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上的血液是什麼
擴展閱讀
鑽石怎麼獲取金幣 2025-02-05 00:30:23
高溫大棚建築成本多少錢 2025-02-05 00:19:38

石油上的血液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9-29 19:42:26

1. 為什麼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

石油是由一種生油母質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和生物化學作用而轉化形成的礦物能源。石油是以液態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復雜混合物。其中碳佔80%~90%,氫佔10%~14%,其他元素有氧、硫、氮等,總計佔1%,有時可達2%~3%,個別油田含量可達5%~7%。

石油多分布於低地和盆地,如山間盆地、濱海及近海大陸架等地區。世界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中東、非洲、原蘇聯、美國、南美、西歐和印度尼西亞沿海地區。世界石油消費量增長很快,1960年只有10.5億噸,1986年就增加到38.7億噸。

石油在工業生產中是一種重要的燃料動力資源,它的許多優點是其他燃料所無法比擬的。如在物理性質上,石油是可以流動的液體,比重小於水,比其他燃料容易開采;佔有的容積小,容易運輸。同時,與一般燃料比較,它的可燃性好,發熱量高,1 千克石油燃燒起來可以產生1萬多大卡的熱量,比煤炭的發熱量高1倍,比木柴的發熱量高4~5倍。此外,石油又有易燃燒、燃燒充分和燃後不留灰燼的特點,正合於內燃機的要求。所以,在陸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各種工廠的生產過程中,石油都是重要的動力燃料。在現代國防方面,新型武器、超音速飛機、導彈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石油除用作工業燃料外,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現代有機化學工業就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資源的綜合利用之上。從石油中可提取幾百種有用物質,其經濟價值遠遠超過作為燃料燃燒的經濟意義。石油化工可生產出成百上千種化工產品,如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染料、醫葯、農葯、炸葯和化肥等等。石油產品不僅在民用中佔有重要地位,現代化的工業、農業、國防都需要石油及石油產品,尤其對工業意義重大。

由於石油具有優越的物理、化學性質,作為能源,有很高的發熱量;作為原料,不僅產量大,而且廣泛用於國民經濟和各個部門。石油化工產品幾乎能用於所有的工業部門中,是促進國民經濟和工業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化的工業離不開石油,就像人體離不開血液一樣。因此,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2. 為什麼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

石油混身是寶,是當今世界的主要能源,它在國民經濟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石油是優質的動力燃料的原料。汽車、內燃機車、飛機、輪船等現代交通工具都是用石油的產品——汽油、柴油作動力燃料的;新興的超音速飛機、導彈、火箭,也都以石油提煉出來的高級燃料為動力的。石油也是提煉優質潤滑油的原料。一切轉動的機械的「關節」中添加的潤滑油都是石油製品。

石油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化工廠利用石油產品可加工出5000多種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常見的色澤美觀、經久耐用的滌綸、尼綸、腈綸、丙綸等合成纖維;能與天然橡膠相比美的合成橡膠;苯胺染料、洗衣粉、糖精、人造皮革、化肥、炸葯等等都是由石油產品加工而成的。

石油經過微生物發酵,還可以製成合成蛋白。它是利用一種愛吃石蠟的嚼蠟菌,放在石油中的嚼蠟菌吃食石蠟後,會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起來。嚼蠟菌自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公斤菌體含有相當於20隻雞蛋所含的蛋白質。

如果將目前世界上年產30多億噸石油中的石蠟(約佔10%)的一半製成蛋白質,一年就可製得1.5億噸人造蛋白,這是十分可觀的人造蛋白資源。現在,人們已經用嚼蠟菌體作為飼料。不久將來,它們會被用來製作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食品,送上餐桌。

石油渾身都是寶。就連煉油最後剩下的石油焦和瀝青也都是寶貝。石油焦做煉鋼爐里的電極,可以提高鋼的產量;還可用它作為製造石墨的原料。瀝青則可以製作油氈紙或鋪路。石油被人們譽為工業的「血液」,是名不虛傳的。地球上蘊藏著豐富的石油,據估計它的蘊藏量為1000多億噸,其中海洋里蘊藏著700多億噸左右。盡管人們認識石油的模樣,但由於它埋藏在地下,要探尋它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我們的祖先早就總結了許多尋找石油的寶貴經驗。最簡單的辦法是通過追尋石油露出地面的蛛絲馬跡,以找到它的藏身之地。例如,含石油的岩石受侵蝕露出地面或油層產生斷裂,石油沿裂縫流出地面,有時漂在水面形成五光十色的薄膜,這就是油苗,發現了它,可跟蹤追擊到地下,找到油田。天然氣往往與石油共生,因此通過發現池沼、河道或水坑裡冒出的水泡,可判斷天然氣苗,從而找到石油。

