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特點
世界石油資源分布
世界已探明原油儲量為1.2萬億桶,70%集中在中東地區,世界石油分布是極不平衡的,僅中東地區就佔68%的可采儲量,其餘依次為美洲、非洲、俄羅斯和亞太地區,分別佔14%、7%、4.8%和4.27%。
中東地區石油資源極為豐富,有「世界油庫」和「石油海洋」之稱。中東石油是多數中東地區國家經濟的命脈,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本地區的政局變化和同域外大國的關系。 中東石油具有儲量大、油質好、成本低和產量高等眾多優點——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萬億桶,其中62.1%蘊藏在中東尤其是波斯彎,迄今已探明石油儲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國家沙特、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和伊朗等全部集中在波斯灣地區;石油開發條件優越,油層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運輸方便,油井自噴率和單井產量高;中東地區石油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5,出口量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2/3。九十年代,美國、日本和西歐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率分別為12-14%、80%和60%。據國際能源組織預測,從1998年到2005年,中東地區的石油供應量佔世界石油總供應量的份額將由24%上升至34%,到2010年這一比例將達44%,2020年達55%。今後,伴隨世界對該地區石油依賴程度的不斷加深,域外大國將會更加重視中東並將進一步影響該地區局勢。 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超級大國等外部勢力的先後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中東地區熱點頻出。歷史上殖民主義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在其殖民統治區採取「分而治之」等政策,給該地區留下嚴重隱患,這在領土爭端、阿以沖突和民族矛盾方面表現尤為明顯。超級大國在該地區的存在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中東是僅次於北美和西歐的戰略優先地區;中東曾被前蘇聯視為「後院」,是其南下戰略的重要目標。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該地區利用各種矛盾明爭暗鬥,遏制對方在該地區的勢力。二戰後該地區先後發生的巴勒斯坦戰爭、兩伊戰爭等都與美蘇乃至英法等國的激烈爭奪和幕後操縱密切相關。冷戰後,美國作為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在中東地區為所欲為,致使該地區局勢繼續動盪不安。2000年初美國公布的《新世紀安全戰略》中,再次提出確保中東地區的能源供應穩定。
宗教糾紛錯綜復雜。中東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存有尖銳矛盾。各宗教內部尤其是伊斯蘭教內部各教派之間也矛盾重重。伊斯蘭教與猶太教之間的矛盾是長期以來阿以爭端的重要組成部分;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矛盾是導致發生兩伊戰爭的重要因素之一;原教旨主義組織也都隸屬於不同的極端伊斯蘭教派別,他們與伊斯蘭教溫和派別之間的矛盾常常導致國內政局動盪。
❷ 中東地區油氣資源儲量分布
(1)中東地區油氣資源豐富,但石油儲量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中東地區石油資源量約為1840億t,約佔全球1/3;天然氣資源量約為128萬億m3,約佔全球1/4。其石油資源量主要分布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阿聯酋和科威特,這5個國家擁有的石油資源量約佔中東地區總量的94.8%。其天然氣資源量主要分布在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酋和伊拉克,這5個國家的天然氣資源量約佔中東地區總量的93.4%。過去10年間,中東石油儲量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06年達到歷史高峰1036億t,2007和2008年連續兩年出現小幅下降,2008年為1033億t,主要原因是伊朗石油儲量下降了0.43%(圖6.1)。中東地區的天然氣儲量呈增長態勢,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率高達3.2%,2008年為75.9萬億m3,同比增長2.3%;主要來自伊朗(5.3%)和沙特(3.6%)的增長(圖6.2;表6.1)。
(2)中東油氣勘探開發活動持續活躍,資源發現規模遠大於其他地區
1999~2008年,中東地區動用鑽機總數年均增長4.6%,呈逐年增長態勢。2008年月均動用鑽機總數增至2437台。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動用鑽機總數明顯下降,前9個月月均動用鑽機數減至1681台,較上年下降了31%。2008年共獲得39個油氣發現,獲油氣可采儲量4.5億t油當量。伊朗和沙特的發現油氣儲量佔地區總量的94.5%(如表6.1所示)。2009年前9個月,中東地區共獲得14個油氣發現,新增油氣儲量5.3億t油當量,平均發現規模0.4億t油當量,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704萬t油當量。最大石油發現是伊拉克沙漠地帶的Miran West 1發現(2.7億t),最大天然氣發現是以色列深水的Tamar1發現(1472億m3)。
