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海洋探測石油需要多少錢
擴展閱讀
企業網盤產品哪裡有賣的 2025-02-04 13:48:33

海洋探測石油需要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3-10-14 03:56:30

❶ 中國開采海里石油成本多少

中國海洋石油,有53億桶儲量,開采成本30刀,當前油價按照100刀每桶計算,每桶毛利70美元,預計毛利3700億美元,而海油當前市值才7000億人民幣,嚴重不對。

❷ 石油知識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岩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岩,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岩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油原料性質,以及由熱能引起的變化過程等的詳細資料。由此種資料即能進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遺骸逐漸堆積時的環境狀況。

大約1億7000萬年到200萬年前所發生的全球性規模「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時期,分布於廣大范圍的1億年前前後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大約3分之2就是此時期形成的。
參考資料:http://xueke.lesun.org/print.php?id=10058
石油產品可分為: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 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6類。 其中, 各種燃料產量最大, 約占總產量的90%; 各種潤滑劑品種最多, 產量約佔5%。 各國都制定了產品標准, 以適應生產和使用的需要。

汽油
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種。 汽油的沸點范圍(又稱餾程)為30 ~ 205°C, 密度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該油在汽缸中燃燒時抗爆震燃燒性能的優劣區分,標記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號俞大,性能俞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車、摩托車、快艇、直升飛機、農林用飛機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劑(如抗爆劑四乙基鉛)以改善使用和儲存性能。受環保要求,今後將限制芳烴和鉛的含量。

噴氣燃料
主要供噴氣式飛機使用。沸點范圍為60~280℃或150~315℃(俗稱航空汽油)。為適應高空低溫高速飛行需要,這類油要求發熱量大,在-50C不出現固體結晶。 煤油 沸點范圍為180 ~ 310℃ 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穩、光亮而不冒黑煙。目前產量不大。

柴油
沸點范圍有180~370℃和350~410℃兩類。對石油及其加工產品,習慣上對沸點或沸點范圍低的稱為輕,相反成為重。故上述前者稱為輕柴油,後者稱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點分級,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溫度,柴油廣泛用於大型車輛、船艦。由於高速柴油機(汽車用)比汽油機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長速度大於汽油,一些小型汽車也改用柴油。對柴油質量要求是燃燒性能和流動性好。燃燒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大慶原油製成的柴油十六烷值可達68。高速柴油機用的輕柴油十六烷值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燃料油
用作鍋爐、輪船及工業爐的燃料。商品燃料油用粘度大小區分不同牌號。

石油溶劑
用於香精、油脂、試劑、橡膠加工、塗料工業做溶劑,或清洗儀器、儀表、機械零件。

潤滑油
從石油製得的潤滑油約占總潤滑劑產量的95%以上。除潤滑性能外,還具有冷卻、密封、防腐、絕緣、清洗、傳遞能量的作用。產量最大的是內燃機油(佔40%),其餘為齒輪油、液壓油、汽輪機油、電器絕緣油、壓縮機油,合計佔40%。商品潤滑油按粘度分級,負荷大,速度低的機械用高粘度油,否則用低粘度油。煉油裝置生產的是採取各種精製工藝製成的基礎油,再加多種添加劑,因此具有專用功能,附加產值高。

