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油的定義與用途分別是什麼
一、石油的定義有人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這是因為石油在工農業生產中肩負著像血液一樣的重要職責,是不可缺少的能源;天上飛的,地面跑的,沒有石油都運轉不動。有人說:「石油是現代文明的神經動脈。」這是因為沒有石油,維持這個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癱瘓。有人說:「石油是黑色的金子。」這是因為石油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石油產品進行加工,可以製成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五千多種,它像黑色的金子,吸引著人們去開采。這些都說明:石油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種生命線,它對經濟、政治、軍事和人民生活的影響極大。
石油外觀上看是一種黑乎乎的油狀粘稠液體。它是一種深藏於地下的可燃性礦物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據科學家分析:將來有可能開採的石油資源,1/3在大陸,1/3在淺海,1/3在深海和兩極。海洋將成為人們開採石油的重要基地。海洋里為什麼會蘊藏著這么豐富的石油呢?原來,海洋里有數不清的生物和微生物。其中有居住在海底的珊瑚、藻類、軟體動物及漂浮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它們繁殖很快,能產生大量的有機質,這些是生成石油的原材料。死亡的海洋生物遺體,跟泥沙一起沉積、埋藏在海底,在缺乏氧氣的環境里,受到高溫、高壓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後就會變成一滴滴的石油。起先它們分散在各自的生成地,後來隨著海底地形的變化,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儲油盆。數不清的油滴聚集在一起,就成為有開采價值的石油礦藏。
那麼,什麼是石油呢?從實質上講,石油是多種碳氫化合物的復雜混合物,或是多種烴的混合物。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出的油狀可燃液體礦物稱為石油,把可燃氣稱為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為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的深入研究,認識到石油、天然氣和瀝青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在組成上都屬於碳氫化合物,因此將它們統稱為「石油」。
1983年第11屆世界石油大會對石油定義為:石油(Petroleum)是自然界中存在於地下的以氣態、液態和固態烴類化合物為主,並含有少量雜質的復雜混合物。原油(Crude Oil)是石油的基本類型,存在於地下儲集層內,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呈液態。天然氣(Natural Gas)也是石油的主要類型,呈氣相,或處於地下儲集層時溶解在原油內,當採到地面,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從原油中分離出來時又呈氣態。我們把從油井中采出來的未經加工的液態石油稱為「原油」。但在工業界、日常應用中,通常「原油」與「石油」混用,並不加以區分。
二、石油的用途石油是「百寶箱」,「寶」指的是烴,「百」形容石油中各種各樣的烴非常多。現在,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都與石油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公路上賓士的汽車,天空中翱翔的飛機,江河裡航行的輪船,田野里的播種機、收割機,工地上的挖掘機、大吊車,軍隊中的坦克、裝甲車等,為它們作動力的燃料——汽油、煤油和柴油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我們所用的塑料文具盒、圓珠筆,注射用的一次性針管、輸液管、塑料袋,身上穿的化纖衣服等產品,也是由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化工原料製成的。歸納起來,石油主要用於三個方面。
1.作為能源用石油作燃料,具有熱能高,污染小,運輸、使用方便,應用廣泛等優點。原油經過煉制加工後,可以製得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
汽油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燃燒1kg汽油所產生的熱量分別相當於燃燒1.4kg的煤、1.5kg的木炭、2.4kg的木柴所產生的熱量。汽油有不同的標號,標號越大,表示汽油的質量越好。
煤油過去主要用於照明。現在生產的航空煤油主要用作噴氣式飛機的燃料。柴油廣泛應用於農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采礦業等行業中。拖拉機、載重汽車、吊車、挖掘機等大型動力機械都是用柴油作燃料的。
液化石油氣是很潔凈的燃料。它在常溫、常壓下呈氣態。把石油氣壓縮成液態裝入鋼瓶,就可以送往千家萬戶。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正在對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動力進行改裝,以液化石油氣代替汽油,可以極大地減輕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
