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人把石油稱什麼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已經用「石油」一詞了
《夢溪筆談》卷二十四 雜志一,原文:「……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
⑵ 中國古代最早記載石油是什麼典籍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⑶ 中國古代把石油稱什麼求大神幫助
石油的發現早已有之,沈括並不是第一人,最早可以見於史書的石油的記載是在《前漢書》中,稱其「肥可燃」[8]。石油在中國古代的用途比較廣,主要有五點:照明、做潤滑劑、醫治疥瘡、制墨、用以作戰[9]。沈括在出任北宋塶延路經略使的時候,非常重視石油可能給宋朝帶來的益處,數次去石油產地益州做實地考察,甚至結廬而居[10]。 我覺得沈括利用石油還給我們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那就是「油煙墨」——他本人稱之為「延川石液」。他將石油燃燒後得到了碳粒製得油煙墨,自己評價為「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10],蘇軾也曾對之贊不絕口。後世仍不斷為人稱道,在謝在杭的《五雜俎》和潘贗祉的《墨評》中均有提及,且極受推崇。 不知對不對啊,自己看下
⑷ 古人究竟用石油干什麼
從能源的利用來說,人類大規模應用石油及其衍生品是在20世紀,也就是在先進的鑽井技術和精煉技術以及內燃機的發明之後。雖然作為工業血液,石油的大規模應用時間不過百十來年,但其本身為人們所利用的時間卻遠長於此。早在西周時期,古籍《易經》中便有了關於石油發現的記載,所謂“澤中有火”、“上火下澤”,便是對石油在湖泊、沼澤中點燃時場景的描述。那麼,古人究竟用石油干什麼呢?
事實上,從發現石油到利用石油也經過了相當漫長的歲月。到了漢代,根據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的記載,“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里的高奴縣指的是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而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確定,早在漢代,陝北一帶的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石油作為生活燃料了。
北宋神宗年間,首都開封府有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軍器監,專門負責管理製造軍用物資的機構。神宗本人也十分重視軍用物資的製造和籌備,為此,他命沈括全權負責此事。軍器監中有十個製作坊,其中一個便關於是猛火油的提煉製作,坊內製作方法與原材料等信息嚴禁外泄,只能口授身傳,故而未留下詳細的記載描述。
在後來的戰爭中,猛火油櫃被大量用於戰場,正所謂“放猛火油, 中人皆糜爛,水不能滅。若水戰,則可燒浮橋、戰艦,於上流放之,先於上流簸糠粃、熟草,以引其火”,猛火油櫃以其可怕的殺傷力馳騁戰場,無論是水戰還是攻堅戰,都給予敵軍士兵以巨大的震懾和傷害,多次成為宋軍克敵制勝的法寶。
然而,稱霸一時的猛火油櫃也有其致命缺陷。它雖然威力巨大,但使用性能並不十分穩定,受風力影響極大,如若使用不當,甚至可能將己方戰船或設備點燃,而且其攻擊距離有限,移動不甚方便。所以,當新一代火器——火銃、火炮等熱武器出現之後,猛火油櫃也逐漸走向沒落,最終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⑸ 我國古代「石油」的命名者是誰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用於戰爭。《元和郡縣志》中有這樣一段史實:唐朝年間(公元578年),突厥統治者派兵包圍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石油用於戰爭,大大改變了戰爭進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軍事上的應用漸廣。後梁(公元919年)時,就有把「火油」裝在鐵罐里,發射出去燒毀敵船的戰例。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對如何以石油為原料製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有相當具體的記載。北宋神宗年間,還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立了軍器監,掌管軍事裝備的製造,其中包括專門加工「猛火油」的工場。據康譽之所著的《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外族統治者的侵擾。
⑹ 石油東漢時期又稱什麼
東漢的班固,在漢書裡面寫道「高奴,有洧水,可蘸」,高奴這個地方在現在的陝西延長,洧水是一條河,並不是那時候石油的名字,蘸是古代的「燃」字,但是漢書裡面沒有準確說出如今的石油那時候叫什麼,這個時候石油名稱很亂,有石漆、黑油、膏油、肥水、石脂等多種名稱
⑺ 石油,在古代的用途有多大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開始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石油在典籍中名稱極多,有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現在通用的「石油」一名首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鄜、延境內有石油」。
除了燃火和制墨,石油也能用於潤滑,就像今天市面上出售的種類繁多的潤滑劑一樣。晉代張華的《博物志》提到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可以用於「膏車」和「膏水碓缸」,「膏」就是現在所說的潤滑。《資治通鑒》也說古人在出征前常常「秣馬脂車」,也就是喂飽馬匹,潤滑好車軸,而且潤滑用的也是石油。
另外石油還可以拿來葯用,對於石油葯用論述最為詳細的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石油)主治小兒驚風, 可與他葯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 「氣味與雄硫同,故殺蟲治瘡,其性走竄,諸器皆滲。惟瓷器、玻璃不漏,故錢乙治小兒驚熱、膈實、嘔吐、痰涎,銀液丸中用,和水銀、輕粉、龍腦、蠍尾、白附於諸葯為丸。不但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通透經絡,走關竅也」。
可見在古代,石油的應用同樣廣泛,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說「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果然,在1000年後的今天,石油不僅「大行於世」,而且幾乎深入到了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沒有了石油的世界真得難以想像。
⑻ 古代最早提出「石油」這個名字的人是誰
沈括還發現延州一帶有石油礦。石油點燃後發煙很濃,用石油煙製成的墨,墨色和光澤要較一般用松煙製成的墨好得多。因此他曾大量地用石油煙來制墨。他並且預料到,後世一定會大規模地採用石油作為燃料,因為石油的蘊藏量是非常豐富的。在沈括以前,人們管石油叫「石液」或「石漆」,最早使用石油這個名稱的,乃是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