潤滑脂
俗稱黃油,是潤滑劑加稠化劑製成的固體或半流體,用於不宜使用潤滑油的軸承、齒輪部位。

石蠟油
包括石蠟(占總消耗量的10%)、地蠟、石油脂等。石蠟主要做包裝材料、化妝品原料及蠟製品,也可做為化工原料產脂肪酸(肥皂原料)。

石油瀝青
主要供道路、建築用。

石油焦
用於冶金(鋼、鋁)、化工(電石)行業做電極。

除上述石油商品外,各個煉油裝置還得到一些在常溫下是氣體的產物,總稱煉廠氣,可直接做燃料或加壓液化分出液化石油氣,可做原料或化工原料。 煉油廠提供的化工原料品種很多,是有機化工產品的原料基地,各種油、煉廠氣都可按不同生產目的、生產工藝選用。常壓下的氣態原料主要制乙烯、丙烯、合成氨、氫氣、乙炔、碳黑。液態原料(液化石油氣、輕汽油、輕柴油、重柴油)經裂解可製成發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絕大部分基礎原料(乙炔除外),是發展石油化工的基礎。目前,原油因高溫結焦嚴重,還不能直接生產基本有機原料。煉油廠還是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芳烴的提供者。 最後應當指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中或多或少加有添加劑以改進使用、儲存性能。各個煉油裝置生產的產物都需按商品標准加入添加劑和不同裝置的油進行調和方能作為商品使用。石油添加劑用量少,功效大,屬化學合成的精細化工產品,是發展高檔產品所必需的,應大力
石油勘探,就是考證地質歷史,研究地質規律,尋找石油天然氣田。主要要經過四大步驟,即:確定古代的湖泊和海洋(古盆地)的范圍;然後從中查出可能生成石油的深凹陷來;第三步是在可能生油的凹陷周圍尋找有利於油氣聚集的地質圈閉;最後對評價最好的圈閉進行鑽探,查證是否有石油或天然氣,並搞清它有多少儲量。下面對這四個步驟的工作內容作一介紹。(具體的石油勘探技術方法後面有專題論述)
(一)確定古湖泊古海洋的范圍
前面已經講到了,石油是在古代的湖泊或海洋的沉積物中生成的,油田也是在這里形成的。因此,確定古湖古海(即古盆地)所在及其范圍當屬是首要的。
確定古湖古海的地質依據,主要是研究岩石和化石(古代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遺體或印模、痕跡等)。通過地質家們的研究,現在地球上的岩石種類極多,但最基本的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火成岩(亦叫岩漿岩),它是由地球深部的岩漿噴發到淺處或地面後,凝固而成的。電視中曾多次報導過現代火山噴發的壯觀場面,因此對這種岩石的來源與形成是好理解的。二是沉積岩,前面在油氣形成問題時,已談到了它的來源與形成過程了,它就是確定古湖古海最主要的物質依據。也就是說,哪裡有沉積岩,哪裡就是古代湖泊或海洋,這是毫無疑問的。三是變質岩,這主要是各種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積岩),在地殼的變遷過程中因經受高溫高壓而改變了原來的性質變成了既堅硬又緻密的另一類岩石。
古湖泊和古海洋又怎樣區別呢?這主要是通過化石來確定和區分的。因為湖泊與海洋的生物特徵是大不一樣的。另外,即使同樣的沉積岩,湖泊和海洋岩石的物理化學性質也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是以當時水的鹹淡來分的,淡水為湖,鹹水為海……。
古湖古海的保存狀況對找油找氣的影響十分重要,在後來的地質變遷中,或遭受過風化剝蝕,造成殘缺不全;或遭到火成岩的侵入破壞;或經過嚴重的變質過程等等,這些情況也都要通過對岩石性質和地層保存的完整程度等方面考證其發育過程。
(二)查明生油凹陷的位置
不論是湖盆或者海盆,面積都很大,一般也有上萬平方公里,大如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竟超過50萬平方公里。盆底的形態也是凹凸不平,很不規則的,有高低,有深淺,較低的部分稱之為凹陷,高的部位稱之為凸起或隆起,一般水中的生物遺體比較容易富集在盆底的低處,所以凹陷是被認為盆地中有利於生油的部位,當然也是較深的為好,故在明確了盆地范圍以後的第二步就是查明深凹陷的位置,也就是找出能夠生成較多油氣的地方。
(三)尋找地質圈閉
尋找地質圈閉是尋找油田的中心環節。任何一個找油部門對這一工作都是十分重視的。地質圈閉有大有小,有深有淺,形態各異。例如大慶油田的大慶長垣,其圈閉面積達千餘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我國找到的最大儲油圈閉。當然也有小到不足一個平方公里的,有的單獨的含油圈閉只有一口油井。地質圈閉有的可以部分地露出地面,甚至一座高山即為一個完整的地質圈閉;有的埋藏很深,地表完全看不出來。現在我國有能力探測到的圈閉埋深,大約在五、六千米深左右,在這個深度以內,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可以查得比較准確,鑽井也能夠得著。尋找圈閉自然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大到小的過程,對於深而小的圈閉,找到它當然是很困難的,它要求的技術精度、難度要比一般情況下高的多。
找到地質圈閉以後,還要對圈閉進行是否具備儲油條件的研究和評價工作。一般來說,在靠近生油凹陷的地質圈閉,有利於油氣運移進去,成為有希望的油田,而對其他地方的圈閉,評價就要低一些。再則各個圈閉本身的保存是否完整,可儲藏油量的大小等情況也需要進行研究和評價。
(四)鑽探油氣田
對所找到的地質圈閉,裡面是否儲藏著石油或天然氣,在沒有對它進行鑽井驗證之前,一般是很難給以定論的。因此,對地質圈閉進行鑽探,這是尋找油田的最後一個步驟,也是極其重要、極其關鍵的一個步驟。其重要性及關鍵性在於,這個步驟中所採取的一切技術和手段,它都關繫到一個油田能否順利誕生以及它的實際命運問題。
在油田發現史上有不少這樣的情況:一個圈閉本來是充滿了石油的,但因鑽探技術及方法不當,而沒有發現其中的油氣,直到若干年後,人們再次認識,再次鑽探時才證實是個油田;還有的在首次鑽探中就發現了油層,但其中油氣就是出不來或油氣產量很低、結果評價為沒有工業開采價值而棄置一旁,可是以後的重新鑽探或經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又噴出了高產油氣流。可見,鑽探是發現油氣田至關重要的一步,它與前面的工作關系,如同十月懷胎與一朝分娩那樣,所以必須十分認真對待。
在盆地內或一個圈閉上第一口或第一批探井應該打在什麼位置,這是要綜合考慮多種資料以後才能確定的。其實,第一口井就找出油田來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如新疆克拉瑪依因為旁邊有黑油山可以看得見,它就是第一號探井生油的。至於我國東部在復蓋區找油田,就不那麼容易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松基3井,說明在此以前至少已有了兩口空井;勝利油田的第一口出油探井是華8井,說明在此之前曾經至少打了7口乾井;大港油田是在打了近20口探井以後才發現的;任丘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任4井,在它以前,曾經有5口以上的井落了空。當然,確定探井井位也不是無章可循、完全盲目的,簡單而言,以找油為目的的探井(另有以探明地層為目的的井稱之為基準井或參數井)總是盡可能定在圈閉的最高位置,其理由就是油和氣總是浮在水的上面。這里的所謂"高"是指含油層的「高」。地質結構十分復雜,因而「高」也不是絕對的高,形象地比喻:如果要鑽探的圈閉象個反扣著的碗或盆,第一口探井就定在拱起的碗或盆底上;如果這個圈閉象一條豎放著的大魚,第一口井位就定在其脊背的高處;如果圈閉象一塊傾斜的板(克拉瑪依),探井就定在它的上方。也有極少的例外,比如一般人的頭發都在頭頂上最密,但禿頂者卻在頭部的周圍才有頭發,如果一定要在頭頂去剪發,只會徒勞無益,新疆准噶爾盆地就有這樣的實例,五十年代在其最高處打成了一口探井,一無所獲,到了八十年代又在四周較低處打井,卻出了油,用「禿頂」周圍的頭發來比喻,確有相似之處。也有確實在「盆底」找到油的,猶如炒菜的鍋里放點油,它不可能停在鍋沿上,這是因為這里的地層里幾乎沒有水,石油不佔密度差的優勢浮起來,只好「沉底」了,這種實例很少,所以「高處找油」仍然是首先應當遵循的准則。
當一個地質圈閉經鑽探後,有一口井獲得了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油氣流,這就算是找到了一個油田。但是,還必須進一步把這個油田的具體范圍和出油能力搞清楚。因此,在鑽探過程中發現油氣之後,就應立即查清油層的層數、深度、厚度,並要搞清油層的岩性和其他物理性質,還要對油層進行油氣生產能力的測試和原油性質的分析。然後再進行擴大鑽探,進一步探明圈閉含油氣情況,算出地下的油氣儲藏量有多少。這樣,對單獨個油田來說,它的初步勘探工作就算結束了。
最後這里還需加以說明的是,在實際尋找油田的工作中,這個步驟不可能絕然分開進行,而總是相互聯系、交錯進行的。找有利生油凹陷的過程中,往往也同時就找到了地質圈閉;在找地質圈閉過程中,也會發現新的沉積地層或新的生油凹陷;在鑽探圈閉時,也會發現新的生油層和儲集層,以致給人們增加許多新的認識。總的來說,尋找油田的過程,一方面是人們對地下情況不斷積累資料、深化認識的過程,一方面又是找油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
國土資源部研究人員10日說,中國石油資源儲量仍處於增長期,盡管已進入低速增長階段。

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全球資源戰略研究開放實驗室副主任張新安在此間召開的「2005中國石油論壇」上說,得益於高強度的石油勘查活動,中國石油儲量繼續保持良好增長勢頭。

截至2004年底,中國累計探明包括原油和凝析油在內的石油地質儲量為248.44億噸,比2003年底增長5.4%;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67.91億噸,增長3.4%;累計采出量43億噸;剩餘可采儲量24.91億噸,增長2.4%。

