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俄羅斯的東方石油項目指的是什麼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俄羅斯的東方石油項目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11-08 00:44:10

A. 俄羅斯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俄羅斯是世界上煤炭、石油、天然氣、核燃料以及經濟水能資源蘊藏最豐富、生產能力最大的國家之一。近30年來,燃料生產增長5倍以上,電力生產增長了6倍多。同時,燃料動力的生產構成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石油和天然氣在燃料動力平衡表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核能的增長也很明顯,而煤炭已由40年代占第1位降到目前的第3位,位於石油和天然氣之後。
一、石油工業
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產國,年產原油5.5億噸左右,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原油是俄羅斯的首要能源,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資,年出口量約1億噸左右。原油工業在俄羅斯國民經濟中居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支柱產業部門。
俄羅斯原油主要蘊藏在西部與北部地區,僅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烏拉爾地區的原油儲量就佔全俄羅斯的3/4左右,其次為季曼—伯朝拉地區。俄羅斯的原油生產主要集中在上述三個地區。
(1)西西伯利亞油田。採油區主要分布在秋明州,故稱秋明油田,因其開發晚於前蘇聯的巴庫油田和伏爾加—烏拉爾油田,故而又稱「第三巴庫」。這里是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儲集區和產區,油田面積達150萬平方千米,遠景儲量240億噸,其中探明儲量約40億噸。該油田於60年代初開始建設,於70年代末已超過伏爾加—烏拉爾油田的產量,躍居俄羅斯第一位。於90年代初,其產量已超過4億噸,已佔俄羅斯原油總產量的3/4左右。西西伯利亞油田內共發現150多個儲油區,已開發的有40多個,其中重要的有薩莫特羅爾、烏斯季—巴雷克和薩雷姆等大型油產區。西西伯利亞油田通過多條管道將原油輸向前蘇聯各大煉油廠,進而把原油轉運到黑海、波羅的海和太平洋沿岸油港,向國外出口。
(2)伏爾加—烏拉爾油田,位於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流域區,又稱「第二巴庫」。儲油區面積近70萬平方千米。該油田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建設,於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20年間,一直是俄羅斯的最大石油產區,由1978年起產量落後於西西伯利亞油田,其產量也逐年下降,但仍保持在1.2億~1.5億噸,佔俄羅斯產量的1/5以上。韃靼自治共和國的羅馬什金、巴什基爾自治共和國的阿爾蘭和古比雪夫州為該油田的三大產油區,三者合計產量佔全油田的4/5以上。該油田位於俄羅斯經濟發達地域,油品需求量大,因此,原油加工與石油化學工業發達,區內有大型煉油廠10多座,年加工能力達1.5億噸,原油與油品管道縱橫交錯並通往外區。
(3)季曼—伯朝拉油田,位於俄羅斯歐洲地區東北部的高緯地區,地處能源短缺的西北區,距耗能高的中央區也較近。原油生產主要集中於科米自治共和國,烏薩為該油田最大採油區。全油田年產原油2000萬噸左右。
除上述三大油田外,還有北高加索油田(年產1000萬噸左右)和薩哈林油田(年產250萬噸左右)等。
俄羅斯的原油加工能力幾乎與原油開采能力相當,但深加工水平遠低於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煉油廠主要分布於油品需求量大的歐洲部分,烏法與薩馬拉的煉油能力各為4000萬噸左右,煉油能力超過1000萬噸的城市還有鄂木斯克、下諾夫哥羅德、安加爾斯克、彼爾姆、格羅茲尼、雅羅斯拉夫爾、基里希和莫斯科等。
二、天然氣工業
俄羅斯是世界上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產量最多、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天然氣管道最長、出口量最多的國家,有「天然氣王國」的美譽。
80年代末俄羅斯天然氣的探明儲量約40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的1/3以上。主要分布於西西伯利亞地區,其探明儲量佔俄羅斯的4/5左右,其次為伏爾加—烏拉爾區、科米自治區共和國、北高加索和西西伯利亞等地。
西西伯利亞天然氣田幾乎都分布在秋明州內,又稱秋明天然氣田。1989年產量達5330億立方米,佔俄羅斯產量的85%以上。其中的烏連戈伊氣田的探明儲量約8萬億立方米,為世界第一大氣田,於70年代末著手開發。80年代末已達3350億立方米,佔俄羅斯產量的1/2以上。揚堡凝析氣田可采儲量為4萬億立方米,為俄羅斯第二、世界第三大氣田,80年代中期投產,80年代末的產量近1000億立方米。梅德韋日耶氣田可采儲量1.5萬億立方米,為西西伯利亞第三氣田,80年代末產量達500億立方米。
此外,東西伯利亞的雅庫特、伏爾加—烏拉爾地區的奧倫堡、伏爾加河口的阿斯特拉罕和科米自治共和國的烏克特爾等,也是俄羅斯重要的天然氣田。
俄羅斯天然氣管道長度已超過20萬千米,主要干線均由西西伯利亞各氣田通向其歐洲地區,進而將管道伸向東歐與西歐,並向那裡出口天然氣。

B. 俄羅斯是石油大國嗎

是石油大國,儲量約742億桶,佔世界第七。

另外在北邊北極海域底下有大量未探明的石油資源,俄國一直引用經濟專屬海域主張北極海域是其大陸棚的延伸主權,2011年後和英國BP石油聯合探勘北極石油,但俄國表明最終資源主權屬於俄國。

俄羅斯的出口包括超過 5 Mbbl/d (790,000 m3/d) 的石油和近 2 Mbbl/d (320,000 m3/d) 的成品油,主要銷往歐洲市場。

俄羅斯的石油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工業之一。俄羅斯擁有最大的儲量,是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它擁有第二大煤炭儲量,第六大石油儲量,是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它是第四大能源用戶。

