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採掘業和采礦業有什麼區別和聯系請詳細說明
1、概念不同
採掘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目前我國93%的能源、80%的工業原料、70%的農業生產資料來自於採掘業產品。採掘業的發展為各個部門提供了豐富的礦物原料,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
采礦業指對固體(如煤和礦物)、液體(如原油)或氣體(如天然氣)等自然產生的礦物的採掘。還包括使原料得以銷售所需的准備工作。但不包括水的蓄集、凈化和分配,以及地質勘查、建築工程活動。
2、特點不同
採掘業的特點是以自然界的天然物質為勞動對象,其產品是製造業必須的原材料;建設周期長,投資大,產品運輸量大;礦床資源的有限性。發展採掘工業必須考慮其資源、儲量、品位、賦存條件及其分布、國家急需程度、所處的交通地理位置,以決定其合理的開采規模、年限和開發時序。
采礦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採用各種采礦方法的比重和回採工藝、技術裝備有了很大的變化,均沿著高效率、高回採率和機械化的方向發展,采場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損失、貧化指標大幅度降低。現階段采礦方法仍以充填采礦法、空場采礦法、崩落采礦法為主。
3、內容不同
採掘業是從自然界直接開采各種原料、燃料的工業部門,主要包括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如煤炭、鐵礦、石油與天然氣、化學礦等)采選,木材採伐及自來水的生產與供應等。
采礦業包括地下或地上採掘、礦井的運行,以及一般在礦址或礦址附近從事的旨在加工原材料的所有輔助性工作,例如破磨、選礦和處理,均屬本類活動。
② 石油開采屬於哪個行業
屬於采礦業,石油與天然氣開采。
采礦業指對固體(如煤和礦物)、液體(如原油)或氣體(如天然氣)等自然產生的礦物的採掘。包括地下或地上採掘、礦井的運行,以及一般在礦址或礦址附近從事的旨在加工原材料的所有輔助性工作,例如碾磨、選礦和處理,均屬本類活動。還包括使原料得以銷售所需的准備工作。但不包括水的蓄集、凈化和分配,以及地質勘查、建築工程活動。
③ 石油工業是什麼
石油工業主要從事石油勘探、石油開發、石油加工和基礎原材料生產。涉及勘查技術與工程(含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測井)、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含鑽井、採油、油藏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和加工等專業方向。石油工業由「上游」和「下游」兩大部分構成,上游包括石油勘探與石油開采,下游包括石油煉制與石油加工。
目前,我國有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油集團」,英文縮寫CNPC)是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於1998年7月在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系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是實行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的綜合性石油公司。作為中國境內最大的原油、天然氣生產、供應商和最大的煉油化工產品生產、供應商,中國石油集團業務涉及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管道運輸、煉化產品銷售、石油工程技術服務、石油機械加工製造、石油貿易等各個領域。在中國原油、天然氣生產、加工和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石油集團在《財富》雜志2007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名列第24位(按年營業收入排序)。中國石油集團在中國境內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廣大地區擁有13個大型、特大型油氣田企業;16個大型、特大型煉油化工企業;19個石油銷售企業;一大批石油、石化科研院所和石油施工作業、技術服務、機械製造企業。在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南美等地區擁有近30個油氣勘探開發和生產建設項目。2006年中國石油集團在國內生產原油1.06636×108t,生產天然氣442.1×108m3,加工原油1.24067×108t;同時在海外獲取權益原油產量2807.3×104t,天然氣38.0×108m3。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8936.5億元,利潤總額1857.6億元、凈利潤1057.6億元,利潤在國內企業中位居榜首。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化集團」,英文縮寫Sinopec)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主營業務包括:原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銷售和綜合利用;石油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發;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和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施工、建築安裝;機電設備製造;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業務;技術信息及咨詢服務。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在《財富》雜志2007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名列第17位。2006年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在國內生產原油4016.7×104t,生產天然氣72.7×108m3,加工原油1.57×108t。2006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646.7億元,實現利稅1390.3億元,其中利潤672.4億元。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國海油」,英文縮寫CNOOC)是1982年2月成立的國家石油公司,負責在中國海域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已由原先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純上游公司演變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綜合型企業集團。形成了油氣勘探開發、專業技術服務、基地服務、化工化肥煉化、天然氣及發電、金融服務等六大板塊。2006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國內外油氣總產量4033×104t油當量,海外權益產量580×104t;實現銷售收入1324億元,利潤達到490億元。
