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日本儲備石油能幹什麼
擴展閱讀
新野有什麼石油 2025-02-05 00:39:47
鑽石怎麼獲取金幣 2025-02-05 00:30:23

日本儲備石油能幹什麼

發布時間: 2023-10-02 19:10:02

1. 日本石油儲備世界第一,是否已經成為了一個危險的信號

多扔戰略性和戰術性導彈比飛機重要。炸平才是主流。載具是二戰的打法了。

2. 二戰時期,日本發動戰爭的資源都是哪來的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貧瘠的島國,主要的戰爭資源石油、鋼鐵、橡膠、煤炭、稀土、銅礦、黃金乃至於民生息息相關的糧食日本都比較稀缺,那麼日本是如何獲得龐大的戰爭資源使他的戰爭車輪保持轉動的呢?

石油資源

先說石油,石油是戰爭中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航行的全都趴窩。甚至可以說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就是源於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而日本是著名的貧油國家,日本國內石油生產只佔石油消耗的7%,那日本二戰中的石油是那來的呢?

先看一組數據:

1940年日本進口:石油2205萬桶,成品油1511萬桶
1940年底剩餘石油儲備:石油2086萬桶,成品油2804萬桶
1941年日本進口:石油313萬桶,成品油524.2萬桶
1941年底剩餘石油儲備:石油1235萬桶,成品油2588萬桶
1942年日本進口:石油814.6萬桶,成品油237.8萬桶
1942年底日本剩餘儲備:石油684萬桶,成品油1849萬桶
1943年日本進口:石油984.8萬桶,成品油465.2萬桶
1943年底日本剩餘儲備:石油235萬桶,成品油1146萬桶
1944年日本進口:石油164.1萬桶,成品油333.4萬桶
1944年底日本剩餘儲備:石油20萬桶,成品油475萬桶

(1)1941年美國禁運前的石油來源

從數據表中我們可以看出1940年的石油進口和石油儲備是日本的巔峰,而這些石油進口大部分來自美國(美國提供了80%),另外一部分來源於荷屬東印度群島。所以在美國禁運日本前,日本的石油是主要來自於進口和日本之前的石油儲備。

(2)1941年美國禁運後日本進口斷崖式下跌

1941年6月日本佔領越南後,美國宣布對日本禁運,英國和荷蘭效仿,切斷了對日石油供應,因此日本在1941年石油進口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只有313萬桶,只佔1940年14.2%。

所以禁運後的日本石油儲備急劇減少,不得不做出了偷襲珍珠港冒險的抉擇。

日本還大肆掠奪東南亞的特產橡膠和錫錠

3.  亞洲主要國家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安全戰略

日本、韓國是亞太地區油氣資源匱乏的國家,因此兩國的油氣嚴重依賴進口。其能源安全政策著重於得到安全可靠的石油供應,並通過立法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印尼油氣資源豐富,是東南亞重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印尼的油氣開發政策著重與外國進行油氣合作勘探、開發項目,通過與外國公司的產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壟斷性地管理石油開發項目。

一、日本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油氣安全戰略

1.日本的油氣的產量和儲量

日本是一個工業發達而油氣資源極端匱乏的經濟大國,其所消費的石油的99.7%都要依賴進口。其國內石油剩餘探明儲量截止到2002年為801.4萬噸,與截止到2001的剩餘探明儲量799萬噸相比增長了0.25%。日本2002年的石油產量為60.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產量65.5萬噸減少了8.40%。

日本也是一個天然氣資源很貧乏的國家,1999年底,日本僅有幾個小氣田,1976~1999年日本年產天然氣22億~26億立方米,2002年為24.02億立方米。日本2003年1月1日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396.44億立方米,與2002年同期的估計探明儲量相比增加了0.99%。日本2002年的產量為24.02億立方米,比2001年的24.38億立方米減少了1.46%。

2.日本油氣貿易

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大能源消費國,第二大能源進口國(僅次於美國),石油進口位居世界第二。日本缺乏足夠的國內能源來源,必須大量地依靠進口能源,該國約80%的一次能源依靠進口。日本的石油資源在海外,市場在國內。2000年進口石油2.64億噸,進口天然氣725億立方米。