俄羅斯石油工業聲稱需要巨額投資。俄羅斯經濟的強勁增長意味著當地對各類能源(石油、天然氣、核能、煤炭、水電、電力)的需求持續增長。

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

1、 Gazprom(俄羅斯國有天然氣壟斷企業;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勘探和生產公司);

2、 盧克石油;

3、 Rosneft(俄羅斯國有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公司);

4、 蘇爾古特石油公司;

5、 韃靼石油公司;

6、 諾斯加斯;

7、 Transneft(俄羅斯的管道壟斷);

8、 Bashneft(俄羅斯煉油公司,該國最大的石油產品生產商之一);

9、 俄羅斯石油公司;

10、 伊特拉;

11、 諾瓦泰克;

12、 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公司。

C. 俄羅斯的兩個重要石油基地是什麼

俄羅斯第一大油田薩莫特洛爾油田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的烏拉爾聯邦管區,是俄國最大的油田,儲量超過200億桶,不過油田已經處於開發的尾期,產量銳減。

伏爾加—烏拉爾油田,位於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流域區,又稱「第二巴庫」。儲油區面積近70萬平方公里。該油田於第二次大戰期間開始建設,於5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中期的20年間,一直是俄羅斯的最大石油產區,由1978年起產量落後於西西伯利亞油田,其產量也逐年下降,但仍保持在1.2~1.5億噸之間,佔全俄產量的1/5以上。
韃靼自治共和國的羅馬什金、巴什基爾自治共和國的阿爾蘭和古比雪夫州為該油田的三大產油區,三者合計產量佔全油田的4/5以上。該油田位於俄羅斯經濟發達地域,油品需求量大,因此,原油加工與石油化學工業發達,區內有大型煉油廠10多座,年加工能力達1.5億噸,原油與油品管道縱橫交錯並通往外區。

D. 世界油氣運輸通道有哪些

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國是西方和泛太平洋的工業化國家,而產油區主要集中在中東、裏海、南美和西非這幾個欠發達的地區,這種格局必然導致石油貿易的國際化。國際石油貿易涉及的地區范圍廣泛,它由數十萬千米的管道、數百個口岸、數千艘油輪和龐大的航線網構成海陸聯運系統。石油運輸可以採取海運、陸運、空運、聯運、管道運輸等多種形式。由於主要的石油進口國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之間遠隔重洋,而且進口數量龐大,所以,目前石油運輸主要是海上船運。海上船運具有運量大、運費低、不受道路和鐵路限制等優點。而天然氣則由於其多以氣態的形式存在,因而天然氣的運輸比石油更復雜,它還涉及氣態天然氣液化的問題。
海上航線 目前,海上運輸線主要有: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航線,波斯灣—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日本線,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西歐、北美線等。隨著國際石油貿易的蓬勃發展,各大運輸通道發揮的作用和重要性都大大提高了。作為這些航線的起點或是中繼站的海峽與運河,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成為保障石油航運順暢無阻的「咽喉」。