圖6.1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石油儲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
圖6.1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天然氣儲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
表6.1 2008年中東地區勘探開發數據一覽表
續表
(3)石油產量增長受到限制,天然氣產量增長強勁
2000年以來,中東石油產量的年均增長1.18%,略高於1.05%的世界平均速度(圖6.3)。中東地區石油產量長期充當著世界石油供需平衡的調節器。2000年以來,中東石油產量有5年為正增長(2003~2006和2008年),3年為負增長(2001~2002和2007年),2003漲幅最大(7.7%),2002年跌幅最大(-6.3%)。2008年中東地區石油產量達到12.5億t,同比增長4.0%。石油增產主要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分別增加2110萬t和1410萬t。中東地區石油儲采比接近80,全球石油剩餘產能幾乎全部集中在中東地區,產量增長潛力很大。但受O PEC產量配額限制,伊拉克戰爭和對伊朗制裁等因素的影響,這種資源潛力沒有充分發揮。伊拉克計劃通過近期與外國石油公司簽訂的合同,在7年內將石油產量從目前的1.2億t提高到6.0億t。但在2012年前將不會出現大幅增加。預計隨著世界石油需求的回升,兩伊情況的逐步好轉,以及非歐佩克國家產量增長乏力,需要中東增加石油供應,其產量將有可能快速提高。
圖6.3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石油產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
中東地區天然氣探明剩餘儲量約佔世界的41%,產量只佔12.4%,發展潛力巨大。進入新世紀以來,中東天然氣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1999~2008年中東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率高達7.7%,遠高於同期全球3.1%的年均水平(圖6.4)。2008年,中東天然氣產量3811億m3,同比增長6.3%。自2004年以來,受到美國和歐洲加快從中東引進LNG計劃和快速上升的國際氣價影響,國際大石油公司紛紛投資中東LN G項目。卡達天然氣產量以年均19.5%的速度提高,2008年達到766億m3,同比增長20.9%。天然氣產量增長主要來自卡達,增產134億m3。2009年,卡達有3條液化能力均為780萬/t年的LNG 生產線投產。預計卡達LNG年產量在2009年底將達到6000萬t,並在2010年底達到7700萬t。但是,2009年以來出現新的變化,美國國內非常規天然氣產量快速提高,對外需求減少;經濟不景氣使歐洲對中東天然氣的需求下降,加之氣價下跌,未來中東天然氣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增長勢頭,將取決於全球供需狀況的變化。
圖6.4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天然氣產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
❸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能開采多少年中東的石油能開采多少年
英國石油(BP)發表的一份關於本年度全球能源統計報告顯示,已探明的全球能源儲量仍然可以滿足近期的總體需求.按目前的開采速度計算,全球石油儲量可供生產40多年,天然氣和煤炭則分別可以供應67和164年.
報告稱,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最多不超過11900億桶,有超過60%的石油儲量分布在中東.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量全球最高,總量超過2627億桶,佔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的22%;全球石油儲量排名第二的是伊朗,擁有石油儲量約1325億桶;伊拉克的石油儲量佔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的10%;緊跟其後的是科威特,擁有已全球探明石油儲量的8%的資源.但是專家指出,根據沙烏地阿拉伯2004年的石油增產速度的情況看,沙烏地阿拉伯很可能會比伊朗提前耗盡現有的資源儲備.
除了中東地區國家擁有龐大的石油儲量外,南美的委內瑞拉、歐洲的俄羅斯各自擁有已探明全球石油儲量的6%的份額.
報告還指出,2004年是全球能源市場持續高速增長的第二個年頭,所有燃料消費的增長都超過了過去10年的平均增長率,強勁的能源消費推動了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炭的價格上漲.
我國石油最終可采資源量僅為130億噸-160億噸,天然氣最終可采資源量更少,僅為10萬億立方米-15萬億立方米,目前我國每年消耗的原油量為2.6億噸左右,去年純進口量已近6000萬噸,占國內需求量的三分之一,所以中國的石油最多還能用80年.
