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北油田公司與華北石油管理局是一個單位嗎
油公司和管理局是改制留下的產物,
油公司掌管著勘探區塊和勘探資金,是甲方;
管理局是為油公司提供鑽井、測井等服務的,是乙方。
這里要注意的是,管理局不是要你去管理誰,只是個名字而已。
哪個都應該有需求,無論甲方還是乙方都是需要相關專業技術人才。
Ⅱ 華北油田
華北油田位於華北前寒武紀地台的東部,華北平原的中部和南部,黃海的遼東灣和渤海灣(圖14.1)。
圖14.1 華北油田
華北油田是一個巨大的坳陷,從南部淮揚板塊前寒武紀岩體隆起帶至北部燕山貝加爾山系同期岩體隆起帶在東北方向綿延。油田的西部環繞著山西陸背斜有古岩系出露,東部與山東地台和遼東地台接壤(圖14.2)。
圖14.2 油氣田
大港油田是中國第二大產油區,面積達310000km2。油田分為兩個盆地——陸向斜:北部的渤海灣和南部的開封-合肥,是被東北走向的斷裂帶所分割,總體是沿著黃河腹地伸展。渤海灣盆地深入到斷裂帶,從遼河下游經遼東灣至黃河三角洲。斷裂帶在北部海域從東部被郯廬斷層所切割,該斷層具有剪切性質,是東亞斷裂帶的一部分(Варнавский,1986)。
在這個斷裂帶上分為兩個盆地:北部的遼河、渤海灣、濟陽和由一系列連綿交替的地塹和地壘構成。這些地塹和地壘的基底地層厚度從4~6km到9km不等。在渤海灣陸向斜的西部,渤海灣和濟陽兩個盆地的交界處,分布著一個巨型地壘隆起(100 km×60 km),屬於中國大型油氣田——勝利油田(圖14.1)。這里綿延著東北走向的地壘和地塹第二大斷裂體系。該斷裂帶開始於天行山前部盆地,盆地東部是巨大的地壘——曹縣山樑,從東部結束於黃胡兒盆地,往東與渤海盆地接壤——濟陽(Высоцкий,1990)。
南部的開封-合肥陸向斜盆地呈西北走向。盆地基底是復雜的前寒武紀結晶的頁岩和片麻岩的深度變質岩層。沉積外層由里菲組(震旦紀)、早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陸源碳酸鹽類岩和晚古生代的海洋及大陸岩石組成,主要是由中生代陸地砂岩-泥岩(具有火山岩層理)沉積和新生代陸相岩石,大部分是由湖泊和冰川形成的岩石組成。
含油層幾乎分布在剖面的各個地層。但是主要含油層在中新世三角洲和河道砂岩、古近紀湖底粘土水相砂岩層、震旦紀—奧陶紀碳酸鹽岩裂隙。主要具有開采價值的含油層在中新世近湖泊區域以及被上新世厚層泥岩覆蓋的海相沉積層。在古近紀至新近紀的三角洲、河道以及湖海沙質沉積中已經探明在2~3km的深部分布著13個含油層。
砂岩的含油層達30m,孔隙度是15%~20%,滲透量300~500 m3/天。礦藏位於構造的前部或者陸背斜褶皺,這些區域已被大量的斷裂破壞。礦藏的類型主要是板式-穹窿形,具有構造和底層隔離成分。地層隔離塊狀礦藏屬於潛伏的碳酸鹽類殘岩,是震旦紀—奧陶紀帶有裂隙的石灰岩和白雲石,孔隙度達到18%,滲透量300~400 m3/天;生油層在2750~3500 m深處。古近紀—新近紀砂岩中的石油含有石蠟,密度是854~879 kg/m3,黏度是6~30 MPa·s,硫的含量是0.2%~0.8%。
碳酸鹽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含有石蠟的成分,密度是880kg/m3,黏度是10~20MPa·s,硫含量達0.4%。
華北平原是中韓古地台的中心,其克拉通化結束於1.7 Ga前並且進入歐亞岩石圈板塊(圖14.3)。地台的特點是岩石圈薄,有過現代岩漿活動和地震活動。地勢平緩,海拔不高,低於100 m,與黃海連為一體,地台厚薄不一。
圖14.3 地台位置
中新元古代沉積構成過渡期外層,寒武紀和奧陶紀是淺水碳酸鹽類岩沉積。從奧陶紀晚期到石炭紀早期(大約80 Ma)在岩石沉積上有缺失,特點就是深部形成角礫雲母橄欖岩。在石炭紀中晚期出現了形成近海煤層的海侵現象。在二疊紀早期出現了河湖沉積,二疊紀晚期和三疊紀出現了具有紅色建造的陸相條件。
印支運動(Т2—J1)的特徵是基性岩漿、鹼性岩漿尤其是酸性岩漿的運動。燕山運動(J1—К2)的特點是花崗岩物質、角礫雲橄岩的侵入和含鹼性泥灰岩成分噴出岩的外涌(Шлезингер,2000)。
為了研究區域內部構造,我們利用中日俄「國際學術合作項目」已經取得的資料,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中心制定了一個綱要(http:/www/wdcb.ru/sep/sedimentary-basins)。對地球物理及地質數據的分析表明,華北平原的厚度是50~100km,西部菲律賓盆地的厚度是50~80km。對該國際組織所考察地區深部溫度的計算結果證明,岩石圈越古老,等溫線位置越深。
