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沙特石油武器是什麼
擴展閱讀
小米有多少個電子產品 2025-02-04 15:45:54
鑽石的系數是什麼意思 2025-02-04 15:44:29

沙特石油武器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10-12 22:53:37

『壹』 中東問題!!!!!有獎哦

問題1:阿拉伯國家是如何用石油武器來威脅英美等大國的?

伊拉克要拿石油作武器

巴以沖突已經不能僅僅用中東危機來概括了,全世界都在摒住呼吸關注以色列的下一步行動,原因之一就是石油———這根聯系著中東和世界的神經。4月1日,當耶路撒冷再度發生自殺性爆炸、以色列總理沙龍宣布進入「戰爭」的時候,積蓄多日的緊張情緒終於爆發,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原油價格上漲57美分收於26.88美元/桶,並達到2001年9月19日以來的最高點。
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個開始。4月1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呼籲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團結起來,用石油做武器,並利用一切經濟手段對付以色列和美國,支持巴勒斯坦的兄弟。第二天,伊拉克宣布,准備停止向美國出口原油。不僅如此,伊拉克還向阿拉伯聯盟遞交了一份決議草案,敦促阿拉伯國家行動起來,如果美國依舊偏袒以色列,那就切斷美國的石油供給線。伊拉克還建議,僅僅向巴勒斯坦提供道義上的支持遠遠不夠,應該給他們送去武器、資金。

伊朗外長哈拉齊的一番表態更加重了國際原油市場的憂慮。正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伊斯蘭會議組織大會的哈拉齊說,伊朗考慮以石油為武器,迫使美國向以色列施壓,讓其立即從巴勒斯坦領土撤出。很顯然,伊朗政府認為伊拉克的「石油牌」是個不錯的建議。

1973年伊拉克提交給阿拉伯聯盟的決議草案不禁讓人想起了29年前沙烏地阿拉伯的宣言。同樣是因為以色列,同樣是為了迫使美國放棄對以色列的支持,同樣以石油做武器。

石油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血液」,維系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汽車、飛機、船舶,小到塑料、清潔劑,石油的作用無處不在。難以想像,如果沒有石油,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對1973年的石油危機心有餘悸,那一次,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石油的威力———不用槍炮、不用流血,卻可以製造常規武器無法達到的效果。

1973年,中東局勢異常緊張。當年4月,佔中東總產油量35%的沙特首次公開聲稱:如果美國不改變對以色列的偏袒政策,阿拉伯國家就會減產石油。伊拉克、科威特、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卡達、敘利亞等國紛紛加入沙特的行列。10月,以色列與埃及之間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11月底,阿拉伯國家召開首腦會議,肯定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所採取的一系列減產、禁運措施。

短短3個月內,原油價格由3.1美元/桶飆升至12.6美元/桶,致使汽油價格猛然上漲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

沙特態度謹慎

但並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積極響應伊拉克的號召,其中尤為引人注意的是29年前第一個拿石油當武器的沙特。這一次,這位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國以及OPEC最有影響的成員態度相當低調,沙特外交大臣表示,石油禁運不在沙特的考慮范圍之內。

沙特如此低調原因有多方面。首先,1973年的石油禁運雖然最後迫使美國和西方社會向阿拉伯世界低頭,但勝利的代價是昂貴的。沙特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石油出口,減產使它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國際收支逆差迅速擴大,國民經濟接近崩潰,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也受到了嚴重破壞。

石油輸出國意識到,石油武器其實是一柄雙刃劍,用不好就會傷到自己。因此,一些阿拉伯國家曾經承諾,不會以「石油作為政治籌碼」。經過30年的苦心經營,沙特在國際石油市場樹立了較高的聲望,為了證明自己是可靠的原油供應者,它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的諾言。

其次,如果沙特同意支持伊拉克的計劃,無異於否認沙特王儲不久前提出的中東和平新計劃。這個和平計劃呼籲阿拉伯國家恢復同以色列關系的正常化,以換取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領土,同意巴勒斯坦建國。
除了沙特,科威特、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認為伊拉克的計劃是「不可取的」。科威特官員反問道:「如果我們沒有了收入,如何繼續支持巴勒斯坦兄弟?」

美國能撐多久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里克在聽說伊拉克提議用石油當武器後,不屑一顧地稱,其他阿拉伯國家是不會接受的。他甚至還嘲笑這是伊拉克的小把戲,它在試圖轉移視線,讓大家忘了武器核查的問題。然而,分析家擔心,如果不能盡快解決中東危機,石油危機也就不遠了。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巴以之間充滿了太多的未知數。假設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被傷害、驅逐,甚至殺害了,沙特、科威特等國是否還會像現在這樣「穩當」?