張新安指出,中國石油儲量替代率尚維持在合理水平。儲量替代率是反映儲量接替能力的指標,是指國內年新增探明可采儲量與當年開采消耗儲量的比值。替代率為1,表明勘探所導致的儲量增加與開采所導致的儲量消耗持平。儲量替代率大於1,表明儲量的增加大於消耗,小於1則表示勘探新增的儲量不能完全彌補儲量的消耗。
張新安介紹說,1993年以來,中國石油儲量替代率基本維持在1.0左右。2004年,更是達到了1.27的高水平。

此外,自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以來,中國的石油儲采比一直維持在14至16的范圍內。儲采比是指國內石油剩餘可采儲量與當年采儲量之比,即目前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可供消費的時間。張新安說,盡管這一比值僅及2004年世界石油平均儲采比43的三分之一,但由於世界平均儲采比受中東儲采比拉高影響,這仍是一個較為合理的、可以保持石油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水平。

張新安認為,目前中國石油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開采和消費的高強度。2004年,中國佔世界石油儲量的1.5%,產量佔世界總量的4.5%,但消費量卻佔世界總量的8.2%。

盡管如此,近年來中國原油產量保持較快增速。由2000年的1.63億噸增至2004年的1.75億噸,年均增長1.1%。預計今年將達到1.8億噸,而按照以前的預測,到2010年才可能達到這個數字。

張新安說,中國石油資源潛力巨大,尚有約三分之二的潛力待探明。在這三分之二的待探明潛力中,三分之一可以在當前技術和成本條件下探明;三分之一可以利用現有技術探明,但發現成本將大幅增加;其餘三分之一將依賴未來技術的創新。

他建議,中國應採取有效措施,加大石油勘探開發力度,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體制,完善油氣基礎地質投入機制,實行風險投資機制,推進勘探開發競爭機制。

張新安表示,中國還應採取包括經濟和行政手段在內的各種有效措施,加強對非常規油氣資源的評價勘查。據介紹,中國油頁岩預測資源總量4832億噸,但尚未展開系統調查評價,探明程度僅為6%。油砂目前尚無查明資源儲量,預計資源量達80億噸以上。

❸ 海洋礦產資源及勘查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科技興海戰略,發展海洋高新技術,開展戰略性、基礎性的區域地質調查與編圖,海岸帶重點地區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不同海區的油氣勘查與評價,大陸架及鄰近海域調查,東北太平洋中國開辟區多金屬結核勘查和極地/南大洋地質科學考察,以及國家各類專項調查研究和參與IODP、IGBP等國際合作。我國海洋地學界瞄準國際發展前沿,應用高新技術,在海底探測技術、河口海岸第四紀地質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古海洋學、海洋油氣田快速評價技術方法和大洋多金屬結核(殼)、熱液硫化物礦產資源調查的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研究中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2.2.1 區域調查與礦產資源勘查概況

盡管我國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和礦產資源勘查取得一系列新成果和高新技術研發取得跨越式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區域地質調查、基礎理論研究,還是應用性的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總體水平相差較大。估計區域調查、礦產勘查程度落後15~20年,科學研究水平落後10~15年,高新技術水平落後20~25年(表2.1)。

表2.1 國內外海洋地學科技發展趨勢和水平差距對比

續表

2.2.2 海洋礦產資源概況

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海洋礦產資源分布、種類及其資源量比較豐富。包括濱岸平原地下鹵水、濱海砂礦、建築砂礫石、海底煤田、陸架區的石油與天然氣、陸坡區的油氣、天然氣水合物和國際海底區域中國開辟區的多金屬結核,以及正在進行勘查的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礦床等(表2.2)。

表2.2 中國管轄海域礦產資源及其資源量

續表

2.2.2.1 石油與天然氣

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是重要的能源礦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石油供應與國家安全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的油氣資源形勢十分嚴峻,自從1993年成為原油凈進口國以來,我國原油消費量增長迅猛,而原油產量卻增長緩慢,凈進口量從1994年的290萬噸增長到2007年的15600萬噸。2007年我國石油產量突破2.00億噸(含海外3500萬噸),而消費量高達3.50億噸,進口依存度達48%。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2大消費國。原油消費量和凈進口量增長之快及原油產量(包括海外份額)增長緩慢的狀況(表2.3,圖2.3),令人擔憂。

表2.3 1994~2007年我國原油供需情況表

圖2.3 1994~2007年來我國原油供需情況變化圖

溫家寶總理強調:「國土資源部門不能放鬆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的責任,爭取在地質調查程度低的陸地新區和海域有新的發現」。「油氣勘查要選准重點,集中力量,有所突破,力爭拿下整裝大油田。這是地質勘查工作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海域油氣資源是陸域油氣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接替,我國管轄海域蘊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已有的地質調查及礦產資源評價表明,我國海域內發育中新生界厚度大於2000米的沉積盆地38個(近海域11個,南海中、南部27個),具有較大的油氣資源潛力。最新評價了36個沉積盆地共擁有油氣資源量為358億~410億噸油當量。其中近海域11個沉積盆地擁有218億~242億噸油當量;南海中、南部海域25個沉積盆地為141億~168億噸油當量(表2.4、表2.5)。在36個沉積盆地中,有11個盆地是單一盆地油氣資源量超過10億噸油當量的高豐度盆地。其中,近海的5個高豐度盆地擁有近海油氣總資源量的90.6%,約為我國管轄海域油氣總資源量的53.0%~55.0%,它們分別是:渤海灣、東海陸架、珠江口、瓊東南和鶯歌海5個含油氣盆地,其油氣資源量均在20億噸油當量以上,渤海灣盆地的油氣資源量更高達100億噸以上。

表2.4 我國近海11個盆地油氣潛在資源概況

表2.5 南海中南部海域各沉積盆地以沉積岩體積法估算的資源量

南海中、南部海域6個高豐度油氣盆地,擁有該海域油氣總資源量的75.0%,約為我國管轄海域油氣總資源量的29.0%~30.0%。它們分別是:筆架南、萬安、曾母、汶萊-沙巴、南薇西及北康6個含油氣盆地,其油氣資源量均在10億~20億噸油當量以上,曾母盆地位於我國傳統疆界線以內資源量達到40億噸油當量以上。在這些盆地中,有的是由於勘探探投入力度不足,尚未做出准確評價;有的則由於存在海域爭議無法成為可開發利用資源。因此,發現新的油氣遠景區和新的含油氣層位就成為解決海上油氣後備接替區的當務之急。

2.2.2.2 天然氣水合物

1999年,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首先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西沙海槽進行並首先發現了BSR。2001年,由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負責的「215」專項,首次在東海沖繩海槽進行了以尋找天然氣水合物為目的的高解析度地震綜合調查評價工作。

