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模里西斯發生近海燃油泄漏,這有補救辦法嗎
據相關了解,8月7號,模里西斯總統宣布該國進入環境緊急狀態,很多人突然聽到這個消息都很驚訝。為什麼會突然要進入緊急狀態呢?原因竟然是一艘貨輪在模里西斯南部地區發生擱淺,所裝載的石油和燃油都發生了泄漏。
今年世界各地都有大事發生,不管是全球性疫情的持續,還是各國發生那些事情?都在間接的表明,今年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燃油泄漏給我們人類帶來的傷害遠沒有比給海域生物帶來的傷害要多,環境現在受到了重創。而且還是在海上,不僅回收功能受到了限制。同時那片海域就算回收回來的話,以後那片地區的生物可能都不再存在。
⑵ 原油泄漏的補救方法有哪些可實行
泄漏的原油可以通過多種方法清除,但是目前這些方法並不能完全清除泄漏的原油。盡管如此,還是需要用盡所有辦法最大限度地清除泄漏的原油。目前,盡管BP公司已經連續嘗試多種緊急補漏方式,但均以失敗告終。 5月7日,BP的工程師將一個重達125噸的大型鋼筋水泥控油罩沉入海底,希望用它罩住漏油點,將原油疏導到海面的油輪。但由於泄漏點噴出的天然氣遇到冷水形成甲烷結晶,堵住了控油罩頂部的開口,使得這一裝置無法發揮作用。隨後登場的「大禮帽」雖然比鋼筋水泥罩小一號,可減少甲烷結晶的形成,但這個方法同樣以失敗收場。 5月14日,工程師將一根4英寸的吸油管插入發生泄漏的21英寸油管,3天後,這根管道發揮了一定作用,共吸走了2.2萬桶原油,將其輸送到停泊在海面的一艘油輪里。不過這一數量只佔漏油量的一小部分,為著手徹底的堵漏工程,這根吸油管隨後被撤走。 5月25日,美國海岸警衛隊批准BP採用「滅頂法」控制漏油。次日,幾艘遠程操控的潛水艇將5000桶鑽井液注入油井。工程師希望,在強大的壓力下鑽井液會進入油井的防噴器,直至油井底部。這將使得井內失去壓力,停止漏油。如果能實現初步的堵漏,BP還將向井內注入水泥,徹底堵住泄漏點。雖然最開始略有成效,但BP在5月29日宣布,由於石油和天然氣噴出油井的壓力太強,「滅頂法」徹底宣告失敗。 遭遇了連續失敗後,BP拿出一個新的控漏計劃――「蓋帽法」,工程師將遙控深海機器人,將漏油處受損的油管剪斷、蓋上防堵裝置,防堵裝置與油管相連,以把漏出的石油和天然氣吸至油管內,再將原油送至海面上的油輪。安裝這項防堵裝置約需4―7天,如果成功可以抑制大部分漏油,但不是全部。此外,永久性解決漏油的最佳方法是鑽減壓井,工程人員分別於5月2日和5月23日開始鑽兩口減壓井,每口井需耗資1億美元,但是這種方式需要至少2―3個月才能見效。 原油泄漏事件發生以來,英國石油公司主要使用分散劑、輸油管等手段吸取泄漏的原油,收效甚微。該公司之後使用「滅頂法」和「垃圾注入法」,並開始修建「減壓井」——這一技術被認為是徹底封堵漏油最可靠的方法,但修建一口「減壓井」需要約3個月時間。 隨著所謂的「必殺技」紛紛落馬,美國網友、專家以及新聞界人士等紛紛就此展開熱議。在所有由互聯網上的博主,科學家以及其他人提供的不計其數的點子當中,HE ZA的構想也許是最瘋狂,獲得支持最熱門的一個。 「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創造一個武器系統,並將它發送到18,000英尺的地底下然後引BAO,希望它可以覆蓋住周圍的石油,」 來自休士頓的能源專家和投資銀行家馬特-西蒙斯上周五表示,稱HE BAO ZHA的構想來自「所有最優秀的科學家」。 或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約翰羅伯茨上周建議的那樣,「鑽一個洞,扔下一枚HE彈,將該油井封住。」 據說,數十年前蘇聯曾用HE BAO ZHA成功地封鎖失控的天然氣井,將BoB!!!發射到地下深處,讓熱量熔化周圍的岩石,切斷天然氣。何不效仿一番呢? 從理論上講,HE BAO ZHA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極端的高溫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密閉力量。一個原子 DAN BAO ZHA產生的熱量甚至會比太陽表面還要高,在地下BAO炸,簡直無異於一個巨大的瓶塞。
⑶ 液化石油氣泄漏的堵漏技術有哪些
液化石油泄漏後可採取的措施.從泄漏的部位看,閥門後發蘭泄漏可以通過關閥解 決,閥門前發蘭泄漏、閥門無法控制,只能採取堵漏措施,按照國內現有的堵漏技 術,閥門前發蘭泄漏、 管道泄漏、 儲罐根部裂縫泄漏等都可以採用帶壓堵漏,其最 大壓力可達 34.3 兆帕,儲罐頂部撕口泄漏一般無法堵漏,只能採取點燃、驅散導罐等措施.
