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灣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是什麼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 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 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 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 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 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准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 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 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 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斗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 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 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准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 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希總統正式批准了 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 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 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 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 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 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 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 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 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 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 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 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 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 上午10時30分,布希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 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辟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制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 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決定,由5個軍隊集團 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線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 後方的聯系;美第七軍在戰線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 軍右翼,依次是北線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線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 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制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線和東線聯合 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制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 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分別從原駐地向新的進攻 出發地隱蔽機動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多國部隊向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 攻,將海灣戰爭推向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首先在戰線中部發起攻擊,以吸引伊軍統帥 部注意力。隨後,東西兩端開始行動,以造成西端「關門」,東端「驅趕」之勢。在這 種情況下,擔負主攻的美第七軍發起決定性攻擊。先向北,隨後向東,殲擊伊軍主力部 隊。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制,多國部隊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希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面進 攻歷時100小時。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 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自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 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據戰後統計, 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 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 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 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參戰國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進、空襲規模最大、戰況空前激烈和發展異常迅猛、雙方傷亡損失又極其懸殊的一場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作戰雖然只持續了 43 天,但它卻提供了現代局部戰爭的許多新鮮經驗和教訓。特別是由於大量高技術武器系統的作戰使用而展示的「軍事技術革命」,更為世界各國軍事理論家所關注,它引發人們用新的思維方式去探討現代局部戰爭的理論、指導規律和作戰方法。海灣戰爭是未來高技術戰爭的一個窺視孔。
一、戰爭爆發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場戰爭的爆發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導致海灣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佔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 1 個機械化步兵師和 1 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 350 余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 1 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 5 時 30 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 14 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 7 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 20 萬人,坦克 2,000 余輛。 8 月 8 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 19 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 20,000 人的科軍,只有 5,000 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 8 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二)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 6,517 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 10,015 億桶)的 65 %,天然氣 24 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 13.7 %。日產石油約 1,45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 6,360 萬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約 1,20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萬桶)的 43 %。