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在水中怎麼處理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石油在水中怎麼處理

發布時間: 2023-11-17 15:57:22

❶ 如何解決水中石油類污染拜託了各位 謝謝

①擴散。入海石油首先在重力、慣性力、摩擦力和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在海洋表面迅速擴展成薄膜,進而在風浪和海流作用下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塊狀或帶狀油膜,隨風漂移擴散。擴散是消除局部海域石油污染的主要過程。風是影響油在海面漂移的最主要因素,油的漂移速度大約為風速的百分之三。中國山東半島沿岸發現的漂油,冬季在半島北岸較多,春季在半島的南岸較多,也主要是風的影響所致。石油中的氮、硫、氧等非烴組分是表面活性劑,能促進石油的擴散。 ②蒸發。石油在擴散和漂移過程中,輕組分通過蒸發逸入大氣,其速率隨分子量、沸點、油膜表面積、厚度和海況而不同。含碳原子數小於12的烴在入海幾小時內便大部分蒸發逸走,碳原子數在12~20的烴的蒸發要經過若干星期,碳原子數大於20的烴不易蒸發。蒸發作用是海洋油污染自然消失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蒸發作用大約消除泄入海中石油總量的1/4~1/3。 ③氧化。海面油膜在光和微量元素的催化下發生自氧化和光化學氧化反應,氧化是石油化學降解的主要途徑,其速率取決於石油烴的化學特性。擴散、蒸發和氧化過程在石油入海後的若干天內對水體石油的消失起重要作用,其中擴散速率高於自然分解速率。 ④溶解。低分子烴和有些極性化合物還會溶入海水中。正鏈烷在水中的溶解度與其分子量成反比,芳烴的溶解度大於鏈烷。溶解作用和蒸發作用盡管都是低分子烴的效應,但它們對水環境的影響卻不同。石油烴溶於海水中,易被海洋生物吸收而產生有害的影響。 ⑤乳化。石油入海後,由於海流、渦流、潮汐和風浪的攪動,容易發生乳化作用。乳化有兩種形式:油包水乳化和水包油乳化,前者較穩定,常聚成外觀象冰淇淋狀的塊或球,較長期在水面上漂浮;後者較不穩定且易消失。油溢後如使用分散劑有助於水包油乳化的形成,加速海面油污的去除,也加速生物對石油的吸收。 ⑥沉積。海面的石油經過蒸發和溶解後,形成緻密的分散離子,聚合成瀝青塊,或吸附於其他顆粒物上,最後沉降於海底,或漂浮上海灘。在海流和海浪的作用下,沉入海底的石油或石油氧化產物,還可再上浮到海面,造成二次污染。 ⑦海洋生物對石油烴的降解和吸收。微生物在降解石油烴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烴類氧化菌廣泛分布於海水和海底泥中(見石油烴的微生物降解)。海洋植物、海洋動物也能降解一些石油烴。浮游海藻和定生海藻可直接從海水中吸收或吸附溶解的石油烴類。海洋動物會攝食吸附有石油的顆粒物質,溶於水中的石油可通過消化道或鰓進入它們的體內。由於石油烴是脂溶性的,因此,海洋生物體內石油烴的含量一般隨著脂肪的含量增大而增高。在清潔海水中,海洋動物體內積累的石油可以比較快地排出。迄今尚無證據表明石油烴能沿著食物鏈擴大。 石油泄入海後,從海中消失的速度及影響的范圍,依入海的地點、油的數量和特性,油的回收和消油方法,海洋環境的因素而有很大的差異。如較高的水溫有利於油的消失。實驗證明,油從水中消失一半所需的時間,在溫度為10℃時大約為1個半月;當水溫升至18~20℃時,為20天;而在25~30℃時,降至7天。滲入沉積物的石油消除較難,所需時間要幾個月至幾年。

❷ 如何解決海上的石油污染

方法一先把浮油圍住

如果泄漏的石油量大,第一步是用漂浮圍欄圍住石油。這些漂浮圍欄有些是充氣的,有些是用比水輕的材料做的,一般都高出水面1米左右,有些就「坐」在波浪上,還有些會向水下伸展出1米的「裙子」。

