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泄露石油在海洋中是怎麼擴散的
擴展閱讀
怎麼綁定石油會員卡 2025-02-04 11:32:22
企業建賬費用包括哪些 2025-02-04 11:27:27

泄露石油在海洋中是怎麼擴散的

發布時間: 2023-10-18 02:03:53

㈠ 如何應對石油泄漏給海水帶來的傷害

依.常規的溢油處理措施 傳統處理方法是當溢油事故發生後第一時間採取的措施,也是處理溢油事故最普遍採用的方法,根據所使用的設備的不同分為三類。 依. 依 物理處理法 物理法主要是圍堵和回收海面上殘留的石油,與其他處理方法如燃燒法、吸油材料、消油劑分解、生物降解等緊密配合,處理效率受天氣、海洋狀況以溢油類型的影響較大。在溢油事故處理中實際應用的物理處理法有以下幾種: (依)圍欄法:石油泄漏到海面後,應首先用圍欄將其圍住,阻止其在海面擴散,然後再設法回收。圍欄應具有滯油性強、隨波性好、抗風浪能力強、使用方便、堅韌耐用、易於維修、海生物不易附著等性能。圍欄既能防止溢油在水平方向上的擴散,又能防止原油凝結成焦油球,在海面垂直方向上的擴散,即在海上隨波飄流。 圍欄可以分為四類: 簾式圍欄:主要在海面平靜的海岸狀況良好的條件下使用; 籬式圍欄:主要在水流速度較大的海區使用; 密封式圍欄:用於周期性潮汐海域; 防火圍欄:在與焚燒技術結合使用時使用。 (貳)撇油器:撇油器是在不改變石油的物理化學性質的基礎上將石油回收,當前應用廣泛的撇油器有以下幾種: 吸式撇油器:主要類型有真空撇油器、韋式撇油器、渦輪撇油器。 吸附式撇油器:主要類型有帶式撇油器、鼓式撇油器、毛刷式撇油器、圓盤式撇油器、拖把式撇油器。 重油撇油器:和一般撇油器的操作方法相同,但是重油撇油器是用來去除高粘稠石油和乳化油水混合物的。 (三)吸油材料:可使用親油性的吸油材料,使溢油被粘在其表面而被吸附回收。吸油材料主要用在靠近海岸和港口的海域,用於處理小規模溢油。 製作吸油材料的原料有以下三種: 高分子材料:聚乙烯、聚丙烯、聚醋等; 無機材料:硅藻土、珍珠岩、浮石和膨潤土等; 纖維:稻草、麥稈、木屑、草灰、蘆葦等。 依. 貳 化學處理法 化學處理法的主要特點是改變石油的物理化學性質,可以直接應用於溢油處理,也可以作為物理處理法的後續處理。化學處理法包括以下幾種: (依)分散劑:溢油分散劑是由表面活性劑、滲透劑、助溶劑、溶劑等組成的均勻透明液體。分散劑可以減少石油和水之間的表面張力使溢油在水面乳化形成乳狀液,從而使石油分散成細小的油珠分散在水中,使溢油微粒易於與海水中的化學物質反應,易於被能降解石油烴的微生物所降解,最終轉化成CO貳和其它水溶性物質,加速了海洋對石油的凈化過程。油分散劑一般用量為溢油的依%~貳0%,它使用方便,效果不受天氣、海水狀況所影響,是在惡劣條件下處理溢油的首選方法,目前在國內被廣泛用於處理常規溢油事故,但是分散劑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破壞生態環境。 當今國際上主要使用的分散劑有:傳統的分散劑;濃縮無水分散劑;濃縮加水分散劑。 (貳)凝油劑:它可使石油膠凝成粘稠物或堅硬的果凍狀物。其優點是毒性低,不受風浪影響,能有效防止油擴散。對凝油劑的開發和應用,已引起各國的重視,近年來,已陸續發表了大量的專利論文。 (三)其他化學製品:用於破壞油水混合物的破乳劑;用於加速石油生物降解的生物修復化合物;此外還有燃燒劑和粘性添加劑等。 依. 三 自然降解 人們不採取任何行動,由海洋對石油的自然凈化過程。 貳.新興的溢油處理方法 一般來說,這些方法只是作為其他方法的後續處理方法或仍處於實驗研究階段。 貳. 依 生物修復技術 某些天然存在於海洋或土壤中的微生物有較強的氧化分解石油的能力,可以利用微生物的這一特性來清除海上溢油。生物處理法不會引起二次污染,可以和其他能夠加快生物自然降解的添加劑結合使用,與化學、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復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小,且修復費用僅為傳統物理、化學修復的三0%~50%。 石油的自然生物降解過程速度較慢,可採取多種措施強化這一過程,常用的技術包括: 第一, 投加表面活性劑促進微生物對石油烴的利用; 第二,提供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的條件(提供O貳或其他電子受體,施加營養); 第三,添加能高效降解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 目前看來,油污染海灘的生物修復主要以施加營養為主,缺乏同其他幾種技術的交叉和融合。同時,由於生物修復面對的是多相、非均質的復雜系統,涉及到微生物學、工程學、生態學、地質學、化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其作用機理仍不甚明了。 貳. 