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的四大成本費用
一、稅費成本
無論是增值稅還是所得稅,稅率都不低,二者同時徵收可以想像企業的壓力。企業稅負的現狀是流轉稅與所得稅雙高。流轉稅是「卡脖子」的稅,企業只要有銷售行為,無論是虧是賺,都要交稅。所得稅的邏輯相對合理,但要解決重復征稅的問題。一筆利潤企業所得稅拿走25%,分紅時個人所得稅拿走20%,綜合下來,兩項所得稅要佔利潤(稅前)的40%。
這項稅負究竟高不高,一可與其他國家橫向比,二可就企業歷史稅負縱向比,用兩組數據說話可能更有說服力。稅制改革大概都有輕稅薄賦的初衷,如何讓企業有稅負減輕的獲得感,這是稅制改革的痛點。
二、人工成本
企業僱用勞動者除了要發工資,還要為其購買五險一金。此外,如果辭退勞動者,還需要支付補償金。僅以五險一金為例,此項成本就高達工資的40%以上。例如,月薪10 000元,員工只能拿到7 454.30元,而企業要付出14 410元。
此外,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有個現象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就是40歲以上的中年女性慢慢成為快餐業服務員的主力了,以前多為20歲左右的年輕人。人口紅利在慢慢消失,這種趨勢會讓就業更趨理性,讓人的價值得到更多釋放,這也讓企業的用工成本整體提高了。
三、地租和房租成本
土地和房租越來越貴,一方面企業的地租、房租上漲,直接加大了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員工的生活成本不斷地提升,間接拉升了人工成本。資本需要逐水草而居,企業需不斷尋求最適宜的發展地。
因為土地與房租越來越貴,所以很多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將工廠搬回了人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的二三線城市,只將研發和銷售部門留在一線城市。
四、物流成本
一段時間以來,「企業物流成本高」是個被熱議的話題。企業的采購有物流成本,產品出廠有物流成本,產品銷售有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甚至能夠決定企業的「生死」,看看一些農產品滯銷就知此言非虛。無論是鐵路運輸,還是公路運輸,企業都覺得物流成本是沉重的負擔。
㈡ 財務報表中四項費用指的是什麼
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經營費用、財務費用。
㈢ 什麼是四項措施費
措施費是指為工程的形成提供條件所需的費用包括以下11項費用:
1、環境保護費;
2、文明施工費:
3、安全施工費;
4、臨時設施費:
5、夜間施工費:
6、材料二次搬運費;
7、大型機械設備進出場費及安拆費;
8、砼、鋼筋砼、模板及支架費;
9、腳手架費;
10、以完工程保護費;
11、施工排水、降水費。
㈣ 銷售人員四項費用是哪四項
新產品試制費、技術組織措施費、勞動安全保護費、零星固定資產購置費
四項費用也就是「四項投資」。國營工業企業中的技術組織措施費、新產品試制費、勞動安全保護費和零星固定資產購置費的總稱。四項費用所需資金在「一五」時期和「三年調整」時期曾實行過由國家預算根據批準的計劃按期撥付企業使用的辦法。 從1967年起,除列入國家計劃的新產品試制費仍由科技三項費用撥款支付外,其餘三項費用 (技術組織措施費、勞動安全保護費、零星固定資產購置費)改由企業更新改造基金開支。對於不增加固定資產的技術組織措施費和勞動安全保護費則在企業的車間經費和企業管理費中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