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東石油源源不斷的輸往世界各地,給石油輸出國帶來了什麼影響。快回答
1.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使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用石油賺取大量外匯收入。沒瞧見那些個阿拉伯國家的國王或者酋長都是鑽石王老五么,身價絕對是排在世界前幾名的。
2.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石油加工業、交通運輸、服務業等。石油管道的修建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
3.加快港口建設。石油輸出基本靠大型油輪,所以石油輸出國的港口發展很快。
4.加快當地城市化進程。石油開采吸引農村人口和大量外來人口在石油城市集中,加快當地城市化速度,也加快城市建設的發展,如迪拜。
5.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石油輸出國基本都屬於熱帶沙漠氣候,生態環境脆弱。石油管道的修建破環原有的生態環境;石油的開采可能會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問題,石油的開采加工、人口的增長和城市的發展產生大量生產生活廢棄物,超過了當地環境的自凈能力,造成環境污染。
6.容易造成海上石油泄漏,給當地近海區域造成污染,導致海上生物死亡,陸地水體也遭受污染。
❷ 中東的石油開挖不斷,世界又說保護地球,中東會出現大地震嗎
中東的石油開挖不斷,世界又說保護地球,中東會出現大地震嗎?
中東地區是世界的油桶,儲量佔世界石油儲量一半以上,產量則佔到了30%以上,出口份額佔到全世界45%。1932年巴林石油公司在賈拜爾杜漢沙漠地區發現了中東第一口油井「埃米爾一號」以來,已經開采了將近90年!挖出了那麼多石油,中東地下都已經挖空了,會不會未來產生大地震呢?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引起的震動,通過地震波傳播,所經之處就形成了地震!引起地震的大都是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和擠壓造成的,一般在板塊的邊緣和板塊內部的斷裂帶附近,將會是地震的高發地帶!但斷裂帶和板塊擠壓等構造地震並不是所有地震的原因,除此以外還有:
其中水庫蓄水誘發型地震比較嚴重,地下空洞結構或者斷裂帶無法承受新增加的壓力,造成地層深處的空洞結構或者斷裂帶塌陷,大量岩層突然掉落引發的塌陷型地震,1967年印度柯伊納水庫發生過水庫蓄水誘發的大地震,震級達到了6.3級,由於震源很淺,一般在5千米以內,因此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超過200人喪生,1500人受傷,並且對大壩造成了影響!
印度柯伊納水庫
塌陷型地震一般發生在石灰岩等溶岩分布的地區,因為水流溶解了大量的石灰岩,留下了大量的溶洞,如果主支撐結構被破壞,洞頂塌陷那麼就會形成地震。除了喀斯特地形容易造成塌陷型地震外,煤礦采空區也是塌陷型地震的高發區!
喀斯特地形結構
采礦區塌陷型地震震級不大,但危害很大,因為很多發生塌陷型地震煤礦都在作業中,即使是廢棄區域在礦區上方也有很多民居,比如2007年8月29,陝西神木縣孫家岔鎮邊不拉煤礦礦井采空區發生塌陷引發地震,震級3.3級,幸虧當時井下沒有作業人員,否則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而陝西與陝西的煤礦產區,地面上到處都是開裂和陷落,這些都是地下煤礦采空後沒有回填,支撐結構腐蝕或者地下水滲入結構強度降低,造成塌陷,一般采空區地下水嚴重下降,不再適合生存,只能搬遷。
上文我們簡單了解了地震時怎麼發生的,那麼石油開采會像煤礦一樣出現采空區嗎?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至今為止人類開採的石油量已經超過了1300億噸,如果按45%為中東產出約為600億噸左右,大約相當於22立方千米的岩石,如果把它看成是一個整體的話,大約是半徑3.4千米左右的一個空洞!
中東油田分布
好恐怖啊,中東的石油實在是太容易開采了,簡單到沙漠里挖個洞石油就能汩汩的冒出來,那裡的石油不但容易開采,而且品質還好,所以近90年來,中東開採石油的公司居然在地下挖了個直徑超過3千米的超級大洞,當然這些是分布在中東各地!