2007年5月1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水深1245米,在海底下183~201米,層厚18米,豐度20.0%,甲烷含量99.7%;5月15日,在第4個站位又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水深1230米,海底下191~225米,層厚34米,豐度20.0%~43.0%、甲烷含量99.8%。

迄今為止,南海陸坡共圈出11個天然氣水合物遠景區,總面積為125833.6平方千米,總資源量693.3億噸油當量;東海沖繩海槽共圈出10個天然氣水合物遠景區,東邊界為沖繩海槽中央地塹連線的水合物分布總面積為8643平方千米,總資源量約為401.62億立方米。應當指出,上述總資源量目前尚無鑽井資料證實,因此風險系數較大。各遠景區的分布狀況和資源量如下(表2.6、表2.7):

表2.6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分布面積及資源量

表2.7 東海沖繩海槽中南部天然氣水合物分布面積及資源量

2.2.2.3 建築砂礫石

石英砂礦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省(區)沿岸,以福建、兩廣石英砂砂質最佳。石英砂礦主要賦存於濱海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海積階地、風成砂丘和海灘上,砂體長數百米至上千米,寬數十米至數百米,厚數厘米至數米,礦層1~4層,埋深一般小於15米,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沿海岸呈水平狀微向海方向傾斜,礦層較穩定,其分布范圍、厚度、礦物成分、粒度及化學成分均變化不大,探明儲量30.70億噸。

2.2.2.4 濱海砂礦

濱海砂礦主要包括鋯石、鈦鐵礦、獨居石、磷釔礦、金紅石、磁鐵礦、錫石、鉻鐵礦、鈮鉭鐵礦、砂金、金剛石等,金屬和非金屬砂礦探明儲量約3000萬噸,主要分布在遼寧、山東、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諸省(區)。各類礦床191個(其中大型35個、中型51個、小型105個):①獨居石、磷釔礦、鈦鐵礦、金紅石、錫石、鈮鉭鐵礦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和海南沿海地帶;②鋯石遍及上述各省(區)沿岸地帶,主要分布在山東、廣東、海南;③砂金主要分布於遼寧、山東、台灣;金剛石砂礦則發現於遼寧省復州灣。

2.2.2.5 海底煤田

山東龍口市東北約5千米海域,為陸上北皂煤礦向海底延伸,可採煤層6層,煤系地層總厚度67~278米,一般厚約200米,煤田分布面積約150平方千米,主採煤層厚約10米。探明儲量10億~12億噸。

該礦於2005年6月投產,其第一個採煤工作面當年試采完畢,共開采原煤8.2萬噸;第二個採煤工作面於2006年8月10日正式投產,至2007年1月底完成試采,共開采原煤42.5854萬噸。

2.2.2.6 濱岸平原地下水、地下鹵水

1)地下淡水。受地理環境、地形條件和地質構造等因素影響,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復雜,地下水環境特徵各不相同,主要表現在:長江口以南(包括長江口)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長江口以北地區(簡稱北方地區)氣候乾旱,地表水資源相對缺乏,水資源短缺;在平原海岸海陸交替相沉積層普遍分布,地下水鹹淡交錯、水質復雜;在濱海平原北方地區淺部以鹹水層為主,有些地區淡水層埋藏很深,南方地區常見鹹淡水層交錯分布,淡水層中夾殘留鹹水透鏡體。我國的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擁有海岸線的沿海城市有53個(不包括縣級市),其中22個是濱海城市。我國的沿海地區是人口、城市、經濟最密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最活躍的地區。人口高度集中、區域城鎮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沿海地區水資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沿海地區的地下水匯水范圍較小,地下水資源量有限,水資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僅北方地區缺水,傳統的多水地區也嚴重缺乏潔凈的地下水。因此,沿海地區缺少潔凈淡水資源的問題將是制約經濟發展、困擾人民生活的嚴重問題,對地下淡水資源的治理和環境保護已刻不容緩。

2)地下鹵水。地下鹵水是在乾燥氣候和內陸海灣低平潮灘環境下,經蒸發—濃縮—埋藏而形成的。它的形成不僅與氣候條件有關,而且同本區的地質地貌特徵和第四紀海陸變遷過程有關。在黃海、渤海沿岸低地平原區,第四紀濱海相地下鹵水有著廣泛的分布。目前,已探明的濱海相地下鹵水區主要分布在渤海沿岸地區,具體分布在:萊州灣(包括黃河三角洲)、渤海灣與遼東灣沿岸濱海平原區。華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在第四紀地層中已發現有鹵水分布。在遼寧的清水河濱海區,已探明的鹵水分布面積約8平方千米,鹵水儲量達1774.00萬立方米;在渤海灣,已探明的鹵水分布面積達到1212平方千米,儲量達到12.29億立方米;在萊州灣兩岸,已探明的鹵水分布面積為3527平方千米,鹵水儲量達78.80億立方米。

2.2.3 世界海洋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現狀

2.2.3.1 石油與天然氣

世界海洋大陸架面積約2800萬平方千米,近海含油氣盆地約1600萬平方千米,其中具有開發遠景的面積達500餘萬平方千米。據有關資料估算,海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約150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地質儲量的2/5,已探明可采儲量350億噸,佔世界石油可采儲量的1/3;海洋天然氣地質儲量為46.6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天然氣總地質儲量(140.0萬億立方米)的1/3。

迄今已在800多個含油氣盆地中發現大、中型油氣田500餘個,其中超過6500萬噸的大油氣田220個、超過10億噸的特大型油氣田有10個。近20年來,全世界發現的新油氣田有60%~70%是在海域,其中大部分在陸架區,少量在深水陸坡區。目前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勘探開發,每年打各類探井約2000口,其中深水鑽井已達450~2000米以上,井深小於3000米佔20%;3000~5000米佔70%;超深井(大於5000米)佔10%。

現今海上採油氣的國家已達40餘個,擁有各類鑽井平台約3000座。近年來,擁有先進技術與設備的發達國家,其勘探范圍已擴展到大於300米水深的陸坡區,並不斷有新的油氣田發現。海洋石油產量從1990年的9.07億噸增至2007年的12.5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4%;2007年海底天然氣產量7000多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25%。近20年來,世界石油總產量的增長主要是來自海洋。

2.2.3.2 濱海砂礦

近幾十年來,由於經濟的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的急速增長,海洋沿岸及淺海陸架區的砂礦成為礦業中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礦產資源,如:金、鉑、錫、釷、鉻、鈦、鈮、鉭、鋯、金剛石、琥珀和石英砂、礫石等都是具有商業價值的開采對象。這些濱海砂礦廣泛地分布於許多沿海國家,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美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加拿大、俄羅斯、巴西、南非和歐洲一些沿海國家。