方法二物理化學法

對於水面的浮油,可以使用「汲油船」讓油水分離。有的汲油船把油水混合物吸進船上的罐子里,然後用離心機分離,再把水排到海里。還可以用類似海綿之類的東西把油吸到裡面,這種東西用化纖可以做,也可以用頭發之類的天然纖維。

為了獲取石油,有時候可以在其中加上「凝油劑」。它可以讓水中的石油從液體狀態變成半固體狀態,甚至像橡膠一樣的固體狀態。這種物體容易撈取,也可以避免石油向空氣中揮發苯、甲醛、丙酮等物質。這種固化劑對環境的危害相對較小。一些固化劑生產商宣稱,這種固化石油可以被再利用生產瀝青或者人造橡膠,甚至用作一種灰燼很少的燃料。

還有一種方法正相反,它不讓石油固化,而是讓它們和水更好地結合。「分散劑」打破石油完整的油膜,讓它們在海水中分散成一個個的小油滴。

方法三採用「吃油菌」

現在利用細菌降解石油主要用在修復海上小規模溢油、陸地石油污染等方面的治理。如果是大規模的海上石油泄漏,一般都先用物理、化學方法收集泄漏石油,直到剩下一些很難收集的石油,再用微生物降解。

至於要多長時間才能把石油完全降解,和環境條件有很大關系,比如環境的冷熱,在阿拉斯加和赤道的分解速度肯定不一樣。還和石油的成分有關,重油越多分解越困難,再有海水鹽分比較高,營養物質比較少,分解也會比較困難。總的來說,肯定不會是一天兩天就能分解完的。這個速度和細菌的生物量、活性、存活時間也有很大關系。

總之,人類對付石油污染有「十八般兵器」,哪一般都很難除盡石油,同時難免傷及自己,所以它們最好永遠沒有被使用的機會。

國際上都有哪些清除方法

海洋石油污染事件發生後,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此外還可破壞海濱風景,影響海濱美學價值。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外,可通過圍油欄、吸收材料、消油劑等進行處理。

清理石油泄漏的第一步是切斷污染源,阻止浮油區繼續擴大。在此次大連「7·16」油管爆炸事故處理中,消防員奮戰20小時將油罐險情撲滅。隨後遼寧海事局總共布置了約9000米的圍油欄,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區域擴大。圍油欄是一種漂浮型隔離裝置,能夠將泄漏的石油控制在一定區域內。不同的風、波浪和水流等情況可能會影響圍油欄的攔截效果。

第二步是通過一些物理方法清除海面石油污染,比如用抽吸機吸油,用水柵和撇沫器刮油,用吸油氈吸附原油並回收處理等。這一步只能粗放地回收部分油污,減少石油泄漏的損失;但並不能徹底清潔水面。

這就需要第三步,噴灑化學消油劑,通過化學反應,促進石油的分解或沉降,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微小球狀物。但利用化學試劑的弊端在於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只能用於清理少量油污。

國際上通用的清理石油泄漏的方法還有燃燒和放任。但是,燃燒的方法只適用於浮油厚度大於2毫米的事故,原理是,燃燒後海上會留下一種焦油球,油船再直接把這些球狀物質打撈起來,這種做法可清除水面50%到90%左右的石油。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會引起大范圍的空氣污染,對於海洋生物的破壞性也非常大。放任適用於遠離海岸和人類活動區的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這種方法利用微生物使原油自然消解,但會擴大污染范圍,尤其是對污染地區生物的破壞不容小覷。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有關部門還討論在海上修建一座「障壁島」,以阻止墨西哥灣浮油靠岸。根據修建計劃,「障壁島」高約1.8米,長約60米,建島泥沙將從海底挖掘,工程預計耗資3.5億美元。