❹ 中東的石油開挖不斷,世界又說保護地球,中東會出現大地震嗎
中東的石油開挖不斷,世界又說保護地球,中東會出現大地震嗎?
中東地區是世界的油桶,儲量佔世界石油儲量一半以上,產量則佔到了30%以上,出口份額佔到全世界45%。1932年巴林石油公司在賈拜爾杜漢沙漠地區發現了中東第一口油井「埃米爾一號」以來,已經開采了將近90年!挖出了那麼多石油,中東地下都已經挖空了,會不會未來產生大地震呢?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引起的震動,通過地震波傳播,所經之處就形成了地震!引起地震的大都是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和擠壓造成的,一般在板塊的邊緣和板塊內部的斷裂帶附近,將會是地震的高發地帶!但斷裂帶和板塊擠壓等構造地震並不是所有地震的原因,除此以外還有:
其中水庫蓄水誘發型地震比較嚴重,地下空洞結構或者斷裂帶無法承受新增加的壓力,造成地層深處的空洞結構或者斷裂帶塌陷,大量岩層突然掉落引發的塌陷型地震,1967年印度柯伊納水庫發生過水庫蓄水誘發的大地震,震級達到了6.3級,由於震源很淺,一般在5千米以內,因此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超過200人喪生,1500人受傷,並且對大壩造成了影響!
印度柯伊納水庫
塌陷型地震一般發生在石灰岩等溶岩分布的地區,因為水流溶解了大量的石灰岩,留下了大量的溶洞,如果主支撐結構被破壞,洞頂塌陷那麼就會形成地震。除了喀斯特地形容易造成塌陷型地震外,煤礦采空區也是塌陷型地震的高發區!
喀斯特地形結構
采礦區塌陷型地震震級不大,但危害很大,因為很多發生塌陷型地震煤礦都在作業中,即使是廢棄區域在礦區上方也有很多民居,比如2007年8月29,陝西神木縣孫家岔鎮邊不拉煤礦礦井采空區發生塌陷引發地震,震級3.3級,幸虧當時井下沒有作業人員,否則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而陝西與陝西的煤礦產區,地面上到處都是開裂和陷落,這些都是地下煤礦采空後沒有回填,支撐結構腐蝕或者地下水滲入結構強度降低,造成塌陷,一般采空區地下水嚴重下降,不再適合生存,只能搬遷。
上文我們簡單了解了地震時怎麼發生的,那麼石油開采會像煤礦一樣出現采空區嗎?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至今為止人類開採的石油量已經超過了1300億噸,如果按45%為中東產出約為600億噸左右,大約相當於22立方千米的岩石,如果把它看成是一個整體的話,大約是半徑3.4千米左右的一個空洞!
中東油田分布
好恐怖啊,中東的石油實在是太容易開采了,簡單到沙漠里挖個洞石油就能汩汩的冒出來,那裡的石油不但容易開采,而且品質還好,所以近90年來,中東開採石油的公司居然在地下挖了個直徑超過3千米的超級大洞,當然這些是分布在中東各地!
但可以相信的是,在那些超級油田之下,比如沙特的加瓦爾油田是全世界最大的油田,到現在為止每天仍然產油500萬桶,自上世紀50年代起,總共開采了將近700億桶,采空區合計是一個直徑達到了1.8千米的超大球體空間!
那麼石油開采真的會留下如此大空洞嗎?
煤炭開采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因為坑道作業大家都見過,很多煤層甚至厚到可以使用大型機械自動開采,因此采空區留下是非常恐怖的!但油藏並非大家想像一個油壺結構,會有部分的匯聚空間,但絕大多數石油仍然在地質結構的空隙中!
油田示意圖,很容易被誤會
中東地區的油田屬於海相古潛山的溶洞裂隙存儲類型,盡管它以容易開采著稱,但仍然是屬於結構非常復雜的多空結構,也就是說即使采空,也會留下大量的支撐而不至於讓上方塌陷下來!並且石油開采中都有一項注水開採的技術!
