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三大石油公司改制上市
黨中央、國務院對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的改制問題十分重視,多次作出批示。1998年11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在聽取石油、石化兩個集團公司工作匯報時,強調指出:「從石油、石化兩大集團看,解決發展問題首先還是要考慮整體改制上市」。在國務院領導同志的大力推動和支持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從1999年11月開始,相繼展開內部業務、資產、機構和人員的大重組,將油氣勘探與生產、煉油與化工、儲運與銷售等油公司業務和資產剝離出來,獨家發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並分別於2000年4月、2000年10月和2001年2月,在香港和美國等境外資本市場發行股票、掛牌上市。
改制上市後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石油)、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石化)和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簡稱中海油),按照境內外相關法律及監管規定,分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建立健全各項經營管理制度,加強投資、經營、財務、內控、HSE(健康、安全、環境)和質量、設備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時充分發揮股份制企業的體制優勢,通過投資、合資、收購等方式,大力發展石油上下游等主營業務,推動了三大公司業務的整體發展。
『貳』 求中石化的改革進程!! 要完整,詳細的!!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聚焦1983年至2003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潮洶涌,波瀾壯闊。在這不平凡的二十年裡,中國石化歷經國有企業改革的歷練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我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神州大地萬象更新,石化工業生機勃勃。為了用好一億噸石油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1983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組建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對全國重要的煉油、石油化工和化纖企業實行集中領導、統籌規劃、統一管理。同年7月12日,由全國各地39個企事業單位聯合組建的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正式成立,我國石化工業由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石化總公司成立後,以「改革、開發、振興」為己任,充分發揮集團化聯合優勢,團結奮斗,開拓前進。一方面,廣泛籌措資金,組織重點工程建設。到「七五」末,大慶、齊魯、揚子、上海等30萬噸乙烯工程和鎮海、烏魯木齊、寧夏等大化肥工程全部建成投產,洛陽、廣州、鎮海等煉油工程和上海石化二期工程相繼建成投產。振興石化的「第一戰役」初戰告捷。原油加工能力由9588萬噸擴大到1.24億噸,乙烯生產能力由59.5萬噸擴大到182萬噸,石油化工上了一個新台階。同時,圍繞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廣泛開展裝置等達標活動,並成功開發了具有同期國際水平的重油催化裂化、緩和加氫裂化、催化裂解等煉油工藝技術和乙烯裂解爐技術,重要裝備和「三劑」國產化取得突破。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改革,加強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在集中統一管理的基礎上,從人財物、產供銷等方面賦予企業自主權,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堅持和發揚優良傳統,抓住基層建設不放鬆,建立並落實經濟責任制,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夯實了企業管理的基礎,保持了生產建設的穩定發展。到1990年,石化總公司圓滿完成國務院批准下達的「三二九」承包任務(即在1985至1990年,總投入300億元,總產出900億元,1990年當年實現利稅200億元),為國家財政提供了積累,為企業發展積蓄了後勁,為振興石化奠定了基礎。
進入90年代,特別是黨的十四大後,我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國有企業改革確立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石化工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石化總公司圍繞過好市場關,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進一步深化改革,從嚴治內,加快建設支柱產業。在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上,實行集團化、國際化、多元化、股份化經營,進一步完善兩級法人體制,擴大企業自主權,促進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上海、鎮海、燕山、齊魯、揚子等企業進行整體或局部改制,在境內外發行股票,募集資金,轉換機制,促進發展。同時,加大勞動、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力度,推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實行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在重點工程建設上,集中力量組織了振興石化「第二戰役」,建成了安慶腈綸、福建煉油、遼化二期、茂名乙烯、九江化肥和一批深度加工和儲運設施項目;推廣燕山乙烯、鎮海煉油等改造的經驗,完成了揚子、上海、齊魯、大慶等乙烯改造,走出了一條消除「瓶頸」、以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在進入市場上,統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加工進口原油,促進產銷一體化,大力開發新產品,創造條件推動企業進入市場。在科技開發上,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組織「一條龍」科技攻關,內部揚長避短,外部取長補短,極大地促進了科技進步,到「九五」末,煉油技術基本可以立足國內,石油化工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自主創新,一批煉油、化工催化劑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在內部管理上,堅持「眼睛盯住市場,功夫下在現場」,加強以崗位責任制為基礎的基層建設和以資金、成本管理為中心的專業管理,開展生產裝置、專業和企業全面達標活動,進一步轉機制、抓管理、練內功、增效益,推廣邯鄲鋼鐵廠和上海石化、鎮海煉化等企業的經驗,促進了企業管理整體水平上台階。經過進一步改革、發展、提高,石化總公司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