天然氣是一種可燃氣體,通常情況下它和原油相伴而生,稱為伴生氣。而從單純氣藏產出的天然氣稱為非伴生氣。目前,天然氣主要用作燃料,具有熱能高、污染小、使用方便等優點。為解決城市空氣污染問題,我國實施了「西氣東輸」工程,使許多城市已由原來用煤作燃料改為用天然氣作燃料。
世界能源結構的演變趨勢表明:未來三五十年內油氣儲量豐富,油氣在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的主體地位不會改變。天然氣有可能成為未來能源消費的主導方向。要轉向以油氣為主的能源供應路線。到2050年,我國一次能源供應構成中,油氣的比重要從25%~35%提高到40%~50%,一次電力的比重將從10%~15%上升到15%~20%,煤炭的比重則由55%~60%降到30%~35%。
2.作為化工原料石油是能源,也是優質的化工原料,是石油化學工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石油經過各種加工和處理,可以製成各種各樣的化工原料。用這些原料可以製成眾多的生產、生活用品,如塑料製品、合成纖維、合成橡膠、農葯、化肥、炸葯、染料等。
石油化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家年產8×104t合成橡膠廠一年的產品相當於145萬畝1畝=666.7m3。橡膠園一年的產量。—家年產萬噸的合成纖維廠一年生產的產品,相當於30萬畝棉田一年生產的棉花,或從250萬只羊身上一年剪下的羊毛。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可現在就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例如,用石油作原料生產出來的合成纖維——腈綸,就與羊毛的特性相似。它蓬鬆捲曲,柔軟保暖,有彈性,吸濕性好,洗後易干,而且比羊毛輕、強度高、耐腐蝕、耐日曬、不發霉、不蟲蛀。利用腈綸的這些優點,可將腈綸與棉、毛混紡製成布料、毛線、人造毛皮、毛毯等。合成纖維還有棉綸、滌綸、丙綸、維綸等多種。它們正在逐步取代毛、棉製成各式各樣的紡織品。另外,合成纖維在工業、國防等方面也有很廣泛的用途。
3.其他用途從石油中還可以煉制出潤滑油、石蠟和瀝青。這些產品也廣泛應用於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之中。
一切機器,無論大小,都要加上潤滑油或潤滑脂,以減少摩擦和磨損,才能順利運轉。石蠟的用途很多,蠟燭會給我們帶來光明;過生日時插上蠟燭,會增添歡樂、喜慶的氣氛;在棉紗中加入少量石蠟,可使紡織品柔軟、光滑、富有彈性;石蠟還可以製取洗滌劑、分散劑、潤滑脂等。瀝青為人類的交通事業做出了默默無聞的貢獻。有了它,才有了寬闊的柏油馬路。瀝青具有很好的粘結性、絕緣性、隔熱性以及防水、防腐等性能,被廣泛應用於鐵路枕木、地下管道及建築防腐,水庫堤壩防滲透,地下電纜防漏電等。
科學家還以石油為原料,通過實驗製造出了合成蛋白。有些國家已把合成蛋白用作飼料,它將來很可能會作為食品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② 煤石油和天然氣是重要的什麼
煤石油和天然氣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能源。經過億萬年形成、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稱之為非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隨著大規模開采利用,其儲量越來越少,總有枯竭之時。地熱能是非再生能源,但從地球內部巨大的蘊藏量來看,又具有再生性質。
煤石油和天然氣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能源。經過億萬年形成、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稱之為非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它們隨著大規模地開采利用,其儲量越來越少,總有枯竭之時。地熱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從地球內部巨大的蘊藏量來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質。核能的新發展將使核燃料循環而具有增殖的性辯衡質。核聚變的能比核裂變的能高出5~10倍,核聚喚灶察變最適合的燃料重氫(氘)又大量地和茄存在於海水中,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核能是未來能源系統的支柱之一
③ 為啥開採石油時,旁邊都有個「火炬」在燃燒
是因為需要把地底下的有害氣體充分的燃燒,以後才能更好地開採石油,而且還能保護環境及工人們的身體健康。
三、而在石油開采了過程中,大家會發現,開採石油的廠區旁邊會有一個火炬,經常的在燃燒,是因為在開採石油的過程中會產生兩種氣體,其中有一種是危險的氣體,而這種氣體只有通過充分的燃燒才能將它分解,只有充分的燃燒完這些氣體,才不會對人類的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而且火炬的設計都是根據石油行業的,需要進行打造的,需要不斷的適應新的廠區環境,如果油田的氣體生產不穩定,或者燃燒不充分,就會造成火炬熄滅,那些燃燒不充分的物質,就會對人體造成一些影響,所以在石油開採的工地上火炬通常是需要24小時進行燃燒的,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火炬可以根據平台的高度和燃燒時間來計算擺放高度的,從而更加有力地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