這些砂礦作為礦產資源的經濟價值在逐年增長。在20世紀60~70年代,世界沿海國家從濱海砂礦中開採的鈦鐵礦佔世界總產量的30%,獨居石佔80%,金紅石佔98%,鋯石佔100%,錫石佔50%以上。雖然目前大規模開採的主要是濱海地帶的礦床,但在最近20~30年間,由於地質勘探和采礦工業技術方法的改進,開采水下砂礦已變得更為有利,開采水深已達到50~100米,因而淺海陸架區砂礦資源所佔比重有所增大。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有儲量巨大的砂錫礦;印度和斯里蘭卡沿岸有極豐富的獨居石、鋯石、鈦鐵礦砂礦;加拿大和日本沿岸有大量的磁鐵礦砂礦;西南非洲的沿岸和陸架區有金剛石等。這些有經濟價值的砂礦都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2.2.3.3 大洋礦產資源

迄今為止,人類在深海大洋底發現的固體礦產資源有:多金屬結核(錳結核)、富鈷結殼、多金屬軟泥、熱液硫化物、磷鈣土等。這些礦產資源分布廣、儲量大,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開發前景。

20世紀70~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工業化國家美國、英國、法國、日本、蘇聯、聯邦德國及發展中國家印度、中國、韓國等都投入大量資金,開展國際海底區域多金屬結核、鈷結殼和熱液硫化物礦床的調查研究。發達國家甚至已完成深海底結核的試驗性開采,一旦時機成熟即可投入商業性開發。

1)多金屬結核。大洋多金屬結核中含有80餘種金屬元素,其中Mn、Fe、Cu、Co、Ni、Zn的含量較高。有人計算過,僅太平洋CC區約有540.00億噸干結核,其中含Mn100.00億噸、Cu5.20億噸、Co1.15億噸、Ni6.50億噸。在整個大洋底,目前已發現67處遠景區(21個礦域、81個礦區),其中太平洋底13個礦域、41個礦區,大西洋底2個礦域、20個礦區,印度洋底6個礦域、20個礦區。金屬結核富集區資源量為817.00億噸,其中太平洋佔80.0%、大西洋佔10.5%、印度洋佔9.5%,而且在總資源量中,富Ni-Cu型結核佔25.0%、富Mn型佔3.5%、富Cu型為3.5%,其餘為Fe-Mn型結核。

2)富鈷結殼。鐵錳結殼是一種生長在海山基岩上自生的鐵錳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由於它含Co量較高,又稱富鈷結殼。結殼厚度一般2~5厘米,主要分布於水深較淺的海山區(小於3500米),最佳水深800~2800米,富集區結殼的厚度大於5厘米,其豐度和覆蓋率都遠高於多金屬結核,平均豐度可達40千克/平方米,覆蓋率達80.0%~100.0%,含有數十種金屬元素,但含量較高的有Mn、Co、Cu、Ni、Pb,還有Pt、Ag、Ti等,其中Co含量特別高,平均0.5%,最高可達1.8%~2.5%,Pt含量也高達2×10-6,比陸地同類礦床高出幾十倍。在大洋中富鈷結殼分布的海域較廣,幾乎海山、海台、海丘地區都可找到。主要分布於中太平洋海山,南太平洋一些群島周圍海域;大西洋火山區,中大西洋、南大西洋一些海隆;印度洋一些群島周圍海域。其中以中太平洋海山區和中南太平洋海山區的富鈷結殼分布廣、厚度大,鈷含量高且具有較高的商業經濟價值。如萊恩-庫克群島海區結殼分布面積約5.5平方千米,估計資源量為21.5億噸,其中含Co146.5萬噸、Cu17.2萬噸、Ni99.0萬噸、Mn5.3萬噸。據不完全統計,太平洋西部構造隆起帶上,富鈷結殼的資源量達10.0億噸,Co金屬量達到數百萬噸,經濟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

3)熱液硫化物。大洋底熱液礦化物礦主要分布在水深1050~3700米的大洋中脊兩側斷裂構造帶的熱液活動區。至今已發現和勘探了200多個熱液活動區,並證明此類熱液硫化物礦床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現已探明10餘個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區,其中7個位於EEZ區:①沙烏地阿拉伯和蘇丹的亞特蘭蒂斯Ⅱ海淵;②加拿大的中谷和勘探者海嶺;③湯加的勞海盆;④北斐濟海盆;⑤東中馬努斯海盆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軸海山;⑥東中國海的沖繩海槽和日升礦區;⑦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海盆。在這些海域中只有3個(EPR13°N、TAG、Logachev)位於國際海底區域中。如TAG熱液硫化物礦床儲量約500萬噸;東太平洋海隆勘探者海嶺礦床儲量150萬~200萬噸;北胡安·德富卡海嶺儲量近1000萬噸。據有關海底「黑煙囪」的勘查資料表明,大多為小、中型礦床,金屬資源量為150萬~2376萬噸。

