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南海石油什麼時候能開采出來
擴展閱讀
淘寶賣虛擬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4 00:43:35
去甲化基葯物費用多少 2025-02-04 00:34:50
割包皮都用什麼工具 2025-02-04 00:33:25

南海石油什麼時候能開采出來

發布時間: 2023-10-30 03:02:58

Ⅰ  中國南海流花深水油田開發新技術

流花11-1油田位於中國南海珠江口盆地29/04合同區塊,在香港東南方220km,海域平均水深305m。

流花11-1油田是中國海油和阿莫科東方石油公司(Amoco Orient Petroleum Company)聯合開發的油田。流花11-1油田1987年1月發現,1993年3月在發現該油田6年後,政府主管部門正式批准了該油田總體開發方案,隨即啟動油田開發工程建設,於1995年5月投產,作業者是阿莫科公司。

流花11-1油田包括3個含油圈閉,即流花11-1、4-1和11-1東3個區塊。流花11-1區塊基本探明含油麵積36.3km2,地質儲量15378×104t,控制含油麵積53.6km2,地質儲量6426× 104t。流花4-1區塊控制含油麵積18.2km2,地質儲量1753×104t。流花11-1東區塊控制含油麵積11.3km2,地質儲量458×104t。全油田探明加控制含油麵積為83.1km2,地質儲量共計24015×104t,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南海發現的最大的油田。目前先投入開發的流花11-1區塊,只是流花11-1油田的一部分。

要經濟有效地開發這樣一個大油田,面臨著諸多技術上的難題:水深大、環境條件惡劣、原油比重大、黏度高、油藏的底水充足且埋深淺。針對這些特點,經過中外雙方技術人員共同努力,開拓創新,用全新的思維觀念,採用了當今世界頂尖的高新技術,在工程開發過程中創造了「3個首次、7項一流」。

流花11-1油田設計開采年限12年,工程設施設計壽命為20年,批准投資預算65300萬美元,實際投資決算62200萬美元,比預算節約了3100萬美元。

一、工程開發方案

流花11-1油田採用深水全海式開發方案。整個工程設施包括5部分:半潛式浮式生產系統(FPS)南海「挑戰號」、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南海「勝利號」、單點系泊系統、海底輸油管線和水下井口系統(圖12-1)。

圖12-1流花11-1油田工程設施圖

二、設計條件

(一)環境條件

a.流花11-1油田作業海區除了冬季風、夏季強熱帶風暴(台風)的影響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海況——內波流,它也是影響作業和系統選擇的主要因素。1990年單井測試期間,曾發生過由內波流引起的幾次拉斷纜繩、船體碰撞,甚至拉斷浮標或擠破漂浮軟管的事故。

b.流花11-1油田環境參數見表12-1。

c.流花11-1油田「挑戰號」FPS柔性立管設計參數見表12-2。

d.流花11-1油田「挑戰號」浮式生產系統FPS設計環境參數見表12-3。

e.流花11-1油田「勝利號」FPSO方向性海況設計參數見表12-4。

表12-1流花11-1油田環境參數

表12-2「挑戰號」FPS柔性立管設計參數(百年一遇)

表12-3「挑戰號」FPS浮式生產系統環境設計參數

表12-4「勝利號」FPSO方向性海況設計參數

(三)其他設計參數

水下井口配套設備,包括壓力儀表,其管路最大工作壓力為15.5MPa(22401b/in2);

單井高峰日產量:2384m3/d,含水范圍0%~93%;

FPSO日處理能力:47670m3/d;

大氣溫度:16.4~33.7℃;

水下作業溫度:11~31℃;

井液溫度:11~52℃。

所有的管路材料及計量和壓力儀表應適於輸送帶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的液體,內表層應進行化學防腐處理,外表層以油漆和犧牲陽極進行保護。

(四)延長測試

為了解決油田強大底水快速錐進,減緩水錐速度,更大程度地挖掘油田潛能,對油田長期產能作進一步分析,有效地提高採收率,在正式開發之前用了半年時間對3口井進行了延長測試。

a.流花11-1-3井為一口穿透油藏的直井,初始日產量363m3,綜合含水20%,42d後日產量350m3,綜合含水升至70%。

b.流花11-1-5井,為一口大斜度延伸井,落入油藏段的井斜段達78%,初始日產量為1271m3,綜合含水0%;51d後日產量降為874m3,綜合含水升至51%,水錐上升速度較直井有明顯改善。

c.流花11-1-6井為一口水平井,水平井段全部落入油層頂部滲透率最好的層段,初始日產量1907m3,綜合含水為0%;120d後日產量為1017m3,綜合含水為26%。與前2口井相比,採用水平井開采不但可以提高單井產量,還可以減緩底水水錐速度,是該油田最佳的開發方案。