貳 燃燒法 需採用各種助燃劑,使大量溢油能在短時間內燃燒完,無需復雜裝置,處理費用低。但是考慮到燃燒產物對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的影響,對附近船舶和海岸設施可能造成損害,而且燃燒時產生的濃煙也會污染大氣,因此處理對象一般為大規模的溢油和北冰洋水域的石油污染,處理地點一般為離海岸相當遠的公海才使用此法處理。 抑制溢油污染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溢油事故的發生,這比處理溢油帶來的可以預計和難以預料的後果要好的多。然而溢油事故總是要發生的,我們採用各種物理的、化學的等方法去處理溢油污染就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海岸生態環境則是溢油污染處理的主要目標。 拓展: 石油及其煉製品(汽油、煤油、柴油等)在開采、煉制、貯運和使用過程中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污染。是目前一種世界性的嚴重的海洋污染。其防治必須依靠全球性的合作才能較為有效的實現。 入海途徑 煉油廠含油廢水經河流或直接注入海洋;油船漏油、排放和發生事故,使油品直接入海;海底油田在開采過程中的溢漏及井噴,使石油進入海洋水體;大氣中的低分子石油烴沉降到海洋水域;海洋底層局部自然溢油。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 入海後變化 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這些過程在時、空上雖有先後和大小的差異,但大多是交互進行的。 擴散 入海石油首先在重力、慣性力、摩擦力和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在海洋表面迅速擴展成薄膜,進而在風浪和海流作用下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塊狀或帶狀油膜,隨風漂移擴散。擴散是消除局部海域石油污染的主要過程。風是影響油在海面漂移的最主要因素,油的漂移速度大約為風速的百分之三。中國山東半島沿岸發現的漂油,冬季在半島北岸較多,春季在半島的南岸較多,也主要是風的影響所致。石油中的氮、硫、氧等非烴組分是表面活性劑,能促進石油的擴散。 蒸發 石油在擴散和漂移過程中,輕組分通過蒸發逸入大氣,其速率隨分子量、沸點、油膜表面積、厚度和海況而不同。含碳原子數小於依貳的烴在入海幾小時內便大部分蒸發逸走,碳原子數在依貳~貳0的烴的蒸發要經過若干星期,碳原子數大於貳0的烴不易蒸發。蒸發作用是海洋油污染自然消失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蒸發作用大約消除泄入海中石油總量的依/四~依/三。 氧化 海面油膜在光和微量元素的催化下發生自氧化和光化學氧化反應,氧化是石油化學降解的主要途徑,其速率取決於石油烴的化學特性。擴散、蒸發和氧化過程在石油入海後的若干天內對水體石油的消失起重要作用,其中擴散速率高於自然分解速率。 溶解 低分子烴和有些極性化合物還會溶入海水中。正鏈烷在水中的溶解度與其分子量成反比,芳烴的溶解度大於鏈烷。溶解作用和蒸發作用盡管都是低分子烴的效應,但它們對水環境的影響卻不同。石油烴溶於海水中,易被海洋生物吸收而產生有害的影響。 乳化 石油入海後,由於海流、渦流、潮汐和風浪的攪動,容易發生乳化作用。乳化有兩種形式:油包水乳化和水包油乳化,前者較穩定,常聚成外觀像冰淇淋狀的塊或球,較長期在水面上漂浮;後者較不穩定且易消失。油溢後如使用分散劑有助於水包油乳化的形成,加速海面油污的去除,也加速生物對石油的吸收。 沉積 海面的石油經過蒸發和溶解後,形成緻密的分散離子,聚合成瀝青塊,或吸附於其他顆粒物上,最後沉降於海底,或漂浮上海灘。在海流和海浪的作用下,沉入海底的石油或石油氧化產物,還可再上浮到海面,造成二次污染。 海洋生物對石油烴的降解和吸收 微生物在降解石油烴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烴類氧化菌廣泛分布於海水和海底泥中(見石油烴的微生物降解)。海洋植物、海洋動物也能降解一些石油烴。浮游海藻和定生海藻可直接從海水中吸收或吸附溶解的石油烴類。海洋動物會攝食吸附有石油的顆粒物質,溶於水中的石油可通過消化道或鰓進入它們的體內。由於石油烴是脂溶性的,因此,海洋生物體內石油烴的含量一般隨著脂肪的含量增大而增高。在清潔海水中,海洋動物體內積累的石油可以比較快地排出。迄今尚無證據表明石油烴能沿著食物鏈擴大。 石油泄入海後,從海中消失的速度及影響的范圍,依入海的地點、油的數量和特性,油的回收和消油方法,海洋環境的因素而有很大的差異。如較高的水溫有利於油的消失。實驗證明,油從水中消失一半所需的時間,在溫度為依0°C時大約為 依個半月;當水溫升至依吧~貳0°C時,為貳0天;而在貳5~三0°C時,降至 漆天。滲入沉積物的石油消除較難,所需時間要幾個月至幾年

