靠進口,對外依存度超過65%。對比之下,煤炭對外依存度只有5%。進口的主要原因在於中東石油質量好、開采成本低,加上運到中國的成本也便宜;而中國本土的石油品相不高、加工成本高,並不佔優勢。從經濟層面說,國際貿易發揮比較優勢,中東石油好價格低,就是該更多進口中東石油。就跟歐美國家依賴中國低廉價格勞動力一樣的。依賴度大了,也會有人說,要是中國切斷了勞動力供應,那該怎麼辦?美國人要不要用中國製造了?極端、戰爭風險有沒有?當然有,核戰爭一打世界整體滅絕的風險都有。只是概率比較低。防範潛在風險,可能還是多渠道進口。除了中東沙特,還有俄羅斯、奈及利亞、委內瑞拉,自己的油田也可以作為備用。發展電動卡車、汽車也是方向,而且這一方向有迅速加快的趨勢。能發電的東西就多了,中國石油儲量不多,但煤炭極其豐富,能用至少一兩百年。還有頁岩氣、可燃冰、核能、太陽能都能轉化為電力使用。未來20年,如果電動汽車大面積普及,石油地位就大為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