比如在初期的自然壓力開采後即注入水讓石油隨著水壓冒出來,或者在油田晚期則是抽油機抽出油水混合物再重新分離,簡單的說,石油開采根本就不會留下采空區,因為最後開采出來的每一桶石油中,大部分都是水,所以還沒有開采完,地下就全部都被水填滿了!
頁岩油開采真的誘發了地震
而頁岩油的開采,則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油田,因為都是一些含油的石頭,需要用強大的壓力壓裂石頭,讓這些油滴慢慢匯聚,最後將油水混合物開采出來,同樣會注水,不過據新聞報道,頁岩油開采確實可能會誘發地震!但這不是空洞結構造成的,而是廢水處理!
因為頁岩油的廢水是含油廢水,處理需要50美分一桶,聽上去不高,但每開采一桶油會產生十桶廢水,而美國在2016年時的頁岩油開采量已經達到了900萬桶/天,每天處理廢水的成本高達4500萬美元,因此頁岩油開采商都願意把廢水注入地下!
頁岩油開采還要污染環境
看上去其實沒啥大問題,但很要命的是頁岩油開采周圍可能存在的大量斷層被水注入後,相當於添加了潤滑劑,會加速斷層錯動,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在2016年3月26日公布的美國地震威脅測繪圖中,「人為誘發」地震加入了其中,而在2015年中,在頁岩油開採的加利福尼亞地區,總共有超過900次3級以上的地震!
並且據USGS的統計數據看,頁岩油的開采和加利福尼亞地震頻發時間上是能相互吻合的!因此石油開采還真可能以地震的方式威脅人類生存,不過整個局面是可以改善的,只要適當處理廢水,整個比例就會下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圍。
石油開采與地震並沒有直接關系,石油開采是在地殼上層開展的活動,而地震更多是來源於地球內部能量,地殼層只是充當地球能量釋放的平台,另外石油屬於液體,與固體開采不同。
地球的地殼層平均厚度是17公里左右,地球上的地震雖然也多為地殼淺層地震,但地球上的地震最大震源超過700公里,這充分說明 地震的產生並不是來源於地殼,而是更深層次的地幔或者地核,只不過能量集結在地殼某個位置後爆發了 ,所以地殼層的石油決定不了地區地震產生。
另外再說一下石油的開采,上面說了石油是液體,在地表之下具有流動性,所以 石油不承受地表的壓力,與地下水有一定的類似性 ,開采並不會導致地區塌方式的地震。而像煤礦這類固體礦藏,集中在某一固定位置,與地殼已經融為一體,大面積開采導致局部中空,承受不住地表壓力才有可能會產生地震。
而且,中東石油屬於淺表層石油,在以往的開采技術中經常用到注水增壓法,將水注入到油田,增加石油向上的升力,在地表輕松就可獲得石油噴發,這也是中東石油開采成本低的原因,而 注水本身也可以填充石油開采後留下的地殼縫隙 。
至於說保護地球,其實更多是指保護地球表層土壤、大氣的環境,工業違規排放廢水、廢氣,白色垃圾的隨意丟棄等才更加威海地球。
歡迎點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中東石油屬於海相古潛山的容洞裂隙存儲類型,產量高,儲量大,易開采是其突出特徵,形象的說法說中東的油儲象口大鍋,油都聚集到了鍋底,這是非專業外的說法,大專業的說法大都沒有興趣去聽,我們的大慶油田是陸相沙層沉積,也是中國沉積,因為外國專家不承認這種說法,我作為石油地質的一員略知皮毛的是:我們在國內也曾努力尋找古潛山海相類型的油氣田,至今未見成果,回到題主的話上:石油是液體只存在它適應的縫隙里不會因開采而造成地震的,地震是地球的物理運動而形式的,而石油被抽出後還會注水進去以保持地層壓力的平衡,也是開采工藝所必須的,大可不必為此擔心!
世界石油看中東,的確中東的i石油豐富,造成了石油的過渡開采每年從中東國家將開采近20億噸石油,這給地球帶來的將是什麼後果呢?世界從沒採取要保護好我們的唯一家園,反而大打幹戈,我真當心中東會出現大地震,一旦出現,後果是不能預算得到,如果有這一天,騎馬拉雅山都可能倒下,而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就不知道了。
人類必須清楚,如果不放下對地球的傷害,我們淡什麼文明?談什麼 科技 ?我們的建設又有什麼意義呢?