海上運輸線(1)曼德海峽。
曼德海峽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與非洲大陸之間,周邊國家有吉布地、厄利垂亞和葉門,該海峽呈西北—東南走向,連接紅海南端與阿拉伯海亞丁灣,被世人稱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長18千米,寬25~32千米,在入口處有幾個小島,其中較大的是丕林島,面積為13平方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20萬~33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美國和亞洲。
(2)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伊朗和阿拉伯半島之間,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64~97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30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北美、東南亞和大洋洲。
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輪通過該海峽後,分三條航道將石油源源不斷地送到消費國家和地區:一條經波斯灣—好望角—北大西洋,到歐洲國家;一條經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也到歐洲國家;另一條經波斯灣—馬六甲海峽—太平洋,到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國家。因此,霍爾木茲海峽可謂西方國家的石油「大動脈」。在波斯語中,「霍爾木茲」意為「光明之神」,一旦它被封鎖或受到影響,西方世界將陷入黑暗之中。
(3)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爾海峽,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海峽全長30.4千米,最寬處為3.4千米,最窄處708米,最深處為120米,最淺處只有27.5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200萬桶,幾乎全部為南向運輸,主要是原油,外加每日數十萬桶的成品油。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西歐和南歐。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溝通歐亞兩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地理位置尤具戰略意義。
該海峽雖然最狹窄之處僅有708米,但卻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大約有5萬艘船隻通過,包括5500艘左右的油輪,從而使其成為世界上最難航行的「咽喉」水道。海灣石油的眾多出口線路中,有許多是向西經過黑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達地中海和世界石油市場上的。
(4)巴拿馬運河/穿越巴拿馬的石油管線。
巴拿馬運河位於美洲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連接位於太平洋的巴拿馬城和位於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馬港),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千米,水深13~15米不等,河寬150~304米,整個運河的水位高出兩大洋26米,設有6座船閘。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61.3萬桶。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北美。
2002年,在所有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載物資總量(以噸位統計)中,石油和成品油的運輸量最大,佔16%。油輪中有64%的船隻是南向行使,通過運河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且以運輸成品油為主。
(5)蘇伊士運河/薩米德石油管線。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道,溝通紅海與地中海,將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運河全長175千米,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深度為22.5米。蘇伊士運河/薩米德(Sumed)石油管線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80萬桶,其中薩米德管線的日輸量(石油全部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為250萬桶,剩餘130萬桶通過運河運輸。石油出口目的地絕大部分運往歐洲,也有一小部分運往美國。
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水道。如果蘇伊士運河和薩米德管線因故遭封鎖而中斷石油運輸,那所有的油輪不得不繞道好望角,這將導致運輸時間和成本大大增加。
(6)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及太平洋的一條狹窄水道,全長約1080千米,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海運通道,號稱「東方直布羅陀」。海峽的東南出口處就是新加坡。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030萬桶。石油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其他環太平洋國家。
(7)俄羅斯油氣出口管線/港口。
俄羅斯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六位,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俄羅斯的油氣出口港主要是位於黑海的新羅西斯克港和位於波羅的海的普里莫爾斯克港(列寧格勒州北部、芬蘭灣沿岸)。油氣出口管線主要經過烏克蘭、白俄羅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東歐國家。2002年,俄羅斯石油日出口量超過450萬桶;天然氣年出口量超過67000億立方英尺(合1896億立方米)。油氣出口目的地包括東歐、荷蘭、義大利、德國、法國以及其他西歐國家。
管道運輸 採用管道運輸石油具有運量大、安全、方便和運費低等優點,因而成為各國油田與油港、煉油廠之間的紐帶,在石油進出口貿易中,也是與油輪相輔的運輸方式。世界油氣管道發展有兩個特點,一是形成了遠距離、大口徑的管道系統,二是管道分布廣,但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那裡的天然氣管道星羅棋布並已實現了國際聯網。例如,天然氣干線密度在美國為185米/平方千米,在荷蘭為265米/平方千米,法國48米/平方千米。美國在天然氣管輸基礎設施的規模和復雜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截至1999年末,美國有天然氣長輸管道40825公里,100餘個州際天然氣管輸公司,管網遍及本土48個州。此外,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還分別有6條和4條國際供氣管道。
西歐天然氣供應最初是區域性的,但從荷蘭發現格寧根氣田後,西歐開始了天然氣管網系統的建設。東歐也在積極擴建其輸氣管道。就參與國的數量而言,歐洲的天然氣市場是全世界最復雜的天然氣管網,天然氣用戶有兩億。
近幾年,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輸氣管道的建設穩定增長。歐洲對情節燃料需求的增長,正推動著由原蘇聯地區、北非以及北海外輸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實施。歐洲目前在建和計劃建設的項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爾及利亞的Zeepipe II管線、「歐洲管線」、霍爾滕管線以及歐洲—馬格裡布管線。在東歐輸氣、配氣管線的修復與新建計劃正在進行。北非輸氣管線長度的增長與歐洲天然氣擴建項目密切相關。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正在開始建設歐洲—馬格裡布管道系統在其本國的系統。在亞太地區,天然氣和管道建設發展前景巨大。由俄羅斯遠東地區向韓國和日本輸送天然氣項目正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管道項目。
就世界各國(地區)的管道建設與發展來看,有如下特點:
第一,油氣管道建設與經濟和資源的關系密切。世界油氣運輸,特別是天然氣運輸業最發達的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前兩者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後者是世界天然氣蘊藏量最大的地區。他們都有強烈的油氣消費慾望。
第二,油氣消費量是管道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北美、西歐、原蘇聯地區和中東地區是天然氣和石油管道最發達的地區,同時前三者也是世界天然氣最大的消費區。
第三,油氣產區遠離消費區是油氣管道發展的前提。從世界儲量分布分析,這種產、需區域嚴重分隔的現象將不斷推動油氣管道的發展。
液化天然氣船運 液化天然氣是將氣態的天然氣進行液化處理,以便於運輸,這種運輸主要是指海上船運。亞太地區是液化天然氣貿易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歐洲。出口液化天然氣的國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卡達、汶萊等國。其中亞太地區除馬來西亞有少量液化天然氣向歐洲出口到西班牙外,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的液化天然氣全部出口到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另外,中東地區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阿曼等國的液化天然氣除少量出口到歐美地區外,很大數量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日、韓兩國。中國可以從印度尼西亞等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確保中國能源供應的多元化。從以上液化天然氣的進出口國別來看,與石油進出口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其運輸特點也基本一致。要保證國家油氣供應必須兼顧所有這些運輸渠道的安全。

E. 俄羅斯與中東、中亞產油國的利害關系

一、俄羅斯與中東產油國

世界上有五個主要石油開采區:中東、非洲、北美、歐洲(北海和俄羅斯)、亞太。裏海有望成為第六大石油開采中心和凈出口地區。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的探明石油儲量佔世界的75%,從而可以控制能源進口國的石油供應。中東佔世界石油儲量的65.4%,石油輸出組織成員國佔世界石油儲量的77.6%,上述以外的石油輸出國佔16.0%。因此,非石油輸出組織國家,原蘇聯境內的石油蘊藏量,特別是裏海地區對石油進口國來說,具重要意義。

近幾年,由於環保及石油價格等因素,天然氣成為人們關注青睞的對象。70%以上的天然氣集中在原蘇聯和中東,已探明的最大的天然氣礦區分布於俄羅斯與獨聯體,伊朗和卡達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在管道運輸方面,卡達、阿爾及利亞、伊朗和俄羅斯仍然是傳統的四強。在液化天然氣方面,埃及、阿曼、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也都列入出口大國。目前,中東地區國家每年出口液化天然氣在400億立方米以上,佔全球貿易總量的23%。

俄羅斯無論歷史上還是今天都非常善於與周邊國家組成聯盟。俄羅斯與石油輸出國組織在協調價格、增減產等方面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並力求與中東、北非等能源出產國展開全面合作。俄羅斯公司已進入沙特市場並已與沙特簽署一項石油和天然氣合作的框架協議。兩國達成協議:共同控制石油供應,以維持油價。

俄羅斯與卡達這個中東天然氣大國也保持緊密聯系,卡達的石油儲量為152億桶,天然氣儲量為11.2萬億立方米,並且在石油輸出組織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雙方也已確認了加強雙邊能源合作的意願。