④ 煤石油開采和利用對環境的影響
煤、石油的開采,對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
一、對土地的毀壞
採煤、採油,都要佔用、浪費大量的土地資源。
採煤的礦渣、煤矸石,採油的鑽台、設備,佔地是自身設備的幾十倍,對土地的毀壞是不可逆的。
二、地下水的破壞
造成地下水位降低,水質變差,污染。
三、地面下沉
山體滑坡、地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地面建築倒塌的危險大大增加。
四、能源問題
煤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⑤ 過度開採煤礦、石油會怎麼樣
美國的約翰·霍德倫曾指出,能源是環境問題中最難解決的問題,而環境則是能源問題中最難解決的問題。能源對環境的影響有目共睹。能源在給我們提供動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環境提出了挑戰。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的90%是依靠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這些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費增加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引起地球暖化,此外生成的二氧化硫和氮化硫和氮氧化物會形成酸雨,嚴重破壞地球環境。因此,解決能源開采與利用中生態環境的安全性問題迫在眉睫。
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牛沖槐。
記者:能源開采與利用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
牛沖槐:一是煤炭。
1.地表沉陷。煤礦地下開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導致相應范圍內建築物、鐵路變形,土地與水利工程破壞,農業減產等。據估算,礦井每采萬噸煤塌陷土地0.3公頃。
2.洗煤水與礦井排水污染。
3.煤矸石山自燃。全國煤矸石堆存量達20億噸。目前年新增煤矸石量達一億多噸,但綜合利用率僅為10%左右。至今常有部分煤矸石山自燃,排放大量的煙塵,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
4.煤礦甲烷氣體污染大氣。據估算,平均生產一噸煤炭,大約要產生幾立方米的甲烷氣體。此氣體是一種溫室氣體。目前,甲烷利用量僅占排放量的一部分。
5.城市大氣污染。煤炭在燃燒的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煙塵、SO2、NOx等污染物,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
6.二氧化碳排放。
二是石油和天然氣。
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采和加工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油田勘探開采過程中往往出現井噴事件,產生大量的採油廢水、鑽井廢水、洗井廢水以及處理人工注水產生的污水。
2.氣田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底層水,含有硫、鋰、鉀、溴等元素,主要危害是使土壤鹽漬化。
3.油氣開采過程中排放的硫化氫。
4.油氣加工利用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煉油廢水、廢氣(含二氧化硫、硫化氫、氮氧化物、烴類、一氧化碳和顆粒物)、廢渣(催化劑、吸附劑反應後產物)。
5.海洋油氣污染,在油氣生產中對環境影響最為嚴重,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估計每年有一億噸的石油因井噴、漏油、海上採油平台傾覆和油輪事故等原因瀉人海洋,對海洋生態系統和海運活動產生嚴重影響。
6.戰爭破壞。例如1991年海灣戰爭即將結束時,伊拉克縱火燒毀了科威特油田的727口油井,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三是水電。
水力發電要修建水庫,特別是大型水庫,對生態環境有多方面的不利影響。
1.淹沒。修建水庫會淹沒土地、地面設施和古跡,影響自然景觀尤其是風景區。三峽工程淹沒土地七萬公頃,其中耕地佔40%,水電站淹沒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工程總投資的10%~15%。
2.淤積。水庫泥沙淤積會使上遊河道界面縮小,河床抬高;下遊河岸被沖刷,引起河道變化。
3.誘發地震。20世紀60年代,尚比亞——辛巴威的卡里巴、希臘的克雷瑪斯塔、印度的柯納伊等大型水庫相繼發生6級以上地震,引起世界關注。中國丹江口水庫建成後,發現地震活動異常活躍。專家估計,三峽水庫建成後也可能誘發地震,震級約5.5~5.6級。
4.對水生和陸生生物的影響。水庫建成後,會改變河流的水深、水溫,流速及庫區小氣候,從而對庫區水生和陸生生物產生不利影響。
5.對水環境的影響。建庫會改變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鹽鹼化,甚至形成沼澤,導致環境衛生條件惡化而引起疾病流行。
四是其他能源。
其他一些能源雖然是潔凈能源,但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比如,核能會對人體造成輻射,發生核事故以及產生一些放射性廢物等;風能主要是雜訊、影響景觀和電磁干擾等影響;太陽能主要是佔用土地、影響景觀等。
記者:我國能源生態環境存在哪些問題?