三、南海「挑戰號」浮式生產平台(FPS)

流花11-1油田海域水深將近310m,使用常規的導管架固定平台結構形式,僅導管架本身費用就高達10億美元,而新造一座張力腿平台的費用估計要12億美元。經過技術和經濟上的論證和比較,最終採用了改造半潛式鑽井平台方案,全部改造費用也不超過2億美元。根據使用要求,改造後的浮式生產系統不但能抵禦海區百年一遇的惡劣海況,還能滿足鑽井、完井、修井作業要求,並且能夠安裝、回收和維修水下井口設備,監視控制水下井口,為井底電潛泵提供懸掛月池和供給電力。根據台風極值具有方向性,東北方向的風、浪、流極值明顯比西北方向大的特點,改變常規的8根或12根錨鏈對稱系泊方式為非對稱的11根錨鏈,還根據實際受力情況,使大部分錨鏈長度有所縮短。錨鏈直徑φ127mm,單錨重量40t,是目前使用於海上商業性用途最大的船錨。錨泊力可以承受百年一遇強台風的襲擊,將南海「挑戰號」永久性地系泊在海底。

「挑戰號」的設計使用壽命是20年。

1993年7月購進改造用的半潛式鑽井平台,經過22個月改造設計和船廠施工,於1995年4月系泊到油田預定位置。

「挑戰號」還配有2台ROV遙控機器人支持作業,通過25根水下電纜向井口供電。生活模塊可容納130人居住。

四、浮式生產儲卸油輪(FPSO)和單點系泊系統

(一)南海「勝利號」浮式生產儲卸油輪(FPSO)

南海「勝利號」是由一艘14萬噸級的舊油輪改裝的,該油輪型長280m,型寬44m,型深23m,吃水17m。改裝後的油輪具有發電、原油凈化處理、原油儲存和卸油功能。高峰日處理液量為4.77×104m3,日產油量1.03×104m3,可儲存原油72萬桶。針對流花11-1油田原油黏稠特點,原油處理流程採用了世界先進的電脫鹽/脫水二合一新技術,即在一個設備內,分步完成原油脫鹽和脫水。海上油田使用這項新技術在世界上也屬首次,不但節省了大量的空間,還節約了上百萬美元的工程費用。

「勝利號」生活樓模塊可容納85人居住。儲存的合格原油經串靠的穿梭油輪外運銷售。

(二)「勝利號」單點系泊系統

「勝利號」浮式生產儲卸油系統(FPSO)採用永久式內轉塔單點系泊系統。單點用錨鏈固定於海底,通過油輪船體前部空洞內的轉塔機構與船體相連,油輪可繞單點作360°的旋轉。這種結構形式在國內是首次採用,在深水情況下比固定塔架式系泊結構要經濟得多。設計環境條件採用百年一遇極端海況,用10條Φ114.3mm錨鏈系泊。根據環境條件各個方向極值的差別,適當調整錨鏈長度。該單點系泊系統為永久不可解脫式,最大系泊力為600t。

五、水下生產系統

(一)水下井口系統的選型

a.分散水下井口生產系統,適用於作業海區海流流向沿深度分布基本一致並相對穩定的情況。水下井口之間可通過柔性管線相連或與總管匯相連,也可直接與油輪相連,這種水下井口系統的優點是已有一定經驗,井口和表層套管的定位精度要求低。其缺點是,水下井口之間的軟管與特種液壓接頭的成本及安裝費用高,海流方向不穩定時易引起軟管的纏繞,造成軟管和接頭部位損壞,單井修井會影響其他井生產,且施工安裝海況要求高、時間長。

b.集中水下井口生產系統,適用於各種海流條件,井口導向底座之間用鋼質跨接管相連成一整體。這種結構形式以前還從未採用過,缺乏經驗和現成的配套技術及設備,井口和表層套管的定位精度要求高。另一方面,這種結構形式的優點是鋼性跨接管接頭成本遠低於柔性軟管和液壓接頭,只相當於後者約1/3。單井修井作業不影響其他井正常生產,相對獨立的軟管可以單獨安裝和回收,且運動范圍小,不會發生軟管的摩擦和纏繞,鋼性跨接管的測量、安裝和回收作業可與其他作業同時進行,且不需動用其他船隻,在較惡劣海況下照常作業,效率高。通過全面研究對比,最終選用了集中水下井口生產系統。

