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是由什麼東西轉化成的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石油是由什麼東西轉化成的

發布時間: 2023-11-15 11:22:20

『壹』 石油的形成原因

石油的形成原因如下:

1、一是生物化油,這種說法認為現在的石油主要是由遠古時期海洋或湖泊中生物殘骸沉積最終變成石油。

2、二是石化油,這種說法是中東地區可能因為地球板塊的碰撞,早期的海洋逐漸變成陸地。在特定的環境物質之下,形成了現如今的石油。

3、鋪馬路:石油可以說弄出來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了。最後的石油渣,成為瀝青,鋪成柏油大馬路。

4、潤滑劑:石油在機械領域也很有用處。巨型的齒輪需要石油潤滑減少摩擦,一些細小的零件也需要潤滑油。

『貳』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具體形成石油的過程你了解嗎?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吧。

石油形成的過程

生物成油理論(羅蒙諾索夫假說)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實際上,這個假說並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石油的成分

物質成份

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元素組成

石油主要是碳氫化合物。

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銻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各種烴類按其結構分為:烷烴、環烷烴、芳香烴。 一般天然石油不含烯烴而二次加工產物中常含有數量不等的烯烴和炔烴。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

石油的加工

隨著《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和《“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的出台,我國加大了煉油領域的落後產能淘汰力度。下半年,我國仍將會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控制高耗能產業,淘汰落後產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石油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預計全年精煉石油產品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000.5 億元,同比增長19.7%,增速較上半年下降1.0 個百分點。其中,3 季度投資額約為600.4 億元。

下半年,我國石油加工業經濟增長面臨著很多不確定和復雜因素,但仍可繼續保持平穩運行態勢,但增速有所放緩。預計全年精煉石油產品製造業產品銷售收入將達到3.46 萬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較上半年下降0.4 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將保持較快增長,達到105.4 億元。

『叄』 油田是怎麼形成的是些什麼成分

油田的形成:所有的石油都是從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並非通常認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動物或者植物等有機體在壓力和熱的作用下分解轉化而成。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黏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埋藏在地下的遠古時代未被細菌分解的有機物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經過幾百萬年的演變,形成了可供開採的石油。微生物將地表以下的有機物轉化為碳氫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層地底的有機物則在溫度和壓力下經過分解及復雜的化學反應生成石油。

通常具有商業價值的油田都位於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處,最深的油井在約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處則根本不會有石油或天然氣。

(3)石油是由什麼東西轉化成的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油田的驅動類型關繫到開發方式的選 擇問題,根據石油儲藏情況,從而決定靠什麼力量 (天然能量或人工保持壓 力) 開發油田。

水壓驅動油田,利用邊緣高壓水的能量,最終採收率最高,可達50—30%;;氣壓驅動油田,由氣體以氣頂形式能量作用推動原油流向井 底,最終採收率為40—50%; 溶解氣驅動油田,從油層分離出的氣體膨脹使 原油流向井底,最終採收率僅15—30%。

彈性驅動油田,受岩石壓力,石油 壓縮,利用油層壓力降低的力量,使油體膨脹流向井底;;重力驅動油田,原 油靠本身重力作用流向井底。後兩種油田採收率都較低。

最終採收率的不同,影響資源利用程度和投資效果,直接關繫到油田開發的總投資和開發速 度,當然也直接影響油田開發價值,對油田布局有很大作用。此外,還要考慮井場布置問題。

『肆』 石油怎麼演變成的

石油的形成過程是:
1.在遠古的海洋里,生活著很多水生動物。它們有的體型大,有的體型小,甚至還有很多浮游生物。當這些生物一代一代的死去,它們的屍骸就沉積在海底。有的骨骼變成了化石,但由於海洋中有很多鹽分,它們身上的脂肪和蛋白質不能馬上被降解(就好像腌咸魚一樣,可以儲存很長時間)。
2.由於海底的水壓很大,所以長年累月動物和微生物的屍體就逐漸被壓縮。幾千年後我們看到的沉積岩,就是壓縮的結果。在強大的壓力下,脂肪和蛋白質逐漸液化,變成了石油,存在於沉積岩中。
3.很多的陸地上也盛產石油,這是由於地殼運動的原因造成的。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石油」這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伍』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黏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目前對石油的形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另一種說法是由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陸』 石油中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石油中的主要成分: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1.0g/cm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攝氏度),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攝氏度以上,可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不過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區分很大。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世界海洋面積3.6億平方 千米,約為陸地的2.4倍。大陸架和大陸坡約55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陸上沉積盆地面積的總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資源的1/4和最終可采儲量的45%, 埋藏在海底。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蘊藏重心,將逐步由陸地轉向海洋。