地球資源都是有限的,長期大量開采引發災難是必須的。
❺ 中東的石油按照目前的出口量,大約還能撐多少年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專家認為地球上的石油僅夠三四十年,有專家則認為可使用一二百年。 1998年6月7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題為《即將來臨的石油危機――真正的危機》的文章認為,今後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應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後20年左右的時間,全球石油產量可能開始持續下降。雖然市場力量和石油生產技術的改進可能使石油供應繼續保持到21世紀,但是石油危機的到來可能比一般人的設想早得多。 美國托萊多大學地質學教授克雷格・哈特菲爾德指出:「自1979年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的石油比到那一年為止人類整個燒油史中燒掉的石油還多。」 這位教授認為,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據估計,約有1萬億桶到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採的地層中。 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並未停滯,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到2010年,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採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盡管地質勘探技術有了驚人的進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儲量明顯減少,因為現有石油消費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在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終都會面臨石油危機。 在本世紀內,世界主要靠豐富的低價石油推動了經濟車輪的前進,如果石油枯竭那麼世界經濟將面臨嚴峻挑戰。《中東報》認為,到1997年底,開採石油已達8070億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動盪的70年代開採的。根據一些保守的估計,石油儲量不會超過8300億桶。還有一些報告指出,世界石油總儲量約達9950億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費石油240億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來越少,每年只有50億桶。中東地區以外的石油儲量正在下降。石油資源是有限的。 據美國石油業協會估計,地球上尚未開採的原油儲藏量已不足兩萬億桶,可供人類開采不超過95年的時間。在2050年到來之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煤炭。其後在2250到2500年之間,煤炭也將消耗殆盡,礦物燃料供應枯竭。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全世界認識到必須採取開源節流的戰略,即一方面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開發新能源最後,補充一下水變油是絕對不可能,違反了最基本的能量守恆定律,把水分解成氧和氫多需要的能量就是氧和氫燃燒多能釋放出的能量,如果再考慮過程中的其他消耗,那就虧了
❻ 世界石油概況:中東石油資源探明儲量佔全球48.3%
相信許多人一直在擔心一個問題,每天石油消耗量這么大,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石油儲量供我們消耗呢?據英國《金融時報》給出數據, 現如今全世界石油儲量大約為2.1萬億桶,但這個數據不包括未探明和開采難度較大的石油儲量。 全世界的石油儲量主要集中在世界上的中東地區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境內,以截至2018年底數據為准,中東石油資源探明儲量8361億桶,佔全球石油儲量48.3%,而中南美洲石油探明儲量3251億桶,佔全球石油儲量18.8%。
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亞與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國家,25個國家和地區。該地區是「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該地區淡水資源匱乏和石油資源豐富及宗教文化差異,常年局勢動盪,世界上的「火葯桶」,是非之地。該地區,約1500餘萬平方公里,3.6億人口。25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聯酋、阿曼、卡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約旦、葉門、塞普勒斯、蘇丹和南蘇丹、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等。雖說中東地區石油豐富,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豐富的石油開采,石油儲量豐富的國家主要集中在該地區的波斯灣地區和北非的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