❹ 中南海東部石油開采

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成立於1983年6月,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屬的四個地區油公司之一。負責南海東部東經113°10′以東、面積約13.1萬平方千米海域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業務,主要是珠江口盆地,授權全面執行該海域的對外合作的石油合同和協議。1996年產油量超過1000萬噸,1997年1297萬噸,發現油田和含油氣構造24個,探明優質儲量近5億噸,南海東部連續10年油氣產量超千萬立方米。2008年產量達到1200萬噸。
一、油氣歷史
1974年,開始海洋石油物探作業。
1976年,西沙群島永興島鑽探了南海第一口深探井——西永1井。
1983年,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成立。
1983年11月,恩平構造上鑽探對外合作第一口探井,發現第一個含油構造。
1984年,菲利普斯公司在西江24-3獲得第一口高產油井,發現西江24-3油田。
1985年8月,發現惠州21-1油田。
1987年,發現陸豐13-1油田。
1996年,原油產量超過1000萬噸,成為全國第四大油田。
1996年5月,流花11-1油田與美國阿莫科公司合作投產,成為當時我國海上最大對外合作油田。
1997年1月,與聖太非石油公司合作發現番禺4-2油田。
1997年6月,與菲利普斯公司和派克頓公司合作,我國第一口大位移井——南海西江24-3-A14井鑽探成功,標志著我國在鑽井上又一進步。
2005年12月,南海東部海域第一個自營開發的油田——陸豐13-1油田投產,證實了技術的提高。
2006年,通過與哈斯基公司的精誠合作,中國海上第一口水深超千米的探井——荔灣3-1-1井獲得成功。南海珠江口盆地荔灣深水天然氣構造的重大發現,填補了中國深水油氣發現的空白。該構造擁有約1000億立方米的探明儲量,大大增強了公司對中國海域深水勘探前景的信心。
2007年8月7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新加坡石油有限公司就26/18區塊簽訂產品分成合同,這是中國海油與新加坡石油的首度合作。據知,26/18區塊位於中國南海東部海域的珠江口盆地,區塊面積4961平方千米,水深85~200米。根據合同規定,在勘探期內,新加坡石油將在26/18區塊進行二維地震數據採集,並鑽探預探井。在勘探期內,新加坡石油將承擔全部的勘探費用。中國海油將有權參與合同區內所有商業油氣發現最多51%的權益。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勘探部總經理朱偉林先生表示,中國海域豐富的勘探潛力有著高度的吸引力,也正緣於此,我們才能不斷地迎來新老朋友,合作勘探中國海域的油氣資源。
2009年,陸豐13-1油田成為中國海油第一個因石油合同到期而回歸自營的油田。
二、惠州油田群
由惠州21-1油田、惠州26-1油田、惠州32-2油田、惠州32-3油田和惠州32-5油田形成惠州油田群。其中,惠州21-1油田於1985年8月發現,1990年9月投產。惠州26-1油田於1988年3月發現,1991年11月投產。惠州32-2油田於1990年12月發現,1995年6月投產。惠州32-3油田於1991年1月發現,1995年6月投產。惠州32-5油田於1996年9月發現,1999年2月投產。
2000年6月,惠州26-1北項目成功投產。
三、流花11-1油田
1987年發現流花11-1油田。
流花11-1油田是目前南中國海發現的最大的油田。該油田位於南中國海的珠江口盆地,在香港東南方向300米的水中。阿莫科於1985年從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獲得區塊29/04合同。經過初步勘探研究後,流花11-1A開鑽。測試產油量是每天2240桶重油。隨後進行的評價井鑽探流花11-1-3和流花11-1-4證實油儲量巨大,超過10億桶。1993年12月,科麥奇公司加入合作開發的隊伍,持有24.5%的股份,阿莫科也持有24.5%股份,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東部公司持有51%的股份。
1996年5月,流花11-1油田與美國阿莫科公司合作投產,成為當時我國海上最大對外合作油田。中外合作採用創7項世界第一、國際領先水平的開發生產技術。流花油田因此被世界海洋石油界譽為「國際海洋石油皇冠上的明珠」。
2003年7月24日,中國海油從跨國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和科麥奇手中接過油田所有權,隨即進行了機構重組,本部對油田作業的支持大大增強。同時,拓展管理思路、細化管理、強化成本控制、穩定骨幹隊伍等一系列措施得以實施。2004年,油田產量增加7.7%,生產時率提高至94.31%。2004年10月22日流花油田提前完成年度生產任務,產量甚至超過2001年生產高峰時期。與之對應的是,油田直接作業費減少3.9%,桶油成本降低10%,行政管理費壓縮到2003年的30%,並且逐年降低。
2006年5月17日,台風「珍珠」中心直襲流花11-1油田。在油田作業的「南海勝利」號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的6根錨鏈被台風刮斷,3根軟管斷裂,油艙破裂。油田被迫停產。中國海油自力更生,經過一年奮戰,流花油田提前成功復產,並取得7項創新成果,意味著中國人開始掌握深水油氣田設備維修技術,一舉打破了外國公司對世界深水工程領域的壟斷。

❺ 鑽一口油氣井要花多少錢

油、氣鑽井是一項高投入產業,特別是鑽深井、地質條件復雜的探井、高壓油氣井及海上油氣井費用就更昂貴。油、氣井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一是鑽井使用的鑽機和配套費用很高,目前我國配套一部國產中型的石油鑽機大約需要幾千萬元人民幣,若建造一艘海上鑽井平台則需幾億元人民幣。鑽機的使用壽命是有一定年限的,因而,每部鑽機在現場工作時,鑽機的折舊費很高,再加上工作時消耗的油、水、材料和作業者的工資,一部鑽機的日費用為幾萬至幾十萬元人民幣。二是鑽井本身的費用也很高。鑽深井或探井時一般要下入多層套管,使用幾只乃至十幾只鑽頭,要配製價格昂貴的鑽井液,要進行地質錄井、測井、測試和注水泥作業,發生鑽井事故時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處理等。鑽一口石油天然氣井的成本高低,主要決定於鑽井的地區、井型、井深和井下地質情況等。海洋、沙漠地區鑽井比陸地鑽井的成本高;探井比開發井的成本高;深井比淺井的成本高。目前我國東部地區陸地探井成本一般每米約1000~2000元人民幣;開發井成本每米約800~1500元人民幣;深探井(大於5000米的井)每米的鑽井成本約5000元人民幣。我國四川、雲貴地區因地層堅硬,海上和沙漠鑽井因自然和地面條件的原因,成本要比東部陸地鑽井成本高得多。我國在陸地鑽一口深探井一般要花費幾千萬元人民幣,在井下地質情況復雜、鑽井工程難度大時,一口深探井則需要上億元的費用。難怪人們常說:「一口井就是一個工廠」。

美麗的油田和井架

❻ 有時候會看到海上有平台作業,他們是在挖石油嗎

在南海功績卓著的「海洋石油981」號鑽井平台又取得了新戰績。日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宣布,「海洋石油981號」已經在緬甸安達曼海進行海上鑽探作業。作為中國高端裝備和服務「走出去」的代表,「海洋石油981」號將繼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國際合作與市場競爭中接受檢驗。

深水海域已經成為國際上油氣勘探開發的重要區域。作為中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最大鑽井深度10000米,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於2008年4月28日開工建造,整合了全球一流的設計理念和一流的裝備,配備了國際最先進的第三代動力定位系統,可在中國南海、東南亞、西非等深水海域作業。

安達曼海所在位置

此前,海洋石油981平台曾在南海取得過重大功績。中國企業所屬「981」鑽井平台在中國西沙群開展鑽探活動。雖然中方作業開始後,越南方面即出動包括武裝船隻在內的大批船隻,非法強力干擾中方作業,現場船隻最多時達60多艘,屢次沖闖中方警戒區及沖撞中方公務船。

最終「海洋石油981」平台頂住越方壓力,完成西沙群島海域的鑽探活動,按計劃順利取全、取准了當地的相關地質數據資料,獲得了重大發現;「海洋石油981」又在南海北部深水區陵水17-2-1井測試獲高產油氣流。