我國發生的一些重大液化石油氣火災事故有如下特點:
(1)泄漏、爆燃、連鎖爆炸,這是液化石油氣火災的三步曲,液化石油 氣平時都充灌在壓力容器內,一旦泄漏,即成噴射狀,瞬間擴散、氣化,形 成一定范圍的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爆炸後,在泄漏處或受沖擊波影響的儲 罐破裂處形成穩定燃燒。火焰燒烤或輻射熱再作用於燃燒罐和鄰近罐,造成 更為猛烈的爆炸
(2)火源難以控制,泄漏後極易引起爆炸。液化石油氣泄漏後,短時間 擴散至相當的范圍,在氣霧積聚的空間(幾十厘米至幾米高度)內,火源難 以控制,如配電間、鍋爐房,不防爆照明,車輛排氣火星及其他可能的因素。 爆炸危害大,作戰布兵必須有所防範。大凡液化石油氣儲罐爆炸,其威力和 危害相當巨大。蚌埠液化氣儲配站 11 號罐爆炸後,罐體被展開,形成一張 平整的鋼板;兩端一分為二,分別向南北飛出 60m 和 80m。這些是補救過程 中發生的,因此消防指揮員在地形地物的選擇、進攻梯隊的組織,進攻和撤 退時機的確定上,必須充分考慮。
(3)撲救液化石油氣火災,參戰力量多,撲救時間長,耗用水量大,是 持久戰、 攻堅戰、 消耗戰, 消防指揮員穿戴好消防服www.dehsm.com/category-327.html、消防戰斗靴等防護用品在力量調度和組織指揮上應充分重視。 二液化石油氣泄漏處置對策 液化石油氣一般以噴射狀泄漏,擴散迅速,,很快就會形成大面積爆炸性混 合物,加之火源難以控制,極易造成爆炸燃燒事故.處置液化石油氣事故必須慎 之又慎,防止爆炸則是處置液化石油氣泄漏的關鍵和目的.
⑷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損失賠償
截至,油污已經形成2000平方英里(1平方英里等於2.59平方公里)的污染區,有很多原油露出。並被沖上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些小島。美國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顧問大衛·科托克描述了原油泄漏可能對經濟造成三種程度不同的影響:糟糕、更糟糕和糟糕透頂。
在糟糕透頂的情況下,有關方面需要花幾個月時間封閉油井,油污的清理工作將耗時近10年。「墨西哥灣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將成為一片廢海,造成的經濟損失將以數千億美元計。」科托克說,不管油井何時被封閉,都會導致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大幅上升。與此同時,墨西哥灣周邊相關企業的稅收卻會減少。「由於這次悲劇性的事件,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也進一步增大了。」
美國密蘇里州媒體報道說,漏油事件已經對當地經濟造成影響,海鮮和進口食品價格已經上漲,汽油也可能因此漲價。如果原油污染區蔓延到航運繁忙的密西西比河口,其影響將是災難性的。
這片污染區距離河口只有15—20英里(1英里約等於1.6公里)。為了防止密西西比河遭到污染,從墨西哥灣來的船隻將被要求在進港前清理油污,而因此耽誤的時間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美國總統奧巴馬2010年6月16日證實,英國石油公司BP同意設立200億美元基金,賠償因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生計受損的民眾。
此次漏油事件已發展成美國史上最嚴重的環境災難,根據15日公布的最新估計,每天的漏油量在3.5萬桶至6萬桶之間。這場災難令奧巴馬政府陷於「輿論風暴」,頗有釀成政治災難的趨勢。15日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71%的美國人認為奧巴馬政府對英國石油公司過於「手軟」,53%的美國人認為奧巴馬政府在應對漏油事件中表現「不好」或「非常不好」。 經過長達四天的協商和談判,2010年6月1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宣布,英國石油公司(BP)將創建一筆200億美元的基金,專門用於賠償漏油事件的受害者。這筆基金將由美國資深律師負責作,由三位法官組成的小組負責監督,並處理對申訴的裁決。BP在會談結束後宣布取消2010年對股東的分紅。