(二)水下井口系統的主要結構和復裝順序

集中水下井口生產系統被稱為「組塊搭接式控制體系」,是流花11-1油田工程創新最多的體系,首創的新技術包括:集液中樞管匯;鋼制井口間跨接管;濕式電接頭在海上平台的應用;浮式生產平台支持的懸鏈式柔性立管系統;水下生產液壓控制系統;遙控水下作業機器人ROV;新型海底管道固定底座及鋼制長跨接管;水下卧式採油樹。

水下井口設備分三大塊安裝,先將導向生產底座(PGFB)鎖緊在762mm的表層套管頭上,用鋼制跨接管將PGFB下部集輸管線接頭連接起來,從而將獨立的水下井口連成一體,形成復線的封閉迴路,再將水下採油樹鎖緊在476mm的井口頭上,將採油樹出油管線接頭與生產底座上的閥門相連,最後將採油樹帽連同電潛泵電纜一起蓋在採油樹上,電潛泵的電路被接通,原油經採油樹出口進入PCFB下部集輸管匯內,匯集到中樞管匯,再從中樞管匯通過鋼制長跨接管進入海底輸油管道,輸往南海「挑戰號」進行處理。

(三)水下井口設備的功能

1.中樞管匯

中樞管匯組塊長21.3m,寬2.1m,高2.1m,重60t。由2根457.2mm生產管線和1根203.2mm測試管線組成,分別與2條342.9mm(13.5in)海底輸油管線和1條152.4mm的海底測試管線對應。每根管線引入6個接頭,其中4個接頭與井口採油樹的4個翼閥相接,1個接頭與海底管線相接,1個接頭用作管線間的轉換閥。安裝時用平台吊機將中樞管匯吊起扶正,接近轉台,再用鑽機大鉤穿過月池安放到海底。中樞管匯還作為液壓盤的基礎,主控室的液壓信號通過分配盤傳遞到各採油樹上。

2.永久生產導向底座PGFB

與常規的永久導向底座相比,除了尺寸4.8m×4.8m更大,具有導向和作基礎功能外,還具有集液功能。底座下部設計了2條304.8mm集液管,從採油樹出來的原油經生產閥進入集液管。底座的導向桿也經過改進,可以回收多次利用。

3.卧式水下採油樹

為了適應水下無人工潛水作業,這種採油樹帽將所有閥門設計在水平方向並由水下機器人操作。16個不同性能的球閥閥門的開關集中設在便於遙控機器人ROV操作的一塊操作盤上,可用機器人操作這些開關,來控制生產閥、環空閥、安全閥、化學葯劑注入閥等。這些閥門也可由平台液壓控制開啟和關閉,在應急情況下安全閥可自動關閉。

4.水下採油樹帽

採油樹帽蓋在採油樹頂部,帽內側固定濕式電接頭(WMEC)插座,外側法蘭盤內是乾式電接頭(DMEC)插頭,乾式電接頭被固定在IWPC終端法蘭盤內,在平台上先接好乾式電接頭法蘭。考慮到惡劣的環境條件可能對IWPC拉扯造成採油樹的破壞,在IWPC一端設計了一種安全破斷法蘭,在荷載尚未達到破壞採油樹之前,破斷法蘭的螺栓首先破斷,使IWPC與採油樹帽脫離。

5.採油樹及採油樹帽的安裝

安裝作業所使用的工具是一種多功能完井、修井工具(URT)。這種工具經4條導向纜坐在採油樹上,整套系統由液壓控制,能自動對中,調整高度,平緩而高效,不但能安裝採油樹和採油樹帽,還能回收採油樹帽,暫時停放在PGFB上,進行油管塞密封壓力和濕式電接頭電路測試,省去了將採油樹帽和IWPC收回到平台測試再安裝的復雜作業。這種工具的下部為一長方形框架結構,4根用作導向的漏斗柱體間距與採油樹導向漏斗完全相同,1根中心桿,通過液壓控制,可平緩移動。

6.水下遙控機器人(ROV)