2019年,世界石油儲量排名前十幾位的國家分別是: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探明石油儲量為3009億桶,排名第一位;中東地區的沙烏地阿拉伯,探明石油儲量為2665億桶,排名第二位;北美洲的加拿大,探明石油儲量為1697億桶,排名世界第三位;中東地區的伊朗,石油儲量為1584億桶,排名第四位;中東地區的伊拉克,石油儲量1425億桶,排名第五位;排名六至十二位的是:科威特1015億桶、阿聯酋978億桶、俄羅斯800億桶、利比亞484億桶、美國392億桶、奈及利亞 370億桶、 哈薩克 300億桶。中東地區包占據了七席,這七個國石油儲量都比我國石油儲量豐富。中東地區其它十八個國家石油儲量不如我國石油儲量多。但卡達石油儲量為252億桶,與我石油儲量差不多。
波斯灣地區的「歐佩克」成員,都是石油豐富的國家,該組織現有成員國15個,中東地區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等。「歐佩克」組織的意思是石油輸出國,這些國家多以石油出口為主,成為該國支柱產業,賺取外匯。而我國是石油進口大國,消費石油量為全球石油消費量的13%,低於美國消費量的20%,高於印度消費石油量的5%,世界排名第二位,這三個國家佔世界消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019年,我國已探明石油儲量為256億桶,僅排名世界第十三位。根據數據顯示,我國產量大於1000萬噸盆地油田有:渤海灣、松遼、鄂爾多斯、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產量合計1.76億噸,佔全國總量的92.8%。我國從建國初,在松遼盆地中建成了我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出現「鐵人」王進喜等英雄楷模,因為石油建成了一座城市。大慶油田在中國儲油田中,堪稱「至尊」,最高年產量達5000多萬噸,隨著儲量的減少,大慶油田國內產量2017年僅為3400萬噸。
後被長慶油田產量超越,長慶油田石油年產量為5316萬噸,成為了我國第一大油田,天然氣產量達到369.43億立方米。長慶油田前景令人喜悅,新增年度石油探明儲量佔中國石油年度新增儲量的1/2以上,佔全國年度新增儲量的1/3以上。今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長慶油田會一直占據我國最大油田的地位,不可撼動。雖然2019年中國原油產量1.91億噸,但原油進口量已高達5.06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原油進口量高達72%,隨著進口原油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在主要依賴於中東地區國家。
本文來源 能源界,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
❼ 中東的石油分布狀況!及其比例
近年來,中東地區石油上游市場發生了明顯變化,各國加大了對外開放力度,逐步放開了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領域,吸引外資,推動本國石油工業發展。值此之時之即,中國應如何直面和把握?
歷史背景沿革
眾所周知,中東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油氣資源最豐富地區,據權威數據統計,截止2003年底,世界已探明剩餘石油儲量為1734億噸,其中中東995.6億噸,約佔57.4%;與2002年相比,2003年世界石油儲量增加了72.5億噸,其中中東地區增加了56.6億噸,占總增加量的78%。隨著油氣勘探的發展,中東地區石油儲量將不斷增加,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比例可能上升到70-75%,而且預計今後20-30年世界新增石油儲量的約70%將來自中東地區。從原油產量來看,世界石油的剩餘生產能力主要分布在該地區。
1972年,中東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重,已從1960年的26%上升為35%位居世界之首,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區。
戰後至六十年代末期,美英等西方國家通過其石油公司以近乎掠奪的方式大肆開采中東的石油資源,並在中東形成了一個「活躍」的石油上游市常隨著中東阿拉伯國家在二戰以來的民族解放斗爭中贏得了政治獨立和國家主權,七十年代初� 中東主要產油國基本都完成了石油生產的國有化,收回了石油主權,從此中東地區油氣資源領域的對外開放基本停止。而且中東阿拉伯國家把石油作為對抗西方國家的重要武器,分別於1973和1979年兩次對西方國家實施了石油制裁,引發了嚴重的石油危機,給西方國家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致使中東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矛盾呈現白熱化。
區域諸國風雲錄
九十年代末期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中東地區在發展經濟,實行私有化改革的過程中,加大了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對外開放力度,制訂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私人、外國石油公司投資油氣工業,包括長期以來對外開放的「禁地」——油氣上游市常
作為世界石油第一大國,沙特於2003年7月宣布,將對外資部分開放其油氣上游市場,將東部共計12萬平方公里的三個天然氣富產區對投資者開放,並邀請了包括中國、俄羅斯、美國、日本、印度及歐洲的石油公司到沙特從事天然氣資源開發,殼牌、中石化集團等公司中標。
科威特於2001年3月提出了一項旨在將其石油生產能力從220萬桶/天提高到350萬桶/天的「科威特工程」,這項戰略性規劃為期25年、預算資金高達70億美元。到2003年2月,科威特完成了該工程的合同徵集,包括英國石油公司(BP)、謝弗隆-德士古(Chervon-Texco)、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殼牌(Shell)及道達爾菲納埃爾夫(TotalFinaElf)等世界跨國石油公司參與了合同徵集,另外據悉,科威特還打算把位於科威特城和科威特灣之間的一個新油田的勘探開發對外國石油公司開放。