對歐亞大陸到太平洋之間過渡帶的深部構造研究,是格奧特拉威爾斯項目沿3條地質穿越考察線路的構造圈進行的,包括岩石圈、軟流圈,建立在對地質-地球物理數據綜合解釋的基礎上。其中一條穿越華北平原、中國東部海域以及菲律賓盆地的線路是中日俄3國專家共同完成的(圖14.4)。該項研究揭示了上地幔構造和表層地質構造之間的關系。軟流圈埋藏位置越高,熱液物質的密度越高,深水沉積盆地形成的年代越晚。在形成於6Ma前的馬林斯基槽谷下部,軟流圈接近地殼。在中新世帕列斯-維拉盆地的下面,軟流圈位於30km的深處,而在始新世菲律賓盆地的下面,其位置在50~80km的深處。
圖14.4 華北平原深部構造
在華北平原儲油構造及東海陸架盆地下面,新生代活躍的軟流圈侵入褶皺的位置在50~70km的深處。前寒武系在新生代經歷了構造變動。幾個時期的拉伸使得含油沉積層形成了內部克拉通。這一套地塹在深部構造中表現為地殼厚度變薄、熱液溫度升高、地震活動受限。岩漿活動分為3個階段。古近紀階段,大約在60 Ma,軟流圈侵入褶皺抬升導致岩石圈破碎,超基性玄武岩注入形成地塹,同時粗粒碎屑岩積聚。新近紀階段,軟流圈沉降至大約70 km的深處。在這一時期,更多的鹼性岩漿湧入地表,作為華北油田主要成油物質的砂質泥岩積聚。現代階段,出現了形成獨立火山錐的鹼性玄武岩,其岩漿源位置在大於100km的深處。根據深部地震探測結果,華北平原地殼的平均厚度是35km。莫霍面表層厚薄不一,有地塹引起的相對隆起。
經過華北平原、渤海灣和遼河盆地,呈南北方向綿延著華東斷裂帶(Милановский),長度為1500km,平均寬度為300~450km。該斷裂帶東部終止於郯廬深大斷裂,南部被秦嶺北部平移斷層切斷。郯廬斷裂帶是亞洲東部斷裂帶的一部分。
華東斷裂帶內部結構復雜,由一系列同樣走向的地塹組成,這些地塹被更狹窄的地壘所切割。它們周圍是一系列鏟狀斷層,這些鏟狀斷層在10~15km的深處匯聚為斷裂的表層,平緩地向東部延展。
這個體系的發育開始於始新世的早期,臨近中新世時結束,就在這里開始形成寬闊平坦的華北陸向斜。地塹形成,主要是陸地碎片,也有局部的海洋沉積層。沉積層的總厚度達10~12km。拉斑玄武岩、超基性-玄武岩或者鹼性玄武岩性質的火山岩在斷層中起了主要作用。
在華東斷裂體系的深部構造中有來自地幔的底闢作用:地殼開始變薄,中部到28~32km,而外圍到34~40km,而軟流圈的蓋層抬升至80km,甚至到45~60km,周圍區域是100~150km。這種情形在「格奧特拉維斯」項目的資料中也得以體現。
在華北產油區有95個油氣田,主要集中在幾個區域:勝利油田、遼河油田、滄縣採油區和其他小油田(Высоцкий,1990)。
華北平原研究的區域是渤海灣。這是東部最重要的油氣儲藏區域。如前所述,古近紀沉積開始發育的地塹構造的成因是地幔物質上升引起的表層拉伸作用的結果。古近紀時期的地殼拉伸導致玄武岩岩漿的噴出,岩漿熱液與沉積岩一起形成始新世和漸新世的岩層。在新近紀—第四紀時期,這些斷裂結構被沉積物覆蓋。這樣,形成了黃海沉積盆地。
渤海灣盆地的面積大約200 000 km2 ,是全國最大的油氣田(圖14.5),那裡分布的油氣田有勝利、大港、渤海、華北、冀東、遼河等。盆地產油量佔中國產油總量的40%(ПИ.Жунси,2007)。
地理上勝利油田叫濟陽盆地。該盆地結構復雜,是典型的斷裂盆地。從構造形態角度來看,渤海灣屬於斷塊、地塹、坳陷等碎片構成的馬賽克結構,是地殼拉伸和斷塊下陷造成的。
在地質構造上,渤海盆地西與太行山隆起帶接壤,向北延伸至燕山褶皺帶,東部、東南部與遼東、膠東、魯齊隆起相鄰,西南部與華北平原交界。該區域內發育著龐大的低窪地帶:遼河(遼河油田)、黃驊(大港油田和冀東油田)、冀中(華北油田)、濟陽和臨清(勝利油田)、東濮(中原油田)、渤中(渤海油田)等(圖14.5)。渤海灣盆地地層剖面及沉積層岩石組成如圖14.6所示。
近10年來,中國的研究人員加強了對渤海灣及黃海南部大陸架的地質及地球物理勘查。在渤海灣水域發現了一系列油田:① 秦皇島油田——位於渤海灣中部和北部的油田。1995年原始產量為300 Mt;② 蓬萊油田——位於渤海灣的東部,於2000年發現。儲油層是奧陶紀沉積岩,油氣生成與古近紀和新近紀沉積有關。含油層位於1.8~2.8km的深處。2006年產油量達450 Mt;③ 渤中油田——位於渤海灣的中部,距離秦皇島油田以東20km。原始原油儲量為300 Mt;④ 塔里木油田——油田含油層位於1.2~2.7km的深處,於2005年發現。原始儲量為500 Mt;⑤ 南堡油田——油田位於渤海灣沿岸,距離北京130km,於2007年發現。產油層位於1.8~2.8km的深處。含油層是奧陶紀沉積層。原始儲油量為1800 Mt;⑥ 墾利油田——該油田於2008年發現。原始儲量預計為20 Mt。勝利產油區