2台機器人都是根據流花11-1油田的使用要求設計製造的,一台為永久式,在平台上作業;另一台為移動式,能移到工作船上進行潛水作業。2台機器人的功率均為73.5kW (100HP),6個推進器,6架攝像機(其中1架為可調焦,1架為筆式裝在機械手上),能在2浬的海流中拖著183m的臍帶作業,配備有多功能的模塊——MFPT。ROV配備有下列模塊:旋轉工具模塊、機械手插入式液壓推進器、自動對中伸縮液壓驅動器、輔助作業工具、柔性工作繩剪斷器、電纜截斷器、電纜抓緊器、低壓沖洗槍、黃油注入工具、定位伸縮吸盤、液壓圓鋸、1隻7功能Schilling機械手、1隻5功能Schilling大力機械手和拔插銷功能等。由於設計時考慮了各種作業工況的要求,並事先進行了模型試驗,因此,在實際作業過程中性能良好,一直保持著非常高的作業效率。

7.海底管線連接固定基座(TIB)

海底管線連接固定基座(TIB)是一個將海底管線與水下井口連接在一起的裝置。它的一側通過3根長為22.9m、17.4m和11.3m的鋼制長連接管與水下井口中樞管匯相連,另一側與3條海底管線相接。海底管線連接固定基座(TIB)由浮式生產平台安裝,TIB與3條海底管線的連接則由一套無潛水軟管連接系統(DFCS)完成。DFCS由1台ROV攜帶下水,當海底管線下放到接近目標位置時,另1台 ROV將從 DFCS上引出一條鋼絲繩,將鋼絲繩端的QOV卸扣掛在海底管線連接頭的吊點上,拉緊鋼絲繩,使海管介面順導向槽逐漸貼近TIB上的介面,由ROV將液壓驅動器插頭插進接頭鎖緊孔鎖緊接頭,密封試壓合格後,鬆掉接頭上的ROV卸扣,便完成安裝作業。

六、海底輸油管線

流花11-1油田海底管線包括3部分內容。

1.生產管線

數量:2根;

直徑:131/2」;

輸送介質:油水混合液體;

材質:動力柔性軟管;

距離:從「挑戰號」浮式生產系統(FPS)下面的海管立管基座到「勝利號」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下面的立管基座(PRB);

長度:2.24km。

2.計量管線

數量:1根;

直徑:6」;

輸送介質:油水混合液體,單井計量或應急情況下代替生產管線;

材質:動力柔性軟管;

距離:從「挑戰號」浮式生產系統(FPS)下面的立管基座到「勝利號」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下面的立管基座(PRB);

長度:2.24km。

3.立管

數量:生產立管2根,計量立管1根;

直徑:生產立管131/2」,計量立管6」;

輸送介質:液體;

材質:動力柔性軟管;

距離:從「勝利號」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下面的立管基座到上面的轉塔式單點。

七、水平井鑽井技術

(一)井眼軌跡的設計

該油田特點是面積大、油層埋藏深度淺,從泥面到油藏頂面的垂直距離只有914m。受油藏埋深限制,平台鑽水平井的最大控制半徑約為3km。為保證電潛泵能在無橫向扭矩條件下運轉,水平井井眼軌跡設計分為2個造斜井段,在2個造斜井段之間設計了一段穩斜井段,將電潛泵下入到穩斜井段中。為防止電潛泵下入時受到損壞,第一個造斜井段的造斜率不得超過7°/30m。20口水平井設計的水平井段均處在厚度約為6.8m孔隙度最好的B1層,水平段長度為800m,總水平位移約為910~2590m。

(二)鑽井技術和特點

a.首先使用隨鑽下套管的新工藝安裝套管,成功地完成了25根導管安裝作業。安裝作業時間總計14.4d,平均單井安裝時間14.8h,與常規方法相比較節約時間36d。

b.採用成批鑽井方法,對444.5mm(171/2in)和311.2mm+215.9mm(121/4in+81/2in)井段分別採用成批作業方式。444.5mm井段測量深度650m,平均單井完成時間1.5d;311.2mm+215.9mm井段測量深度2040~3048m,平均單井完成時間10.8d。成批鑽井作業方法的應用大大加快了鑽井作業的速度。

c.鑽井液使用PHPA水基泥漿體系和海水(加Xanvis泥漿)鑽造斜段和水平段,降低了泥漿成本,提高了鑽井速度,減少了對油層的污染,保護了環境。

d.導向鑽井技術採用先進的水平井設計技術和GST(GeosteeringTool)井下導向鑽井工具,隨時掌握鑽井狀態和監測鑽遇地層,及時確定目的層的深度和調整井眼軌跡,不但加快了鑽井進度,還使水平井准確落入厚度僅為6.8m的B1目標層位的比例達到91%。