但可以相信的是,在那些超級油田之下,比如沙特的加瓦爾油田是全世界最大的油田,到現在為止每天仍然產油500萬桶,自上世紀50年代起,總共開采了將近700億桶,采空區合計是一個直徑達到了1.8千米的超大球體空間!
那麼石油開采真的會留下如此大空洞嗎?
煤炭開采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因為坑道作業大家都見過,很多煤層甚至厚到可以使用大型機械自動開采,因此采空區留下是非常恐怖的!但油藏並非大家想像一個油壺結構,會有部分的匯聚空間,但絕大多數石油仍然在地質結構的空隙中!
油田示意圖,很容易被誤會
中東地區的油田屬於海相古潛山的溶洞裂隙存儲類型,盡管它以容易開采著稱,但仍然是屬於結構非常復雜的多空結構,也就是說即使采空,也會留下大量的支撐而不至於讓上方塌陷下來!並且石油開采中都有一項注水開採的技術!
比如在初期的自然壓力開采後即注入水讓石油隨著水壓冒出來,或者在油田晚期則是抽油機抽出油水混合物再重新分離,簡單的說,石油開采根本就不會留下采空區,因為最後開采出來的每一桶石油中,大部分都是水,所以還沒有開采完,地下就全部都被水填滿了!
頁岩油開采真的誘發了地震
而頁岩油的開采,則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油田,因為都是一些含油的石頭,需要用強大的壓力壓裂石頭,讓這些油滴慢慢匯聚,最後將油水混合物開采出來,同樣會注水,不過據新聞報道,頁岩油開采確實可能會誘發地震!但這不是空洞結構造成的,而是廢水處理!
因為頁岩油的廢水是含油廢水,處理需要50美分一桶,聽上去不高,但每開采一桶油會產生十桶廢水,而美國在2016年時的頁岩油開采量已經達到了900萬桶/天,每天處理廢水的成本高達4500萬美元,因此頁岩油開采商都願意把廢水注入地下!
頁岩油開采還要污染環境
看上去其實沒啥大問題,但很要命的是頁岩油開采周圍可能存在的大量斷層被水注入後,相當於添加了潤滑劑,會加速斷層錯動,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在2016年3月26日公布的美國地震威脅測繪圖中,「人為誘發」地震加入了其中,而在2015年中,在頁岩油開採的加利福尼亞地區,總共有超過900次3級以上的地震!
並且據USGS的統計數據看,頁岩油的開采和加利福尼亞地震頻發時間上是能相互吻合的!因此石油開采還真可能以地震的方式威脅人類生存,不過整個局面是可以改善的,只要適當處理廢水,整個比例就會下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圍。
石油開采與地震並沒有直接關系,石油開采是在地殼上層開展的活動,而地震更多是來源於地球內部能量,地殼層只是充當地球能量釋放的平台,另外石油屬於液體,與固體開采不同。
地球的地殼層平均厚度是17公里左右,地球上的地震雖然也多為地殼淺層地震,但地球上的地震最大震源超過700公里,這充分說明 地震的產生並不是來源於地殼,而是更深層次的地幔或者地核,只不過能量集結在地殼某個位置後爆發了 ,所以地殼層的石油決定不了地區地震產生。
另外再說一下石油的開采,上面說了石油是液體,在地表之下具有流動性,所以 石油不承受地表的壓力,與地下水有一定的類似性 ,開采並不會導致地區塌方式的地震。而像煤礦這類固體礦藏,集中在某一固定位置,與地殼已經融為一體,大面積開采導致局部中空,承受不住地表壓力才有可能會產生地震。
而且,中東石油屬於淺表層石油,在以往的開采技術中經常用到注水增壓法,將水注入到油田,增加石油向上的升力,在地表輕松就可獲得石油噴發,這也是中東石油開采成本低的原因,而 注水本身也可以填充石油開采後留下的地殼縫隙 。
至於說保護地球,其實更多是指保護地球表層土壤、大氣的環境,工業違規排放廢水、廢氣,白色垃圾的隨意丟棄等才更加威海地球。
歡迎點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中東石油屬於海相古潛山的容洞裂隙存儲類型,產量高,儲量大,易開采是其突出特徵,形象的說法說中東的油儲象口大鍋,油都聚集到了鍋底,這是非專業外的說法,大專業的說法大都沒有興趣去聽,我們的大慶油田是陸相沙層沉積,也是中國沉積,因為外國專家不承認這種說法,我作為石油地質的一員略知皮毛的是:我們在國內也曾努力尋找古潛山海相類型的油氣田,至今未見成果,回到題主的話上:石油是液體只存在它適應的縫隙里不會因開采而造成地震的,地震是地球的物理運動而形式的,而石油被抽出後還會注水進去以保持地層壓力的平衡,也是開采工藝所必須的,大可不必為此擔心!