圖14.5 渤海灣示意圖
勝利油氣田,中國第二大油田。位於山東半島和渤海灣水域。1961年發現,1964年開始開發。該產油區由一系列油田組成:荊邱、埕東、羊三木、河口、孤島、孤東、永安、東辛、純花鎮、勝坨、郝家、尚店等,原始產油量為1500Mt。
勝利油田屬於穹形隆起(圖14.1),面積為26000km2。除了已經探明的儲油區域外,令人關注的是該油田從1961年開采出第一桶原油起,幾乎在地層剖面的各個區域發現了油氣層:從太古宙的變質岩到新近紀的冰期砂岩。
試比較:西伯利亞地台最古老的含油氣構造是巴依金茨克背斜層——尤魯布切諾油田——托霍姆斯克一帶新元古代的上層,按儲量來說是特大型油田。
勝利油田主要的產油區是古-新近紀沖積陸源沉積。根據李榮西等(2004)的研究,碳氫化合物的來源可以是煤、煤質泥板岩和石炭—二疊紀石灰岩(圖14.6)。大多分布在石炭紀太原和二疊紀山西岩系。根據煤和煤質泥板岩的熱分解,通過實驗證明,在4 000~5 000 m深處的壓力下,含碳量達到62%~64%的煤,每噸可以生產14.57 m3 的石油和147 m3 的天然氣。
圖14.6 渤海灣區域地層
何長春採用測井方法對勝利油田儲油層進行了研究,把多年開采後的濟陽油田中難於發現的「隱藏」礦層作為主要勘測目標,反映了他們對各種地質條件進行研究的水平。
根據中石化通用的分類方法,濟陽油田的隱性儲油區按照岩石圈組成成分分為4種:① 碎屑型,② 碳質岩石,③ 噴出岩型,④ 變質岩和裂隙泥質板岩(Чень.Сяо.Цэунь,2007)。
碎屑型隱性礦床是沖積過程中砂質物質形成的各種形態:沖積扇、沖積三角洲、各種形態的河床沉積、沖積沙灘及沙洲的沉積等。它們的組成成分、結構和構造是各種各樣的。
表14.1 勝利油田礦床儲油層類型
碳質隱性礦床是古生代早期和古近紀的湖相沉積。古近紀的碳質沉積發育廣泛,古地勢復雜多樣,各處薄厚不均。主要是具有原生和次生孔隙的各種結構的石灰岩和白雲岩。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碳質隱性礦床是碎屑型、鮞狀、泥質石灰岩和白雲岩,具有原生和次生孔隙。
噴出岩隱性石油礦床與輝長石、輝綠岩、玄武岩、基性火山岩和安山岩。有關發育著孔隙、裂隙、岩洞及混合儲油層。
太古宙變質岩隱性石油礦床與花崗岩、各種成分的片麻岩以及頁岩有關。儲油層的類型是孔隙型和裂隙型
在大港油田的滄縣產油區已經探明有10個儲油區(一個在海上),屬於軸向斜和構造前端。來自三角洲的產油砂層13層和3層大概是古生代的石灰岩層。滄縣儲油區的西部坡地探明油區(勝利油田之後)第二大油田——任丘油田(圖14.7),儲油層在侵蝕突起部,疊加著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的石灰岩和白雲岩。凸起部被古近紀的沉積物覆蓋,外圍是正斷層。大型油層厚度最高可達875m,埋藏深度為2750~3500km。
渤海灣盆地和濟陽次盆地一帶,碳氫化合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山東半島的東營凹陷,它位於中韓大陸陸殼的東部,與燕山、太行山褶皺帶接壤,沿郯廬斷裂呈南北走向延伸700多千米,寬度為400 km,面積為220 000 km2。基底疊加著太古宙和元古宙早期的岩石(Чень Сяо Дэунь,2007)。
圖14.7 任丘油田剖面示意圖
東營凹陷的沉積層是早古生代的地層:寒武系、下奧陶統和中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統的岩石缺失)。上古生界是中石炭世和早二疊世的沉積岩。基本上,碳酸鹽系岩石有石灰岩、白雲石、灰岩,很少會有泥質板岩、粉砂岩和砂岩(Чень Сяо Дэунь,2007)。
中生代的沉積岩有侏羅紀岩石:下侏羅統和中侏羅統是泥質板岩、砂岩和煤質片岩,有時夾雜著煤層;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發育廣泛,而上白堊統非常局限。早白堊世的基底疊加著安山岩,而晚白堊世的基底則是礫岩、砂礫岩和粘土(Чень Сяо Дэунь,2007)。
新生代沉積是古近紀和新近紀的沉積,與中生代地層區域呈角度不整合。其中岩石種類豐富多樣:粘土、煤質粘土頁岩、砂岩、白雲石、石灰岩、粉砂岩。特點是蒸發岩類缺失,窪地中央部分的厚度達幾百米。第四紀沉積疊加陸成岩(Чень Сяо Дэунь,2007)。