牛沖槐:能源的過度開采和利用給我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縱觀我國的能源生態環境問題,目前主要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綠色能源發展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提供的數據表明,2005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22.2億噸標准煤,比上年增長9.5%。萬元GDP能耗1.43噸標准煤,與上年持平。其中,煤炭消費量21.4億噸,增長10.6%;原油3.0億噸,增長2.1%;天然氣500億立方米,增長20.6%;水電4010億千瓦小時,增長13.4%;核電523億千瓦小時,增長3.7%。可見,我國能源消耗仍然以煤炭為主,其中煤炭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75%以上,然而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發展緩慢。截至2004年末,我國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為76萬千瓦,尚不足全國電力裝機總量的千分之二。
在太陽能方面,由於我國還沒有完全解決矽片生產的核心技術,所以太陽能發展更是緩慢。然而在舊金山,風力發電占總供電量的44%,甚至在緯度很高的加拿大、北歐都盡量考慮利用太陽能。目前,我國綠色能源發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有:(1)優惠政策扶持「疲軟」,國家現行的關稅、貸款及增值稅等優惠政策效果不明顯;(2)電網建設滯後、市場割據嚴重,綠色能源產區與消費市場難對接;(3)配套產業「短腿」,綠色能源難以「自力更生」。
二是能源過度開采造成海洋、淡水污染嚴重。
石油在開采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污水。一般來說,一口油井每天排七立方米的污水。按2004年我國共有油井近八萬口計算,全國每天因開採石油排放污水近56萬立方米,全年就超過兩億立方米。同時,由於我國許多油田處在西部少水區,淡水資源缺乏,石油對淡水的污染危害更加嚴重。如甘肅慶陽市是甘肅最缺水的地方,水資源人均佔有量36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量1300立方米的25.7%,是全國人均水量2400立方米的13%。然而,2002年,僅隴東油田在慶陽就排放廢水113萬噸,佔到全市排放總量的29%。另外,海洋油田的開采對我國海洋污染也十分明顯。2003年我國海洋石油開采向海洋排污近7600萬立方米,其中南海最多,達7000萬立方米。
我國煤炭開采量大,對水污染更加嚴重。與石油資源相似,我國煤礦區水資源也普遍缺乏。據統計,全國有71%的煤礦缺水,40%的煤礦嚴重缺水,80%以上的煤礦職工飲用不潔水。而煤炭開采對地下水資源的破壞卻相當驚人,2002年全國煤礦外排礦井水達22億噸,選煤水0.28億噸。其他工業廢水0.3億噸,生活污水4億噸;北方礦區平均噸煤破壞地下水資源約10立方米,生態環境脆弱的中西部礦區,因採煤疏干排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進一步加劇。如果按平均噸煤破壞水資源約10立方米,2005年全國煤炭產量21億噸計算,全年因煤炭造成的水污染就達210億立方米。
三是能源消費過度使得空氣質量嚴重惡化。
1.城市大氣污染。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煤炭消費國,2004年煤炭消費量達19.6億噸,佔世界煤炭總消費量的43%。大量煤炭和石油燃燒所排放的污染物,使中國城市大氣質量狀況嚴重惡化,主要污染物是煙塵、二氧化硫、NOx等,這些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危害,包括呼吸系統和肺部疾病、癌症以及智力障礙等,並損害動植物、水體、材料等。目前,城市大氣污染依然嚴重,2003年監測的340個城市中,只有142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全國排放煙塵1048萬噸,S022159萬噸。SOx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81%,SO2約85%是燃煤排放的。而SO2極易引起酸雨,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估算,1995年全國酸雨和SO2造成的生態系統和健康損失達1100億元。