④ 石油產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石油工業從誕生到現在的近一個半世紀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表現出一般工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徵之外,更由於石油資源本身的特殊性和石油工業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意義,呈現出如下特徵。
(1)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由於石油資源在地下蘊藏情況的復雜性和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石油勘探迄今仍是一項需要極大資金投入而未來收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風險投資行業。但也正是因此,石油工業成為一旦成功就能獲得極大投資回報的高利潤行業。正所謂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一般勘探井(野貓井)的成功率僅為1%,但一旦獲得成功,所獲利潤同投資的比率可以高達千倍之多。直到今年,即使技術最為先進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每年所鑽勘探井的成功率平均也仍不到50%。除了上述商業風險外,石油公司還會面臨潛在的政治風險,例如資源國政府做出對石油公司投資和經營環境不利或預料之外的政策調整(產權、財政政策等的改變)。即使如此,石油公司仍然願意「鋌而走險」,決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因為,石油工業的利潤是如此巨大,成為各家石油公司無法拒絕的誘惑。甚至在東道國要求獲得風險勘探後利潤的85%~90%的情況下,國際各大石油公司依然會堅持在該國從事油氣業務。這也表明了石油勘探和開發中的利潤是多麼可觀。
(2)產業壟斷性。
同其他行業相比,石油行業形成集中壟斷的時間最早、壟斷程度較高、企業規模較大。西方最大的50家壟斷工業公司中,石油及與石油相關的企業占據了30多家。而在2006年世界500強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5席之多。並且,石油行業的資本密集度和石油開採的高額成本也成為許多公司想進入該行業的天然壁壘。從某種意義上講,石油產業的壟斷性特徵與其投資巨大、風險較高、利潤極豐的基本特徵密切相關。除非資金雄厚、技術人才密集的大型或特大型企業或是藉助於國家資本的企業集團,一般的企業很難經營得起。
一個多世紀以來,石油公司通過壟斷形成的壟斷價格賺取了巨額利潤。事實上,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今天,國際石油價格在某種意義上一直都是「壟斷價格」。
19世紀70年代中葉,洛克菲勒集團率先完成了對美國和世界石油工業的獨家壟斷,並在1882年組成了資本主義世界裡的第一個托拉斯。此後,雖然這一獨家壟斷局面由於其他壟斷集團的出現而進入了「寡頭壟斷」、「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階段,參與成員也不斷變化,但其基本的性質卻始終未變。尤其是在1928—1973年這一段時期,石油七姊妹對國際石油產業進行了長達45年之久的壟斷統治,左右國際石油價格,對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70年代中期,以OPEC為主的第三世界石油資源國收回石油主權後,曾一度出現過OPEC主導世界石油價格的局面。直到1986年之後,才逐漸形成了美、英等發達國家的主要跨國石油公司與OPEC中的沙烏地阿拉伯等六個主要國家共同影響國際石油行業的寡頭壟斷局面。
然而,這種壟斷又恰恰是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形成的。壟斷非但沒有消滅競爭和斗爭,反而使競爭和斗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和斗爭主要包括壟斷集團同廣大的中小生產者的競爭和斗爭,壟斷集團同力圖擠入壟斷者行列的新興起的大石油公司間的競爭和斗爭以及各壟斷集團之間的競爭和斗爭。
(3)資源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衡性。
石油產業屬於資源採掘型產業,生存發展受到石油資源的約束。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二是一塊油藏的產量具有隨著開采而逐步遞減的規律。這意味著其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新增儲量的接替,其成長性也體現在這一點。因此,石油資源佔有量對於各家石油公司以至各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
然而,世界油氣資源分布極不均衡。以OPEC為代表的少數產油國占據了世界絕大部分的已探明油氣資源。而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地則是石油儲量相對較少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種石油產、銷之間的地域性差別,構成了極為復雜的石油地緣結構,使得石油產業同國際政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與沖突。
(4)戰略屬性。
進入20世紀以來,石油逐漸成為世界軍用、民用各類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能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一步成了許多國家的主要能源和新興的石油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材料,是各國經濟、政治、軍事及日常生活穩定的基礎和保障。但由於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各國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愈發激烈,其戰略屬性由此凸顯。
從1859年世界現代石油工業建立到19世紀末,石油不過是一種新興的作照明用的礦物燃料。19世紀80年代前後,人類發明了以石油為能源的內燃機。隨後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人類相繼發明了以燃油內燃機為發動機的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及軍事運載工具和武器,並把石油用作戰車、軍艦的燃料。石油成了平時關繫到一國的綜合國力,戰時關繫到一國勝敗存亡的重要戰略物資,成了各大國必爭的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重要軍事地位進一步加強,同時由於其用途擴大到發電、採暖等許多方面,在各國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成為世界主要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石油和天然氣又成為世界新興的、關繫到各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及產值以千億美元計的石油化工工業的主要原料,更成了各國須臾不可短缺的重要物資。因此,石油的商品屬性日漸淡化,而其關繫到一個國家整體經濟與國防安全的戰略屬性卻日益增強。
(5)政治屬性。