㈡ 美國南加州海岸發生重大石油泄漏事故,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加州南海岸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石油泄漏事故,從目前的事故調查來看的話,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就是因為鋪設在海底的石油管道,因為年久失修,目前發生了破裂。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導致差不多50萬升的原油泄漏到海洋當中,所以當地的海洋管理部門以及聯邦警衛隊對這件事情非常的重視,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事故發生的一些原因。

第三,如何看來這一次的原油泄漏

這一次的原油泄露,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石油開發公司想要節省成本,在長時間以來沒有更換石油傳送的通道,同時也沒有進行日常的巡檢,如果這些都做得的話,那麼就不會發生如此低等級的事故。而且這已經是本地區第二次發生如此嚴重的石油泄漏,到目前為止,在洛杉磯南部地區也可以檢測到石油泄漏的東西。

㈢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露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2010年4月20日,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的鑽井平台突然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東南約82公里的海域處引爆。灰色的團狀煙霧與熊熊大火互相交織,滅火船迅速趕往現場,一場紀實版的水上火山電影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統計數據稱,事故造成了11人失蹤。

爆炸持續了36個小時,之後整個鑽井平台沉入了海底,很快時間內,不斷有原油浮現在海面上。

墨西哥灣上先是出現了一條條的油黃色飄帶,此後又能看到一個長寬各達183公里、67公里的大型污染區,而且該污染區還不斷伸向墨西哥灣的岸邊,被污染的海域面積也隨之擴大。

事發時,工人在鑽井底部設置並測試一處水泥封口,隨後降低鑽桿內部壓力,試圖再設一處水泥封口。這時,設置封口時引起的化學反應產生熱量,促成一個甲烷氣泡生成,導致這處封口遭破壞。

這個甲烷氣泡從鑽桿底部高壓處上升到低壓處,突破數處安全屏障。鑽井平台上的工人觀察到鑽桿突然噴氣,隨後氣體和原油冒上來。氣體湧向一處有易燃物的房間,引發了一系列爆炸,最後造成鑽台大型引擎的爆炸。