日本天然氣進口量在逐年增加(見表7-2)。日本是島國,沒有從國外進口管道天然氣的管道條件。日本進口天然氣主要是液化天然氣,其中,1998年液化天然氣貿易量為661億立方米。日本天然氣主要進口來源:印度尼西亞佔39%,馬來西亞佔20%,澳大利亞佔16%,汶萊佔10%,阿聯酋佔10%。

表7-2日本天然氣進口量(單位:億立方米)

資料來源:日本通產省。

1999年日本主要的石油進口來源於中東,共占日本石油進口總量的85.0%,其中阿聯酋佔26.4%,沙烏地阿拉伯佔22.1%,伊朗佔9.8%,卡達佔7.0%,印尼和科威特各佔5.9%,阿曼佔5.1%。另外,從中國進口的石油占日本石油總進口量的4.7%。

3.日本的油氣消費

(1)日本的經濟增長與油氣消費

日本經濟在不斷地增長,雖然從90年代以來日本的經濟陷入困境,但其年增長率大約達1.3%,對能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仍然在不斷地增長。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關系見表7-3。

表7-3日本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

資料來源:日本通產省。

(2)日本油氣的消費量

日本的天然氣和石油消費量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在不斷地增長。其1988年以來的石油消費量,見表7-4。

表7-4日本1988年以來的石油消費量(單位:萬噸)

(據《能源政策研究》,2000.4)

日本的天然氣消費量也在不斷地增長。1995年其消費量為624.98億立方米,1996年的消費量為676.79億立方米,增長率為8.28%,1997年的消費量為664.1億立方米,比1996年下降了1.88%,1998年的天然氣消費量為692.6億立方米,比1997年的消費量增加了4.29%。

(3)日本油氣消費結構

日本是第二大經濟強國,由於原來的石油消耗非常大,對外依賴進口的程度非常高,如果發生石油危機,日本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會受到極大的危害,因此日本近年來不斷努力降低其石油耗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不斷增加天然氣和其他清潔能源的消費。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1997年為52.8%,1999年為51.1%,預計2010年將達到50.1%~47.7%。天然氣所佔比重1997年為10.7%,1999年為13.2%,預計2010年將達到12.7%~14%。

4.油氣儲備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日本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氣進口國,其國內能源資源極為貧乏,油氣幾乎全部依靠進口。而其石油消費的99.6%靠進口,其中又有77.3%的石油來自中東地區,這就意味著日本比別的國家更容易受到石油問題的沖擊。因此,日本積極採取各項步驟進行石油儲備工作,從1975年日本就開始大量進行戰略石油儲備工作,制定了《石油儲備法》,規定石油輸入者、石油的煉制者都有儲備石油的義務。到80年代初,日本的總儲備量已相當於其121天的石油凈進口量水平;到1992年日本的石油儲備總量為8000萬噸,占年消費量的28%,相當於其140天的石油消費需要;到1995年日本國家和民間石油儲備總量相當於157天的消費量。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儲備國。

日本的石油儲備體系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根據其石油儲備法進行的國家儲備,另一部分是民間儲備。國家儲備又分為兩種,即國家直接修建的儲備基地和國家向民間租借的儲備基地;民間儲備則分為由民間石油企業進行的石油儲備和由進口液化石油氣(LPG)的部門進行的儲備。其儲備體系見圖7-1。

圖7-1日本石油儲備體系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日本國家石油儲備的主要對象是原油。到目前為止,日本在不同的地區規劃建造了10個國家儲備基地。到1995年3月,日本民間石油儲備大約為4540萬立方米,政府石油儲備大約為4500萬立方米,總儲備量相當於157天的消費水平。

日本石油儲備動用機制和機構為:日本石油公團以石油公團法,按通產省的命令,負責儲備的動用。原則上,政府儲備是「最後措施」,在動用政府儲備前,業界民間儲備必須先投放市場,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動用政府儲備:

(1)達成了利用政府儲備作為聯合應急對策的協議。

(2)政府在考慮石油供應中斷的性質後認為有必要動用儲備。

日本戰略石油儲備的資金來源是:政府儲備的資金是由日本石油公團(70%),煉油廠及地方政府;而民間儲備是由各煉油廠、營銷商及進口商。

1999年7月,日本石油政策委員會(通產省的咨詢機構)建議通產省考慮在供應中斷的早期階段就動用政府儲備,並將儲備量增加到與其他IEA的重要成員國可比的水平,即增加3140萬桶。

20世紀60年代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目標是保證穩定的石油供應。後來,第一次能源危機迫使日本將其能源來源多樣化,因此,政策目標調整為保持多種能源的穩定供應(見表7-5),而不只是石油的供應,擴大核能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使用,減少石油進口,在建築部門和運輸部門實行嚴格的旨在提高能源效率的新措施,解除對油氣部門和電力部門的管制,總之,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要素有:

A.促進海外石油開發,更好地利用潛在的國內能源資源;

B.發展非石油能源替代品,尤其是核能和液化天然氣(LNG);

C.石油供應來源的多元化並保持與能源生產國的友好關系;

D.促進新能源技術的保護和商業化;

E.制定能源緊急管理程序,建立石油儲備,應付可能的石油供應中斷;

F.加強區域合作。

表7-5日本能源安全指標(1973~2010財年)(%)

註:日本財年是從每年的4月1日到下一年的3月底(據趙志凌,2001)

為支持在海外勘查的日本石油公司,1967年,日本成立了一家國有公司(日本石油公團,JNOC)。日本石油公團已扶持了300多個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查項目。最初目標是要把日本公司在海外生產的石油在消費中所佔的比例提高到30%,然而,目前僅達到15%。日本石油公團的另一種職能是建立政府的原油儲備。日本石油公團耗巨資建立了10個儲備基地,目前日本石油公團管理的儲備石油相當於78天的消費量。若加上私人石油公司的儲備,則日本能抵擋連續6個月的石油供應中斷。日本石油公團這類組織的正常運作依靠各種形式能源稅的收入,因此,日本的能源價格在所有經合組織國家中是最高的。

從區域角度看,日本與近鄰國家,尤其是東亞各國面臨共同的能源安全問題。健全的區域能源體系有利於日本。系統的安排,如區域性石油采買和儲備體系,能強化對石油供應中斷的抵禦能力並確保石油供應既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又維持合理的價格。此外能源安全的傳統概念也被賦予更多的含義。1980年中曾根首相政策研究小組首次在報告中使用了能源安全這一概念。此後,環境安全又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工作領域,以維持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達到該目標,日本極力創設和資助許多研究項目。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區域合作領域:

A.能源政策、需求預測和供應戰略方面的信息共享;

B.雙邊或多邊儲備的石油儲備及儲備釋放機制;

C.定期聯合審查應急措施;

D.合作研究限制需求措施,如稅收、能源保護和提高效率等;

E.區域液化天然氣貿易和開發;

F.聯合開發可再生能源;

G.通過外交手段和國防戰略保護國際海運線;

H.環境合作,如跨國界空氣污染問題。

1996年7月,在日本財政支持下,亞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在東京成立。該中心推動了APEC成員國對各種能源環境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如APERC調查了各APEC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的成本和效益。之後促使日本研究人員提出如下建議:日本倡議建立「亞洲戰略石油儲備」,以抵抗石油供應中斷。

在區域合作問題上,日本一直在財政上做出了許多努力,並提供技術支持。這些活動包括:在保護與有效利用能源方面與中國聯合實施的合作項目;與中國和韓國舉行的三方環境部長會議;東亞酸雨監測網路系統;APEC環境技術交流虛擬中心(APEC-VC);以及2000年11月與澳大利亞、中國、印尼、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共同組織的「亞洲核能合作論壇」。

日本石油公團過去不管是否真正發現了石油,都對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這種對石油勘查的補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日本獲得未來預期的一定石油儲量,為日本長期的石油供應提供儲量保障,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沒有動力尋求高的回報。結果是,長期以來大量的投資項目和貸款擔保,使日本石油公團積累了許多壞賬(1萬億日元以上)。據媒體報道,從日本石油公團接受補貼基金的266家公司中,有154家公司已經破產,剩下的112家中,僅有13家沒有虧損。財務管理的不善最終導致了丑聞,迫使石油公團董事長下台。為彌補虧損,日本通產省要求石油公團清算盈利項目以抵消壞賬。

