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怎麼把石油變成黃色的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怎麼把石油變成黃色的

發布時間: 2023-11-11 17:34:30

1. 為什麼塑料桶裝汽油時間長汽油變黃色的

塑料桶裝汽油時間長汽油變黃色原因:
可能是與空氣接觸久了氧化了。汽油在於空氣接觸久了就會發生一些化學反應,而變成黃色可能就是一種化學反應。
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不是只有這一種情況。
汽油出現顏色不同的原因:
可能是存儲系統受到污染的話,顏色會變深。
也可能是是汽油被氧化後顏色也變深。
還有可能是人為添加一些添加劑,而且有一些添加劑怕光,在光的存在下有可能會發生分解,使顏色變深。
不要用塑料桶裝汽油,用塑料桶裝汽油發生燃燒或爆炸事故,近年來屢見不鮮。為什麼用塑料桶裝汽油會發生燃燒或爆炸呢?
這是因為:塑料桶是採用聚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絕緣材料做成的。而汽油屬於一級甲類易燃液體,其閃點小於28℃,爆炸下限小於10%。用塑料桶裝汽油在灌裝、倒出或振動過程中,汽油與塑料桶壁互相摩擦,會產生靜電。實踐證明,用一個125升的塑料桶裝滿汽油,在倒出時,汽油在流量大、流速快的情況下,可能產生2000伏以上的電位差。當積聚的電荷達到一定數值,就可能放電產生靜電火花,引燃汽油或汽油與空氣的混合氣體,發生燃燒或爆炸。因此為了安全,不要用塑料桶裝汽油。
在灌裝類似汽油等易燃液體過程中都要考慮靜電的消除問題。靜電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們從生活實踐中知道,不導電的物體在相互摩擦時會產生靜電,這種靜電壓達到幾百、幾千,甚至上萬伏。帶有靜電的物體、人體,在一定條件下就可放電產生電火花。這種電火花的能量很小,人們一般感受不到。但是,許多危險物品遇到這種電火花就有可能燃燒、爆炸。所以,凡是用管道輸送易燃、可燃液體時,應嚴格控制流速,不可太快,最好採取接地措施,如果使用塑料管尤應注意。用鐵桶灌裝汽油等易燃、可燃液體時,應讓鐵桶等與大地直接接觸,因摩擦而產生的靜電可以立即通過地線導出。減少沖擊,把灌裝軟管或鐵管插到容器的底部或使易燃液體沿器壁淌下。還可在汽油中摻入一些其他物質,如0.05%的脂酸鎂或2%的醋酸,以增加汽油的導電率。在危險場所工作的人員盡量不穿化纖服裝;有的容易產生靜電的機器設備應有良好的接地措施。

2. 原油是怎麼形成的

原油指未被加工的石油,即直接從地下開采出來未經提煉或加工的物質,也稱黑色金子,是一種化石燃料,可用來生產許多不同的物質。下面由我為你詳細介紹原油的相關知識。

原油是怎麼形成的:

原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在岩層孔隙內,常以液體或氣態(天然氣)存在;有時部份凝結成固態。原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石油在地層中一點一滴地生成,並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系,油點在每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當此封閉內的油點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油田。 儲油氣構造 一個良好的儲存油氣的封閉構造,除應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及滲透率的儲油層外,此儲油層的上方必須有緻密不透油、氣、水的岩層,如頁岩、泥岩等,這就是所謂的蓋層,其作用為封蓋住進來的油氣,不讓油氣向上逃逸。 一般常見的儲油氣封閉構造依其型態可分為構造封閉如背斜、斷層等,及地層封閉,聯合封閉。

原油主要性質

原油原油的性質包含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兩個方面。物理性質包括顏色、密度、粘度、凝固點、溶解性、發熱量、熒光性、旋光性等;化學性質包括化學組成、組分組成和雜質含量等。

原油密度

原油相對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間,少數大於0.95或小於0.75,相對密度在0.9~1.0的稱為重質原油,小於0.9的稱為輕質原油。

原油粘度

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動時所引起的內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決於溫 度、壓力、溶解氣量及其化學組成。溫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壓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氣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輕質油組分增加,粘度降低。原油粘度變化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間,粘度大的原油俗稱稠油,稠油由於流動性差而開發難度增大。一般來說,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較大。

原油凝固點

原油冷卻到由液體變為固體時的溫度稱為凝固點。 原油的凝固點大約在-50℃~35℃之間。凝固點的高低與石油中的組分含量有關,輕質組分含量高,凝固點低,重質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蠟含量高,凝固點就高。