應該指出的是,沉積層外表的沉積物質到處都是古近紀和新近紀的岩石。古-新近紀沉積是礫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及索爾格含量為1.7%~11%(平均為5%)的油母頁岩,這也是碳酸鹽類岩石——生物礁岩、藻灰岩、鮞狀石灰岩、泥灰岩、白雲岩。
陳曉軍(2007)把東營凹陷新生代的剖面劃分為6大類岩相:沖積扇、扇三角洲、沿岸水下沖積扇、河流三角洲、沿岸砂丘、深水三角洲。總的特點是,東營凹陷古近紀岩石剖面具有環狀結構,缺少具有聚集生油物質和隔離性質的沉積物質。
古近紀主要的生油構造是中始新世粘土及中始新世和晚始新世的油母頁岩。根據金之鈞(2007)的資料,積聚在東營凹陷一探明含油層的泥岩和油母頁岩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大部分(97.3%)。主要的富集岩石是中小顆粒的礫岩、砂岩及含孔隙狀膠結物的粉砂岩。按組成成分是硬砂岩、硬砂岩性質的長石砂岩以及長石砂岩。
東營凹陷最大的產油區是梁家樓,面積180km2,還有牛庄,牛庄在構造、成分、聚集層性質等方面最典型。
最後,陳曉軍作出如下結論:東營凹陷不僅是渤海灣最富集的斷裂凹陷之一,在整個太平洋地區也是最大的。這不僅得益於地質發展承襲的特性,也有賴於生油沉積層、儲油岩層不論是在平面還是剖面上相互補償形成的最佳契合。始新世和漸新世的沉積物形成諸如洪積物、三角洲、淺水三角洲、次深海和重力作用(各種三角洲都存在)形成的深水建造等巨厚雜岩,其岩相組分的差別決定了砂岩、礫岩岩層的廣泛分布,它們被有機物豐富的油母頁岩和泥質板岩中賦存的碳氫化合物充填。碳氫化合物隨著上涌的岩層,沿著大量的斷層,不僅充填了背斜層,而且進入了岩性圈閉。這其中是淺水三角洲和深水三角洲沉積物中的砂岩起到了主要儲油層的作用。這一研究將會增加碳氫化合物的儲量,這是目前就東營凹陷來說仍需探討的問題。
中國東海大陸架具有廣闊的儲油前景。中國的學者認為,東海北部大陸架經過兩次斷裂和下降的運動。發生在晚白堊世的初次斷裂運動導致了地塹和半地塹的形成,這些地方被沖積物和湖泊沖積物所充填。在始新世晚期和漸新世早期的斷裂被區域隆起抬升運動中斷,只是在始新世早期當坳陷繼續被沖積物和湖泊沖積物沉積充填時才得以繼續。後來,在中新世早期,斷裂被第二次隆起抬升運動所中斷,開始了斷裂後階段(中新世早期和後期)的區域沉降和海侵。整個區域演變為寬闊的大陸架。油母頁岩包括遷延斷裂湖泊相、河流頁岩、煤炭板岩。遷延斷裂的河湖及三角洲沉積、斷裂後海岸和(或者)淺 海-海洋砂岩、破碎的基底岩石都是碳氫化合物的潛在賦存空間。
在中國東海大陸架發現了碳氫化合物的礦床。
中國東海海域西部是中國的海岸線,南部是台灣島,東部毗鄰琉球島和沖繩島。西北與黃河交界,東北與日本海相接,從日本海開始是朝鮮海峽。東海盆地面積是770000km。從構造關系來說,中國東海是歐亞大陸的邊緣。其構造可以分為幾個大的新生代斷裂凹陷:揚子、浙東、台北和彭佳嶼。這些凹陷的基底是古生代—中生代沉積,被古生代時期的大量斷層分割,被沖刷的表層已被充塞掩埋。這些斷層重新復甦,在古近紀繼續活躍,從而形成了斷裂坳陷。中國東海坳陷被大量的隆起(如台灣-新直等)所切割。這些隆起帶是古近紀火山島弧的侵蝕和地下殘留。中國東海分布著9個天然氣田:平湖、天外天、寶雲亭、殘雪、斷橋、孔雀亭、武雲亭、春曉和麗水。中國東海第一個碳氫化合物的工業礦床是在1983年被發現的,就是平湖氣田。目前,最大的氣田是春曉氣田。春曉氣田分布在東海海域,臨近西湖坳陷(圖14.8,圖14.9)。1998年在東海大陸架發現了特大型氣田——春曉氣田。該氣田位於東海水下,屬於太平洋西部邊緣盆地(圖14.8)。天然氣的形成與漸新世花崗岩相的砂岩有關(有些文獻指出,儲氣層是晚始新世沉積層)。礦床位於大約3000m的深處,面積大約19km2。春曉氣田屬於背斜層——處於平緩的背斜褶皺的頂部。碳氫化合物來源於含煤岩層,以及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的砂質板岩。氣體實際純度很高,甲烷含量大約是88%。
圖14.8 中國東海海域春曉氣田示意圖
春曉氣田的藏量大約在700億m3。中國東海天然氣的總儲量為7×1012 m3,2/3的儲量集中在西湖凹陷盆地。對東海海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但是總的來說,對這個區域的研究還很薄弱。西湖凹陷處在浙東巨型坳陷的邊緣,位於台灣新直和玉山隆起之間(圖14.9),面積為59000km2。凹陷的中部是與主要礦床形成有關系的區域陸背斜。