奧巴馬在當天的聲明中說,這筆基金的金額不是賠付的上限,而且這筆錢有別於BP應支付的環境破壞賠償費用。這筆基金的成功設立,意味著英國石油公司的讓步和奧巴馬政府的勝利。此前,奧巴馬在此次災難中的表現曾遭到攻擊,許多人批評他沒有展現出足夠的領導力。
2010年6月15日晚,奧巴馬結束第四次視察墨西哥灣漏油狀況後,在白宮橢圓型辦公室發表講話,對美國民眾做出強有力的承諾,「政府會盡一切努力與這次災難斗爭,無論它將持續多久。政府會促使BP賠償所有損失,全力幫助墨西哥灣和受到損害的人們從悲劇中恢復。」
一名美國法官29日同意英國石油公司支付創紀錄的40億美元罰款,終止英石油因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所受刑事犯罪調查。這項和解協議由法官薩拉·萬斯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地區法庭批准。除了結11項殺人罪指控,和解協議包括對英石油違反《清潔水法》和《候鳥法》的問責,以及對妨礙國會議事罪的處罰。不過,協議無法了結聯邦政府對英石油的民事犯罪指控。這家企業仍可能因為漏油引發的環境損失而額外支付罰金 。
2010年4月20日,英石油租賃的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爆炸後沉入墨西哥灣,致死11人,導致持續87天漏油災難。此後,英石油一直與美國聯邦政府和墨西哥灣沿岸的美國各州政府談判,以就潛在民事和刑事責任達成和解。
40億美元罰款相當於美國埃克森公司所支付2500萬美元罰款的160倍。埃克森公司旗下「瓦爾德斯」號油輪1989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政府與埃克森公司1991年就賠償事宜達成和解。
⑸ 石油污染的防治治理
海洋石油污染絕大部分來自人類活動,其中以船舶運輸、海上油氣開采,以及沿岸工業排污為主,由於石油產地與消費地分布不均,因此,世界年產石油的一半以上是通過油船在海上運輸的,這就給佔地球表面71%的海洋帶來了油污染的威脅,特別是油輪相撞、海洋油田泄漏等突發性石油污染,更是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1991年的海灣戰爭造成的輸油管溢油,使200多萬只海鷗喪生,許多魚類和其它動植物也在劫難逃,一些珍貴的魚種已經滅絕,美麗豐饒的波斯灣變成了一片死海,海洋石油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是難以挽回的。
海上溢油不僅破壞海洋環境,而且還存在發生火災的危險,因此,一旦出現溢油事故,一方面要盡可能縮小污染區域,另一方面要迅速消除和回收海面上的浮油,處理溢油的一般方法,是用圍油柵將浮油圍住後,一邊用浮油回收器進行回收,一邊噴灑消油劑,使源油盡快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小油粒。
多達幾十萬噸的溢油,一旦進入海洋將形成大片油膜,這層油膜將大氣與海水隔開,減弱了海面的風浪,妨礙空氣中的氧溶解到海水中,使水中的氧減少,同時有相當部分的原油,將被海洋微生物消化分解成無機物,或者由海水中的氧進行氧化分解,這樣,海水中的氧被大量消耗,使魚類和其它生物難以生存。 20世紀80年代以前.治理石油烴污染土壤還僅限於物理和化學方法,即熱處理和化學浸出法。熱處理法是通過焚燒或煅燒,可凈化土壤中大部分有機污染物。但同時亦破壞土壤結構和組分,且價格昂貴而很難實施。化學浸出和水洗也可以獲得較好的除油效果。但所用的化學試劑的二次污染問題限制了其應用。早在20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輸油管線和儲油罐發生故障漏油和溢油時土壤被石油污染的問題,美國埃索研究和工程公司就已經開始尋找清潔的生物解決方法,並且其實驗室研究找到一種有效的「細菌播種法,開了生物修復石油污染土壤先河。上世紀80年代以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生物修復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正在逐漸成熟。