4月28日,專家估計,這個油井每天漏油大約5000桶,5倍於先前估計數量。與此同時,工程人員又發現一處漏油點。為避免浮油漂至美國海岸,美國救災部門「圈油」焚燒,燒掉數千升原油。

5月8日,在最初的「金鍾罩」方法封堵失敗後,工程師們決定採取「垃圾彈」手段,即收集眾多物品碎片,以極高壓射進油井以期堵塞封井器。在這之前,英國石油公司試圖用一隻特製的水泥罩罩住油井,然後用管子把漏油導上海面後吸出,但最終均宣告失敗。

5月16日,新採用的「吸油法」初見成效。英國石油公司宣布,他們已經憑此收集了約15萬桶浮在海面的原油。但不久之後人們發現,此法吸油量極其有限,根本抵擋不住源源不斷湧出的原油。

5月27號,專家調查顯示,海底部油井漏油量從最初的每天5000桶,上升到2萬5千至3萬桶,演變成美國歷來最嚴重的油污大災難。原油漂浮帶長200千米,寬100千米,而且還在進一步擴散。為了幫助美國排除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向美國伸出援手。

5月28日,英國石油公司宣布「滅頂法」封堵漏油失敗。這種方法是用泵將較重的液體打入油井,使其壓力大於油井外泄的壓力,從而減緩漏油速度,然後再向油井漏油處注入水泥封閉油井。但由於井壓過大,仍有大量原油溢出。「滅頂法」以失敗告終。

事件發生後,英國石油公司先後嘗試了多種封堵措施,包括建築隔離帶,使用化油劑、吸油棒、挖油罩、吸油管,採用滅頂法、「蓋帽法」,修建減壓井等,無一奏效。

隨著事態發展,美國政府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更多地介入到事故處理中來。奧巴馬推遲了若干出國訪問計劃,頻頻赴墨西哥灣地區視察。政府宣布,路易斯安那州、亞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進入「漁業災難」狀態期,成立了獨立的總統委員會調查原油泄漏事件,同時暫停發放海洋石油開采許可證。內政部、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參與監測油污清理活動,海岸警衛隊調動了1000餘名隊員參與清理油污工作。美國政府司法部也已介入聯合調查行動,宣布對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展開刑事和民事調查。

6月23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故繼續惡化,原本用來控制漏油點的水下裝置因發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滾滾原油在被部分壓制了數周後,重新噴涌而出,繼續污染墨西哥灣廣大海域。

7月15日,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近3個月後,英國石油公司宣布,新的控油裝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沒有新的原油流入墨西哥灣。但是清污工作還在繼續……

㈣ 石油如何污染

石油污染是石油及其產品在開采、煉制、貯運和使用過程中,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污染。特別是伊拉克戰爭中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不但嚴重破壞了波斯灣地區的生態環境,還造成洲際規模的大氣污染。

海洋的石油污染油品入海途徑有:煉油廠含油廢水經河流或直接注入海洋;油船漏油、排放和發生事故,使油品直接入海;海底油田在開采過程中的溢漏及井噴,使石油進入海洋水體;大氣中的石油低分子沉降到海洋水域;海洋底層局部自然溢油。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

海上石油污染主要發生在河口、港灣及近海水域,海上運油線和海底油田周圍。

石油入海後的變化過程在時、空上雖有先後和大小的差異,但大多是交互進行的。

1.擴散。入海石油首先在重力、慣性力、摩擦力和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在海洋表面迅速擴展成薄膜,進而在風浪和海流作用下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塊狀或帶狀油膜,隨風漂移擴散。擴散是消除局部海域石油污染的主要過程。風是影響油在海面漂移的最主要因素,油的漂移速度大約為風速的3/100。中國山東半島沿岸發現的漂油,冬季在半島北岸較多,春季在半島的南岸較多,也主要是風的影響所致。石油中的氮、硫、氧等非烴組分是表面活性劑,能促進石油的擴散。