此外,2000年2月,石油公團子公司(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鑽探權未獲延期。對日本尋求海外石油投資的政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此,通產省重新考慮了未來的政策,將逐漸減少對石油公司石油開發支出的財政支持,公團對私人石油公司的資助也將更加慎重。(趙志凌,國際經濟動態參考)

二、韓國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油氣安全戰略

1.韓國的油氣產儲量、貿易及情況

韓國也是一個油氣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國內幾乎沒有什麼油氣儲量,各種能源消費中的97%依賴進口,其75%以上的石油進口於中東。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費量迅速上升,1962年為1040萬噸油當量,1995年達到了1.5億噸油當量,增長了近14倍,1999年則達到了1.82億噸油當量。1998年韓國的石油消費量為9930萬噸,1998年韓國的天然氣消費量為156億立方米。在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韓國的石油消費占消費量的56.3%,天然氣的消費佔9.3%。

近10年,韓國能源消費平均年增長速度高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二者分別為10.3%和8.7%,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增長速度更高,其中天然氣的消費平均每年增長達22%,居亞洲各國天然氣消費增長速度的首位。

1998年韓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為143億立方米。

2.韓國的油氣儲備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1979年韓國石油開發公司(PEDCO)法(1999年1月1日更名為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規定建立政府石油儲備系統,1991年修訂,1993年實施的石油經營法規定了私人公司的儲備義務。韓國1999年9月底的儲備規模為7580萬桶,相當於37天的需求量。2001年9月的原油和石油產品儲備達到了1.51億桶,相當於韓國74.5天的供應。

韓國的儲備機構有政府儲備(韓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規劃、儲備場所的建設,儲備油購買、維護及動用)和民間儲備(主要是石油精煉廠,石油進口商和銷售商)。

在緊急狀態下,韓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儲備的動用。可以在以下情況下動用戰略儲備:

1)嚴重的及長期供應中斷的情況下,根據政府命令動用儲備;

2)短期供應中斷情況下,應精煉廠和進口商的要求可動用儲備。儲備的動用主要按照國家石油公司與精煉商或進口商的租借合同進行。

韓國石油的政府儲備主要由國家出資(主要來源於能源稅的專門賬戶),民間儲備由企業出資。

1999年7月8日,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石油儲備終端(在麗水),儲備能力為3000萬桶。這一終端的完工標志著KNOC應急儲備計劃的二期工程完工。KNOC目前的儲備能力為9500萬桶,相當於51天的消費量。韓國政府正在進行儲備計劃的三期工程,預期2004年完工。屆時KNOC的儲備能力將達1.62億桶,相當於84天的消費量。若加上私人公司的儲備,則可滿足IEA90天消費量儲備的規模。

1999年6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與KNOC簽訂協議,租借韓國的兩個上述石油儲備終端(包括剛完工的麗水終端),出於商業性目的在韓國儲備800萬桶的北海石油。Statoil向韓國政府承諾,在發生緊急情況時,KNOC有權優先動用這些儲備油,價格可以比國際市場低5美元/桶。

為確保能源安全,韓國積極推行能源多元化政策。

三、印度尼西亞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及油氣安全戰略

1.印度尼西亞的油氣產量和儲量

印度尼西亞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截止到2002年底為止為6.85億噸,與2001年底的6.82億噸相比增加了0.44%。印度尼西亞截止到2002年底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2.62萬億立方米,與截止到2001年底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2.62億噸相比沒有什麼變化。

印度尼西亞2002年的石油產量為560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石油產量6071萬噸相比減少了7.76%。2002年的天然氣產量為590.34億立方米,比2001年減少了8.39%。

2.印度尼西亞的油氣貿易和油氣消費

印度尼西亞自從1996年以來,其石油消費量都超過了4200萬噸,1997年達到了4600萬噸,1998年達到了4370萬噸。

1998年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氣商品量為635億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天然氣商品量為660億立方米(估計值)。1998年印度尼西亞的出口量為364億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出口量為388億立方米(估計值)。

