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是什麼東西它為什麼能讓汽車動起來
有關石油您可以登入:http://ke..com/view/16263.htm 石油加入車內後,通過「電噴」環節,使「油」和「空氣」混合,再把混合氣送入汽缸,通過汽缸內活塞的往復運動,產生巨大的壓力的同時,混合氣被火花塞點燃,產生的壓力輸出汽缸,使汽車運動。
Ⅱ 原油跟石油你需要了解的那些事
石油是工業社會重要的動力燃料,它的許多優點是其他燃料無法比擬的。如在物理性質上,石油是可以流動的液體,比重小於水,容易開采、佔有的容積小,容易運輸。
一、為什麼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石油是工業社會重要的動力燃料,它的許多優點是其他燃料無法比擬的。如在物理性質上,石油是可以流動的液體,比重小於水,容易開采、佔有的容積小,容易運輸。從原油中提煉的汽油和柴油是目前所有液體燃料中單位體積能量密度最高的,雖然天然氣、氫燃料單位質量所釋放出的熱量比汽油和柴油大,但是往往意味著需要更大的空間容量,因此在儲運便利性上不如汽油、柴油,此外汽油、柴油燃燒充分、無灰燼的特點滿足內燃機的要求(見圖巧核1-1)。所以,在陸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工廠的生產過程中,石油都是重要的動力燃料。在現代國防方面,新型武器、超音速飛機、導彈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圖1-1幾種典型燃料的能量密度對比(以汽油能量密度為1進行比較)資料來源:美國能源信息署、中信期貨研究部。石油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現代有機化學工業就必須綜合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資源。從石油中可提取幾百種有用物質,其經濟價值遠遠超過作為燃料燃燒的經濟意義。石油化工可生產出成百上千種化工產品,如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染料、醫葯、農葯、炸葯和化肥等等。石油及石油產品不僅是民生必需品,更是現代化的工業、農業、國防的重要物資。現代工業離不開石油,就像人體離不開血液一樣,因此,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正是石油的這一特性,導致20世紀早期以「七姐妹」為核心的歐美集團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石油爭奪。
二、什麼是原油?
原油(Crude oil)也被稱為「黑金」,是液態或半固態的可燃物質,與煤、穗巧天然氣一樣屬於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是世界上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它是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成分非常復雜,主要包含油質(烴類)、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膠質和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原油的物理性質因產地而異,因油層而異,沒有固定的化學組成,因此也沒有固定的物理常數。一般而言,原油的密度為0.8~1.0g/cm3,黏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也很大(-60℃~32℃),沸點范圍為常溫500℃以上,可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原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多種碳氫化合物。原油中碳元素比重佔83%~87%,氫元素為11%~14%,其餘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微量非金屬元素(磷、氯、碘等)以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銻)等雜質。
雖然組成原油的基本元素類似,但在不同產地和不同地層,出產的原油品種紛繁眾多。產地不同的原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其中直鏈烷烴、孝族掘環烷烴、芳香烴這三大烴類為主要成分,通常比重達到90%以上。但不同烴類的含量往往相差較大,非烴化合物即含硫、氮和氧的化合物所佔成分極少。原油開采出來時也含有金屬鹽分,主要是鈉、鈣、鎂等氯化物的混合物,含鹽量通常為0.02%~0.055%,因此原油從地下開采出來後需要脫水脫鹽才能進行加工。
原油是一種異質化的商品,不同產地的原油品質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原油也很難像金屬以及其他工業品一樣被標准化,而原油品質多樣化的特點也體現在原油生產、貿易、加工及定價等環節。
小貼士
石油的顏色
三、原油和石油的區別是什麼?