原油含蠟量

含蠟量是指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蠟和地蠟的百分比。石蠟是一種白色或淡黃色固體,由高級烷烴組成,熔點為37℃~76℃。石蠟在地下以膠體狀溶於石油中,當壓力和溫度降低時,可從石油中析出。地層原油中的石蠟開始結晶析出的溫度叫析蠟溫度,含蠟量越高,析蠟溫度越高。

析蠟溫度高,油井容易結蠟,對油井管理不利。

原油含硫量

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單質硫分)的百分數。原油中含硫量較小,一般小於1%,但對原油性質的影響很大,對管線有腐蝕作用,對人體健康有害。根據硫含量不同,可以分為低硫或含硫石油。

原油含膠量

含膠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膠質的百分數。原油的含膠量一般在5%~20%之間。膠質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呈半固態分散狀溶解於原油中。膠質易溶於石油醚、潤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機溶劑中。

其他

原油中瀝青質的含量較少,一般小於1%。瀝青質是一種高分子量(大於1000以上)具有多環結構的黑色固體物質,不溶於酒精和石油醚,易溶於苯、氯仿、二硫化碳。瀝青質含量增高時,原油質量變壞。

原油中的烴類成分主要分為烷烴、環烷烴、芳香烴。根據烴類成分的不同,可分為的石蠟基石油、環烷基石油和中間基石油三類。石蠟基石油含烷烴較多;環烷基石油含環烷烴、芳香烴較多;中間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中國已開採的原油以低硫石蠟基居多。大慶等地原油均屬此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慶原油,硫含量低,蠟含量高,凝點高,能生產出優質煤油、柴油、溶劑油、潤滑油和商品石蠟。勝利原油膠質含量高(29%),比重較大(0.91左右),含蠟量高(約15-21%),屬含硫中間基。汽油餾分感鉛性好,且富有環烷烴和芳香烴,故是重整的良好原料。

原油成分組成

平均而言,原油由以下幾種元素或化合物組成:

碳——84%;

氫——14%;

硫——1到3%(硫化氫、硫化物、二硫化物和單質硫);

氮——低於1%(帶胺基的鹼性化合物);

氧——低於1%(存在於二氧化碳、苯酚、酮和羧酸等有機化合物中);

金屬——低於1%(鎳、鐵、釩、銅、砷)。

原油煉制

原油的問題在於它含有幾百種不同類型的烴,並且這些物質全部混合在一起。需要把不同種類的烴分離開來,以提煉出其中的有用物質。幸運的是,有一種簡單 方法 可以分離這些物質,這就是石油精煉。石油精煉過程始於一個分餾柱。隨著烴鏈長度的增加,其沸點也會逐漸升高,因此可以通過蒸餾法將其全部分離。這就是煉油廠里發生的過程——在精煉過程的一個環節中,原油被加熱,在不同的蒸發溫度下,會將不同長度的烴鏈分離出來。每種長度不同的鏈都具有不同的性質,從而對應不同的用途。為了理解原油組分的多樣性,以及為什麼石油精煉對社會如此重要,看看下面所列出的利用原油生產出來的產品:

石油氣

用於加熱、烹飪和製造塑料,小分子烷烴(1-4個碳原子),俗稱的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沸程=低於40℃,經常被加壓液化為LPG(液化石油氣)。

石腦油或輕石油

一種中間產物,將被進一步加工為汽油 ,含有5-9個碳原子的烷烴的混合物,沸程=60-100℃。

汽油汽油

發動機燃料,液體,烷烴和環烷烴(5-12個碳原子)的混合物,沸程=40-205℃。

煤油

噴氣發動機和 拖拉機 的燃料;製造其他產品的原材料,液體,烷烴(10-18個碳原子)和芳香烴的混合物,沸程=175-325℃。

柴油或分餾柴油

用作柴油機燃料或加熱用油;製造其他產品的原材料,液體碳原子數大於等於12的烷烴,

沸程=250-350℃。

潤滑油

用於發動機潤滑油、潤滑脂和其他潤滑劑,液體,長鏈(20-50個碳原子)的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沸程=300-370℃。

重油或燃料油

用作工業燃料;製造其他產品的原材料,液體,長鏈(20-70個碳原子)的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沸程=370-600℃。

渣油

3.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會再生嗎

在人們對石油沒有特別全面,特別詳細的認識之前,人們認為石油會枯竭,但是在隨後人們對石油的形成進行研究發現之後,人們認為石油,是空氣中的一些碳氫化合物,再通過地球內部的一些放射性輻射的作用下,然後轉變成石油,而不是以前我們所認為的,石油是從動物的一些屍體上轉變過來的,因此現在對於石油的認知,我們從不可再生到可再生。