3.印度尼西亞的油氣儲運和油氣安全政策

印度尼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面積191.9平方公里,人口21370萬(2000年預計數),印度尼西亞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是東南亞重要產油國之一。印度尼西亞1999年底探明的石油儲量為4980百萬桶,原油產量為128.8萬桶/日,油氣管理部門是PER-TAMINA國家石油公司。

1954年印度尼西亞憲法規定,印度尼西亞的自然資源歸國家控制。1967年的礦業法將印度尼西亞的礦產分為三類:

a類:戰略性礦產;包括石油和天然氣、放射性礦產、煤、錫等。

b類:重要礦產;包括金、銀、鉛、鋅、銅等礦產。

c類:未包括在a類和b類的礦產,如非金屬礦產。

對a類和b類礦產的礦業活動由礦業能源部代表國家行使管理和控制權,c類礦產是由礦產所在地的省政府來管理。

根據1945年印度尼西亞的憲法和1967年礦業法的宗旨,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屬於國家所有。其他各方只可以根據由礦業能源部代表國家頒發的采礦授權書(針對戰略性礦產和重要礦產而言),或由有關的省政府頒發的區域采礦許可證(針對C類礦產)進行礦業活動。

采礦授權書和區域采礦許可證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亞政府機構或國有企業、本國私人企業、集體企業和印度尼西亞公民。

盡管采礦授權書和區域采礦許可證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亞的團體和個人,但外國公司有大量的機會參與印度尼西亞的礦產資源開發活動。自1967年以來,印度尼西亞政府一直在促進外商投資活動,根據外國資本投資法(1967年),外國公司可以在與政府簽訂「工作合同」的基礎上,獲得礦產開發的專有權。就石油工業和天然氣而言,一家私人公司(通常稱之為「石油承包人」)必須按照所謂的產量分成合同(PSC)的規定簽訂一個合同。石油勘探也採取PSC方式,外國公司必須同國有石油公司(PERTAMINA)簽訂合同。根據合同的規定,外國公司得到28.85%的石油產量,印度尼西亞政府得到71.15%的石油產量。對於公司所得的28.85%的產量,承包公司必須支付48%的所得稅,外國公司實際到手的收益只能是石油產量的15%。外國公司負擔的所得稅是由油氣分成合同決定的。

印度尼西亞政府要求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建立儲備,其目前儲備的規模相當於34天的國內消費量(其中17天用於國內銷售,12天用於供應煉油廠,5天供港口船隻)。印度尼西亞的儲備機構為印度尼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其資金來源為國家石油公司的周轉儲備。

4.印度尼西亞鼓勵外商投資的立法變化和油氣開發新政策

為了更好地吸引外資進入印度尼西亞從事油氣資源勘查活動,印度尼西亞政府制定了優惠的措施。主要是:外資要想從事勘查活動,可以直接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簽訂工作合同,也可以與印度尼西亞勘探權人建立聯合風險企業,然後再簽訂工作合同。但外商一般選擇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簽訂合同的方式進入,因為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證外資取得開發其發現的礦床的權利。工作合同的法律效力高於其他政府規定,並且不受未來立法變化的影響。它賦予經營公司獨占權利進行礦產勘查,開采發現的礦床,精煉、存儲和運輸採掘出的全部礦產,在印度尼西亞境內推銷、出售或處置生產的礦產品。經營公司必須是在印度尼西亞注冊的有限印度尼西亞責任公司。工作合同具有優先權,對土地所有者的補償和安置程序比較簡單。工作合同有效期可長達30年,並可以延續。1994年6月印度尼西亞發布一項新的政府規定,大幅度放寬對外資的限制,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一系列特許權。即允許在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亞公司中外資股權達到100%,而以前最高不能超過80%,並且取消了以前規定的最低投資需要125萬美元的要求(張莓,2001)。在石油開發方面,印度尼西亞的最新政策是(張新安,2001):

1)PERTAMINA通過與外國公司的產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壟斷性地管理石油開發項目;

2)1988年以來產品分成合同修改了4次,針對前緣地區開發,提供專門優惠;

3)1997年東南亞爆發了金融危機之後,重新審視了總體石油政策,國會正在討論新的油氣法。

4)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目前印度尼西亞的石油戰略儲備已達成34天的國內消費量。