而今,世界各國都開始採用生物的方法來修復石油污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有俄羅斯、丹麥、美國和德國的生物技術,北京大學環境學院作為國內先驅,已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其合作企業南洋東華生物公司已有成功的修復技術應用於世。生物修復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減少土壤環境中有毒有害物的濃度,使污染土壤恢復到健康狀態的過程。
國外微生物石油降解技術的應用,經過國內多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證明,不如本土菌效果優越。而北京大學作為石油污染修復的先驅,其「BDB系列生物降解菌」已經開始在中國各大油田乃至世界他國油田發揮著功效。
據相關人士介紹:原位處理方法是將受污染土壤在原地處理。處理期間.土壤基本不被攪動,最常見的就地處理方式是土壤的水飽和區進行生物降解。土壤修復分基本為三個階段:BDB-n生物修復階段、BDB-a生物修復階段、植物修復階段。
(1)原位生物修復技術
石油污染水體修復直接採用BDB-a生物降解菌修復,在污染區建池、防滲處理,階段性定量投入BDB-a生物降解菌,污染水體被修復後COD、BOD等指標均得到控制,無論排海、回注最終達標准
污染土壤經過南洋東華公司BDB菌處理過程中,所有多環芳烴的降解都很明顯。但是,修復過程中,對於環境的溫度較敏感。所以我們建議您在氣溫大於10℃的月份進行,且建議維持時間超過60天。
(2)異位生物修復技術
異位生物修復主要包括現場處理法、預制床法、堆制處理法、生物反應器和厭氧生物處理法;但是目前治理技術不斷提高,由北京大學環境學院黃教授團隊研究的生物修復技術尚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我們建議採用北京大學設計的場地生物反應發生器結合本土降解菌BDB修復。
a.現場處理法
近年來國外石油烴污染生物處理的研究很多,其中土壤耕作處理是現場處理土壤污染常用的方法。被污染的廢物施在土壤上。通過施肥、灌溉和加石灰等管理措施,保持氧氣、水分和pH的最合適值,並進行耕作以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確保在污染廢物和下面土層中污染物的降解。降解過程所用的微生物多為土著微生物。但是要提高效果還需要引入馴化的微生物。
b.預制床法
現場處理中土壤耕作處理最大的缺陷是污染物可能從處理區遷移。預制床的設計可以使污染物的遷移量減至最小,因為它具有濾液收集和控制排放系統。預制床的底面為滲透性低的物質,如高密度的聚乙烯或粘土。將污染土壤轉移到預制床上,通過施肥、灌溉,調節pH,有時還加入微生物和表面活性劑,使其最適合污染物的降解。與同一區域的原位處理技術相比,預制床處理對三環和三環以上的多環芳烴的降解率明顯提高。
c.堆制處理法
土壤的堆制處理就是將受污染的土壤從污染地區挖掘起來,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大的地域擴散.運輸到一個經過處理的地點(布置防止滲漏底,通風管道等)堆放,形成上升的斜坡,並進行生物處理。堆製法是生物修復技術中的一種新型替代技術。堆制處理過程對污染土壤中的多環芳烴降解,多環芳烴的降解隨著苯環數的增加而降低。當多環芳烴的初始濃度提高約50倍時,除熒、蒽外,其他多環芳烴的降解隨著污染濃度的提高而降低。
d.厭氧生物修復法
修復受石油烴污染土壤的研究已開發了生物堆層、堆肥及土壤泥漿反應器等好氧修復工藝,但分離獲得某些降解菌時。一些降解菌伴有產生高生態風險的產物。最近的研究表明以厭氧還原脫氯為特徵的厭氧微生物修復技術有很大的潛力。
e.生物反應器法
生物反應器法是將污染土壤置於一專門的反應器中處理。生物反應器一般建在現場或特定的處理區。通常為卧鼓形和升降機形,有間隙式和連續式兩種。因為反應器可使土壤與微生物及其他添加物如營養鹽,表面活性劑等徹底混合,能很好的控制降解條件,因而處理速度快,效果好。生物反應器處理的過程為:先挖出土壤與水混合為泥漿,然後轉入反應器。為了提高降解速率,常在反應器先前處理的土壤中分離出已被馴化的微生物,並將其加入到准備處理的土壤中.