石油開采

有時,在一些地方發現被石油浸過的疏鬆砂子,這就是油砂,找到了它就可順藤摸瓜找到石油。還有,地下深處的石油,沿著岩縫升到地表,輕成分揮發後,留下的成分聚集成瀝青丘,找到了它也就有了找到石油的希望。除這些簡易的探油辦法外,近代採用了先進的勘查技術,可以迅速而准確地找到石油。這些探查方法有:地球物理勘探法、地球化學勘探法、新型遙感勘探法等。特別是在人造地球衛星上安裝了遙感器後,通過遠距離攝影,以及電子計算機數據處理,可以進行大面積探尋石油。

人類發現和利用石油的歷史,十分悠久。

我國的勞動人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利用石油,在古書《易經》里就有利用石油的記載。2000多年前,我國開採石油作燃料和潤滑劑,到11世紀,我國開鑿了第一批油井,並煉制出粗石油產品——「猛火油」,還加工製取了其他石油製品(例如炭黑、石蠟、瀝青等)。

我國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中,首先使用了「石油」這個科學的名詞,在此以前人們都把石油稱作石蠟水、石漆等。沈括還提出了石油生存環境和發展前景的科學理論和預測。

目前,世界上對常規能源資源的儲量是否有限,也存在著不同的論點。甚至有的科學家認為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並非是有限的,對石油是由有機物質形成的傳統觀念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這部分科學家提出了無機生成石油理論。他們認為,碳氫化合物可在地幔深處產生,並沿裂縫周期性上升;不僅在沉積層內,而且在岩漿岩和多孔火山岩內積聚。為了證明無機成油理論,已經有科學家通過實驗室模擬地幔深處條件,無機合成出了石油。另外,在絕無生命存在的空間星體上,也已發現類似於石油和可燃氣的物質。這似乎在證明無機生成石油的理論並非是沒有根據的。預計,無機生成石油理論在未來將是能源科技發展前沿的重要依據。如果這一理論得以驗證,油、氣資源則將不是像有人預測的那樣在今後30~60年會枯竭,而是可為人類服務更長的時間。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能源勘探技術日趨發達,使得人們對能源資源的勘探儲量每年都有增加。

最近,美國在加利福尼亞灣海底盆地發現了「年齡」僅三四千年的「新鮮」石油,經科學家用先進的放射性碳-14測定法鑒定,證實其「年齡」為4240歲,其中最年輕的石油的「年齡」只有500歲。這些「新鮮」石油產於淺海盆地之下,周圍的沉積物為半公里厚,雖然因不具備儲油條件,沒有開采價值,但它高效率的轉化過程,為科學家研究石油生成提供了絕好的樣本。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人類社會對能源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在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石油作為優質能源得到優先開發。目前世界總能耗中石油佔48%,到2000年仍將佔40%。世界上採油工業已有100多年歷史,80年代以前,世界石油產量不斷上升,1979年達到32億噸的高峰。最近幾年,世界石油產量有所下降。1982~1985年的平均年產量約為28億噸。1993年世界石油產量達29.81億噸,比1992年下降0.6%。

1973年以前,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利用廉價石油,支撐著它們高速發展的經濟。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機。石油大幅度漲價,這大大刺激了世界石油勘探和開采業的發展。1979年發生了第二次世界性石油危機,石油再次發生世界性漲價。石油漲價促進了石油產量的增加。1986年開始,出現了世界性的石油價格大幅度下跌,這對石油勘探和開采業是很大的打擊。首先是石油勘探業變得不景氣,致使新發現的油氣儲量急劇下降。

目前,全世界油田共有12500個,其中超巨型和巨型油田僅占油田總數的2.9%,但它們的儲量之和則佔世界總儲量的80%。

我國1993年原油產量居世界第五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39907萬噸;獨聯體39220萬噸;美國34480萬噸;伊朗18200萬噸;中國14477萬噸;墨西哥13317萬噸;委內瑞拉11659萬噸;挪威11237萬噸;阿聯酋10946萬噸;奈及利亞9479萬噸。

3. 石油中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主要成分是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3)石油上的血液是什麼擴展閱讀

隨著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雙重夾擊,人類的資源被大大地利用開發,為了能夠實現人類的最大慾望,自然界的資源正在逐漸的被侵蝕。人類已經預先使用了提供給子孫後代的資源,那麼其中最大的代價就是未來人類子孫後代可能面臨資源短缺的情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石油的使用。

科學家經過了長期的努力後發現,二氧化碳可以轉變成石油,這種石油不是像天然石油那樣是經歷幾千年的風雨形成的,而是在實驗室中就可以形成。這個過程主要就是將二氧化碳經過催化、氫化,將二氧化碳轉變成高烷基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