剖面的基底部分(古新統—始新統)是坳陷發育過程中斷裂時期的沉積。剖面的中間部位(漸新統—中新統)具有構造逆轉的痕跡,在基底斷裂處有劇烈的岩層垂直交換。剖面的上部(上新統—第四系)與深海沉積階段有關。西湖凹陷形成時期在晚白堊世至古近紀之前(圖14.10)。其表層分為4套區域不整合的岩系。拗陷的基底是不整合在中生代安山岩和閃長岩之上的古新世互層狀灰色砂質粘土岩和粉砂岩這一層上面有始新世早期的泥質板岩、砂岩與安山岩、凝灰岩的夾層。在始新世中晚期(平湖層)剖面在泥質板岩和砂岩之間有煤層。下一個巨大斷裂發生在漸新世的基底,其基底沉積物在底層是泥質板岩,上部是砂岩與砂質粘土和煤的夾層。中新世的基底部分是砂質雜岩和砂質粘土的夾層,往上這些岩層變為砂質粘土和煤(圖14.11)。
圖14.9 中國東海海域西湖凹陷示意圖
圖14.10 西湖凹陷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圓圈代表碳氫化合物
與中新世岩層不整合的上新世—第四紀雜岩是砂質粘土、粗粒砂岩和泥質板岩的厚層。沉積物的厚度從3.5~15km不等。
從動力地質學角度講,中國南海凹陷在形成碳氫化合物方面具有很大空間。根據羅德尼科夫(Родников,2001)等的研究,中國南海的形成與始於越南大陸架的斷裂活動有關。首先,古近紀的斷裂運動沿著越南大陸架以大陸斷裂盆地的形式伸展,而後斷裂過程導致了海洋的形成。越南大陸架的梅科斯克凹陷是一個巨大的油氣盆地,與之相關的是在動力學及規模上都獨一無二的油田「白虎」,該油田在構造上屬於大型地下陸背斜構造,這個凹陷的中部具有了復雜的結構。中國南海的東北部比南部形成的時間稍晚。
由於海底擴張,凹陷的形成開始於37.8Ma,結束於15.5Ma。斷層地塹的形成源於陸源海洋沉積,斷層後一級則是由淺海及海洋沉積物疊加形成,主要是始新世—漸新世和中新世中期以及上新世早期的砂質泥岩。中國南海大陸架的石油儲量預計在100億~160億t。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華北油田,包括渤海油田,以及中國東海和南海的大陸架是中國東部的大型油氣盆地。海上有工業價值的油氣田的形成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圖14.11 西湖凹陷岩層示意圖
1)凹陷的地質構造狀態以及凹陷相對於東海斷裂體系的時間空間屬性。中國東海斷裂體系內部構造復雜,它決定著深部地塹與地壘的交替變化。中國學者用地震勘測法和鑽井勘測法的詳細研究表明,渤海凹陷(甚至松遼凹陷)在斷裂形成期由30~50個對油氣絕緣的斷裂型地塹組成,其中被有機物含量很高的湖泊沉積物所充填。
2)區域地理地質的發展也對碳氫化合物礦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國際合作項目「格奧特拉維斯」的研究資料表明(http:/www/wdcb.ru/sep/sedimentary-basins),華北前寒武紀地台經歷過構造活躍期,這導致了內部地塹的形成,這些內部地塹就是潛在的油氣沉積。而伴隨著超基性玄武岩熱液的噴出,軟流圈底辟構造的抬升決定了巨厚的沉積層的溫度升高,而沉積層富含有機物,有機物會隨之產生出碳氫化合物。
3)新近紀—第四紀斷層期間,在已經形成的黃海界限模糊的邊緣地帶上斷層構造被沉積物所覆蓋,這樣,形成了沉積性質的石油天然氣盆地。盆地剖面的所有地層幾乎都是含油的,但是形成油氣構造的主要產油層是中新世三角洲及河道的砂岩,古新世湖泊粘土中的沖積砂岩礦層。
Ⅲ 70年代華北石油為什麼會選擇落戶在滄州任丘,放棄了首選地保定高陽
針對華北石油選擇落戶在滄州任丘而放棄了首選地保定高陽的原因,根據資料查詢有以下幾點:
首先兩個縣的資源不同。高陽縣的主要產業是農業,而且高陽縣也沒有任丘縣那麼豐富的石油資源儲備,地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富集, 而且任丘縣的交通區位優勢也要略高於高陽縣。
華北石油選地首先要選擇資源豐富的地方,只有強大的資源供給,企業才能源源不斷的創造價值。這樣才會越來越強。一旦資源匱乏,企業還要繼續經營,將會面對空前的壓力,沒有原料,不能周轉,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樣。而華北石油的選址一定要選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只有交通便利,才能更好地發展經營,歷來交通受限的地方發展都被掣肘。而石油的運輸更加要注重安全,防止事故發生,一旦有問題,將會萬分危險。所以在選地方交通一定要方便。以上敘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謠傳很多,但都毫無根據。發個權威的吧!