(3)植物修復技術
目前,對土壤有機污染的生物修復研究較多,但是,多集中在微生物作用上。事實上,植物對污染物的去除起著直接和間接的重要作用。植物生物修復是利用植物體內對某些污染物的積累、植物代謝過程對某些污染物的轉化和礦化,植物根圈與根莖的共生關系增加微生物的活性的特點。加速土壤污染物降解速度的過程。
植物修復的方式包括植物提取、植物降解和植物穩定化三種。植物提取是指利用植物吸收積累污染物,待收獲後才進行處理。收獲可以進行熱處理,微生物處理和化學處理。植物降解是利用植物及相關微生物區系將污染物轉化為無毒物質。植物穩定化是指植物在同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將污染物固定,以減少其對生物與環境的危害。植物根際使土壤環境發生變化,起到了改善和調節作用,從而有利於污染物的降解。因此通過選擇適當植物和調控土壤條件等手段.可以實現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復。
植物生物修復是一項利用太陽能動力的處理系統.具有處理費用低,減少場地破壞等優點而受到普遍重視。據美國實踐,種植管理的費用在每公頃200~1000美元之間.即每年每立方米的處理費為0.02~1.00美元.比物理化學處理的費用低幾個數量級。 水體石油污染和土壤治理不同,水具有流動性,不及時處理會使污染范圍以很快的速度不斷擴大。因此.水體石油污染首先是控制污染然後再對污染水進行處理。
而對收集上來的污水以及石油工廠排出來的石油污水採用生物處理法。生物處理法也稱生化處理法。生物處理法是處理廢水中應用最久、最廣和相當有效的一種方法。它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微生物,將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降解,達到廢水凈化的目的。
而各地江河、海洋、湖泊,為避免生物入侵帶來潛在危害,研究中建議採用本土微生物修復。同時,本土微生物的地域性優勢表現明顯。在中國,北京大學環境學院保存著百餘種中國各大油田的樣本菌株,可以為中國區域石油海上污染做出貢獻。
(1)海洋、江河、湖泊水體治理 對海洋、江河、湖泊石油污染治理,目前僅限於化學破乳、氧化處理方法進行分解處理和機械物理的方法進行凈化吸附。清除海洋、江河、湖泊石油污染是非常困難的。防止油水合二為一的唯一選擇是噴灑清除劑,因為只有化學葯劑才能使原油加速分解,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微小球狀物。清除水面石油污染還有一些物理方法,如用抽吸機吸油,用水柵和撤沫器刮油,用油纜阻擋石油擴散。英國有一位農場主發明了一種用機編禾草排治理石油污染的方法,不僅能防止石油在海中擴散,而且能吸收比自身質量多15倍的石油,可防止油輪流出的石油污染水岸,禾草中又以大麥秸稈治污最為有效。1992年,一艘油輪在舍德蘭群島附近失事後,在海上放置了22千米長的禾草排,從而保護了海濱浴場和漁場不致遭受污染。而俄羅斯莫斯科精細化工科學院的教授奧列格.喬姆金研製出了用農作物廢料清除石油污染的全新方法。演示實驗中,喬姆金在一盆水中擠了幾滴重油,水盆中頓時漂起了一層薄薄的油花。緊接著喬姆金向水盆中撒人了一小撮稻米殼,幾分鍾後水盆中的油跡開始減少,二小時後水盆中的油跡完全消失了。
(2)地下水體治理
對地下水石油污染治理,採用水動力學方法,通過抽水井或注水井控制流場,可以防止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污染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對抽取出來的受污染的地下水進行處理。
近年來。臭氧氧化技術對石油污染的地下水處理取得了很大進展。經臭氧氧化反應後,水體中有機物種類增加,經過一定時間接觸氧化反應後,苯系物和稠環芳烴類在水中的相對含量有較大幅度下降,但酯、醛、酮類和烷烴類在水中的相對含量卻大幅上升。一般認為,水中芳香烴物質危害性較大,多具有較大的毒性和致癌性,而烷烴、酯類和其他低分子物質的危害性小得多。由上我們可以看出.臭氧氧化法是把危害性大的污染物轉化為危害小的污染物.污染水體沒有得到根本治理,因此臭氧氧化法與吹脫、活性炭吸附、生物氧化等處理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得到良好的處理效果。 然而,對當今的空氣狀態,大家有目共矚,石油工業對空氣的污染,危害已經相當明顯。到目前為止,對於石油產品對空氣污染還沒有一種很好的治理方法,局限於採用控制油氣排放等措施,如制定汽車尾氣排放標准等.而具體的污染治理方法還有待於人類進行探討和研究。