由於石油及其產品的廣泛用途,關繫到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因而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半個多世紀中,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保證本國石油供應、取得石油資源和建立本國的石油工業已成為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
除美國外,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的石油工業和主要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扶植甚至直接參與下建立起來的,並且從一開始就直接或間接地負有保證本國石油供應的明確責任,例如,英國石油公司、法國的道達爾公司和埃爾夫公司以及義大利的埃尼集團等,至於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的日本石油公團則更是日本政府設立的一個為保證日本石油供應的官方機構。即使一貫被認為是私人公司的美國石油公司,其所開展的每一項重大海外活動也無不是秉承美國政府的意志並且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甚至軍事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發展的。此外,以OPEC為主的各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絕大多數也都是這些國家為維護本國利益而建立起來的國有公司。
實際上,從21世紀開始以來,世界石油工業的活動和發展已同世界各國對內對外的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外交、軍事政策和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各國實現本國國家目標的一種重要工具。世界上沒有不支持本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國家,也不存在不靠國家的支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石油工業,由此就必不可免地造成了各國政府的石油政策及其每一重大變動,必然迅速地對這些國家的石油工業和石油市場,乃至世界石油工業和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
(6)科技是決定石油工業發展和命運的根本力量。
科學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著石油工業的面貌。19世紀中葉,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局限性,石油僅能作為一種照明用的普通礦物資源。隨著內燃機等重大科技發明,石油的重要價值才被逐步發現,成為整個20世紀至21世紀人類社會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因此,可以說相關產業的科技水平成了石油工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1860—2005年世界原油產量變化趨勢而石油工業自身的科技水平也同樣主導著石油工業的命運。第一次石油科學技術革命發生在20世紀20—30年代,石油工業由初始階段進入了大發展時期。先進技術的使用,使石油勘探與開采從僅僅利用油氣苗、山溝河谷的露頭確定井位,發展到在背斜理論指導下找油開井的階段,原油產量大幅提升,也極大地帶動了石油及相關行業的發展。
時間全球年產油量新理論新技術第一次技術革命1920—1930年由9437萬噸上升至19316萬噸石油地質由找油苗露頭轉入地下,開始採用地震反射波法,發現一批背斜構造油藏;採油以MER(最大有效產量)概念為主;鑽井以內燃機作為動力,有了牙輪鑽頭第二次技術革命1960—1970年由10億噸上升至20億噸板塊構造理論、有機地球化學、現代沉積學的進展發現一批岩性地層油藏;開始應用計算機;二次採油以強化注水為主,有了油藏工程概念;熱采工業化;鑽井採用噴射鑽井,開始有定向井,海上油田出現新技術革命當代維持30億噸左右計算機、信息技術影響深遠,油氣系統、盆地模擬、油藏描述、數值模擬大量採用;水平井、分支井技術得到發展;地震解析度不斷提高,非地震勘探方法重新興起;化學驅油在中國取得突破;海洋石油大發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路的應用,數字化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將使科技面貌大改觀
三次技術革命及其給世界石油產業帶來的變化20世紀60—70年代,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石油逐漸取代了煤,成為各國最為重要的能源。石油工業的科技創新也層出不窮,形成石油「新技術群」,極大地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使石油工業經歷了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
自80年代中期開始,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並與生物工程、新材料技術相結合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一直延續至今,並仍在向縱深發展,其影響將更加深遠。
隨著石油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以及科學技術自身的進步,僅靠單一學科已很難解決客觀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加強多學科的綜合和各有關部門之間的配合,多學科工作團組概念隨之出現。多學科工作團組一般由地質、地球物理、油藏工程、鑽井工程、測井、採油和地面工程人員組成,並組織研究、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實施各種調整方案。在石油開采日益復雜的今天,這種方式具有極大的優勢,尤其是在老油田開發和提高採收率的應用方面越來越受重視。很多油田都因此取得了明顯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提升。
綜合集成在現代石油科技中意味著從企業組織各個部分,綜合原始數據和信息,將不同人員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有機地集成起來,在較少的時間內做出更好的決策。能做到這一點的企業憑著發達的信息整合處理能力,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控制運營成本,並成為具有極強競爭力的石油企業。
此外,盆地模擬、油藏表徵、油藏經營、高解析度地震勘探、三維及四維地震勘探、層析成像、核磁測井、油氣混相輸送、油氣生產自動化與優化運行、遠程生產、深海作業等新概念、新理論、新工藝、新方法層出不窮,使石油技術革新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響了石油工業的生產、經營以至工作方式和思想觀念,極大地改變著今天石油工業的面貌。
⑤ 石油天然氣開采屬於礦山企業嗎
礦是指蘊藏在地層中可供開采使用的自然資源:鐵~。煤~。金~。油~。氣~。采~。
礦山是指有完整獨立的生產系統,經營管理上相對獨立的礦產品生產單位;是開采礦石或生產礦物原料的場所。
從這里可以看出礦山和石油天然氣開採的區別:礦山的產品是礦石。
因此,石油天然氣開采屬於資源企業,但不屬於礦山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