❼ 如何勘探、採集位於海洋中的油田

如果某國政府想開採石油。資源國政府,在缺乏沒有相應的技術實力、管理水平的情況下。往往會與國際油公司合作,最早的時候是把地租給別人(租讓制),自己收稅、收租金外一概不管,後來學乖了,成立國家石油公司與國際有公司合作,簽署產量分層協議(Proction Sharing Contract),利用別人的資本、技術與管理優勢的同時,保留了礦產的所有權。再後來,翅膀更硬了,資源國政府對石油這一寶貴戰略資源也越來越重視起來,提出了風險服務合同,不以產量分成支付酬勞,直接給錢,招標投標價低者得,愛干不幹。資源國政府是老闆,國際油公司是總承包商,當然還有更苦逼的打工的,那就是技術分包商,譬如物探公司、鑽探公司等等。既然合同准備好了,那就可以找技術公司開幹了。當然,從勘探到開發,再到生產是一個漫長的流程,不是今天挖個洞明天就可以冒油。

前期需要獲取必要的地質資料。地球物理公司能夠提供物探採集、處理解釋,甚至地球化學分析服務,鑽探公司繼而鑽井、測井,獲取更詳細的第一手地層資料,確認該油田是否具有商業開采價值。進入實質性的開發階段後,鑽井公司會根據設計好的開發方案打井,地面建設公司會讓一個油田初具規模,正式投產後採油公司會進行設備維護,並運用科學的開發方案盡可能提高石油產量。

❽ 石油有什麼用途

石油產品可分為: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 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6類。 其中, 各種燃料產量最大, 約占總產量的90%; 各種潤滑劑品種最多, 產量約佔5%。 各國都制定了產品標准, 以適應生產和使用的需要。

汽油
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種。 汽油的沸點范圍(又稱餾程)為30 ~ 205°C, 密度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該油在汽缸中燃燒時抗爆震燃燒性能的優劣區分,標記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號俞大,性能俞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車、摩托車、快艇、直升飛機、農林用飛機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劑(如抗爆劑四乙基鉛)以改善使用和儲存性能。受環保要求,今後將限制芳烴和鉛的含量。

噴氣燃料
主要供噴氣式飛機使用。沸點范圍為60~280℃或150~315℃(俗稱航空汽油)。為適應高空低溫高速飛行需要,這類油要求發熱量大,在-50C不出現固體結晶。 煤油 沸點范圍為180 ~ 310℃ 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穩、光亮而不冒黑煙。目前產量不大。

柴油
沸點范圍有180~370℃和350~410℃兩類。對石油及其加工產品,習慣上對沸點或沸點范圍低的稱為輕,相反成為重。故上述前者稱為輕柴油,後者稱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點分級,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溫度,柴油廣泛用於大型車輛、船艦。由於高速柴油機(汽車用)比汽油機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長速度大於汽油,一些小型汽車也改用柴油。對柴油質量要求是燃燒性能和流動性好。燃燒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大慶原油製成的柴油十六烷值可達68。高速柴油機用的輕柴油十六烷值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燃料油
用作鍋爐、輪船及工業爐的燃料。商品燃料油用粘度大小區分不同牌號。

石油溶劑
用於香精、油脂、試劑、橡膠加工、塗料工業做溶劑,或清洗儀器、儀表、機械零件。

潤滑油
從石油製得的潤滑油約占總潤滑劑產量的95%以上。除潤滑性能外,還具有冷卻、密封、防腐、絕緣、清洗、傳遞能量的作用。產量最大的是內燃機油(佔40%),其餘為齒輪油、液壓油、汽輪機油、電器絕緣油、壓縮機油,合計佔40%。商品潤滑油按粘度分級,負荷大,速度低的機械用高粘度油,否則用低粘度油。煉油裝置生產的是採取各種精製工藝製成的基礎油,再加多種添加劑,因此具有專用功能,附加產值高。

潤滑脂
俗稱黃油,是潤滑劑加稠化劑製成的固體或半流體,用於不宜使用潤滑油的軸承、齒輪部位。

石蠟油
包括石蠟(占總消耗量的10%)、地蠟、石油脂等。石蠟主要做包裝材料、化妝品原料及蠟製品,也可做為化工原料產脂肪酸(肥皂原料)。

石油瀝青
主要供道路、建築用。

石油焦
用於冶金(鋼、鋁)、化工(電石)行業做電極。

除上述石油商品外,各個煉油裝置還得到一些在常溫下是氣體的產物,總稱煉廠氣,可直接做燃料或加壓液化分出液化石油氣,可做原料或化工原料。 煉油廠提供的化工原料品種很多,是有機化工產品的原料基地,各種油、煉廠氣都可按不同生產目的、生產工藝選用。常壓下的氣態原料主要制乙烯、丙烯、合成氨、氫氣、乙炔、碳黑。液態原料(液化石油氣、輕汽油、輕柴油、重柴油)經裂解可製成發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絕大部分基礎原料(乙炔除外),是發展石油化工的基礎。目前,原油因高溫結焦嚴重,還不能直接生產基本有機原料。煉油廠還是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芳烴的提供者。 最後應當指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中或多或少加有添加劑以改進使用、儲存性能。各個煉油裝置生產的產物都需按商品標准加入添加劑和不同裝置的油進行調和方能作為商品使用。石油添加劑用量少,功效大,屬化學合成的精細化工產品,是發展高檔產品所必需的,應大力發展。