世界石油看中東,的確中東的i石油豐富,造成了石油的過渡開采每年從中東國家將開采近20億噸石油,這給地球帶來的將是什麼後果呢?世界從沒採取要保護好我們的唯一家園,反而大打幹戈,我真當心中東會出現大地震,一旦出現,後果是不能預算得到,如果有這一天,騎馬拉雅山都可能倒下,而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就不知道了。
人類必須清楚,如果不放下對地球的傷害,我們淡什麼文明?談什麼 科技 ?我們的建設又有什麼意義呢?
地球資源都是有限的,長期大量開采引發災難是必須的。
❸ 石油給中東國家帶來巨額財富的同時,有哪些隱患
自從美國介入中東石油貿易,並建立用美元結算石油出口貿易的體系後,油價為中東諸國帶來了豐富的“石油美元”;而“石油美元”又導致了高油價的現象,高油價使中東國家的經濟欣欣向榮,繁榮發展。
中東國家政府和民眾都享受石油經濟帶來的紅利
不僅如此,中東地區的普通市民,也享受到了石油美元帶來的發展紅利,醫保、養老、教育、工作統統包括在內;甚至因為石油美元的優勢,沙烏地阿拉伯還成為世界上十個最重要的外商投資國之一;中東地區的產油國,藉助石油紅利,一躍成為富裕國家行列,並吸引著大量的國外人才、建設者、服務者來到中東地區。
而中東為何得到國際的青睞,主要就是因為中東擁有巨額的流動資金;高油價和經濟增長,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到西亞地區的主要原因;石油經濟激發國際商人更大的投資熱情。
❹ 中東國家采完了石油後有哪些經濟出路
中東國家基本是亞熱帶沙漠氣候,以後的出路有3種參考下 1、發展水果業。伊拉克大棗你聽說過嗎,在國際上很出名,也很暢銷。沙漠氣候日溫差大,所以水果都很甜,比如類似的吐魯番葡萄、哈密瓜等等。 2、旅遊業資源豐富。中東國家的文化是阿拉伯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流下了許多遺址,如阿拉伯文化宗教聖地麥加、古都巴格達等等。 3、能源部分,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的利用。
❺ 20世紀70年代,為什麼中東石油價格提升會引發經濟危機
美國等國的石油大多來自中東,石油價格猛漲,使生產成本增加,當時美國是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許多國家的資源都是美國供給,結果引起了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
❻ 論中東石油的利與弊
眾所周知,中東有許多富裕的國家,他們為什麼富裕呢?因為那裡的石油產量比較「豐富」,是其他國家的好幾倍,真是因為如此,中東的那些石油產量多的國家過上了吃香的,喝辣的,好日子。
不過,是金子,總有一天會「花」光的,石油也會,而如果沒有了石油,中東也就什麼也不是了。
這樣來說,如果現在中東用富裕的資金去為未來做好充分的准備,那麼,石油在中東的手裡就是一塊寶,可是如果現在中東仍然不為未來做准備,石油也還是一塊寶,畢竟沒有了石油,中東連一張富裕的體驗卡都沒有,盡管在未來總有中東的石油耗盡的那一刻,那時的「一夜回到解放前」事後,中東人民至少也能有一段美好的回憶。
❼ 中東的石油資源被采完後,經濟出路會是什麼
現在的中東人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了。 許多中東國家已經開始發展石油以外的產業,例如:金融服務、旅遊觀光等等 大家可能知道阿聯酋的迪拜有一家超級豪華的七星級酒店,為什麼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吸引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啦。還有,F1大獎賽在巴林也有一站,也是為了吸引廣大車迷去看F1的同時大大的消費一番啦。 正如樓上的所說,中東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具有極強的戰略地位。中東國家也會利用這種優勢大力發展交通運輸,不斷完善硬體和軟體設施,使其空中成為歐美與亞洲的航空中轉站,陸地成為亞歐大陸的交通紐帶。
❽ 國際油價的飆升,中東產油國家日進斗金,為何弊端很大
國際石油價格一直是關乎到世界國計民生的事情,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不管是政府,企業,工廠,還是國民都很對石油價格十分關注,因為石油價格的漲跌,關繫到國家和社會的日常發展。就比如,國家工業建設,雖說如今電氣時代減少了很多石油的使用渠道,但是石油所具備的地位到目前為止依舊是無法替代,因而,石油價格無論是對國家經濟發展,還是日常生活,都能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因此,如何有效減少國民經濟對石油的依賴,實現國家經濟發展多元性,這是擺在中東國家面前的重要課題。