(6)石油是由什麼東西轉化成的擴展閱讀:

從60年代開始,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科學技術廣泛用於油、氣田開發為標志,開發技術迅速發展。

1、建立的各種油層的沉積相模型,提高了預測儲油砂體的非均質性及其連續性的能力,從而能更經濟有效地布置井位和開發工作;

2、把現代物理中的核技術應用到測井中,形成放射性測井技術,與原有的電測技術,加上新的生產測井系列,可以用來直接測定油藏中油、氣、水的分布情況,在不同開發階段能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

3、對油氣藏內部在採油氣過程中起作用的表面現象及在多孔介質中的多相滲流的規律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根據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對這些現象由定性進入定量解釋(見油藏數值模擬),試驗和開發了除注水以外提高石油採收率的新技術;

4、以噴射鑽井和平衡鑽井為基礎的優化鑽井技術迅速發展。鑽井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打各種特殊類型的井,包括叢式井,定向井,甚至水平井,加上優質泥漿,使鑽井過程中油層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5、大型酸化壓裂技術的應用使很多過去沒有經濟價值的油、氣藏,特別是緻密氣藏,可以投入開發,大大增加了天然資源的利用程度。對油井的出砂、結蠟和高含水所造成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見稠油開采,油井防蠟和清蠟,油井防砂和清砂,水油比控制);

6、向油層注蒸汽,熱采技術的應用已經使很多稠油油藏投入開發;

7、油、氣分離技術和氣體處理技術的自動化和電子監控,使礦場油、氣集輸中的損耗降到很低,並能提供質量更高的產品。

『柒』 石油是由什麼組成的

古代動、植物的遺體,由於地殼的運動被壓在地層深處,在缺氧、高溫和高壓的條件下,逐漸變成石油。經過勘探、開采未經煉制前的石油叫做原油。在常溫下,原油大都呈流體或半流體狀態,顏色多是黑色或深棕色,少數為暗綠色、赤褐或黃色,並且有特殊的氣味。原油經過煉制後的成品叫做石油產品。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由碳和氫兩種元素(約占組成石油的元素的96%~99%)組成的碳氫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簡稱烴,它是石油加工和利用的主要對象。石油中還含有硫、氮、氧等元素,其含量約佔1%~3%,它們與碳、氫形成的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和膠質、瀝青質等非烴化合物的含量常達10%~20%,這些非烴類化合物大都對原油加工和產品質量帶來不利影響,在煉制過程中應盡可能將它們除去。此外,石油中還含有微量的氯、碘、砷、磷、鉀、鈉、鐵、鎳等元素,它們也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雖對石油產品的影響不大,但其中的砷會使鉑重整的催化劑中毒(使催化劑喪失活性),鐵、鎳、釩會使催化裂化的催化劑中毒,故在這類加工時,對原料要有所選擇或進行預處理。 石油中的烴類按其結構不同,大體上可分為烷烴、環烷烴、芳香烴和不飽和烴等類。不同烴類對各種石油產品性質的影響各不相同。

『捌』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是怎麼來的

個人認為,石油的來源是生物屍體在高溫高壓下轉變成液體碳氫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富集形成油田。

石油的化學成分是短鏈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是現代工業應用中最重要的資源。現在許多國家都在為石油而戰。比如中東戰爭和委內瑞拉局勢的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石油的利益交織在一起,這說明石油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是古代有機物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而形成的。生物油形成理論在教科書中被廣泛採用和傳播。人們認為,石油是在古生物死亡後沉積的,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屬於生物沉積,轉化為石油,不可再生。

在生物發生和非生物發生方面,在碳氫化合物“碳+氫”合成的基本化學反應機理面前,只有傾向性的過程描述或猜想。

地球上的石油呢?它們起源於地球形成之初。宇宙中的各種塵埃中積聚了大量的石油。這些塵埃和大塊岩石聚集在一起,相互碰撞形成了地球。根據相似溶解原理,分散的有機質自然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油田。這是地球上大量石油的來源!

『玖』 石油是什麼形成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