石油勘探

作者:宏亮

石油勘探,就是考證地質歷史,研究地質規律,尋找石油天然氣田。主要要經過四大步驟,即:確定古代的湖泊和海洋(古盆地)的范圍;然後從中查出可能生成石油的深凹陷來;第三步是在可能生油的凹陷周圍尋找有利於油氣聚集的地質圈閉;最後對評價最好的圈閉進行鑽探,查證是否有石油或天然氣,並搞清它有多少儲量。下面對這四個步驟的工作內容作一介紹。(具體的石油勘探技術方法後面有專題論述)
(一)確定古湖泊古海洋的范圍
前面已經講到了,石油是在古代的湖泊或海洋的沉積物中生成的,油田也是在這里形成的。因此,確定古湖古海(即古盆地)所在及其范圍當屬是首要的。
確定古湖古海的地質依據,主要是研究岩石和化石(古代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遺體或印模、痕跡等)。通過地質家們的研究,現在地球上的岩石種類極多,但最基本的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火成岩(亦叫岩漿岩),它是由地球深部的岩漿噴發到淺處或地面後,凝固而成的。電視中曾多次報導過現代火山噴發的壯觀場面,因此對這種岩石的來源與形成是好理解的。二是沉積岩,前面在油氣形成問題時,已談到了它的來源與形成過程了,它就是確定古湖古海最主要的物質依據。也就是說,哪裡有沉積岩,哪裡就是古代湖泊或海洋,這是毫無疑問的。三是變質岩,這主要是各種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積岩),在地殼的變遷過程中因經受高溫高壓而改變了原來的性質變成了既堅硬又緻密的另一類岩石。
古湖泊和古海洋又怎樣區別呢?這主要是通過化石來確定和區分的。因為湖泊與海洋的生物特徵是大不一樣的。另外,即使同樣的沉積岩,湖泊和海洋岩石的物理化學性質也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是以當時水的鹹淡來分的,淡水為湖,鹹水為海……。
古湖古海的保存狀況對找油找氣的影響十分重要,在後來的地質變遷中,或遭受過風化剝蝕,造成殘缺不全;或遭到火成岩的侵入破壞;或經過嚴重的變質過程等等,這些情況也都要通過對岩石性質和地層保存的完整程度等方面考證其發育過程。
(二)查明生油凹陷的位置
不論是湖盆或者海盆,面積都很大,一般也有上萬平方公里,大如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竟超過50萬平方公里。盆底的形態也是凹凸不平,很不規則的,有高低,有深淺,較低的部分稱之為凹陷,高的部位稱之為凸起或隆起,一般水中的生物遺體比較容易富集在盆底的低處,所以凹陷是被認為盆地中有利於生油的部位,當然也是較深的為好,故在明確了盆地范圍以後的第二步就是查明深凹陷的位置,也就是找出能夠生成較多油氣的地方。
(三)尋找地質圈閉
尋找地質圈閉是尋找油田的中心環節。任何一個找油部門對這一工作都是十分重視的。地質圈閉有大有小,有深有淺,形態各異。例如大慶油田的大慶長垣,其圈閉面積達千餘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我國找到的最大儲油圈閉。當然也有小到不足一個平方公里的,有的單獨的含油圈閉只有一口油井。地質圈閉有的可以部分地露出地面,甚至一座高山即為一個完整的地質圈閉;有的埋藏很深,地表完全看不出來。現在我國有能力探測到的圈閉埋深,大約在五、六千米深左右,在這個深度以內,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可以查得比較准確,鑽井也能夠得著。尋找圈閉自然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大到小的過程,對於深而小的圈閉,找到它當然是很困難的,它要求的技術精度、難度要比一般情況下高的多。
找到地質圈閉以後,還要對圈閉進行是否具備儲油條件的研究和評價工作。一般來說,在靠近生油凹陷的地質圈閉,有利於油氣運移進去,成為有希望的油田,而對其他地方的圈閉,評價就要低一些。再則各個圈閉本身的保存是否完整,可儲藏油量的大小等情況也需要進行研究和評價。
(四)鑽探油氣田
對所找到的地質圈閉,裡面是否儲藏著石油或天然氣,在沒有對它進行鑽井驗證之前,一般是很難給以定論的。因此,對地質圈閉進行鑽探,這是尋找油田的最後一個步驟,也是極其重要、極其關鍵的一個步驟。其重要性及關鍵性在於,這個步驟中所採取的一切技術和手段,它都關繫到一個油田能否順利誕生以及它的實際命運問題。
在油田發現史上有不少這樣的情況:一個圈閉本來是充滿了石油的,但因鑽探技術及方法不當,而沒有發現其中的油氣,直到若干年後,人們再次認識,再次鑽探時才證實是個油田;還有的在首次鑽探中就發現了油層,但其中油氣就是出不來或油氣產量很低、結果評價為沒有工業開采價值而棄置一旁,可是以後的重新鑽探或經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又噴出了高產油氣流。可見,鑽探是發現油氣田至關重要的一步,它與前面的工作關系,如同十月懷胎與一朝分娩那樣,所以必須十分認真對待。
在盆地內或一個圈閉上第一口或第一批探井應該打在什麼位置,這是要綜合考慮多種資料以後才能確定的。其實,第一口井就找出油田來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如新疆克拉瑪依因為旁邊有黑油山可以看得見,它就是第一號探井生油的。至於我國東部在復蓋區找油田,就不那麼容易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松基3井,說明在此以前至少已有了兩口空井;勝利油田的第一口出油探井是華8井,說明在此之前曾經至少打了7口乾井;大港油田是在打了近20口探井以後才發現的;任丘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任4井,在它以前,曾經有5口以上的井落了空。當然,確定探井井位也不是無章可循、完全盲目的,簡單而言,以找油為目的的探井(另有以探明地層為目的的井稱之為基準井或參數井)總是盡可能定在圈閉的最高位置,其理由就是油和氣總是浮在水的上面。這里的所謂"高"是指含油層的「高」。地質結構十分復雜,因而「高」也不是絕對的高,形象地比喻:如果要鑽探的圈閉象個反扣著的碗或盆,第一口探井就定在拱起的碗或盆底上;如果這個圈閉象一條豎放著的大魚,第一口井位就定在其脊背的高處;如果圈閉象一塊傾斜的板(克拉瑪依),探井就定在它的上方。也有極少的例外,比如一般人的頭發都在頭頂上最密,但禿頂者卻在頭部的周圍才有頭發,如果一定要在頭頂去剪發,只會徒勞無益,新疆准噶爾盆地就有這樣的實例,五十年代在其最高處打成了一口探井,一無所獲,到了八十年代又在四周較低處打井,卻出了油,用「禿頂」周圍的頭發來比喻,確有相似之處。也有確實在「盆底」找到油的,猶如炒菜的鍋里放點油,它不可能停在鍋沿上,這是因為這里的地層里幾乎沒有水,石油不佔密度差的優勢浮起來,只好「沉底」了,這種實例很少,所以「高處找油」仍然是首先應當遵循的准則。
當一個地質圈閉經鑽探後,有一口井獲得了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油氣流,這就算是找到了一個油田。但是,還必須進一步把這個油田的具體范圍和出油能力搞清楚。因此,在鑽探過程中發現油氣之後,就應立即查清油層的層數、深度、厚度,並要搞清油層的岩性和其他物理性質,還要對油層進行油氣生產能力的測試和原油性質的分析。然後再進行擴大鑽探,進一步探明圈閉含油氣情況,算出地下的油氣儲藏量有多少。這樣,對單獨個油田來說,它的初步勘探工作就算結束了。
最後這里還需加以說明的是,在實際尋找油田的工作中,這個步驟不可能絕然分開進行,而總是相互聯系、交錯進行的。找有利生油凹陷的過程中,往往也同時就找到了地質圈閉;在找地質圈閉過程中,也會發現新的沉積地層或新的生油凹陷;在鑽探圈閉時,也會發現新的生油層和儲集層,以致給人們增加許多新的認識。總的來說,尋找油田的過程,一方面是人們對地下情況不斷積累資料、深化認識的過程,一方面又是找油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