伊拉克戰後許多俄羅斯石油公司遷移到約旦,約旦是通往以色列、敘利亞、伊拉克和沙特北部的通道,兩國希望合作開發伊拉克項目以及建設連接伊拉克和約旦的新管道。

此外,俄羅斯與阿爾及利亞也保持緊密的聯系,阿爾及利亞國家石油天然氣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進行了會談,同意近期簽訂合作協議,成立一個集團,占據液化天然氣市場上的老大的地位。阿爾及利亞天然氣儲量4.5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八位,最新數據顯示該儲量可增至8萬億立方米,阿爾及利亞天然氣產量有望位居世界第四。阿爾及利亞是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第二大出口商,俄羅斯則位居第一,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幾乎全部依靠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和挪威三國。阿爾及利亞與俄羅斯有望組建天然氣集團,形成一個與石油輸出國組織類似的天然氣輸出組織。俄羅斯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這個石油卡特爾正密切合作著。

綜上所述,俄羅斯在中東有重大利益,俄羅斯除了與傳統國家伊朗外,還與沙特、卡達、阿爾及利亞等國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保持緊密聯系,保持互動,並與一些國家結盟。美國借反恐之機進入伊拉克,無外乎是為了海灣地區的石油,這嚴重威脅到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利益。恢復起來的俄羅斯正在與美國展開能源爭霸。

二、中亞與美國能源合作的俄羅斯因素

蘇聯解體後,中亞成為東西方較量的前沿,俄羅斯視中亞為傳統的後院,不容其他國家染指。「9·11」事件後,美國進入中亞,改變了該地區的戰略格局,隨即美國支持的「顏色革命」席捲了大部分獨聯體地區。俄羅斯利用手中的石油天然氣與美國展開了新一輪能源爭霸,中亞成為能源爭霸的前沿,為此俄羅斯將加大對中亞地區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的投資。

中亞與獨聯體其他國家一樣,正在形成自己的能源利益。中亞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是該地區的能源生產國和出口國,其中烏茲別克、哈薩克又是過境運輸國,俄羅斯為中亞能源出口國提供油氣過境運輸服務,圍繞管道鋪設權和利用海上終端站出口油氣形成了激烈爭奪。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介入其中,與俄羅斯展開了新一輪能源爭霸。美國為削弱俄羅斯中亞能源老大地位,修建了世界上最長且「最具政治意義」的油管巴—第—傑石油管道。它連接裏海和地中海的巴庫(亞塞拜然)—第比利斯(喬治亞)—傑伊漢(土耳其),該管道的建設目的主要是把亞塞拜然生產的裏海石油通過管道直接運到土耳其的地中海城市傑伊漢,然後直接用船隻裝運到歐洲和美國。首先,它將成為裏海深處的亞塞拜然和哈薩克兩國重要的一條石油出口路線。巴—第—傑石油管道對於位於管道終點的土耳其來說,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通過巴—第—傑石油管道的投入運營,土耳其將成為東西石油運輸的大通道,控制過境管道會加強其在外高加索和中亞的影響力,在裏海石油的外運上成為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巴—第—傑石油管道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國,它的修建使得美國在中亞獲得了一條能夠避開俄羅斯的能源輸出線路。美國、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均強調該管道的地緣政治意義,它能加強裏海國家的獨立性,削弱俄羅斯在中亞和外高加索的影響。美國一直積極實施其歐洲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美國提出的跨裏海天然氣管道計劃旨在把土庫曼天然氣繞過俄羅斯,直接輸入歐洲。

據哈薩克天然氣運輸公司稱,2008年俄羅斯過境哈薩克運輸本國天然氣的總量將超過470億立方米,中亞國家天然氣總量將超過540億立方米。哈薩克天然氣運輸公司成立於2000年,現有輸氣管超過1.1萬千米,年輸氣量達到1900億立方米。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表示,哈俄兩國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具有戰略意義,這種合作包括哈薩克石油通過俄羅斯石油管道向國際市場出口以及兩國聯合加工石油原料。哈薩克完全贊同過境俄羅斯領土將哈大部分,甚至全部石油輸送到海外。2008年哈薩克共出口石油5230萬噸,其中有4200萬噸石油是過境俄羅斯領土出口的。兩國同時簽署了包括共同建立國際鈾濃縮中心在內的一系列政府間協議。俄哈石油核子能源合作上台階,與哈薩克簽署了有關共同建立全球首個國際鈾濃縮中心的政府間協議。同時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指出,哈薩克致力於實現油氣出口多向性。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罕默多夫也表示,土庫曼將根據協議按時足量地保證沿裏海管道項目所需天然氣供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土庫曼將放棄參加跨裏海管道的建設。

俄羅斯和土庫曼於2003年4月10日簽署了25年的天然氣領域合作協議。在該協議框架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出口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全資子公司)和土庫曼石油天然氣公司簽署了相應期限的土庫曼天然氣長期買賣合同。俄羅斯打算對土庫曼的天然氣管道基礎設施進行大的投資,在2007年前完成跨越哈薩克領土運輸土庫曼的天然氣管道,該管道的工程造價為10億美元。俄羅斯還准備投資改造土庫曼的天然氣管道和建設到哈薩克邊境的天然氣管道,估計其工程的造價將在7億~8億美元。土庫曼天然氣通過經烏茲別克、哈薩克和俄羅斯的「中亞—中央」天然氣管道運輸。根據政府間協議,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保證通過俄羅斯領土向烏克蘭運送土庫曼天然氣。除此以外,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還承擔經烏茲別克和哈薩克運輸土庫曼天然氣的任務。俄羅斯和土庫曼合作關系有著良好的基礎,雙方就位於伊朗相鄰的陸架油田達成協議,在德黑蘭舉行的裏海國家首腦峰會上土庫曼表示不允許單方面開采裏海石油,與俄羅斯立場一致。另外,俄羅斯還計劃投資烏茲別克石油天然氣領域。

圍繞裏海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建設問題,兩場「能源峰會」同時落幕: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及烏茲別克四國就共建中亞規模最大的天然氣輸送設施達成一致;波蘭、烏克蘭、立陶宛、喬治亞、亞塞拜然五國首腦和哈薩克總統代表在波蘭舉行的非正式能源峰會,宣布成立能源問題國際工作組。兩場「能源峰會」的背後是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較量。一方面,俄羅斯力圖繼續掌控中亞能源的流向。中亞-裏海地區是極具潛力的能源基地,石油儲量高達328億噸,天然氣為18萬億立方米。

