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石油因倒賣進口原油近1.8億噸被調查,有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被中石油倒賣進口原油的新聞刷屏了全網,涉及數量達到1.8億噸,摺合人民幣約有7000多億,如此巨大的金額震撼大家的同時,也讓人想要了解這里邊的前因後果,具體是怎麼個事老白就給大家揭秘一下。
但是這個行為破壞了國家調控能源、調整經濟結構的手段,消弱了國家價格政策的有效性,雖然15年,1.8億噸數量不大,但是影響很壞,應該處理,以老白看,國家應該會徹查這件事,大家稍安勿躁,等待結果吧。
② 中石油倒賣1.8億噸進口原油被處理,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引言:中國石油倒賣1.8億噸進口原油被處理,真的感覺是為了錢,什麼事都敢做。但是要知道這樣的行為太嚴重,擾亂了油品市場的秩序,而且也違反了國家產業政策,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所以還是需要被嚴肅處理的。
三、所有的錢都必須是從正規渠道獲得的
每個人都想賺錢,每個人都能用很多的錢,但是要能知道所有的錢他必須是從正規渠道來的,中國是由這么大的一個產業裡面竟然出現這樣的問題,只能說他們的領導不作為,後期如果再不自查不自省的話,應該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③ 原油暴跌意味著什麼
美東時間4月20日,5月份交付的美國輕質原油期貨WTI價格創歷史新低,截至收盤55.90美元,報-37.63美元/桶,跌幅高達305.97%.接下來,金投小編介紹原油暴跌是什麼意思?
原油價格為負值,這意味著將油運輸到煉油廠或儲存的成本超過了石油本身的價值.對此,網民嘲笑買桶送油的時代到了.
但期貨合同每月交易,星期二5月合同期滿後,WTI和6月合同價格回到20美元.
金聯創能源高級分祥敏析師王晶表示,從數字上看,WTI即期合同價格下降到負面空間,意味著市場已經進入美國頁岩油製造商們需要向原油購買者支付費用,處理生產的過剩原油的情況,但由於受到特殊交付背景的影響,以前原油市族叢場投資者們已經比以往更早的時間節點完成了自己交付的即期合同向二線活躍合同的轉移倉庫操作,現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原油現貨貿易的計價已經轉移到6月謹穗枝合同,因此WTI6月合同的下跌幅度下降幅度
關於未來原油價格的動向,各方面的意見不同.美銀美林評論說,美國原油再次達到平衡需要幾周時間,如果需求不能恢復,WTI原油預計6月份期貨合同價格也會下降.
RBCCapital的大宗商品戰略世界主管Helima去Croft評論說,現在沒有發現石油市場供應過剩,最近有什麼緩和,最近的石油價格前景還很擔心.
中信證券21日發表研究報告,海外國家4~5月份陸續達到疫情高峰,5月份OPEC減產落地後,隨著需求的恢復,石油市場預計6月份前後平衡,下半年去庫存,石油價格中長期恢復的拐點預計在第二季度出現,年底布油有可能恢復到50美元/桶以上.維持全年布油中樞45美元/桶的觀點.
④ 介紹下歷史上的兩次石油危機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 *** 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昌雀高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
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耐尺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
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
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
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特 *** 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
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根據info.news.hc360 2004-06-1 整理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
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
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
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
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
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世界石油資源的地區分布是不平衡的,許多國際矛盾和沖突由此引發。
從石油資源來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布為,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
主要集中在沙特 *** 、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
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
北面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為245億噸,僅次於沙特 *** ,居世界第二位。
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為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
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特 *** 。
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非洲地區為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
(參見://info.news.hc360 2004年6月2日。
)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
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說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歲碼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
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和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
如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
*** 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點的石油消費。
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石油與國際政治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到,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是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 *** 的南沙群島問題等,其背後都存在著深刻的資源因素。
過去半個世紀中,僅僅由水引發的沖突就達到500多起,其中20餘起演變為武裝沖突。
隨著石油和水資源的日益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石油市場新動態
(環球時報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
今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
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
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
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
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 尤科斯公司解體
2004年7月,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稅款按進入司法程序。
迄今為止,俄稅務部門要求尤科斯公司償還的稅款已超過了275億美元,該公司目前只償還了39億美元。
由於事關國際石油市場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決尤科斯的巨額債務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
是2月19日喜,鮮為人知的神秘買家貝加爾金融集團以2,607.5億盧布(約合93億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
之後僅3天,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就被證實為尤甘斯克的真正買家。
俄專家認為,由於尤科斯公司解體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國有化,俄羅斯 *** 重新恢復了因蘇聯解體和國有企業民營化而喪失的對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場現狀綜合分析
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
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
由地區紛爭與戰爭引起油價波動的幅度不斷變大。
歷史上曾於2004年10月22日達到油價(輕質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
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
參考資料:《當代經濟與政治》 華文出版社 《環球時報》2004年 若干期
⑤ 國內油價「二連跌」,導致油價下降的原因是什麼
之所以國內的油價出現兩連跌,是因為當前石油生產國增加了產量,同時美聯儲加息使得國際油價下跌。
1、產油國釋放產能,原油供應增加。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組織歐佩克宣布,原定於8月份的石油增產計劃,提前到6~7月份,而在一個這個計劃之下,每天能夠增加幾十萬桶原油的供應,所以說整個原油供應市場的原油儲備也在不斷增加,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際的原油儲備總量也在增加,而整體的原油需求並沒有出現特別大的變化,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就會使得油價出現下跌。而美國總統拜登也是在近日出訪沙烏地阿拉伯,去協商中東石油產量問題,拜登這次出訪的目的就是希望沙特能夠在此期間提高石油產量,幫助美國盡快度過天葬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