(三)主要鑽井指標

油田投產前,鑽井作業除成批安裝25套762mm(30in)導管外,共鑽井17口,完井12口,總進尺28207m,總天數180d,平均測量井深2351m,水平井段813m,水平井段落入B1目標層位的比例為91%,單井作業周期13d,單井費用196萬美元。

八、完井管柱

1.油管掛

完井管柱的安裝是通過油管掛安裝工具(THRT)起下油管掛來完成的。油管掛經導向槽導向著陸,再鎖緊在採油樹內的密封布芯內。

2.濕式電接頭(WMEC)

濕式電接頭(WMEC)是電潛泵井下電纜的終端,通過招標選用國外標准化產品,其插頭固定在油管掛中,插座固定在採油樹帽中,在蓋上採油樹帽時,套筒形的插座隨採油樹帽一起套在油管掛插頭上,在海水中對接即可通電,且保證不會漏電,無需再專門進行安裝。插頭咬合部分類似於普通的三相插頭,整個套筒插座長約50cm,直徑約8cm。

為保險起見,用電絕緣液沖洗採油樹帽與油管掛之間的空間,再用氮氣將電絕緣液擠出,以保證濕式電接頭(WMEC)不會因長時間在變高壓和變頻強電流工作狀態下,工作產生高熱量導致採油樹帽熱膨脹而損壞。

濕式電接頭的工作參數為:電壓5kV,電流125A,頻率60Hz。

3.電潛泵

由於流花11-1油田原油黏度高、密度大、井底壓力低以及後期含水上升快等特點,因此選用加電潛泵採油工藝。所選用的電潛泵是Reda公司提供的562系列電潛泵總成,HN13500、73Stages、540HP、125Ams、5000Volts。為電潛泵供電的水下電纜下端與採油樹帽相連,上端懸掛在FPS下層甲板上,與電潛泵控制室中的變頻器相連。單井生產閥和安全閥的開關由FPS上的液壓系統直接控制,採油樹上的液壓接頭通過水下控制軟管與水下中樞管匯液壓分配盤相連,而液壓分配盤通過液壓控制纜與FPS中控室相接。

4.水下坐封式生產封隔器

由NODECO提供的可再次坐封的封隔器有4個通道,包括地層液流動通道、ESP電纜穿越器、化學葯劑注入管線和備用管線通道。它的主要特點是可以再次坐封,採用再次坐封的封隔器可以避免每次修井都要起出管柱更換封隔器,從而節約了修井時間和費用。

Ⅱ 哪一年在南海發現石油,准確到197幾年,急用謝謝

1975年美孚石油公司在越南南部海域發現了石油。
上世紀70年代,南越和美孚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南海油田。後因南越戰敗,成果讓給越南國家石油與天然氣公司和蘇聯石油公司成立的合資公司,進行試開采,後來成為越南最大的油田,也就是現在的白虎油田。
白虎油田至今仍是越南第一大油田,一度占越南原油產量一半。

Ⅲ 中國南海油氣開采歷史有多久

我國對南海中南部的油氣資源調查始於1987年,到2002年完成地震測線86714.92千米,重力測線65360.56千米,磁力測線70134.94千米,航空磁測112058.52千米。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海洋局也多次進行綜合考察。目前,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和萬安盆地是我國勘探研究程度相對較高的盆地,而西北巴拉望和汶萊—沙巴盆地幾乎是我國油氣勘查的空白區。中建南、南薇西、筆架南、南沙海槽、安渡北、南薇東、九章和永暑這些盆地的國內外勘探開發程度都非常低,目前尚無鑽井(表18-2)。

圖18-1亞太地區原油產量變化圖

1981—2002年,越南更是從南沙海域的油田中開采了1億噸石油、15億多立方米的天然氣,獲利250億美元,南海南部石油已成為越南國民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對中國而言,在南沙海域的開發則完全是空白。有能源分析家認為,從表面上看,這是對「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戰略的貫徹走樣,而從實質上看,則是對海洋利用缺乏一個長期戰略規劃。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各國外長及外長代表在金邊簽署了《南海南部各方行為宣言》,2005年3月14日,中國海油、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越南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共同簽署了為期3年的《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定》。按照協定,3家公司將在一個總面積為14.3萬平方千米的協議區內研究評估石油資源狀況。一名能源觀察家認為:該協議的簽署,對啟動南海南部的規模勘探開發是一個好消息,但是,這僅僅是勘探方面的合作。勘探到開發還有幾年的時間,到時怎麼開發怎麼分配,還需要進行艱苦的談判,這需要各參與國的領導人具有更開明的政治態度。「這不是企業所能決定的事情。」企業不能決定的范圍還包括:與海洋有關的能源戰略規劃問題,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外交問題、軍事問題、海權問題、國家安全、法理問題等。這些問題涉及的政府部門很多,包括國家海洋局、農業部、海關、國家安全部門、國防、商務部、外交部、交通部等以及中國海油、中國石油兩大公司。如果要在這些部門與海洋開發之間建立起一種協調機制,不是不能,但缺一個海上的「大管家」。如果這個「大管家」建立起來,可以預想的邏輯是:國家能源戰略、南海南部油氣開發、企業利益、相鄰的國際關系等諸多問題就可以在大框架內建立起一種通盤系統的協調運作機制。