在天然氣領域,印度尼西亞天然氣勘查開發和利用的新政策是:

1)計劃擴大天然氣用量以替代國內石油消費,減緩石油出口能力下降的速度;

2)為鼓勵天然氣開發,計劃採取稅收優惠政策,取消石油產品補貼,修建國內天然氣管線網(蘇門答臘-Batam-新加坡;蘇門答臘-西爪窪等)。

4. 日本資源匱乏,他們所需的煤礦、石油等資源從何而來

日本的資源是他們自己攢下來的,他們用一半留一半。

此外,日本仍然極度缺乏煤炭資源。就煤炭資源儲量而言,它已經積累了數十年。日本的煤炭儲量位於淺大陸架。據保守估計,日本儲存在淺大陸架上的煤炭相當於一個大型煤礦。值得提醒的是,日本將存儲所購買能源的一半,基本上使用一半。無論是煤礦資源儲備還是巨大的石油儲備,日本的危機感仍然值得學習。

5. 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排名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年消耗石油近3億噸,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佔70%以上),因而對石油安全特別關注。早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有關法律就規定了企業的石油儲備義務。1974年日本加入國際能源總署,建立了政府石油儲備。1983年,位於日本青森縣的小川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建成,開始了由國家儲備基地儲藏石油的時代。日本是個平原狹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島國,又缺乏地下鹽穹或岩鹽層的地質條件,因此採取了多種儲備方式,如地面油罐、半地下油庫、海上油船和油罐、地下岩洞油庫等。到1996年,日本相繼建成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每個規模為150~665萬立方米。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21個石油儲備設施,民間儲備的石油則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廠和銷售網點。目前,日本石油儲備量的規定是90天,實際儲備91天,100%為原油儲備。而民間石油企業的義務儲備量規定為70天,其中成品油佔55%,原油佔45%。日本液化石油氣的3/4靠國外進口,為此也建立了液化石油氣國家戰略儲備,2010年建成液化石油氣國家儲備150萬噸。

6. 面對石油危機,美國儲備石油8600萬噸,全國可用140天,我國呢

除了礦石資源以外,鹽井的開采也是極為的常見,畢竟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調味品,除了晾曬海水制鹽以外,人們還會開采鹽井,鹽井的開采最晚被記錄在《華陽國志.蜀志》當中,當時人們通過使用天然氣蒸餾鹵水制鹽,從技術上來說也是比較完善,甚至在書中還提及無計劃隨意開采只會破壞地下的鹵水資源,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多強。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石油存儲量為8500萬噸,要略高於美國,但也僅僅能維持國內90天生活的運轉,這也是我國地廣物博的特性所導致的。但我國的石油存儲量仍在攀升之中,隨著工業、科技領域的不斷進步,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需要石油資源的運轉,國家對於石油資源的重視程度也在與日俱增,相對應的石油存儲力度也在不斷增強。

結語

其實即使是在這個和平安穩的年代,我們也要有相對應的危機意識,只有形成了這種潛在的危機意識,在面對突發情況時我們才能做到不慌不忙。而且我們在進行自然資源開採的同時也要更加註重對於環境的保護,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一味地索取也會讓我們在最終走向滅亡。

7. 物質匱乏的日本,為何庫存石油量居世界第一

在當今這個時代里,石油依舊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自然資源,無論是工廠機器的運作,還是人們的日常出行,石油的使用都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在石油資源方面是極度缺乏的,但就是這樣一個島國卻是世界上石油儲備量最多的國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日本人對石油的使用極其小心,一般不會動用自身的庫存,對於進口的石油也是用一點存一點。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日本的石油庫存已經超過了6億桶,這還只是官方統計的數量,不包含民間的儲備量。這個數據是極其嚇人的,目前日本的石油庫存穩居世界頭把交椅,無人可撼動,龐大的石油儲備量使得日本在各方面的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其對於購買的石油的處理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8. 美國石油儲備8600萬噸,日本石油儲備7000萬噸,那麼我國呢

如今的中東國家還處於不斷的戰亂之中,石油供應每時每刻都可能被切斷,所以每個國家都要做好石油儲備的工作。不過近些年來中國也在努力維持與中東各個國家的良好國際關系,也有很多國家願意把自己的石油出口給我們,這是無數國家領導人努力得來的結果。