推進中亞及獨聯體國家能源工業的一體化是俄羅斯能源政策中的戰略方針,因此俄羅斯利用能源外交緊緊將中亞控制在手裡。2007年12月20日,俄羅斯、哈薩克和土庫曼在莫斯科簽署了鋪設裏海沿岸天然氣管道政府間協議,向俄羅斯輸送天然氣,將進一步增強俄羅斯對中亞天然氣出口的控制。這條名為「Pricaspiysky」的新管道將沿裏海東岸鋪設,把土庫曼和哈薩克的天然氣北上輸送至俄羅斯的薩拉托夫地區,年輸送能力為200億立方米。管道使土庫曼的天然氣直送俄羅斯,之後進入俄羅斯向歐洲運輸網路的輸氣管道。媒體評論稱,這是俄羅斯在該地區能源控制權爭奪戰中取得的又一勝利,並且再一次確定了歐洲能源出口大國的地位。中亞能源爭奪戰俄羅斯勝出,俄羅斯期望掌控中亞能源流向達到了目的。

三、中亞與中國能源合作的俄羅斯因素

按能源生產總量計算,中國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清潔能源及進口集中於波斯灣地區是中國能源的主要問題。推進石油天然氣供應來源的多元化,保證中國能源安全是中國能源外交的主要方向。

中國與中亞有地緣政治關系,環裏海大中亞豐富的油氣資源為中國石油天然氣供應來源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中國非常重視同中亞國家的關系,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國通過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計進口原油653.74萬噸,實現貿易值32.25億美元。2006年中國通過阿拉山口進口原油量首次突破300萬噸。

土庫曼天然氣的主要買主是俄羅斯、烏克蘭和伊朗等。但中國被認為是土庫曼最重要的潛在消費者。2006年4月中土簽訂了在天然氣領域合作的框架性協議。根據協議,從2009年起,在未來的30年內,土庫曼每年將向中國供應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這一天然氣協議實際上仍處在紙面協議階段,由於價格等問題尚未談妥,以及管道必借道烏茲別克和哈薩克,所以要進入實施階段還很困難。烏茲別克支持土庫曼—中國天然氣管道項目,這一項協議已於2006年簽署。根據協議,土庫曼自2009年起在30年內每年將向中國提供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為向中國輸送天然氣,建設管道將途經烏茲別克和哈薩克,烏茲別克和中國在烏茲別克簽署了天然氣管道建設原則協議。從土庫曼通向中國的天然氣管道應該在2009年1月1日之前竣工,這意味著土庫曼的天然氣項目會比俄羅斯提早兩年登陸中國市場,從而在客觀上形成土俄天然氣爭奪中國市場的局面。俄羅斯專家認為:鑒於俄土的傳統關系和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在土庫曼的實際影響力,中國要參與土庫曼天然氣的開發,必須是在俄羅斯的默許之下才能實現。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油氣合作,會沖擊到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利益,鑒於俄在該地區能源壟斷局面,必須走中俄戰略夥伴下的中亞合作。中國不宜過多依賴中亞能源,應在周旋的同時,堅持石油天然氣供應來源的多元化。

四、中亞油氣資源國的能源外交

中亞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是能源生產國和出口國,同時烏茲別克、哈薩克又是過境運輸國家,各國經濟政治利益不同,導致對外政策不同。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組建了歐亞經濟共同體,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組建了中亞經濟共同體,而烏茲別克則與喬治亞、亞塞拜然、摩爾多瓦建立了古阿姆集團,可謂中亞地區各國既有合作又有沖突。

中亞內陸地區沒有出海口,歷史上乃至今天都擺脫不了依附於某一大國的命運,中亞作為連接東西方交通乃至能源管道的通道,自身又擁有豐富的油氣,備受世界矚目,更是各大國爭奪的焦點。中亞各國目前還沒有能力奉行獨立自主的能源外交政策。