任丘,位於河北省中部,是滄州地區所屬的一個縣,1986年改縣為市。據《辭海》載:這里「地勢南高北低。趙王河、白洋淀,均可通航,且富水產。解放後,大力進行窪地改造,農業發達,盛產小麥、玉米、高糧、豆類、棉花等。」
以前,任丘除了農業,幾乎沒有什麼工礦業。就整個河北省來說,煤炭、冶金、機械、紡織、化學等工業都有一定的基礎,而石油工業卻是一塊空白。在1975年出版的一本《河北地理》(河北師范大學地理系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介紹了這個工業,那個工業,就是沒有介紹石油工業。
這也難怪,因為河北省的石油工業,可以說從1975年才開始起步。在那以前,雖然已經做了二十年石油地質普查勘探工作,而且先後在鳳河營1號井、京參1井、河1井、雄縣高家堡家1井見到了油氣顯示或油氣流,但是並沒有形成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油田。到了1975年7月3日,這天凌晨,位於任丘西南辛中驛附近的任4井噴出高產油流,據測試,日產達1014噸。這口井噴油,不僅宣告任丘古潛山油田的誕生,而且也從此結束了河北省不產石油的 歷史 。
任4井是怎樣誕生的?
任4井,1975年2月17日開鑽,擔任這口井鑽進任務的是大港油田鑽井二部3269鑽井隊。當時擔任這個隊隊長的是張志奎,井隊地質技術員是馮澤臣。
在任4井鑽進以前,這個地區曾經打過任1井、任2井,其中任2井曾在第三系沙河街組地層中見到過較好的油氣顯示;還有一口冀門1井,是河北省地質局石油普查大隊3505鑽井隊打的。冀門1井於1973年12月開鑽,1974年9月完鑽,井深為3000.34米。它鑽開了第四繫到震旦系的全部地層。在第三系的東營組、沙河街組中見到了良好的油氣顯示;在從2983米深處取出的岩心中,見到了油斑油跡。
任4井出油以前,在這個地區找油,目的層都是第三層。鑽任4井的目的,本來也是探查第三系的油氣藏,結果在第三系東營組、沙河街組地層中,陸續見到了各種級別的含油顯示16層共33.9米。按常規,打完第三系的地層以後,它應該完鑽試油了。考慮到這口井距冀門1井很近,相隔不過4000米,而冀門1井從古老地層中取出的岩心,已經證明老地層中有油。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再往下打,搞它個水落石出呢?地質人員的這一建議,得到了當時任鑽井二部副指揮咸雪峰、葉秉三等同志的支持,他們及時作出了「任4井一定要加深,打進灰岩完鑽」的決定。5月27日,這口井在3153米處鑽進震旦系霧迷山組地層(當時認為是奧陶系)。這個隊的地質人員和鑽井工人密切配合,精心錄井,從井深3162米開始,在成千上萬粒細碎的岩屑中,找到了閃爍著油脂光澤的白雲岩含油岩屑。當鑽至井深3177米時,井下出現了漏失泥漿的現象,這是地層中儲集空間良好的反應,說明任4井白雲岩層中縫洞發育,具有一定的規模。
1975年6月4日,任4井鑽至井深3200.64米完鑽。至此,已鑽開白雲岩47米多。根據在任4井發現白雲岩含油岩屑的情況,鑽井二部領導經過反復研究,決定把油層套管下到潛山頂面,對白雲岩井段裸眼完成,用原鑽機試油,結果終於得到成功,噴出了原油。
我國最大的古潛山油田
面對古潛山噴油的現實,地質家們在任丘地質構造圖前,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任丘構造可能是下古生界――上元古界基岩風化塊體大面積含油,這里有存在著一個大油田的可能性。據此,他們又在任丘布了五口井:任6井、任7井、任9井、任11井和任13井。前4口井各佔一個山頭,任13井的任務是探邊。這些井在1975年秋末先後開鑽,到1976年初陸續完鑽,結果任6井、任7井、任9並、任11井的日產量都在千噸以上,其中任7井日初產原油高達4600多噸,任9井日初產原油則比任7井還要高,達到5400噸,成為任丘油田 歷史 上初產量最高的一口井;在全國范圍內,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一口井的初產量能超過任9井。
在任丘,這幾口井出油以後,一個高產大油田的輪廓,已初步被勾劃出來了。隨後,在任丘北面的霸縣、文安、永清、安新、雄縣、安次、大興,任丘南面的河間、獻縣、肅寧、深縣、束鹿、荊丘,西面的高陽等縣,也陸續發現了一些油田,並先後投入開發。
根據地質學家的意見,認為任丘油田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古潛山油田。
地質學家指出:在地質 歷史 上,元古代和古生代初期,這里是一片汪洋。當時地殼不斷下降,海盆里沉積了巨厚的碳酸鹽岩地層。到距今45000萬年左右的奧陶系晚期,由於地殼的區域性抬升運動,海底緩慢上升,海水逐漸退去,岩層裸露在地面上。以後,在地質內力和外力的長期作用下,使原來平整的地面,出現褶皺、斷裂、隆起,坳陷和岩石體上許多大大小小的溶洞、裂隙。到了新生代初期,由於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平原地殼下降,於是在古老的岩層上面,又覆蓋上新沉積的岩層。這種潛藏在新地層之下由古老地層組成的山,就是「古潛山」,而一旦古潛山中貯藏了豐富的石油時,就成了」古潛山」式的油田。