中國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美好的未來,中國能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趕上世界很多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也證明了中國這些年發生的變化。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才能有美好的生活,當然國家的繁榮昌盛也離不開每個中國人,這是每個中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驕傲的。

9. 另闢蹊徑地下深埋石油!石油儲備已破3億桶,國產特種鋼功不可沒

1973年由於巴以雙方再次沖突,導致中東石油供應缺失,進而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石油危機,經濟上也造成了巨大損失。自此以後,西方國家對於石油儲備倍加重視,為此還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現今戰爭對於戰前儲備十分重視,能源儲備更是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友禪最大原油進口國,對於國外的依存高達60%,一旦戰時原油供給受制於人,對於戰爭局勢影響將無法想像。

出品|國器

日本石油儲備200天位居亞洲第一

依照國際能源機構規定,國家需要至少90天以上的石油儲備。像美國早已達到150天的儲存量,而亞洲地區石油儲備最多的還是能源稀缺的日本,其石油儲備可以達到快200天。我國為了使能源供給安全,在2004年開始了石油儲備建設的漫長征程,根據建設計劃,預計用三期工程,於2020年完成石油儲備硬體設施。在一期工程將黃島、鎮海、大連、舟山這四個地方作為儲油基地,在建造時卻存在很大的技術障礙。

中國國產特種鋼一舉打破日本高強度鋼板的壟斷

在地面建設大型儲油罐,對於儲油罐本身的鋼鐵強度和屈服度有很大要求,而我好羨塵國當時沒有相應的技術,只有向日本進口高強度鋼板來應對,在知道中國無法建造出高強度鋼板,並且需求還很大後,日本眾多商家便紛紛上漲售價牟取暴利。為了打破日本的壟斷,國家開始組織多部門多機構聯合攻克難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高達730MPa的抗拉強度和屈服度在490MPa以上的鋼板終於由武鋼、寶鋼等幾大公司打造出來,其各方面數據都達到了甚至超過了日本的同類產品。

中國地下挖派圓洞水封的另闢蹊徑儲油方式

日本對中國高強度鋼板的壟斷一舉被打破,為國家儲備更多的石油提供了設施基礎。第一期工程於2010年完成後,我國馬上開始二期工程,在天津、錦州、舟山等八個城市建造更大的儲油基地。我國並沒有「沉迷」於地面大型儲油罐建設,在二期工程黃島國家石油儲備中另闢蹊徑,選擇了水封岩洞庫。水封岩洞庫建造於地下數十米處,只需利用岩體由人工挖掘形成洞室,再利用水封就可以,這種方法不僅造價低,佔地少,其運營成本也低,就是要建設的時間較長,更重要的是安全可靠。

中國3億桶原油儲備仍是任重而道遠

中國目前已有3億桶原油儲備,可供30多天的用量,相較於90天的標准雖然還有一定距離,但我國已明確石油儲備的重要,在決策上十分有遠見,原油儲備基地建設都趕上了石油價格下跌,我國第一時間就購入了大批低價石油。但應知道,與世界儲油一流的日本相比我國在石油儲備安全、技術等方面還遠遠不足,石油儲備量是日後戰爭勝利的關鍵,我國石油儲備道路任重而道遠。

10. 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和印度的戰略石油儲備各能夠維持多少天

實際上這個儲備是不好統計的.

有好幾種版本
西方國家有一些情報數據顯示,美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夠維持100天,歐洲能夠維持一個月,中國只能維持三、到四天,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數字。日本雖然是一個石油非常缺乏的國家,但是日本1973年搞了一個「戰略石油儲備法」,日本目前政府的儲備和民間的儲備加起來一共有170天,也就是超過六個月的時間。
http://www.hispeed.com.cn/Forum/ReadPost.asp?PostID=645436

歐盟各國儲備了至少可供消費111天的戰略石油儲備,比歐盟所規定的至少90天的儲備多21天
http://www.oilnews.com.cn/gb/jingji/2001-09/24/content_17154.htm

中國目前戰略石油儲備只可以供國家正常使用40天。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71223/14569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