2.蒸發。石油在擴散和漂移過程中,輕組分通過蒸發逸入大氣,其速率隨分子量、沸點、油膜表面積、厚度和海況而不同。含碳原子數小於12的烴在入海幾小時內便大部分蒸發逸走,碳原子數在12~20的烴的蒸發要經過若干星期,碳原子數大於20的烴不易蒸發。蒸發作用是海洋油污染自然消失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蒸發作用大約消除泄入海中石油總量的1/4~1/3。

3.氧化。海面油膜在光和微量元素的催化下發生自氧化和光化學氧化反應,氧化是石油化學降解的主要途徑,其速率取決於石油烴的化學特性。擴散、蒸發和氧化過程在石油入海後的若干天內對水體石油的消失起重要作用,其中擴散速率高於自然分解速率。

4.溶解。低分子烴和有些極性化合物還會溶入海水中。正鏈烷在水中的溶解度與其分子量成反比,芳烴的溶解度大於鏈烷。溶解作用和蒸發作用盡管都是低分子烴的效應,但它們對水環境的影響卻不同。石油烴溶於海水中,易被海洋生物吸收而產生有害的影響。

5.乳化。石油入海後,由於海流、渦流、潮汐和風浪的攪動,容易發生乳化作用。乳化有兩種形式:油包水乳化和水包油乳化,前者較穩定,常聚成外觀像冰淇淋狀的塊或球,較長期在水面上漂浮;後者較不穩定且易消失。油溢後如使用分散劑有助於水包油乳化的形成,加速海面油污的去除,也加速生物對石油的吸收。

6.沉積。海面的石油經過蒸發和溶解後,形成緻密的分散離子,聚合成瀝青塊,或吸附於其他顆粒物上,最後沉降於海底,或漂浮上海灘。在海流和海浪的作用下,沉入海底的石油或石油氧化產物,還可再上浮到海面,造成二次污染。

7.海洋生物對石油烴的降解和吸收。微生物在降解石油烴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烴類氧化菌廣泛分布於海水和海底泥中(見石油烴的微生物降解)。海洋植物、海洋動物也能降解一些石油烴。浮游海藻和定生海藻可直接從海水中吸收或吸附溶解的石油烴類。海洋動物會攝食吸附有石油的顆粒物質,溶於水中的石油可通過消化道或鰓進入它們的體內。由於石油烴是脂溶性的,因此,海洋生物體內石油烴的含量一般隨著脂肪的含量增大而增高。在清潔海水中,海洋動物體內積累的石油可以比較快地排出。迄今尚無證據表明石油烴能沿著食物鏈擴大。

石油泄入海後,從海中消失的速度及影響的范圍,依入海的地點、油的數量和特性、油的回收和消油方法、海洋環境的因素而有很大的差異。如較高的水溫有利於油的消失。實驗證明,油從水中消失一半所需的時間,在溫度為10℃時大約為45天;當水溫升至18℃~20℃時,為20天;而在25℃~30℃時,降至7天。滲入沉積物的石油消除較難,所需時間要幾個月至幾年。

㈤ 輪船燃油泄漏在海里,這可能會對大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輪船燃油泄漏在海里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首先就是對海洋生物的生存條件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這是因為石油是有機物,短時間內難以分解,又因為石油的密度小於海水的密度,石油泄漏在海上就會漂浮在海面上,對於不同的海洋生物會產生不同的危害。

對於魚類而言,沾染到石油會使其賴以呼吸的腮粘連在一起,從而使其窒息而亡,或使其接觸到石油的皮膚糜爛,最終導致死亡。並且石油對於其魚卵的發育與成長也會造成極大的威脅。

對於藻類等浮游生物,石油中的有毒化合物會使其急性中毒死亡。而死亡的藻類等浮游生物會浮在水面上或漂在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會使空氣中的氧氣更加難以與海水結合,可能會導致海水中缺氧,從而使許多海洋生物缺氧而死。飄在海水中的的浮游生物若是被海洋生物誤食,也可能會使其中毒而死。