尋找油氣藏,按過去的經驗,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幾乎都是在新生代,中生代等比較新的地層中找到的。任丘及其外圍的許多油氣田,固然也有不少是在新地層中找到的,但其中的多數,特別是就產量來說,絕大多數來自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等古老地層構成的古潛山式油田。地質學家們認為,這些古老地層中的油氣,也是在新生代的地層中生成的,現在它之所以出現於古老地層中,是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油氣運移的結果。這種新地層生油,古老地層儲油的情況,被稱為「新生古儲」。
「潛山」這個概念,早在1922年,賽德尼?鮑爾斯發表的《潛山及其在石油地質學中的重要性》一文中就已提及,而「古潛山」、「古潛山油田」及「新生古儲」的概念,則是1975年由當時在任丘地區進行石油勘探的石油地質工作者,根據任丘地區古老地層儲油的特徵,第一次提出來的。
任丘古潛山油田的發現,是繼大慶油田發現以來,我國石油勘探的又一重大突破。大慶、勝利、大港、中原和我國其它許多油田,都是在新生代、中生代陸相砂岩地層中找到的,而任丘及其周圍許多古潛山油田,則是在古老的海相碳酸鹽岩地層中找到的。古老的海相碳酸鹽岩,在我國境內無論是北方、南方、都有廣泛的分布。因此,任丘古潛山式油田的發現,也就為今後找油,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任丘油田出油以後
任丘油田出油以後,消息很快傳播到祖國的四面八方,大家都為石油戰線又抱了這么一個「大金娃娃」而高興。
1975年10月26日,也就是任6井噴油的第二天,就在任6井的井場上,召開了一個慶功大會,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石油化工部部長康世恩及河北省的有關領導,都親臨現場參加大會。康世恩在會上講話,對冀中石油勘探給予很高評價,同時提議把這個新發現的油田,定名為任丘油田。
1976年1月28日,石油化工部向國務院呈報《關於組織冀中地區石油會戰的報告》。1月30日,國務院批准了這個報告。會戰隊伍共三萬人,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大港油田,還有一部分來自勝利、吉林、長慶、江漢、玉門和新疆油田。所有參加會戰的隊伍,都成建制、攜帶設備、指揮機關和後勤輔助力量也都配套。因此,一到會戰地區,就能投人戰斗。當時的任務,一方面是開發和建設任丘油田,繼續打一批油井,並建成相應的集輸管網、泵站和注水站工程;另一方面是對任丘外圍的十多個潛山進行勘探,以准各新的戰場。
會戰初期,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谷牧等同志都曾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油田視察工作。李先念還帶領國家計委、經委、交通部、冶金部、物資總局等五個部委的負責同志到任丘油田現場辦公室,幫助油田解決某些緊缺物資和設備。其中有設備2700多台,鋼材、水泥20000多噸,木材3000多方,石油專用器材800多噸,使石油會戰得以順利進行。
任丘油田從1975年任4井噴油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生產原油。據統計,當年生產原油1萬噸;1976年原油日產量連上一萬噸、二萬噸、三萬噸三個台階,這一年就生產原油597萬噸;1977年至1986年十年中,原油的產量都在1000萬噸以上。
從任丘油田出油到1986年底,共產油13367萬噸。以上統計數字中,也包括了任丘外圍各潛山油田和第三系油田的產量,而佔主要地位的還是任丘古潛山油田,它的產量一般要佔總產量的80%左右。前些年還要高一些,近些年由於任丘潛山油田已進入中、後期開采,許多油井的含水量急劇增加,產量才逐漸下降。
任丘油田從發現到建成1000萬噸產能,只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這在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1949年新中國誕生的時候,全國石油年產量不過12萬噸,其中還有五萬噸是人造石油。當時我國的產油量,在世界上居第29位。以後節節上升,到1978年,我國石油的年產量已達到1.04億噸。這一年,任丘油田產油1723萬噸,佔全國產油量的六分之一。
國家需要石油,就象人體需要血液一樣。任丘油田出油以後,為了盡快地把石油輸向四面八方,以滿足祖國 社會 主義建設急需,1976年4月1日任丘1號聯合站(南大站)建成投產,一條從任丘――滄州的輸油管線也同時建成投產;1976年7月1日任丘2號聯合站(北大站)也建成了,從任丘――北京長達150公里的輸油管線,僅用了三個月就建成投產。就在任丘――北京輸油管線建成後不到一個月,唐山發生大地震,從秦皇島到北京的輸油管線受到嚴重破壞,輸油中斷。北京東方紅煉油廠(現名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油的來源發生困難,情況十分危急。就在這時,任丘油田的油,通過新建成的任丘一北京輸油管線,源源不斷地輸進了東方紅煉油廠,使這個廠順利地度過了難關。
相信整篇讀完就會懂得為什麼華北油田落戶任丘了!