石油對空氣的污染僅限於其所含的具有揮發性的物質以及輕質石油產品了,而不像對於土壤和水體,石油中的粘稠膠體可以在這兩者中成片成塊的形成時間很長的污染。雖然如此,石油產品對空氣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對空氣相對於水體更具有流動和擴散性,治理更加困難。
⑹ 模里西斯燃油泄漏婦女捐發吸油,這是什麼原理
7月25日,日本籍貨船「若潮」號在模里西斯東南部海域擱淺;8月6日,貨船船體破裂,大量燃油泄漏。據當地媒體報道,這艘貨船載有約4000噸燃油,至少1000噸燃油泄漏,當地開始用頭發吸油,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表明,頭發是天然的生物吸附劑,能夠吸附相當於它本身質量3-9倍的油。因此,人類頭發不僅可以用來清理石油泄漏等環境污染,還能廢棄頭發處理的負擔,可謂是一箭雙雕。
當地環保組織負責人稱,由於頭發能吸油但不會吸水。因此,志願者們把頭發與甘蔗葉等吸油物一起裝入尼龍篩網,製作成尼龍網管後將它們放置在被燃油污染的海水周圍,這樣可以防止油污擴散。
在當地居民知道這一消息後,島上隨即掀起了一股「理發潮」,不少發廊也為頭發捐贈者提供剪發折扣。許多當地婦女主動前往事發海域附近臨時設立的理發店剪發。有人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在理發店排隊的照片並配文:「我愛我的頭發,但它還會再長。」
(6)石油島泄漏怎麼補救擴展閱讀
中國志願者海灘清污
漏油事件發生後,模里西斯外交部向駐毛外交使團發出海灘清污志願行動的倡議,中國駐模里西斯大使館迅速組織外交官踴躍報名。
15日,在毛島東部沿海的紅樹林,中國外交官穿戴防護裝備,冒著刺鼻的燃油氣味,投入到爭分奪秒的清污行動中。
大家分工協作、配合默契,你撐布袋、我鏟油污、他運油桶……每個人的貼身衣服完全濕透,臉上豆大的汗珠滾滾下落。但是大家沒有叫苦叫累,而是打趣說「不能讓汗流進眼睛,否則沒有多餘的手去擦」。
據中國駐模里西斯大使孫功誼介紹,在毛中資企業也於第一時間捐贈了土工布、油桶、安全網等物資,並召集200多名企業員工參加清污工作。
「漏油事故給毛島造成的嚴重污染令人感到痛心,我們希望為毛島的環境恢復和保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孫功誼說。
模里西斯外交部部長博達說:「模里西斯遇到困難的時候,中國朋友從不缺席。感謝中國等友好國家提供的緊急幫助,讓我們對處理漏油事故更有信心。」
⑺ 輪船燃油泄漏在海里,會對大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天災人禍齊至,就連人間仙境也不再與世隔絕。前段時間發生在印度洋島國模里西斯的一場輪船燃油泄漏事故,讓這個天堂一般的海島毀於一旦,模里西斯政府宣布“環境緊急狀態”,以應對此次燃油嚴重泄漏事故。此次燃油泄漏不僅僅破壞了當地美麗的景觀,而且對當地環境來說會造成嚴重損失。
最後,燃油泄漏還會對大海漁民的捕魚業造成嚴重影響。燃油泄漏覆蓋在海上,會造成原本光線就不充足的海底更加缺少陽光,從而抑制了海底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大海中氧氣海量大大減少,破壞了大海中魚類的生存環境,可能會造成魚的大量死亡。及時有倖存下來的魚,也可能因為長期生存在燃油海水中而有異味,發育不正常或者不能食用。
燃油泄漏在海上,是一種極其嚴重的環境破壞,要想治理海上燃油,技術難題十分突出,花費也是巨大的。因此應該在最開始就杜絕這種破壞行為的發生,給海底生物創造一個舒適的呼吸環境。
⑻ 如何應對石油泄漏給海水帶來的傷害