F. 裏海的油氣開采歷史有多久

在發現中東石油之前,裏海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場的支柱。
13世紀馬可·波羅就在其書中提到,聽說巴庫附近有一個石油泉,可用來燒火。巴庫是拜火教徒崇拜的「永恆火柱」的所在地,那些火柱實際上是從石灰岩裂縫中噴出的可燃氣體形成的,而這同石油蘊藏有著莫大的關聯,在巴庫郊區,現在仍保存著完整的古老的拜火教神廟。
1901年,裏海的原油產量達到1100萬噸,占當時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0%;在當時的世界石油貿易中,裏海佔30%。1940年,僅亞塞拜然一地的石油產量就達2200萬噸,占當時的蘇聯全國產量的70%。伊朗在裏海基本沒有進行油氣勘探開發。2004年伊朗進行了第一次招標,並在2005年開始對裏海深水部分進行鑽井,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就產量分成協議和伊朗國家石油公司進行了磋商。
一、亞塞拜然
位於阿普歇倫半島上的巴庫的石油,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形成規模開采。1875年的開采量為8.3萬噸,10年以後達到187.5萬噸。石油開採在前蘇聯時期僅次於俄羅斯居第二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里開採的石油佔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08年,巴庫的石油產量失去了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優勢。1923年,為了開發比比艾巴特油田伸向海中的部分,於是向海里填土,在人工小「半島」上鑽了一口井,在井深460米處噴出了石油。這是開發裏海石油的開端。1925年,在淺海區堆築了一座人工島,用來打井。建人工島造價太高,這里採取了建造木頭棧橋的辦法,開采水深1米的淺水區的石油。
當亞塞拜然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後,巴庫的石油不再出口,國內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少。由於俄羅斯境內的烏拉爾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大量石油資源,亞塞拜然的石油逐漸被冷落,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巴庫的石油開采量不足全蘇聯石油產量的10%,亞塞拜然再也不是世界十大產油國之一了。
自1994年以來到2001年底,亞塞拜然先後與外國石油公司簽署了15個勘探開發合同,合同區面積10590平方千米,其中海上面積6860平方千米。主要的外國石油公司包括埃克森美孚、Salyan、阿吉普、中國石油和Moncrief等。
在海上對外合作方面,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塞拜然通過亞塞拜然國家石油公司(SOCAR)同外國石油公司談判簽署了一些石油合同。1994年9月,與亞塞拜然國際營業公司(AIOC)簽署了第一個大型海上投資項目。以後,1998年末和1999年初,CIPCO 和NAOC集團由於打了一批乾井而停止作業,這些銀行集團勘探Apsheron sill以北的構造,這些構造即使在前蘇聯時期也被認為沒有前景。但是,由於油價回升和原油外輸問題的解決,仍然不斷有公司前來談判項目。
陸上石油主要分布在阿普歇倫半島北部的希阿贊地區、半島西南方向的古布斯坦和希爾萬地區,以及薩良平原。20世紀90年代以後,陸上石油在阿原油年產量中的比重已下降至1/4以下。亞塞拜然最大外國石油開發商——英國石油公司(BP)曾稱,阿裏海大陸架探明石油儲量約10億噸,天然氣儲量1.37萬億立方米。最新的預測稱,阿裏海大陸架石油遠景儲量35億~40億噸,探明剩餘可采儲量30億噸。天然氣遠景儲量18萬億~20萬億立方米,探明剩餘可采儲量8500億立方米。
二、土庫曼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為600萬~700萬噸,但從80年代末期開始,由於蘇聯解體導致的經濟聯系破裂、開發中的油田的儲量逐漸耗盡,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開始大幅減少,到1996年時已減少到440萬噸。隨後,土庫曼開始有計劃地增加石油產量,採取的措施主要有:在南卡梅什雷扎礦區開發一批新油井,使一批停產井復產,用高壓氣舉法改造一批老油井,鼓勵一批外國公司參加裏海陸架及相鄰區域的開發項目等。如今,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在950萬噸左右,約佔全球產量的0.005%。
土庫曼是一個天然氣輸出國。天然氣主要出口獨聯體國家,少量輸往西歐。以1990年產氣量877億立方米為例,本國國民經濟只需要80億立方米,其餘全部出口。
最近幾十年來,土庫曼加強了在其所屬裏海區域的油氣勘探作業,實際上這里所有的水域都能引起專家們的勘探興趣。經過多年的勘探,在這一地區的陸地和陸架上共發現了至少161處石油天然氣礦,包括至少30處石油和天然氣礦,131處天然氣和天然氣凝析油礦。此外,土庫曼國家地質康采恩下屬的鑽探企業在其他優先開發的天然氣富集區也進行了大量勘探作業。
三、哈薩克
哈薩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集中在西部地區,特別是瀕臨裏海地區的石油天然氣儲備十分豐富。其中瀕臨裏海的阿特勞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79處。該州已開發的田吉茲、克羅列夫、肯拜和伊馬舍夫等四大油氣田最為有名。曼吉斯套州是瀕臨裏海的另一個富油區,其已探明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69處。2003年該州石油(包括凝析油)產量為1365噸。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卡沙甘裏海陸架油田的開發給曼吉斯套州經濟帶來了新的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據資料顯示,裏海陸架石油總儲量為130億噸,其中卡沙甘油田儲量為50億噸。曼吉斯套州從2003年11月底開始在其瀕臨圖普卡沙甘海灣的巴烏切諾鎮建設裏海石油開采保障基地,准備大規模地開采裏海石油。關於裏海陸架石油開采問題,哈薩克政府經過與國際財團激烈討價還價後,最終決定以義大利阿吉普石油公司為主,殼牌石油公司參與投資開發。
卡沙甘油田區塊位於北裏海水域。油氣勘探、開發的產量分成協議包括卡沙甘、卡拉姆卡斯和卡伊蘭3個油田。協議簽訂於1997年11月8日,1998年4月27日生效。最初的簽訂合同方為阿吉普、BG、英國石油(哈薩克)、Statoil、美孚(哈薩克)、殼牌(哈薩克)、道達爾(哈薩克)、哈薩克裏海陸架公司和哈薩克石油公司。
西哈薩克阿克賽地區的卡拉恰甘納克凝析油氣田是一個世界級的特大型油田。據評估,其石油儲量達27億噸。2003年8月1日,該油田已經通過裏海輸油管道向歐洲地區供應石油。克孜勒奧爾達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11處。此外,在較為貧窮的南哈薩克州也發現有儲備較大的天然氣井,並於2003年完成了一起建設工程。南哈薩克州天然氣田建設完成投產後,將基本滿足哈薩克南部地區,包括江布爾州奧塔爾熱電廠的天然氣供應。
阿克糾賓州是中國石油企業最早參與哈薩克石油開發的地區。該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19處,其中扎納諾爾油田的控股權為中國石油總公司所掌握。