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 20 個特大的油田,有 11 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 766.1 萬桶,其中 206.4 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 26.9 %;西歐日進口石油 823.5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427.6 萬桶,占 51.9 %;日本日進口石油 548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354 萬桶,占 64.6 %。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三)美蘇關系緩和,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 40 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四)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 2 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 1 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 40 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 8 月 3 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 8 月 2 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 14 票贊成, 0 票反對, 1 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 660 號決議。從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 12 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 38 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參考資料:http://hi..com/007cn/blog/item/8082baa18506448b471064fd.html
❷ 海灣戰爭時薩達姆下令,500萬桶石油倒進波斯灣,結果怎麼樣了呢
其實鮮為人知的是,海灣戰爭爆發後的20天左右,薩達姆突然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決定,那就是把500萬桶石油倒進波斯灣中,之後在受到質問時,更是拒絕承認,用另一番說辭進行狡辯,甚至還把責任推到了美國身上,聲稱是因為他們的轟炸,才導致的石油泄漏。
在當時那種情況危急時刻,薩達姆這么做肯定有自己的理由,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事實上這對於處於不利局勢的伊拉克軍隊來說,是一大明智之舉。大家都知道海灣戰爭中,美軍一直靠海軍和空軍的實力,佔得優勢,根本不願意與薩達姆的陸軍進行正面對抗,而之所以決定把石油倒進波斯灣里並且放火點燃,就是為了阻止美軍戰機的轟炸和軍艦的靠近。
濃煙升起,整個波斯灣都被徹底籠罩,這樣一來,美軍戰機別說繼續轟炸了,估計就連起飛都很困難,而軍艦因為大火不敢靠近沿海地帶,只能處於觀戰的狀態,這樣一來,在失去海空兩軍的優勢後,美軍只能開始陸戰,而這恰恰讓薩達姆如願以償。
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污染問題,波斯灣受到嚴重污染,必然會引起海灣國家,甚至國際上的強烈不滿和抗議,而發動戰爭的美軍迫於壓力,只能選擇速戰速決,用陸戰的形式解決掉薩達姆的軍隊。雖然最終結果都像薩達姆提前預料到的那樣,但還是由於雙方實力的巨大差距,倒在了頭號軍事強國的面前,以慘敗收場。
❸ 海灣戰爭期間,薩達姆為什麼把500萬桶石油倒進海里
薩達姆這么做是為了阻止美國軍艦進入波斯灣,因為當時伊拉克根本沒有能力和美國進行對抗,一旦美國軍艦進入波斯灣的話,將會使得伊拉克軍隊被迅速打敗,有可能薩達姆在當時就會被美國趕下台,甚至是立即處死,不過海灣戰爭卻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只是進行了幾個月的時間就草草收場。
所以我們希望中東地區不要再發生戰爭,一旦發生戰爭的話,不光是中東地區的老百姓受到傷害,很多動植物也因為戰爭行為遇到了滅頂之災,這對於整個生態環境也會造成很多不利的影響。不過現在中東地區的問題依然非常的多,如果想要保持和平穩定的狀態,就必須各方坐下來進行談判,只有談判才能夠解決最終的問題。
❹ 薩達姆做哪兩件事註定失敗
自從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就從未停止過對外戰爭,中東地區的很多混亂,實際上都有美國的手筆,因為這里的石油儲量多,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美國自然是要掌握在手的,所以美國在中東,想要控制一些石油儲量多的國家。
為了能對抗美軍的進攻,所以薩達姆做了這樣一件事情,他深陷困頓,但是並不願意就這樣投降,於是在美軍的進攻的過程中,他下令讓人把幾百萬桶石油,全部都倒在了波斯灣內。
這塊地區也因為石油的大量傾倒,導致了當地水域遭到嚴重的污染,海里的魚蝦全部死亡,海鳥也因為吃了壞掉的魚蝦而死,這里一片死寂,這里的石油覆蓋面積,要比一個夏威夷面積還要打。
石油的傾倒,嚴重的污染了這片區域,不過這也只是他的手段自已,從科威特撤軍的時候,他就已經下令,要打開這里的石油管道閥門,搞得到處都是石油,然後一把火點燃了這里,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用這點火,阻擋美軍一會。
他全然沒有考慮,自己這樣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嚴重的後果,雖然美軍這邊是霸權主義,經常出手參與戰爭,但是他做的很多事情,也有著很大的專制主義,自私自利,最終被人民拋棄。
❺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人為什麼要點燃油田
海灣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同時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現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軍費最多的一場戰爭。海灣戰爭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1991年的海灣戰爭對環境的影響是廣泛和持久的。多國部隊使用空襲方式摧毀了伊拉克75%的化學武器生產能力,伊拉克軍隊將500多萬桶石油倒入波斯灣,戰爭期內的石油泄漏,覆蓋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波斯灣海面,污染了500多平方公里的海岸,危及到陸地和海上許多野生動物的生存,可以說這是伊拉克的報復行為,使周圍國家特別是沙特不能靠海水淡化來獲取淡水,引發水資源危機。
❻ 海灣戰爭期間,薩達姆向波斯海灣傾倒了500萬噸石油,他為何要這樣做
個人認為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導致他做出這樣的瘋狂的舉動,基於戰略目的與擔心自已失敗防止這批原油落入敵方之手。
首先講到其戰略目的,薩達姆向波斯海灣傾倒500萬噸石油,可以直接影響聯軍的日常生活,因為在海灣戰爭中多國聯軍的大部份軍隊都駐扎在沙烏地阿拉伯境內,沙烏地阿拉伯是沙漠國家水資源匱乏,其主要的取水方式是淡化海水。伊拉克向波斯灣海域傾倒了大量石油,海水被嚴重污染直接就會影響聯軍的飲用水源,可以進一步挫敗美軍在海灣戰場上的行動。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不想讓這些寶貴的資源落入西方國家手中,薩達姆當時在海灣戰爭期間已經處於嚴重劣勢的地位,他清楚的知道戰局已經無法扭轉,於是便讓這些資源白白浪費掉也想不讓其落入他國手中。
❼ 海灣戰爭,薩達姆為何向波斯灣倒入五百萬桶石油
為了逼美軍與他們進行正面的陸戰。
在海灣戰爭初期,美軍使用空軍和海軍對伊拉克進行了脫離式的壓制,而伊拉克的軍隊主力都是陸軍,在海空方面並不是他們的強項。面對美國的空中打擊,他們只能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為此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如果不盡快結束這種場面,恐怕伊拉克很快就會在美國的空中打擊下徹底敗亡。
可以說薩達姆也是一代梟雄,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❽ 薩達姆在海灣戰爭中,為何要點燃油井,將石油倒入海中
海灣戰爭,是指由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中,作為中東強國的伊拉克,雖然是主場作戰,且佔有兵力優勢,但卻遭遇慘敗,而薩達姆更是下令向海中傾倒原油,並點燃了科威特油井。
4、破壞產油設備。除了以上軍事用途之外,伊軍的破壞還抱著一種“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的心態,在這種心態下,伊拉克軍隊先後點燃了700多口科威特境內的油井,而為了增加滅火的難度,伊軍還在油井周圍埋下了大量的地雷。1991年2月底,當聯軍地面部隊發動進攻後,被點燃的油井數量更是猛增到了一個巔峰。當聯軍重新奪回科威特後,私人承包商總共花費了約15億美元來撲滅油井大火,直到1991年11月,最後一口燃燒的油井才熄滅。
伊軍的這種“焦土政策”雖然對多國部隊的進攻造成了一定阻礙,但實際效果極為有限,根本無法扭轉伊軍戰敗的結果,卻造成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原油污染,使得海灣地區國家深受影響。
❾ 海灣戰爭中,薩達姆為何要將500萬桶石油倒入大海中
薩達姆將石油倒入海中是為了抵禦美國的進軍,充滿石油的海域是個危險的地帶,軍隊不敢輕易靠近,若是一旦觸發,就是毀滅性的自噬。石油固然珍貴,可是比起國家的安危,自然還是沒得比。再說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異常豐富,對於薩達姆來說這些石油不值一提。
伊拉克在薩達姆的帶領下也是做到了國富民強,是中東地區數一數二的強國,至於現在戰爭不斷,人民也是日日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其實薩達姆這樣做也是為了表現給其他海灣國家看的,意在告訴他們不必懼怕強權,縱然安理會沒有辦法裁決,至少自己得做抵抗,哪怕是無用功。雖然薩達姆頗有些軍事頭腦,但是伊拉克還是不能和美國相匹敵的,最後還是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