2.室內空氣污染。室內燃煤或柴草所造成的室內污染是中國能源生態環境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據有關資料顯示,2003年,全國仍有62%的城鄉居民燒煤和柴草,農村居民生活消耗薪柴2.038億噸,秸稈3.33億噸,占生活用能源消費量的56%;農村民用煤消費量也比1991年增加97.4%。但是室內燃煤可以釋放可吸人顆粒物(RMP)、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物、醛類等有害物質,這些污染物會導致呼吸系疾病、肺癌、砷中毒等病症。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監測資料表明,室內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高達1000—10000微克/立方米,超過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標准(100微克/立方米)的10—100倍。發展中國家農村地區的室內顆粒物暴露水平是發達國家農村地區的7—26倍。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村的「炊煙傷農」現狀有所改善,但形勢仍不容樂觀。據不完全統計,燃煤型氟中毒在我國14個省市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有氟斑牙患者165萬,氟骨症患者108萬;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於2個省市,3個地市,受影響人口33萬人,其中燃煤砷>100毫克/升的高砷暴露人口5萬人,查出砷中毒2400人。
四是煤炭大幅消費造成CO2排放量激增。
中國使用能源排放的CO2,約占各種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80%。從1990年到2002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長了41%,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4.86%。而單就2002年來說,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953百萬噸煤,佔全球總排放量的23.87%,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燃煤排放的佔80.1%。這說明我國要想解決CO2的排放問題,煤炭是重中之重。
五是能源的過度消耗造成生態破壞嚴重。
目前,農村薪柴消費量超過合理採伐量的20%以上,薪柴的過度消耗導致大面積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而石油入海後漂浮在海面形成的油膜減弱了太陽輻射,影響海洋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散油和乳油破壞了浮游植物體內的葉綠素,引起植物大量死亡,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失衡;石油的毒性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發育,據研究,遭受嚴重石油污染的海域要經過5—7年生物才能重新繁殖。修建水電站也會對生態造成影響。水庫建成後,會改變河流的水深、水溫、流速及庫區小氣候,從而對庫區水生和陸生生物產生不利影響。例如,葛洲壩建成後,大壩截斷了魚類回遊通道;珍稀水生動物中華鱘的繁衍生息受到影響。新安江水庫蓄水後,富春江水溫降低,珍貴魚種鮒魚不再上溯產卵。
記者:確保能源開采與利用中生態環境安全的建議與措施是什麼?
牛沖槐:一是充分發揮政府在環保方面的主導作用。
政府作為環保的重要職能部門,應充分發揮好其作為第一機制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強調對公共物品提供的重要作用。因為環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如果沒有相應的特殊制度是難以完全利用市場手段得到解決的。由於環保資金不足,政府應在環境和能源保護設施建設方面發揮主導投資的作用。其次,能源行業往往發生環境突發事件,因此要做好危機處理的准備,要完善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嚴格責任追究制度。比如建立環境污染事故和能源不合理使用的危機管理資源保護系統;建立領導責任制和嚴格責任追究制度,減少污染事故的發生。
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進入工業化以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人類社會面臨越來越大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壓力。我國長期實行的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傳統煤炭資源開采方式既浪費了資源,又造成了環境污染,還降低了企業經濟效益,給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就是要尋求環境污染的源頭治理範式,而這個範式就是循環經濟。其技術經濟特徵就是通過生產與環境保護的技術融合,降低資源消耗、回收和利用生產廢棄物,減少污染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形成資源的循環利用,它的實質就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從生產活動的源頭對生態進行保護與治理,實現資源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解決能源開采利用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
三是加快節能技術的研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節能減排是減少污染物和CO2排放的最現實、最經濟的途徑。中國到2020年能源需求如按目前趨勢發展,將達35億噸煤。強化節能可減少9億噸煤,價值8510億元,相當於減排SO216.3百萬噸,CO2540百萬噸煤。
