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石油有哪些分類
石油,是產於岩石中以碳氫化合物為主的油狀粘稠液體。未經提煉的天然石油稱為原油,其中含碳84~87%,含氧12~14%,剩下的1~2%為硫、氧、氮、磷、釩等元素。
石油一般生成在古代的沉積盆地或淺海和湖泊中。這些沉積盆地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堆積了幾百至幾千米厚的沉積物,其中有許多動物和植物的遺體。這些生物有機物質經過幾百萬年的地質變化及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逐漸轉變為無數細小的油珠。油珠再匯成油流,油流則集中遷移到地殼中具有封閉構造的地層中儲藏起來,最終形成了規模較大的油田。
石油是個成員眾多的大家族。把它送到煉油廠精餾塔中「分家」,由輕而重分成揮發油、汽油、煤油、柴油和重油。再把重油送到減壓加熱爐「分家」,又可分出柴油、潤滑油、石蠟和瀝青。這些產品分門別類地充作飛機、軍艦、輪船、汽車、內燃機、拖拉機、火箭的動力燃料,機械設備的潤油劑等。此外,用石油還可製造塑料、尼綸、滌綸、腈綸、維尼綸、丙綸、酒精、合成橡膠、油漆、化肥、洗衣粉等五千多種化工產品。
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拉丁美洲、北美洲、西歐、非洲、東南亞和中國。
1959年9月26日,黑龍江荒原的探井噴油了,這年正好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所以把新發現的大油田取名為「大慶油田」。1963年,我國的石油達到基本自給。從此,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接著,又相繼發現勝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渤海油田、南海油田等。
全世界已發現的油田有3萬多個。其中儲量在6800萬噸以上的大油田有272個,原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67.4%;儲量超過6.85億噸的特大型油田有33個,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44.5%。波斯灣沿岸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地和輸出地區。世界上儲量最多的油田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加沃爾油田,可採石油儲量達104億噸。
❷ 石油是什麼大家幫幫我把
分類: 商業/理財
問題描述:
大家幫幫我把
解析:
石油的成分比煤炭要復雜,主要是由碳、氫兩種元素和少量氧、硫、氮等組成的復雜化合物,不過碳氫兩種元素佔了97%-99%。
在煤塊上,人們有時能發現植物枝葉的印痕,可以證明它的「身世」。石油是一種液體,在石油里是找不到說明它「身世」的化石的。為了搞清石油的「身世」,確實讓科學家費了不少心血。經過長期的研究,證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裡,大量的動植物遺體被埋在泥沙下,分解變化。又隨著地殼的升降運動,被送到海底,同煤一樣被囚錮在沉積岩層里,承受高壓和地熱的烘烤,形成了石油這種碳氫化合物。
石油不像煤炭那麼老實,它不會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因為它是液體。石油會向裂縫多的砂岩和石灰岩里流動。但是在這些縫隙里它們漂浮在水面上,還是到處流動,並沒有找到一個固定的「家」。
隨著地殼的變動,水平的岩層如果受到擠壓向上拱起來,就會變得像一口反扣在地上的大鍋似的。假如「這口鍋」的四周都是緻密不透水的岩層,而含有石油的砂岩、石灰岩正好在這口「大鍋」下面,石油就再也跑不出去了。石油越聚越多,這里就成了石油的「家」。人們找到了這種埋藏石油的地方,就可以打石油鑽井,把它們從深深的地下取出來。這種能貯存石油的地質構造只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形成,所以有的地方能找到石油,有的地方是不可能有石油的。石油,產於岩石中以碳氫化合物為主的油狀粘稠液體。未經提煉的天然石油稱為原油。其中含碳84-87%。氫12-14%,1-2%為硫、氧、氮、磷、釩等元素。 當代社會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不可再生能源之一。在中東地區-波斯灣一帶有豐富的儲藏,在俄羅斯、美國、中國、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儲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單位「桶」為一個容量單位,具體為159升。 因為各地出產的石油的密度不盡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一般地,一噸石油大約有8桶。