清理海洋石油污染始終困擾著人們,各國科學家都在積極研究各種技術,力爭早日攻克這一世界難題,但很多方法還只停留在試驗階段。如有的科學家研究利用生物除污,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及生物制劑「吃掉」或降解浮油。也有的科學家嘗試用農作物廢料清污,還有的科學家研究用液滴包裹石油的方法。這些技術還未成熟,離大規模投入實際清理泄漏原油還有相當的距離。目前,大規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傳統方法如圍油欄、燃燒、噴灑化學試劑為主。

❸ 處理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有哪三種方法

1、物理處理法:使用清污船及附屬回收裝置、圍油欄、吸油材料及磁性分離等;

2、化學處理法:燃燒、使用化學處理劑(如乳化分散劑、凝油劑、集油劑、沉降劑)等;

3、生物處理法:人工選擇、培育,甚至改良這些噬油微生物,然後將其投放到受污海域,進行人工石油烴類生物降解。

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見圖)。這些過程在時、空上雖有先後和大小的差異,但大多是交互進行的。

(3)石油在水中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影響了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長期覆蓋在極地冰面的油膜,會增強冰塊吸熱能力,加速冰層融化,對全球海平面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造成潛在影響。

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會溶解鹵代烴等污染物中的親油組分,降低其界面間遷移轉化速率。石油污染會破壞海濱風景區和海濱浴場。如1983年12月,「東方大使」號油輪在青島膠州灣觸礁擱淺,溢油3000多噸,嚴重地污染了青島海濱及膠州灣。

制定有關法規,制止海洋活動過程中非法排放含油污水,嚴格控制沿岸煉油廠和其他工廠含油污水的排放。監測監視海區石油污染狀況,改進油輪的導航通訊等設備的性能,防止海難事故。

發生石油污染後,可應用圍油欄等把浮油阻隔包圍起來,防止其擴散和漂流,並用各種機械設備盡量加以回收,對無法回收的薄油膜或分散在水中的油粒,可以噴灑各種低毒性的化學消油劑。