人們習慣上將石油等同於原油,實際上這並不是一種嚴謹的說法,1983年第11屆世界石油大會正式對石油等名詞進行了定義:
石油(Petroleum):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具有天然產狀。
原油(Crude Oil):石油的基本類型之一,儲存於地下儲層中,常壓下呈液態,其中也包括一些液態非烴類組分。一般來說,原油在油藏狀態下黏度不超過10mPas。
天然氣(Natural Gas):石油的基本類型之一,在地層條件下呈氣態或溶解於原油中,開采後常溫常壓下呈氣態。天然氣中也可能含有少部分非烴類組分。
天然氣液(Natural Gas Liquids):指天然氣的一部分,在天然氣處理裝置中呈液態回收,主要包括天然氣汽油和凝析油,也可能含有少量C1~C4烷烴和非烴組分。
天然焦油(Natural Tar):指石油沉積物,呈半固態或固態,如加拿大油砂,常溫常壓下黏度大於10mPas,常含有少量硫、氮、氧、金屬的非烴物質。
雖然行業層面對石油以及原油的定義較為統一,但各國在定義方面仍有一定分歧,關鍵問題在於天然氣液以及凝析油(油田伴生)以及從天然焦油、瀝青中提取的油流是否符合原油的定義。目前國際能源署(IEA)、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等主流官方機構都未把天然氣凝析液包含在內,而只要凝析油可以從工業油流中分離出來,也應該被排除在外;但在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定義當中,也將部分礦場開采出的凝析油納入原油的范疇。
小貼士
什麼是凝析油?
凝析油是指從凝析氣田或者油田伴生天然氣凝析出來的液相組分,又稱天然汽油。凝析油的特點是在地下以氣相存在,叫凝析氣,采出到池面後則呈液態。其主要成分是C5~C7烴類混合物,並含有少量的大於C8的烴類以及硫化物等雜質,其餾分多在20℃~200℃,揮發性好。凝析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也是煉油工業的優質原料,通常石腦油收率在60%~80%,柴油收率在20%~40%,API值在50度以上,其與超輕質原油的界限並不明顯。
Ⅲ 石油在地底下是流動的么油田在地底下是相通的么
石油的分布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第一點,有些油是分布在裂縫中的,有些油是分布在平面上的。儲油層有三個必須滿足的條件:生油層、儲集層、蓋層,其中蓋層是防止油氣外泄的。所以油田並不是完全連通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圍。所以要想從中沙打井到南沙,有難度啊。
第二點,石油是靠地下壓力和地面壓力的壓差來采出的,如果地質條件不成熟,完全靠人工採油,那麼成本會非常高。
第三點,因為壓力的分布影響著石油的採收,所以並不是井打得越多,採得就越多。要有合理的井網密度,才能採得很多的石油。
第四點,為什麼我們不急著把油全部采出來呢,這是因為採油的技術還不成熟,如果我們在這時候就採油,那麼很有可能就毀壞了地層,也不能把油全部采出,以後還想進行二次開采,那麼成本就相當高了。
Ⅳ 石油怎麼形成的石油裡面都含有那些成分
1763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表明觀點:石油起源於植物。
1876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了「碳化說」。他認為,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它們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就生成碳氫化合物。碳氫化合物沿著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的部位儲存凝結,最終形成石油。但這一假說的不足之處是:地球深處的碳化鐵含量極其微小,並且地球內部的高溫也使地下水無法到達地球深處。
1866年,勒斯奎勞第一個提出了石油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可能是由古代海生的纖維狀植物沉積到地層以後慢慢轉化而成的。1888年,傑菲爾指出石油是海生動物的脂肪經過一系列變化而形成的。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的古勃金又提出了石油的「動植物混合成因說」;四、五十年代,有人還提出石油的「分子生油說」,即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
19世紀末,俄國另一位科學家索科洛夫提出了「宇宙成因」假說。他認為,在地球還處在溶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大量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原始地球不斷冷卻,這些碳氫化合物逐漸凝結埋藏,並在地殼中形成石油。
1951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創立了「岩漿說」。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岩漿作用中形成的。地球深處的岩漿裡面,不僅有碳和氫,而且有氧、碳、氮等元素。在岩漿從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這些元素進行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甲烷、碳氫化合物等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伴隨著岩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遷移、聚集、最終形成石油礦藏。
石油容易流動。人們找到石油的地方,往往不是它的「出生地」。在長距離的遷移過程中,石油原來的成分、性質都可能發生變化。這又為研究石油成因問題增添了不少困難。因此,石油形成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未解的難題。
Ⅳ 輸油管道中的原油和成品油靠什麼流動
成品油非常容易理解,粘度小、距離短,就是用的正常的水泵;
原油粘度大,需要極高的壓力才能在長距離管道中流動,據說油耗子在原油管道上用電鑽鑽一個鋼筆粗細的小孔,一夜就能把八噸的罐車裝大半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