2010年和2011年,南海問題被許多國家復雜化,甚至在與其不相關的場合談南海問題,表面的關心隱藏著油氣資源及運輸通道的儲多利益。

Ⅳ 南海什麼時侯發現石油的

70年代初由美國飛馬石油公司發現並已做好開發前期工作。1975年4月底越戰結束,美國敗退,該油田開發計劃被放棄。1984年蘇聯與越南組建越蘇油氣聯營企業,由蘇聯提供資金、設備和技術開發「白虎」油田。1986年6月26日首次出油。從此,「白虎」油田的規模逐年擴大,產量迅速增加,成為越南的一個「聚寶盆」。1994年原油產量達680萬噸。

Ⅳ 中國什麼時候能有一口南海的石油開發平台

1986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才在南海搭建了第一個油田平台。

成立於1982年2月的中海油是中國第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也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中海油集團在南海東部、南海西部、渤海和東海海域的44個近海油田中,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的就有23個。

最近幾年,中海油幾乎每年都會宣布一批南海開放區塊,供外國公司以PSC方式與中海油合作開發。但中海油的條件苛刻,嚴守51%的控股底線。今年中 海油亦拿出南海西北部的19個開放區塊,其中16個在珠江口盆地,兩個在北部灣,1個在瓊東南盆地。離中國海岸線最遠的瓊東南65/24區塊,有3080 平方公里,水深1000─2200米。這些區塊都不屬於南沙群島海域。

在南沙海域這片南海腹地,中海油並非沒有嘗試。1992年,美國丹佛一家名為克里斯通(Crestone)的小石油公司找到中海油,簽訂了南沙「萬 安北」-21區塊PSC石油開發合同。克里斯通之前曾在菲律賓獲得兩個石油合同,他們推測南海的萬安盆地有豐富的油氣蘊藏。該區塊位於南沙群島西部,距越 南南部海岸280海里,但越南認為該區塊位於越南大陸架,與其對外招標的133、134、135區塊重疊。1994年,克里斯通公司開始勘探作業,同年, 中越海軍在萬安北附近發生交火。出於政治和外交上的顧慮,這份油氣合同被中國有關部門擱置。

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國在南海油氣勘探開發上一直面臨雙重考量:是「維權」還是「維穩」?如果要開采中國主張的南海腹地油氣權益,免不了會與南海鄰國起摩擦,到當前為止,中國政府還是維穩為主的態度。

事實上,除政治上的顧慮外,商業上的高風險,可能是中國石油公司遲遲未進軍南海腹地的更重要原因。一位中海油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國海岸 線與南海最遠距離有3000多公里,難以保障人力物力的供給。交銀國際分析師賀煒也舉例說,海上油氣作業中,鑽井平台的工作人員換班是一個大問題,從南沙 到中國大陸距離為2000─3000公里,「直升飛機飛不了那麼遠」。

另一個難題是深水作業技術能力。從大陸海岸線往南海走,200公里以外水深就很快下沉至1500米。中海油副總工程師曾恆一曾表示,中海油在300米水深的石油開采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但300─3000米才剛剛起步。

更大的商業風險或許是浩瀚的南海究竟哪裡能打出油來。一個被媒體反覆提及卻難以證實的數字是:南海石油地質儲量約為230億─300億噸,有「第二 個波斯灣」之稱,其中70%蘊藏於南海深海區域。而美國能源機構(EIA)一份報告引用美國地質協會數據估計,南海石油儲量總計在280億桶(約合 38.2億噸)左右。兩個數字差異甚大。