❾ 中東用石油賺了很多錢,但是這些產油國家都在考慮石油采完後,經濟的出路問題.有哪些出路呢
1:中東地區有很多的沙漠,可以發展畜牧業。
2:沙漠的好處還有許多,除了畜牧業,可以向旅遊也發展。
3: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原子能,核能等.
❿ 石油對一個國家戰略發展的影響
人們常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若人體中血液不夠,輕則致病,重則有生命危險。對於石油進口較多的國家,如果沒有石油戰略儲備,那麼一旦石油進口中斷,在缺乏石油供應的地區必然會對各行各業產生災難性打擊,飛機不能飛,汽車不能跑,交通癱瘓,生產停滯。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能源的不斷供給來保證。 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約為40%,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是主要的能源。近期在美國某報上有幅漫畫,畫了「9.11」3個豎立的大字,投射在地面上的陰影卻形成了「oil(石油)」三個字母,生動地揭示了美國「反恐倒薩」是為石油而戰。中東石油佔世界石油儲量的2/3,號稱「世界油庫」,誰能控制中東石油,誰就能支配世界經濟。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能源結構的改變,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而國內原油產量增長近期明顯放慢,使得石油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家計委統計表明,20世紀9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7%,石油消費年均增長5.77%,而石油供應年均增長只有1.67%。1993年我國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2000年共進口石油7000 萬噸,2003年進口石油已超過8000萬噸,成為美國、日本之後的第3大石油進口國。據統計,1995年國內所需石油的6.6%靠進口,2000年已升至25%,2005年這個比例提高到32.5%。 在大量進口石油的情況下,必須採取有效措施穩定石油進口,保障石油供給。為此就不能像過去那樣被動地接受「國際油價」,必須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以應付突發事件。積極參與國際石油資源的開發和進口石油多元化,可以緩解石油危機和調節石油供需平衡,然而最直接、最及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由21個原油進口國組成的國際能源機構(IEA)建議,至少儲備90天的原油進口量。美國20世紀末的石油儲備量高達1.6億噸,日本石油消費的99.6%依靠進口,因此石油儲備更多,達到160天的原油進口量。儲備石油的措施就是建設大型油庫。 水庫在雨季多水時儲水,在旱季缺水時放水,以調節江河水量和穩定發電。石油儲備庫的作用類似,當產油地區動亂或運輸通道不暢而無法正常供油時,可動用儲備石油滿足國內需要,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當國際油價波動較大時,可低買高賣,謀求國家經濟利益。 在全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大國中,我國基本上沒有石油戰略儲備,因此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庫,既是未雨綢繆,也是當務之急。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在「十五」期間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從2003年開始,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建設陸地石油儲備基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