中東的石油儲量佔全球探明儲量的2/3左右,出口量也佔到了全球市場的26%。雖然俄羅斯等國近年來的石油出口有所增長,布希政府也積極呼籲加大本國的石油開采、減少對國外進口石油的依賴,但目前中東仍是美國石油供應的生命線。僅伊拉克一國的石油就佔美國進口量的10%。

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為5.6億桶,較1985年減少50%以上,只能替代53天的石油進口。美國汽油工業研究基金會分析員拉里·古德斯汀擔心地說:「美國已經失去了優勢位置,我們的進口保護能力下降得太厲害了。」

如果阿拉伯國家一致行動實施石油禁運,美國能堅持多久?即使後退一步,不會發生石油禁運,因為畢竟美國不可能為了以色列傷害到自己的利益,但萬一中東發生了其他不可控制的意外,導致石油產量驟減,剛剛擺脫新世紀第一次經濟衰退的美國又該如何應付?到那時,也許又該有人批評經濟一體化了,因為美國經濟倒霉,全球經濟也會跟著遭殃。

問題2:中東各國石油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經濟: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沙特以「石油王國」著稱,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極為豐富。石油工業是沙經濟的主要支柱,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石油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約占出口總額的90%。截止2001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氣儲量為6.0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石油產量估算,沙石油仍可開采80年左右。此外,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是世界第四大黃金市場。水力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全國的海水淡化總量佔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1%左右。蓄水池共有184個,擁有6.4億立方米蓄水能力。石油和石化工業為沙特的經濟命脈。年產原油4~5億噸,石油收入約400~500億美元。沙特特別重視農業。全國有可耕地3200萬公頃,耕種面積360萬公頃。在中東地區各國中,沙特的國內生產總值最高,在發展中國家裡堪稱高水平。沙特以石油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石油部門在沙特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其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30%以上。沙特出口以石油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90%,石化及某些工業產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漸增加。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等消費品和化工產品。沙特是高福利國家。實行免費醫療。貨幣名稱:沙特里亞爾。
經濟: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據阿聯酋通訊社2000年7月1日報道,截止1999年底,阿聯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978億桶,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4%,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氣儲量為5.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國民經濟以石油生產和石油化工工業為主。石油收入占政府財政收入的85%以上。貨幣名稱:迪爾汗 (dirham)。
經濟:經濟以石油為主,所產石油95%供出口,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輸出國之一。原油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政府重視發展多樣化經濟,以減少國民經濟對石油的依賴。

問題3:幾次石油價格抬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1)石油價格漲 全球股市跌

繼9月15日下跌160點後,美國股市像吃了瀉葯一樣,一路下跌。9月18日,道·瓊斯指數跌118點,報10808點;納斯達克指數跌108點,報3726點,跌穿3800點的心理關口。雖然紐約股市全面下挫,但能源股仍是一枝獨秀,艾克森石油上漲1.65美元,以89.65美元作收,再創近1年來新高價。
市場人士指出,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上漲,導致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及納斯達克指數大跌。受美股拖累,全球股市幾乎盡墨,其中韓國、印尼、香港股市受到的打擊尤其大。

歐洲股市法蘭克福DAX指數下跌0.41%,巴黎CAC指數下跌0.64%。倫敦股市倖免於難,金融時報指數收市上升0.22%。

9月18日的亞洲股票市場充滿悲觀情緒。市場關注的焦點仍在油價上漲、華爾街股市下跌以及區內政局不明朗這些負面消息。

韓國股市綜合指數跌50.64點,跌幅達8.6%。經紀說,福特公司出人意料地放棄收購大宇車廠,使投資者的信心受到影響。

印尼股市自上星期發生導致15人喪生的炸彈爆炸案後,投資者因懼怕恐怖襲擊活動,爭相拋出手上股票,大市全日下跌31.58點,跌幅達7%,跌至17個月來的低位。泰國股市受到泰銖疲弱和區內股市普遍下跌的影響,9月18日也下跌了2.5%。

在日本,投資者沽出高科技相關股票。日京平均指數下跌152.12點,跌幅為0.94%。

菲律賓股市微跌0.7%,主要是受到比索下跌的影響;紐西蘭股市周一下跌1%,成交淡靜;澳大利亞股市下跌52.5點。

台灣加權指數跌143.15點,跌幅為2.03%。經紀說,投資者擔心當局的新經濟政策,更加卻步。

香港股市恆生指數18日狂瀉689點,以15560點收市,跌幅逾4%,為亞太區內18日股市第三大跌幅。創業板指數收市報414點,再跌21點,創下歷史新低位。

(2)高油價可能放慢美國經濟增長速度
在石油輸出國組織9月10日作出日增原油產量80萬桶的決定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繼續攀升,18日紐約市場原油價格一度超過每桶37美元,再創10年來新高。美國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雖然高油價不會引發美國經濟衰退,但可能導致明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顯著放慢。