依.常規的溢油處理措施 傳統處理方法是當溢油事故發生後第一時間採取的措施,也是處理溢油事故最普遍採用的方法,根據所使用的設備的不同分為三類。 依. 依 物理處理法 物理法主要是圍堵和回收海面上殘留的石油,與其他處理方法如燃燒法、吸油材料、消油劑分解、生物降解等緊密配合,處理效率受天氣、海洋狀況以溢油類型的影響較大。在溢油事故處理中實際應用的物理處理法有以下幾種: (依)圍欄法:石油泄漏到海面後,應首先用圍欄將其圍住,阻止其在海面擴散,然後再設法回收。圍欄應具有滯油性強、隨波性好、抗風浪能力強、使用方便、堅韌耐用、易於維修、海生物不易附著等性能。圍欄既能防止溢油在水平方向上的擴散,又能防止原油凝結成焦油球,在海面垂直方向上的擴散,即在海上隨波飄流。 圍欄可以分為四類: 簾式圍欄:主要在海面平靜的海岸狀況良好的條件下使用; 籬式圍欄:主要在水流速度較大的海區使用; 密封式圍欄:用於周期性潮汐海域; 防火圍欄:在與焚燒技術結合使用時使用。 (貳)撇油器:撇油器是在不改變石油的物理化學性質的基礎上將石油回收,當前應用廣泛的撇油器有以下幾種: 吸式撇油器:主要類型有真空撇油器、韋式撇油器、渦輪撇油器。 吸附式撇油器:主要類型有帶式撇油器、鼓式撇油器、毛刷式撇油器、圓盤式撇油器、拖把式撇油器。 重油撇油器:和一般撇油器的操作方法相同,但是重油撇油器是用來去除高粘稠石油和乳化油水混合物的。 (三)吸油材料:可使用親油性的吸油材料,使溢油被粘在其表面而被吸附回收。吸油材料主要用在靠近海岸和港口的海域,用於處理小規模溢油。 製作吸油材料的原料有以下三種: 高分子材料:聚乙烯、聚丙烯、聚醋等; 無機材料:硅藻土、珍珠岩、浮石和膨潤土等; 纖維:稻草、麥稈、木屑、草灰、蘆葦等。 依. 貳 化學處理法 化學處理法的主要特點是改變石油的物理化學性質,可以直接應用於溢油處理,也可以作為物理處理法的後續處理。化學處理法包括以下幾種: (依)分散劑:溢油分散劑是由表面活性劑、滲透劑、助溶劑、溶劑等組成的均勻透明液體。分散劑可以減少石油和水之間的表面張力使溢油在水面乳化形成乳狀液,從而使石油分散成細小的油珠分散在水中,使溢油微粒易於與海水中的化學物質反應,易於被能降解石油烴的微生物所降解,最終轉化成CO貳和其它水溶性物質,加速了海洋對石油的凈化過程。油分散劑一般用量為溢油的依%~貳0%,它使用方便,效果不受天氣、海水狀況所影響,是在惡劣條件下處理溢油的首選方法,目前在國內被廣泛用於處理常規溢油事故,但是分散劑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破壞生態環境。 當今國際上主要使用的分散劑有:傳統的分散劑;濃縮無水分散劑;濃縮加水分散劑。 (貳)凝油劑:它可使石油膠凝成粘稠物或堅硬的果凍狀物。其優點是毒性低,不受風浪影響,能有效防止油擴散。對凝油劑的開發和應用,已引起各國的重視,近年來,已陸續發表了大量的專利論文。 (三)其他化學製品:用於破壞油水混合物的破乳劑;用於加速石油生物降解的生物修復化合物;此外還有燃燒劑和粘性添加劑等。 依. 三 自然降解 人們不採取任何行動,由海洋對石油的自然凈化過程。 貳.新興的溢油處理方法 一般來說,這些方法只是作為其他方法的後續處理方法或仍處於實驗研究階段。 貳. 依 生物修復技術 某些天然存在於海洋或土壤中的微生物有較強的氧化分解石油的能力,可以利用微生物的這一特性來清除海上溢油。生物處理法不會引起二次污染,可以和其他能夠加快生物自然降解的添加劑結合使用,與化學、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復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小,且修復費用僅為傳統物理、化學修復的三0%~50%。 石油的自然生物降解過程速度較慢,可採取多種措施強化這一過程,常用的技術包括: 第一, 投加表面活性劑促進微生物對石油烴的利用; 第二,提供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的條件(提供O貳或其他電子受體,施加營養); 第三,添加能高效降解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 目前看來,油污染海灘的生物修復主要以施加營養為主,缺乏同其他幾種技術的交叉和融合。同時,由於生物修復面對的是多相、非均質的復雜系統,涉及到微生物學、工程學、生態學、地質學、化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其作用機理仍不甚明了。 貳. 貳 燃燒法 需採用各種助燃劑,使大量溢油能在短時間內燃燒完,無需復雜裝置,處理費用低。但是考慮到燃燒產物對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的影響,對附近船舶和海岸設施可能造成損害,而且燃燒時產生的濃煙也會污染大氣,因此處理對象一般為大規模的溢油和北冰洋水域的石油污染,處理地點一般為離海岸相當遠的公海才使用此法處理。 抑制溢油污染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溢油事故的發生,這比處理溢油帶來的可以預計和難以預料的後果要好的多。