「當你不清晰的時候,可以給它任意高的評估。」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中海油高層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稱南海是「第二個波斯灣」還為時過早,南海 腹地是很大的沉積盆地,理論上推測應該資源豐富,「但由於至今沒有打過一口井,很難確切證實有多少油氣資源」。當前,各國在南海地區的石油年產量為 6835萬噸,不包括中國的數字是5350萬噸,大致相當於中海油2010年全年的國內油氣產量。越南和馬來西亞的產量還呈逐年下降趨勢。

2004年前中海油一直是中國海洋油氣資源的專營者,但中海油上下向外傳遞的信息是:中海油是一家講求績效的國際石油公司,要對股東負責,注意資產負債表的健康,不能貿然對遙遠的南海腹地展開深海油氣勘探開發。

一位外資石油公司中國區負責人表示,中海油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多元化發展,在大型煉油石化、煤化工項目和LNG業務等中下游產業投入甚巨。中海油的公 司願景也是要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上游公司,發展成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綜合型能源集團,其六大產業板塊還包括金融與新能源。

在這樣的戰略之下,中海油對於深入政治和商業風險都很大的南海腹地持審慎態度,符合商業邏輯。2004年7月,中國國土資源部曾向中石油發放了南海 海域勘探許可證,允許勘探和開采18個南海南部海域的區塊。但這些區塊,不是位於南海腹地的深海,就是位於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地區。中石油遇到和中海油類 似的困境。

但面對東南亞諸國的激進開發態勢,坐視顯然不是上策。一位中海油服前高層建議,中國石油公司可以考慮更大程度對外開放,也可集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之力,在南海合作開發。他還認為,由於商業風險太大,國家應建立相應基金,支持「三大油」提升深海勘探開采能力,開發南海。

Ⅵ 中南海東部石油開采

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成立於1983年6月,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屬的四個地區油公司之一。負責南海東部東經113°10′以東、面積約13.1萬平方千米海域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業務,主要是珠江口盆地,授權全面執行該海域的對外合作的石油合同和協議。1996年產油量超過1000萬噸,1997年1297萬噸,發現油田和含油氣構造24個,探明優質儲量近5億噸,南海東部連續10年油氣產量超千萬立方米。2008年產量達到1200萬噸。
一、油氣歷史
1974年,開始海洋石油物探作業。
1976年,西沙群島永興島鑽探了南海第一口深探井——西永1井。
1983年,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成立。
1983年11月,恩平構造上鑽探對外合作第一口探井,發現第一個含油構造。
1984年,菲利普斯公司在西江24-3獲得第一口高產油井,發現西江24-3油田。
1985年8月,發現惠州21-1油田。
1987年,發現陸豐13-1油田。
1996年,原油產量超過1000萬噸,成為全國第四大油田。
1996年5月,流花11-1油田與美國阿莫科公司合作投產,成為當時我國海上最大對外合作油田。
1997年1月,與聖太非石油公司合作發現番禺4-2油田。
1997年6月,與菲利普斯公司和派克頓公司合作,我國第一口大位移井——南海西江24-3-A14井鑽探成功,標志著我國在鑽井上又一進步。
2005年12月,南海東部海域第一個自營開發的油田——陸豐13-1油田投產,證實了技術的提高。
2006年,通過與哈斯基公司的精誠合作,中國海上第一口水深超千米的探井——荔灣3-1-1井獲得成功。南海珠江口盆地荔灣深水天然氣構造的重大發現,填補了中國深水油氣發現的空白。該構造擁有約1000億立方米的探明儲量,大大增強了公司對中國海域深水勘探前景的信心。
2007年8月7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新加坡石油有限公司就26/18區塊簽訂產品分成合同,這是中國海油與新加坡石油的首度合作。據知,26/18區塊位於中國南海東部海域的珠江口盆地,區塊面積4961平方千米,水深85~200米。根據合同規定,在勘探期內,新加坡石油將在26/18區塊進行二維地震數據採集,並鑽探預探井。在勘探期內,新加坡石油將承擔全部的勘探費用。中國海油將有權參與合同區內所有商業油氣發現最多51%的權益。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勘探部總經理朱偉林先生表示,中國海域豐富的勘探潛力有著高度的吸引力,也正緣於此,我們才能不斷地迎來新老朋友,合作勘探中國海域的油氣資源。
2009年,陸豐13-1油田成為中國海油第一個因石油合同到期而回歸自營的油田。
二、惠州油田群
由惠州21-1油田、惠州26-1油田、惠州32-2油田、惠州32-3油田和惠州32-5油田形成惠州油田群。其中,惠州21-1油田於1985年8月發現,1990年9月投產。惠州26-1油田於1988年3月發現,1991年11月投產。惠州32-2油田於1990年12月發現,1995年6月投產。惠州32-3油田於1991年1月發現,1995年6月投產。惠州32-5油田於1996年9月發現,1999年2月投產。
2000年6月,惠州26-1北項目成功投產。
三、流花11-1油田
1987年發現流花11-1油田。
流花11-1油田是目前南中國海發現的最大的油田。該油田位於南中國海的珠江口盆地,在香港東南方向300米的水中。阿莫科於1985年從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獲得區塊29/04合同。經過初步勘探研究後,流花11-1A開鑽。測試產油量是每天2240桶重油。隨後進行的評價井鑽探流花11-1-3和流花11-1-4證實油儲量巨大,超過10億桶。1993年12月,科麥奇公司加入合作開發的隊伍,持有24.5%的股份,阿莫科也持有24.5%股份,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東部公司持有51%的股份。
1996年5月,流花11-1油田與美國阿莫科公司合作投產,成為當時我國海上最大對外合作油田。中外合作採用創7項世界第一、國際領先水平的開發生產技術。流花油田因此被世界海洋石油界譽為「國際海洋石油皇冠上的明珠」。
2003年7月24日,中國海油從跨國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和科麥奇手中接過油田所有權,隨即進行了機構重組,本部對油田作業的支持大大增強。同時,拓展管理思路、細化管理、強化成本控制、穩定骨幹隊伍等一系列措施得以實施。2004年,油田產量增加7.7%,生產時率提高至94.31%。2004年10月22日流花油田提前完成年度生產任務,產量甚至超過2001年生產高峰時期。與之對應的是,油田直接作業費減少3.9%,桶油成本降低10%,行政管理費壓縮到2003年的30%,並且逐年降低。
2006年5月17日,台風「珍珠」中心直襲流花11-1油田。在油田作業的「南海勝利」號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的6根錨鏈被台風刮斷,3根軟管斷裂,油艙破裂。油田被迫停產。中國海油自力更生,經過一年奮戰,流花油田提前成功復產,並取得7項創新成果,意味著中國人開始掌握深水油氣田設備維修技術,一舉打破了外國公司對世界深水工程領域的壟斷。