全球環境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問題與對策研究」減排溫室氣體的費用/效益分析結果表明,提高能效減排溫室氣體的凈費用為零,因為提高能效都是「無悔」項目,即對經濟、社會和環境都有益,並非專為減排溫室氣體的項目。風力發電、水電、核電、光伏發電的凈費用分別為提高能效的6.1、6.2、7.0和9.5倍。
四是積極實行綠色開采技術,確保能源安全。
綠色開采技術是一項有益於環境保護的開采技術,綠色開采技術將成為21世紀中國能源工業主要採用的開采技術。它與傳統技術的最大區別在於其指導思想不僅考慮開採的數量,還要把開采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損失綜合考慮在內,提出有益於生態環境的安全可靠的技術。當前,單就煤炭的綠色開採的技術已有不少,如房柱式開采、部分開采、分層間歇開采、充填法管理頂板和離層帶注漿技術等。21世紀的綠色煤炭開采技術還包括減輕地表沉陷的技術、減少開采中造成的廢棄物排放技術,露天礦剝離——採煤——排土與生態環境一體化技術和地下氣化技術等。實行綠色開采技術可使能源產業走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確保能源安全。
五是大力發展潔凈能源,實現能源與生態環境的雙贏發展。
1.發展潔凈煤技術。潔凈煤技術是當前世界各國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技術之一,也是高技術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領域。潔凈煤技術涉及到煤炭加工、燃燒、轉化、污染控制等,其目的在於降低污染,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潔凈煤技術主要包括:選煤、型煤、水漿煤、流化床燃燒技術、先進的燃燒器、煤炭氣化以及煙氣凈化技術。我國是世界煤炭消費大國,發展潔凈煤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水能的可開發裝機容量為3.78億千瓦,居世界首位,但目前水電裝機容量為8200萬千瓦,其利用率僅為13%。我國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於2.4萬億噸標准煤的能量,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風能資源量約為16億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約2.5億千瓦。地熱資源中,僅中低溫直接利用量就超過2000億噸標准煤。我國生物質能也十分豐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資源量每年約有3.1億噸標准煤,薪柴資源量約為1.3億噸標准煤。另外,還有海洋能、波浪能、溫差能等等。如此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國家應通過政策傾斜等方式來加快對它們的開發,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能源資源,還可以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因為這些能源的開采與利用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與煤炭所帶來的問題相比要小得多。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可以確保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能源與生態環境的雙贏發展。
六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加強環保方面的作用。
1.徵收能源稅。當前,對能源可以徵收能源資源稅和污染稅。目前,中國已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的開采進行收稅,但是征稅的規模很小,對減少資源生產和消費,保護資源的效果甚微。因此,應加大對能源資源稅的徵收規模。徵收污染稅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很好的辦法。例如,可以嘗試徵收煤的污染稅,按照煤的不同質量(灰分和含硫量)對低質煤徵收污染稅,這樣可以使人們選擇優質的煤,推進煤的洗選加工以及其他治理措施,或者選擇更清潔的燃料。
2.實施排污權交易。排污權是環保部門根據某地區某種污染物的環境容量和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分配給每個排放源的排放量限額指標。排放量超標的企業可以從排放量低於限額的企業購買排放指標。排污權交易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可以從總體上降低污染控製成本,有利於達到總量控制目標。我國在90年代開始試行排污權交易,目前正在山東、陝西、江蘇、天津、上海等省市開展SO2排污權交易示範工作。
⑥ 石油能給人類帶來什麼石油有多大的重要作用