最後,我想說海洋石油污染極難清除干凈且清除費用極其高昂,所以我們應從源頭解決這一問題,加強船舶出海時對於各項檢查,以減少石油在海上泄露的風險。

㈥ 海洋上大面積的石油泄漏會帶來哪些危害

海洋上大面積的石油泄漏會帶來的危害如下

石油污染物進入海洋環境會對水生生物的生長、繁殖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發生巨大的影響。污染物中的毒性化合物可以改變細胞活性,使藻類等浮游生物急性中毒死亡。當海洋中石油濃度在10-4~10-3mg/L時,可以對魚卵和魚類的早期發育產生影響。

石油污染能夠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海水中O2的含量,破壞生物的正常生理機能,使漁業資源逐步衰退。在被污染的水域,其惡劣水質使養殖對象大量死亡。存活下來的也因含有石油污染物而有異味,導致無法食用。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影響了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長期覆蓋在極地冰面的油膜,會增強冰塊吸熱能力,加速冰層融化,對全球海平面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造成潛在影響。

石油污染能夠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海水中O2的含量,破壞生物的正常生理機能,使漁業資源逐步衰退。在被污染的水域,其惡劣水質使養殖對象大量死亡。存活下來的也因含有石油污染物而有異味,導致無法食用。

海洋石油污染會改變某些經濟魚類的洄遊路線;沾污魚網、養殖器材和漁獲物;著了油污的魚、貝等海產食品,難於銷售或不能食用。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

油類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等。

㈦ 石油是怎麼從海里撈上來的啊

明確告訴你我是復制的:

海洋石油污染事件發生後,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

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

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此外還可破壞海濱風景,影響海濱美學價值。

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外,可通過圍油欄、吸收材料、消油劑等進行處理。

清理石油泄漏的第一步是切斷污染源,阻止浮油區繼續擴大。

在此次大連「7·16」油管爆炸事故處理中,消防員奮戰20小時將油罐險情撲滅。

隨後遼寧海事局總共布置了約9000米的圍油欄,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區域擴大。

圍油欄是一種漂浮型隔離裝置,能夠將泄漏的石油控制在一定區域內。

不同的風、波浪和水流等情況可能會影響圍油欄的攔截效果。

第二步是通過一些物理方法清除海面石油污染,比如用抽吸機吸油,用水柵和撇沫器刮油,用吸油氈吸附原油並團坦回收處理等。

這一步只能粗放地回收部分油污,減少石油泄漏的損失;但並不能徹底清潔水面。

這就需要第三步,噴灑化學消油劑,通過化學反應,促進石油的分解或沉降,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微小球狀物。

但利用化學試劑的弊端在於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只能用於清理少量油污。

國際上通胡臘用的清理石油泄漏的方法還有燃燒和放任。

但是,燃燒的方法只適用於浮油厚度大於2毫米的事故,原理是,燃燒後海上會留下一種焦油球,油船再直接把這些球狀物質打撈起來,這種做法可清除水面50%到90%左右的石油。

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會引起大范圍的空氣污染,對於海洋生物的破壞性也非常大。

放任適用於遠離海岸和人類活動區的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這種方法利用微生物使原油自然消解,但會擴大污染范圍,尤其是對污染地區生物的破壞不容小覷。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有關部門還討論在海上修建一座「障壁島」,以阻止墨西哥灣浮油靠岸。

根據修建計劃,「障壁島」高約1.8米,長約60米,建島泥沙將從海底挖掘,工程預計耗資3.5億美元。

清理海洋石油污染始終困擾著人們,各國科學家都在積極研究各種技術,力爭早日攻克這一世界難題,但很多方法還只停留在試驗塌做桐階段。

如有的科學家研究利用生物除污,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及生物制劑「吃掉」或降解浮油。

也有的科學家嘗試用農作物廢料清污,還有的科學家研究用液滴包裹石油的方法。

這些技術還未成熟,離大規模投入實際清理泄漏原油還有相當的距離。

目前,大規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傳統方法如圍油欄、燃燒、噴灑化學試劑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