Ⅶ 南海石油還夠開采多少年

美國技術來挖100年
越南,菲律賓,自有技術來挖。挖不到,沒技術。
中國現有技術來挖。200年。日夜不停
歐洲技術來挖80年

南海石油大概200億噸

Ⅷ 油氣田的南海油氣田

中國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海底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中國地質學家認為,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氣開發最好的地區之一。蘊藏量約200億噸,有「第二波斯灣」之稱。
由於石油開采是一項高投入、高技術的行業,出於政治和現實兩方面的考慮,越南、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國家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就走上了一條拉西方「入伙」的道路,即通過直接或間接合資的方式,邀攬西方大的石油公司合作開采南海油氣資源。據了解,目前共有200多家西方公司在南海海域有開采作業,鑽井總量達上千口。
1957年,海南島鶯歌海漁村漁民向當時石油部反映,附近淺海的油氣苗至少存在了上百年,根據這一線索,地質專家開始進行調查,並在淺海開始鑽探工作。到1960年,廣東省石油管理局海南勘探大隊在鶯歌海村水道口附近的淺海中,打淺井兩口,共採得原油150公斤,並在此基礎上,於1963年打出了具有海洋石油起步標志的「鶯1井 」。
20世紀80年代初,越南就與蘇聯合作開采了頭頓地區東南150公里處的白虎油田,這塊油田最高年產量達到540萬噸,至今仍是越南第一大油田。
2012年6月,中海油對外招標開采南海油氣田,招標公告顯示,9個海上區塊分別命名為「金銀22、華陽10、華陽34、畢生16、彈丸04、彈丸22、日積03、日積27、尹慶西18」等區塊,其中7個區塊位於中建南盆地,2個位於萬安盆地與南薇西盆地部分區域。這些區塊的水深在300米到4000米之間,總面積約為16萬平方公里。
2012年7月11日,菲律賓能源部副部長拉約格稱,將在7月底標售3個南海海域開采天然氣和石油的權利。開放競標的3個水域都位於菲律賓巴拉望島外海,是中菲爭議海域,也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功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水域。該區域緊鄰菲律賓在該海域現有的天然氣田,拉約格說這個油氣田目前已承擔了菲律賓呂宋島近40%的能源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