為了抵制美國的制裁,促進經濟發展,伊朗正在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國投資。2001年1月,中國與伊朗達成協議,由中石化集團(Sinopec)在伊朗中部卡山區塊開展油氣風險勘探(據悉已獲勘探發現)。2003年12月,伊朗宣布將對外開放16個油田,邀請包括中石化在內的外國石油公司參與投標,並給出了許多優惠政策。
另外,阿聯酋、卡達、阿曼及葉門、巴林等國也加大對外資開發力度,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提供優惠政策,吸引跨國石油公司投資本國石油工業,包括上游市常
綜上所述,近年來,特別是第二次海灣戰爭以來,中東石油上游市場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可以說,中東地區石油上游格局正發生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的巨大變革,一個令人矚目的石油上游市場正悄然「復甦」。
風雲際會 大變革前夕
1、背景分析
第一,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不少中東國家都在努力加入世貿組織(WTO),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分享全球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帶來的機遇和好處。
第二,美國為實現其對全球石油資源的壟斷和控制,推出了自己的全球石油戰略,對伊戰爭的勝利為其控制和壟斷中東石油資源、「民主改造」中東國家奠定了基矗
第三,近年來,隨著俄羅斯石油工業的發展,石油產量增長迅速,出口急劇增加,對國際石油市場影響日益加大,正逐步危及中東的石油優勢地位。
第四,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人口增加,失業率高(伊朗20%,沙特15%),就業形勢嚴峻,傳統宗教勢力和改革派斗爭日趨激烈,各種矛盾不斷激化、地區局勢不穩,恐怖活動猖獗。
第五,中東地區油田基礎設施老化問題嚴重,石油增儲上產乏力,需要巨額資金用於更新設備和開發新油田。據IEA預測,未來20-30年,中東地區設備更新、發現新儲量和開發新油田需耗資一萬億美元。綜上,中東地區似乎已處於大變革、大改組的前夜。
對於國民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中東地區來說,要發展經濟首要是發展石油工業,在資金、技術及人才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擴大開放,大力引進外資,在包括上游在內的石油工業各個領域加快全球性市場化進程,是中東各國發展本國石油工業、推動經濟發展的必然途徑。
2、影響及意義
中東石油上游對外開放和市場化進程的發展將對地區政治局勢、世界經濟及全球石油工業產生深遠影響。首先,隨著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外國投資,特別是跨國公司投資增加,中東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聯系日益密切,交流與合作增強,有利於促進該地區政治改革,對於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穩定地區局勢、消除或減少恐怖活動等有重要意義;其次,有利於中東地區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緩解各種矛盾;再次,中東地區石油勘探開發將蓬勃發展,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和產量可能顯著增加,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供應,世界石油供應可能在較長時期內供大於求,石油價格可能長時間走低。
三大目標建議
首先,應當加強對中東地區的系統研究,包括政治、宗教、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特別要關注地區局勢及資源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動態。在具體「走出去」方面要加強油氣資源潛力及開放程度,政治環境,基礎設施狀況,經濟技術水平,合同條款,競爭性分析等等方面的跟蹤、分析和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中東各國適合海外投資的優劣進行評價和排序,確定優先目標,形成該地區海外勘探開發的梯次。這是關系能否及時成功地全面進入中東石油市場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其次,應當加大與中東地區的外交力度。通過各種層次、形式多樣的外交活動,進一步發展和鞏固與其外交關系,特別要加強能源外交活動,可考慮在個別國家設立半官半商的專門能源外交機構,為我國石油公司成功進入中東石油市場打好外交基礎,提供及時和必要的信息指導,極力促進油氣合作項目。
第三,應當加大與該地區的全面合作,特別是能源領域的經貿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加強與中東地區的全面合作,加大雙邊貿易額度,擴大合作廣度和深度,尤其要作好石油科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
最後,加強協調,整合力量,增強競爭力。長期以來,中東就是西方跨國石油公司關注的重點地區,而且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們對該地區更熟悉,更具優勢,競爭將非常激烈。應當進一步完善「走出去」協調機制,形成合力,以加強競爭力。必要時,可以考慮向石油公司提供必要的金融、政策支持,並簡化審批程序,規范其投資行為。