之所以說石油不會枯竭,是可再生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科學家發現在一些乾枯的油井通過一段時間的氣質之後,又會產生石油,所以科學家認為這是地球在地底深處通過一些碳氫化合物轉變成石油的所以石油是不會枯竭的。

我們可以將石油通過一些工藝加工,蒸餾分解,轉變成一些煤油或者汽油,甚至是瀝青,石蠟等一些我們所需要的東西,而這些我們所轉化來的東西,它所組成的結構都是由探親所形成的氫類化合物,而在這其中碳的含量是非常的高的,而各種丸青的相對分子質量也是從幾十到幾千都有。

而對於石油,它的大部分都是液態氫,而在這液態氫裡面又溶解了一些氣態氫和固態氫。

雖然現階段我們可以從石油的形成過程中分析得出石油是不會枯竭的,但是石油在經過地球的一些慢慢轉化過程當中,形成石油,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們如果肆意的使用石油浪費石油,可能他經過地球轉化成石油的速度,趕不上人類使用的速度,也就是說,間接的石油會出現枯竭的狀態,但是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太久。因此從一定程度上,我們還是要節約石油,或者是尋找一些能夠代替他的一些燃料,比如說現階段,人類發現的氫氣天然氣等,都是非常不錯的燃料。而這些都是可再生的。

我在石油天然氣行業工作了近30年,對於石油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可以再生,目前沒有確切的准確的答案;但主流的理論是: 有機成因說,進一步,就是不可再生 。另一個理論就是:無機成因說,進一步,就是可以再生的。

先來點前奏,相當於音樂的過門,起到鋪墊作用,對後面的石油成因有指導作用。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之一,「石油」這個名詞就出自將近一千年以前宋代大科學家沈括的傳世之作《夢溪筆談》。但是,大量開采和應用石油則還是最近一百年的事。

石油的成分有哪些?

石油是一種從地下深處開采出來的黃色、褐色乃至黑色的可燃性黏稠液體,它們的密度一般比水小,其沸點范圍很寬,從常溫起一直到800 以上。世界上各個油田所生產原油的性質雖然千差萬別,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它們都主要由碳、氫、硫、氮、氧五種元素組成,而且碳和氫這兩種元素合起來在原油里一般佔到95%以上。

有機成因說及其不可再生論

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這些有機質主要來自於這四種生物:細菌、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高等植物。這些生物死後他們的屍體一部分會被氧化破壞,但仍然有一部分會在適宜的條件下在泥沙等沉積物中保存下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沉積物會越埋越深,在埋藏的過程中這些有機物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化學變化)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這個理論的支撐就是石油的成分主要是碳氫化合物,而碳氫化合物的來源就是史前的動植物。因其儲藏量是有限的,故不可再生。

從我們上中學時就開始灌輸的,耳熟能詳的: 石油是 工業 的血液,石油屬於不可再生資源

但是,這種理論如果用來解答:「 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就顯得無能為力了,於是科學家們就尋找理論上的突破,另一假說就閃亮登場了。

無機成因說及其可再生論

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1950年代初,蘇聯就發現了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地球上的石油總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那人類能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深度有關。而且,蘇聯人還發現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即「自充式」油田。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下自然生成的,與鑽石的生成條件相仿。是地殼深處的太初物質,在高壓下冷噴發進入地殼淺層地帶。 蘇聯方面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找到了大油田。

這種理論解釋碳氫化合物的來源是地球形成時,與生俱來的。石油就可以再生了。

無機成因說,也叫非生物成油理論,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

講明白沒?可能更迷糊了,SORRY!目前的學術觀點就是這狀態,都是假說!

在遠古的海洋里,生活著很多水生動物。它們有的體型大,有的體型小,甚至還有很多浮游生物。當這些生物一代一代的死去,它們的屍骸就沉積在海底。有的骨骼變成了化石,但由於海洋中有很多鹽分,它們身上的脂肪和蛋白質不能馬上被降解(就好像腌咸魚一樣,可以儲存很長時間)。

由於海底的水壓很大,所以長年累月動物和微生物的屍體就逐漸被壓縮。幾千年後我們看到的沉積岩,就是壓縮的結果。在強大的壓力下,脂肪和蛋白質逐漸液化,變成了石油,存在於沉積岩中。

很多的陸地上也盛產石油,這是由於地殼運動的原因造成的。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石油」這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