事實是當年華北油田會戰指揮部選址時,霸縣、任丘和河間均在考察范圍內,霸縣距離油源較遠,而河間領導目光太短淺,向考察組提出一連串的困難和條件。而時任任丘縣委書記的李敏同志目光遠大,在熱情接待考察組的同時當即表示:無條件的支援油田建設,立即組織人馬成立支援油田建設辦公室,陪同考察組選址,選中什麼地方就批撥什麼地方。就這樣,一個改變任丘面貌的宏偉藍圖實現了!任丘有今天李敏老書記功不可沒!
非常簡單!第一、當時最高產的油田位於任丘,這是資源條件;第二、任丘位於106國道上,這是交通條件;第三、當時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這是人文條件。加之任丘與北京的距離適中,具有吸引力。
因為石油,因為華北油田,任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華北石化千萬噸煉油擴能提升建成中交,單這一項目就可為任丘貢獻500億GDP,任丘在2019年有望跨入千億之列,直接橫掃河北所有縣級市,其他縣可望而不可及。
油田總部,包括職工生活區與生產區是倆會事。會戰最早集結地在霸縣煎茶埔鎮。(華北油田會戰,七五年由天津大港油田組織展開)當時落戶霸縣。一是從天津大港到霸縣交通便利,二是油田專用鐵路庫在天津周李庄(物資運輸也便結)。但霸縣政府考慮佔用優質小麥良田太多,而且油田人口巨增,也影響當地供應。所以挽拒。而任丘丶河間丶高陽則成備選地,其中任丘縣領導最為特別,只要落戶,佔用區域丶佔用面積只要油田需求,任丘縣政府全力配合,沒有額外要求!正是這點,感動了油田領導,最終總部丶職工生活區基本全部落戶任丘。華北油田的順利開發,中央特別重視,國務院總理丶副總理和在冀戰斗過的開國將軍都親臨過任丘。
任丘好嗎?我國石油城大都升為地級市,到現在任丘還是個縣級市!如大慶東營等。其實你們都說錯了,華北石油總部首選地是黃驊!就是為了對抗天津大港油田!現在天津大港油田都到了黃驊和滄州境內!我們地上物人和住宅都是河北省,可是地下石油屬於天津大港!
我我就是任丘人。題目所說!因為70年代的任丘還不是一個發達城市。而當時高陽就屬於城市了。物價自然要高,而任丘可以說算是一個鎮級別的地方,物價相比高陽要低的多!加上當時國家的政策,幫助落後地區,幫助城市發展,所以就選擇了任丘!
而以後任丘的發展證明國家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相信雄安新區的建立會是任丘又一次的發展!
附上任丘公交圖,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都不知道回答者都是從哪粘貼過來的。華北石油最開始是要建在雄縣的,因為雄縣的石油很豐富,此前做過勘測。由於地方目光不是很長遠,要價太高,把華北油田拱手相讓。
這件事情我清楚:
當時高陽縣主要負責人劉錫珍的意見是佔了高陽的土地,將來我縣28萬農民吃什麼?並要了很高的條件。
華北油田只好遷往任丘。
Ⅳ 滄州華北油田屬國營單位嗎,歸中石油還是中石化管啊,是跟大港油田渤海裝備一樣歸中石油管理嗎
華北油田公司屬中國石油,是中石油的油氣田企業之一。總部在河北省滄州市下屬的任丘市。渤海裝備公司由華北和大港油田兩家的裝備製造企業重組形成的,正式的名稱是渤海裝備製造有限公司,也屬於中國石油。樓下的說法有誤,渤海鑽探是由原華北、大港兩家所屬的鑽井公司重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