石油的成因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現在最有力的看法
不過,少數科學家,包括著名的Thomas Gold,認為石油的起源與生物無關。這種看法認為,行星(地球)內部天然就存在著大量的碳,一部分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為碳氫化合物比岩石輕,逐漸浮向地表。由地底深處存在的微生物將各種碳氫化合物轉換排出。曾經一度枯竭的油井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還有可能再次產出原油,這也是現在最有力的看法的佐證。
最近,在2003年《Scientific American》雜志發表的新看法,認為碳氫化合物是由於地球內部的放射線
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脂肪烴為主要成分。組成石油的元素主要是碳和氫,其中碳約佔83%~87%,氫約佔11%~14%,此外還含有少量的硫、氮、氧及微量的鎳、釩、鐵、銅等元素。組成石油的化合物復雜,它們含有相對分子質量從幾十到幾千的各種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除烴類之外,石油中還含有數量不等的非烴類化合物,主要是含硫、含氮、含氧的化合物以及一些膠狀瀝青質。
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態烴,同時在液態烴里溶有氣態烴和固態烴
❸ 什麼是原油
原油是指「未被加工的」石油,即直接從地下開采出來的原料,它也被稱為石油。原油是一種化石燃料,即它是由生活在數百萬年前的古代海洋動植物發生腐爛而自然形成的——任何發現原油的地點曾經都是海床。原油具有不同的顏色(從清澈到焦黑色)和粘度(從水狀到幾乎凝固)。原油是非常有用的原材料,可用來生產許多不同的物質。因為原油內含有烴,烴是一種由氫和碳構成的分子,具有不同的長度和結構,從直鏈和支鏈一直到環鏈不等。
❹ 原油與石油有何區別
原油與石油的區別:
狹義上的石油是指原油。廣義而言,石油是一個大概念,包括原油和各種成品油。
原油是在石油加工和精煉過程中提取的。未經任何處理就從油田中提取的是原油。原油是未經加工的石油。石油是原油的組成部分,從原油中提取。
原油的外延不同於石油,一個外延窄,一個外延較寬。前者僅指從地層中提取的原始油,未經任何加工和精煉;後者指從地層中提取的可燃油性物質。加工前後,我們可以稱之為「石油」,但加工後的石油產品。根據它們的特性和用途,人們給它們起了更准確的名字,如「汽油」、「柴油」、「潤滑油」、「瀝青」等,以便區分它們。
拓展資料:
原油:就是從地下或海底直接開採的未經處理、分硫、提純的石油。原油也稱重油,含有雜質,是不能直接用的,經過提煉才能把有用的和雜質分離開來,才能稱為成品油,才能用。在管道運輸中原油比重大輸送困難,而成品油比重輕輸送容易。
石油:是天然氣和人造石油及其成品油總稱。地下開采出來和石油未加工前,叫原油,也叫天然石油;用煤和油母頁岩,經干餾,高壓加氫和合成反應獲得的石油叫人造石油。原油經過蒸餾和精製,加工成各種燃料、潤滑油,總稱為石油產品。而加工原油提煉各種石油產品的過程叫石油煉制。
我們過去稱未加工石油為原油,是一種黑褐色粘稠油狀液體,綠色熒光,有特殊氣味,是烷烴、環烷烴、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
石油則是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原油的問題在於它含有數百種不同類型的碳氫化合物,所有這些碳氫化合物都混合在一起。不同種類的碳氫化合物需要分離以提取有用的物質。幸運的是,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分離這些物質,那就是石油精煉。
石油精煉過程從分餾塔開始。隨著烴鏈長度的增加,其沸點將逐漸升高,因此可以通過蒸餾將其完全分離。這就是煉油廠的情況——在煉油過程的一部分,原油被加熱,不同長度的烴鏈在不同的蒸發溫度下被分離。不同長度的鏈具有不同的性質,對應於不同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