美國總統柯林頓日前表示,盡管原油價格居高不下,但美國經濟「在中短期內」沒有衰退的危險。他認為,美國在抗擊這一次油價攀升的沖擊方面比以前做得好。柯林頓的這番樂觀預測並非虛妄之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日發表的最新預測報告,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2%,比去年的4.2%還高出1個百分點。美國全國企業經濟學家協會日前發表的調查報告也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從5月份預測的4.9%調高到了5.2%。這與此前3次石油沖擊後美國經濟均很快陷入衰退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

自70年代中期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美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高,這是此次油價攀升對美國經濟沒有形成嚴重沖擊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去5年中,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20%,但石油消費量僅增加了9%。信息技術等使用能源少的新經濟部門的迅速崛起,也相對降低了對石油的需求。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的統計顯示,用於石油的開支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81年的8.5%降至目前的約3%。石油開支比重大大下降,其變動對整個經濟的影響程度也就隨之下降。由於以上因素,加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美國公司很難通過提高價格來轉嫁增加的能源成本,扣除能源和食品兩項商品後,美國的「 核心」通貨膨脹率變化不大,這使美國經濟能夠保持持續增長。另外,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吸取以往的教訓,在應付這一次油價沖擊方面也採取了比較得當的措施。

但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油價仍居高不下,明年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將會明顯放慢。美國標准-蒲耳氏公司最近預計,如果今年後幾個月油價保持在每桶30美元左右,明年底降到25美元,那麼,明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3.6%,失業率將從今年的約4%上升到4.5%,通貨膨脹率將為2%。但如果這一期間油價升至每桶40美元,明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3.2%,失業率上升到4.7%,通貨膨脹率達到2.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由於美聯儲去年6月到今年5月連續6次提高利率對經濟的影響將逐步顯露、以及原油價格上揚和美元實際匯率上升會影響出口,明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將下降到3.2%,失業率從今年的4.1%上升到4.4%。

『貳』 中東的哪些戰爭是因為石油引起的 和對中東的影響

中東問題主要問題是:阿以沖突問題。阿以沖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石油毫無無關,但實際上每次的中東戰爭都與石油緊密相關。
1956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起因是因為埃及總統納賽爾決定從英國人的手裡收回蘇伊士運河而引發,其根源在於石油。當時,英國等西歐國家經濟對海灣石油嚴重依賴,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須經蘇伊士運河運輸。否則須繞過非洲好望角,當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聲稱:「沒有蘇伊士運河運入的石油,英國和西歐的工業便不能保持正常運轉。」所以為了奪回運河,英法和以色列於當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這樣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給予埃及堅決支持,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立即切斷了輸油管道,同時沙特停止向英、法供應石油。阿拉伯國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石油供應中斷給了英、法致命打擊……通過這場戰爭,石油生產國體會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在這一背景下,60年代石油生產國在伊拉克巴格達發起成立了自己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這一組織在以後的國際石油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戰爭爆發後,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國宣布對美石油禁運。可阿拉伯人這次輸掉了戰爭,蘊藏豐富石油的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再次動用「石油武器」支援埃、敘等國。戰爭爆發不久,阿拉伯國家就一致決定立即實行石油減產計劃,逐月減產5%。隨後,阿拉伯國家紛紛對美實行石油禁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還大幅提高油價,各國還乘機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減產、禁運和國有化等三大措施導致油價飛漲,從而導致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80兩伊戰爭
1980年,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伊拉克和第五大產油國伊朗之間爆發長達8年的戰爭。伊拉克和伊朗本來就有尖銳的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70年代的高價石油為兩伊積累了龐大的石油財富,隨之而來的就是兩國稱霸海灣的野心開始急劇膨脹,接著雙雙大量購買軍火武器。此外,伊拉克還對與其接壤的伊朗胡齊斯坦省虎視眈眈,而該省的石油儲量幾乎佔了伊朗石油儲量的90%。戰爭期間,雙方都竭力破壞對方的石油設施,轟炸產油基地。兩個產油大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場的動盪和供應緊張,歐佩克油價一度漲至34美元一桶,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1990年海灣戰爭
1990年的海灣危機和其後的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不管是伊拉克吞並科威特,還是美對伊動武,都與石油利益緊密相關。因此,老布希在國會為其出兵海灣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對美而言,海灣石油就是其「國家利益」。
海灣戰爭期間使伊、科石油業遭到嚴重破壞,科威特7000座油井被點燃,導致油價一路飛漲。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則突破了40美元,布倫特油價一度達42.10美元一桶。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幾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對中東的影響