鑒於回收和消除海上油污的技術和方法尚待改進,港灣和近海地形復雜,因此,目前尚難全部消除海上油污。若遇上惡劣的氣象條件,則大部分石油無法回收處置。

❹ 海水中油類污染物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體中含油污水的處理技術
石油污染物進入水體後,在環境條件等因素的作用下,其組成性質和存在形式都會有所變化。一般來講,石油類污染物主要以漂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油- 固體物等5 種狀態存在於水中。水體石油污染的處理既要去除廢水中的大量石油類物質,同時也要考慮降低廢水的化學需氧量(COD)和生物需氧量(BOD)等,其有效性和經濟性應以石油等污染物的去除率或轉化率、殘留量為比較基準。不同類型的含油污水要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目前國內外含油污水的處理技術按處理原理可分為4 種:物理法、化學法、物理化學法和生物化學法。
1物理法
物理處理法的重點是去除含油污水中的礦物質和大部分固體懸浮物、油等。包括重力分離、離心分離、粗粒化、過濾、膜分離等方法。重力分離法是初級處理方法,它利用油和水的密度差及油和水的不相溶性,在靜止或流動狀態下實現油珠、懸浮物與水的分離。離心分離法是使裝有採油污水的容器高速旋轉,形成離心力場,因油粒和污水的性質不同,受到的離心力也不同,相對密度大的水受到較大的離心作用被甩到外側,相對密度小的油珠則被留在內側,並聚結成大的油珠而上浮達到分離目的。粗粒化法是利用油- 水兩相相對於聚結材料親和力的不同來進行分離,當含油污水流經過一些疏水親油物質時,油珠在其潤濕、聚結、碰撞聚結、截流、附著等聯合作用下聚集成較大的油滴。過濾法是將含油污水通過設有孔眼的裝置或通過由某種介質組成的濾層,使污水中的懸浮物得以去除,主要是利用顆粒介質的截流、慣性碰撞、篩分、表面黏附、聚並等作用,將水中油分除去。膜分離法是利用膜的選擇透過性對採油污水進行分離和提純的方法,其機理是用1張(或1對)多孔濾膜,利用液- 液分散體系中兩相與固體膜表面親和力不同而達到分離的目的[6] 。
2化學法
化學處理法主要用於處理含油污水中不能單獨用物理方法或生物方法去除的一部分膠體和溶解性物質,常用的方法有化學破乳法、化學氧化法等。化學破乳法包括鹽析法、酸化法、凝聚法。由於乳化油呈穩定狀態,要達到油水分離首先要破乳,即向水中投入化學葯劑,葯劑在水中水解後形成帶正電荷的膠團,與帶負電荷的乳化油發生電中和作用,以降低其表面電位,再經過處理使油粒聚集,粒徑變大,使浮力隨之增大,從而達到油水分離的目的。化學氧化法能將污水中呈溶解態的無機物和有機物轉化為微毒、無毒物質或轉化成容易與水分離的形態。氧化法又可分為氧化劑氧化法、電解氧化法和光化學催化氧化法。氧化劑氧化法是指利用強氧化劑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油和COD 等污染物質以達到凈化含油污水的一種方法。電解氧化法是指在污水中插入電極並通過直流電,使污水中的油和COD等污染物質在陽極發生電氧化作用或與電解所產生的氧化性物質發生作用以達到凈化含油污水的一種方法。光化學催化氧化法是採用半導體材料利用太陽光能或人造光能以達到凈化含油污水的一種方法[7]。
3物理化學法
物理化學法主要包括氣浮法、吸附法、電化學法、超聲波分離法等,這些方法一般都具有適應性較強、選擇性廣的優點。氣浮法是依靠氣泡表面吸附油粒或懸浮物以達到分離的目的,在含油污水中通入空氣或其他氣體產生微細氣泡,使水中的一些細小懸浮油珠及固體顆粒附著在氣泡上,形成水- 氣- 油粒三相混合體系,隨氣泡一起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然後使用適當的撇油器將油撇去。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劑的多孔性和大的比表面積,將含油污水中的溶解油和其他溶解性有機物吸附在表面從而實現分離。超聲波分離法是當超聲波通過含油污水時,會使微小油滴與水一起振動,而由於大小不同的粒子具有不同的相對振動速度,油滴將會相互碰撞、黏合,使其體積增大,隨後變大的粒子不能隨聲波振動,只作無規則運動,最後水中的油滴凝聚並上浮,再用其他設備分離。電化學法包括電凝聚、電氣浮和電火花法。電凝聚是利用溶解性電極電解含油污水,從溶解性陽極溶解出金屬離子,金屬離子水解生成氫氧化物,它能吸附和凝聚乳化油與溶解油,沉澱後除去油。電氣浮是利用不溶性電極電解採油污水,在電解分解作用和初生態的微小氣泡上浮作用下,使乳化油破壞,並使油珠附著在氣泡上。電火花法是利用交流電來去除採油污水中的乳化油和溶解油,在電場作用下筒內的導電顆粒間會產生電火花,在電火花和水中均勻分布的氧的作用下,油分被氧化和燃燒分解[8]。
4生物化學法
生物化學(生化)處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將復雜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物質,從而將有毒物質轉化為無毒物質,使含油污水得到凈化。微生物可將有機物作為營養物質,使其一部分被吸收轉化成為微生物體內的有機成分或增殖成新的微生物,其餘部分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成簡單的有機或無機物質。根據氧氣的供應與否,生化法可分為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從過程形式上可分為污泥法、生物過濾法和氧化塘法。張海針對大慶地區石油類化合物污染湖泊水質的特點和氣候條件,分別採用包含礫石床、礫石蘆葦床、爐渣蘆葦床、爐渣床去除石油, 平均去除率分別為24.7%、28.4%、45.9%、42.9%[9]。
綜上所述,含油污水的處理方法較多,各有優缺點。一般情況下單一方法的處理效果均不佳,在實際應用中通常是2或3 種方法聯合使用,才能使水質達到標准。處理手段一般是先用物理方法分離、然後用化學法去除、再用生物法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