石油能夠給人類帶來什麼?石油有什麼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我們人類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從而進入到了現代社會,因為工業革命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在第二次的工業革命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石油,可以說是石油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那麼石油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石油在當今社會當中具有什麼重要作用?
其實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多多的關照一下環境問題,因為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如果我們不對他們進行保護那麼我們的生存根本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們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關注環境問題,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做到真正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發展才是科學健康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學會綠色的發展,地球這個大環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去維護他們的原有的面貌,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
⑦ 有石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什麼
石油的奇妙作用
石油中的蠟質經過微生物的「加工」,就變成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有人作了這樣的估計,全世界每年開采 20億噸石油,如果只用其中的 2%作原料,就能生產 250萬噸至 300萬噸蛋白質,可以滿足 2億人一年的營養需要。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在研究和生產石油蛋白。
石油可以化工合成什麼:
石油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眾所周知,它是汽車飛機潛艇坦克等設備作動力的燃料,利用現有的技術,它還可以合成出各種纖維、橡膠、化肥等化合物。工業上最常用的就是將石油變成非常活潑的化合物乙烯,然後用乙烯可以合成多種物質。
石油「大家庭」的第一代產品
(一)透明的汽油
汽油可以分為車用汽油和航空汽油兩種,車用汽油是作為開動各種形式活塞式發動機汽車的動力;而航空汽油則是供裝有活塞式發動機的螺旋槳式飛機使用的。
(二)淡黃色的煤油
煤油除了點燈照明外,還在工業上被用作航空煤油和洗滌劑,在農業上用作殺蟲葯的溶劑等。
煤油的另一種重要產品是航空煤油。航空煤油主要用於噴氣式戰斗機的燃料。這種飛機要求飛行高度高、續航里程遠、飛行速度快。
(三)褐色的柴油
農村的拖拉機、農用排灌機械、大型載重汽車等壓燃式發動機都要用柴油做燃料。柴油分為用在高速柴油機的輕柴油和用在低速度柴油機的重柴油兩種。
(四)多種功能的潤滑油
對於"潤滑"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當在自行車的軸上加點油,騎起來就會輕松省力得多。實際上,宇宙火箭、通訊衛星、飛機、火車、汽車、輪船、拖拉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電風扇、縫紉機、手錶等等,凡是運動著的機器,轉動著的部件,都離不開起潤滑作用的潤滑油。
(五)默默無聞的黑色瀝青
從煉油廠的常、減壓塔底渣油以及催化裂化等裝置都可生產出各種牌號的瀝青產品。這種黑色瀝青,它為人類發達交通事業作出了默默無聞的貢獻。行駛在柏油路面上的汽車,其平均時速要比砂石路面提高25%。
由於瀝青具有很好的粘結性、絕緣性、隔熱性及防濕、防滲、防水、防腐、防銹等性能,所以,除了鋪路外,還有很廣泛的用途。在修建防屋時,常用瀝青做防水層,修建冷藏庫時,常用瀝青和木屑混合製成隔熱層;鐵路枕木上塗上瀝青可以防腐;地下管道塗上瀝青可以防銹;水庫水壩鋪上一層瀝青可以防滲、防漏;橋梁板面接合處注入瀝青可以起到熱脹冷縮的作用。
瀝青還可以與其它材料混合製成瀝青油漆、瀝青油氈、瀝青橡膠、瀝青塗料、瀝青絕緣膠等產品。
在建築材料方面,將瀝青和土混合,可製成強度高、吸水性小、美觀耐用的瀝青磚和瀝青板,這是一種新型的建築材料。在農業方面,將瀝青和肥料混合後噴灑在土壤表面,可起到保溫、減少水份蒸發、防止肥料流失的作用。在電氣工業方面,可用瀝青作絕緣材料和電纜保護層,尤其是地下電纜、水下電纜更離不了瀝青。
另外,若將瀝青作進一步加工處理,可製得煉鋼工業必需的石油焦,也可提供製造宇宙飛船必需的碳素纖維等等。可見瀝青的用途甚廣,它也正稱得上人類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的一位默默無聞的功臣。
(六)深受人們贊美的石蠟
石蠟的用途是十分廣泛的。將紙張浸入石蠟後就可製取有良好防水性能的各種蠟紙,可以用於食品、葯品等包裝、金屬防銹和印刷業上;石蠟加入棉紗後,可使紡織品柔軟、光滑而又有彈性;石蠟還可以製得洗滌劑、乳化劑、分散劑、增塑劑、潤滑脂最等。