截至2007年11月哈薩克已運營的油田共55個,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田有7個,它們依次是:田吉茲油田、烏津油田、卡拉恰干納克油田、卡拉姆卡斯油田、熱得拜依油田、讓那諾爾油田、庫姆科爾油田。2002年哈薩克產原油4700萬噸,同比增長17%;出口原油3927萬噸,同比增長21%;出口總值50.4億美元,同比增長18%。哈薩克的石油工業前景看好,特別是裏海海上油田開發有巨大潛力。石油工業已成為目前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經濟領域,至2003年3月油氣領域共吸引外資119.3億美元。
四、裏海劃界
1991年以前,裏海是平靜的,那裡沒有爭議,更沒有沖突。因為那時無論按傳統還是地理位置,裏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裏海地區不斷發現大規模的油氣田。根據西方石油公司估計,這一地區有可能繼海灣地區之後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供應地之一。因此新獨立的裏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裏海法律地位,而裏海油氣資源的開采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系在一起。
伊朗迫於壓力不得不同意對裏海進行劃分,並和土庫曼一起要求各國按各佔20%的份額平均劃分裏海。這樣便形成了目前以伊朗、土庫曼為一方要求5國均分裏海,和以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為一方要求按中心線劃分裏海的局面。
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過於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其能源供應安全存在隱患,因此它們對能源來源多樣化的願望使裏海地區成為追逐熱點。美國憑借同亞塞拜然的密切關系,一直竭力介入裏海能源開發,主張裏海是「海」,這樣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裏海油氣資源歸亞塞拜然所有,以便自己從中牟利。
五、中哈管道
1997年以前所完成的管線,都是為將前蘇聯內部間連接而設計的,都經過俄羅斯。
在事關地緣政治的油氣管線方面,有專家認為,用裏海經伊朗到海灣的管線運送石油到西方和亞洲的石油消費國最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國不願把控制權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羅斯在中亞油氣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導地位,西方國家也擔心自己能源來源多樣化受俄羅斯牽制。為與俄羅斯爭奪裏海石油控制權,美國修建了一條繞過俄羅斯的石油運輸管道。這條輸油管道從亞塞拜然的巴庫起,經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到土耳其地中海港口傑伊漢,全長1730千米,於2006年7月投入運營,年輸量為6000萬噸,成為該地區第一條避開了俄羅斯的能源輸出管線。
美國與歐盟還倡議鋪設穿過裏海海底的跨裏海管道,該項目一旦建成,就可與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魯姆管道連接,使中亞天然氣可以不受俄羅斯控制而輸往國際市場。
1997年中國和哈薩克共同提出修建中哈石油管道計劃。當時中哈商定共同鋪設一條西起哈薩克裏海岸邊的阿特勞,東至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長達3000多千米的石油管道,總投資為25億~30億美元,整個石油管道分三段:第一段從阿特勞到肯基亞克;第二段從肯基亞克到阿塔蘇;第三段從哈薩克境內的阿塔蘇到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從阿特勞至肯基亞克之間的這段管道已於2003年3月由中哈雙方合資建成。2005年12月15日從哈薩克境內的阿塔蘇到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竣工投產,是中國第一條跨國輸油管道,也是戰勝美國及俄羅斯的唯一一條從裏海通往亞洲的運油通道。該管道初期年輸油能力600萬噸,2006年全線貫通,每年輸油能力為2000萬噸,該管道的建成標志著我國能源多元化戰略取得重大進展,將為我國能源的安全供應提供重要保證,2008年1季度俄羅斯Gazpromneft和TNK-BP公司允許通過該管線出口石油1.2萬桶/天,中哈輸油(阿塔蘇—阿拉山口)管線的油源來自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的Aktobe油田、CNPC和Kazmunaigaz共同投資的Kumkol油田。
2007年8月18日中國和哈薩克簽署的《中國和哈薩克聯合公報》中計劃將裏海石油管道與中國石油位於哈薩克西部的另一處油田和管道相連接,建成一條從裏海橫跨整個哈薩克直到中國的出口路線,此外該管線可連通中亞各國油氣,根據哈薩克總統表述,從哈薩克到中國的管線還將輸送來自土庫曼的石油和天然氣,它將成為中亞第一條非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路線。2008年7月,中哈天然氣管道開始建設,它是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的組成部分,全長1300千米,由中哈雙方合資建設。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西起土庫曼,穿過烏茲別克和哈薩克,通向中國的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管線總長約1萬千米。管線建成後,土庫曼將在30年內每年向中國提供300億立方米天然氣。
1994年俄羅斯提出動議,中俄合建一條輸油管道,把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蘊藏的豐富石油銷往中國。2001年兩國政府簽署協議,擬共建安加爾斯克—中國大慶石油管道(安大線),但2002年底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等突然提出建設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石油管道(安納線)以取代安大線,此後俄羅斯又推出了泰舍特—納霍德卡方案(泰納線)。
「對於俄能源資源來說,中國無疑是最大、最穩定的市場,通向中國的渠道也最安全、最便捷」。俄羅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俄羅斯境內的石油和天然氣蓄積量分別佔世界的40%和45%。而鑒於東北亞國家正在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領導力量,俄羅斯也已將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在內的東北亞市場作為戰略重點。俄羅斯希望東方市場將來要佔全俄羅斯能源出口市場的38%。從外交角度看,俄羅斯現在西部安全環境形勢嚴峻,需要以中國作為依託,發展同東北亞國家的關系。現在還不能說俄羅斯的發展重點已經東移,但至少可以說俄羅斯已將開辟東方市場、開發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油氣資源作為戰略重點,做了比較詳細的戰略部署。俄羅斯有意搭乘亞太經濟發展的快車,這對於中國來說應當是一個機遇。