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資本重組此起彼伏,跨國公司實力更加強大。黨的十五大後,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決定對石油石化行業實施戰略性改組。1998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同時重組成立,分別實現了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這是我國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石化集團公司成立後,以改革為動力,以發展為主線,以市場為基礎,進一步轉變觀念,轉換機制,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提高效益,向著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企業集團的目標邁進。2000年2月,經過整體重組改制,石化集團公司集中主業和優質資產創立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中國石化先後在境外、境內發行 H股和 A股,在紐約、香港、倫敦和上海上市,實現了股權結構的多元化,進入了國內外資本市場。2000 2002年,通過協議解除勞動合同、改制分流等途徑,積極穩妥地推進減員增效,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改善了職工隊伍結構。與此同時,根據一體化產業鏈、油價與國際市場接軌等新特點新變化,石化集團公司不斷完善資源、營銷、投資、科技和人才等發展戰略,努力擴大資源、拓展市場、降本增效、嚴謹投資,大力提高經濟效益,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增強整體抗風險能力。油氣勘探開發方面,東部老區連續6年實現儲采平衡有餘,油氣產量穩定提高,西部新區勘探取得戰略性突破,資源序列得到改善。煉油化工方面,完成了加工含硫原油、成品油質量升級等煉油改造,特別是燕山、上海、揚子等乙烯第二輪改造,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成品油銷售方面,通過收購、新建、改造等方式,大力發展終端網路,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石化集團公司進一步擴大和加深與國外大公司的合作,一方面引入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合資建設世界級石化項目,加快自身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走出去」開發國外資源,開拓國際市場。
經過二十年改革發展,中國石化的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市場競爭力逐漸增強。1983年的石化總公司,業務囿於煉油化工,資產總額210億元,銷售收入272億元,實現利稅107億元。2002年的石化集團公司,已是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品營銷一體化的能源化工公司,資產總額5769億元,銷售收入3780億元,實現利稅543億元。2002年,石化集團公司位居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全球500強企業第70位。
回首二十年發展歷程,中國石化的每一步巨大跨越,都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二十年來,李人俊、陳錦華、盛華仁、李毅中、陳同海等同志和中國石化歷屆黨組的同志一起,堅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講政治,謀大局,牢記國有大企業的責任和辦企業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加強黨的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堅持貫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政治優勢,調動廣大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業績。
站在過去與未來的交會點上,回首往昔,我們備感自豪;放眼未來,我們激情滿懷。中國石化二十年的輝煌成就,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對照發達國家的大公司尤其是超大型石油公司,中國石化的經濟規模實力、科技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持續盈利能力仍有較大的差距。在前進的道路上,中國石化既有難得的發展機遇,也有嚴峻的競爭考驗。最大的機遇就是,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國民經濟將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石油石化工業提供了無比廣闊的市場空間。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市場更加開放,國內企業將直接面對國外大公司的全方位競爭。關鍵是要善於抓住機遇,趨利避害,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縮小與國外大公司的差距,積極應對挑戰,贏得競爭的主動權。目前,中國石化正在深入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調整完善今後的發展定位和中長期目標,堅持「改革、調整、創新、發展」的方針,從戰略上和策略上採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力爭到2010年,把中國石化股份公司建成主業突出、資產優良、股權多元、科技創新、管理科學、財務嚴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一體化能源化工公司。存續企業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實現自立生存發展。與之相應,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成為資產管理規范、高效、精乾的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力爭到2020年,把中國石化建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相信,中國石化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一定能在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征程上,不斷邁出新的步伐,創造新的輝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石化走過的是不平凡的過去,迎接的將是更加美好的未來。
『叄』 中石油廠辦大集體改制政策
法律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類企業都紛紛改制,以適應已經變化的社會形勢,為了規范企業改制的行為,使各方的權益得到保障,我國相關機關制定了一些法律規范,制定了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政策依據,各類企業在制定改革方案時,需要按照既定的規定進行。
法律依據:《關於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 第十五條 廠辦大集體凈資產不足以支付解除在職集體職工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的,差額部分所需資金由主辦國有企業、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共同承擔。其中,對地方國有企業興辦的廠辦大集體,中央財政補助50%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炭、有色、軍工等企業興辦的廠辦大集體,中央財政補助100%中央企業興辦的廠辦大集體,中央財政將根據企業效益等具體情況確定補助比例,原則上不超過50%。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可統籌用於安置廠辦大集體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