1、巴以問題仍難得到徹底解決,戰爭「後遺症」還是很多。增強了伊斯蘭世界穆斯林對霸權國家的強烈不滿和怨恨,而戰爭只會日益強化這一矛盾。沒有看到西方國家所承諾的和平,只會有新一輪的沖突。隨著美在中東反恐的深入和擴大以及強行改造阿拉伯世界,必將觸動阿拉伯世界根深蒂固的傳統體制和文化價值觀,美阿矛盾將進一步激化
2、表面穩固的許多中東國家政權實際上非常脆弱,內部派系林立,民族、宗教矛盾極其復雜,能否維持穩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些阿拉伯國家政權的穩定將可能面臨來自國內民眾反對的重大威脅。不僅可能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又一溫床,而且也可能成為危及地區國家安全和穩定的根源。

『叄』 沙特石油設備被襲擊,美國為什麼咬定伊朗炸了沙特

無論是不是伊朗炸的,這個時候美國咬定伊朗炸了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設備,對美國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那這樣的話,美國為什麼不一口咬定就是伊朗炸了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設備呢?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伊朗的攻擊才有合理的理由。

去年9月,在對六駕胡塞武裝無人機進行研究後,聯合國安理會小組發現,該組織使用的新式無人機UAV-X具備更強的引擎動力。這款新式無人機能攜帶18千克的彈頭,航程可達1200公里。胡塞武裝在宣布對周六的襲擊負責時稱該組織共出動了10駕無人機,且在得到沙特內部人士「合作」後,得以成功發動襲擊。

『肆』 石油武器的定義是什麼,它在軍事戰略上有什麼意義

泛指控制世界上石油產量和石油貿易走向來達到控制世界經濟和金融貿易,打擊對手整體國力的目的。
這是一種看不見硝煙的武器。

『伍』 「石油禁運」與「石油武器」是什麼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所有機場進行了閃電式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阿拉伯國家進行抵抗。至10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在這次戰爭中,阿拉伯國家損失慘重,不但傷亡了幾萬人,而且加沙地帶、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均被以色列佔領,100萬阿拉伯人被迫逃離自己的家園,淪為難民。於是,阿拉伯國家拿起石油武器,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採取石油禁運。
此次禁運的最大量約為每日150萬桶——等於正常情況時運往3個遭禁運國家(美國、英國和德國)的數量。由於損失的150萬桶可以在極短時期內補上,因此,到1967年7月,「六天戰爭」後僅一個月,「阿拉伯石油武器」和「有選擇的禁運」明顯失效。

『陸』 有沒有關於73年石油鬥爭的資料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鬥爭 1973年中東十月戰爭中,阿拉伯產油國以
石油為武器,採取提價、減產、禁運、增加股份及國有化等措施聯合行動,
配合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斗爭,有力地打擊了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10月6
日,戰爭爆發的當天,敘利亞首先卡斷了一條輸油管,黎巴嫩關閉了輸送
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頓。翌日,伊拉克宣布將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屬巴士
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埃克森和莫比爾兩家聯合擁有的股份全部收歸國有。
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
塔爾6個海灣產油國決定不顧西方石油公司的反對,單方面把海灣原油
標價提高70%。17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以9月份各成員國的
產量為基礎,每月遞減5%;對於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逐月減
少石油供應5%。緊接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
特等阿拉伯主要產油國相繼宣布對美國和支持以色列的荷蘭實行全面的
石油禁運。十月戰爭結束後,阿拉伯產油國採取了進一步減產、提價和禁
運等措施。11月4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再次決定成員國立即減產
25%。12月22日,石油國輸出國組織決定再次大幅度提價,從1974年1
月起阿拉伯標准輕油的標價從5.11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與此同時,
為了感謝非洲人民同以色列斷交,支持阿拉伯人民斗爭的正義行動和聲
援非洲人民的反帝、反殖及反種族主義的斗爭,阿拉伯產油國決定對葡萄
牙、羅得西亞和南非實行石油禁運。此外,阿拉伯產油國還採取了增加股
份和國有化行動。阿拉伯產油國把提價、減產和禁運等措旅結合在一起開
展的石油鬥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威力和影響,極大地支持了阿拉伯人民
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斗爭,打擊了超極大國的強權政治和以色列的侵略擴
張政策。在阿拉伯人民的堅決、有效的斗爭和世界輿論的強大壓力下,以
色列被迫於1974年2月和5月在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作了一定程度的
後撤。接著,在1974年的聯合國第29屆大會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獲准
以常駐觀察員的身份參加聯大的會議和工作,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些均
是阿拉伯人民長期堅持武裝斗爭和運用石油武器的成果。同時,通過石油
斗爭,阿拉伯及第三世界產油國從國際石油壟斷資本手中奪回了控制石
油生產和供應,以及決定石油標價的權利,結束了帝國主義肆意掠奪和剝
削第三世界產油國的歷史,沖破了帝國主義長期壟斷國際經濟的局面,沖
擊了超級大國對第三世界資源、國際市場及金融體系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