然而溢油事故總是要發生的,我們採用各種物理的、化學的等方法去處理溢油污染就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海岸生態環境則是溢油污染處理的主要目標。 拓展: 石油及其煉製品(汽油、煤油、柴油等)在開采、煉制、貯運和使用過程中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污染。是目前一種世界性的嚴重的海洋污染。其防治必須依靠全球性的合作才能較為有效的實現。 入海途徑 煉油廠含油廢水經河流或直接注入海洋;油船漏油、排放和發生事故,使油品直接入海;海底油田在開采過程中的溢漏及井噴,使石油進入海洋水體;大氣中的低分子石油烴沉降到海洋水域;海洋底層局部自然溢油。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 入海後變化 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這些過程在時、空上雖有先後和大小的差異,但大多是交互進行的。 擴散 入海石油首先在重力、慣性力、摩擦力和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在海洋表面迅速擴展成薄膜,進而在風浪和海流作用下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塊狀或帶狀油膜,隨風漂移擴散。擴散是消除局部海域石油污染的主要過程。風是影響油在海面漂移的最主要因素,油的漂移速度大約為風速的百分之三。中國山東半島沿岸發現的漂油,冬季在半島北岸較多,春季在半島的南岸較多,也主要是風的影響所致。石油中的氮、硫、氧等非烴組分是表面活性劑,能促進石油的擴散。 蒸發 石油在擴散和漂移過程中,輕組分通過蒸發逸入大氣,其速率隨分子量、沸點、油膜表面積、厚度和海況而不同。含碳原子數小於依貳的烴在入海幾小時內便大部分蒸發逸走,碳原子數在依貳~貳0的烴的蒸發要經過若干星期,碳原子數大於貳0的烴不易蒸發。蒸發作用是海洋油污染自然消失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蒸發作用大約消除泄入海中石油總量的依/四~依/三。 氧化 海面油膜在光和微量元素的催化下發生自氧化和光化學氧化反應,氧化是石油化學降解的主要途徑,其速率取決於石油烴的化學特性。擴散、蒸發和氧化過程在石油入海後的若干天內對水體石油的消失起重要作用,其中擴散速率高於自然分解速率。 溶解 低分子烴和有些極性化合物還會溶入海水中。正鏈烷在水中的溶解度與其分子量成反比,芳烴的溶解度大於鏈烷。溶解作用和蒸發作用盡管都是低分子烴的效應,但它們對水環境的影響卻不同。石油烴溶於海水中,易被海洋生物吸收而產生有害的影響。 乳化 石油入海後,由於海流、渦流、潮汐和風浪的攪動,容易發生乳化作用。乳化有兩種形式:油包水乳化和水包油乳化,前者較穩定,常聚成外觀像冰淇淋狀的塊或球,較長期在水面上漂浮;後者較不穩定且易消失。油溢後如使用分散劑有助於水包油乳化的形成,加速海面油污的去除,也加速生物對石油的吸收。 沉積 海面的石油經過蒸發和溶解後,形成緻密的分散離子,聚合成瀝青塊,或吸附於其他顆粒物上,最後沉降於海底,或漂浮上海灘。在海流和海浪的作用下,沉入海底的石油或石油氧化產物,還可再上浮到海面,造成二次污染。 海洋生物對石油烴的降解和吸收 微生物在降解石油烴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烴類氧化菌廣泛分布於海水和海底泥中(見石油烴的微生物降解)。海洋植物、海洋動物也能降解一些石油烴。浮游海藻和定生海藻可直接從海水中吸收或吸附溶解的石油烴類。海洋動物會攝食吸附有石油的顆粒物質,溶於水中的石油可通過消化道或鰓進入它們的體內。由於石油烴是脂溶性的,因此,海洋生物體內石油烴的含量一般隨著脂肪的含量增大而增高。在清潔海水中,海洋動物體內積累的石油可以比較快地排出。迄今尚無證據表明石油烴能沿著食物鏈擴大。 石油泄入海後,從海中消失的速度及影響的范圍,依入海的地點、油的數量和特性,油的回收和消油方法,海洋環境的因素而有很大的差異。如較高的水溫有利於油的消失。實驗證明,油從水中消失一半所需的時間,在溫度為依0°C時大約為 依個半月;當水溫升至依吧~貳0°C時,為貳0天;而在貳5~三0°C時,降至 漆天。滲入沉積物的石油消除較難,所需時間要幾個月至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