六、近年新發現
1.亞塞拜然的油田
BP公司在2006年10月25日稱,由BP公司作業的亞塞拜然Azeri-Chirag-Guneshli(ACG)特大型油田群儲量由54億桶升至65億桶。AGG油田群是BP公司牽頭的Baku-Ceyhan管道的主要原油來源,該管道將從亞塞拜然向土耳其地中海沿岸每日輸送100萬桶以上原油。這將佔到全球原油需求的1%,並將成為非歐佩克國家主要的原油來源,尤其對於中國和印度等能源需求急速上漲的國家而言。
2.俄羅斯的油田
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2月報道,俄羅斯在裏海發現了一個大型石油和凝析油田,在其尤茲諾—拉庫塞廳娜雅構造上發現井的輕質、低硫石油日產量為800噸,被稱為俄羅斯近10年來最大的發現。此油田位於阿斯特拉罕南部西南方面220千米處,探明原油8.16億噸、天然氣336億立方米,初期資料表明可日產原油1.36萬噸。
3.哈薩克的油田
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截至2007年底,哈薩克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41.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在前蘇聯國家位居第2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8317億立方米,居世界第11位。哈薩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曼格拉克半島和裏海窪地。主要的油氣田有田吉茲、卡拉恰干納克和卡沙甘。
田吉茲為哈薩克最大生產油田,位於裏海北部濱海沼澤區,該油田於1979年發現,1993年投產,估計石油儲量150億~260億桶,探明石油儲量60億~90億桶,為世界第12大油田。2007年石油日產量平均為28萬桶。
卡沙甘位於裏海北部,該油田的開發者為Agip KCO公司。卡沙甘油田是自1968年以來全球發現的最大油田。Agip KCO公司估計卡沙甘油田探明儲量為130億桶,總資源量為380億桶。因為各種原因,該油田的投產時間由2005年推遲到2008年。
七、裏海油氣對中國的影響
裏海是繼波斯灣之後又一塊世界級的產油區,被譽為21世紀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之一,僅哈薩克屬裏海部分預計石油地質儲量就為134.5億噸。中國海油一直期望進入該地區。
早在2003年,中國海油就差點購買全球最大的石油開采項目——北裏海項目的部分股權。
2003年3月,英國天然氣國際有限公司(BG)同意退出裏海北部合作開采協議,並擬將其所持的股權平均出售給中國海油和中國石化兩家中國公司。此後,兩家公司分別於當月與BG簽署了意向性協議,將各自出資6.15億美元收購該項目8.33%的股權。但由於這一項目的其他兩大股東殼牌和埃克森美孚選擇行使優先購買權,使中國海油及中國石化進軍裏海的計劃最終化為泡影。北裏海項目無功而返,在當年曾被視為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去」遭受的重大挫折之一。
2005年9月9日中國海油總公司宣布,已與中國石油集團和哈薩克油氣股份公司簽署備忘錄。三家公司將共同進行達爾漢區塊的前期勘探工作。達爾汗區塊亦是北裏海項目的一部分。這是繼中國海油2003年收購北裏海項目權益未果後,中國石油公司首次進入裏海地區。
除中國海油外,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在陸上油氣開發方面與裏海地區合作也是相當緊密的,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國對裏海的重視。
裏海地區對於我國的油氣安全供應及國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我國相鄰的裏海地區理應成為我國參與海外經營活動的重點地區。裏海與我國具有傳統上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融,具有良好基礎和諸多共同利益。「上海五國」定期峰會為開展合作提供了保障機制,邊界問題的解決又推動了雙邊關系的發展,增加了相互信任。裏海的能源開發、經濟發展及政治穩定對於我國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將起到積極作用。
其二,裏海是連接俄羅斯和海灣的重要樞紐,參與裏海石油開發,不僅有利於發展我國與俄羅斯、海灣國家的關系,而且在裏海、西西伯利亞、海灣諸石油資源區連接成片以後,可以發揮我國在裏海地區的石油合作基地作用,通過裏海獲取源自伏爾加—西西伯利亞地區、海灣地區穩定的石油供應,開辟我國石油供應的陸路通道。
其三,裏海地區與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油源區相比,雖然目前的可采儲量尚不及後者,但西西伯利亞屬於俄羅斯一國所有,而裏海地區則屬於多個國家,裏海各國紛紛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石油私有化進程加快,並對國際石油資本競相出台各種優惠政策,各國家間呈競爭態勢。一旦合作實施,相對不容易因我國與某一國的關系起落而危及在該區域的整體石油利益,反而對我國進口俄羅斯西西伯利亞的原油是一個有利的籌碼。
其四,在以石油、天然氣相關能源為基礎的地緣政治中,裏海位於心臟地帶。控制了裏海油氣資源,就可能在全球能源的戰略格局中取得主動。
其五,從地區能源連接的層次分析,未來只有把新疆和裏海的油氣資源一並考慮,我國的西油、西氣東送戰略才有堅實的實現基礎。
最後,裏海經濟仍低迷,急切地期待著國際資本的參與,這為我國參與石油投資提供了機會。由於裏海各國受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油氣深加工能力薄弱的現實,我國在參與裏海石油投資時,可以強化下游企業的合作,可與之合資合營煉油廠,直接或間接加工裏海石油,上、下游合作,部分用於國內市場,部分給裏海各國或輸送到其他進口國,這對各方都有好處。由於裏海地區各國均為內陸國,急需出海口,故重建歐亞大陸橋、恢復「絲綢之路」向東的窗口是其共同的願望。我國可為裏海諸國提供任何西方國家、俄羅斯等均無法提供的資源,因為我國是裏海向東通往世界市場和出海口的必經之路,所以它們對我國參與裏海石油勘探、開發持積極態度。向東輸送,不僅符合裏海諸國能源出口渠道多元化的需要,而且有助於裏海諸國獲得能源上的獨立自主。所以就地緣政治高度而言,裏海對我國加大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總之,裏海地區由於石油資源的巨大潛在價值,對於石油消費大國、周邊國家和發達國家來說,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世界各國紛紛以戰略的眼光參與到裏海的競爭中來,裏海石油將成為21世紀國際石油政治的新熱點。我國要把握機遇,適時出擊,才能從中獲取最大收益,才能維護好國家能源安全。
裏海豐富的油氣資源必將導致其成為世界各個利益集團的爭奪之地。沿岸各國之間、美俄之間必將在此展開更加激烈的爭奪戰。而作為經濟高速發展,擁有日益增大的石油天然氣需求量的中國,能否在裏海分得一塊蛋糕,分得一塊多大的蛋糕,將對未來中國能源的供應穩定、安全產生重要影響。願「第二個波斯灣」對我國、對世界的發展起到持續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