石油「大家庭」的第二代產品
(一)人人喜愛的塑料製品
塑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東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離不開它。塑料杯子,塑料涼鞋,塑料水壺,塑料雨衣,塑料薄膜,以及塑料燈頭、開關、電話外殼等等,都是塑料製品。它具有價錢便宜,顏色漂亮,攜帶方便,輕巧耐用等優點。
塑料除了可用來做生活用品外,在工農業生產和國防工業方面還有極為廣泛的用途。如果一輛汽車平均用45公斤塑料,就可以代替100多公斤的金屬材料;假如將塑料薄膜用於農業育秧,就可以保證苗床溫度,促使早熟,達到增產效果。使用一噸塑料薄膜育秧,可增產十噸糧食。用於生產蔬菜時,可增加產量1~3倍。
塑料是以合成樹脂為基本原料,在一定條件下(如溫度、壓力等),塑製成的一定形狀的材料,這種材料能夠在常溫下保持形狀不變。有的塑料製品,除了主要成分是樹脂外,還加入一定量的增塑劑、穩定劑、潤滑劑、色料等。
塑料既然是以合成樹脂為基本原料,那麼,什麼是合成樹脂呢?近年來,人們主要以石油、天然氣、煉廠氣等為原料,通過化學方法,合成一種性能比天然樹脂更優異的高分子聚合物,這就被人們說成是合成樹脂。
根據塑料受熱後表現出來的共性,可分成熱塑性塑料和熱固性塑料兩大類。
所謂熱塑性塑料,即它在受熱時就會變軟,甚至成為可流動的粘稠物,這時可將其塑製成一定形狀的製品,冷卻時保持塑形變硬。如果再加熱又可變軟,並可改變原來塑形為另一種塑形。如此可反復進行多次。具有這種特性的塑料,就叫熱塑性塑料。製成熱塑性塑料的合成樹脂有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靡、聚甲醛等。
所謂熱固性塑料,它在受熱初期變軟,具有可塑性,可製成各種形狀的製品。繼續加熱就硬化定形,再加熱也不會變軟和改變它的形狀。例如燈頭或電插座等電木製品,就是這類塑料製成的,這些東西,就不能通過回收再加利用。製取熱固性塑料的合成樹脂有:酚醛樹脂、環氧樹脂、氨基樹脂、聚氨脂等。
(二)五彩繽紛的合成纖維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許多長度要比其直徑大很多倍,並且具有一定柔韌性的纖細物質,統統叫做纖維。在自然界中,諸如從植物生長出來的棉、麻;從動物身上產生出來的蠶絲、羊毛;從礦物中開采出來的石棉等,他們都是天然纖維。近年來,人們主要從石油化工中取得原料來合成這類高分子聚合物,然後再進行抽絲成纖維,這就叫合成纖維。目前市場上合成纖維品種很多,小品種除外尚有30種以上。從它們的性能、用途和工業水平等方面來看,發展最大的有錦綸、滌綸、脂綸、丙綸、維綸、氯綸等六種。前三者產量幾乎占合成纖維總產量的90%。石油「大家庭」的第二代產品。
(三)工農業與國防工業的重要靠山----合成橡膠
天然橡膠的生產受到地區和氣候條件的限制,己不能滿足目益發展的需要,合成橡膠就必然蓬勃地發展起來了。
合成橡膠所需要的大量原料,如:乙烯、丙烯、丁烯和芳香烴,都可以來自石油化工。先從石油中獲得生產合成橡膠的單體,然而通過聚合,也像塑料中的聚合物分子一樣,連結成一條很長的「鏈條」。不過,它不是一條筆直的"鏈條",而是彎彎曲曲的,既能屈能伸,又能作旋轉運動的"鏈條",這就使合成橡膠單體聚聯成具有彈性的大分子固體。
合成橡膠品種繁多,習慣上根據合成橡膠的主要用途,大致分為通用合成橡膠和特種合成橡膠兩大類。一般通用橡膠產量較大,主要用來生產各種輪胎,工業用品和生活用品及醫療衛生用品。特種橡膠專門用作在特殊條件下使用的橡膠製品。如:丁脂橡膠主要特點是耐油性好,廣泛用於製造各種耐油膠管、油箱、密封墊片等。又如某些含氟橡膠不僅能耐高溫,而且不受化學葯劑的侵蝕,用這種橡膠製成的各種密封環在攝氏200度腐蝕液中可以經受6萬次反復變形,而能保持性能不變。
(四)農田、果園的營養品-------化肥
土地是需要不斷補充營養,才能為人們不斷地提供糧食、蔬菜、瓜果、棉花等農作物。土地的營養來自肥料。
由於自然界中各種天然的有機肥,例如人畜的糞尿、廄肥、草木灰和各種腐植質等,己越來越滿足不了實際農業生產的需求,所以,人們就逐步探索並發展了採取化學的辦法來合成肥料,這種肥料就叫化學肥料。簡稱為化肥。
化肥中以氮肥在農業生產中用量最大,目前世界上各國的化肥生產中,氮肥的生產均占首位。
氮肥的品種很多:常用的有尿素、硫酸銨、硝酸銨、碳酸氫銨和氯化銨。它們都是白色顆粒狀晶體,並都易溶於水以便在土壤中被植物根部所吸收。氮是農作物體內蛋白質、核酸和葉綠素的重要組成成分,它能促進作物生長,使莖、葉茂盛,葉色濃綠,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使作物增長。如一斤硫酸銨用於施肥可增產4斤糧食。而尿素比硫銨含氮高2倍以上,肥效更大,並且可以在任何土壤中使用,不破壞土壤。目前我國不少化肥廠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製取氫氣的。人們從「空中取氮」,「油中取氫」後,將它們按要求比例混合,然後,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化學反應,就可以得到合成氨了。有了氨,就有了氮肥。有了氮肥,也就有了農田增產的保證。
除了以上介紹的產品外,以石油為原料還可以製得染料、農葯、醫葯、洗滌劑、炸葯、合成蛋白質以及其它有機合成工業用的原料。
總之,利用現代的石油加工技術,從石油寶庫中人們已能獲取5000種以上的產品,可以說石油產品已遍及到工業、農業、國防、交通運輸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